战国连弩详细-图解
冷兵器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五种弩箭

冷兵器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五种弩箭'弩生于弓,弓生于弹'1秦弩------'强弩在前,锬戈在后'弩,最早可追溯到45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时只做狩猎工具使用,直到春秋时期,青铜弩机的诞生,才使得弩的性能得到进一步提升,并被作为兵器投入战场使用。
到了战国时代,弩的种类得以长足发展,而秦弩则是战国弩中得佼佼者。
相比各地发掘的战国弩,兵马俑出土的秦弩性能更优,其弩臂更长,射程更远,杀伤力更大,从秦赵的长平之战中就可窥见一斑。
且秦弩的生产制造已具有标准化水平,并已量产配备,由此可见秦弩是当时战国制弩技术中的集大成者。
2大黄弩------'非力大者不能使用'随着冶金技术的不断发展,汉代的弩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即大黄弩,并于军中大量装备,已然成为“国之利器”。
据《史记》记载,当年汉匈大战,李广遭匈奴包围,所部兵马死伤过半,危急时刻,李广令士兵拉满弓,不要放箭,诱使匈奴深入,而李广则瞅准时机,用大黄弩中威力最大的大黄力弩连杀几员匈奴副将,匈奴畏惧,逐渐散开,遂得以突破重围。
由此可见,弩在汉匈大战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是汉军装备的明显优势,亦从侧面反映了大黄弩的优异性能,及发达的兵器制造技术,可谓弓弩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
3诸葛弩------'一弩十矢俱发'由于战争导致的需求,弩得以持续发展,到了三国时代,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压制魏国骑兵,以及守隘塞口,遂在前代连弩的基础上发明制作了元戎弩,即诸葛弩。
(连发弩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即双矢并射连发弩,故元戎弩并非最早连弩)据《三国志》记载,'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驽十矢俱发',但诸葛弩威力小,射程短,为了弥补这种缺陷,常在箭簇之上,涂以剧毒,在据守险隘塞口,轮番射击,方能发挥威力,故被认为是守营利器。
但此弩随着蜀汉政权的消亡,亦逐渐衰落,明清时已沦为民众看家护院,打猎把玩的玩物。
青铜弩机连弩与床弩的发明

图 1: 弩机结构示意图
弩弓、弩臂、弩机的组装办法如图 2 所示:弩臂前部楔有双耳,顶端凿有弧 形槽,后部亦凿有空槽和穿孔;将弩弓之弣部嵌入弩臂前部顶端的弧形槽中, 并用绳索将其缠在双耳上,栓紧以固定弓体;将弩机装入弩臂后部的空槽中, 用检塞穿孔固定,使弩机与弩臂连成一体。
1
图 2:弩弓、弩臂、弩机组装示意图
图 4:战国铜弩机 [1] (西汉)司马迁·史记·苏秦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第 2250 页 [2] 宋时轮,张震等.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第 199
页 [3] 高至喜.记长沙-常德出土弩机的战国墓-兼谈有关弩机、弓矢的几个问题.文物,
1964,(6):33-45
● 青铜弩机、连弩与床弩的发明
一、概述
弩,或称有臂之弓,是一种利用机构弹射利箭以射击远离目标的军用弹射机 械。标准弩由弓、臂和机三部分组成。弩弓为复合弓,强度超过一般手持弓。 弩臂系用坚木制作,凿有穿孔、缺口和箭槽,用以安装弩机、弓体和箭杆。
