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马尔萨斯陷阱
马尔萨斯陷阱名词解释

马尔萨斯陷阱名词解释200多年前,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提出,人口呈几何增长,而粮食只能呈算术增长,因此必然会导致饥荒、战争和疾病。
这就是困扰人类千万年的“马尔萨斯陷阱”。
所幸的是,技术革命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人类逐渐摆脱了饥荒、疾病及生存威胁,“马尔萨斯陷阱”似乎渐行渐远。
但是,技术革命的“保鲜”周期顶多半个世纪。
每一次技术革命爆发时,“破坏式”地推动边际递减曲线右移,将经济增长率拉到一个更高水平,经济繁荣。
高收益率吸引资本大量进入,技术稳定之后,投资收益率逐渐递减,经济进入衰退期,进而不景气。
如此,反复循环、周而复始。
从近代开始,人类一共爆发了三次典型意义的“工业革命”,分别是1760年爆发于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1860年爆发于西方世界的第二次工业革命,1970年(另一说法是二战之后)爆发于美国的新材料、生物技术及信息技术革命。
每一次工业革命的间隔都在100年左右,重大的技术红利持续了55年。
经济保持中高增长,然后继续下滑,面临45年左右的低增长状态,直到下一次重大创新到来。
每一次技术革命退潮,人类又滑入“马尔萨斯陷阱”。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3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工人运动和无政府主义运动是人类历史上最疯狂的。
当时,法国里昂丝织工人两次起义(1831、1834)、英国宪章运动(1836-1848)、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1844)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爆发。
1848年,马克思发表《共产党宣言》,欧洲大陆革命风暴达到高潮。
这是近代社会第一次滑入“马尔萨斯陷阱”。
1860年,第二次工业革命爆发,经济再次持续繁荣,拯救了人类。
但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的20世纪上半叶,人类再次滑入近代社会第二次“马尔萨斯陷阱”。
这是人类社会最血腥最残酷的时代。
在这个阶段,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最大的经济危机和大萧条。
人类在历史上陷入了极端零和博弈、股票竞争的丛林法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次技术革命和全球化浪潮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和平、繁荣和幸福。
马尔萨斯人口陷阱

马尔萨斯人口陷阱亲爱的女儿,你好:今天老爸尝试给你讲一个没有定论的话题,也可以称之为理论或学说,叫做“马尔萨斯人口理论”。
先说一下马尔萨斯这个人。
他是一位英国学者,生活在18世纪。
这哥们和达尔文一样,爱专研偏门的理论。
虽然现在人们知道达尔文的更多,但在当时,马尔萨斯名气更大。
据说达尔文还是马尔萨斯的粉丝,专门研读过他的著作。
让达尔文都崇拜的马尔萨斯先生,有着耀眼的履历。
他的父亲是有名的哲学家,他自己也是剑桥大学的高材生,并且还是英国的第一位经济学教授,32岁发表《人口原理》,名满天下。
那么,他的理论讲的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两点:一、食物的增长呈算数基数,增长较慢。
二、人口的增长呈几何级数,增长很快,大约25年就翻一番。
两者矛盾的最终结果就是人口达到一定数量,必然会造成食物不足,为争夺资源,就会爆发社会动荡、战争等消减大量人口,然后再开始新的死循环。
要解决这个矛盾,有三个途径,一个途径是用宗教教化人少吃东西;一个是用战争或生育控制来减少人口总量;一个是发展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增加食物总量。
宗教教化当然是一个看起来很美好,实际没有操作性的理想化建议。
但另外两个建议却对后世影响深远。
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给决策者们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在世界范围掀起一股控制生育的浪潮。
而讽刺的是,马尔萨斯虽然提出控制人口总量,他自己却是虔诚的教徒,反对控制生育。
