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将土木工程学科学术团队介绍如下
哈工大土木院师资信息

学院简介创建者:创建时间: 2009-12-03 更新时间: 2011-04-15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20年创立的中俄工业铁道建筑专业及1950年成立的中国第一个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1952年起招收导师制研究生和研究生班,198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拥有土木工程和力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1998年是全国首批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2000年获准设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
1995年土木工程专业以优异成绩首批通过国家专业认证评估,2000年6月和2005年6月分别以优异成绩通过5年一次的国家专业复评。
2001年结构工程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2年工程力学被评为国防重点学科,2003年在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所组织的一级学科评估中土木工程专业和力学专业均位居全国第三,2007年土木工程专业被教育部门评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土木工程学院设有土木工程和理论与应用力学两个本科专业,按土木工程大类招生。
设有建筑工程、岩土与地下工程、土木工程材料三个专业方向和一个土木工程力学精英班(按4+2目标培养),在入学第四学期选择专业方向。
结构工程、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工程力学为博士点学科,固体力学为硕士点学科。
拥有土木工程和力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土木工程学院拥有“结构与抗震减震”、“寒冷地区混凝土工程病害与防治”两个部级重点实验室及“寒区低碳建筑”黑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
拥有风洞与浪槽联合实验室、岩土与地下工程实验室、国防抗爆与防护工程实验室、结构智能监测实验室、土木工程低温实验室5个特色实验室及土木工程高性能计算中心,与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的研究机构共同成立了6个国际联合实验室。
学院还拥有土木工程大学生实验创新中心。
土木工程学院现有教职工140人,其中专职教师109人。
拥有王光远、沈世钊、谢礼立、欧进萍等4名中国工程院院士,拥有国家教学名师王焕定教授,拥有长江学者李惠教授和郑文忠教授,拥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6人,博士生导师34人,教授39人,副教授4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82人。
团队名称同济大学重大土木工程建设与防灾创新团队主要成员吕西林

团队名称:同济大学重大土木工程建设与防灾创新团队主要成员:吕西林,葛耀君,朱合华,李杰,李永盛,李国强,顾祥林,陈以一,李建中,黄宏伟,黄茂松,范立础,项海帆,沈祖炎,孙钧支持单位:同济大学推荐单位:教育部团队简介:1907年同济大学成立,1914年创办了土木工程学科,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经历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科初显优势;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在李国豪教授、俞调梅教授和王达时教授的带领下,创立了土木工程学科的国内领先和国际知名地位;改革开放后,在范立础教授、项海帆教授、沈祖炎教授和孙钧教授的带领下,土木学科围绕国家的重大建设需求,面向国际学术前沿,不仅继续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并逐步走向国际著名行列,逐步形成了由4名两院院士指导、多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为核心的重大土木工程建设与防灾团队。
1、团队建设及发展情况1988年,同济大学获准建设我国土木工程领域中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始了重大土木工程建设与防灾创新团队的组建工作,历时近10年,到1997年同济大学正式成立土木工程学院,开始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大型复杂结构的关键科学问题及设计理论研究”,紧密开展团队协作研究,1998年,该创新团队正式成立。
团队学术带头人有范立础、项海帆和沈祖炎3名院士,主要成员由孙钧院士等12名教授组成,其中包括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名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名。
四位院士心心相印、分工协作,将团队全体成员紧紧团结和凝聚在一起,引领团队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前沿开展研究工作。
在团队成立后的15年中,2004年主要成员李杰领衔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土木工程防灾创新群体(土木工程学科第一个),2011年朱合华教授领衔获得教育部创新团队——城市地下空间与工程团队。
2、研究方向创新团队依托同济大学国家重点学科——土木工程,面向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战略需求和土木工程防灾学科发展的国际前沿,形成了长大桥梁结构、重大建筑工程和复杂隧道及地下空间的建设与防灾三个主要研究方向。
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及对比分析

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及对比分析2009-04-06 20:54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老师很多,导师也不少,但“牛导”却数得着。
