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拨教学法在古典小说中的作用

合集下载

点拨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点拨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点拨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摘要】当“互动”对话这些课改新理念逐渐成为大家共识,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得以体现时,语文教师传统的拿手“绝活”——“点拨”在今天的课堂教学中还有价值吗?那么就通过这篇文章体现点拨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点拨法;语文教学;运用【Abstract】When the “interactive” dialogue of these curriculum reform has become a consensus of new ideas, and be reflected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teaching, the tradition of good language teachers “learned the” - “Inspiration” in today’s classroom teaching have value? Reflected by this article then coaching in language teaching.【Key words】Coaching method; language teaching; use所谓点拨,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与心理障碍,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以达到掌握知识并发展能力的目的。

所谓“点”,就是点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

这种点拨,是教师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及其活动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需要,因势利导,启发思维,排除疑难,教给方法,发展能力。

它是用启发式原则引导学生自学的一种方法。

从古代的孔子到朱熹,从宋代二程到清末梁启超,以至当代的叶圣陶,他们都是“点拨法”的竭力倡导者和躬行践履者,他们的教学实践和理论著述中,都闪现着点拨教学思想的光芒。

浅谈点拨技巧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点拨技巧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吉林教 育
浅谈 点拨技 巧在语文教 学 中的运 用
江苏省 宜兴市 西渚 中学 郑 闯
摘 要 : 文教 学 中 往 往 需 要 创 设 问 题 情 境 , 语 以便 达 到 师 生 互 动 的 效 果 , 而启 发 点 拨 无 疑 会 对 学 生 思 维 的 开 拓
起 到 很 好 的 效 果 , 师 在 课 堂 提 问 中 , 用 点 拨 艺 术 , 看 准 时 机 , 握 火候 , 仅 可 以 帮 助 学 生 攻 克 疑 难 , 越 障 教 运 要 把 不 逾
第 3 0篇 , 6 ) 文 有 这 样 一 句 : 罕 说“ 以 不 贪 为 宝 , PO一 子 我 尔
以 玉 为 宝 , 以 与 我 , 丧 宝 也 。 ” 到 这 里 , 巧 设 “ 以 若 皆 讲 我 子 何 为 宝 ” 样 一个 问题 , 书上 的知 识 引入 到 实 际 生 活 中 , 这 把 延 伸 了 知 识 的 外 延 , 家 畅 所 欲 言 , 抒 己 见 , 纳 以 下 主 大 各 归 要 有 以 下 四 种 观 点 : 金 钱 为 宝 ( 3人 ), 学 习 为 宝 ( 6 以 1 以 2 人 ), 理 想 、 业 为 宝 ( 1人 ), 父 母 为 宝 ( 以 事 1 以 1人 )。以金 钱
三 、 石 激 浪 — — 逐 渐 扩 大 投 蔡 澄清 先 生 说“ 师 一 石 激 起 千 层 浪 , 生 往 往 就 会 教 学 浮想 联翩 , 入一 个 别 有 洞天 的知 识 世 界 。 ” 师 提 问 时 , 进 教 问题 要 一个 接 一个 的逐 步扩 大 , 与 学 生 的思 维 和谐 地 统 要
碍 , 可 以优 化 教 学 过 程 , 而 提 高教 学 质 量 。 还 从
关 键 词 : 拨 技 巧 ; 文教 学 点 语

论高中历史教学中“点拨的妙用

论高中历史教学中“点拨的妙用

论高中历史教学中“点拨的妙用摘要:点拨是教师专业提升和学生智慧生长的不二法门。

点拨就是要理顺教师、学生、教材和教法四者之间的关系,使之相得益彰,促成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教师与文本的多元互动过程,使学生的个体经验与教学情境实现最佳契合,依靠学生的学习本能、先天的悟性与情感促进学生实现自主学习的意义建构。

