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史读后感

合集下载

2024年中国绘画美学史读后感

2024年中国绘画美学史读后感

2024年中国绘画美学史读后感《2023年中国绘画美学史》是一本让我满怀期待的书籍,它为我展开了一幅关于中国绘画美学发展的广阔蓝图。

这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研究,呈现了中国绘画美学发展的历程、特点和亮点,让我对中国绘画美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这本书以一种系统而全面的方式梳理了中国绘画美学的发展历程。

作者从史前绘画时期开始,逐步地介绍了中国绘画的起源、演变和转变。

他详细讲述了中国绘画美学的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和变化,在我眼前勾勒出了一个个丰富多样的时代画卷。

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了中国绘画的丰富内涵和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也更加明白了中国绘画艺术的独特魅力所在。

其次,这本书对于中国绘画美学的特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作者通过对各个历史时期的绘画作品进行深度剖析,揭示出了中国绘画美学的独特之处。

他指出,中国绘画美学强调的是“意境”,即通过艺术作品传达出来的情感和思想境界。

在中国绘画美学中,人和自然是密不可分的,画家通过表现自然的美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思想。

这种独特的美学观念贯穿于整个中国绘画的发展进程,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体系。

再次,这本书通过对中国绘画美学的亮点进行重点呈现,使我对中国绘画美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书中详细讲述了中国绘画美学的几个重要突破和突出人物。

比如,敦煌壁画的出现使中国绘画美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同时也给后来的绘画艺术家提供了大量的灵感和启示;墨法技巧的创新和晋唐绘画的繁荣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绘画的艺术表现力;宋代的“写意”和元代的“气韵生动”为后来的绘画提供了一个创新的思路和方向。

这些亮点和突破为中国绘画美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来的绘画艺术家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最后,这本书还通过对当前中国绘画美学状况的观察,展望了未来中国绘画美学的发展趋势。

作者指出,当前中国绘画美学正在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中国绘画美学正面临着新的创新和变革。

作者倡导绘画美学的“自主”和“开放”,希望中国绘画美学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走向新的蓬勃发展。

中国美学史读后感

中国美学史读后感

中国美学史读后感
中国美学史读后感
我在上课的时候偷闲重新读了读叶朗的《中国美学史大纲》,感觉如发现新大陆一般,又有新的收获,得到不少启发。

可能是由于久未读过书了,又或者是过于堕落,曾经并没有注意到与古代造物思想相关的问题。

我从来对自己的记忆能力就不自信,并总觉得“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如此,就用电脑记下自己的一些稚嫩的观点或想法,以供日后从事这方面的探索做点准备。

虽然没有读过原版的《易传》一书,对此也知之甚少,以前只知道《易经》和《易传》组合起来便是《周易》,但是今日读《中国美学史大纲》中关于“《易传》的美学”一章,还是间接的了解了当中有关哲学和美学的部分内容,与此同时,也思索了些问题。

叶朗提到的《易传》中“立象以尽意”和“观物取象”的美学原则。

“言不尽意”须通过“立象”来“尽意”,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站在古代造物这一角度来看,“象”可以是具体的物件,也就是说借助于这些具体的器物可以充分表达古代哲人的理念或者意念。

至于“象”如何取得,这就必须通过“观物”了,只有“观”外界事物,进而提炼、抽取,才能获得“象”。

写到这里,不由的想起杭间所写的《中国工艺美学思想》一书中对古代工艺思想的阐释,他认为古代哲学思想多是通过技艺来印证的。

翻翻先秦诸多的典籍,如《礼记》、《老子》、《庄子》、《列子》等,确实都有通过举技艺的例子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托象以明义,因小以喻大”(韩康伯)似乎也是先秦时代表工艺哲学思想的重要方式。

1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学生《美的历程》读后感范文1000字5篇

学生《美的历程》读后感范文1000字5篇

学生《美的历程》读后感范文1000字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总结报告、企划书、演讲致辞、策划方案、条据文书、党团资料、作文大全、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ummary reports, business plan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policy documen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essay compilations, lesson plan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pay attention!学生《美的历程》读后感范文1000字5篇通过品读李泽厚《美的历程》这本书,大家一定甚是喜爱,那么是时候都来写一篇读后感吧!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学生《美的历程》读后感范文10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参阅。

《中国美学十五讲》读后感

《中国美学十五讲》读后感

尊重生命,传承“美”——《中国美学十五讲》读后感朱良志教授的著作《中国美学十五讲》让我重新认识了中国美学,让我看到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如何在哲学的思辨中欣赏美,传承美,创造美。

