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文学总论

合集下载

第二编:秦汉文学

第二编:秦汉文学

第二编秦汉文学第一章秦汉文学概说一、秦代的社会与文学概况秦灭六国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大统一的封建帝国,并采取了一系列巩固政权的措施,但严酷的专制政治统治使之很快走向了灭亡。

秦在文化上推行的也是极端专制政策,禁锢思想、摧残文化,使秦代学术文化一派凋零,文学自然难以有所成就。

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汉文学史纲要》)。

二、汉代的社会与文学概况汉代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是中国历史上的繁荣昌盛时期。

政治的统一、经济的强盛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汉代思想文化的主流是“独尊儒术”,经学的昌盛影响了文学观念与文学形态。

但的汉代思想文化仍存在着一定的兼容性,它吸纳了道、法、阴阳等诸子思想,以及楚文化的因素,对文学创作也有一定的影响。

汉代的文学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1.西汉初期文学,是汉代文学的初创期,包括汉初至景帝时期的文学。

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基本上沿袭着战国文学的余绪。

主要成就在于政论散文和辞赋。

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家和作品,主要有陆贾的《新语》、贾谊的《新书》,以及晁错的《论贵粟疏》等。

文章思想内容的现实针对性很强,其中总结亡秦的历史经验教训的文章占有相当的数量。

文章大多恢宏开阔,疏直激切,气势夺人,颇有战国文章的遗风。

辞赋的代表作家和作品,主要有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和枚乘的《七发》等。

这一时期的辞赋创作体现着由楚辞向汉赋的过渡特征。

2.西汉中期文学,是汉代文学的全盛期,包括武帝至宣帝时期的文学。

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是两汉的全盛时期。

新体赋的创作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出现了以司马相如为代表的一大批作家和作品。

散文主要有史传散文和政论散文。

史传散文最突出的代表就是司马迁的《史记》,尚有先秦文章之遗风。

政论散文有经学大师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及对策文,开始向儒家典雅醇厚的文风转变。

淮南王刘安主持宾客编著的《淮南子》仍承继着先秦诸子之余绪。

还有桓宽的《盐铁论》等。

3.西汉后期至东汉前期文学,是汉代文学的中兴期,包括西汉元帝至东汉和帝时期的文学。

第六讲秦汉文学概论.

第六讲秦汉文学概论.

• 李泽厚《美的历程》;文学没有画面限制,可以描述 更大更多的东西。壮丽山川、巍峨宫殿、辽阔土地、 万千生民,都可以置于笔下,汉赋就是这样。尽管是 那样堆砌、重复、拙笨、呆板、,但是江山的宏伟、 城市的繁盛、商业的发达、物产的丰饶、宫殿的巍峨、 服饰的奢侈、鸟兽的奇异、人物的气派、狩猎的惊险、 歌舞的欢快……在赋中无不刻意描写,着意夸 张。……它们所力图展示的,不仍然是这样一个繁荣 富强、充满活力、自信和对现实具有浓厚兴趣,关注 和爱好的世界图景么?尽管呆板堆砌,但它在描述领 域、范围、对象的广度上,却确乎为后代文艺所再未 达到。它表明中华民族进入发达的文明社会后,对世 界的直接征服和胜利,这种胜利使文学和艺术也不断 要求全面的肯定、歌颂和玩味自己存在的自然环 境。……汉代文艺尽管粗重笨拙,却如此心胸开阔, 气派雄沉。汉赋也应该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才能正确 估计它作为一代文学正宗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上(汉宣帝)曰,‘辞赋大者与古诗同 义,小者辩丽可喜’”(《王褒传》)。 王充《论衡.定贤篇》: “以敏于赋颂, 为弘丽之文为贤乎?则夫司马长卿、扬子 云是也。文丽而务巨,言眇而趋深,然而 不能处定是非、辨然否之实”。 • 左思《三都赋序》:“夫玉卮无当,虽宝 非用;侈言无验,虽丽非经”。 •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丽辞雅义”。
• 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特殊文体。 它讲究押韵、对仗和形式的整饬;又像 散文,句型自由,可骈可散。汉赋的文 体来源是多方面的。
汉赋兴盛的原因
• 政治稳定,经济实力雄厚,国威大振 • 统治者的提倡 • 学术思想的影响
汉赋渊源
• “赋也者,受命于诗人,而拓宇于楚辞 也。”(刘勰) • 最早——荀况《赋篇 》 • 语言形式(纵横恣肆 )——战国纵横家 的论辩 • 文采及艺术风格(驰骋想象 )——屈宋 为代表的楚辞