那么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到底对不对呢?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确切的结论。
支持者中有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人赫胥黎等一大票牛人,反对者中也有马克思、恩格斯这样的巨匠。
在老爸看来,支持和反对都有其合理性,也有其不合理性。
关键的差异在于他们如何看待“时间”这个维度和“粮食总量”、“人口总量”这两个变量的不确定性。
我们把时间定格在18世纪,往前翻中国的历史。
可以发现,明朝以前,华夏大地的人口最大容量大约是6000万,一旦达到这个数字,大规模的饥荒和战争就会来临,造成人口急剧减少。
马尔萨斯的人口论读后感

马尔萨斯的人口论读后感《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是一本经典的人口学著作,它由英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于1798年出版,探讨了人口增长与资源供给之间的关系。
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和思考。
马尔萨斯在这本书中提出了一个深刻的观点,即人口增长将超过资源供给的情况被称为马尔萨斯人口陷阱。
他认为,人口增长的速度远远超过了资源供应的速度,这将导致人口爆炸和资源匮乏,从而引发社会和经济的不稳定。
在阅读马尔萨斯的观点时,我开始思考当前世界人口增长的问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医疗条件的提高,人口增长的速度正在加快。
然而,资源供给的增长却相对缓慢,这使得人类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马尔萨斯的人口论让我对当前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例如,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日益突出。
人口持续增长导致资源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这些国家的发展。
同时,还存在着贫富差距的问题,资源的分配不均也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
此外,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也引发了我对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认真思考人口增长和资源供给之间的平衡。
这就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人口增长,保护环境资源,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
马尔萨斯的人口论虽然有其局限性,但它为人们提供了思考人口问题的一个重要视角。
它的观点对于我们理解和解决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人口挑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意识到人口问题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议题。
它牵涉到社会、经济、环境以及人类的未来。
只有通过科学的研究和理性的探讨,我们才能找到解决人口问题的方法。
总而言之,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是一本引人深思的著作。
它揭示了人口增长与资源供给之间的紧张关系,引起了我对人口问题的广泛思考。
通过深入研究和更好地理解人口问题,我们有望找到解决这个全球性挑战的途径。
走出“马尔萨斯陷阱”

走出“马尔萨斯陷阱”丹麦学者埃斯特?博塞拉普(1910~1999)是西方农业经济理论家中对理解中国农业历史贡献最大的理论家之一。
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e Schultz)不同,她没有简单从西方的理论前提和西方的经验出发,把非西方国家的农业历史硬塞进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框架。
相反,她主要从发展中国家农业经验出发,加以归纳和推理,而后再返回到发展中国家的实际经验中去检验。