关键词:历史课堂;点拨;启发式教学“点拨”就是:点要害,抓重点;拨疑难,排障碍。

它是教师敏感地洞悉学生思维、情绪的态势,迅速做出反应,及时采取恰当措施的教学艺术[1]。

点拨,其精神实为启发式教学法。

就历史教学而言,它主要表现为教师根据学生的一般困惑,以史料为载体,设置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回到历史现场,启发他们揭开历史真相,或结合学生发言,教师即时反馈,采用各种方法启发学生,化解疑问,求得历史知识和规律。

笔者试以人民版《历史》必修三《神权下的自我》的教学为例,谈谈点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妙用。

一、拨难为易:理解抽象概念《神权下的自我》涉及核心概念“人文精神”,对它的正确理解关系到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准确理解。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对这一概念做了如下阐释:人文精神是一种人类的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生命、尊严和价值的高度重视,对人类各种精神文化遗产的无比珍惜,对人格与道德的不懈追求。

它关注人的尘世生活,重视人的精神意义,是人的价值尺度在人的思想意识、思维习惯和心理活动中的历史积淀[2]。

教材中的解释抽象而费解,学生不易理解,如果教师讲解得不好反而增添学习难度。

笔者认为,人文精神应通过人物具体活动来彰显,因此增选“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的材料,拨难为易,启发学生准确理解概念。

材料1:彼特拉克自认为是诗人,写有史诗《阿非利加》和俗语抒情诗等,将自己描绘成孤独和忧心的恋人。

他也是斯多葛派道德家,他的诗集《凯歌集》讨论爱情、死亡及名誉。

他建议帕多瓦统治者在市政大厅绘上名人肖像,认为西塞罗是英雄。

彼特拉克的作品始终贯穿着一种新颖而强烈的自我关注。

点拨教学法在历史课堂中的运用初探

点拨教学法在历史课堂中的运用初探

离应 试 的轨道 ,衡量 教 师水平 高低 的标 尺 ,不再是 职业 道 式 。 德 、教学 能 力等等 ,而 仅仅 是考试 分数 和及格 率 、优秀 率 三 、转变教 学思路, 由注重 “ 教法 ”到注重 “ 学法 的 这些 可 以度量 的刚性 指 标 。为了 能够使 自己获得一 个较 好 指导 直 以来 ,绝 大 多数 的 历 史教 师 包 括 我 在 内 ,备 课 的生 存 和 发展 空 间 ,教 师 只 能 收起 自己 的理 想主 义 ,有
之,教师也好,学生也罢,大家 已经习惯了这样的一种状 言 ,敢 怒不 敢 言。不 可否 认 ,教师 的确是 用心 良苦 ,是 为
态 ,变得近 乎麻 木 了。可 是 ,难 道我 们 的国家和 社会 需要 了让 学生更 好地 掌握 历史 知识 ,提高 应试 能力 。可往 往是 的仅 仅是会 做题 目、能考 高分 的人 ,而不是 充满 朝气 、个 事 与愿 违 ,学 生非但 没有 掌握基 本历 史知 识 ,获取历 史 认 性鲜 明、 能力 出众 的才俊 吗 ?显 然不 是 。对 于如 此 困境 , 知 能力 ,反而 由此产 生 了厌学 心理 ,排斥 历史 教师甚 至历
法 ”是 指在现代 教 育科 学思想 理论 的指 导下 ,贯彻 启发 式 教学 原 则,灵 活运 用各种 具体 教学 方法 的一种 现代 化和科

途 径 。历史 学科 由于其 人文 性特 点 ,与 语文 学科有 着很 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乎 八股 的 教 学程 式 下 , 教师 上 课 只 管 照本 宣 科 ,按 部 就 的相似 之处 ,所 以在历 史教 学 中尝试 “ 点拨 法 ”有着广 阔 班 ,全 然不 考虑 学生 的需要 ,造 成了 沉闷 的课堂 氛围 和压 的前 景和 实用性 。 当然 ,对 历史 学科 而言 ,要想 在 实际教 抑的学习环境,久而久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然无从谈 点拨 法 ”显然 不 同 学中运 用 “ 点拨 法 ”还 需 结合历 史学科 自 身 的特 点和 实 际 起 了,课 堂效率 自然 每况 愈下 了。而 “