秦汉文学概说

秦汉文学概说
第一節 歷史背景
前221年,秦王嬴政滅六國,建立秦朝,稱 秦始皇。 前210年,始皇死,子胡亥即位,是為秦二 世。 前209年,陳涉、吳廣在大澤鄉起義。同年, 項梁、劉邦分別在吳和沛起義。 前206年,劉邦入關,秦滅。同年,楚漢戰 爭爆發。 前202年,劉邦擊敗項羽,建立漢朝,是為 漢高祖。 前194年,劉邦去世,太子劉盈即位,是為 漢惠帝。
第二節 秦漢文學的內容及分期
一、賦
騷體賦——大賦——抒情小賦 二、詩歌 民歌——文人詩,樂府的問題 三、散文 歷史散文(史傳文學):史記、漢書、吳 越春秋 政論文:漢初——王充——王符
一、秦统一至汉景帝(前221——前141) 统一确立的过渡时期,尚有战国余风,骚 体赋和颇具纵横家文风的政论文流行。 二、汉武帝至汉宣帝(前140——前48) 汉代文学的全盛期,相应於政治、经济、 文化的全盛。思想统一带来的负面影响。汉大赋、 《史记》。 三、汉元帝至东汉和帝(前48——106) 汉大赋的第二次创作高峰、《汉书》、五 言诗 四、安帝至建安元年(107——189) 抒情小赋和文人五言诗。社会的黑暗和动 荡。
前179年,劉恒即位,是為漢文帝。 前156年,文帝去世,太子劉啟即位,是為 漢景帝。 前141年,景帝去世,太子劉徹即位,是為 漢武帝。 前87年,武帝去世,太子劉弗陵即位,是 為漢昭帝。 前73年,宣帝劉詢即位。 前48年,元帝劉奭即位。 前32年,成帝劉驁即位。 前6年,哀帝劉欣即位。 1年,平帝劉衎即位。
第三節 秦漢文學的特點
一、作家群體的形成 秦漢時期開始出現真正意義上的文學家,先 秦時期作者不確定的情況基本上改變了。 由于政治上的統一,秦漢時期的文學家大多 在朝廷任職,多關心政治,許多作家具有文學侍 從的性質。 二、秦漢文學的基本題材與風格 1、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巨麗之美 2、強烈的建功立業的愿望 3、歌頌與批判的交替 4、浪漫到現實的過程 5、雅俗的互動

第一讲秦汉文学绪论教学课件

第一讲秦汉文学绪论教学课件

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 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 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 危,不可得也。” 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
第二讲、秦及西汉散文
一、秦及西汉散文的内容: 1、吕不韦(?-前235)召集门客编的 《吕氏春秋》,成书于公元前239年左右。 2、李斯(?-前208)写的《谏逐客书》, 该文产生于秦王十年(前237);李斯《峄 山刻石》等石刻文是最早的碑文体。
四、读李斯《谏逐客书》,体会其艺术特色。 谏逐客书 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 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 客。”李斯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 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 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 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 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 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 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 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 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 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huī)名城,杀 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 (dí ),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
11、桓宽(生卒不详,汉成帝时人,与杨 雄同时)的《盐铁论》。 12、扬雄(前53-后18,72岁)的《解嘲》、 《解难》。 13、邹阳(与枚乘同时人)的《狱中上梁 王书》。 14、枚乘(?-前140)的《谏吴王书》。 15、司马迁(前145或前135-?)的《报 任安书》。 16、杨恽(?-前56,西汉散文家,司马迁 外孙)的《报孙会宗书》。

第一讲 秦汉文学总论、西汉散文

第一讲 秦汉文学总论、西汉散文



1.李斯《谏逐客书》 李斯(前284年—前208)。战国时楚上蔡人, 字通古。曾任郡小吏。“诟莫大于卑贱, 而悲莫甚于穷困”,为此斯师事荀子,学 帝王之术。始事楚,后入秦为吕不韦舍人, 被秦王拜为长史,因谏秦王逐客,官至廷 尉。秦统一天下之后,李斯拜为丞相。 “诸男皆尚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为 秦始皇定郡县制,下禁书令,以小篆为标 准文字。随后参与了篡改始皇意旨,扶植 秦二世上台的阴谋。二世立,赵高用事, 诬陷李斯谋反,被腰斩于咸阳。


