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限度方法学验证

合集下载

无菌检查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学验证实例

无菌检查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学验证实例

供试液制备:取样品10瓶分别加0.1%蛋
白胨溶液30 ml溶解后,过滤。
7.活菌计数
活菌计数结果见表1。
10-4稀释
10-5稀释
10-7稀释
试验次数
1
2
1
21Βιβλιοθήκη 2金黄色葡萄球菌56
60
枯草芽孢杆菌
77
79
白色念珠菌
86
70
黑曲霉菌
80
76
铜绿假单胞菌
47
50
方法验证
直接接种法:取样品12支,分别接种8支硫乙醇酸盐和4支霉菌液体培养基2ml/支后,再按要求加入相应的阳性菌液(30-100个/ml),置规定温度培养3-5天,逐日观察结果。
仪器和滤器:HTY-2000A集菌仪,全封闭无菌试验过滤培养器(批号20050105)北京牛牛基因有限公司。
01
方法:中国药典2005年版无菌检查的验证实验
02
操作方法 菌液制备: 取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的新鲜培养物少许接种至营养肉汤培养基中, 生孢梭菌的新鲜培养物少许接种至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中, 32.5±2.5℃培养18~24小时;
培养: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桶30-35℃培养;真菌培养基桶23-28℃培养。观察结果。
结果 细菌和真菌数计数结果分别见表1和表2。
表1 细菌数计数 表2 真菌数计数结果
*
菌 种
大肠埃希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枯草芽孢杆菌
铜绿假单胞菌
生孢梭菌
计数(CFU)
22
26
36
39
62
66
58
54
45、 23
128、108

版药典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验证方案

版药典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验证方案

版药典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验证方案验证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的方案一、实验目的:验证药典中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可行性。

二、实验材料:1.药典中规定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2.待验证的药品样品;3.适用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4.培养基的质量控制菌种。

三、实验步骤:1.制备适用的培养基:按照药典中规定的方法和成分制备适用的培养基,并进行批次记录。

2.准备质量控制菌种:3.制备菌液悬液:从购买的质量控制菌种中,挑取一株菌种进行连续传代培养至活性最佳的生长阶段。

然后制备菌液悬液,以备后续试验使用。

4.扩大悬液应用范围:从第3步得到的菌液悬液中,取适量接种于适用培养基上,培养出代表性的细菌菌液悬液。

然后,通过菌液的光学检测、显微镜检查和菌落计数,确定菌液的细菌浓度。

5.验证方法的准确性:将待验证的药品样品加入培养基,根据药典中的方法将培养基分成不少于3组。

每组培养基中分别加入一定量的菌液悬液,并在药典规定的温度和时间下培养。

同时,设置对照组,只加入菌液悬液和培养基。

6.菌落计数:取适量的培养基样品,分别进行菌落计数,并根据培养基的数量、培养基总菌落数、对照组的菌落数等数据,计算菌落形成单位。

7.验证方法的可靠性:将待验证的药品样品按照药典中的方法进行连续验证,至少重复3次。

然后,对比不同验证结果的一致性和稳定性,评估方法的可靠性。

8.验证方法的可行性:根据实际的样品情况和验证结果,评估方法在操作上和技术上的可行性。

如,是否存在样品的特殊要求,检测方法是否能满足检测要求等。

四、数据处理与分析:根据实验结果的菌落计数和验证的次数,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评估验证结果的一致性、可靠性和可行性。

五、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得出关于药典中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可行性的结论。

如果验证结果与药典一致,说明方法可靠并可以使用。

如果验证结果与药典不一致,需要进一步分析原因和进行修正或优化。

微生物限度检验方法验证__概述说明

微生物限度检验方法验证__概述说明

微生物限度检验方法验证概述说明1. 引言1.1 概述微生物限度检验方法验证是一项重要的实验技术,用于评估和确认微生物对产品的影响程度和存在情况。

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产品中是否存在有害微生物,并确保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本文旨在介绍微生物限度检验方法验证的概念、重要性以及一般流程,并详细介绍常见的验证技术及其特点。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进行阐述。