点拨教学法在历史课堂中运用初探

点拨教学法在历史课堂中运用初探

点拨教学法在历史课堂中运用初探作者:徐向丹来源:《教师·上》2013年第10期“点拨教学法”是指在现代教育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下,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灵活运用各种具体教学方法的一种现代化和科学化的教学方法。

历史学科由于其人文性特点,与语文学科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尝试“点拨法”有着广阔的前景和实用性。

当然,要想在实际教学中运用“点拨法”还需结合历史学科自身的特点科学、适当地推行。

一、摆脱应试束缚,树立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历史教学观透视现今的中学历史课堂,很多时候课堂的一切活动都由教师掌控,即便是互动,也是学生围绕教师事先设定好的预案展开,学生只是配合教师演好一场没有悬念和高潮的课堂剧罢了。

对于如此困境,我开始在历史教学中尝试“点拨”之法,希望能借这块“他山之石”,攻下历史教学的“课堂之玉”。

通过实践,我认为要想在中学历史课堂大兴“点拨”之法,作为历史教师,就必须更新观念,努力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和羁绊,站在“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高度重新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中心和主体,与教师一起学习历史,感悟人生,收获希望,在课堂的快乐中健康成长。

例如,我上《红军不怕远征难》这课时,以“重走长征路”为题,让学生通过导游的形式介绍长征路线及故事,不但巩固了课堂知识,还培养了学生收集、提取、整理有关地理、旅游等信息资料的能力。

所以,教师要学会摆正自己的位置,主导而非主宰课堂教学,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思考、争辩中张扬个性,展现才华,不断提升自身的历史素养。

二、改革课堂教学程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点拨法”不同于传统教学之法,它强调因材施教,充分考虑教材和学生的因素,灵活多变,始终把着眼点放在学生的身上,当点则点,当拨则拨,借其疑惑,拨其障碍,杜绝千篇一律。

那么到底怎样才能推广和实践“点拨法”呢?具体来说,我觉得可以做如下尝试:从改革课堂教学程式入手,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的差异,针对学生在年龄、心理特征、思维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灵活多样地采用各种教学方式。

浅谈“点拨式”教学法在古典小说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浅谈“点拨式”教学法在古典小说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浅谈“点拨式”教学法在古典小说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当前,在学校基础教育的领域中,正在实行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在中小学的素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人就他的各个方面、他的种种处境的差异和他的责任范围来说,都构成教育的真正主体。

”只有确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才有可能在实践中按新的思路来建构素质教育模式,改变“应试教育”影响下学生因机械地盲目地顺应教材体系和教师思路而成为消极的被塑造者的境况,真正将被动的灌输和接受变为学生积极主动的认识过程和自我发展过程,这就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尊重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人地位和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教师对学生的任何影响,都要经过学生自己内化的过程才能见效。

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变单纯的传授为启发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当然由于学生思想单纯、认识事物比较稚嫩等客观因素的存在,在考虑和分析问题的时候不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所以在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切不可否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教师适时的点拨和引导,恰到好处的启发和诱导,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排除学习中的障碍,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独立思考,增强学生的自主性,点燃学生创造的火花,从而不断丰富学生的个性。

经百年而流传不衰的中国古典小说中凝结着中国人对某个特定时代的审视和剖析,曾又有多少中国人借助这些作品获得情感的归属和生命的安顿。

这些古典小说无疑是我国灿烂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在中学的语文教材中,每一个学期几乎都有古典小说的节选内容,学生一边赏析一边也提高了审美能力和人文素质。

