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学术团队介绍(无图版)-20110905
本科教学团队简介

团队带头人徐蓝教授是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世界近现代史、国际关系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1992年被评为北京市爱国立功标兵,1993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被国家教委和人事部评为首届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1999年入选北京市跨世纪优秀人才工程,2002年为北京市重点学科世界史学科负责人,2005年为北京市人才强教计划——“世界史学术创新团队”负责人,2007年为国家重点学科世界史学科负责人,2007年领导的世界近现代史教学团队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兼任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历史学会常务理事、欧洲学会欧洲一体化分会理事、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外交学院等高校兼职教授和《世界历史》编委等职。曾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历史研究》审读员、北京社科联委员。她多次出境进行学术访问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她向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建议的研究课题“战争与和平”被列为第20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三大主题之一。
大学生项目计划书团队介绍

大学生项目计划书团队介绍我们团队是由一群积极向上、富有创意的大学生组成的,致力于开展各类有意义的项目活动。
我们深信通过团队协作和创新思维,我们可以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团队成员介绍团队成员来自不同的专业背景,包括工程学、社会学、教育学等,每个人都在各自的领域中有着不同的专长和经验。
我们团队的核心成员共有10人,他们分别是:1. 张宇:团队负责人,拥有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和领导才能,并擅长团队沟通和协作。
2. 李明:有创新思维和良好的落地实践能力,在项目的规划和执行中能够提供独特的见解。
3. 王丽:拥有强大的人际关系能力和公关技巧,负责团队与外界的联系与合作。
4. 赵勇:擅长市场调研和数据分析,能够提供项目的市场前景和发展趋势。
5. 刘佳:有丰富的媒体运营和推广经验,负责团队的宣传和推广工作。
6. 陈娟:有极强的创作能力和艺术感知力,能够为项目提供独特的设计和创意。
7. 张强:拥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事务管理能力,负责项目活动的策划和组织。
8. 王勇:具备扎实的技术背景和项目实施能力,能够为项目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9. 刘军:擅长金融管理和风险评估,负责项目的资金筹措和财务管理。
10. 张燕:有很强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在团队的协调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团队理念和目标我们团队的理念是“创新、协作、共赢”。
我们致力于通过团队成员之间的密切合作和创新思维,开展多样化的项目活动,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交流和成长平台。
我们团队的目标是:1. 提供丰富多彩的项目活动,满足大学生群体的多样化需求。
2. 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和领导能力。
3. 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
4. 促进不同学院、专业的学生成员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打破学科壁垒,实现资源共享。
5. 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联合其他组织和机构,共同开展更有影响力的项目活动。
团队项目介绍为了实现我们的理念和目标,我们团队将开展以下几类项目活动:1. 学术研讨会:组织各类学科的学术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分享最新研究成果,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和创新思维。
师资团队介绍范文简短

师资团队介绍范文简短
中心坚持“学科专业与虚拟仿真技术深度融合”,以全面提高高校学生工程素质、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综合能力为宗旨,以共享优质实验教学资源为核心,以建设信息化实验教学资源为重点。
由学科带头人陈昊副院长亲自挂帅,以学术带头人陈昊教授、余强教授、马建教授、祁东辉教授等为核心,以教授为骨干,以年轻博士为主体,建立了一支教育理念先进、教学水平高、结构合理、教学与科研能力强的实验教学队伍。
中心现有人员56人,其中教授13人,占23.2%;副教授、高级工程师21人,占37.5%;讲师、工程师20人,占39.2%。
具有博士学位实验教师47人,占83.9%。
平均年龄42岁。
1。
师资团队介绍

THANKS 感谢观看
研究方向:人工智能、机器学习
研究成果:发表了多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获得了多项 专利,主持并参与了多个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
成员二
01
职称:副教授
02
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网络安全
03
教育背景:硕士毕业于某知名大学,曾在某大型互联网公司担任技术 专家
04
研究成果:在网络安全领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获得了多项发明专 利,主持并参与了多个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
团队成员构成
学历结构
本校师资团队成员的学历结构较为合理,其中博士及以上学 历的教师占60%,硕士学历的教师占30%,本科学历的教师 占10%。
年龄结构
本校师资团队成员的年龄结构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35岁以 下的教师占40%,35-50岁的教师占40%,50岁以上的教师 占20%。
团队历史与成就
成立时间
合作项目
与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等开展合作 项目,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就业资 源。
04 未来发展规划
团队建设目标
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强化师德师风建设
通过培训、学术交流等方式,提高教 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打造一支 高水平的师资团队。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树立良好的 师德师风,提高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和 使命感。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完善实验设备和实践基地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 创新能力。
05 结语
师资团队介绍
总结
本校师资团队由资深教师和优秀青年教师组成,他们拥有 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致力于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 育服务。
优秀青年教师
本校优秀青年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教学能力,他们 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能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大学英语教学团队简介

