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前期人群生活方式干预3年随访研究

合集下载

生活方式干预糖尿病前期患者的现状分析

生活方式干预糖尿病前期患者的现状分析

生活方式干预糖尿病前期患者的现状分析摘要:糖尿病起病隐匿,大多数患者因早期无症状而不易发现,得不到及时治疗,导致了严重的并发症。

我们选取社区居民为研究对象,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探讨改变生活方式对糖尿病前期干预治疗的疗效。

关键词:糖尿病前期;干预现状;中医药疗法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选取2016~ 2017年我市某社区中血糖异常者130例为研究对象,均为糖尿病前期,包括糖耐量减低(IGT)72例和空腹血糖受损(IFG)58例。

其中男79例,女51例,年龄52.5± 5.5岁。

1.2研究方法采用对照研究法,经过知情同意,将人群随机分为观察组(65例)和对照组(65例)。

两组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进行常规的指导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改变生活方式的干预措施,试验时间为1个月。

在试验前及试验后测定静脉全血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

采用MicrosoftExcel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1]。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0.05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2]。

1.3观察组干预内容①知识讲解,包括:向患者讲解血糖异常与糖尿病发病的关系,以及会引起的后果等相关知识[3]②饮食安排以及运动指导。

食疗方法为:制订每日热卡量和营养素的热卡分配,并注意特殊需要及其他;要求患者长期坚持做到饮食清淡,有计划、定时、定量、均衡饮食,最好不饮酒;运动指导原则为适当、规律、长期、安全、量由小到大、积极,指导患者采用散步、游泳、爬楼梯、打太极拳、做家务等适当的运动方式进行运动,并注意运动强度。

③心理干预。

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观点,向患者讲解心理与疾病的关系[4];2结果两组干预前后血糖指标显示,干预后血糖水平明显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两项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118例空腹血糖受损者用不同方法干预三年转归的比较

118例空腹血糖受损者用不同方法干预三年转归的比较

和糖尿病的例数。生化检测采用Olympus全自动生化仪,试剂 盒由该公司提供;血糖检测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批内Cy≤5%, 批间Cy≤6%,试剂盒由上海科欣生物技术研究所提供;胰岛 素测定采用放射免疫法,试剂盒由天津市协和医药科技有限公 司提供。 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各指 标以i虹表示,组间差异用方差分析,组内研究前后的比较用 配对t检验,非正态分布之变量TG、TC、胰岛素取自然对数正
glyburide
fasting
reduces
gluco∞
in patients
with impaired
gluoo∞.Metabolism,
2003,52:407-412.
[5]Hanai K,Kiuchi Y,Wasada T.Prevalence and progression of
in叩laired咖嘲e
・586・
・临床研究・
1 1 8例空腹血糖受损者用不同方法干预三年转归的比较
毕娅欣金国玺
于磊
周静张士荣
蒋凤秀
宋志毅石建华
【提要】
比较118例空腹血糖受损人群3年干预转归。发现二甲双胍强化组和罗格列酮强化组的糖
尿病转化率均低于生活方式干预组。结果提示二甲双胍或罗格列酮比单纯的生活方式干预更有效地减少 空腹血糖受损人群向糖尿病转化。 【关键词】糖尿病前期;药物治疗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787-808.
[2]杨文英.为什么要下调空腹血糖受损的下限切点?中华内分泌代 谢杂志,2004,20:387-391. [3]Cleeman IT.Executive sumⅡmy of the third

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干预各阶段效果检测与评价方法探讨

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干预各阶段效果检测与评价方法探讨

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干预各阶段效果检测与评价方法探讨糖尿病是一种以血糖升高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治疗糖尿病的核心是调整患者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干预是通过改变饮食结构、增加体育运动和改善心理健康等方式来控制血糖水平,对于改善糖尿病的治疗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

生活方式干预的效果检测与评价方法是为了衡量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和患者的治疗效果,这样才能根据不同阶段的干预目标和干预措施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干预的阶段划分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干预的阶段划分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阶段、中期阶段和晚期阶段。