全书以十五讲三个单元为划分。

前五讲分别从道家、禅宗、儒家、骚客以及气化哲学五个方面,追踪生命超越美学产生的根源及其流变。

中国美学离不开哲学,道家“游鱼之乐”的会同万物,佛家“不二法门”的物我合一,儒家“逝者如斯”的时时如新,古代骚人的自怜精神,气化流行的气话哲学。

朱教授细致的梳理,让我看到了从不同哲学角度上美从何来,什么是美,美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

让我对中国美学的根源有了更有层次、更加系统化的认识。

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

以中国美学的角度看待中国文学,我们的文字何尝不是在追寻生命超越的美。

生命超越最根本是尊重生命,回到语文教学,想要引导学生阅读美、欣赏美、创造美,就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命,尊重生命,从不同的角度看待生命。

比如道家讲究物我相通的观点,是将自己融入到世界万物中之中,不分彼此。

在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中,诗人何尝不是将自己融入自然,在物我相通的境界中看待自然、欣赏自然。

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发现:诗人与世界中的一草一木都成了朋友,这种与万物相融相即的心理状态,是一种诗意的选择,其根本是对自然的热爱,对自我、对生命的尊重。

这让我不禁想到了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这句诗写出的不仅仅是景物,更些出了泉眼与泉水之间的无声之爱,树、阳光、池水之间的柔情。

这种写法,不是简单的拟人。

拟人只是局部的修辞,只是暂时地把事物看作人。

而杨万里是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了世间万物,在他的眼中万物有灵,一切事物都有生命,他们之间也有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这是物我相通,物物相通,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美。

再以美学的角度看待王维的诗,无论是“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还是“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抑或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美的历程》读后感

《美的历程》读后感

《美的历程》读后感•相关推荐《美的历程》读后感(精选18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美的历程》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美的历程》读后感篇1《美的历程》是由中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李泽厚先生撰写的一本美学著作,从宏观鸟瞰的角度对中国古典文艺的数千年历史进行了一次“匆匆巡礼”,全书共分为十个章节,《美的历程》这部书跨度很大,从原始社会到明清王朝,波及各个朝代的方方面面,构造了一个古代美学发展的脉络图。

这部书是用美学的标准去评价中国的考古、文学、艺术……,与单纯的文学审美有着本质的不同:它需要历史知识、美术知识、文学知识等等,很全面,让我有吃力的感觉。

他是以美学的标准去评价中国的考古、文学、艺术……的审美角度而著作。

书中也蕴涵着哲学知识,如: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著。

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

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奴隶制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

而书中也有着作者他所理解的艺术、美学追求。

书中说到:内的追求是与外的否定联在一起,人的觉醒是在对旧传统旧信仰旧价值旧风习的破坏、对抗和怀疑中取得的。

内容上与哲学本体论的追求一致,人的主题展现为要求与“道”——自然相同一:在形式上与绘画一致,文的自觉展现为要求用形象来谈玄论道和描绘景物。

但由于自然在这里或者只是这些门阀贵族们外在游玩的对象,或者只是他们追求玄远即所谓“神超理得”的手段,并不与他们的生活、心境、意绪发生亲密的关系,自然界实际并没能真正构成他们生活和抒发心情的一部分,自然在他们的艺术中大都只是徒供描画、错彩镂金的僵化物。

《美的历程》读后感

《美的历程》读后感

《美的历程》读后感《美的历程》是由中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李泽厚先生撰写的一本美学著作,从宏观鸟瞰的角度对中国古典文艺的数千年历史进行了一次“匆匆巡礼”,全书共分为十个章节。

第一章论述了远古图腾时代那些糅合着后世歌、舞、剧、画、神话的原始巫术礼仪活动和陶器有意味的文饰、造型形式。

第二章从充满狞厉美的青铜时代写到艺术由巫术宗教中解放出来了的青铜时代,与此同时,线条优美的汉字也开启了书法的艺术地位。

第三章从儒道互补、诗的赋比兴原则和建筑艺术三方面论述了先秦理性精神,其中最重要的儒道互补是中国两千多年思想史的一条基本线索。

第四章“楚汉浪漫主义”,论述了那种充满神秘图腾神话的楚文化,屈原----中国最早、最伟大的诗人是它的的代表。

“汉承秦制”的汉朝在文学艺术领域似乎脱离了先秦的理性,而保持了南楚文化的那种弥漫着奇异想象和炽热情感的浪漫主义,呈现出“气势与古拙”基本美学风貌。

第五章论述了中国正式进入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魏晋时期,人们从两汉经学中解脱出来,冲破了旧的传统和价值体系,世界观和人生观也有了巨变,对人自身的生命、意义和命运重新进行了思索和追求。