研究生专业性不是很强,但导师选择实在是太重要了,因为你选择了一个导师就意味着你选择了一种三年研究生期间的生活。
一般而言,工科专业选择导师都会考虑名气、锻炼机会、赚钱这三个方面,但所谓“熊掌鱼肉不可兼得”——名气大的导师一般都从政,平时会很忙,很可能就无暇顾及你的学业了;刚评上硕导的老师一般干劲大,刚开始带的学生是他要烧的第一把火,所以必然会用尽全部心思,只有带的好的话才会有利于他以后的招生。
当然,每个人看法不一样,要求也不一样,选择的重点也就不一样了。
不过,选导师就像买东西,一定要考虑“综合性价比”。
就我个人体会而言,选择名气中等偏上、事业正处于如日中天阶段、平时工程实践机会比较多的导师比较好(给导师干活多钱自己挣钱自然也多)。
下面我把院里比较好的几个导师做一简单介绍和对比,以供参考。
特别强调,每位导师最后点评纯属个人观点,如对你形成误导,本人概不负责,吼吼!刘立新,男,1947年10月出生;1981年12月毕业于原郑州工学院土建系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获学士学位;1987年7月毕业于原郑州工学院土建系结构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1981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9.10-1997.10任原郑州工学院土建系副主任,1997.10-2005.3任郑州大学(原郑州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
现为郑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注:老院长,德才兼备,能在他手下混当然不错了。
他主要研究混凝土,科研型的,做实验比较多,所以需要耐得住寂寞,不过公认的一点好处是实验型的毕业论文比较好写。
陈淮,男,1962年4月18日生于河南省淮阳县,博士学位,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
1983年毕业于湖南大学,获学士学位;1986年毕业于重庆大学,获硕士学位;1993年毕业于中南大学,获博士学位。
安阳工学院教学团队推荐表

安阳工学院教学团队推荐表
团队名称:土木工程课群组教学团队
团队带头人:张玲
团队成员:阎利付向红李军华王兰兰
宋扬史抗洪张云华石志强
李珂高丽丽郑先超史永涛
推荐部门: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
推荐时间二零一一年十二月
安阳工学院教务处制
填表说明
. 本表用纸直接打印,不要以剪贴代填。
字迹要求清楚、工整。
. 推荐表由推荐部门通知拟推荐的教学团队填写。
所填内容必须真实、可靠,如发现虚假信息,将取消该团队参评院级教学团队的资格。
. 表格中所涉及的项目、奖励、教材,截止时间是申报时间。
. 如表格篇幅不够,可另附纸。
. 各教学单位意见务必加盖公章,否则推荐无效。
一、团队基本情况简介
教学团队人员基本情况汇总表
.成员情况:成员人数阎利
近年论文论著情况
近年论文论著情况
近年项目情况
宋扬
近年论文论著情况
近年论文论著情况
近年论文论著情况
李珂
李军华
郑先超
三、教学情况
.主要授课情况:(近三年以来)
.教学成果获奖情况:(校级以上奖励)
.教学改革项目:(校级以上、近三年以来)
四、培养青年教师、接受教师进修工作
.科研转化教学情况
六、团队今后建设计划
七、评价、推荐意见教学单位推荐意见。
土木工程教师一览表

土木工程学院是湖南城市学院最大的院系,师资力量雄厚,目前,有专任教师61人,兼职教师4人,实验室教师8人,其中,教授6人,占7.3%;副教授21人,占25.6%;高级工程师9人,占10.98%;高级实验师2人,占2.44%;讲师17人,占20.7%;工程师7 人,占8.5%。
土木学院师资力量一览表姓 名 性别 出生 年月参加工作时间 政治面貌 文化程度最后毕业学校及所学专业职 称所属 教研室所属学科或专业备注学历 学位 陈伯望 男 196508 198707 民进会员 研究生博士 湖南大学 结构工程教授 高级工程师结构教研室 结构工程土木院院长 江学良 男 197710 200007 中共党员 研究生 博士 中南大学 岩土工程 副教授 工程师土木工程 教研室主任孟茁超 男 196911 199207中共党员 本科 硕士 华中科技大学 结构工程副教授 土木工程在读博士彭朝晖 女 197002 199407 中共党员 本科 硕士 华中科技大学 结构工程 副教授 高级工程师 土木工程刘益虹 女 197501 199407中共党员 本科 学士 中南大学 建筑工程 副教授 高级工程师 土木工程毛广湘 男 197308 199407 民盟 本科 硕士 武汉理工大学结构工程副教授 高级工程师 土木工程在读博士 湛君毅 男 196504 198507 ——本科 硕士湖南大学 工民建 高级工程师 土木工程 王建平 男 197102 199307中共党员 本科 硕士 华中科技大学 结构工高级工程师土木工程程张再华 男 197304 199607 —— 研究生 硕士 湖南大学 结构工程讲师 土木工程 在读博士陈利群 女 197509 199607 —— 研究生 硕士长沙理工大学 结构工程 讲师 工程师土木工程江 伏 男 198202 200707 中共党员 研究生硕士 湖南大学 建筑工程助教土木工程张世平 男 198205 200807 —— 研究生硕士湖南大学 结构工程助教 土木工程孟新田 男 1969093199106 中共党员 本科 硕士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教授施工教研室 土木工程 土木院副院长 刘 霁 男 197408 199807 中共党员 研究生 博士中南大学副教授 高级工程师 土木工程刘粤湘 男 197104 199306 本科 硕士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工程 副教授 土木工程 田雁新 男 197208 199706本科 硕士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工程副教授 土木工程 谭德喜 男 196604 198907中共党员 本科 学士 西南交通大学,铁道工程 高级工程师 土木工程 董润喜 男 196807 199207中共党员 本科 硕士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 高级工程师 土木工程蒋建清 男 197905 200006 中共党员 研究生 硕士 湖南大学,结构工程讲师 工程师 土木工程 在读博士何美丽 女 197901 200207中共党员 本科 学士 中南大学,工程管理 讲师 工程师 土木工程在读硕士 唐 葭 女 198009 200207本科 学士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建筑工程讲师 