首先,在引言部分可以了解到微生物限度检验方法验证的概述、目的和文章结构。

接下来,在第二部分中探讨微生物限度检验方法验证的重要性,包括其背景与意义、验证方法的必要性以及验证结果的影响和应用。

第三部分将介绍微生物限度检验方法验证的一般流程,包括设计验证方案和实验步骤、样品的准备与处理,以及实验操作及数据分析。

在第四部分中,则具体介绍常见微生物限度检验方法验证技术,包括营养琼脂培养基平板计数法验证方法、膜过滤法验证方法以及PCR法验证方法。

最后,在第五部分中进行总结,对微生物限度检验方法验证的重要性进行归纳,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全面了解微生物限度检验方法验证的文章。

通过介绍其概述、重要性、一般流程和常见技术,希望读者能够理解微生物限度检验方法验证在产品质量控制中的作用,并对未来方向有所思考。

同时,本文也为从事相关研究和实验工作的科研人员提供了参考和指导,以提高微生物限度检验方法验证技术的应用水平。

2. 微生物限度检验方法验证的重要性2.1 微生物限度检验的背景和意义微生物限度检验是一项重要的质量控制方法,用于评估药品、食品、化妆品以及其他消费产品中是否存在病原微生物和致病菌。

微生物污染可能引发严重的健康问题,包括细菌感染、传染病传播和中毒等。

因此,确保产品符合相关标准和法规对于保护公众健康至关重要。

2.2 验证方法的必要性验证微生物限度检验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验证方法,可以确认该方法能够准确地检测出有害微生物存在,并排除误报或漏报的可能性。

微生物限度方法学验证

微生物限度方法学验证

微生物限度方法学验证
微生物限度方法学验证是一种用于确定化妆品和药品中微生物污染水平的方法。

这种验证方法用于确定产品是否符合微生物限度规定,并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质量。

微生物限度方法学验证的步骤包括:
1. 根据相关规定选择适当的微生物限度测试项目。

常见的微生物测试项目包括总生菌数、霉菌和酵母菌、大肠菌群等。

2. 准备适当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以促使微生物在培养基上生长。

3. 从样品中获取适当的微生物培养物。

样品可以是产品中的一部分或整个产品。

4. 在适当的培养基上接种微生物培养物。

5. 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孵育培养基,以促进微生物生长。

6. 定期检查培养基的生长情况,包括观察菌落形态和计数菌落数量。

7. 将菌落转移到适当的检测方法中,如涂抹法、膜过滤法等。

8. 使用适当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在适当的温度和pH条件下,观察和计算培养基上的微生物生长数量。

9. 比较结果与规定的微生物限度标准,确定产品是否符合要求。

微生物限度方法学验证可以帮助制药和化妆品行业确保产品的微生物质量,并确保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对消费者的健康有害。

这种验证方法需要严格的实验室操作和合理的测试标准,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中国药典无菌、微生物限度与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学验证内容详解