虽然如此,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常发现有些教师只把此类作品当作一般的课文讲读一番,根本未注意到此时正是对学生进行中国古典小说介绍和欣赏的良好时机,因此两堂课下来,学生并未对这些作品留下多深的印象,也不大会去钻研节选内容以外的整本书,这对教师而言可以说是教学上的失败,对学生来说又未尝不是一种精神上的终身缺憾呢?要让学生对所教内容感兴趣,就有赖于教师运用高超的教学艺术来激发和培养,从而达到“欲罢不能”的效果。

精讲点拨在历史教学中作用

精讲点拨在历史教学中作用

谈精讲点拨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在创建优质高效课堂中,精讲点拨这一环节最能体现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特别是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适当的精讲点拨会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方向性和实效性。

那么,历史课堂上应如何对学生进行精讲点拨呢?我认为,应该把握好精讲点拨的时机和方式。

一、精讲点拨的时机1.解决重难点问题的时候,教师应适当精讲。

历史上有很多难以理解的名词和问题,如经济危机、通货膨胀、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君主专制和君主立宪制的异同、法国共和制和美国联邦制的异同。

这些问题既难理解又非常重要,所以,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教师应适当精讲。

有时候不但要讲,还要深入浅出地分析,生动形象地对比,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明白问题。

2.当学生的讨论交流偏离主题时,教师应适当点拨,把他们拉回主题。

例如,学生在讨论交流美国人最喜爱的三位总统时,有个小组跑题了,有位同学说,你看人家林肯,从小出身贫寒,给人擦过皮鞋,做过雇工,当过乡村邮递员,后来竞当上了总统,真是不容易。

另一名同学说,你看罗斯福,从政后下肢瘫痪,但身残志坚,不但当上了总统,还是美国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总统,真让人敬佩。

我立即对这个小组进行了点拨:华盛顿、林肯、罗斯福之所以受到美国人民的尊敬,主要是因为他们对美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应从贡献方面找原因。

经过老师点拨,这个组很快回到了正题上,开始交流三位总统的贡献。

3.当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时,教师应进行方法或方向方面的点拨。

历史上有很多相关的知识需要学生归纳总结,如中国近代史上列强的五次侵华战争、国共两次重要谈判、国共两次合作、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异同、美国两次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在学生归纳总结这些问题的时候,需要教师给他们指明应从那些方面归纳,应怎样进行对比。

例如,学生在归纳对比国共两党两次合作的时候,教师应给学生指出从合作的时期、目标、政治基础、形成标志、破裂的标志、结果、成果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例谈“点拨法”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

例谈“点拨法”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

虽经 古文 运 动 的冲 击 ,但 至 明清 之 世 ,仍 流 行于 案牍 酬 唱之
这 种 点拨 , 是根 据学 生 在学 习 过程 中 的心 理特 点及 其 活动 规 所 。学 习本 文 ,可 以窥一 斑 而 见全 豹 ,鉴 赏骈 文 精 品的 独特
律,适应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 之 美 ,体 验 传 统文 化 的绚 丽 多彩 。 在课 堂 教 学 中, 教师 应通 针对教材特 点和学生实际需要,启发思维,排除疑难 ,教给 过 多 种形 式 如领 读 、轮 读 、齐 读 、 分角 色 读等 引 导学 生 诵读
和实践,为新课程背景下有效开展文言文赏读教学提供 了有
的知 识障 碍 、思 维 障碍 ,用 画龙 点睛 和排 除障 碍 的方 法 ,启
益 的启 示 。 “ 谓 点 拨 ,就 是教 师针 对 学 生学 习过 程 中 存在 文 言 词句 , 习得 文言 语 感 ,也 是 赏析 文 言文 的 有效 方 法 。如 所 王勃 的 《 王 阁 序 》一 文 ,是 传统 经 典篇 目, 也是 作 为骈 体 滕
而把 教 学 的着 力 点放 在 审美 教 学 、鉴 赏教 学 方 面 ,引 导学 生
学 习 ,经 过举 三 反 一 的过程 ,全面 提 高语 文 素 养 。 《 通 高 审美人格的完善和人生境界的提升 。点拨法在文言文教学中 普
中语 文课程标 准 ( 实验 )》对文言文教学给予 了特别 的关 的总 体 策 略是 自读 先 导 , 点拨提 高 。所 谓 自读 先导 ,就 是 教
备裁辱 ^ 疆—一
点拨法’ ’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 例谈 “
0王从 华 李 龙
作为母语学科的 “ 语文 ”是一门综合培养言语素质 ,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字:教学人物思维学生教师小说文章点拨范进林冲内容提要:浅谈“点拨式”教学法在古典小说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当前,在学校基础教育的领域中,正在实行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在中小学的素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人就他的各个方面、他的种种处境的差异和他的责任范围来说,都构成教育的真正主体。