大学英语教学团队简介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所谓团队是指具有共同的目标并为实现该目标而共同负责,成员之间相互分工又协作而形成的正式群体。
具有目标明确,相互依存,分工合作,责任共担等特征。
教学团队建设是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为了更有效地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工作,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提高大学英语证书考试过级率。
我院于2009年12月份组建了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大学英语教学团队是我院最早建立的团队之一。
主要任务是构建精品课程,展开各项教改活动提高我院的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大学英语教学团队的目标①改革旧的教学模式,提高大学英语任课教师教学能力,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②组建大学英语证书考试试题研究小组,提高全院大学英语证书考试过级率。
③积极开展各种各样的实践教学活动,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大学英语教学与科研骨干教师队伍,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改革团队计划开展的各项教改活动1. 改革教学模式,摸索改革经验。
重新修定大学英语教学大刚、课程标准和授课进度计划,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课堂内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团队紧跟各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坚持和保证大学英语教学和学习可持续性。
2.积极和切实做好大学英语证书考试备考工作大学英语证书考试备考工作是提高大学英语证书考试过级率的重要保证,要积极和切实做好大学英语证书考试备考工作。
大学英语证书考试试题研究小组,根据考试需要并结合我院学生实际制订相应工作计划,开展小组内部集体备课。
带领学院学习部的学生组织、策划并主持系列英语证书考试考前讲座,积极开展大学英语证书考试考前教学和辅导工作。
3.建立大学英语教师队伍的培养机制积极开展一帮一的“拜师结对”活动,大学英语教师按计划,定期相互听课,交流课堂教学经验,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举行35岁以下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帮助他们上好每堂课,站稳讲台;定期举行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交流讲座,提高全体大学英语教师的英语教学理论和实践水平。
大学数学课程教学团队-一、团队基本情况简介

g、强调以科学研究促进教学,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目前青年教师基本上是硕士研究生,他们都有自己的学术方向,以学术研究促进教学研究,通过努力,再学习,从而提高青年教师的自身业务素质。
二、团队带头人
陈秀教授是本团队的带头人,她长期致力于大学数学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讲课程有:高等数学、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常微分方程、数学专业导论等。她大胆进行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和实践方面的探索,在教学研究、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2006年被评为省级教学名师,为本团队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近5年来主持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项,在国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多篇;主持安徽省教育厅重点教学研究项目1项、安徽省教育厅一般教学研究项目1项;负责建设省级精品课程——高等数学。
7、合理利用网上资源,做到资源共享
以省级精品课程——高等数学的建设为契机,有效利用网上资源,做到资源共享。我们将高等数学学习指导书、试题库、课件、教学大纲(中英文)、教师的教学研究成果、每学期的成绩评价等教学资料上网,以方便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自主学习。
8、坚持将教学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
本团队成员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数学教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获批了十多项院级和安徽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发表相关教学论文十几篇,组织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安徽省赛区二、三等奖,并将最新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机械设计与制造教学团队简介

机械设计与制造教学团队简介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团队在原有30多年历史基础上组建于2005年,主要从事该专业的专业建设、课程开发、课堂教学、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社会服务等工作。
经过7年的不懈努力,已经成长为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教学理念新、科研能力强、充满朝气的专业教学团队。
2009年,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第一批院级优秀教学团,2012年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专兼结合、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合理,双师比例高,专业教学团队现有23人,其中,专任教师12人,兼职教师11人,专兼职比为12:11(52%:48%)。
团队中现有硕士16人, 45岁以上7人,30—45岁11人,30岁以下5人。
形成了老中青结合的年龄梯队。
拥有教授3人,副教授2人,讲师4人,助理讲师3人。
兼职教师中,高级工程师8人,工程师3人。
团队成员专任教师全部具有企业经历,双师比例100%。
团队建设目标清晰明确,建设措施富有成效。
在团队带头人的带领下,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团队把建成一支具有鲜明高职特色、理论与实践教学能力双强、富有团结协作和改革创新精神、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作为成长和发展的目标。
在多年的建设过程中,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科研、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累计发表中文核心期刊30多篇,发表专利10余项,多次荣获国家级、省级技能大赛一等奖。
2013年9月,荣获山东省高等学校科研成果一等奖。
2012年11月,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
2011年10月,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训基地获中央财政支持。
2011年12月,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使用普通机床零件加工》《数控加工与编程》《机械零件检测》三门课程组成的课程群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2010年5月,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被确定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2009年5月《数控技术应用系列规划教材》被评为山东省高等教育第六届教学成果奖三等奖。
2008年12月《数控技术应用系列规划教材》被评为枣庄市首届教学成果奖三等奖。
现将土木工程学科学术团队介绍如下

