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第10课《陋室铭》教学实录(新版)苏教版
《陋室铭》课堂教学实录

《陋室铭》课堂教学实录一、引言《陋室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篇诗文,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了作者生活贫困、居住在陋室的境况,表达了对物质贫乏而精神丰富的生活态度的赞美。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通过深入解读和讨论这篇诗文,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蕴含的深意,并培养学生对于生活的热爱与心态的积极向上。
二、教学目标1.了解《陋室铭》的背景和作者刘禹锡;2.分析《陋室铭》中的表达手法和主题思想;3.探讨如何将《陋室铭》中传递的价值观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在开始课堂之前,通过展示一张陋室的图片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引发对于生活环境的关注。
同时,可提问学生对于贫困环境下的生活态度是否会发生改变。
2. 了解背景向学生传达《陋室铭》的背景,并介绍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和文学风格。
通过介绍刘禹锡在官场失意后选择隐居,在贫困环境下仍保持对于生活的热爱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人生哲学。
3. 文本解读逐句解析《陋室铭》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手法,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内心感受和思考。
•第一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 解释:作者表达了无论山的高度,只要有仙人居住,便有了名字的意思。
通过这样的比喻,作者在表达自己的生活态度,即不在乎环境的贫寒,而是追求内在的精神追求。
•第三句:“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 解释:作者通过水与龙的比喻,强调即使水的深度不够,只要有神奇的龙居住,也便具有了灵动的特质。
这种比喻暗示了精神上的追求和修炼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4. 主题思想分析通过讨论《陋室铭》中的表达手法和主题思想,引导学生发现其中蕴含的深层意义,包括对于贫困环境的超越、对于精神追求的重视以及对于生活态度的塑造等。
5. 运用案例讨论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些案例,引导学生运用《陋室铭》中表达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来解决实际问题和困扰。
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总结通过对《陋室铭》的深入学习和讨论,学生不仅了解了这篇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而且能够将其中的价值观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10课《陋室铭》教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第十课《陋室铭》【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铭”这种古代文体;2、理清文中的难词、难句和关键的语句,疏通文意并背诵课文;3、体会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过程和方法:通过朗读背诵课文,认真体会文章的内涵。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品质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重点】 1、理清文中的难词、难句和关键的语句,疏通文意并背诵课文;2、体会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体会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这篇文章作者仅仅是为了赞美莲花吗?(生说)不是的,他是借赞美莲花来赞美具有莲花一样高尚品德的人。
那么,这种借助某物来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就是?(板书:托物言志)我们这节课接着来学习另外一篇托物言志的名篇————《陋室铭》,请大家翻开课本,第168页。
(板书:《陋室铭》)二、释题、介绍作者、了解写作背景:1、释题:陋室:即简陋的屋子。
“铭”是什么?明确:P168注释①“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由此可见,《陋室铭》是作者给自己的陋室作的铭。
2、作者简介:本文的作者是?X禹锡(板书)同学们对X禹锡有了解吗?(请一生说自己知道的“X禹锡”,其他生补充)明确:X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
字梦得,他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得罪当朝权贵,被贬官降职多次。
这篇《陋室铭》是他被贬为某某和州刺史时写的。
3、结合导学案,看看写作背景(追溯背景:按当时地方官府的规定,他本应该住衙门三间大屋。
可是,知县百般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县城南门三间小屋,不久,又要他搬到北门一间半的小屋,最后,还让他搬到城中一间只能容纳床、桌子、椅子的小屋。
半年之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一次比一次简陋。
X禹锡终于受不了知县的欺人太甚,于是,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这篇文章,并请工匠刻在石上,立于门前,做为“纪念”,一时轰动朝野。
【精品】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10课《陋室铭》教案苏教版

