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一等奖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一等奖教案: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建筑的发展历史和特征;2.明确中国传统建筑的造型、结构、材料和装饰的特点;3.培养学生对中国建筑文化的认识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中国建筑的发展历史;2.中国传统建筑的造型特点;3.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特点;4.中国传统建筑的材料特点;5.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特点。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中国传统建筑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讲授(20分钟)1.中国建筑的发展历史简要介绍中国建筑的发展历史,包括古代的宫殿和寺庙建筑、古代城市的建设和防御工事,以及现代建筑的发展。
2.中国传统建筑的造型特点详细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的造型特点,包括建筑造型的平衡与和谐、飞檐翘角的独特形式、建筑的庭院布局和格局等。
3.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特点讲解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特点,包括木结构和石结构,以及斗拱、揭山、拼花等特殊结构形式。
4.中国传统建筑的材料特点介绍中国传统建筑所使用的材料特点,如木材、砖瓦、青石等,以及中国传统建筑为了适应地理环境和气候的特殊选择。
5.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特点讲解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特点,包括彩画、雕刻、琉璃瓦等精美的艺术装饰手法。
三、展示与讨论(15分钟)1.学生自由展示他们在互联网上找到的中国传统建筑的图片、视频等资料,与全班进行分享和讨论。
2.学生就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四、归纳总结(10分钟)教师逐条归纳学生讨论出的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以及学生在观察中发现的其他特点,总结形成学生的思维导图或简洁叙述。
五、拓展延伸(15分钟)将中国传统建筑与其他国家的建筑进行比较,探讨其异同,加深学生对中国建筑特点的理解。
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或社区中继续观察和记录中国传统建筑,以及对其特点进行分析与评价。
四、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培养了他们的鉴赏能力和审美素养,锻炼了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中国建筑的特征》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8《中国建筑的特征》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内容,明确“文法”“可译性”等词语。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课文结构层次。
3.审美鉴赏与创造:欣赏中国建筑之美。
4.文化传承与启示: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难点:对文中部分术语和主要观点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梁思成:他有着诸多令人赞叹的身份:才女林徽因的丈夫、国学大师梁启超的儿子、人民英雄纪念碑主持设计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参与设计者、享誉世界的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中国近代建筑之父。
1901年4月出生于日本东京,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父亲梁启超的影响下,梁思成对祖国有着浓厚的爱国情怀。
1924年,梁思成远赴美国攻读建筑学。
一天,正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读书的梁思成收到父亲从国内寄来的包裹,里面是一本古籍善本《营造法式》。
这是中国第一本详细论述建筑工程做法的官方著作,是迄今为止现存的最早最完整的中国古代建筑著作。
从1932年到1940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二人共同走过中国的15个省、19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738处古建筑物,很多古建筑物都是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了全国、全世界的认识,从此加以保护,比如山西的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等。
经过对古建筑的系统调查研究,梁思成得到了丰硕的成果。
1934年,他编著了《清式营造则例》一书,这一部书成为初学中国古建筑的入门必读教材,研究中国古建筑不可缺少的资料,也是如今古建筑修整工作人员常用的工具书。
除了建筑学家,他还是建筑教育家。
1928年,梁思成与林徽因在加拿大举行婚礼,回国后,赴沈阳东北大学任教,创立了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建筑学系。
梁思成是学生最喜欢的老师,他的学生们总会记得梁思成给自己上课的样子:“先生虽然个头不大,但两眼炯炯有神,而且带着对建筑学专业的无比热爱和自信。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教学设计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和特征;2.掌握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构造和装饰特色;3.能够分析中国传统建筑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演变。
教学重点:1.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和特征;2.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构造和装饰特色。
教学难点:1.学生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演变;2.学生掌握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构造和装饰特色。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展示图片,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和特征;2.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实际特征;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中国传统建筑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演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和特点,引导学生进入主题。
二、讲解(20分钟)1.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和特征:包括屋顶形状、建筑结构、装饰风格等;2.中国传统建筑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演变:介绍不同地区的建筑风格和演变过程。
