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方法学验证中的常见问题分析
微生物检验中的问题及对策

微生物检验中的问题及对策摘要】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微生物检验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临床工作中,微生物检验也越来越至关重要了。
但是,医学微生物检验还有许多问题等待我们去探索和解决。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R44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6-0368-011 微生物检验中存在的问题1.1微生物标本采集质量提高检出率的重要因素就在于一定要正确采集标本。
标本采集时,一定要进行严格的无菌操作,避免标本感染而产生误检,直接影响微生物检验的临床诊断。
尽量在抗菌药物使用之前采集标本。
对于寒战和间歇期发热患者,应该在体温寒战期或上升期采集血液。
1.2微生物标本保存运送不够规范微生物标本保存和运送的原则是维持病原菌的活力,防止非病原菌的污染或过量繁殖。
标本应置于无菌容器之中,采集后立即送至细菌室。
以棉拭子采集的标本如咽拭子,肛拭或伤口拭子,宜插入运送培养基送检。
对环境敏感的微生物包括志贺氏菌、淋球菌、脑膜炎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对低温敏感,在标本运送过程中,要保持在室温条件下尽快送检,特别是在冬天,更应注意。
1.3微生物检验中的质量控制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依赖于标本质量、相关临床资料,还有检验人、检验方法、检验过程、培养基、试剂、仪器、结果的报告等相关,应制定相关的文件和程序,及时发现错误,采取纠正措施。
2 对策2.1临床微生物检验人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熟练的实验技能,结合工作中的实际经验,制定微生物检验的规范。
制定标本的采集、保存、运送的具体要求,并向医护人员宣教,宣传正规采集标本的重要性。
2.2微生物检验人员应加强检验中质量控制。
从标本采集前到检验中、检验后出具结果,均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同时加强与临床医师的联系,使临床医护人员能正确理解和解释报告并用于临床诊断,使微生物检验报告能发挥相应的作用。
微生物检验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微生物检验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微生物检验在临床实践中是诊断感染性疾病最有效的方法,其通过对患者的病原体进行检测,可以明确导致患者引发疾病的微生物,并根据检验结果合理选择药物。
但现阶段,在微生物检验中在检验人员素质、标本质量、检验方案以及检验室与临床的沟通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对这四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以供参考。
1.微生物检验中存在的问题1.检验人员素质方面微生物的检验是需要大量的专业理论知识做基础的,然而,通过调查可以了解到,很多医院的微生物检验人员并没有足够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这直接导致其在对标本的形态和反应进行检验的时候缺少足够的判断能力,不利于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除此之外,尚有些检验人员素质偏低,责任心不强,因恐惧标本具有传染性而不愿意接受微生物检验工作,专职的微生物检验人员较少。
1.标本质量方面想要获得准确的检验结果,首先检验标本需要合格,而现在很多检验人员因为操作不规范,没有注意采集标本的要求或对注意事项了解不多,导致采集的标本质量出现问题。
例如,微生物检验中常出现的标本痰液,正确的采集方法应该是患者先漱口,然后用力咳出气管深处的痰液,再吐到无菌容器中,而现实是患者或者没有漱口,或者咳出的痰只是气管浅处的,这样会造成检验结果不精准,出现假阳性或者假阴性的现象,耽误患者的病情。
另外,还有的医院在采集标本后,没有妥善保存标本,使标本接触到了外界空气,空气中的有毒有害物质污染了标本,这样也会影响检测结果。
1.检验方案方面微生物检验的检验方案,是检验人员专业技能水平的直接体现,也关系到检验结果是否准确。
比如说,检测痰液标本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PCR检测、集菌检查、培养检测、直接涂片,而这些方法检查出来的阳性率依次降低,PCR检测法检出的阳性率甚至比直接涂片法检出的阳性率高出3倍以上。
1.检验室与临床的沟通方面检验室和临床医护人员及时沟通,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十分重要的,而据了解,现在很多检验室和临床医护人员、患者的沟通很缺乏,一方面检验人员不能充分了解患者的目的,设计的检验方案也许不是最有效的;另一方面医生对检验结果有疑问或不理解时,没有办法及时得到解答,不能给患者更好的治疗方案,最终耽误了患者的治疗。
临床微生物检验中存在的问题,如何改进?