中国药典无菌、微生物限度与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学验证内容详解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二00五年十月十一日
● 验证的目的: 验证所采用的方法和条件是否适合 于供试品的无菌检查。 即确认供试品在该检验量、该检验条件下无抑菌 活性或其抑菌活性以被充分消除到可以忽略不计。 ● 验证的意义: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可靠及检 验方法的完整性。
二、无菌检查验证的关键点
中检所和药典会多次召开会议肯定工作的成绩、 研讨存在的问题,希望各级领导能给予高度重 视,从各方面支持这项工作长期持续发展。 实际工作中,药品生产、研发企业和各级药检 所在工作中都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
关于执行《中国药典》2005年版微生物限度 检查法和无菌检查法有关问题的说明
国药典发[2005]98号
验证的目的是为了确认试验中供试品应选择药 典中所收载的何种供试液制备方法、何种测定
方法及确定的检测系统是否适用于该供 试品的检验,即只有通过方法验证,才 能确定供试品的检验条件和方法,保证 “微生物限度检查”或“无菌检查”方法的 科学性和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2.不同企业生产的相同品种,特别是中 成药,因原料来源、工艺、辅料的不同, 药品可能表现出不同的抑菌特性;同一个 企业生产的相同品种,因原料来源不同、 工艺改变或不同实验室等原因,也可能导 致检测结果的差异。因此,不同企业生产 的相同品种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或“无菌 检查”时,其具体试验方法如冲洗量等不 能简单照搬,需通过验证试验核实该试验 方法和检测系统是否适宜。
生孢梭菌 (Clostridium sporogenes) [CMCC(B) 64 941]
白色念珠菌 (Candida albicans) [CMCC(F) 98 001]
黑曲霉 (Asperglllus niger) [CMCC(F) 98 003]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及其方法学验证综述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及其方法学验证综述
为 3 0 1 NM R ( 0 3 。 H— 4 0 MHz nCD3 ,i OD)86 9 ( H, , 一 .0 1 d J
1 9 z H一 ) 8 6 8 ( H , J 8 1 , 5 、 . 9 ( H , d . H , 2 、 . O 1 d, 一 . Hz H- ) 8 6 7 1 d ,
b ny uy l tn 。化 合 物 Ⅲ为 该 植 物 中首 次 分 离 得 到 。 ez1 toa o e )b e
化 合 物 Ⅳ 棕 黄 色 粉 末 。[ ] -8 8 C O 2 C l) a D51. ( = . , HCa 。 2 F C3 应 呈 阳性 。E I e1反 S- MS(o iv ) z4 9 M+ N ] 推 p s i m/ :0 [ te a ,
( 3 、 1 7 4 ( - ) 8 1 . ( - )、 1 0 6 c 6 8 7 9 C- ) C- ) 8 4 . C 4 、 1 6 6 C 5 8 2 . ( . )、 7 . ( 7 、
picsJ . h te e sr ,0 3 6 :0— 1. r e[' P yoh mity2 0 ,2 8 58 1 n ]
o ta y r d b n o y 1 o t n gn ns a d p r d e o e fTe r h d o | e z c co c e e Li a n S io i n n s by H y e v l n I d n Ox d to o Ph n i Di e z l u y o a — p r ae t o ie ia in f e ol c b n yb t r le
7)8 2. ( 一 、6. ( - 。 上 述 核 磁 数 据 与 异 美 商 陆 酚 、18 5C 8)8 4 O C 9) (on rao i amei n nA)进 行 对 比 [] 本 一 致 , 鉴 定 为 i a — s c 1基 故 s n o mei n nA。 化合 物 V为 该 属 植 物 中 首 次 分 离 得 到 。 r ao c

无菌、微生物限度检查及方法验证

无菌、微生物限度检查及方法验证
7
此法为实验室工作用菌种的最常用的保藏方法,仅能用于工作用菌种的短期保藏。
8
琼脂斜面低温保藏法保藏法(厂家常用)
保藏芽胞液对
产芽胞的微生物宜制成芽胞菌悬液后再保藏, 无菌操作,取1ml孢子液接入茄形瓶或培养皿内,轻轻转动使菌液均匀分布于培养基表面。 将培养皿在适当的温度下培养。一般需要7天或更长时间 在层流台下,取3~5ml氯化钠磷酸盐缓冲液(pH7.0)加入培养皿内 用无菌玻璃L棒轻轻刮下菌苔,注意不要划破培养基。 用无菌注射器或无菌吸管吸取菌悬液,收集于试管中。 将收集的芽胞液放在80~90℃水浴中加热15分钟,冷却。 做好标记,放至2~8℃冰箱中保藏。原始芽胞液可保存1年。 每次使用前用平皿法重新标定其浓度。
微生物实验室的质量管理
设施—洁净室、净化工作台、生物安全柜。 设备—高压蒸汽灭菌器、电热恒温干烤箱、培养箱、冰箱。 实验仪器—全封闭薄膜过滤装置、电动匀浆仪、电热恒温水浴箱、离心机、显微镜,及刻度吸管、试管、三角烧瓶、培养皿等。 建立主要设施、设备、仪器的明细记录,内容包括名称、型号、生产厂家、购买日期。 质量保证档案:购买发票、安装验收或开箱验收记录、调试记录、计量检定或运行校验合格证、指定专人负责、制订标准操作规程(SOP)、建立使用登记册,维修、保养记录、改造或更新记录、直至报废记录。
记录温湿度是否在规定的范围内,每次实验时,对操作室和层流台做微生物沉降菌落计数并记录;如发现问题应找原因,及时报修和报告并将报修原因和结果记录归档。如遇停电,应立即停止实验,重新进入无菌室前,至少开启机房运转1小时以上。
实验室使用管理
微生物实验室的质量管理
平时实验室内应尽可能减少人员的走动或活动,通向洁净室的门要关闭或安装自动闭门器使其保持关闭状态。
枯草芽孢杆菌 [CMCC(B)63501] 金黄色葡萄球菌 [CMCC(B)26003] 生孢梭菌 [CMCC(B)64941] 铜绿假单胞菌 [CMCC(B)10104] 大肠埃希菌 [CMCC(B)44102] 乙型副伤寒沙门菌 [CMCC(B)50094] 白色念珠菌 [CMCC(B)98001] 黑曲霉 [CMCC(B)9 003]