弩机结构如图 1 所示,由郭、牙、望山、牛、悬刀、键组成,用金属制作, 多属青铜弩机。郭又称“匣”,呈长方体,为弩机之外壳。牙与望山铸成一个整 体,置于郭之上部,前低后高,前为牙,可钩住弓弦,牙上有缺口,使弓弦能 顶住箭栝,后立为望山,既可瞄准目标,又能控制牙体升降。牛又称“垫机”, 亦称“钩心”,置于郭之中部,钩合牙与悬刀。悬刀又称“机拨”,置于郭之下 部,上有刻口与牛咬合,为击发用之扳机。弩机的各个部件通过键(实为轴)穿孔 固定和牙齿咬合而连成一体,并能连动。
揭秘诸葛连弩

揭秘"诸葛连弩"葛连弩是三国时期蜀国的诸葛亮制作了一种连弩,又被称作元戎弩,一次能发射十支箭,火力很强,但是体积、重量偏大,单兵无法使用,主要用来防守城池和营塞。
汉末魏大发明家马钧欲对其进行改进,使之成为一种五十矢连弩,威力更大,但是因为生产很复杂,所用的箭矢也必须特制,所以没大量生产,后失传。
史籍记载有关诸葛连弩的早期记载主要集中在《三国志》及其注释之中。
《诸葛亮传》:“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
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
”注引《魏氏春秋》曰:亮作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皆有条章,以训厉臣子。
又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
"皆出其意,即指诸葛亮的创意、构思、设计,而由他人具体制作。
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引《魏氏春秋》书中记载,诸葛亮曾在前代可一次发射多支弩箭的连弩的基础上,设计制作了一种“元戎”弩,可以一次发射十支长八寸的铁弩箭,提高了强弩的杀伤效能。
由于记载过于简略,对诸葛连弩的性能人们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它是一次同时发出十箭,与后世的“?(左豆右斗)子弩”相同;也有人认为它是可以先后连续发射十箭,也就是一种连发弩。
但是由于缺乏实物乃至图像等方面的物证,诸葛连弩的结构至今仍是个谜。
通过在考古发掘中获得的魏晋时期的弩机实物,可以看出三国至西晋时期的弩机制造工艺仍然是沿袭着汉代的传统,用青铜铸造,形制和结构也大致相同。
例如从南京石门坎出土过带有魏正始二年(二四一年)铭的弩机、在四川郫县出土过蜀景耀四年(二六一年)的弩机、在湖北江陵出土过吴黄武元年(二二二年)铭的弩机等等。
其中以江陵出土的黄武元年弩机保存最为完好,同时还保留有弩的木臂,尚能复原其原貌。
木弩臂全长五十四厘米,铜弩机全长十七点三厘米,机件完好,在望山上有用于瞄准发射用的刻度,共分六度,每度内又各设四分度,制工精巧。
蜀汉景耀四年制作的弩机,机件有所残失,缺少了扳发用的“悬刀”,铜廓全长八点五厘米、宽三点五厘米、厚四厘米,现重一千四百七十五克。
冷兵器——弩

冷兵器——弩弩是古代的一种冷兵器,是古代兵车战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步兵有效克制骑兵的一种武器。
弩也被称作“窝弓”、“十字弓”。
古代用来射箭的一种兵器。
它是一种装有臂的弓,主要由弩臂、弩弓、弓弦和弩机等部分组成。
虽然弩的装填时间比弓长很多,但是它比弓的射程更远,杀伤力更强,命中率更高,对使用者的要求也比较低,是古代一种大威力的远距离杀伤武器。
强弩的射程可达600米,特大型床弩的射程可达千米。
按张弦的方法不同,可分为臂张弩、踏张弩和腰张弩等,还有能数箭齐射或连射的连弩和装有数把弩弓的床弩。