早期阶段主要是通过饮食控制和每日适量的体育锻炼来控制血糖水平。

中期阶段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功能逐渐下降,需要加强药物治疗,同时继续进行饮食控制和体育锻炼。

晚期阶段是血糖控制最为困难的阶段,患者的身体状况已经较差,此时需要更加严格地控制饮食和进行有氧运动来改善血糖控制。

二、生活方式干预效果的检测方法1. 血糖控制:血糖控制是衡量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干预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

可以通过监测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来评估血糖控制的效果。

血糖控制要求使血糖在正常范围内波动,以减少或避免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

2. 体重控制:体重控制是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干预的重要目标之一。

可以通过监测体重指数(BMI)和腰围来评估体重控制的效果。

减轻体重可以改善身体的胰岛素敏感性,并提高血糖控制的效果。

3. 运动能力:运动能力是评估糖尿病患者体力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

可以通过测量步行速度、心肺功能指标和肌力测试来评估糖尿病患者的运动能力。

运动能力的改善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更好地控制血糖,提高生活质量。

4. 心理健康: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常常伴有情绪波动,心理健康的评估也是生活方式干预效果的一部分。

可以采用心理问卷调查和心理评估工具对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

5. 并发症发生率:糖尿病的并发症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评估生活方式干预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并发症的发生率。

糖尿病中心对糖尿病患者的随访计划

糖尿病中心对糖尿病患者的随访计划

糖尿病中心对糖尿病患者的随访计划1. 简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对患者的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为了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和疾病管理,糖尿病中心制定了一套全面的随访计划。

2. 随访目的- 监测病情:通过随访,定期检查患者的血糖水平、血压、体重等指标,了解病情发展情况。

- 调整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随访结果,及时调整用药和治疗方案,以达到更好的控制糖尿病的目标。

- 提供教育指导:随访过程中,向患者提供关于饮食、运动、药物使用和疾病管理等方面的教育指导,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糖尿病。

3. 随访内容- 定期体检:每月一次或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包括检查血糖、血压、体重、尿常规等指标。

- 问诊: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患者的症状、用药情况、饮食习惯等,以及是否有其他不适或并发症。

- 教育指导: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提供饮食指导、运动建议、药物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等方面的教育指导。

- 心理支持: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鼓励,帮助患者积极面对疾病。

4. 随访方式- 门诊随访:患者定期到糖尿病中心进行面对面的随访,由专业医生和护士团队进行。

- 电话随访:通过电话与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的病情和需求,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建议。

- 在线随访:利用在线平台或应用程序,与患者进行随访沟通,提供个性化的疾病管理建议。

5. 随访记录与评估- 随访记录:每次随访都应详细记录患者的病情、用药情况、检查结果等重要信息,以供后续评估和分析。

- 随访评估:定期对患者的随访情况进行评估,分析病情发展趋势和治疗效果,及时调整随访计划和治疗方案。

6. 随访计划的优势- 提供个性化服务: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随访计划和治疗方案,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

- 促进患者参与:通过随访,患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病情,并积极参与疾病管理,提高治疗效果。

-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通过随访记录和评估,能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糖尿病的控制水平。

糖尿病中心对糖尿病患者的随访计划

糖尿病中心对糖尿病患者的随访计划

糖尿病中心对糖尿病患者的随访计划
目标
本文档旨在制定糖尿病中心对糖尿病患者的随访计划,以提供有效的管理和监测,确保患者的健康稳定和疾病控制。

随访计划
1. 随访频率
- 对于稳定控制的糖尿病患者,每年进行一次常规随访。

- 对于未能达到稳定控制的糖尿病患者,每三个月进行一次随访。

- 对于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在初始诊断后的一个月内进行一次随访。

2. 随访内容
- 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检查患者的血糖水平,包括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评估其血糖控制的情况。