临床微生物检验中存在的问题,如何改进?一、临床微生物检验中存在的问题临床微生物检验是作出正确临床诊断、实施有效治疗的重要基础,伴随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也推动医疗技术上了一个台阶,其中,医学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成果最为显著。
所以作为医学分子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微生物检验可以帮助医务工作者快速获取致病菌的准确信息,其临床意义重大。
但是临床上对微生物检验的要求很高,我国临床微生物检验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临床微生物检验还未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1、微生物样本质量控制问题关于实验室中微生物检验样本的质量控制问题,主要从样本的采集、运送及储存几个方面考虑。
微生物检验样本的采集往往由临床医护人员负责,如果在采集样本的过程中,医护人员不清楚样本采集要求,采集方式、采集过程不规范,则容易使其所采集的样本被污染或出现错误。
有些医护人员可能采集到了致病菌,但是由于所采集的量太少,而无法获得正确的检验结果等。
除了微生物样本的采集方式,样本的采集时间也关乎中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通常情况下,样本的采集应该是在早期、症状较典型时期及患者服用之前进行,如果采集样本的医护人员不对时间进行仔细的区分,而盲目的进行采集,比如在患者已经服药的状态下进行样本采集,则会影响样本检验结果的质量。
不符合样本采集时间而采集的微生物样本,所得出的检验结果是不可信的。
再有,微生物样本的运送与存储也是决定检验结果的关键,样本运送过程是否干净、无污染,样本的保存是否合理,这都是保障样本检验结果准确的重要前提。
临床上,不同病原微生物具有不同的生活习性,所以其运送和保存条件有所不同,比如淋病奈瑟菌对低温条件比较敏感,所以应该将其储存于合适室温环境中。
检验人员对目标病原微生物的特性加以区别,在样本的运送与储存过程中注意卫生和自我防护,确保样本不被污染。
2、检验人员的专业素养问题在临床微生物检验过程中,检验人员的主观判断及操作技能对检验结果意义重大,而大部分临床微生物检验都是要求很高的高精度实验,检验结果不能出现错误。
影响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管碟法)测定准确性的常见原因分析

875 文章编号 :1001.8689(2018)07—0875—06
影 响抗生 素微生物检定 法(管碟法)测定 准确性的常见原 因分析
常艳 姚尚辰 胡昌勤
(中国食 品药 品检定研 究院 ,北京 102629)
摘要: 目的 总 结抗 生素微生 物检 定法(管碟法)中影响测定结果准确性 的常见系统误差并加 以控制 。方法 梳理 l0余 年来 中检 院仲裁复验 的案例 ,对共性 问题进 行整理,找 出可能原 因,并采用单 一变 量实验设计的方式加 以确证 。结果 估计效价和 浓度 比的错误计算 、点样顺序和 点样 时间规 范性和 熟练程度 、试验标准菌株 的变异均会对 管碟法测定结果产生影响 。结论 通 过细化实验操作 规范,可以避免或尽量消除此类系统误差的影响 。
收稿 日期:2018.05.31 基金项 目: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学科带头人培养基金(No.2015X4) 作者简介 :常艳 ,女,生于1981年,硕士,副主任药师,主要从事抗生素活性研究 、统计分析应用 ,E—mail:pleple@126.tom 通讯作 者,E—mail:hucq@nifdc.org.ca
KeV words The micrObiO1Ogical ass;The agar diflusion method;Accuracy;System deviation
抗 生 素 微 生 物 检 定 法 也 称 抗 生 素 效 价 测 定 方 法 , 是 利 用 抗生 素在 低 微 浓 度 下可 选 择 地 抑 制 或 杀 死 微 生物 的特 点 , 以抗 生 素 的抗 菌 活 性 为 指 标 , 来 衡 量 抗 生 素 中有 效 成 分 效力 的方 法 。该 方 法 自20世 纪40年 代建 立 至今 ,在 国际药 典 【-】和 各 国药 典 中被 普 遍 收载[2. ]。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方法可分为稀释法、 比浊法 和 (琼 脂)扩 散 法 [7.i0]。中 国药 典20 1 5年版 (ChP
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的误差因素分析