战国时期有四弩:夹弩、瘦弩、唐弩和大弩。
夹弩、瘦弩较轻便,发射速度快,多用於攻守城垒;唐弩、大弩是强弩,射程虽远,但发射速度较慢,多用於车战和野战。
《战国策·韩策一》:「天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溪子、少府、时力、距来,皆射六百步外。
」许慎诸葛连弩注《淮南子·真篇》:南方溪子蛮夷柘弩,皆善材。
韩有溪子弩。
」少府,官府名,少府所造之弩。
时力,作之得时,力倍於常,故名时力。
距来,当为「距黍,《荀子·性恶篇》:「繁弱、钜黍,古之良弓也。
」《汉书·艺文志·兵书略》:《望远连弩射法具》十五篇。
汉代的弩,有用双臂拉开的「擘张弩」,和用脚踏的「蹶张弩」两种。
诸葛亮在蜀时,曾制造一种连弩,称为元戎,弩箭用铁制,长八寸,将十枝箭放在一个弩槽里,扣一次板机,就可由箭孔向外射出一枝,弩槽中的箭随即又落下一枝入箭膛上,再上弦,又可继续射出。
(武术论集P164)晋代的弩较汉代大,有「万钧神弩」之号。
如晋安帝义熙六年十二月(公元410)刘裕用万钧神弩,连破卢循。
宋神宗熙宁元年(公元一0六八),李宏发明踏张弩,名叫神臂弓,《宋史》说:「身长三尺二寸,弦长二尺五寸,箭木羽长数寸,射三百四十余步,入榆木半箭。
」具有射程远,重量轻的优点,所以一直流传到明代。
北宋时,床弩盛行,《武经典要》载有双弓的双弓床弩、大合蝉弩、斗子弩和三弓的手射弩、三弓弩。
神奇的驽

神奇的驽驽,最早的发明过生日战国时期楚国的楚氏,从少数民族中受到启发,发明了威力无比的驽。
这不得不说是一件伟大的发明。
因为要培育出一个优秀弓箭手是非常困难的;要培养他的力气、瞄准度和反应力。
等这三样都训练完,需要十年的巨大时间。
所以说,优秀的弓箭手简直是比黄金还要贵重的珍宝。
而驽只要稍加训练就可轻松掌握,对战争可真是极大的帮助。
而诸葛亮的十字弓驽,则将其推到了巅峰。
武候伺里,就陈列着一台这样的兵器。
我这时候才知道诸葛连驽是件大型兵器,是普通驽的两倍,看来这样厉害的兵器,只有“大”才可以给予它足够的功率吧。
我仔细端详着十字弓驽,发现这种弓驽的储箭处特别长,别说是10支箭了,就算是30支,我看也装得下,至于为什么要装这么长,应该是因为这样可以更好的提升攻击的速度;在这十字弓驽上我还发现了一个让我哭笑不得的事情——在驽头用红色涂上颜色,并很精致地雕刻了一个老虎的头!这是怎么回事?这是在制造艺术品吗?这不会影响生产的速度吗?难道是因为迷信的原因?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不得而知。
接下来,我体现了让我连续激动了一周的项目,体现当弓驽手。
工作人员简单地介绍了使用方法,便开始了体验。
我尽量把头压低到和驽平形,瞄准了中心,等觉得万无一失的时候才放,可惜的是,我的手拦了一下只射中了5环,没关系,再来!我又信心满满的尝试,可只提高了1环,我决定多试几次,等到第5支箭射出后,我终于从多次的失败中获得了经验——箭每次都会向下飘3厘米,我终于懂得了向上移一点,果然取得了9环的好成绩,我大喜过望按照这个方法射击,有一次甚至中了把心,其它的也都在8、9环。
我沉浸在成功的喜悦里,而且我明白了——成功的道路是要凭自己才能摸索出来的。
驽,真是一种神奇的兵器。
天下强弩出劲韩——战国时期的弩

天下强弩出劲韩——战国时期的弩弩适合用于防守和伏击。
墨子中说,守城的时候,每九尺的距离内要有一名弩手。
《孙膑兵法》中有“厄则多其弩”的句子,意思便是,如果地形复杂的话,就要增加弩手的比例。
前343年,魏将庞涓攻韩,韩国不敌魏军,向齐国求援,齐国以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出兵直扑魏都大梁,庞涓被迫回师救援。
庞涓回师途中与其他魏军汇合,以太子申为主将,迎击攻入魏境的齐军。
