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鱼类工业化养殖的领路人

合集下载

走进央视的赣榆育苗大户胡英刚

走进央视的赣榆育苗大户胡英刚

拿 出多年积蓄 ,又贷款 10多万元 ,共投资 0
6 0多万元建 了两个大菱鲆 养殖场。第二年 0
苗。 他查 资料 , 找专家 。 最后他拿到海水化验 结果 时才发现 了问题 :海水污染导致繁育失 败。 第二年 , 胡英刚采用地下无污染的海水繁 育蟹苗一举成功 。这一年蟹苗的价格涨到 了
过 的鸡蛋黄加进去 ,终于做成了用微藻加鸡 蛋 黄 、鱼浆等做的浆液饵料。这样每 50k 0 g 蟹 苗就 能 比原来 至少节 省 4 O万元 的成本 。
20 0 2年 ,胡英刚的蟹苗虽只卖 1 0 0元 /g 0 k,
《 富经 》 目 致 栏 对他进行了专题报道。 抢抓 商机 “ 转轨”河蟹育苗
了, 他心疼 啊 , 了好几个 月 , 的都 有 5 养 大 0g 左右了。
怀疑买的是假 药 , 疑是假饵料 , 怀 走投无 路的胡英刚一个多月好像老 了几岁 。 最后 , 他
蟹苗 的饵料上寻求突破。当时培育蟹 苗完全 依靠从 国外进 口冷冻的轮虫 、 丰年虫作 饵料。 随着蟹苗养殖户的增多 ,进 口饵料 的价格也

再次把怀疑的 目光集中到地 下海水 。 04年 20 1 ,胡英 刚带 着海水到 青岛海洋 所去 化 1月
l 一 6
漓紫致富 拍南 2 62 0 _o D _
维普资讯
面积大 、 水体深 , 养殖溶量大 , 产潜力亦大。 增
二、 库消毒 清
三、 苗种 放 养
蠛 黼
旦 国一
高, 价格高 , 且喜食人工配合饲料 , 因此 , 成为 近年来淡水养殖新兴名优品种。三角鳊 与草 鱼 习性相近 ,喜欢水质清新 、溶氧高的水环 境, 池塘 主养三角鳊往往 由于水体小 、 水质欠 佳 而导致食欲下降 , 生长缓慢 , 病害多 , 产量

做渔业生产的领头人——介绍梅江区渔业科技示范户叶德昌

做渔业生产的领头人——介绍梅江区渔业科技示范户叶德昌
资讯
专 家和技 术 人员 的指导 ,才 知道 自己懂 得 的养 鱼知
识 ,只 是一 知半解 ,可 以说是 知其 然 ,不 知其所 以 然 ,最 浅显的就连增 氧机 的正确 使 用都 搞不懂 。 ”为
动 的养殖面积达 5 0亩 ,其 中还有梅县 西洋镇龙坑{ 7 8户养鱼户。只要周边谁家有 困难 ,只要他知道 了
通过对养殖户进行水产养殖技术和水产 养殖 质量
增产 、增收 ;只是因对虾价 格大跌 ,造成今年对虾 户 增产 、减收 。其 中: ()罗非鱼养殖 示范户采用健 1
安全 知识 的现场指导 、交流 、学 习 ,推广健康 养殖技 术 ,强化生态调控技术的使 用 ,分析水 产品在 国外市
场 的形势发展 ,加深养殖户对水 产品质量安 全管理 重
1%、1%和 。 ()鱼 、虾混 养示范 户 ,掌握 了 7 1 3
前期耐心 、细致 的工作 ,使科技人 户工作 紧贴养 殖户的心 ,成为了养殖户交流 、学 习先进 知识 的一个
合理 的混养模式和水质调节 、投料 、放苗等技术都有 提高 ,2 0 年 ,鱼 、虾混养示范 户共 8 ,年亩产 07 5亩 12 k ,亩产 值 8 9 03 g 4 1元 ,利 润 3 9 4 5元 ,分别 比
产量可达 10 公 斤 以上 ,产量 比去年可 增加 1%以 00 5 上 ,每亩产 值可达 10 0元右 ,每 亩效益 可达 3 0 60 50
刚 开始接他父亲的班是初 中毕业那年 ,父亲言传
身教 的都是传统的养殖方法 ,而且养殖的都是传统的
四大家鱼 ,养殖 面积只 有 6 多 亩面 积 ,面临 着资金 0
短缺和技术缺乏的困难 ,但他不气馁 ,凭着对水产养
殖技术 的求知渴望 ,到处请教和学 习,硬是凭着一股 冲劲和 闯劲克服了种种困难 ,通过逐年积 累,具备了