- 患者的药物治疗情况:了解患者当前的药物治疗方案,包括药物种类、剂量和使用频率。

- 患者的饮食和运动情况:询问患者的饮食惯和运动情况,提供合理的饮食和运动建议。

- 患者的并发症筛查:定期进行并发症筛查,包括眼底检查、肾功能检查、神经病变评估等。

- 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建议。

3. 随访方式
- 电话随访:对于稳定控制的患者,可以通过电话进行随访,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咨询。

- 门诊随访:对于需要详细评估和检查的患者,建议安排门诊随访,以便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讨论。

4. 随访记录
- 随访记录应详细记录患者的随访日期、随访内容、检查结果和建议。

- 随访记录应存档并定期进行回顾,以追踪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

结论
通过制定糖尿病患者的随访计划,糖尿病中心能够提供全面的
管理和监测,确保患者的健康稳定和疾病控制。

随访计划应根据患
者的特定情况进行个性化调整,并确保随访记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糖尿病中心的病患随访方案

糖尿病中心的病患随访方案

糖尿病中心的病患随访方案一、随访目的为了更好地管理糖尿病患者的病情,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特制定本随访方案。

通过定期的随访,了解患者的病情、治疗情况及生活方式,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血糖,改善生活质量。

二、随访对象所有在我糖尿病中心接受治疗的患者。

三、随访时间及方式随访时间: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情况,制定随访计划。

一般患者每3-6个月随访一次,重症患者每月随访一次。

随访方式:电话随访、门诊随访、互联网随访等。

四、随访内容1. 了解患者的病情及治疗情况,包括用药情况、饮食控制、运动情况等。

2. 评估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等。

3. 了解患者的并发症情况,如眼底病变、肾病、神经系统病变等。

4. 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生活方式指导,如饮食建议、运动指导等。

5. 解答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心理支持。

五、随访流程1. 患者在糖尿病中心接受治疗时,由主治医生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随访计划。

2. 随访小组根据随访计划,通过电话、门诊等方式与患者联系,进行随访。

3. 随访结束后,随访小组对随访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反馈给主治医生。

4. 主治医生根据随访结果,调整治疗方案,通知患者进行相应的治疗调整。

5. 随访小组对随访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总结,不断提高随访效果。

六、随访注意事项1. 随访过程中要尊重患者,保护患者隐私。

2. 随访时要注意语言表达,避免使用专业术语,让患者易于理解。

3. 随访过程中要耐心倾听患者的问题和困惑,给予细致解答。

4. 随访时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

5. 随访结束后,要及时整理随访资料,做好记录。

通过以上的随访方案,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糖尿病患者,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血糖,改善生活质量。

糖尿病前期人群生活行为干预效果分析

糖尿病前期人群生活行为干预效果分析

保持乐观平静的心境 。观察时 间为 20 09年 1 ~ 月 2 1 年 3月。2a内共随访 8次。若患者 出现糖尿 01 病症 状 如 多 饮 、 尿、 食、 多 多 消瘦 等 ,F G≥7 0 P .
m o L和 ( ) ml / 或 餐后 2hP G≥1 . m lL 6周 内 1 1m o , / 行第 2次 F G 和 ( ) 5 gO T"达 到 糖 尿 病 标 P 或 7 G I , 准 则 定为研 究 终点 。对 干预前及 干 预 2a后研 究 对象体 质 量指数 、 围 、 压 、 脂 、P 腰 血 血 F G和 餐后 2h P G等进 行 分 析 , 对 饮 食 和 运 动 情 况 进 行 效 果 评 并
资料以 ± 表示 , s 比较采用 t 检验 ; 计数资料比较采 用 检验 。P≤00 为 差异有 统计 学意义 。 .5
2 结果
2 1 两组 干预 前后 不 良生 活方 式 改 变 情况 见 表 .
1。
岁; 生活方式干预组 10例 , 6 例 、 4 1 男 6 女 4例 , 年龄
将通 过健 康体检筛选
出的 2 0例糖尿病前期患 者随机分 为对 照组和生活方式干预组 。对照组仅给 予一般健康教 育 ; 活方 式干预组 给 1 生 干预 2a后 , 活方式干预组 患者血糖 、 生 血压 、 体质量 指数 、 总胆 固醇均 明显低 于对 照组 ( 0 0 ) 生活行为 习惯有 明显改善 。生活方式 干预组 中仅 1 ( 0 9 ) P< .5 , 2例 1 . % 发展为糖尿病 , 而对 照组共 4 6例( 60 ) 4 .% 进展为糖尿病 。生活方式干预组逆转 为正 常糖 耐量 的比例高于对 照组 ( 3 6 v .% ) P 3 .% s 0 ( 2 < .5 。结论 00 ) 生活方式干预有助于糖尿病前期人群逐 步建立 健康 的生活行为 , 降低 糖尿病前 期人群糖 尿病 的 发 生率 , 增加正常糖耐量 的逆转率 。