面对魏国的援军,齐军示弱撤退,庞涓率军一路追击齐军,最终在马陵陷入齐军弩手的埋伏,大量魏军被射杀,庞涓自刎,太子申被俘。
齐魏两国最终的决战地点马陵,属于地形复杂的土丘地带,利于弩手隐蔽,正是孙膑兵法所说的适合用弩的环境。
▲战国弩复原,九连墩楚墓出土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军队都大量装备弩。
以马陵之战为例,齐军固然有大批弩手,而齐军的敌人魏军,其精锐步兵魏武卒,标配之一便是十二石的强弩。
当时的弩分为蹶张弩和擘张弩,擘张弩弓力较小,用手便能上弦,蹶张弩弓力较强,需要用脚蹬着弩臂顶端的绳套发力上弦。
当时韩国的弩很出名,苏秦说过,韩国人“蹠劲弩”,“超足而射”,可见他们使用的就是蹶张弩。
由于弩上弦较慢,因此弩手在作战时一般会编为三队:一队上弩(上弦装箭),一队进弩(摆好射击姿势),一队发弩(射击)。
三队互相轮换,可以保证火力的连续性。
当时的车兵也使用弩,战车的车轸上通常安有勾状的承弓器,便是盛放车兵使用的弩的。
▲秦陵铜车马局部,可见放置在承弓器上的弩东周时期的弩以木材制作弩臂,弩弓安装在弩臂的顶端,弩面上刻有一道箭槽,用来放置弩箭,弩机则安装在弩臂后端的方槽里。
▲山西博物院藏战国承弓器弩机为青铜所制,由望山、牙、悬刀、钩心和键组成。
望山用于瞄准;牙和望山铸于一体,用于卡弦;悬刀即扳机;钩心是连接牙和悬刀的部件;键即轴销,扳机和牙都围绕键转动。
▲首博藏战国弩机装箭时,射手用手向后拉望山,牙随之上升,被带起的钩心下齿卡住悬刀的刻口,牙和望山的位置便被固定,不再落下。
弩

中国连发弩——诸葛弩的构造及原理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这是一次发1支箭的弩与一次可以连发10支箭“诸葛弩”的对比。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本文译自拉尔夫爵士1901年出版的《弩之书》(The Book of Crossbow)第四十九章,作者是著名的古代军事工程学研究者。
他将诸葛弩称为“中国连发弩”,事实上本来这种武器也很可能只是托武侯之名。
其构造其实并不神秘,作者通过详尽的图解和扼要的说明展示了这种简单高效的机械。
至于他对其威力的看法,就见仁见智了。
---------------------------------------------正文这可能是我描述过最奇怪的一种武器了。
这种武器的起源已经古老得湮灭不可考了,但时至今日(本书初版于1901年)中国的边远省份还有人在使用它。
在最近中国与日本的战争中(1894-95的中日甲午战争),有人就经常在中国内地看到这种武器。
这种弩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它的连发机构,尽管很原始但却能很好地工作,它可以让一个射手在十五秒钟内发射出十支弩箭,最快达十二支。
在中国,弓和一次发射一箭的弩是常见的武器,连发弩的作用可能是在开阔地阻止敌人进攻,或者守护工事。
一百个连发弩手可以在十五秒内向敌人的行列中发射一千支弩箭。
而一百名装备单发弩的战士在同样时间内最多只能发射两百支箭。
毫无疑问,短短十五秒内呼啸而至的一千支箭矢对进攻敌群的杀伤力和震撼力远大于两百支箭矢,特别是考虑到箭头通常都蘸了毒。
这种连发弩的力量很小,因此箭也做得又轻又细,穿透力很低,蘸毒能使一点微小的伤口也能致命。
中国连发弩的构造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图172-中国连发弩表面观,示开放的背面A.A.连发弩的箭仓,准备发射时其中可存放十到十二支箭。
其宽度略大于弩箭直径以免影响箭下落。
B.B.弩臂,竹制弩干固定其上。
C.控制整个连发弩运作的杠杆,用金属销钉分别与弩臂和箭仓相连接,具体见图174。