西汉政论文首推贾谊、晁错,被后世奉为政论文 的楷模 贾谊(前201—前169)。洛阳人,西汉初期杰出 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18岁即以诵诗属文 著名乡里,20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每诏令议下, 谊尽为之对,得到文帝的赏识,一岁之中超迁至 太中大夫(掌议论),并拟提拔公卿,因诸元老 大臣(周勃、灌婴)反对作罢。因年少气盛,敢 于直言,遭守旧派诋毁,贬为长沙王太傅。四年 后,文帝再次召见贾谊,却并未重用,“可怜半 夜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 生》)拜为梁怀王太傅。数年后,因梁王坠马而 死,自伤而亡,年仅33岁。虽然生命短促,但是 汉初文坛却因其平添几分精彩。

而司马迁的散文则又体现了由前期到后期 的过渡,既有前期的气势磅礴、情感激切, 也有后期的深广宏富,醇厚峻洁。其内容 既总结历代之兴亡成败,又论述天人感应 对政治的作用。司马迁是一承前启后的重 要人物,其《史记》即体现了这一转变的 特征。如果说汉赋是赞美汉帝国光明的一 面,那么,汉政论文主要是揭露汉帝国黑 暗的一面,汉文大都具有浑厚、质实的特 点,没有铺张、排比、堆积的陋习,所以, 其实际的价值并不亚于汉赋。





3.汉代文学可分为五大部分: (1)政论散文。以贾谊、晁错为代表。 (2)历史散文。以《史记》、《汉书》为 代表。 (3)汉赋。分骚体赋、散体大赋、抒情小 赋三个阶段。 (4)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陌上 桑》 (5)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

1秦汉文学概说

1秦汉文学概说

特点为: 在政治上肯定新的封建一统王朝 的统治秩序,承认君臣关系不可改变 的前提下,极力主张“无为而治”, 认为统治者用少所作为的办法,来稳 定统治秩序。 与老子的小国寡民的思想不同, 是维护统一的封建制度的思想。
2018/10/16
52
(二)、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的“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之说: 主要见于《春秋繁露》、《天人三策》。 他提出“天人合一”说和“天人感应”说。他 认为自然界的“天”塑造成了有意志的的人格 神,把人间的一切都说成是上天意志的表现。 世上一切事物皆为上天的安排,天意与人事紧 密相关。同时,他认为上天给人间一个权威, 即天子,以此来论证皇权神授。大力宣扬孔孟 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 “三纲五常”成为天意。 思想核心,是从维护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 的立场出发,神化专制皇权,并力图把封建政 权,神、族、夫结合起来,为统治阶级服务。
汉初战国遗风盛行,士子张扬奔放,情怀 自由激荡。 汉武中期之后,中央集权的紧密化态势和 独尊儒术的思想风尚,士子只能在“仕与 隐”之间抉择,个性自由度被束缚。 东汉初期,经学盛行,士子更是被极大束 缚。
2018/10/16 29
司马迁《报任安书》(节选)
盖文王拘而演《 周易》 ; 仲尼 厄而作《 春秋》 ; 屈原放逐,乃赋 《 离骚》 ; 左丘失明,厥有《 国语 》 ;孙子膑脚,《 兵法》修列 ; 不 韦迁蜀,世传《 吕览》 ; 韩非囚秦 ,《 说难》《 孤愤》 ;《 诗》三百 篇 ,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2018/10/16
46
书信体散文:
如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枚 乘《上书谏吴王》、司马迁《报任安 书》、杨恽《报孙会宗书》、朱浮 《与彭宠书》、李固《遗黄琼书》等。
2018/10/16