文学也进入自觉阶段,文学从广义学术中独立出来,比较细致的区分了文学的各种体裁和风格,最重要的是对审美特征的自觉追求。

阮籍与陶潜是这一个时期非常有个性的人物。

第六章分三小节论述了“佛陀世容”,佛教艺术从南北朝的“悲惨世界”到隋唐大统一时期的“虚幻颂歌”,再到趋近消亡的走向世俗。

第七章的“盛唐之音”由青春李白、音乐性的美和杜诗颜字韩文组成。

李白的诗歌奏出了盛唐艺术的最强音,这位具有天才美的酒中仙,蔑视权贵和世俗,饮酒赋诗纵情人生,秀口一吐就吐出了半个盛唐,让充满青春活力的盛唐艺术金碧辉煌。

他的诗歌集中体现了盛唐巅峰知识分子的无所拘束的心态,达到了中国古代浪漫文学交响诗的顶峰。

第八章是“韵外之致”,论述了规范化、格律化、百花齐放、充满忧伤的中唐文艺和审美内容与形式的内在矛盾以及苏轼的意义。

读《美的历程》有感

读《美的历程》有感

读《美的历程》有感读《美的历程》有感1知道李泽厚先生是在一场主题为“建筑的未来”的研讨会上,印象十分深刻。

一位聚落研究的学者在谈到“对待新旧事物的态度”这个问题时曾说,“新的文明应当在朴素的基础上生成,是一种对内心的期待,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文化传承。

我们应当从视觉上抛弃过去,从基因上唤起过去,并用现代的方式去重构。

”之后他就提到了李泽厚先生和他的《美的历程》。

的确,这本书中所写的和老师想要传达给我们的东西一脉相承。

一代美学大师用他自己的方式向世人展现了从洪荒时代直至清末中华民族美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图腾、礼器逐渐发展到文字、绘画直至后来的文学领域,一种美的意识与形态贯穿始终。

读罢此书,感慨良多,书中的每个句子都想抄下来,强烈地感到身上的某种基因正在被亲切的唤醒。

在我看过的所有书中,自认为可以推荐给身边所有人阅读的并不多,但李泽厚先生《美的历程》绝对是其中一本。

我们需要的一种关乎我们民族的内在的美的召唤与精神从未止息过,即使是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的今天。

那么美到底是什么?想必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

在这本书里李泽厚先生给读者展示了其中一种——对于中国古典文艺的匆匆巡礼。

尽管在整个人类文明浩浩荡荡的发展历程中,这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但从中我们或许可以去寻找一种共同性或普遍性的文艺发展的客观规律。

“我们可以肯定,只要人类是发展的,物质文明是发展的,意识形态和精神文化最终(而不是直接)决定于经济生活的前进,那么这其中总有一种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规律,在通过层层曲折渠道起作用。

”就好比如此久远、早成陈迹的古典文艺,为什么直到今天仍然有摄人心魄的力量呢?原因就在于积淀在这些作品中的情理结构与今天中国人的心理结构有相呼应的关系,艺术作品的永恒性蕴藏着人类心理共同结构的秘密,也就是所谓的“人性”。

这里摘录一段我非常喜欢的原文,“人性不应该是先验主宰的神性,也不能是官能满足的性,它是感性中有理性,个体中有社会,知觉情感中有想象和理解,也可以说,它是积淀了理性的感性,积淀了想象、理解的感情和知觉,也就是积淀了内容的形式,它在审美心理上是某种待发现的数学结构方程,它的对象化成果是“有意味的形式”,也就是积淀的自由形式,美的形式。

中国美学史读后感

中国美学史读后感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灿烂的文化,书中呈现出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和精神气质的脉络,令人感受到世界史意识中的中国古典文化的风貌,它就是我们民族的艺术史、审美史、心灵史,而中国美学史里囊括的都是民族文化中的精华,包含在其中的哲学意识、道德观念和艺术见解,对读者心理人格的培养和民族精神的形成,有直接而深刻的作用。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从奴隶社会的时候就开始出现了,它的内容丰富多样,历时长远,从最初表现出来的巫文化到诸子时代的自然与心性、汉代的经学、唐代的禅学、宋明的理学、清的古典美学和具有现代意义的美学,以上的我列的可能不都对,在这么多的时段里面,我最感兴趣的是诸子时代的美学观点,其中儒家美学与道家美学尤其突出。