微生物限度方法学验证

微生物限度方法学验证

微生物限度方法学验证微生物限度方法学验证是指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分析,确定某一产品或样品中所含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

它是一种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用于评估产品的微生物污染情况,确保产品符合安全要求。

微生物限度方法学验证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确定样品的限度:首先,需要确定限度的范围。

在国家标准和相关规范中,通常会对不同产品的微生物限度进行规定,根据产品的特性和用途,设定了不同的限度要求。

因此,在进行验证之前,需要先明确所要验证的产品的限度。

2. 提取样品:根据所要验证的产品特性,选择适当的方法提取样品。

提取样品的目的是将样品中的微生物完全释放出来,以便后续的实验分析。

3. 预培养或净化:在某些情况下,样品中的微生物数量非常少,无法直接进行分析。

此时,需要进行预培养或净化操作,增加微生物数量或减少其他杂质的干扰。

预培养可以使用适当的培养基,为微生物提供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和条件。

净化操作可以通过滤膜、离心等方法,将大部分的杂质去除。

4. 微生物分离和鉴定:将样品进行稀释处理,并分别均匀涂布在适当的培养基上。

在一定的时间和温度条件下,培养基上会出现不同形状和颜色的菌落。

通过观察菌落的特征、形态学和生理学测试,可以大致判断出菌落所属的微生物种类。

5. 统计分析:通过对微生物菌落进行计数,并根据所设定的限度要求进行统计分析。

常用的统计方法包括平板计数法、薄膜过滤法和浸入法等。

统计分析的结果可以得知样品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进而判断样品是否符合限度要求。

6. 结果判定:根据统计分析的结果,结合所设定的限度要求,判断样品是否合格。

如果样品中的微生物数量和种类在限度范围内,并且符合相关标准要求,那么样品可以被认为是合格的。

微生物限度方法学验证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技术难度,需要操作人员具备一定的实验室技术和知识。

同时,验证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此外,验证结果需要及时记录和整理,以便对产品质量的稳定性进行评估和改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限度检查
方法学验证
一、检验方法
依据微生物计数法(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1105);控制菌检查法(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1106);非无菌药品微生物限度标准(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1107);抑菌效力检查法(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1121)检查。

二、菌种、培养基及稀释液
表1菌种
表2培养基
表3对照用培养基
表4试剂
稀释液:
(1)pH6.8缓冲液
取0.2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250ml,加0.2mol/L氢氧化钠溶液118ml,用水稀释至1000ml,摇匀,既得。

(2)0.9%无菌氯化钠溶液
取氯化钠9.0g,加水溶解使成1000ml,过滤,分装、灭菌。

(3)0.05%(ml/ml)聚山梨酯80的0.9%无菌氯化钠溶液
取聚山梨酯80 0.5ml,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溶解并稀释至1000ml,滤过,分装,灭菌,备用。