秦汉文学概说

秦汉文学概说

历长达八年的战乱,刘邦重新统一中国。刘汉政权立国以后,注意休
养生息,发展生产,减轻剥削,缓和阶级矛盾,经过“文景之治”,
到汉武帝时代,达到了全盛时期,创造了一个强大的汉帝国,疆域广
大,国势强盛,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在我国历史上,汉、唐帝国先
后媲美,以致中国人被称为汉人或唐人。武帝以后,汉帝国开始走下
汉儒:官方统治思想。吸收孔孟思想的有用成 分,又糅合阴阳、法家思想,形成一种以维护皇 权绝对性为目的,融政治、宗教、伦理、刑法为 一体的实用之学。
3、把读经与士人的求官谋禄结合起来,一方面使宗经成为社会 风气;另一方面使读书人成为儒生,有效结束百家争鸣局面。
4、东汉时,太学生与“士”阶层壮大:为魏晋思想解放,学术 活跃提供基础。
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 到东汉末献帝建安初年(公元196年) 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学,时间前后约 400余年。
秦汉文学主要成就
——秦汉散文 ——汉大赋 ——汉乐府民歌
为了巩固统治,秦王朝采取了一系 列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改革,如废除分封 制,实行郡县制,筑长城,修驰道,颁 令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等,这 些措施对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具有积极 的进步作用。但在思想文化方面,秦却 结束了先秦百家争鸣的局面,扼杀了士 阶层的文化创造精神。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
一别之后 二地悬念 只说是三四月 又谁知五六年 七弦琴无心弹 八行书无可传 九连环从中折断 十里长亭望眼欲穿 百思想 千系念 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言千语说不尽 百无聊赖十依栏 重九登高看孤雁 八月中秋月不圆 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 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 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 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 急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 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几断 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做男

二、秦汉文学史[1]

二、秦汉文学史[1]

2、漫游经历
司马迁在二十岁那年开始了漫游生活。这就是他 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所说的:
“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 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 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以后又因侍从武帝巡狩、封禅,游历了更多的地 方。这些实践活动丰富了司马迁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经 验,扩大了司马迁的胸襟和眼界,对他后来著作《史 记》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去曲阜、长沙、淮阴、大 梁、长城、丰沛等地。
此外,汉代其他散文尚有司马迁《报任安书》、 东方朔《答客难》等。
第二十讲 司马迁和《史记》
一、司马迁生平
1、家世影响
司马迁(前145—前87?),字子长,夏阳龙门(今陕 西韩城)人。父司马谈有广博的学问修养,曾撰《论六 家要旨》批评了儒、墨、名、法和阴阳五家,特别推 崇道家,这说明他深受当时流行的黄老思想的影响。而 司马谈在文中所表现的明晰的思想和批判精神,无疑给 司马迁后来为先秦诸子作传以良好的启示,而且对司马 迁的思想、人格和治学态度也必然有影响。司马迁少年 曾师从董仲舒学习《春秋》,师从孔安国学习古文《尚 书》。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隋和之宝,垂明月之珠, 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 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 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官;而骏马駃騠,不实 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 官,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 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 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 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 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 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 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 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 之术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汉文学总论第一节秦统一后的文学一、秦统一后的中央集权(始皇)二十六年……丞相绾等言:“……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置诸侯不便。

”始皇曰:“……廷尉议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不师古。

……太尉主兵权,丞相总百揆。

又置御史大夫,以贰於相。

(《通典》卷一九《职官》一)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

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史记·蒙恬列传》)(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

毕至。

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

(汉书·贾邹枚路传))(始皇)二十六年……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史记·秦始皇本纪》)其后诸侯力政……分为七国,田畴异晦,车涂异轨,律今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斯作《仓领篇》,中车府今赵高作《爱历篇》,大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籍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是时泰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

(许慎《说文解字序》)二、秦统一后的文化专制始皇三十四年,置酒咸阳宫,博士仆射周青臣等颂称始皇威德。

齐人淳于越进谏曰:“臣闻之,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支辅。

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患,臣无辅弼,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今臣青等又面谀以重陛下过,非忠臣也。

始皇下其议丞相。

丞相谬其说,绌其辞,乃上书曰:“古者天下散乱,莫能相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所建立。