E.装于弩臂上方,箭仓下方的木制箭槽,发射时弩箭落入其上的凹槽,与箭仓之间的缝隙是弩弦移动的地方,其后缘缺刻在发射过程中能勾住弩弦。
连弩的应用及原理

连弩的应用及原理应用领域连弩是一种古代的弩机,由弩身、发射机构、箭杆等部件组成。
它因其强大的射程和射速,被广泛应用于军事、狩猎和比赛等领域。
以下是连弩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军事应用连弩作为一种传统的弩箭发射器,被广泛用于军事领域。
它的射程和射速都超过了传统的弓箭,能够在战场上远程射击,给敌方造成有效的伤害。
在中世纪的欧洲,连弩被广泛用于城堡的防御,能够有效地射穿敌人的盔甲,成为重要的防御武器。
狩猎应用连弩也常用于狩猎,特别是对于大型猎物。
其射程和射速的优势使得猎人能够在较远的距离上击中目标,提高了狩猎的成功率。
同时,连弩也具备较高的精度,能够准确地射击,对目标造成有效的伤害,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痛苦。
比赛应用由于连弩拥有强大的射程和射速,它也被广泛运用于射箭比赛中。
连弩射箭比赛通常设定不同的距离和目标,要求选手在规定的时间内尽快射中目标,并获得尽可能高的得分。
连弩的高射速和稳定性使得比赛更加刺激,增加了参赛者之间的竞争。
工作原理连弩的工作原理是借助弩箭发射机构和弩身来实现的。
以下是连弩的工作原理步骤:1.装填弩箭:将弩箭插入弩身的箭槽中,确保箭杆稳固地插在弓弦上。
2.张开弩身:用力拉动弩身上的弦,使之张紧。
弓弦的张力会储存能量,准备发射弩箭时释放。
3.扣动扳机:当准备好发射后,通过扣动扳机来触发弓弦释放的机构。
扣动扳机就是解放弓弦的关键。
4.发射弩箭:扣动扳机之后,弓弦会迅速释放,从而将弩箭推出。
弩箭在释放时带有储存的弹力,瞬间加速射出。
5.准确射击:在确定目标并稳定连弩的情况下,射击者需要将准星对准目标,保持稳定并扣动扳机。
通过这样的工作原理,连弩能够将弩箭以较高的射速和射程射出,实现精确打击目标的效果。
优势与注意事项连弩作为一种传统武器,有着许多优势和需要注意的地方。
优势•高射程:连弩的射程远远超过传统弓箭,可以在更远的距离上击中目标。
•高射速:连弩的发射速度非常快,能够在短时间内连续发射多支箭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战国连发弩
弩是我国古兵器时代的重要远射兵器。
它起源于弓,但性能比弓优越许多,其一是加大了弓的张力,可以射得更远。
其二是可以事先张弓敷箭,从容瞄准击发,有的还在望山上加了刻度,命中力更高。
但它也有缺点,就是张弓速度慢,灵活性较差。
但连发弩装一次箭可以连续发射,解决了这个难题。
《三国演义》第一百零八回,写蜀将姜维退守阳平关时,用诸葛丞相所授方法,制作了百余张连弩,埋伏在道路两侧。
待司马师率魏军到来,一齐发射。
“一弩发十矢,皆是毒箭。
”魏军“前军连人带马,射死不计其数。
司马师于乱军中逃命而回。
”在这次战争中,连弩起了关键作用。
蜀相诸葛亮设计制作的“连弩”,称“诸葛神弩”,又称“元戌弩”,“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注引《魏氏春秋》)。
由于记载过于简略,后人很难弄明白,它是一次可以同时射出十支箭,与后世相仿的“豆寸子弩”,还是装一次箭可以连续发射十次的“连发弩”?
诸葛亮的“元戌弩”是改进前代的连弩制作的。
文献记载,连弩始见于战国,秦始皇晚年,令徐福等人入海求仙药,为大鲛鱼所苦,于是随船配备连弩和捕巨鱼工具,以候不测。
而且在之罘(即芝罘,今山东烟台附近),射杀巨鱼一头。
可见连弩杀伤力之大。
1986年湖北省江陵县秦家咀47号楚墓中,出土了一件连发弩,为我们研究这一课题提供了线索。