(4)靛基质试液
取对二甲氨基苯甲醛1.0g,加入95%乙醇95ml,充分振摇,使完全溶解后,取盐酸20ml徐徐滴入。

三、菌液的制备
1细菌、霉菌、酵母菌
接种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的新鲜培养物至营养肉汤培养基中,培养24小时;接种白色念珠菌的新鲜培养物至改良马丁培养基上,培养48小时。

上述培养物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制成每1ml含菌数为50~100cfu的菌悬液备用。

接种黑曲霉的新鲜培养物至改良马丁琼脂斜面培养基上,培养7天,加入5ml含0.05%(ml/ml)聚山梨酯80的0.9%无菌氯化钠溶液,将孢子洗脱,然后吸出孢子悬液(用带有无菌棉花的能过滤菌丝的无菌毛细吸管)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制成每1ml含孢子数50~100cfu的孢子悬液。

菌液制备后若在室温下放置,应在2小时内使用,若保存在2~8℃可在24小时内使用。

2控制菌
接种大肠埃希菌、乙型副伤寒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新鲜培养物至营养肉汤培养基中,培养24小时。

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制成每1ml含菌数为10~
100cfu的菌悬液。

菌悬液在室温下放置应在2小时内使用,若保存在2~8℃可在24小时内使用。

四、验证内容
1、计数方法验证
将制备好的菌悬液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以每10倍体积分别稀释成一系列浓度菌悬液,利用血球计数板计数,确定具体菌悬液浓度,取接近于10cfu-100cfu 的稀释浓度,选取各项试验项下的规定浓度进行实验。

稀释及观察均应在阳性室内完成。

经过验证当原液稀释至10-6时,菌液浓度接近100cfu/ml。

2、适用性检查
2.1细菌、霉菌、酵母菌
取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各1ml(内含菌约50~
100cfu),分别注入无菌平皿中,立即倾注营养琼脂培养基,每株试验菌平行制备2个平皿,混匀,凝固,置30~35℃培养48小时,计数;取白色念珠菌、黑曲霉1ml(内含菌约50~100cfu),注入无菌平皿中(取用黑曲霉时应注意自身安全),立即倾注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每株试验菌平行制备2个平皿,混匀,凝固,置23~28℃培养72小时,计数。

同时,用相应的对照培养基替代被检培养基进行上述试验,作为对照。

其大小、形态应与对照培养基一致,且数量应不小于对照培养基的70%。

细菌、霉菌及酵母菌培养基适用性检查
培养基中细菌、霉菌、酵母菌的生长情况良好,回收率在80%,且与对照培养基状态一致,证明此批次培养基可以准确的检测出相应微生物情况。

2.2控制菌
2.2.1促生长能力
取大肠埃希菌菌悬液0.1ml(内含菌约10~100cfu),分别置于胆盐乳糖培养基、MUG培养基、营养肉汤培养基中;取乙型副伤寒沙门菌0.1ml(内含菌约10~100cfu),分别接种于营养肉汤培养基、四硫磺酸钠亮绿培养基,取乙型副伤寒沙门菌0.1ml(内含菌约10~100cfu)涂布于胆盐硫乳琼脂培养基、曙红亚甲蓝琼脂培养基中;于35℃培养18小时,同时,用相应的对照培养基替代被检培养基进行上述试验,作为对照,每个培养基平行制备2个平皿。

胆盐乳糖培养基、营养肉汤培养基、MUG培养基与对照管比较,被检培养基管试验菌应生长良好;胆盐硫乳琼脂培养基、曙红亚甲蓝琼脂培养基与对照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大小、形态特征应一致。

2.2.2抑制能力
取金黄色葡萄球菌100 cfu左右,注入无菌平皿中,立即倾注胆盐乳糖培养基、四硫磺酸钠亮绿培养基,每个培养基平行制备2个平皿,混匀,凝固,置35℃培养18小时,应不得有菌生长。

2.2.3指示能力
取乙型副伤寒沙门菌10~100cfu,接种于三糖铁琼脂培养基中,每个培养基平行制备2个平皿,混匀,凝固,置30~35℃培养18小时;胆盐硫乳琼脂培养基、曙红亚甲蓝琼脂培养基指示能力见2.2.1中乙型副伤寒沙门菌测试结果,MUG培养基指
示能力见2.2.1中大肠埃希菌测试结果。