她的理论的最大特点是并没有把来自现代工业的农业投入(机械、化肥、农药、科学选种)出现之前的“传统农业”想象为一个简单的同一体,而是仔细勾勒了其在世界历史上所展示的各种不同形态和变迁。
她特别强调的是农业历史中土地使用频率的变迁,即从20~25年的“森林休耕”制度到6~10年的“灌木休耕”(中国农史中一般把两者统称为“刀耕火种”),再到固定土地上的“短期休耕”,而后是基本不休耕的一年一茬或多茬的农业体系。
其中关键的变迁是,伴随人口的增长,“休耕”期变得越来越短,土地的耕种频率越来越高。
她把这个过程称作“集约化”(intensification),而她试图解答的问题是:是什么样的机制推动了如此的变化?她提出的论点和马尔萨斯(Thomas Robert Malthus)截然相反。
对马尔萨斯来说,在其1798年发表的著作《人口原理》的第一版(到1826年五次修改、补充,前后共六版)便说明,食物生产一般只能以算术级数增长,而人口则是以几何级数增长的。
如果食物生产多于人们生存所需,便会促使人口增长,但后者的增长远快于前者,由此导致人口过剩,饥荒、贫困、疾病、战争和死亡,亦即他所谓的“自然的(“积极的”)抑制”(positive check)。
其后,一旦食物供应多于人口所需,整个演变过程会周而复始。
也就是说,在食物生产与人口变量中,前者是独立的自变量,后者则是因变量。
(Malthus,1798:尤见第2、第5、第7章;“Thomas Robert Malthus”,2015)从这一理论来观察中国的历史,会得出一幅简单的周期性图像:食物生产上升→人口上升→人口过剩→灾荒和战争→大规模死亡,直到人口降到食物生产之下,从而再次促使人口增长,基本是一个(今天的人口学称作)“死亡推动”的人口演变过程。
评析马尔萨斯陷阱

评析马尔萨斯陷阱历史文化学院09文化产业管理杨英英090244086评析马尔萨斯陷阱在人口学研究中间发现,早期的人口再生产情况是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同时存在,人口的高出生率受到高死亡率抵消之后,呈现低增长率趋势。
在工业革命之后,大约经过了100多年的时间,西方人口生产上的“两高一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就逐步被“三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趋势所取代。
许多经济学家认为高死亡率的各种因素,是人口再生产与农业时代生存资料实现匹配的关键过程,马尔萨斯说战争、饥荒和瘟疫都是促使人口下降到与生存资料生产水平相适应的道路,人口数量要在某种方式和程度上与农业发展成比例的观点是一个内含的逻辑。
马尔萨斯还说人口增长是按照几何级数增长的,而生存资料仅仅是按照算术级数增长的,多增加的人口总是要以某种方式被消灭掉,人口不能超出相应的农业发展水平就被人称为“马尔萨斯陷阱”。
马尔萨斯人口论是马尔萨斯于1798年所创立的关于人口增加与食物增加速度相对比的一种人口理论,其主要论点和结论为:认为生活资料按算术级数增加,而人口是按几何级数增长的,因此生活资料的增加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是自然的、永恒的规律,只有通过饥饿、繁重的劳动、限制结婚以及战争等手段来消灭社会‘下层’,才能削弱这个规律的作用。
把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一切问题和灾难归结为人口过剩的结果。
马尔萨斯的“人口陷阱”即是说人口是经济增长的阻碍,经济增长的同时要带来人口的增长。
一直到将人均产出,即人均收放降到只能维持人的最低生活。
此时人口才停止增长。
一但经济增长人口也增长。
马尔萨斯人口论马尔萨斯人口论是马尔萨斯于1798年所创立的关于人口增加与食物增加速度相对比的一种人口理论,其主要论点和结论为:认为生活资料按算术级数增加,而人口是按几何级数增长的,因此生活资料的增加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是自然的、永恒的规律,只有通过饥饿、繁重的劳动、限制结婚以及战争等手段来消灭社会‘下层’,才能削弱这个规律的作用。
始料未及的低生育率陷阱

始料未及的低生育率陷阱工业革命前夕,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曾担心人口增长过快,会超过食物的承载力。
20世纪70年代,罗马俱乐部提出人类将面临人口爆炸、粮食危机、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等重大危机。
显然,他们的观点都是建立在人口持续增长的前提下。
然而,当前全球所面对的挑战不是人太多了,而是生育率下降带来的人口数量衰减。
生育率走低在20世纪70年代成为全球性趋势。
不仅是发达国家,低收入国家的生育率也在下降。