今陛下并有天下,辨白黑而定一尊;而私学乃相与非法教之制,闻令下,即各以其私学议之。

入则心非,出则巷议,非主以为名,异趣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

如此不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

禁之便。

臣请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

令到满三十日弗去,黥为城旦。

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若有欲学者,以吏为师。

”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

(《史记·李斯列传》)魏人陈余谓孔鲋曰:“秦将灭先王之籍,而子为书籍之主.其危哉!”子鱼曰:“吾为无用之学.知吾者惟吾友。

秦非吾友,吾何危哉!吾将藏之以待其求;求至,无患矣。

”……侯生、卢生相与讥议始皇,因亡去。

始皇闻之.大怒曰:“卢生等,吾遵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妖言以乱黔首。

”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阬之咸阳,使天下知之。

以惩后;益发谪徙边。

(《资治通鉴》卷七) 秦焚诗书,独存博士官。

所职者则犹令其司经籍。

然既曰通古今,则上必有所师承.下必有所传授,故其徒实繁。

秦虽存其官而恶恶具徒.常设法沫灭之,始皇使御史案问诸生,传相告引,至杀四百六十余人。

又令冬种瓜骊山,实生,命博士诸生就视,为伏机,杀七百余人。

二世时,又以陈胜起,召博士、诸生议.坐以非所宜言者又数十人。

然则秦之于博士弟子,非惟恐其不能考察试用之,盖惟恐其不撕尽泯没矣。

(《文献通考》卷四十《学校》三、刻石之文与诏令奏议秦始皇帝……又渐并兼列国,虽亦召文学,置博士,而终则焚烧《诗》《书》,杀诸生甚众,重任丞相李斯、以法术为治。

……斯虽出荀卿之门.而不师儒者之道,治尚严急…法家大抵少文采、惟李斯奏议,尚有华辞……二十八年,始皇始东巡郡县,群臣乃相与诵其功德,刻于金石,以垂后世。

其辞亦李斯所为,今尚有流传,质而能壮,实汉晋碑铭所从出也……三十六年.东郡民刻陨石以诅始皇,案问不服,尽诛石旁居人。

始皇终不乐,乃使博士作《仙真人诗》;乃行所游天下,传令乐人歌张之。

其诗盖后世游仙待之祖.然不传。

《汉书》《艺文志》著秦时杂赋九篇;《礼乐志》云周有《房中乐》,至秦名曰《寿人》,今亦俱失。

故由现存者而言,秦之文章,李斯—人而已。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五篇《李斯》) 第二节汉初文学一、汉初无为之治二世皇帝元年,年二十一。

……七月,戍卒陈胜等反故荆地,为“张楚”。

胜自立为楚王,居陈,遣诸将徇地。

山东郡县少年苦秦吏,皆杀其守尉令丞反,以应陈涉,相立为侯王,合从西乡,名为伐秦,不可胜数也。

……三年,章邯等将其卒围巨鹿,楚上将军项羽将楚卒往救巨鹿。

……二世自杀。

阎乐归报赵高,赵高乃悉召诸大臣、公子……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婴为秦王。

以黔首葬二世杜南宜春苑中。

……子婴为秦王四十六日,楚将沛公破秦军,入武关,遂至霸上,使人约降子婴。

子婴即系颈以组,白马素车,奉天子玺符,降轵道旁。

沛公遂入咸阳,封宫室府库,还军霸上。

居月余,诸侯兵至,项籍为从长,杀子婴及秦诸公子宗族……秦竟灭矣。

后五年,天下定于汉。

(《史记·秦始皇本纪》)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

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

而山川、园池、市肆租税之入,自天子以至封君汤沐邑,皆各为私奉养,不领于天子之经费。

漕转关东粟以给中都官,岁不过数十万石。

(《汉书·食货志》)当孝惠、高后时,百姓新免毒蠚,人欲长幼养老。

萧、曹为相,填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扰乱,是以衣食滋殖,刑罚用稀。

(《汉书·刑法志》)孝惠、吕后时,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

孝文时颇征用,然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

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

(《史记·儒林列传》)孝惠帝元年,除诸侯相国法,更以参为齐丞相。

参之相齐,齐七十城。

天下初定,悼惠王富于春秋,参尽召长老诸生,问所以安集百姓,如齐故俗。

诸儒以百数,言人人殊,参未知所定。

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厚币请之。

既见盖公,盖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

参于是避正堂,舍盖公焉。

其治要用黄老术,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

(《史记·曹相国世家》)二、汉初分封之制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

(《汉书·诸侯王表序》)汉兴自秦二世元年之秋……八载而天下乃平,始论功而定封。

讫十二年,侯者百四十有三人。

(《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序》)汉兴,设爵二等,曰王,曰侯。

皇子而封为王者,其实古诸侯也,故谓之“诸侯王”。

王子封为侯者,谓之“诸侯”。

群臣异姓以功封者,谓之彻侯。

大者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以为差降。

(《通典》卷三一《职官》一三)高祖创业,日不暇给,孝惠享国又浅,高后女主摄位,而海内晏如,亡狂狡之忧,卒折诸吕之难,成太宗之业者,亦赖之于诸侯也。

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诸侯王表序》)(景帝前)三年,正月……吴王濞、胶西王卬、楚王戊、赵王遂、济南王辟光、菑川王贤、胶东王雄渠皆举兵反。