水产养鱼先进个人事迹(最新版)

水产养鱼先进个人事迹(最新版)

水产养鱼先进个人事迹水产养鱼先进个人事迹林绍文,福建漳州人,著名海洋生物学家,中国水产学奠基人之一。

他一生从事海洋生物和水产养殖研究,是世界上第一位成功解决了淡水大虾(罗氏沼虾)人工育苗和养殖技术的科学家,被誉为世界淡水虾养殖之父;也是暖水鱼类养殖的世界权威,美国人称他为养鱼之父。

曾获世界水产养殖学会颁赠的终身名誉会员奖。

林绍文1930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研究院,获生物学硕士学位,其后在厦门大学任讲师,不久赴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1933年获湖沼学博士学位后,又回厦门大学任教。

1935年,林绍文受校长赵太侔的邀请,举家来到青岛,担任国立xx大学生物系教授兼主任。

两年多的时间里,他一心扑在工作上,潜心教学,努力开展生物试验。

当时,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也在国立xx大学生物系任教,他们同心协力,为生物学科的建设和教学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杰出的海洋生物科技人才。

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立xx大学奉命迁往内地,林绍文一家也随校南迁,一边逃难,一边教学。

冒着敌人飞机的袭击,历尽千辛万苦,他们于1938年撤到贵阳。

在此,林绍文就任贵阳医学院生物形态学系教授及主任,并兼省立贵阳科学馆馆长。

1940年,又应著名生物学家曾呈奎博士的邀请,赴香港任海洋生物研究所技正(技术职称的一种),并在香港大学生物系担任客座讲师。

不久,香港被日军侵占,他携全家又辗转回到贵阳,任中国国防医学训练中心生物形态学系教授兼主任。

抗日战争胜利后,林绍文一家返回上海。

1946年,国民政府农林部委派他主持筹建中央水产研究所。

经过他两年多的苦心经营,1947年秋,中央水产研究所正式组建成立,他担任首届所长。

这是中国最早的综合性水产研究机构。

研究所成立后,林绍文负责组织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海洋渔业资源调查,不仅基本掌握了我国东海一带鱼的种类和数量,了解了鱼类生长的水温、食物等条件,更重要的是为我国今后开展大规模的海上调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先后发表了多篇有关昆虫学、水生生物学和鱼类养殖的论文。

刘家富:大黄鱼之父

刘家富:大黄鱼之父

刘家富:大黄鱼之父作者:来源:《科学大观园》2021年第23期“这个荣誉分量很重,是对基层一线千千万万的科技工作者,尤其是对水产科技工作者的肯定。

”2021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刘家富,被称为“大黄鱼之父”,是福建省宁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原站长、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

如今,81岁的刘家富依然时常同省内外的同行探讨大黄鱼等海水鱼资源保护与繁养问题,乐此不疲。

刘家富出生在连江县苔菉镇茭南村的一个小渔村。

他生于海边、长于海边,对海有着特殊的情感。

1971年,从上海水产学院渔业资源专业毕业的他圆了“渔业梦”,顺利进入了连江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并被安排在该县渔场指挥部从事渔情渔场服务工作。

上世纪70年代前,我国大黄鱼年均捕捞量约12万吨。

但由于过度捕捞越冬群体,从1974年起,浙江舟山大黄鱼产卵渔场捕捞量开始连年下降。

“再这样下去,大黄鱼迟早会灭绝。

”当时在连江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工作的刘家富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为了研究大黄鱼人工繁养技术,刘家富去了专门做繁育的官井洋产卵场工作,边干边学。