人口学中常用总和生育率来衡量生育水平,它是指平均每个妇女在育龄期间(15~49岁)生育的子女数量。
联合国数据显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全球的总和生育率已从1990年的3.2降至2019年的2.5。
一些超低生育率的国家已破1,相当于每一代人,人口减少一半。
聯合国按中等生育水平预测,到2050年全球总和生育率将降至2.2,而按照当前发展趋势,未来的生育水平很可能会更低。
是什么因素导致生育率持续走低?世界上所有的国家是否都在经历这样的生育率下滑?这种趋势能逆转吗?养育孩子从“资产”转为“负债”影响生育意愿的因素很多,大致可分为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
一般而言,生物因素是人体本身的影响因素,包括遗传、激素分泌水平等;而社会因素是人体外部的因素,包括经济水平、教育程度、风俗习惯等。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不断深入,社会因素越来越成为影响生育率的关键。
在农业社会,生产单位是以家庭为核心的,人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源,孩子是劳动力和生活保障的来源。
孩子越多,这个家族、家庭就会越兴旺。
在过去高死亡率的生存环境下,高生育率成为维持社会发展的必然。
在农业社会,生育孩子对家庭来讲是投资,5~6岁的孩子就能帮助家庭承担简单的劳动生产,10岁以后就能参加农业生产活动。
人丁兴旺意味着家里有充足的劳动力,因此人们有动力多生,尤其希望多生男孩。
进入工业社会,生活环境、公共卫生和医疗技术条件得到改善,儿童死亡率显著降低,这使人们摆脱了被迫生育以延续子嗣的状态。
中国的改革发展与马尔萨斯_人口陷阱_的突破

广东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中国的改革发展与马尔萨斯/人口陷阱0的突破穆光宗一、马尔萨斯/人口陷阱0的涵义和评价我们知道,现代西方学者习惯于将马尔萨斯的人口思想概括为/低水平均衡陷阱0或者/马尔萨斯的人口陷阱0这样的说法,以至于托马斯#马尔萨斯这个英国牧师常常给后人留下一个人口学说史上悲观学派鼻祖的印象。
这是为什么呢?我们无妨简单地追溯一下历史:差不多在200年前,马尔萨斯发表了著名的5人口原理6一书(1798),在书中,他详论了在无控条件下的人口增长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提出了一种关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
作为一名古典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将自己的人口理论建筑在经济学的/报酬递减0原理之上。
马尔萨斯首先假定人口有一种不断增长的趋势,在人口增长不被干预、不加控制的条件下(按马氏的说法,通过减少食物供给的方法就可控制人口增长),人口将按几何级数来增长,即人口将按1、2、4、8、16、32、64、128、256、512,,这样的比率增加。
与此同时,由于固定生产要素和土地的报酬递减,食物的供给大致按算术级数来增长,即生活资料将按1、2、3、4、5、6、7、8、9、10,,这样的比率增加。
换言之,由于人口增长和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交互作用,食物等生活资料的供给将跟不上人口的增长。
由于两者的变动不能保持同步和平衡,这样,每增加一部分人口,就只能耕种更少的土地(人均水平),人均食物或推而广之人均生活资料的边际分配)))每增加一个单位人口所增加的食物或其它生活资料供给量)))就开始减少,农村人口的人均食物水平具有一种下降的趋势,一种使人均食品降低到一定规模的人口勉强糊口或者刚刚够得上最低生活水平的趋势。
这就是当年马尔萨斯所警告的人口增长的陷阱。
¹虽然马尔萨斯建构了一个有关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理论模型,遗憾的是,这一理论是建筑在许多过分简单的假定和假设基础上的,它经不起事实的检验。
马尔萨斯的人口陷阱是一种在一定假设条件下才能成立的理论模型,这一模型有着三个重要的假定:一是人口增长处于自由放任状态,不受干预;二是生活资料在一定时期内的供给量是有限的;三是土地报酬递减。
马尔萨斯人口原理

马尔萨斯人口原理马尔萨斯人口原理是由英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提出的,它对人口增长和资源供给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马尔萨斯人口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人口的增长是以几何级数增长的,而资源的供给却只能以算术级数增长,因此人口会超过资源的供给能力,从而导致资源匮乏和人口危机。