与对照培养基管比较,被检培养基管试验菌生长的菌落大小、形态特征、指示剂反映情况等应与对照培养基一致。

控制菌培养基适用性检查
培养基的促生长性及指示性菌落生长状态一致,抑制性均无菌落生长,说明培养基适用性良好。

3、抑菌性:取连续生产的三批样品进行测定
3.1细菌、霉菌、酵母菌
3.1.1供试液的制备:称取本品10g,加pH6.8缓冲液100ml,混匀,制成1:10的供试液。

3.1.2试验组:取大肠埃希菌菌悬液、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悬液和枯草芽孢杆菌菌悬液各1ml,分别加上述供试液1ml,注入平皿中,立即倾注15~20ml温度不超过45℃溶化的营养琼脂培养基培养,每株试验菌平行制备2个平皿,按平皿法测定其菌数。

31.3菌液组:取上述各试验菌液1ml,加入相应的培养基培养,每株试验菌平行制备2个平皿,按平皿法测定其菌数。

3.1.4供试品对照组:取供试液1ml,分别注入15~20ml温度不超过45℃溶化的营养琼脂培养基和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培养,每个培养基平行制备2个平皿。

3.1.5回收率标准
以供试品对照组为样品空白(C
)、以菌液组为对照(T)、以试验组为测试品(C)计:
)/T≥70%
(C-C
细菌、霉菌及酵母菌抑菌性检测结果统计
通过连续三批次不同种菌类的加样,回收率均在90%以上,说明本产品对于细菌、霉菌及酵母菌不具备抑菌性。

3.2控制菌
3.2.1大肠埃希菌
取10 ml供试液(制备方法同3.1.1)及大肠埃希菌菌悬液1ml(10~100cfu)加入胆盐乳糖培养基100ml,于35℃培养24小时。

取上述培养物0.2ml,接种至含5ml MUG培养基的试管内,培养,于5小时、24小时在366nm紫外灯下观察,同时用未接种的MUG培养基作本底对照。

观察后,沿培养管的管壁加入数滴靛基质试液。

紫外灯照射时管内培养物呈现荧光,为MUG阳性;不呈现荧光,为MUG阴性;加入靛基质试液时液面呈玫瑰红色,为靛基质阳性;呈试剂本色,为靛基质阴性。

3.2.2沙门氏菌
取10 ml供试液(制备方法同3.1.1)及乙型副伤寒沙门菌1ml(10~
100cfu),直接接种至200ml的营养肉汤培养基中,混匀,于35℃培养培养24小时,取上述培养物1ml,接种于10ml四硫磺酸钠亮绿培养基中,35℃培养24小时后,分别划线接种于胆盐硫乳琼脂培养基和曙红亚甲蓝琼脂培养基的平板上,35℃培养24小时。

3.3合格标准
若上述试验检测出试验菌,则按此供试液制备方法和控制菌检查方法进行供试品的该控制菌检查。

控制菌抑菌性检查
经控制菌的验证,当样品被1:10稀释时,本品不具有抑菌性,可以直接采用平皿法进行检验而不对检测结果造成假阴性的影响。

五、本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的确定
综上所述,本品细菌、霉菌及酵母菌检查采用常规平皿法,取1:10稀释级供试液1ml置90mm的无菌平面皿中,注入15~20ml培养基进行培养;大肠埃希菌按常规法检验。

1ml供试品中,细菌数不得过1000cfu,霉菌和酵母菌数不得过
100cfu,大肠埃希菌不得检出;每10ml不得检出沙门菌。

六、样品微生物限度检查结果
取3批样品,按验证过的方法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结果如下。

微生物限度检查结果
批号细菌数
(cfu/ml)霉菌和酵母菌数
(cfu/ml)
大肠埃希

沙门菌
生产验证150804100<10 未检出未检出15080550<10未检出未检出15080660<10未检出未检出
结果,三批样品的微生物限度均符合规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