糖尿病前期人群行为生活方式干预效果

糖尿病前期人群行为生活方式干预效果

病, 并 可降低其发生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危险_ 3 。本研究拟探 .
讨行 为生 活方式 的综合 干预能否 预防或延缓 I G R患 者发展 为糖尿病。
1 对 象 与 方 法
2 . 2 干预效果 比较
2 . 1 . 1 不 良生 活 方 式 改 善 情 况 : 经过为期 1 年 的饮食 、 运 动 和 行 为 生 活 习惯 等 方 面 的综 合 干 预后 , 干 预 组 饮 食 结 构 不 合
为2 0 1 3 年 1 月 1 E t 至 l 2月 3 1日到太原市 中心医院健 康体检 中心体检 的 I G R患者 ,所有对象采 用世界卫 生组织 ( WHO ) ( 1 9 9 9年 ) 糖 尿病诊断标准 中糖代谢状态 分类标准进
( g - = 5 . 8 8 , P = 0 . 0 1 5 ) 。 对 照组在接受 了常规的健康教育后 , 饮食
1 . 1 研 究 对 象
理 比例 明显 由干 预前 的 5 3 . 3 %( 8 0 / 1 5 0 )下 降 到 3 3 . 3 %( 5 0 /
1 5 0 ) , 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 0 ( 2 = 1 2 . 2 2 , P < O . O 1 ) ; 相类似 , 缺 乏运 动现 象也得到明显改 善 ( 干预前 、 后分别 为 5 6 . O %和 4 2 . O %)

1 6 7 8 ・
中国药物与临床 2 0 1 4年 1 2月第 1 4卷第 1 2期 C h i n e s e R e m e d i e s &C l i n i c s , D e c e mb e r 2 0 1 4 , Vo 1 . 1 4 , No . 1 2
糖尿 病 前期人 群 行 为 生 活方式 干预 效 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尿病前期人群生活方式干预3年随访研究
【摘要】糖尿病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终生疾病。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的改变,膳食中热量、蛋白质、脂肪的来源从以植物为主转向以动物为主,总热量过剩,同时生活模式不健康不科学,包括对糖尿病的无知、热量摄入过多和体力活动减少导致肥胖。

针对这样的背景,加强对糖尿病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糖尿病的认识,做好糖尿病的预防显得迫在眉睫。

【关键词】糖尿病前期;干预;饮食治疗;bmi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们在临床工作中,从八厂社区抽取156例igr 者(糖调节受损及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见表1)设为生活方式干预组,并与他们签订合作协议,其中有47例因随访过程的麻烦而自动放弃,坚持下来的109例igr 者对糖尿病的认知水平较高,他们能做到主动参与并坚持,有较强的自我管理的能力。

表1 干预组与对照组临床资料比较
1.2 方法生活方式干预:1)健康教育的“知、信、行”让他先了解糖尿病这个知识,然后让他去相信这件事情可以做好,然后采取相应的行动;2)制定周详的计划;3)定下明确的目标;4)加强团队的配合;5)定期举办培训班给病人传授知识与技巧以积极取得病人的配合。