马尔萨斯人口原理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不仅对后来的人口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社会和经济政策的制定有着重要的启示。
马尔萨斯人口原理的一个核心观点是,人口的增长速度远远快于资源的增长速度。
按照马尔萨斯的观点,人口的增长是以几何级数(指数级增长)进行的,而资源的供给只能以算术级数(线性增长)进行,这就导致了人口数量的快速增加,而资源的供给则相对有限。
马尔萨斯认为,由于资源有限,人口增长必然会遇到一个限制因素,这个限制因素就是资源的匮乏。
当人口超过资源供给的能力时,就会出现人口危机。
在马尔萨斯的理论中,人口和资源的关系被描述成一个“人口陷阱”。
当人口数量逐渐增加时,人们的生活水平会提高,从而导致人口进一步增长。
然而,当人口数量达到一定阈值时,资源供给将无法满足人口的需求,人们的生活水平会再次下降。
这将导致人口数量减少,回到一个资源供给和人口需求相平衡的状态。
然后,这个过程会再次开始,形成一个循环。
马尔萨斯人口原理的另一个核心观点是,人口增长受到生育率和死亡率的影响。
马尔萨斯认为,人口的自然增长主要受到生育率的影响。
当生育率高于死亡率时,人口数量就会增加;相反,当死亡率高于生育率时,人口数量就会减少。
马尔萨斯认为,生育率主要受到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生活水平的提高会导致生育率的下降,而文化观念的改变也会对生育率产生影响。
然而,马尔萨斯人口原理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其中一个主要批评是,马尔萨斯低估了技术进步对资源供给的影响。
技术进步可以增加资源的生产能力,使资源供给能够满足人口的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析马尔萨斯陷阱历史文化学院09文化产业管理杨英英090244086评析马尔萨斯陷阱在人口学研究中间发现,早期的人口再生产情况是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同时存在,人口的高出生率受到高死亡率抵消之后,呈现低增长率趋势。
在工业革命之后,大约经过了100多年的时间,西方人口生产上的“两高一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就逐步被“三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趋势所取代。
许多经济学家认为高死亡率的各种因素,是人口再生产与农业时代生存资料实现匹配的关键过程,马尔萨斯说战争、饥荒和瘟疫都是促使人口下降到与生存资料生产水平相适应的道路,人口数量要在某种方式和程度上与农业发展成比例的观点是一个内含的逻辑。
马尔萨斯还说人口增长是按照几何级数增长的,而生存资料仅仅是按照算术级数增长的,多增加的人口总是要以某种方式被消灭掉,人口不能超出相应的农业发展水平就被人称为“马尔萨斯陷阱”。
马尔萨斯人口论是马尔萨斯于1798年所创立的关于人口增加与食物增加速度相对比的一种人口理论,其主要论点和结论为:认为生活资料按算术级数增加,而人口是按几何级数增长的,因此生活资料的增加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是自然的、永恒的规律,只有通过饥饿、繁重的劳动、限制结婚以及战争等手段来消灭社会‘下层’,才能削弱这个规律的作用。
把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一切问题和灾难归结为人口过剩的结果。
马尔萨斯的“人口陷阱”即是说人口是经济增长的阻碍,经济增长的同时要带来人口的增长。
一直到将人均产出,即人均收放降到只能维持人的最低生活。
此时人口才停止增长。
一但经济增长人口也增长。
马尔萨斯人口论马尔萨斯人口论是马尔萨斯于1798年所创立的关于人口增加与食物增加速度相对比的一种人口理论,其主要论点和结论为:认为生活资料按算术级数增加,而人口是按几何级数增长的,因此生活资料的增加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是自然的、永恒的规律,只有通过饥饿、繁重的劳动、限制结婚以及战争等手段来消灭社会‘下层’,才能削弱这个规律的作用。
把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一切问题和灾难归结为人口过剩的结果。