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的误差因素分析周琦(江苏豪森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江苏 连云港 222002)摘要:目的分析抗生素微生物的检定方法中相对应的影响问题及解决策略。
方法依据各类资料以及文献,对于抗生素微生物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并且对临床中的经验进一步整理。
结果 依据不同研究文献进行数据分析,对于临床经验进行总结。
微生物的检定方法应用管碟的方式,也就是琼脂扩散法,其具有灵敏度很高的特点,虽说步骤整体较繁琐,但只要严格的控制,都会较为接近正确值。
影响抗生素微生物检定的因素较多,包括对于抑制圈的控制、抑制圈边缘清晰度控制以及细菌生长情况等。
结论 检验人员一方面要熟练掌握微生物及化学知识,另一方面需要掌握抗生素的性质,才能够将微生物检定运用充分,并且得出精确的结果。
关键词: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误差;解决策略所谓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方法,主要是指用来监测抗生素成分的方法,其特点在于灵敏度较高,并且不用较多的实验品就可以检定出结果。
这种检定方法存在的主要弊端在于其专属性很差,所有的活菌抗性物质都有可能会影响检定的结果,从而容易产生差异。
这种方式主要包括三种方法:稀释法、浑浊对比法以及琼脂扩散。
而在我国药典掣肘大多采用琼脂扩散法,可以最大程度上减少误差。
1 抑制圈圆整的控制在监测的过程中,许多抑菌的圈呈不规则圆状,而出现无菌现象发生的可能影响因素分为:(1)药液在滴入的过程中有所喷溅,滴落在培养基面上,操作中也应当保证药液持续滴入,并且和钢管的距离保持在适中的范围。
(2)实验的器皿存在药液未清洗干净的问题,从而会产生实验误差,比如较为常见的庆大霉素。
(3)检定菌老化现象。
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菌落在培养基中受热的时间过长,培养及内部温度过高所导致的。
在将培养基进行高温加热滞后可以依据菌种不同进行温水泡制,等待温度适宜滞后加入实验菌。
(4)将抗生素缓冲稀释,因为过高或者过低的浓度以及酸碱度都会导致抑菌圈的不完整,党溶液浓度较高、试剂和标液之间的浓度不一的原因,就会导致抗生素功能下降,而当抑制圈过大或者钢管的位置不规则时,就会出现非圆形的菌落,这时候可以加强滴样水平,进行温度的调节。
浅谈微生物学检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浅谈微生物学检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根据当前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生物学检验现状,结合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对微生物检验室的建设和生物安全防护提出几项解决对策。
标签:微生物检验;生物安全;问题1微生物学检验存在的问题1.1微生物实验室建设问题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微生物实验室投入不足,微生物实验室条件差,检测、消毒设备单一、老化。
如:强传染性标本无单独处理实验室或无生物安全柜,无淋浴和洗眼装置,隔离衣、胶鞋等必备物品存放不规范;洗手用的感应水龙头或脚踏水龙头未普及;微生物室没有危险级别的标示,无关人员随意进出微生物室;微生物室丢弃的废弃物、培养物未经高压灭菌处理。
1.2微生物学检验工作制度不健全缺乏完整的质控流程、操作手册、质控记录、差错登记等。
1.3工作人员技术参差不齐工作人员微生物学检验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存在理解方面的差异;对微生物学相关标准不能熟练掌握;1.4微生物标本采集、保存、运送不规范标本采集不符合要求,采集方法和时间、使用容器不当,运送不及时,标本标示不清[1]。
标本采集人员常为未经培训的工作人员,对标本处理不当,对检查项目不清楚、容器不合格、留取方法不当、送检不及时等问题常见,接收单位的所有标本不拒收等都影响了最终检测结果。
另外,微生物检验申请单伴随标本采集过程,无消毒进入其实验流程,增加了实验室污染及工作人员感染的可能性,。
2 建议与对策2.1建立有安全保障的微生物实验室2.1.1国家分布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中明确提出“严防传染病病原体的实验室感染和病原微生物的扩散” [2]。