三、实地考察(30分钟)1.带领学生到校园内的一些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的建筑进行实地考察;2.学生观察建筑的外观、结构和装饰风格,记录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四、小组讨论(20分钟)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讨论自己观察到的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2.每个小组选举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并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
五、总结(1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和意义。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座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的建筑,详细介绍其特点和历史背景。
教学评估:1.实地考察成果:学生是否准确观察和记录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2.讨论结果:学生是否能够合理分析中国传统建筑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演变;3.作业表现:学生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理解和认识是否深化。
教学反思:1.教学内容是否新颖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学生实地考察和小组讨论的积极性和表现;3.布置的作业是否能够巩固和深化学生对中国传统建筑的了解和认识。
《中国建筑的特征》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中国建筑的特征》优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建筑的历史和发展过程;2.认识中国建筑的特征和风格;3.了解中国建筑的传统材料和技术;4.培养学生对中国建筑的审美意识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1.教学内容:-中国建筑的历史和发展过程;-中国建筑的特征和风格;-中国建筑的传统材料和技术;-中国建筑的代表作品。
2.教学方法:-采用讲述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运用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了解中国建筑;-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中国建筑的特征和风格。
三、教学过程1.引入(15分钟)教师通过图片展示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些建筑特征,如斗拱、攒尖、飞檐等。
引导学生简单描述这些特征并谈谈自己对中国建筑的印象。
2.讲解中国建筑的历史和发展过程(3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讲述示例,向学生介绍中国建筑的历史和发展过程。
重点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性建筑和历史时期,如古代宫殿、寺庙、园林等。
3.讲解中国建筑的特征和风格(3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例,向学生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和风格。
重点介绍中国建筑的特点,如注重空间布局、讲究平衡、富有象征意义等,并辅以图片和视频材料进行示范。
4.讲解中国建筑的传统材料和技术(3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例,向学生介绍中国建筑所使用的传统材料和技术。
重点介绍中国传统建筑所使用的材料,如木材、砖石、瓦片等,以及中国传统建筑的典型技术,如斗拱结构、斗栱梁等。
5.学习中国建筑的代表作品(3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和讲解,向学生介绍中国建筑的代表作品。
包括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性作品,如乐山大佛、故宫、长城等,以及现代建筑的代表性作品,如鸟巢、水立方等。
6.小组讨论和总结(15分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中国建筑的特征和风格,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讨论结果,并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引导和点评。
四、教学评价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活动参与度、发言质量、小组讨论的贡献等,进行综合评价。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标题: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导语:
中国建筑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文化的结晶,具有深厚的历史和独特的特征。
本教案将着重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包括建筑风格、结构特点、装饰艺术等方面的内容,旨在让学生对中国建筑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建筑风格的多样性
中国建筑风格的多样性可分为四大类:古代宫殿建筑、园林建筑、寺庙建筑和民居建筑。
学生可以通过对这四种风格的了解,感受中国建筑风格的多样性和独特之处。
1. 古代宫殿建筑
古代宫殿建筑是中国建筑的代表之一,包括故宫、颐和园等。
它们以庄严、宏伟的气势和丰富多样的装饰为特点,给人一种庄重肃穆的感觉。
2. 园林建筑
中国园林建筑是中国建筑的瑰宝,融合了山水、建筑、植物和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
山石、水池、亭台楼阁等元素的运用,使得园林建筑具有独特的东方韵味。
3. 寺庙建筑
中国寺庙建筑以佛教和道教寺宇为主,融入了中国古代建筑学的精华。
金、木、石、彩绘等元素的运用,使寺庙建筑具有独特的宗教氛围和艺术价值。
4. 民居建筑
中国民居建筑是中国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的建筑风格。
不同地方的民居建筑各具特色,反映了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地域文化。
二、建筑结构特点的传承
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一直被世人所称道,主要体现在建筑材料的运用和结构体系的设计上。
1. 建筑材料的运用。
《中国建筑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特征》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和独特之处,掌握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对中国建筑文化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同时,通过设计小建筑模型的活动,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2.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和风格3.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建筑的比较4.学生设计小建筑模型三、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与激发兴趣(5分钟)通过一段短视频或图片展示中国传统建筑的美丽特色,激发学生对中国建筑文化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的差异。