工程师 土木工程在读硕士 李志刚 男 197207 199407 本硕华中科技大学,建讲师土木科 士 筑与土木工程工程 王伟宏 男 197010 199607 本科 硕士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 讲师 土木工程方列兵 男 196907 199207 本科 硕士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 副教授 建材教研室土木工程或材料科学与工程在读博士 刘自由 男 196810 199207本科 学士西南科技大学,硅酸盐工程副教授 在读硕士 汪惠民 男 195212 196901中共党员 本科 学士 武汉理工大学,复合材料 高级工程师胡天云 男 197212 199607本科 学士 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助教在读硕士 陈国民 男 196412 199005 中共党员 研究生 博士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复合材料教授熊兴吾 男 196702 198806中共党员 本科 硕士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 高级实验师 文明才 男硕士教授熊创贤 男 197302 199707 中共党员 本科 硕士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 力学教研室力学 在读博士黎永索 男 197309 199806 九三学社社员本科 硕士 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副教授 工程师力学 在读博士 李文斌 男 196306 198308 中共党员 研究生 硕士 华侨大学,机械制造高级工程师力学、机制在读博士 董武忠 男 196411 198507硕士 湖南大学,结构工程 高级实验师 在读博士马友君 男 196208 198307本科 湖南大学,机制讲师谢 强 男 197910 200207 中共党员 研究生 硕士 中南大学,固体力学(硕士)讲师 工程师 麻彦娜 女 198205 200807 中共研硕长沙理工大学,岩助教党员 究生士土工程彭桂强 男 196808 199207本科 吉林大学,力学 助工 在读硕士杨山波 男研究生硕士湖南大学,结构工程周 斌 男 197202 199607中共党员 本科 硕士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副教授 高级工程师 城市地下空间与隧道工程教研室 岩土工程 在读博士洪 亮 男 197310 199806 研究生博士 中南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 副教授岩土工程邓宗伟 男 197209 1995中共党员 研究生博士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 岩土工程鲁忠军 男 197905 2001中共党员研究生硕士昆明理工大学,岩土工程讲师 工程师 岩土工程付贵海 男 197507 199906 中共党员 研究生 硕士 昆明理工大学,岩土工程讲师 工程师岩土工程郭尤林 男 198207 200805 中共党员 研究生硕士 昆明理工大学,岩土工程助教 岩土工程金志仁 男 196105 198208中共党员 本科 硕士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 教授 高级工程师 岩土工程在读博士杨建民 男 195609 197610中共党员 本科 硕士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 副教授 高级工程师 道路工程土木工程 熊 焱 女 197006 199507本科 硕士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 高级工程师土木工程李丽民 男 197410 199907 研究生硕士 重庆交通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 讲师 土木工程在读博士 陈湘亮 男 197411 199706 研硕湖南大学,道路与工程师土木在读博士究生士 铁道工程 工程 曾 晅 男 198208 200507本科 学士 长沙理工大学,公路工程助教 土木工程崔志伟 男 197912 200307 中共党员 研究生 硕士 重庆交通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助教 土木工程文国华 男 196010 198209中共党员 本科 学士 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桥隧专业 教授 高级工程师 桥梁教研室土木曹国辉 男 196910 199308 中共党员 研究生 博士 湖南大学,结构工程教授土木陈 强 男 196805 199408中共党员 本科 硕士 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 副教授 土木 在读博士陈向阳 男 197410 199808 中共党员 研究生 博士武汉理工大学副教授 土木王灿辉 女 197211 199706中共党员 本科 硕士 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 副教授 土木王新忠 男 197607 200008 中共党员 研究生硕士 重庆交通大学,结构工程讲师 土木 在读博士张 锴 男 197601 199808 群众 研究生硕士中南大学,桥隧工程讲师 土木羊日华 女 197807 200109 中共党员 研究生 硕士长沙理工大学 桥隧工程 工程师 土木 在读博士周术明 男 198204 200408中共党员 本科 学士 株洲工学院,土木工程工程师 土木 在读硕士冯浩雄 男 197909 200108 中共党员 研究生 硕士 重庆交通大学,桥隧工程讲师 工程师土木 龙 琼 女 196707 198908 中共本硕华中科技大学,建讲师交交通党员 科 士 筑与土木工程高级工程师 通工程 工程 黄智芳 女 197710 200107 中共党员 研究生 硕士长沙理工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硕士) 讲师 工程师道路与铁道工程薛行健 男 198012 200307 中共党员 研究生 硕士长沙理工大学,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硕士) 讲师交通工程 在读博士 张谨帆 女 198303 200807 中共党员 研究生 硕士长沙理工大学,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硕士)助教 