因此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必须建立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树立安全与质量同等重要的思想,坚持“预防为主、依法管理、科学规范”的原则[3];配备必要的安全设施,如:生物安全柜、高压灭菌、应急淋浴、洗眼装置等。
实验室应依照环境保护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规定,对废水、废气以及其他废物进行处置,并制定相应环境保护措施,防止环境污染。
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方法学验证中的常见问题分析

发布日20070423期栏目化药药物评价>>化药质量控制标题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方法学验证中的常见问题分析作者审评三部部门正文容审评三部审评五室英摘要:本文对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中的管碟法在方法学验证中的常见问题如线性与围中溶液浓度与直径的关系、精密度的测定方法等进行了分析,归纳其错误的问题,给出了正确的操作方法。
关键词: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多组分抗生素方法学验证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是国际上通用的、经典的抗生素测定方法。
自20世纪40年代建立至今,在各国药典中被普遍采用。
虽然伴随着HPLC等化学分析技术的发展,一些抗生素品种的效价已被化学分析法所取代,但由于①微生物检定法可直观、特异地反映出抗生素品种的抗菌活性;②多组分抗生素由于结构与不同活性组分生物活性的差异,化学测定结果难以准确表征组分组成、含量和生物活性间的关系;③许多抗生素品种由于各种原因如无特征紫外吸收等,目前没有适当的化学分析方法表征其活性,故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目前在各国药典中仍占有重要的地位,且短期化学分析法不可能完全取代微生物检定法。
中国药典2005年版仍采用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中的管碟法测定其效价,目前申报已有国家标准的该类制剂较多,在质量研究中存在诸多问题,现就常见的问题加以分析,希望对注册申请人有所帮助。
一、方法的建立1、供试品与标准品的同质性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的原理以供试品与标准品同质为前提,方法建立前,首先应确定供试品与标准品是否同质,包括化学结构、所含组分及组分比例的一致性,对于制剂还要考虑辅料的影响是否造成供试品与标准品不同质。
2、培养基、试验菌、缓冲液和培养条件的选择可参照中国药典建立,在此不再赘述。
3、检定方法的确定可采用一剂量法(标准曲线法)、二剂量法及三剂量法等。
一般确定线性与围采用一剂量法(标准曲线法),常规含量测定采用二剂量法,标准品标定采用三剂量法。
4、抗生素溶液的稳定性选定的品种可参照中国药典现行版附录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的品种,若溶剂和缓冲液与其不同,应考察抗生素储备溶液和测定溶液在室温、40℃和不同pH值缓冲液中,以及放置不同时间的稳定性,以确定抗生素储备溶液和测定溶液的存放时间和条件。
抗生素微生物测定中的注意事项

特定试验菌 的琼脂培养基 内扩散 , 形成一定浓度 的含抗 生素
的溶解度直接影响其抗菌效力 ,培养基 p H值 的改变也可影
响细菌 的生长 , 接影响 最低抑 菌浓度 , 直 生长速度 以及 抗生
的球形 区, 抑制了试验菌 的繁殖 , 通过透明琼脂培养基 , 可观
辫 疆 李教 业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0 0 8年 第 5期
藐 生 素徽 生 物 测 定 审 的洼 意 事珏
库 丽扎 达 , 尔江 , 吾 列 玛 沙
( 新疆维吾 尔自治区兽 药饲料监察所, 乌鲁木齐 80 6 ) 30 3
中图分类号 : 8 82 文献标识码 : ¥ 5. B
文章编号 :0 3 4 8 (o 8)5 0 4 — 1 1 0 — 8 9 2 0 0 — 0 1 0
种变异染菌 的可能性 , 观察 斜面是否正 常 , 与规定 的菌种特
收稿 日期 :0 8 0 - 1 20 - 3 2
生 索产 品特 性 , 需要 积累大量 实际工作经验 , 论知识 更 将理 全 面贯彻到实践 中去 , 正确地解决实际检测 中出现的问题 。
做到保温防寒 、 防止 贼风 , 在运输途 中尽量做 到匀 速行 驶 , 减