对照组从启秀社区抽取igr者96例。

生活方式的干预包括以下内容:1、饮食治疗:主食减少2-3两/天。

按标准体重给予热量,至少减少每日总热量400-500卡。


量多餐,既得营养,又减轻胰腺负担,利于控制血糖。

定时定量进餐,与运动保持一致,使血糖波动不会太大。

2、体力活动,每周减重400克为宜,运动以餐后1-3小时运动为佳,要有规律,强度应循序渐进,避免高强度运动,随身携带碳水化合物食物,以备低血糖时使用。

3、戒烟,吸烟有害健康,劝诫每一位吸烟者停止吸烟。

2 结果
2.1 血糖检测结果干预组血糖正常54例,糖调节受损49例,糖尿病6例;对照组(96例)血糖正常11例,糖调节受损58例,糖尿病27例。

. 干预组血糖正常转化率49.5%,对照组为11.5%;干预组糖尿病发生率5.5%,对照组为28.1%。

差别有显著性。

2.2 bmi(kg/m2)随访结果:bmi≥25干预组78例,对照组69例;bmi达到或接近24干预组60例,对照组13例,
x2=17.6,p1.70mmol/l干预组89例,对照组 66例;tg0.56~
1.70mmol/l干预组76 例,对照组10例,x2=24.6,p<0.005,差别有显著性。

3 讨论
本研究对糖尿病前期人群采用生活方式干预,随访3年,结果表明干预组糖尿病的发生率为5.5%,而对照组为28.1%,差别有显著性。

卢昀春【4】等对igt、ifg人群(即糖尿病前期人群)随机抽取91人为干预组,从对照社区随机抽取110人为对照组。

对干预组进行为期2年的干预。

具体措施为(1)成立健康俱乐部;(2)
发放宣传材料;(3)定期讲座,介绍糖尿病知识;(4)开展知识竞赛;(5)组织收看糖尿病相关录像;(6)制订健康食谱和运动计划;(7)举行联谊会。

结果两组比较,干预组空腹、餐后血糖下降,有统计学意义。

有很多国家的研究也表明生活方式干预预防糖尿病的可行性:瑞典malmous的研究和中国大庆igt研究分别证明,生活方式干预研究分别使糖尿病的发病率降低50%和30~50%,芬兰的dps研究证明生活方式干预可降低糖尿病发病率58%,美国的dpp
试验,研究对象3200人,随访3年,结果表明非药物方式干预使美国人糖尿病发病率降低58%,这些结果不仅证明生活方式干预在全世界范围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而且显示中等强度的干预既有效又能为广大人群接受并长期坚持。

在随访中同时发现改变生活方式有利于患者体重指数达标,美国著名的糖尿病学者joslin说:“糖尿病因肥胖而生,糖尿病因肥胖而死亡。

”肥胖引起免疫细胞聚集、炎症细胞浸润导致代谢慢性炎症,进而发生胰岛素抵抗,最终发生糖尿病。

减肥的益处有1)机体能量代谢总量和胰岛素需要量减少;
2)靶组织上胰岛素受体数目增加,胰岛素抵抗改善;3)能量摄取量减少可致胰岛素受体的亲和性恢复。

改变生活方式对高血压病人的恢复是显而易见的。

同时能有效降低患者的高甘油三酯水平。

高甘油三酯血症的危害有:1)诱导胰岛b-细胞凋亡,影响胰岛素分泌;2)抑制肌肉对葡萄糖摄取、利用,造成胰岛素抵抗;3)增加肝糖的输出,加重糖代谢紊乱。

本研究表明健康饮食和增加体力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生活方式干预将有助于降低研究对象的血压及血
甘油三酯水平,有助于减轻体重,预防糖尿病。

参考文献
[1]刘文清,陆菊明。

糖耐量减低的发病机制及其转归[j].医学综述杂志,2001,7(6):353-354
[2]卢昀春,杨春旭,凌利民,等。

糖尿病前期人群社区干预的效果[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4,12(6):263-26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