交通工程刘 锋 男 197007 199208 中共党员 本科湖南科技大学 土木工程高级工程师 实验室 土木工程罗东霞 女 197810 200107 团员 本科 学士重庆大学,建筑工程 讲师 工程师 实验室建筑工程在读硕士刘 忠 男讲师 祝 新 男 197409 199706中共党员 本科 学士湖南大学工程师实验室 建筑工程刘小方 男 197501 199507中共党员 本科 学士 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工程师 实验室 土木工程李 旭 女 197703 199809中共党员 本科 学士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工程(函本)工程师 建筑工程实验室建筑工程贺 冉 男 198408 200807 群众 研究生硕士湖南科技大学,结构工程助教 工程师结构实土木工程验室晏海霞 女 197906 200807 预备党员 研究生硕士 中国地质大学,岩矿材料助教实验室建筑材料土木工程学院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单位发布时间:2010-06-20 来源/作者:刘益虹浏览次数: 592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国企如下:1 中国核工业华兴建设有限公司2 中国核工业第二二建设有限公司3 中国核工业第二三建设有限公司4 中国核工业第二四建设有限公司5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6 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7 中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8 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9 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 10 中国土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11 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12 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 13 中铁十九局集团有限公司 14 中铁二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15 中铁二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 16 中铁二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 17 中铁二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 18 中铁二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 19 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 20 中建三局南方公司21 中建四局第六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22 中国水利水电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23 中国十五冶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24 中国二十冶建设集团浦东分公司 25 中国二十三冶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26 核工业南京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27 江西中煤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28 湖南省第一工程公司 29 湖南省第四工程有限公司 30 湖南省第六工程有限公司 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民企如下:31 浙江中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32 保利(武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33利比投资咨询(上海)有限公司34联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35湖南福晟集团有限公司等36湖南中扬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37北京士兴钢结构有限公司38厦门市路桥咨询监理有限公司39广东浩和建筑有限公司40东莞市鸿高建设工程有限公司41湖南和天工程建设有限公司42浙江伟星建设集团43湖南建设集团有限公司44北京久安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土木工程专业历届毕业生就业与考上研究生情况发布时间:2010-06-20来源/作者:刘益虹浏览次数:800届毕业生总人数总体一次就业率考上研究生人数研究生所占百分比研究生名单录取学校2010届42095%15 3.6%杨思远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建筑与土木工程周小勇长沙理工大学桥梁与隧道专业鲁宇清长沙理工大学桥梁与隧道专业袁鹏长沙理工大学桥梁与隧道专业杨曌华中科技大学桥梁与隧道工程刘方华湖南科技大学结构工程专业曾爱玉广州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刘加喜中南大学规划与管理专业段明圣长沙理工结构工程专业陈璨中南大学结构工程曾坚湖南大学结构工程周露广州大学结构工程周琼长沙理工大学桥梁与隧道工程杨文龙广州大学结构工程王鹏韬广西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2009届42295.7% 27 6.4 %王浩重庆大学欧阳洋湖南科技大学皮正波长沙理工大学王帅广州大学汤瑶广州大学徐长武武汉理工大学池绍进湖南科技大学谢金中南大学吴昊美国克利夫兰州立大学侯淯譞太原理工苗晨法国里尔一大贺勇长沙理工大学丁晨中南大学张铭长沙理工大学张人羡长沙理工大学田卫明重庆交通大学朱智俊湘潭大学陈超群南昌航空大学王继槐长沙理工大学李游湖南大学谢雄华中科技大学许浪西华大学谢芬长沙理工大学易志强长沙理工大学余舒宇长沙理工大学刘行湖南科技大学周晟湖南大学2008届40197.9% 