现将土木工程学科学术团队介绍如下,供根据自己喜欢的专业方向选择老师:1、张永兴学术团队(1)负责人:张永兴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土木工程学科带头人。
现任重庆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全国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
目前承担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7项,已经完成科研国家及省部级项目10余项,与其他专家合著公开出版学术专著7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2)主要研究方向山区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整治等成套关键技术锚杆―围岩结构系统智能检测技术高层建筑复杂地基稳定性分析研究山地城市浅埋隧道与地面结构相互作用(3)团队主要成员阴可教授(博士后)、靳晓光副教授、周小平副教授(博士后)、许明副教授(博士)、王桂林副教授(博士)、文海家副教授(博士)、吴曙光讲师(博士生)、张波讲师(博士生)、徐晓核讲师2、李正良学术团队(1)负责人:李正良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桥梁与隧道工程学科带头人,现任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振动专业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工程力学学报编委、重庆市土木建筑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建筑结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主持和主研包括“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在内的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1994年获“四川省十佳青年教师”称号,1996年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1997年获“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主要研究方向高层建筑上部结构及地基基础分析和设计的新方法、新理论结构灾变行为与损伤诊断理论及方法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评估及维修决策方法大跨度桥梁结构的抗震与抗风(3)团队主要成员邓安福教授(博导)、陈朝晖副教授(博士)、干腾君副教授(博士)、李正英讲师、熊辉讲师(博士生)、黄超讲师3、李英民学术团队(1)负责人:李英民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学科带头人,现任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高层抗震专业委员会委员、重庆建筑物抗震鉴定与加固技术委员会委员、重庆土木建筑学会建筑结构专业委员会委员、《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编委、《世界地震工程》编委、《工程抗震》编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挺
挺、赵成林、邹卫霞、陈 萍、黄小军
张陆勇、陈佃军、郭 林、孙学斌
• 科研方向:短距离无线通信新技术
责任教授:郭
• 助手:张洪刚
军
• 成员名单: (20人)
郭 肖 军、蔺志青、张洪刚、刘 刚、张 波、许桂平、黄平牧、徐前方、汪 彬、 浩 升
徐蔚然、张 闯、董
远、刘瑞芳、陈 光、
李春光、胡佳妮、徐雅静、邓伟洪、高 • 科研方向:Web搜索理论与技术
教研机构
• 信息理论与技术教研中心
• 无线通信教研中心
• 多媒体技术教研中心 • 通信网技术教研中心 • 泛网无线教研中心 • 网络搜索教研中心
• 宽带网络监控教研中心
• 本科实验中心
主要研究方向
• 现代信息理论
• 无线通信系统
• 宽带通信网络 • 多媒体技术
• 网络搜索
• 宽带网络监控
外国合作大学
• 助手:刘宝玲、陶小峰
平
• 成员名单: (19人)
张 王 建华、李立华、冯志勇、崔琪楣 铮 强、李亦农、张轶凡、张奇勋
唐晓晟、刘培植、许晓东、邓 钢、胡
• 科研方向:新一代无线通信基础理论与网络技术
责任教授:蒋
• 助手:孙学斌 • 成员名单:(9人) 蒋
★与多所外国大学拥有合作协议和密切关系
– 日本东北大学
– 韩国汉阳大学 – 挪威科技大学 –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 – 丹麦奥尔堡大学
国际学者来访
国际学术会议(1)