第二步:讲解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15分钟)1.介绍中国建筑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包括古代木构建筑、砖石结构建筑的发展。
2.分析中国建筑发展的原因,如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等因素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第三步:分析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和风格(20分钟)1.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构件,如庭院、屋面、廊道等。
2.分析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如注重对称和谐、讲究色彩搭配等。
3.考察中国传统建筑的不同风格,如四合院、宫殿式建筑等。
第四步:对比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建筑(15分钟)1.对比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建筑的差异,如建筑风格、建筑材料等。
2.分析中国传统建筑对于中国人文化认同的重要性和作用。
第五步:学生设计小建筑模型(30分钟)1.给学生提供各种建筑模型设计素材,如纸板、色彩纸、剪刀、胶水等。
2.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和制作中国传统建筑的小模型。
3.学生可展示自己设计的模型,分享设计过程和心得。
四、教学方法1.视频展示:通过短视频向学生展示中国传统建筑的美丽特色,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讲解与讨论:通过讲解和讨论的方式,使学生了解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特点和风格。
3.听说训练: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检验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4.动手实践:通过设计小建筑模型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五、教学评估1.课堂讨论: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检验学生对中国建筑特征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范文

语⽂《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范⽂ 中国古代建筑在中国古代传统⽂化⼤⼟壤中⽣长、发展,具有鲜明的民族⽂化特⾊。
接下来是⼩编为⼤家整理的语⽂《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范⽂,希望⼤家喜欢! 语⽂《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范⽂⼀ ⼀、课⽂与课标、⾼考的对应点 发展独⽴阅读能⼒。
从整体上把握⽂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语⾔表达效果。
善于透视关键语词所传递的语⾔信息,逐渐形成简洁、严密、清晰的语⾔风格,对提⾼阅读和写作⼩论⽂的能⼒,是⼗分有益的。
⼆、教学⽬标 知识与能⼒ 1.引导学⽣理清⽂章线索,列出课⽂的结构提纲。
2.学习本⽂科普⽂章的语⾔特⾊,并指导学⽣在说明⽂或议论⽂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3.通过对课⽂的⼀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学⽣探究问题的能⼒。
过程与⽅法 合作探究,学习科普⽂章的语⾔特⾊,能够在说明⽂或议论⽂写作中有意识的学习借鉴。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提⾼对我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同时激发⾃⼰对我国建筑⽂化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1.这是⼀篇较长的课⽂,条理清晰,⽂字简练,重点是引导学⽣快速与读后,筛取主要信息,分清层次,理解⽂章的主要内容。
2.学习本⽂科普⽂章的语⾔特⾊,并挖掘⾃然科学论⽂后隐含的⼈⽂内涵。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准备:发放预习学案 教学过程: 导⼊新课:欣赏中国四⼤名楼和四合院的图⽚,并根据图⽚说说中国建筑的有些什么特征。
导引:中国的建筑可谓博⼤精深,刚才我们只是见识了⼀鳞半⽖,下⾯让我们跟着梁思成先⽣更深⼊地⾛进中国建筑之中,感受中国建筑的特征。
⼆、作者介绍:说说你对梁思成的了解?(检查预习作业第3题)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整理⽂章的结构脉络。
(检查预习作业第4题) 【明确】这篇说明⽂具有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特点,把握好本⽂的篇章结构,便于读懂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追问:找找九大基本特征中的关键词,作者概括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哪些特征属于结构特征?哪些特征属于装饰特征?九大特征能否调换顺序?
预设:九大特征分别是个别建筑的特征、群体建筑的特征、结构方法、斗拱、举折举架、屋顶、颜色——朱红、部件的装饰作用、材料的装饰作用。按照由主到次、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
——梁思成《华北古建调查报告》1940年
任务5:思考《中国建筑的特征》的当代意义。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2021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要求落实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新时期建筑方针,严禁建设“丑陋建筑”。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也是城市的名片,更是留给未来的印记。公共建筑既是城市品位的体现,也是城市文脉的凝结,更是城市审美的表达。从古至今,我们史上有很多经典,也不乏兼收并蓄的成功案例,成为一份给地球的礼物。
如今,在车水马龙的中华大地上,能够体现封建极权的完整建筑仅有太和殿一例。作为600年来中国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太和殿不仅是一个顶级的木构建筑,还是一个顶级的见证者。
任务3:怎么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和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追问:这种具有特色的“文法”和“词汇”是如何形成的?
“研究中国建筑可以说是逆时代的工作。近年来中国生活在剧烈的变化中趋向西化,社会对于中国固有的建筑及其附艺多加以普遍的摧残。一切时代趋势是历史因果,似乎含着不可免的因素。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除非我们不知尊重这古国灿烂文化,如果有复兴国家民族的决心,对我国历代文物加以认真整理及保护时,我们便不能忽略中国建筑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建筑得特征》教案
代谱琦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得说明顺序,列出课文得结构提纲
2、了解中国建筑得基本特征与“文法”,明确作者得写作目得
3、学习本文科普文章得语言特色,体会比喻手法得表达效果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清作者得说明顺序,掌握作者独特得谋篇布局特点
难点:掌握科普文章得特点,指导学生有意识得学习借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问题:1、请大家瞧这些成语,大家都认识它们得意思吗?