27 6.8 % 仇明长沙理工大学肖荦彪西南交通大学项超群中南大学莫冬华长沙理工大学张胜长沙理工大学肖伟重庆交通大学蒋宁长沙理工大学陈媛长沙理工大学王智德武汉理工大学江俐敏武汉理工大学蒋鑫长沙理工大学金勇刚中南大学王宏鑫贵州大学熊向晖昆明理工大学何志军长沙理工大学秦明健长沙理工大学吴路辉合肥工业大学喻敏波华侨大学唐林中国矿业大学欧灶华西南交通大学蔡青长沙理工大学刘彪湖南大学赵彬长沙理工大学夏鑫武汉大学徐梅芳湖南大学李杰成都理工大学潘红美中南大学2007届413 27 6.5% 汤兆新重庆交大98.7% 肖莉平湖南大学李思良中南大学邱捷中南大学唐灿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曹少辉长沙理工大学习勇长沙理工大学彭珊湖南大学钟晟中南大学李海长沙理工大学郭旺军武汉理工大学徐宙湖南大学邱平华大连理工大学谭坤西南交大廖艳程长沙理工大学童建胜重庆交通大学熊佳长沙理工大学罗炳贵中南大学简辉长沙理工大学向正松重庆交通张军广州大学魏启智湖南科技大学刘鑫长沙理工大学孙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高莹广州大学钟珍瑜广州大学唐林湖南大学2006届293 98.3% 14 4.8% 曾碧坤华南理工大学王敏中南林学院余勇为中南大学朱振华江西东华理工大学刘方元北京工业大学谢震雨长沙理工大学何凯波重庆交通大学范海燕广州大学陈伟明长沙理工大学陶文超武汉理工大学万超福建华侨大学古火焰长沙理工大学罗高亮湘潭大学胡丹长沙理工大学2005届80 100% 4 5.0% 洲辉辉湖南大学贺冉湖南科技大学金耀昆明理工大学郭尤林昆明理工大学2004届65 100% 4 6.2% 倪志辉重庆交通学院孟阳君湖南大学曹少飞长安大学江伏湖南大学土木院今年考研呈现良好形势,报考研究生人数为68人,上线56人,实际录取32人,与去年相比,进步幅度较大。
中建先进优秀团队介绍

中建先进优秀团队介绍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建集团,简称中建,是中国的一家大型国有企业,成立于1984年,总部位于北京。
中建集团在建筑、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金融和设计等领域具有强大实力,是中国乃至全球知名的建筑工程承包商和房地产开发商之一。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中建集团形成了一支强大的先进优秀团队,下面我们将介绍这支团队的一些特点和成就。
中建集团的先进优秀团队具有雄厚的技术力量。
在现代建筑领域,技术创新是推动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中建先进优秀团队拥有一大批硕士、博士等高学历专业技术人才,其中不乏国家级工程技术专家、高级职称人员和博士后研究人员。
他们在建筑设计、土木工程、结构力学、材料科学等领域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不断推动科技创新,提升项目质量和效率。
中建先进优秀团队具有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
作为国际化建筑企业,中建集团参与了众多国内外大型工程项目,如高铁、跨海大桥、超高层建筑等,这些项目的复杂性和挑战性需要团队具备高水平的项目管理能力。
中建先进优秀团队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引进先进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形成了一整套科学、规范的项目管理体系,能够有效应对各种复杂的项目挑战,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中建先进优秀团队还具有强大的市场开拓能力。
在全球化竞争的当下,中建集团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拓展海外市场。
先进优秀团队能够借助中建丰富的资源和严格的管理体系,有效应对各种国际市场挑战,积极推动公司海外业务的拓展,为公司创造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中建先进优秀团队还注重团队建设和文化传承。
在公司内部,团队成员之间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氛围和紧密的团队精神。
中建集团注重员工的职业发展规划和培训,不断提升员工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中建还以传承创新为核心,不断弘扬企业文化,鼓励团队成员勇于创新,锐意进取,推动企业持续发展和壮大。
中建先进优秀团队在技术力量、项目管理、市场开拓和团队建设等方面都达到了国际领先的水平。
现代土木工程中的多学科合作

现代土木工程中的多学科合作在当今社会,土木工程已经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学科领域,而是涉及到众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综合性领域。
从建筑设计到结构力学,从地质勘察到环境科学,从材料工程到计算机技术,多学科的合作在现代土木工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土木工程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当时的人们凭借着简单的工具和经验建造了许多令人惊叹的建筑和基础设施。
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需求的日益增长,传统的土木工程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于建筑和基础设施的复杂要求。
如今,我们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地质条件、更加严格的环保要求、更加多样化的功能需求以及更加紧迫的时间和成本限制。
在这样的背景下,多学科合作成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首先,建筑设计与结构工程的紧密结合是现代土木工程中多学科合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建筑设计师负责构思建筑的外观、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而结构工程师则需要确保建筑的结构安全和稳定性。
在设计过程中,两者需要密切沟通和协作,以实现美观与实用的完美结合。