1985年“大黄鱼人工育苗初试”项目终以1万元经费立项研究。

研究并不顺利,“当时在三沙海带育苗室中临时建了3口小水泥池,利用在官井洋产卵场人工授精获得的受精卵,运至那里孵化并培育出7343尾全长2厘米多的鱼苗。

但若再拖几天验收,这些鱼苗都会死光,因为它们患有一种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的营养缺乏症。

”一股不服输的韧劲让刘家富不断攻克难关。

1987年5月9日,刘家富他们用20尾保活驯养的野生大黄鱼培育的亲鱼开展催产试验,后收集到1万多粒受精卵、育出了100余尾全人工繁殖的鱼苗,实现了“质”的突破。

随着育苗技术的不断完善与经两种不同途径培育的亲鱼不断增加,1990年终于实现了百万尾规模的大黄鱼全人工批量育苗。

据刘家富回忆,1987年官井洋产卵场已找不到可以用于人工授精的成熟大黄鱼亲鱼了。

大黄鱼批量育苗成功了,但面对早期试养大黄鱼生长缓慢,许多领导、专家及课题组人员均认为无养殖开发前景。

卢传安:中国“深海牧鱼”第一人

卢传安:中国“深海牧鱼”第一人

卢传安:中国“深海牧鱼”第一人
王丽
【期刊名称】《环境》
【年(卷),期】2014(000)012
【摘要】由于掠夺式的捕捞,近年来西沙群岛渔业资源日渐稀缺,一些珍稀品种甚至濒临灭绝的危险。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船老大卢传安冒险在大海里建“海底牧场”,成为中国“深海牧鱼”第一人。

【总页数】4页(P58-61)
【作者】王丽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深海“牧鱼”的创富奇人黄达灵 [J], 王新同
2.黄达灵:另辟蹊径深海“牧鱼” [J], 王新同
3.中国性学第一人、中国计划生育第一人、中国发起爱情大讨论第一人——三联书店出版《文妖与先知——张竞生传》 [J], 韩阳
4.深海“牧鱼”的创富奇人黄达灵 [J], 王新同
5.中国人深海下潜2500米“海底第一人”向晨报首次披露美丽深海世界图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淡水鱼都“领路人”

淡水鱼都“领路人”

淡水鱼都“领路人”——记全国百名最美农技员候选人、湖州市南浔区菱湖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渔业技术员沈学能沈培芳叶国琪徐鈺芸杨小茜(湖州市南浔区菱湖渔业协会 313018)在湖州市南浔区菱湖镇渔民的心中,他是不折不扣的“鱼博士”,更是淡水鱼都的“领路人”。

作为一名普通的基层乡镇农技推广员,他注重经验积累与科学技术结合,一门心思扑在养殖技术创新和养殖新模式推广,连续多年被评为省渔业先进工作者、基层农技推广优秀工作者,经年累月的付出得到了当地渔民的交口称赞。

渔民心中“及时雨”菱湖镇是全国三大淡水鱼出产地之一。

近年来,该镇大力弘扬湖鱼文化,拉长渔业产业链,全力打造“中国淡水渔都”新名片,作为淡水鱼都的“娘家人”,镇上的养殖户只要养鱼碰到难题了,第一时间都会想到沈学能。

2017年的江南夏季,高温肆孽,每天40℃的气温对于养鱼户们来说是一种煎熬。

“连续高温会导致养殖塘内水温升高,鱼的食欲下降,应控制饲料投喂量。

还要适时增氧,预防蓝藻的爆发。

”这些天,老沈冒着酷暑奔波在镇上的各个鱼塘,了解黑鱼等生长情况,指导渔民高温期间的注意事项。

之所以一刻也不敢松懈,是因为老沈的心里始终忘不了4年前的那一幕,也是这样连续的高温天,该镇的黑鱼大面积暴发性死亡,养殖户的求救声仿佛仍在耳畔。

“学能师傅,快给想想办法吧,早晨起来,鱼塘里翻着肚皮的鱼成片成片,一天死几千条,损失已经20多万元了。

”该镇永丰村养殖户老赵天蒙蒙亮就敲开了沈学能家的门,向他求助。

“黑鱼生存最适宜的水温是16℃至30℃,温度过高或过低,都容易导致黑鱼生存的不适应,造成病害。

”看着永丰村、东河村道路两旁堆放着的没有来得及填埋处理的死鱼越来越多,沈学能又着急又自责。

他以菱湖渔业协会的名义,邀请了省淡水所、湖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的水产专家进行会诊。