马尔萨斯在《人口原理》从两个抽象前提出发:第一,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第二,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但几乎保持现状;认为在这两者中,人口增殖力比土地生产人类生活资料力更为巨大。
人口,在无所妨碍时,以几何级数率增加,即以1、2、4、8、16、32、64、128、256、512的增加率增加;生活资料将以1、2、3、4、5、6、7、8、9、10的算术级数增加率增加。
当人口增加超过了生活资料的增加,自然就会发生贫困和罪恶来限制人口增加。
马尔萨斯在《人口原理》第一版中把自己的理论归结为三点:“人口增加,必须受生活资料的限制;生活资料增加,人口必然增加;占优势的人口增加力,为贫穷及罪恶所抑压,致使现实人口得与生活资料相平衡。
”在《人口原理》第二版中,马尔萨斯提出了所谓道德抑制,即无力赡养子女的人不要结婚,并且在婚前要保持贞操。
他认为,如果不实行道德抑制,那么由人口增殖超过生活资料增长而产生的贫困和罪恶就无法避免。
他把原先提出三点结论改为“1、人口必然地为生活资料所限制。
2、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一定会坚定不移地增长,除非受到某种非常有力而又显著的抑制的阻止。
3、这些抑制和那些遏止人口优势力量并使其结果与生活资料保持同一水平的抑制,全部可以归纳为道德的节制,罪恶和贫困。
”马尔萨斯认为这就是支配人类命运的永恒的和自然的人口规律。
马尔萨斯人口模型的修改1、人口具有无限增长的趋势。
因为任何生物的生殖能力都要大大超过生物的简单更替水平,人作为生物界的一个种属一点也不例外,所以人口的自然增长完全根源于人的生物属性。
用n表示人口数量(人)。
2、个人为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以粮食为例)有下限。
它是马尔萨斯理论中“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的数量化和精确化的表述。
它也根源于人的生物属性。
用s表示这一下限,即表示确保生存的基本口粮水平(斤/人)。
3、单位土地的产出量有上限,这就是“土地生产率界限法则”。
它也根源于农业的生物学属性。
裴先生指明,在不同时代、不同技术条件下,“土地生产率界限”并不相同,一般地,它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从这一角度看,“土地生产率界限”是相对的;但是在任何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社会往往没有什么技术进步,稳定的(更确切些说是停滞的)技术状况又决定了当时的“土地生产率界限”具有不可突破性,从这一角度看它又具有绝对性。
裴先生用y表示亩产量的上限(斤/亩)。
4、社会所能够利用的土地(面积)是有限的。
它根源于人类无法改变的地理条件。
裴先生用a表示土地(亩)。
先假定社会的初始状态是人口稀少,土地相对丰裕。
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中,人口的自然增长必然要求有更多的粮食来供养,由于单位土地的产量有限,这就必须扩大种植面积才可能解决,于是村庄周围的荒地被开垦为耕地。
等到村庄之间已经没有荒地可供开垦之时,再增加的剩余人口就会选择迁移到偏远地区垦荒,直到偏远地区也逐渐开垦完毕为止。
但是人口却不因为缺乏可开垦的荒地而停止增长。
为了解决新增人口的生存问题,人们只得更加集约地利用原有的土地,通过在原有土地上增加劳动投入以获得更高的产量,推动土地单产逼近或达到当时当地(土地质量也有差别)的“土地生产率极限”。
土地单产越是接近“土地生产率极限”,每一单位劳动投入获得的边际报酬就越少,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边际收益递减”原理。
由于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粮食产量的增加速度,于是人均粮食越来越少,一直减少到生存底线s为止,这时就会出现食物对人口的马尔萨斯抑制。
这时粮食达到最大总产量ay,人均粮食为ay/n,它等于个人对粮食的最低需求量s,即s=ay/n,还可以变形为ns=ay。
这时粮食单产已经达到极限y,不能够再增加了;耕地面积也为地理条件所限制只能维持在a,所以总产量ay已经达到极限。
由于s为个人维持生存所必需,没有降低的可能,于是人口n也不再有增长的现实余地,这时社会收敛于ns=ay 状态。
笔者把此时的人口状态n称为饱和状态(地理学上把这一人口数量称为“环境人口容量”)。
如果没有外生变量的掺入,社会按照这一原理运行,最后都会出现人口的饱和状态,此时四个因数都僵持不动,社会本身也限于停滞(没有经济增长),社会科学家把这一情况称为“人口陷阱”、“人口均衡”等等。