”只有确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才有可能在实践中按新的思路来建构素质教育模式,改变“应试教育”影响下学生因机械地盲目地顺应教材体系和教师思路而成为消极的被塑造者的境况,真正将被动的灌输和接受变为学生积极主动的认识过程和自我发展过程,这就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尊重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人地位和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教师对学生的任何影响,都要经过学生自己内化的过程才能见效。

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变单纯的传授为启发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当然由于学生思想单纯、认识事物比较稚嫩等客观因素的存在,在考虑和分析问题的时候不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所以在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切不可否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教师适时的点拨和引导,恰到好处的启发和诱导,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排除学习中的障碍,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独立思考,增强学生的自主性,点燃学生创造的火花,从而不断丰富学生的个性。

经百年而流传不衰的中国古典小说中凝结着中国人对某个特定时代的审视和剖析,曾又有多少中国人借助这些作品获得情感的归属和生命的安顿。

这些古典小说无疑是我国灿烂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在中学的语文教材中,每一个学期几乎都有古典小说的节选内容,学生一边赏析一边也提高了审美能力和人文素质。

虽然如此,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常发现有些教师只把此类作品当作一般的课文讲读一番,根本未注意到此时正是对学生进行中国古典小说介绍和欣赏的良好时机,因此两堂课下来,学生并未对这些作品留下多深的印象,也不大会去钻研节选内容以外的整本书,这对教师而言可以说是教学上的失败,对学生来说又未尝不是一种精神上的终身缺憾呢?要让学生对所教内容感兴趣,就有赖于教师运用高超的教学艺术来激发和培养,从而达到“欲罢不能”的效果。

孔子的弟子颜渊曾这样描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欲罢不能”效果的取得,取决于多种因素,但必须循循善诱,正确点拨,让学生在一堂课上学有所得,学有兴趣。

“点拨式”教学法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

点拨点拨,“点”者使之“明”也。

通过教师的点,使学生明白思维流程的起点。

“拨”者使之“正”也。

通过教师的拨,使学生端正思维流程的方向。

“教”是为了“不教”,语文教学要达到不教的目的,就应该在教学全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

给他们讲的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

”(英国*斯宾塞)课堂教学成功的获得及理想效果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点拨艺术的运用。

适时而又调度得当的点拨,能引导学生进入求知的新氛围。

在古典小说教学中,要真正做到让学生学有所得,给学生以新鲜感,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

怎样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呢?以下我就以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所运用的几种点拨方法作具体说明。

一、定向点拨学生思路。

根据课文实际需要及学生的实际水平,定向点拨,使学生思维,按照一定流向,步步延伸。

例如《林黛玉进贾府》这篇文章中,所描写的人物真实可信,是日常生活可见的“真的人物”,且出场人物既具形貌,又含精神气质、性格特征,无一雷同,各具神情。

且看宝玉与黛玉“厮见毕归坐”后,写了宝玉眼中的黛玉:“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为启发学生思考,我首先设疑:此时,宝玉眼中怎会出现黛玉“行动处”的情态呢?他又何以得知黛玉“心较比干多一窍”呢?当学生明于心而不明于口时,我并没有直接道出答案,而是通过侧面点拨,给予他们一定的思考方向。