专家们每次冒着40多摄氏度的高温到各家各户会诊,渔民们既感激,也心疼。

通过病鱼细菌分类和病毒试验,专家们最终找到了病害发生的原因,并开出了防治“药方”。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温海深:加大科研投入走好海鲈产业发展之路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温海深:加大科研投入走好海鲈产业发展之路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 温海 深 :
加大科研投入 走好海鲈产业发展之路
温 海深
理 学博 士 ,中国海洋 大学教 授 、博 士生导 师。 现任 国家 海水鱼 产业 园体 系海鲈种质 资源 鱼 品 种 改 良岗位 科学 家 ,海水养殖 教育部 重点 实验 室鱼 类繁殖 生理 与种 子工程 实验 室 负责人 。主 要从 事鱼 类繁殖 生理 、鱼类 生殖 调控 与品种 改 良研 究 ,为鱼类 育种 和人工 繁殖 技术 的建 立和 优化 提供科 学依 据。
福建 、浙江 、广 两等地 。值得注 意的 是 , 种质退 化 、病 害增 多 ,活鱼价 格偏低 等严
从 l999年 开 始 ,广 东珠 海 斗门珠 汀 口池 蕾挑 战
塘 养殖海 鲈模式 取得 突破性 进展 .至 今养
殖 产 量与单产 水平 均为 全同第一
加 大 科研 投入 ,注重 行业 规 范
暖 鲈 是我 同跨 越 南北 养殖 圈重
温 海 深 指 出 ,我 国黄 渤 海 鲈 鱼 种 质
要 的海 水经 济 鱼类 一近 口, 优 良 ,深 受 口本 秆l韩 同企 业 欢 迎 ,据
中同海洋大 学教授 温海 深指 出 ,海 鲈产 业 完 全统 计 ,每 年从 我 同进 口鲈 鱼 苗 种 约
产 业链 条 完整 ,面 临 系列挑 战
“让 高科 技 确 保 鲈 鱼苗 种 成 活 率 、
品种抗病 抗逆性 和肌 肉品质 : 海 鲈 值 种 绍 ,由于野生鲈 鱼亲 鱼种群数 世年际 波动
质资源 、福建 浙汀苗 种 繁育 、广 东成 位养 较 大 ,亲鱼 繁殖性能 与野生苗 种数量 降低 .
同 和 日本 外 ,大部 分 运 输 到 青 岛 和 上 海 等地 =

蔡江赐:海南海水鱼养殖业的先行者

蔡江赐:海南海水鱼养殖业的先行者
整个鲑 鱼养殖
产 业 去 改善 养成 鲑 鱼 的 行销 ?
全文标题 为编者另拟 )
耕 海渔业公司 :
耕 海渔业公 司是挪威 最 大水产 养殖 企业 ,也是 全球 最大的养殖鲑 鱼及鳟 鱼的 生产 商及供 贷商, 同时也是研 究和 开
发 养殖 新 品 种 ( 真 鳕 c d 大 此 目鱼 h lb t 黄狮 鱼 y l o t i 、 鱼 s u g o 如 o、 a iu 、 e lw al 鲟 t r e n及 澳 洲 肺 鱼 b r a u d )的 先锋 。 armni
这种 情况作 为借 口?
H c e e 嗯 …让我 们这样说 ,当 1 h 1 t: 你 3 岁的时候 , 0 你应该 已经长大成人了 。
F I:你 曾 经 做 过 评 论 , 认 为 鲑 鱼 F
统化 的步骤 来实现我 们所说 的 以及 我们 产 ,而不是 反其道 而行 。我 重视我们 养 殖 环境好坏 ,然而我 更重视 在消 费者餐
优 势是其它地方无可 比拟的 ,水质好且 缺乏 ,例 如在发生病害时随意 用药 ,易 在 海南做石斑鱼 养殖将 近十年 ,谈 到 内 地水 产 养殖 在 技 术上 与 台 湾 的 差
距 ,洪宜展 指出 ,首先台湾 的分工更为
工作 。“ 们和 养殖 户 合作 ,首 先从 苗 我
种开 始 ,帮他 们选 择品 质 良好的 苗种 ,
自己的海水鱼 养殖场 至今 ,他 繁育过 龙 行 一步 ” 。蔡 江赐笑 着说 ,“ 我先后 前往 胆石斑 、老 虎斑 、青斑 、红鱼 、金鲳 等 福 建 、广东 等地考 察 ,也做 过这方面 的
2 O多个海 水鱼品种 。现 在他所创 立的龙 生 产 ,但 当我来到 三亚 ,立 即被这 里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水鱼类工业化养殖的领路人作者:刘岩松来源:《海峡科技与产业》2014年第02期已是古稀之年,依然不知疲倦地带领青年团队在科研一线奋力拼搏,一心只想早日实现鲆鲽类的工业化养殖。