大赦天下。

遣太尉亚夫、大将军窦婴将兵击之。

斩御史大夫晁错以谢七国。

二月……诸将破七国,斩首十余万级。

追斩吴王濞于丹徒。

胶西王卬、楚王戊……皆自杀。

(《汉书·景帝纪》)汉高祖虽不喜儒.文景二帝,亦好刑名黄老,而当时诸侯王中.则颇有倾心养士,致意于文术者。

楚、吴、梁、淮南、河间五王,其尤著者也。

……惟吴梁淮南三国之客,较富文词,梁客之上者,多来自吴,甚有纵横家余韵;聚淮南考,则大抵浮辩方术之士也。

(《汉文学史纲要》第八篇《藩国之文术》)三、汉初崇尚楚文化居剿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计,往说项梁曰:“陈胜败固当。

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

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

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

今陈胜首事,不立楚后而自立,其势不长。

今君起江东,楚蜂起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为能复立楚之后也。

”于是项梁然其言,乃求楚怀王孙心民间,为人牧羊,立以为楚怀王,从民所望也。

(《史记·项羽本纪》)汉兴,乐家有制氏……又有《房中祠乐》,高祖唐山夫人所作也。

……凡乐,乐其所生,礼不忘本。

高祖乐楚声,故《房中乐》楚声也。

(《汉书·礼乐志》)叔孙通儒服,汉王憎之;乃变其服,服短衣,楚制,汉王喜。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秦既焚烧《诗》《书》,坑诸生于咸阳……故在文章,则楚汉之际,诗教已熄.民间多乐楚声,刘邦以一亭长登帝位,其风遂亦被宫掖。

盖秦灭六国.四方怨恨,而楚尤发愤.誓虽三户必亡秦,于是江湖激昂之士.选以楚声为尚。

(《汉文学史纲要》第六篇《汉宫之楚声》)四、汉初文学概貌自三代讫于五季,为天下君而得罪于民,为万世所麾斥者,莫若秦与隋,岂二氏之恶浮于桀、纣哉盖秦之后即为汉,隋之后即为唐,皆享国久长。

一时论议之臣,指引前世,必首及之,信而有征,是以其事暴白于方来,弥远弥彰而不可盖也。

尝试裒举之。

张耳曰:“秦为乱政虐刑,残灭天下……”张良曰:“秦为无道,故沛公得入关,为天下除残去贼。

”陆贾曰:“秦任刑法不变,卒灭嬴氏。

”王卫尉曰:“秦以不闻其过亡天下。

”张释之曰:“秦任刀笔之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

贾山借秦为喻曰:“为宫室之丽,使其后世曾不得聚庐而托处……”贾谊曰:“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又曰:“使赵高傅胡亥,而教之狱……下憎恶之如仇雠。

”晁错曰:“秦发卒戊边,有万死之害,而亡铢两之报。

……”又曰:“任不肖而信谗贼,民力罢尽……外内咸怨,绝祀亡世。

”(《容斋续笔》卷五)汉文中年,始举贤良,晁错对策,蔚为举首。

……观晁氏之对,证验古今,辞裁以辨,事通而赡,超升高第,信有征也。

(《文心雕龙·议对》)由汉至魏,文章变迁,计有四端……若贾生作论,(《过秦论》之类是。

——作者原注,下同)史迁报书……虽记事记言,昭书简册.不欲操瓠率尔,或加润饰之功,然大抵皆单行之语.不杂骈俪之词;或出语雄奇。

(如史迁、贾生之文是.出于《韩非子》者也。

)或行文平实,(如晁错、刘向之文是,出于《吕氏春秋》者也。

)咸能抑扬顿挫,以期语意之简明。

(刘师培《论文杂记》第九)汉祖《大风歌》汗洋自恣,不必三百篇遗音,实开汉一代气象,实为汉后诗开创。

若武帝《瓠子》、《秋风》、《柏梁》诸作,从湘累脱化,有词人本色也。

(任昉《文章缘起》)昭帝《黄鹄》、《淋池》二歌,皆乐府楚声也(《诗源辩体》)高祖既定天下,出征黥布过沛,置洒沛宫.召故人父老子弟佐洒,自击筑歌曰:“大风起兮云飞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