我指着一位精神饱满的男生,引发学生的想象:“当我看到这位身体健壮精力充沛的同学在教室里的坐姿时,脑海中可能想象出他活跃在运动场上的情景。

”当学生循着这个思维流向进行思考时,由此顿悟,纷纷发言:“宝玉见黛玉体弱多病,便想象她是‘弱柳扶风’的样子;见黛玉后十分喜欢,根据她的形貌就想象她很聪明。

……”依次类推,当要求学生用此种方法去概括宝玉的形象时,他们就显得驾轻就熟了。

同学们体会到:作品中的主人公在观察人物时展开了想象,参与了感情,赋予了静态中的人物以动态美、立体感,如果我们读者想要深入理解作品,也必须进行审美的再创造。

二、指导点拨重点关键。

摈弃繁杂、程式化的讲解分析,以课文教学之重点、关键,提供给学生思维充分活动的舞台。

例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篇文章,其主要特色在于行文运笔丰富多采,故事情节扣人心弦,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但由于文章篇幅较长,要让师生在课堂上作面面俱到的分析,完全是不可能的。

于是我就定好目标,课内只要抓住“三激”和“三拳”两个重点,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交流。

讲“三激”前先设疑:当鲁提辖将金氏父女安排妥当,便径直来到状元桥下。

以他往日嫉恶如仇、刚猛暴烈的脾性,一场好戏即刻便可开锣,然而事情并非如人想象这般简单,鲁提辖来到肉铺前干些什么?怎么干的?为什么要这样干?一连串简洁而又直指重点的设问立即将学生的思路引入正轨。

学生兴趣盎然地找到相关语段圈划讨论、分析交流,很快就有了正确答案。

鲁达来到郑屠的肉铺前先坐下来,也不提金氏父女的事,而是先要郑屠十斤精肉做臊子,让郑屠切了半个时辰,此为一激。

然后又让郑屠切十斤肥肉做臊子,郑屠不得不又鼓捣了一个时辰,此为再激。

当还要郑屠继续切十斤寸金软骨已为三激之时,郑屠终于按捺不住了,从肉案上抢了一把剔骨尖刀跳将下来,拳打的好戏才算正式上演了。

三激的场面好找,于是我趁热打铁又发出疑问:“猫戏鼠”般的“三激”是否符合人物的个性,作者为什么要作这样的安排?学生稍作讨论后,即刻就有不少人举手,他们认为这是作者精心设计的对小说情节故意拖延、宕开的一笔,不仅使故事显得生动有趣,而且大力度的表现出鲁达勇而有谋、智勇双全的个性,越发突出人物的形象,假如没有“三激”,一场全武行的戏目又有何精彩可言。

在学生热烈的讨论中找到了“三激”的要义。

鲁达的“三拳”则给郑屠以致命的重创。

文章中对鲁达的每一拳描写,可说是不惜笔墨,泼墨如云,浓墨重彩。

为了让学生深刻把握文章的内在,趁着学生较有兴味之时,先让他们反复诵读不断感受。

因为这拳拳写得有条不紊,井然有序;拳拳写得详尽细腻,不厌其烦。

让人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如闻其骂,如睹其拳。

学生读完以后都说,鲁达的这三拳重手,实在是痛快淋漓,让人解恨。

我便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假如作者惜墨如金,只是简单地提上一笔,交代一下鲁提辖三拳就把镇关西打死了,你们会怎么想?学生马上表示那将显得多么索然无味,这样的小说就没什么看头了。