这就是雷霁霖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人生经历,也是他心甘情愿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埋头耕耘、无怨无悔。

无论风雨泥泞,他总是跟随心中的梦想,开拓创新思维,一步不离地坚守科研阵地,谋划和实践海水鱼类养殖产业的发展,以博大的胸怀、渊博的智慧和超人的毅力引领着海水鱼类养殖产业走向美好明天……50多年来,雷霁霖一直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亲临生产一线不懈实践的信条,在科研路上获得累累硕果。

他系统研究了22种海水鱼类的养殖理论与技术,其中8种已经实现产业化;率先从英国引进冷水性良种——大菱鲆,突破了育苗关键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创建符合国情的“温室大棚+深井海水”工厂化养殖模式,掀起了中国海水养殖业的第四次产业化浪潮,为国家和三农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雷霁霖院士因此被誉为“中国大菱鲆之父”。

(一)丰富养殖理论引导新的发展方向海峡科技与产业:作为一位致力于海水鱼类养殖的专家,请您回顾一下中国大陆海水养殖发展历程。

雷霁霖:中国大陆的海水鱼类养殖发展历史较短,建国初期处于港养(南方称“鱼塭”)的原始状态,科研工作几乎一片空白。

上世纪50年代中以来,我和新中国第一代海水养殖的“拓荒者”们,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不畏艰苦、不辱使命,携带简易工具,远离城市和温暖的家,奔赴沿海渔村开展科学实践活动。

我和同事们很早就有改变中国大陆海水养殖落后面貌的想法,认为北方冬季漫长,不能走其他产业发展的老路,很早就大胆地提出了“海水养殖要走工厂化的道路”。

上世纪50年代末,我们首先在山东日照市模拟自然生态环境,设计建造了一座大型梭鱼潮汐环流产卵池和一座当时堪称亚洲一流的实验基地,率先在中国大陆获得了梭鱼人工繁殖零的突破。

在此基础上,我们又相继建成中国水科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的胶南基地和中日合作小麦岛实验基地等一批设备水平越来越先进的试验基地,还帮助北戴河建成了渤海水产增殖中心试验站,一路领先完成了海水鱼类工厂化育苗工艺和养殖生产体系的构建。

以此为依托,相继完成了20多种鱼类的工厂化苗种生产技术研究、率先打开了国外海水养殖鱼类良种的引进渠道、开启了与多个国家(中日、中英、中挪、中法)合作研究的大门,快速提升了中国大陆海水鱼类养殖研究技术水平,促进了生产模式和系统装备的多次提升。

海峡科技与产业:这个阶段,您和同事们一起有很多创新的思路和卓有成效的探索,请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

雷霁霖: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和养殖技术的不断提升,我们在科研探索的道路上,眼光变得越来越开阔。

为了彻底改变中国大陆海水养殖面貌,首先想到的是要改变养殖品种。

我们经历10多年的艰苦努力,成功将欧洲冷水性养殖良种——大菱鲆(又称“多宝鱼”)引进中国大陆,并将其培育成为中国大陆北方工厂化养殖的主要对象。

当大菱鲆育苗与养殖获得巨大成功时,许多热心朋友建议我赶快申报专利,但我考虑到北方鱼类养殖较其它养殖产业的发展已经落后多年,当前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尽快将其转化为生产力,而不是申报专利的问题。