与国外大学共同举办学术交流研讨会 日本东北大学(已举办三届2008~2010 )
国际学术会议(2)
与国外大学共同举办学术交流研讨会
慧、靳 勇 浩、啜 钢、郭文彬 栋、时 岩
兴、彭岳星、孙 卓、梁
• 科研方向:无线通信信号处理理论
责任教授:杨大成
• 助手:杨鸿文 • 成员名单: (11人) 杨大成、杨鸿文、常永宇、桑 林、娄培德 张 欣、王亚峰、李卫东、韦在雪、刘奕彤
高月红 • 科研方向:无线理论与技术
责任教授:蔡安妮、李学明
教授/副教授
2人
49/75 人
学术旗帜
• 周炯槃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
• 院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
• 信息通信领域德高望重的学术带头人 • 《信息论》《通信网理论》《通信原理》等多部 权威教材的编著者 • 刘韵洁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 • 院长、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公司科技委主任 • CHINANET的重要奠基人 • 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全球50位数字英雄之一
责任教授:温向明
• 助手:杜海清 • 成员名单: (11人) 温向明、武穆清、廖 青、苗建松、刘 勇 郑 伟、杜海清、闫 石、赵振民、孙 勇、郑 凤 • 科研方向: 下一代网络体系构建理论与优化 异构网络融合与技术 移动网络新技术与新业务 视频检索理论与应用 用户体验质量评测方法与技术
责任教授:张
军事通信学
国家重点学科
博士点 硕士点
硕士点
在校生人数
★ 博士生:320+ ★ 硕士生:2100+ ★ 本科生:3700+
2012年硕士计划招生人数
工学硕士: 535人
★通信与信息系统 ★信号与信息处理 ★军事通信学 全日制工程硕士: 511人
★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
师资队伍
专任教师总数 229人
院士
内
1. 学院概况 2. 师资队伍 3. 科研状况 4. 国际交流 5. 学术团队
容
特色与优势
• 规模庞大、师资力量雄厚 • 信息通信领域拥有全国领先的学术水平 • 学校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的主力军 • 教育部 “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研究生专业
通信与信息系统
国家重点学科
博士点 硕士点
信号与信息处理
景晓军、孙松林、陈 磊、苏 放、孙 全
李江军、黄 海、杜秀川
• 科研方向:军事通信学、图像处理、信息安全、 多媒体通信
责任教授:陈建亚
• 助手:尹长川
• 成员名单: (15人)
刘韵洁、陈建亚、刘丹谱、尹长川、孙 礼
郝建军、罗
李剑峰、黄
涛、王振凯、崔鸿雁、李书芳
韬、李 莉、谢 钢、胡鹤飞
• 科研方向:通信网关键理论和技术
• 助手:门爱东、刘书昌 • 成员名单:(18人)
蔡安妮、李学明、门爱东、王 雷、别红霞
苏 菲、黄孝建、王海婴、李绍胜、赵衍运
魏
芳、庄伯金、杨 波、刘书昌、唐 微
盟、赵志诚
贾云鹏、高
• 科研方向:多媒体通信和数字图像处理、数字内容 处理技术、数字媒体创意与制作
责任教授:景晓军
• 助手:孙松林
• 成员名单: (8人)
责任教授:雷振明
• 助手:刘芳
• 成员名单: (15人)
雷振明、杨 张 洁、何 刚、周文莉、刘 芳 庆、刘 枫 琨、于德晨、陈陆颖、窦伊男、于 华
吴晓春、何大中、谢 芸、阎
• 科研方向:互联网信息流监测分析及控制
责任教授:纪越峰
• 助手:李慧 • 成员名单: (9人) 纪越峰,陆月明,田慧平,乔耀军,孙咏梅, 李 慧,王宏祥,黄治同,顾仁涛
• 科研方向:宽带通信系统与网络技术
责任教授:纪
• 助手:高泽华 • 成员名单:(8人) 纪
红
红、寿国础、郭志刚、胡怡红、高泽华 屹、李 曦
孙文生、李
• 科研方向:宽带信息网络及无线网络
韩国汉阳大学(已举办三届2008~2010 )
国际学术会议(3)
学术团队简介
14个学术团队,16位责任教授
团队构成,科研方向
责任教授:田宝玉、林家儒
• 助手:贺志强、望育梅 • 成员名单: (26人) 周炯槃、林家儒、田宝玉、王晓湘、吕铁军 赵振纲、王玉良、苏驷希、吴晓非、郭 莉 罗新龙、吕旌阳、张 琳、牛 凯、贺志强 刘 雨、龚 萍、林雪红、别志松、马金明 望育梅、禹 可、李永华、许文俊、张鸿涛 徐文波 • 科研方向:通信中的信息处理、信息理论与通 信网技术
责任教授:曾志民
• 助手:朱新宁 • 成员名单: (9人) 曾志民、冯春燕、裘晓峰、纪 阳、朱新宁 郭彩丽、张春红、夏海轮、张天魁 • 科研方向:下一代通信系统理论、技术与应用
责任教授:王文博
• 助手:赵慧 • 成员名单: (17人)
王文博、郑
纪晓东、赵 张 彭 涛、李
侃、彭木根、吴湛击、胡春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