性是否一致 , 观察菌落形态 。检验菌种 由于传代次数太多 , 也 容易 出现变异 , 操作过 程 中环 境 、 器具和试剂 的污染也 能导 致菌种异常 。在排除菌种异 常的情况下 , 应检查菌液浓度是 否合适 , 可根 据抑菌 圈大小调 节菌液浓度 , 观察 抑菌圈是否 能达到正常范围。 此外 , 培养基的 p H值 、 盐的浓度 和各成分 的比例都会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布日
20070423
期
栏目
化药药物评价>>化药质量控制
标题
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方法学验证中的常见问题分析
作者
审评三部
部门
正文容
审评三部审评五室英
摘要:本文对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中的管碟法在方法学验证中的常见问题如线性与围中溶液
浓度与直径的关系、精密度的测定方法等进行了分析,归纳其错误的问题,给出了正确的操作方法。
关键词: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多组分抗生素方法学验证
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是国际上通用的、经典的抗生素测定方法。
自20世纪40年代建立至今,在各国药典中被普遍采用。
虽然伴随着HPLC等化学分析技术的发展,一些抗生素品种的效价已被化学分析法所取代,但由于①微生物检定法可直观、特异地反映出抗生素品种的抗菌活性;
②多组分抗生素由于结构与不同活性组分生物活性的差异,化学测定结果难以准确表征组分组
成、含量和生物活性间的关系;③许多抗生素品种由于各种原因如无特征紫外吸收等,目前没有适当的化学分析方法表征其活性,故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目前在各国药典中仍占有重要的地位,且短期化学分析法不可能完全取代微生物检定法。
中国药典2005年版仍采用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中的管碟法测定其效价,目前申报已有国家标准的该类制剂较多,在质量研究中存在诸多问题,现就常见的问题加以分析,希望对注册申请人有所帮助。
一、方法的建立
1、供试品与标准品的同质性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的原理以供试品与标准品同质为前提,方
法建立前,首先应确定供试品与标准品是否同质,包括化学结构、所含组分及组分比例的一致性,对于制剂还要考虑辅料的影响是否造成供试品与标准品不同质。
2、培养基、试验菌、缓冲液和培养条件的选择
可参照中国药典建立,在此不再赘述。
3、检定方法的确定
可采用一剂量法(标准曲线法)、二剂量法及三剂量法等。
一般确定线性与围采用一剂量法(标准曲线法),常规含量测定采用二剂量法,标准品标定采用三剂量法。
4、抗生素溶液的稳定性
选定的品种可参照中国药典现行版附录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的品种,若溶剂和缓冲液与其不同,应考察抗生素储备溶液和测定溶液在室温、40℃和不同pH值缓冲液中,以及放置不同时间的稳定性,以确定抗生素储备溶液和测定溶液的存放时间和条
件。
二、方法的验证
验证的目的是证明采用的方法适合于检测的要求。
验证容有:准确度、精密度(包括重复性、中间精密度)、专属性、适用性和线性。
在申报资料中常见的错误有:线性测定不符合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一剂量中心浓度等比测定的原理;精密度的测定方法不正确;无专属性试验。
下面就方法验证的容与常见的错误加以简述。
1、专属性考察杂质、辅料等对测定结果准确性的影响,可通过以下试验验证:
(1) 用辅料等替代抗生素进行试验,应不产生抑菌作用。
(2) 采用回收率试验进行验证,至少有9对以上数据,并进行显著性检验。
2、线性
线性系指在设计的围,测试结果与试样中被测物浓度直接呈正比关系的程度。
做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试验时,被测物浓度应转换为对数浓度。
管碟法中抗生素溶液浓度的对数值与抑菌圈直径或面积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的浓度围,应呈线性关系。
用一剂量法测定。
Ⅰ、测定方法
(1)确定直线中心点的抗生素浓度。
中心点浓度C 0应使所致抑菌圈的直径在16~18mm。
(2) 线性测定的剂距一般用等比级数,可选用1:0.80、1:0.85或1:0.88等,稀释成适当的浓度系列。
(3)每个浓度为一组,至少设8组,一般每组3~5个双碟,每组双碟数m应相等。