为此,我们没有急于申报专利,而是将研究成果立即公开,并帮助企业扩大生产。

与此同时,在养成方面,由我们首创的“温室大棚+深井海水”工厂化养殖模式,不仅为中国大陆北方创造了大菱鲆规模化养殖的奇迹,同时在加快产业转型提升的新策略鼓舞下,以此为基础,设定了“节能减排、绿色环保、优质高效”的发展目标和“南北接力”的养殖格局。

现在,北南沿海海水鱼类养殖大产业架构的样板,正有力地助推着中国大陆的海水鱼类向更高层次的工业化养殖目标推进。

(二)发展工业化养殖正逢良时海峡科技与产业:您已年近八旬了,但仍在为鲆鲽类工业化养殖发展奔走呼号。

您曾经说:“我有一个预感,当前和未来世界第4次工业革命,应该是生物工业革命,鲆鲽类的工业化养殖正逢良时”;“我还有一个梦想,就是盼望海水鱼类工业化养殖能在中国大陆早日实现”。

关于海水鱼类的工业化养殖,请问具体的内涵和实施方法是什么?雷霁霖:工业化养殖就是以品种为单元,集工程化、工厂化、设施化、规模化、规范化、集约化、标准化、数字化和信息化于一体的新型生产模式。

它是由自然科学、工程科学与社会人文学科共同构建形成的一种现代化高端养殖模式。

简而言之,工业化养殖就是一种高度可控的、适度集约化的、绿色环保的、质量安全和人工生态型的养鱼工程模式。

它的核心技术是“四化养殖”即装备工程化、技术精准化、生产集约化和管理智能化;其技术体系包括种子工程、营养饲料工程、疾病防控工程、循环系统工程、加工与质量安全工程、物流与营销工程等六大板块的工程建设。

海峡科技与产业:那么,您所探索的这条工业化道路具体的思路是什么?雷霁霖:工业化养殖的总体思路旨在推动产业向高端方向持续发展,所以不仅要求引进新技术,同时要求生产者必须将生物技术、工程技术和人文社会,以及“福利养殖”等学科理念深深融入到产业运行之中,通过软、硬件基本条件的密切结合,取得更多、更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工业化养殖对资源消耗、工程构造与人文社会需求均有着更高的要求和更深层次的衡量标准,其目标应以工业化理念为指导,借助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和产业技术体系的支撑,把鲆鲽类养殖作为优势品种高端产业的典型样板,在主产区进行示范推广。

最后,在中国大陆沿海完成海基(生态型)和陆基(集约型)两大系列工业化养殖大产区的构筑。

此后,继续紧密依靠科技创新,不断研发和引进高新技术,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和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即可在广袤的沿岸带、浅海区和深水区构筑起一大批符合国情的、具有高科技内涵的海水鱼类工业化养殖产业群和产业带。

(三)养殖工程化与产业化的中心任务海峡科技与产业:接下来,请您介绍一下实施工程化和产业化需要做哪些事、具备哪些条件?雷霁霖:当前,对于海基主产业最紧迫的任务是解决养殖网箱在高海况条件下配套装备的抗性与稳定性问题,以及防灾减灾远程智能化管理的技术问题;陆基主产业则要求实现全封闭式工厂化养殖系统的国产化,配套装备的模块化,建立国产化系统装备的研发与生产基地以及专业人才培训基地。

对于水质净化方法和循环水过滤装置,我认为要有新的解决思路,应该探索除生物过滤膜以外的、全新理念的水处理方法和新的系统模式;在线监测和智能化管理、环境和养殖产品质量监测、地理标识与追溯体制的建立,以及深加工产品的品牌建设等方而,也应与全循环系统一起联合立项研究,尤其应将有可视系统的物联网引入产业链全线运行;生物与生物技术方面,包括新品种选育、高效专用配合饲料、疫苗的研制与应用、流行病调查与防控,以及养殖鱼类在系统中的生理、生态、行为学特征、福利状况、能源物质的分配与代谢、养殖密度与生长潜力等基础学科,今后都期望得到强有力的理论与技术支撑。