只有这样形、色、味俱全的描写才能展示出鲁达伸张正义、惩治邪恶、为民除害的侠义之举。

似这样抓住小说对人物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的关键之处,既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路,让他们能够围绕重点,有目的地阅读课文,展开思维,又留有很大余地,让学生去体味,举一反三。

三、捕捉疑点拨疑为明。

学生思维的疑点,往往也是兴趣的诱发点。

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点,“拨疑为明”,使学生明白释疑的突破点之所在。

例如《群英会蒋干中计》这篇文章,其特色就在于善于从细节处彰显人物个性,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同时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又都是随着情节的发展而显示出来的。

在教学之初,学生普遍认为曹操如此奸猾之人怎会轻易上当。

同学们先入为主,产生了疑点,这时在教学中就应及时调整教学步骤,帮助学生找到释疑的突破点。

首先引导学生认真剖析使蒋干连带曹操中计的那封信,以此信为契机钩连前后情节。

蒋干毛遂自荐往东吴为曹操当说客,周瑜一听“故人蒋干来访”,就知其“使命”。

周瑜“笑”迎故人,将计就计,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和蔡、张降将的特殊身份,巧设反间计。

而身为曹操“幕宾”的蒋干,在周瑜面前竟然一筹莫展,处处被动,被周瑜玩于股掌之间,步步被“逼”进圈套,终于自己上钩。

蒋干终于中了周瑜的计,这在一开始便见端倪。

曹操虽一时受骗,错杀两将,但他决不是庸才,他很快省悟,马上作了补救的安排,但又不肯认错。

情节发展至此,曹操老练却有疏漏,明智偏又奸诈的形象跃然于纸。

在步步对应的剖析中,学生明白了信中所言,不是呼应了前面的情节,为事实所证实,就是为下文埋下伏笔,为情节的进一步发展所证实。

此信设计巧妙,无暇可击,难怪连曹操这样狡诈的人,也不能不上当,足见周瑜之“足智”、曹操之“多疑”。

疑难解决了,人物形象也鲜明了,教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四、排除障碍拨难为易。

学生思维展开的过程中,会碰到不少障碍,教师应在学生的思维道路上铺路架桥,帮助学生“拨难为易”,使思维稍作变通,解决问题。

例如《范进中举》该文的主要特色在于讽刺笔调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这种表现手法,从而使得文章平中生奇,妙趣横生。

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对范进中举后的种种表现非常不理解,认为面对这么一件高兴的事怎么会疯呢?课内我并没有急于解决同学们的疑惑,忙于去分析、讲解,而是重点抓住几组对比来下工夫。

首先我请部分学生谈谈看完文章后在记忆深处印象较深的人物,大家纷纷表示文章中描写的最具特色的人物是胡屠户,其次是范进。

因此我让学生先分析出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这个问题并不是很难,马上就有许多学生饶有兴趣地在文中寻找答案,不断有人举手发言。

从人物描写的方法上他们抓住了这样几点:第一是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语言。

在范进中举前,他是左一个“现世宝”,右一个“烂忠厚没有用的人”,贬得范进一钱不值。

还不断自夸接济女婿一家的恩德,并把范进能够进学说成是自己的积德提挈,俨然尊长一般将范进训导了一番。

当范进向他借乡试盘费时,被他骂了个狗血喷头,又是“尖嘴猴腮”,又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而当范进中举以后,他的态度便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这回称范进是“贤婿”、是“老爷”了,当着众人的面直夸范进才学又高,品貌又好,是“天上的星宿”,极尽阿谀之能事,一副嫌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市侩嘴脸。

第二是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动作。

在范进进学时去贺喜的胡屠户面对“母子两个千恩万谢”,他是“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

”一个“腆”字,活脱脱刻画出胡屠户的几分傲慢,几分轻蔑。

而当范进因中举喜极而疯时,众人让胡屠户打他一个嘴巴,此时的胡屠户“只得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把方才这些小心收起,将平日的凶恶样子拿出来,卷一卷那油晃晃的衣袖,走上前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