(4)管碟法的线性考察,其直线的最低浓度端与最高浓度端的确定,应选择比所致抑菌圈直径在18~22mm高的浓度为最高浓度,即高浓度应涵盖能致抑菌圈直径在18~22mm的浓度。
按中心浓度等比的关系,求算最低浓度。
但最低浓度端应涵盖含量(效价)测定时高、低剂量之比为4:1的低剂量浓度。
(5)取制备好底层及菌层培养基的双碟,每3~5个双碟为一组,共分n组
(6)各组滴加完毕后,将双碟在规定温度下培养一定时间,测定各抑菌圈直径。
(7)以各组浓度C的对数值log与相对应各浓度的直径与中心点浓度直径的差值作线性分析,得回归方程及相关系数r,并对相关系数作显著性检验,同时绘制线性图。
Ⅱ、常见错误
(1)直接以浓度与直径作线性关系图。
(2)虽然以抗生素溶液浓度的对数值与抑菌圈直径作线性关系图,但不是等比系列,如浓度设计为:1、2、3、4、5、6、7u/ml等。
以上两种现象显然违背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的原理,也不可能得出直线关系。
(3)抑菌圈直径太大或太小:大于24mm或小于14mm均不正常。
如:
效价测定中高浓度溶液所制的抑菌圈直径大于26mm时已超出双碟的直径围而无法测量,低浓度溶液所制的抑菌圈直径小于14mm时,其浓度的对数剂量与直径已不成线性,而在线性研究中结果为抑菌圈直径在5mm~35mm围与浓度的对数剂量线性关系良好,显然上述数据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4)以浓度与效价建立线性关系。
如:
剂量浓度(u/ml)0.0010.010.02010.02510.04020.05020.1004
该方法显然不符合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方法学中线性的含义,线性是指滴加抗生素溶液的浓度与所致抑菌圈直径或面积的关系,若以浓度与效价建立线性关系,则是利用已建立好的方法去测定含量的高低,而非对方法本身进行验证。
况且由于高低剂量相差较大,低者仅为1u/ml,高者达50u/ml,也可能不在同一线性围。
以上几种结果均不是从真实试验得到,也无法进行实际实验操作。
3、准确度(回收率%)准确度系指用该方法测定的结果与真实值接近的程度,通常用回收率(%)评价。
准确度验证,可根据具体试验情况选择如下试验方法。
回收率试验一般用至少9次测定结果进行评价,按标示量的80%、100%、120%分别投入已知量的被测物,分别测定3次。
标示量的80%、120%的回收率可在线性围调整标准品的剂量,使其满足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的要求。
应报告己知加入量的回收率或测定结果平均值与真实值或认可参照值之差及其可信限。
⑴模拟回收率试验:按处方成分和比例,分别加入敷料和已知量的被测物,测定回收率。
⑵加样回收率测定:如不能得到制剂的全部组分,可先测定制剂中被测物的量后,再加入己知量的被测物,根据被测物的原含量和加入量,计算回收率。
4、精密度
Ⅰ、测定方法
⑴重复性试验至少用9次测定结果进行评价,如制备80%、100%、120%三个不同浓度的样品,各测定3次进行试验,其中80%和120%浓度按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的要求,重新估计效价后进行测定,再折算测定结果。
或把被测物浓度当作100%,至少测定6次的结果进行评价。
⑵中间精密度考察测定结果的日间差、不同分析人员之间的测定结果的差异。
Ⅱ、常见错误
以一个浓度点重复测定n次,得到n个抑菌圈直径数据,对抑菌圈直径直接进行统计分析,RSD%结果常常是小于2%。
例:浓度5u/ml,直径测定结果:16.75、17.00、16.88、16.58、17.02、16.55, RSD% = 1.2%. 由于管碟法碟间差异很大,需通过统计分析分除碟间差异才能得到含量测定结果,此种方法不但不符合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的原理,在实验中也得不到这样的结果。
正确的方法应是对不同次的效价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5、耐用性适用性系指测定条件有较小的变动时,测定结果不受影响的承受程度,成为该方法可用于提供常规检验的依据。
如果测定条件苛刻,则应注明。
管碟法主要考察不同来源及批号的培养基、培养基的pH值、缓冲液的pH值及抗生素溶液稳定性等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由于一般均为已有国家标准的注册品种,方法较成熟,目前对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方法学验证中耐用性进行考察的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