呈现“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飞阁流丹、钩心斗角、美轮美奂”
2、先明确需要注意个别成语得特殊用法
3、问题:这些成语都就是在写什么。
反映了建筑得一些得特点。
中国得建筑可谓博
大精深,这刚才成语得积累中我们只见识了一鳞半爪,那今天我们要学习得课文就就是梁思成先生得《中国建筑得特征》,瞧瞧她对于中国建筑特征得瞧法
二、初步感知
(一)、文体知识
自然科学小论文(板书)
1、概念:就是科普作品得一种形式。
一般就是用通俗易懂得语言,向大众普及自然科学中某一领域知识得一种文体。
2、特点:
(1)“小”:与正规学士论文相比,篇幅更小,内容更浅,具有通俗性、普及性
在叙述内容上要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以达到向大众普及自然科学知识得目得
(2)“科学”:尽管篇幅较小、内容较浅,但在本质上仍要求具有科学性、严谨性
在叙述语言上要求:简洁、严密、明晰
(3)在表达方式上,以说明为主,兼用议论与叙述
2、作者介绍
梁思成,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
梁启超之子、林徽因之夫。
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得研究,就是中国古代建筑这一学科得开拓者与奠基者。
曾参与中华人民共与国国徽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等得设计,就是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得主持者。
3、课文结构分析
课题:《中国建筑得特征》
【明确】偏正结构 (中国建筑)得特征
定语中心语
第二部分3-13段
问题:既然课题叫《中国建筑得特征》,那我们就先把写中国建筑特征得这一部分先找出来
【明确】3-13段中国建筑得基本特征
1、一起来瞧就是怎么写得,在陈列几个特征前,作者先
总体提出:中国建筑得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下列九点:
具体陈列
注意:作者在行文时结构上得特点,先总领得提出观点,再加以具体论述分析。
我们自己在写文章时也不能想到哪写哪,而就是得有一个总体得意识
2、快速阅读这一部分,提取关键词
3、具体从文本分析九点特征,个别特征展示
(一)个别建筑由三部分构成
(二)平面布置:建筑群(“所”)、轴对称、朝南、有庭院
(三)木材结构:立柱横梁形成“间”,墙门窗设置自由
(四)斗拱:柱梁交接处,由斗与拱构成。
(五)举折、举架
(六)屋顶:有四面坡,四角翘起,有壮丽得装饰性。
(七)颜色:朱红彩绘。
(八)构件本身成为装饰
(九)建筑材料得装饰性
引入文章其她几个部分
本文标题叫什么?《中国建筑得特征》,那我们刚才一起瞧得这一部分将得就是什么?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特征讲完了,文章就是不就是应该结束了?但就是大家可以瞧到并没有结束,这一部分只占了文章得一半不到。
请同学们讨论,课文剩下内容分成几个部分?各自在讲什么呢?
第一部分 1-2段
快速阅读,找出这一部分得中心观点,再提问作者就是怎样阐述这个观点得
提出观点:中国得建筑体系就是一个独特得建筑体系
从两个方面加以说明: 空间:分布广大
时间:历史悠久
总结:作者提出、、、观点,从两方面加以说明。
然后概括总结了九大基本特征。
那基本特征陈列完了之后,课文又在讲什么呢?(勾画关键词)
【明确】“文法”
“可译性”
第三部分:14-19
一、中国建筑得“文法”
哪几段就是在探讨中国建筑得“文法”?【14-17】
1、怎样理解中国建筑得“文法”?
所谓“中国建筑得‘文法’”,就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得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延用得惯例。
提问手法:比喻,借语言文字中“文法”得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得风格与手法。
2、明确比喻手法得本体及喻体
二、
1、怎样理解各民族建筑间得“可译性”?