例如,在设计一座高层建筑时,建筑设计师需要考虑建筑的整体形象和城市景观的融合,而结构工程师则需要根据建筑的高度、重量和使用功能,选择合适的结构体系和材料,确保建筑在地震、风灾等自然灾害面前能够保持稳定。
如果两者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合作,可能会导致设计方案无法实现或者建筑存在安全隐患。
其次,地质勘察与土木工程的结合也是至关重要的。
地质条件对于土木工程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包括地基的承载力、地下水位、土壤的性质等。
在工程建设之前,地质勘察人员需要对施工现场进行详细的勘察,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准确的地质资料。
土木工程人员则需要根据地质勘察结果,制定合理的基础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法。
例如,在建设一座桥梁时,如果地质勘察发现桥址处存在软弱地基,那么土木工程人员就需要采取加固地基的措施,如灌注桩、搅拌桩等,以确保桥梁的安全。
如果地质勘察工作不充分或者土木工程人员对地质资料的理解有误,可能会导致桥梁在施工过程中出现沉降、倾斜等问题。
高校课题申报:新工科背景下独立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独立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研究学科分类:高等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土木工程,教学团队,独立院校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目前,土木工程专业的建设依赖于传统的建筑业的设计、施工、管理等的方法,对于传统内容的学习,从学生的角度来讲,并不具有优势,且此类方法使得工程项目相对孤立,标准难以统一,施工速度慢,质量不易保证,很难实现现代化的工业生产的要求。
由于国家政策的转变,要求推进工业化建筑的发展,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并且要求大力发展BIM (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实现建筑生产全专业一体化。
因此,将装配式建筑BIM技术引入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使得我们的培养方案更具时代性,更实用,更符合国家政策及社会需求。
加之近年来建筑行业的国家规范大量的更新,要求我们的教师及时的研究、更新教学内容,而组建教学团队有助于新知识的研究、交流和学习。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团队具有相应的先进性,实用性。
对于独立院校来说,应用实践型的发展定位,为专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相应的教学团队应围绕这个定位开展分工协作,有区别有侧重的安排团队分工。
从学生角度来说,独立院校的学生有别于一本二本学校的学生,针对学生的特点安排教学内容是我们教学工作的重点,而学生的自主性较差,需要教师做出较为细致的、多方面的教学安排,因此教学团队的建设也应包含多方面的内容。
当前我国工程专业建设以学科为导向的传统观念依然存在,依然偏向于学术型、单一性和纯理论教学,这种教学模式违背于“新工科”建设的核心思想。
对于建筑工业化的概念也是最近几年才提出的,国内真正实现建筑工业化的企业并不多,而且对于实现装配式建筑以及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企业也很少,企业是行业发展的龙头,也是行业发展的动力,企业的状态尚且如此,高校对于建筑工业化的研究更是欠缺。
而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因此要求高校在新工科背景下组建专业的教学团队进行相应的研究,制定出相应的培养方案进行人才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将土木工程学科学术团队介绍如下,供根据自己喜欢的专业方向选择老师:1、张永兴学术团队(1)负责人:张永兴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土木工程学科带头人。
现任重庆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全国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
目前承担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7项,已经完成科研国家及省部级项目10余项,与其他专家合著公开出版学术专著7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2)主要研究方向山区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整治等成套关键技术锚杆―围岩结构系统智能检测技术高层建筑复杂地基稳定性分析研究山地城市浅埋隧道与地面结构相互作用(3)团队主要成员阴可教授(博士后)、靳晓光副教授、周小平副教授(博士后)、许明副教授(博士)、王桂林副教授(博士)、文海家副教授(博士)、吴曙光讲师(博士生)、张波讲师(博士生)、徐晓核讲师2、李正良学术团队(1)负责人:李正良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桥梁与隧道工程学科带头人,现任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振动专业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工程力学学报编委、重庆市土木建筑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建筑结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主持和主研包括“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在内的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1994年获“四川省十佳青年教师”称号,1996年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1997年获“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主要研究方向高层建筑上部结构及地基基础分析和设计的新方法、新理论结构灾变行为与损伤诊断理论及方法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评估及维修决策方法大跨度桥梁结构的抗震与抗风(3)团队主要成员邓安福教授(博导)、陈朝晖副教授(博士)、干腾君副教授(博士)、李正英讲师、熊辉讲师(博士生)、黄超讲师3、李英民学术团队(1)负责人:李英民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学科带头人,现任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高层抗震专业委员会委员、重庆建筑物抗震鉴定与加固技术委员会委员、重庆土木建筑学会建筑结构专业委员会委员、《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编委、《世界地震工程》编委、《工程抗震》编委。