因为它们互相对立又互相补充,奠定了整个中国古代美学的根基。

儒家之美学儒家美学的创始者和重要代表是孔子。

他的美学思想建立在他的“仁”学的基础上。

孔子从他的“仁”学出发,总结、概括和发展了前人片断的言论,第一次深刻地解释了美与善的关系、审美与艺术的社会作用等问题。

他把外在形式的美称为“文”,把内在道德的善称为“质”,认为文、质应该统一起来,外在形式的美可以给人感官愉悦,但只有与善统一起来才具有真正的价值。

真正的美就是人与人之间有亲疏差等的互助互爱,即实现“仁”这个最高原则。

构成这种美的社会内容的“仁”,并不是外部强加给人的东西,而是植根于血缘关系基础上的普遍的内在心理要求。

从而,以“仁”为基础和内容的美的社会普遍性,与个体心理的具体性溶合在一起,不再是抽象的外在观念或规约了。

孔子强调美与善不能分离,强调艺术的感染作用,认为审美与艺术的作用在于感发和陶冶人们的伦理情感,促进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孔子第一个从人的相互依存的社会性与个体的感性心理欲求相统一的高度来观察审美与艺术问题,指出了审美与艺术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道家之观点道家哲学和美学的创始人是老子,但道家美学的真正代表者是庄子及其学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美学史读后感
篇一:中国美学史读后感
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我原以为美学只是简单的、单一的。

但是在我看过目录之后,我知道了美学是复杂的,它不仅严格按照朝代顺序,把人物、论著一一罗列,而且着重突出古典美学的发展轨迹,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以及理论特色。

这是一门复杂且严谨的学科,它要求人们必须严肃且不失美感地来读它、懂它。

就像第一节的题目一样,它带着一种原始的美感。

作者在第一节刚开始就指出,礼,在远古,是原始仪式。

刚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顿了一下,有些不解,因为在我的印象中,礼对于我而言,仅仅是一种礼貌的表现方式,而在这里却说远在远古时期,礼就作为一种仪式而存在。

“仪式”这个词,使我对“礼”这个字开始有了好奇。

王国维在《释礼》中这样写,古文字中的“礼”字,下面是个“豆”,也就是盛饮食的器皿。

因而作者认为,用饮食器皿作为礼的象形,包含了其下四种意义:首先,中国之礼,一开始就与饮食有关。

这一点让我尤其想不通,“礼”是如何与“饮食”联系在一起的?难道古人认为最初的礼在饮食方面最先体现出来。

还是在饮食上的“礼”表现得更为直接,更为重要?其次,饮食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这样一来,似乎对刚才的论点作了一些解释。

《礼记?礼运》说: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这里就不难看出它首先肯定了中国之礼起源于饮食,而饮食中所涉及到的食物和类型,如农作物、动物、饮料等,都是需要器皿来盛的。

第三,讲了礼进行中的两大因素:饮食与舞乐。

看来古人的礼,还是丰富多彩的,舞乐与饮食一样,占据了他们生活中相当重要的位置。

第四,讲了礼的功能:“致其敬于鬼神”。

饮食是礼的起源,把最日常的东西作为神圣的东西,现实了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具有实用性。

饮食成了与神交往的最重要因素,成了神圣的礼的重要内容。

中国的艺术源远流长,灿烂辉煌,而从礼的开始上看,中国艺术一开始的辉煌似乎就要与盛饮食的器皿有关,而彩陶作为一种日常的生活用品,同时也是最神圣的礼器而成为远古“礼”的象征。

之所以称彩陶是神圣的,一方面它的图案是多姿多彩的,是一种审美的欣赏,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它本身所可有的一些深邃的思想观念,仅从这两方面,又有谁能与彩陶相提并论呢?从小我们就听过这样一句话:“民以食为天”,人们的生存本性就是与吃有关。

而在《老子》中更是用烹调来比喻治国---“治大国若烹小鲜”,也说明了国家的安定与帝王的饮食有关。

而从饮食与神的关系上我们发现饮食在中国文化中占有世界其他人设文化都无法相比的重要地位,而这样的一种力量也不断的向着各个领域扩张着。

之后作者又谈到:“礼”字的另一部分结构---玉。

正像饮食在礼中的重要地位一样,玉在礼中也同样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

王国维《释礼》说:“象二玉在器之形。

古者行礼以玉。

”而玉在中国地位更
是可以与彩陶相媲美,而玉比起饮食的器皿来说,我觉得玉有一个更加突出的优点,就是可以随身携带,它即在礼器之中,又在仪式之人的身上。

而另一方面,众所周知,玉是一种有灵气的东西,与性灵有关,因而它又代表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