此墓不大,是一座战国晚期早段的一椁一棺竖穴土坑墓。
出土时,连发弩放在墓主头箱的一件竹笥内,根据形制及功用,我们称它作“双矢并射连发弩”。
这件双矢并射连发弩保存完好,通体髹黑漆。
长27.8厘米、宽5.4厘米、通高17.2厘米。
体型不大,整体可分为弩臂、活动木臂、储矢匣、弩弓等四大部分,以及特制的弩箭等。
图三双矢并射连发弩
1.双矢并射连发弩
2.机牙
3.悬刀
弩臂,若用现代步枪比喻的话,相当于枪杆和枪托。
它的形状呈长条形,前端内凹,下部伸出承托弩弓的鹰嘴状上勾的支突,再下是一个弯曲的手柄。
后段凿透孔,内装启动铜枢。
弩臂的上平面前后两段略高,前端有两条半圆形发射孔道。
上平面正中凿一个后端开口的长方形槽,槽内装活动木臂(或称机廓),槽的左右两边平滑,为弩矢的发射面。
图四弩臂(附活动木臂)
活动木臂呈扁条形,用硬木做成,前端凿透底机槽,槽内安装铜制的悬刀和机牙。
这枚机牙形状与普通弩的机牙明显不同,酷似鸟头,前后两个支突形如张开的鸟喙,前短后长,机牙的底部还有一个凹缺。
悬刀形若折磬。
机牙在前,悬刀在后,由铜枢固定在活动木臂前端。
活动木臂安装在弩臂的槽内,是发射的关键,其作用与现代步枪的击发装置相当。
图五活动木臂
储矢匣安装在弩臂的上方,相当于现代步枪的弹仓和枪筒。
长方匣状,前端方折,下部有两个半圆形孔,这两孔与弩臂上而相衬的半圆形孔道紧密扣合成圆孔,为发射弩矢而设。
后段刻作虎头形状,虎额正中开有长方形进矢孔。
匣内上部设长方形水平横槽,槽的后端连进矢孔。
横槽的下方,左右两边有两个较深的竖槽,为储矢之用(可称储矢槽)。
在储矢匣底部正中,还有一条伸入后端虎头之下的纵向机槽。
当储矢匣与弩臂安装在一起后,这条槽
供活动木臂前后
图六储矢匣
弩弓很小,长仅7厘米,也是硬木做成的。
内侧圆弧,刚好与弩臂承弓处紧密结合,两端各有一个小圆孔,以供穿系弓弦之用。
可惜弓弦已朽毁。
图三 4.木弓
箭矢铜头铁尾,铁尾外套竹笴,嵌尾羽。
通长仅14.3厘米,比常用弩箭短得多,也是专为这件连发弩特制的。
图三 5.弩矢
出土时连发弩储矢匣的右侧储矢槽内储矢9支,左侧槽内储矢8支,水平槽内一支,还有一支散落在外。
经反复模拟实验研究,弓弦是用筋条或肠衣等富有弹性的材料制成的,弦的中间捆缚一根小弦杆。
将弩矢从进矢口装入后,便落在储矢匣内的水平槽内,只要把持弩的手向左或向右倾斜,弩矢就会滚落在左右储矢槽内。
左右储矢槽最多可装20支弩矢,每槽10支。
装好后,最下面的两支正好落在左右发射面上,压住弦杆。
发射时,我们用手将活动木臂向后拉,活动木臂前面的机牙勾住弦杆向后运行。
当弦杆运行到弩矢尾端,弩矢就会脱开弦杆,落在发射面上。
活动木臂继续运行,当悬刀尾端碰到启动铜栓,尾端抬起,前端的喙突就会离开机牙的凹缺,沉至牙底。
机牙在弦杆拉力的作用下,向前倾倒,弦杆从牙口脱出,由于弦的弹力迅速向前运动,带动发行面上的两支弩矢射出,完成了发射程序。
图七 1.双矢并射连发弩(发射)
弦杆运行到弩臂前端,又被储矢匣中落下来的两支弩矢压住。
这时向前推动活动木臂,当机牙后面的支突碰到弦杆时,由于碰撞,致使牙口向上,前支勾住弦杆。
同时悬刀的前端脱开牙底,顶住了牙底的凹缺,后端又自动落到了机槽之内,一切恢复到了发射前的状态。
图七 2.双矢并射连发弩(复位)
整个发射过程说起来复杂,但实际操作只在一拉一推之中,十分简单。
经复原试射,这件弩一次可以射出两支弩矢,射程在20~25米之间,储矢匣可装20支弩矢,可以连续发射10次。
这也是我们将其定名为双矢并射连发弩的依据。
考察其功用,因为它体型小,射程近,只能用作防身武器,不适于军队作战。
但是,如果将它的体型加大,对活动木臂加以改进,再装上富有弹力的弩弓,谁能说它不是具有强大杀伤力的远射兵器呢?
微型弩DIY:韦小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