主持和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其它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12项,参加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修订编制。
发表学术论文近60篇。
1996年获建设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年获宝钢优秀教师奖。
(2)主要研究方向结构抗震分析方法工程地震与地震动输入现代信息技术在结构抗震工程中的应用城市综合防灾减灾工程抗震性能鉴定与加固(3)团队主要成员杨溥副教授(博士)、肖明葵教授(博士)、曹晖副教授(博士)、夏洪流副教授(博士)、刘立平副教授(博士)、董银峰讲师(博士生)、常中仁讲师(博士生)、郑妮娜讲师(博士生)4、黄宗明学术团队(1)负责人:黄宗明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市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学科带头人,全国机械振动与冲击标准化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土木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重庆市建委科技委建筑结构专委会副主任,《重庆建筑大学学报》主编,《世界地震工程》副主编,《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编委,曾主持和主研完成了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0项,目前正主持国家和省部级项目4项。
近年来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各一本.(2)主要研究方向钢筋混凝土结构三维非线性动力分析及其相关问题大跨度钢筋混凝土预应力住宅结构钢筋混凝土异型柱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轻型钢结构住宅结构设计与施工方法研究(3)团队主要成员钟树生教授(博士)、杨溥副教授(博士)、陈滔副教授、陈名弟讲师、程睿讲师5、刘东燕学术团队(1)负责人:刘东燕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地质工程学科带头人。
现为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建设部普通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教育评估专家组成员。
主要从事岩土工程、地质工程、灾害地质防治方面的科学及工程实践研究。
曾参加国家“七五”攻关项目、国家博士生专项基金项目和重庆市建委、重庆市科委的研究项目。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能源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获得国家专利一项。
发表论文40余篇.(2)主要研究方向地质环境地质灾害风险评估边坡工程、基础工程以及岩土工程可靠性分析(3)主要成员罗云菊讲师(博士生),6名博士生6、白绍良学术团队(1)负责人:白绍良硕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资深教授,结构工程学科带头人。
现任国际混凝土学会(fib)抗震设计委员会中方委员、中国标准化协会混凝土结构标准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世界地震工程》副主任委员。
已完成和正在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3项、其它部级项目12项,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
(2)主要研究方向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及设计理论钢筋混凝土结构二阶效应和稳定问题分析和设计方法混凝土结构受力性能及设计方法抗震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的累积损伤规律及控制(3)团队主要成员张川教授(博士)、王志军教授(博士)、傅剑平副教授(博士)、杨红副教授(博士)、魏巍副教授(博士)、刘毅讲师(博士)、许绍乾讲师7、张亮亮学术团队(1)负责人:张亮亮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道路与铁道工程学科带头人。
现为中国空气动力学研究会风工程专委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分会风工程委员会委员。
长期从事大跨度桥梁和高耸建筑结构抗风研究。
主持和主研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5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获部委级以上科技成果奖7项,其中二等奖三项。
(2)主要研究方向复杂结构的力学性能分析大跨度桥梁的动力稳定性(3)主要成员邓朝荣教授、朱正刚讲师、李加讲师8、李唐宁学术团队(1)负责人:李唐宁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来参加预应力结构科研工作,发表论文20余篇;获重庆市及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次,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次。