2
罗马圆亭子天坛皇穹宇
罗马凯旋门北京琉璃牌楼
巴黎纪念柱华表
3、回顾文中关于“可译性”得部分
“可译性”得问题谈到哪里结束?【20段】
第四部分:20段
明确20段就是在总结:提倡继承发扬、古为今用
课文结构:
明确: 1-2段: 总体概括:中国得建筑体系就是一个独特得建筑体系 3-13段: 中国建筑得九大基本特征
14-19段: “文法”与“可译性”
20段: 结语:提倡继承发扬、古为今用
三、深入探讨
问题一:回顾“中国建筑得基本特征”
1、顺序:作者概括九大特征就是按什么顺序写得?
【明确】逻辑顺序 (常见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2、结构:中国建筑得基本特征中哪些属于结构特征,哪些属于装饰特征?(讨论)
总体特征(1-2):三部分构成;对称布局
结构特点(3-5):木质结构;斗拱;举折与举架
装饰特点(6-9):屋顶;用色;构件;材料
【明确】由整体到局部,由主到次
3、侧重点:提问:大家觉得作者在写这九个特征都就是洋洋洒洒得分析吗?
明确有侧重点,提问学生认为作者侧重哪几个特征。
【明确】作者侧重得三点,在语言上得体现:三个“最”
(四)斗拱:最显著
(六)屋顶:最主要
(七)颜色:最大胆
总结:同学自己作文时也不能追求面面俱到,在有限得篇幅内追求面面俱到,那结果只能就是您一个面都到不了。
所以,咱们同学在作文时也需要思考自己得侧重点在于
什么,把这一两个点写清楚了,您得文章也就能成功一半了。
问题二:比喻得表达效果
呈现句子
1、这些地区得建筑与中国中心地区得建筑,或就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就是大同小异,如
弟兄之间属于一家得关系。
2、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就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
内部空间而已。
3、建筑得“文章”也可因不同得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
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
“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
先找到句子得文中得位置,再分析
1、以弟兄关系来比喻中国周边国家得建筑与中国中心地区得建筑得关系,形象地说明
了它们属于同一个体系。
2、以“帷幕”比喻墙壁,形式生动地说明了中国建筑中墙壁得作用:即“隔断内外”,
“划分内部空间”,而不负担承重得任务
3、以“文章”比喻建筑,“大文章”比喻宏大壮观得建筑,“小品”比喻小巧别致得
建筑。
让读者利用对文章大小得感觉体验,来体会建筑规模大小得不同。
深入浅出,
恰切明了
分析比喻得表达效果:①明确本体喻体之间得联系
②表达效果:生动形象(结合文体特征)
回顾自然科学小论文特点之一:深入浅出阐释科学知识
总结比喻:以生动形象得比喻,深入浅出地向我们阐释了建筑学得一些知识理念
问题三:探究作者得写作意图
本文题目《中国建筑得特征》,那文章第二部分在介绍完九大基本特征后,文章应该就可以结束了,那为什么作者还要用大量笔墨继续写中国建筑得“文法”与“可译性”?
作者得写作意图究竟就是什么?
【学生讨论】学生分享讨论结果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54年。
建国之初,随着北京新城建设得开展,古城得城墙与城门也随之面临被拆除得命运。
为此,梁思成奔走呼吁:“中国建筑得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个东方古国得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就是大可痛心得。
因这事实明显得代表为我们文化衰落消失得现象”。
在北京城墙存废得辩论会上,她说,拆城墙如同抽她得筋、剥她得皮一样。
她曾向中央政府谏言,在西郊建新北京, 以保护北京古建筑与城墙。
然而,她得呼吁无济于事,城墙被拆了,随后代表老北京得城楼与牌坊也被拆除了,对古建筑得大规模拆除开始蔓延。
在明清古城墙被拆毁时,梁思成与林徽因抚转痛哭
梁思成先生本人也因提倡以传统形式保护北京古城而多次遭到批判。
【写作意图】文章标题为《中国建筑得特征》,但梁思成先生梁思成并不就是孤立地封闭地讨论中国建筑得“特征”,而就是将建筑“特征”得外延延伸到文化得层面,拓宽到“各民族得建筑之间”,拓展到“不同得民族”、“不同得时代”进行对照联系。
梁思成先生不仅就是一个伟大得建筑学家,更就是一个具有民族、国家意识得中国人。
本文得写作目得也不止在于向大众介绍中国建筑得特征,而就是呼吁继承发扬中国建筑得优秀传统,以创造中国得新建筑。
四、板书设计
总体特征(1-2):三部分构成;对称布局
结构特点(3-5):木质结构;斗拱;举折、举架
装饰特点(6-9):屋顶;用色;构件;材料
由整体到局部,由主到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