裴先生归纳说,任何时候的社会状况,不外乎ns<ay、ns=ay、ns>ay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总需求小于总产量,社会还有剩余,土地产出量也没有达到极限,所以总产量也有继续增加的余地。
按照马尔萨斯原理,这个社会一定还能够供养更多的人口,由于人口具有自然增长趋势,并且人口增长快与粮食增长,所以社会最后总会达到ns=ay的状态,成为第二种情况。
第三种是需求大于总产量的情况,这时社会已经难以供养现存人口,于是就会饿死人,迫使人口又恢复到ns=ay的水平。
需要指出的是,裴先生也认识到ns>ay的状况是社会动乱、农民起义的基础原因。
对社会何以会出现ns>ay的状况,裴先生虽然也提到了自然灾害,但没有作深入分析。
实际上,自然灾害是引起社会变化的重要“外生变量”。
我们将自然灾害纳入马尔萨斯模型,就会得到如下推理:当社会收敛于ns=ay状态时,如果突然遭遇大面积的自然灾害,粮食单产就会大大下降(y值减小),甚至出现绝收(y=0),这时就出现全局性的ns>ay的情况,社会状况就会变得非常严重。
由于s是维持生存的底线,于是就只能降低人口n来求得平衡。
马尔萨斯看到,战争、瘟疫和自然灾害都对人口造成“实际”的抑制。
我们从人口模型看,战争、瘟疫和自然灾害的作用机制并不相同。
瘟疫往往产生于人口饱和之时。
当社会收敛于ns=ay状态时,人口都普遍陷于贫困,人们营养不良,体质下降,即使没有天灾,也容易遭受瘟疫的打击。
我们都知道西欧的黑死病(淋巴腺鼠疫)曾经造成了人口的大量下降。
中国的历史记载中有关瘟疫的情况并不多,但这并不说明中国发生大规模的瘟疫很少,只不过是被人系统记载和研究的较少罢了。
中国历史上有关社会战乱的记载很多,其中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大都与天灾密切相关。
天灾迫使农民无法生存,参加起义是唯一可能的活路。
农民起义和社会战乱毁灭了大量人口(中国历史上毁灭2/3人口的战乱就不在少数),人地矛盾危机趋向缓和,天灾往往也已经过去,幸存人口渴望安居乐业,于是出现了新的统治王朝(公共产品提供者),社会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王朝循环。
用改进的马尔萨斯模型来说,就是又开始了由ns<ay状态,经过ns=ay收敛,最终由天灾引发ns>ay的状态,导致社会的下一轮崩溃。
总之,自然灾害间接毁灭人口,而战争和瘟疫则是直接毁灭了人口,都造成了对人口的马尔萨斯抑制。
容易看到,裴先生把马尔萨斯模型归纳为四要素收敛于均衡状态,确实比马尔萨斯的理论更为科学。
尤其是,四要素都根源于人类无法控制的、在社会经济理论模型内无法解释的“自然法则”,确实是落到了“非经济的底部”,完全可以作为社会科学理论框架的基础性“公理”。
笔者以为,裴先生确实为社会科学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
发展中国家跨越马尔萨斯人口陷阱的对策思考马尔萨斯的“人口陷阱”即是说人口是经济增长的阻碍,经济增长的同时要带来人口的增长。
一直到将人均产出,即人均收放降到只能维持人的最低生活。
此时人口才停止增长。
一但经济增长人口也增长。
后来,又提出了“环境陷阱”,想必大家也知道是什么意思了吧?想请大家谈谈关于人均收入,人口,环境问题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其实,不妨用最简单的知识点去解释吧. 就拿我们在初级微观学的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在面包和生产机器的两者之间做选择, 只要你永远不选择食物作为唯一的产品. 你永远都会有经济增长的余地,那么也就永远也有人口增长的机会. 当然,不同的点差别在于人均分得面包数量的多少. 那就是说, 人均生活水平增长的快慢有所差别咯.当然,如果用增长理论去分析的话, 我们当然会说capital-labour ratio会长期趋向于一个定值. 假如capital labour ratio过高,labour就会增加去让它回到这个定值.但是劳动力却不等于人口. 所以,本人觉得还是用微观的去解析会比较容易按照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观点,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本的有机构成是逐渐变大,不变资本逐渐加大,可变资本的比例逐渐变小.就会出现失业/但是就业者的收入水平上升,随着经济效率增加,社会福利水平提高.也就可以供养自然失业的人.当然,这是在资源充分满足需求的前提下.所以我们中国只要努力也是可以避免马尔萨斯陷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