目前正参加国家科技部“十五”攻关课题《建筑体系与工程质量保障关键教授》研究工作。
(2)主要研究方向预应力大开间住宅结构体系大跨度预应力次梁结构体系预应力框架次内力和弯矩调幅预应力钢结构基本问题预应力在建筑物改造和加固中的应用研究(3)团队主要成员秦士洪副教授、简斌副教授(博士)、黄音讲师(博士)、华建民讲师(博士)、邹胜斌讲师(博士生)、邢世建讲师9、刘新荣学术团队(1)负责人:刘新荣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任日本东京大学土木工学科任客座研究员,现任重庆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及副秘书长、《地下空间》杂志副主编。
主持或主研完成国家攻关项目等1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
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编写教材2部。
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4项课题。
(2)主要研究方向复杂地质条件下公路隧道围岩与支护结构稳定性地下溶腔围岩稳定性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及其立法岩土体基本力学特性及边坡稳定性大跨市扁平隧道的开挖力学效应(3)团队主要成员朱可善教授(博导)、胡振瀛教授、陈林讲师、吕欣讲师10、陈山林学术团队(1)负责人:陈山林教授、博士导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工程力学学科带头人,主研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中国科学”、“力学学报”、“应用数学和力学”、“仪器仪表学报”、“应用力学进展”(英文,荷兰)等中外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
(2)主要研究方向结构及桥梁工程设计计算理论及施工监控方法结构、基础及桥梁工程非线性分析方法工程造价信息集成化系统研究(3)主要成员谭德精副教授、孙俊贻副教授、郑周练副教授(博士)、杨凌川讲师(博士生)、杨春讲师(博士生)、何晓婷讲师(博士生11、戴国欣学术团队(1)负责人:戴国欣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钢结构协会理事,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结构设计基础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结构可靠度委员会委员,《工业建筑》编委,国家标准《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主要编著者。
承担、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计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项,建设部等省部级科技项目4项,重庆市重点建设研究项目1项。
参编、主编教材2部,在各种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
(2)主要研究方向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可靠性分析的理论与工程应用轻型住宅钢结构体系与设计方法大跨度钢管结构整体稳定及抗风分析复合不锈钢网架技术开发受力蒙皮结构抗剪性能分析钢-砼组合结构构件及性能研究钢-砼组合结构在高层建筑转换结构中的应用(3)主要成员崔佳副教授、龙莉萍副教授、罗明德副教授、陈永庆讲师(博士生)、周淑蓉讲师(博士生)、聂诗东讲师、熊刚讲师12、杨佑发学术团队(1)负责人:杨佑发博士、副教授,结构实验室副主任。
主要从事工程结构动静力分析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发表学术论文45篇,其中4篇被EI收录,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一项,在研省部级项目为4项。
(2)主要研究方向半主动控制系统――主动变刚度变阻尼控制系统钢筋混凝土结构计算结构力学大型组合结构的力学分析(3)主要成员袁政强副研究员(博士)13、姚刚学术团队(1)负责人:姚刚博士、副教授,土木水利施工学科带头人。
现任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副主任,建筑施工教研室主任,工程施工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施工学术委员会委员,全国高校建筑施工学科研究会常务理事,重庆市土木建筑学会施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3项,横向项目5项、校骨干教师资助项目1项、校教改项目2项;发表另外30余篇,其中3篇被EI收录;主编编著2部,教材2部;获2003年度重庆大学教学工作优秀教师奖、2003年度路通奖学金。
(2)主要研究方向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支撑架稳定机理大跨度及高层钢结构施工技术及钢结构主承建项目管理高层建筑GPS定位及高边坡GPS监测技术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专家预控系统(3)主要成员张宏胜副教授(博士)、华建民讲师(博士生)、张利讲师(博士)、关凯讲师(博士生)、林寒讲师(博士生)、刘星讲师、谭家兵讲师14、武建华学术团队(1)负责人:武建华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固体力学学科带头人。
1995年获加拿大Alberta大学博士学位后回国任教,从事力学教学科研工作。
主研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主编教材1本,发表教学改革和科研论文30余篇(5篇EI检索),指导硕士生5名。
目前主研科研项目2项。
2002年获重庆大学教学工作优秀教师奖、中国力学学会力学教学优秀教师称号。
(2)主要研究方向工程材料的本构关系研究及应用岩土工程与结构工程中构件和整体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累积损伤规律的研究应用RVE均质化方法的砌体非线性分析大跨度结构的失效分析(3)主要成员张祥东副教授、邢世建讲师、刘德华讲师、程光均讲师(博士生)、吴运芳讲师、王达诠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