此外,为了推进海水鱼类工业化养殖,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或法规,如推进节能减排全循环水工厂化养殖的奖励政策,岸带、深水区的开发利用政策,物种与环境保护政策,以及发展深水网箱、放流增殖和海洋牧场建设等鼓励政策,还期望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与海基、陆基养殖模式升级有关的基础性研究,如开展防灾减灾高新技术、远程控制系统、机器人作业等高端技术的研发政策,以及开辟水产养殖保险业务等政策。

与此同时,还应当鼓励地方龙头企业成立区域性渔业协会或工厂化养鱼专业合作社等民间合作组织,以提高业界的组织化程度,充分发挥其在行业中的协调与自律自管作用。

海峡科技与产业:与传统的产业相比,现代化或者说工业化的产业模式有哪些特点?雷霁霖:上述不同模式的养殖产业,都是依托现代工业基础而建立起来的集约化养殖模式,都具有养殖装备先进、养殖环境可控、单位水体养殖密度高、产量高、养殖全过程可以采用机械化或自动化操作等特点。

生产管理、产品收获、安全检测等容易控制,产品可以做到均衡上市,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良好。

所以,工业化养殖被国际上公认为是现代化海水养殖产业的发展方向。

尤其对全封闭式或半封闭式的陆基工厂化养殖模式来说,更以工业化理念为指导,将育苗、养殖、加工、营销等系列生产工艺通盘纳入工业化管理流程之中,所以被统称为一项典型的海水养殖工业。

中国大陆海水养殖已经进入新一轮发展时期。

对于饱受空间、模式、品种、饲料和病害等多重压力制约的水产养殖,整体技术急需转型提升至工业化水平,这已是不可回避的现实。

鲆鲽类工厂化养殖作为中国北方沿海鱼类高端养殖产业开发的先锋,走过21年风雨历程的事实充分说明,它是一个极富品种特色、产业活力和开发潜力的养殖方式,首先由它探索并走出了一条高起点、跨跃式发展的道路,使之迅速成长为深受国内外关注的新兴产业。

海峡科技与产业:结合您在鲆鲽类养殖上的实践和探索,您认为未来,中国大陆在该领域的发展上有什么特点?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雷霁霖:现在,鲆鲽类养殖进行自我优化提升的同时,也在为多种鱼类以及其他海水养殖品种走工业化发展道路提供借鉴。

近10多年来,中国大陆海水养殖界在鲆鲽类养殖样板的影响下,已从观念到行动上发生了巨变。

近年在中国北方沿海的主产区,每年都有许多国产化、高水平的循环水养鱼工厂拔地而起,展现出的系列成果充分说明,工业化养殖完全符合中国海水鱼类养殖的发展潮流,是引导其他产业转型升级的样板工程,预测“十二五”期末,沿海的鱼类工业化养殖将会出现一个繁荣兴旺景象。

我认为,未来产学研各界为了担当起新的历史重任,今后将会从理念上认识到科技进步与发展是人类走向文明的强大推动力。

高新技术的产业化时代已经来临,并正在催生中国海洋产业技术革命的到来。

大量实例说明,高新技术只有融入产业才能发挥其变革资源配置的巨大作用,也只有在实现产业化过程中才能实现其自身价值。

所以,当前应当把改造传统产业作为发展高新养殖技术的起点,要全力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硬件和软件相结合的高技术人才队伍,组成众多高智能团队,一起向预定目标冲刺,才有可能完成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构建。

为了加快工业化养殖业的发展步伐,热切企盼业内外人士共同参与,尤其希望得到龙头企业家的积极响应和支持。

深信政、产、学、研各界今后必将树立起低碳环保、质量安全第一的信念,抓住产业转型良机,共同锤炼中国大陆海水鱼类高端、高质和高效的工业化养殖样板,为中国大陆的现代渔业建设作出新贡献。

(四)雷院士心中的未了情海峡科技与产业:对于鱼类养殖,您肯定有着常人所没有的感情,对于未来,您有哪些想法?雷霁霖:鱼类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宝贵财富,它富含高蛋白、低脂肪,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护心、健脑、防癌功能,是千百年来人类最喜爱的美食之一,并一直在为全人类的健康建立功勋。

今天,国家需要发展海水鱼类养殖为民造福,我就决心要为海水鱼类养殖研究奉献终生,这就是我的理想和承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