最新中小学教案、试题、试卷
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 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 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 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 。流传千古,陋室也因之而 名闻天下。今天老师带领同学我们一起走进刘禹锡的陋室去参观参 观。 二、赏读课文。 1、欣赏课文录 音。打开课文《陋室铭》 ,注意生字和韵脚。 2、我们一起来朗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读准字音和节奏并读出 感情。 三、品读课文。 1、对照注释,理解文意,提醒学生要注意关键词、句字的解释。 2、翻译全文。 1 、作者要写的是陋室,为什么开头却先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 ,以引起对陋室的吟咏。 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的方法叫“起兴” 。 2、直接表明作者对陋室态度的是哪个句子? 这个句子在文章中的 作用是什么? 以上四句作者从哪三方面来描写陋室? 1、陋室的环境——清幽; 2、陋室主人的交往——高雅; 3、陋室主人的生活情趣——高雅 3、作者列举诸葛庐,子云亭的用意是什么? 这种写法叫什么? 作者意在用古代的贤士来自比, 说明自己也具有他们的志趣和品德。 这种写法叫类比 4、文章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作用是什么 以反问句点题,与“惟吾德馨”相照应,强调陋室因君子居住而不 再简陋。 5、本文借“陋室”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 本文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分析了陋室不陋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安贫 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6、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的 这种写法叫什么?(托物言志) (多媒体展示) 小结:作者先运用比兴手法,由“山”、“水” 引出“陋室”;由 “仙”、“龙”引出“德馨”,点出文章中心;再运用类比,将自 己的陋室和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其目的就是把自己和诸葛亮、杨 雄相提并论,从而来揭示中心其意不言自明。 四、悟读课文。 1、 你还知道历史上哪些人具有这种品质?现在还有这样的人吗? 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有所准备。例如:孟子的“贫贱不能 移”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杜甫的“贫贱至极,笔耕不辍” ;朱 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还有抛弃都市生活自愿选择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10课《陋室铭》教案 (新版)苏教版

第10课陋室铭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掌握相关的文言字词,朗读、翻译并背诵课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感知文章内容,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疏通文意,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文章的深层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1、诵读、品味优美的语言。
2、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学生在悠扬古雅的古筝音乐中观看修复后的安徽和州刘禹锡故居--陋室的照片。
2、老师激情导语:同学们,这座破旧简陋的房子,虽然没有流光溢彩的屋檐,也没有金碧辉煌的陈设,更没有珠光宝气的点缀,但是它却成就了唐代诗人和哲学家刘禹锡的千古名篇《陋室铭》,正如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所说:“花香不在多,室雅何须大”。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陋室,共同感受作者超越世俗的志趣和情怀。
出示课题。
二、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1、作者刘禹锡是何许人也,下面请看介绍:(让一名学生朗读)2、老师补充:当时他被贬到和州做刺史时,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的屋子。
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
半年之内让他搬家三次,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让他住进了一所非常简陋的小房子。
他在愤激之中,一气呵成,写成了《陋室铭》,并请有名的书法家柳公权刻写在碑上,竖在门外,以明心志。
三、解题陋室,意为简陋的房子。
“铭”古代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教师补充:我们常说的“座右铭”是指写在座位上的一两句话或格言,用以自我鞭策或勉励。
四、朗读并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熟悉生字读音,揣摩停顿、语速、语调,感知文章内容。
2、检查学生掌握生字情况。
:下列生字怎么读?德馨(xin)苔痕(tái)鸿儒(rú)案牍(dú)调素琴(tiáo)3、让一名学生试读全文,师生评价优劣(评价停顿、语速、语调、感情处理是否得当)。
《陋室铭》教学实录

THANK YOU
感谢聆听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使用PPT展示课文内容、注释 和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课文。
互动式教学
利用课堂互动平台,鼓励学生 提问、回答问题和分享心得, 提高课堂互动效果。
情境模拟教学
通过角色扮演和情境模拟,让 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中的 情感和意境,加深对课文的理 解。
04
学生互动与反馈
课堂互动
重点词句解析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这句话运用了比兴手法,以山和水比喻陋室,表达了陋室只要有高尚品质的人居住就有意 义和价值。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句话是文章的主旨句,强调了陋室虽然简陋,但只要品德高尚,就不觉得简陋。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这句话通过描绘陋室的自然环境,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陋室铭》教学实录
授课教师:
2023-12-31
目
CONTENCT
录
• 课程导入 • 课文解析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学生互动与反馈 • 课程总结与反思
01
课程导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陋室铭》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及文学地位 。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赏析和评价古典文学作品的能 力。
情感目标
要点二
教学方法选择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采用了讲解、示 范、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这些方法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 们的课堂参与度。但在小组讨论环节 ,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高,需要教师 进一步引导和督促。
要点三
教学效果评估
总体来说,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良好。 学生对《陋室铭》的主题思想和艺术 特色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课堂氛围 活跃,师生互动良好。但仍有改进空 间,如加强对学生个别辅导的力度, 以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八年级语文下册10陋室铭课堂实录苏教版

《陋室铭》录师:讲关于刘禹锡的故事。
他的诗与白居易起名,他的词与柳宗元起名,据说他被贬到安徽,按当时朝廷规定,他可以住三室三厅之房。
但是和州县的策知县是个典型的势力小人。
认为刘禹锡乃被贬之人,可以给双小鞋穿穿,以显示自己的威风。
于是就在城南给刘禹锡安排了三间小房。
对此,刘禹锡大人大量,不以为意。
还根据驻地的美好景观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贴在了门上。
做贼心虚的策知县见了,非但不反思自己,反而变本加厉。
马上将刘禹锡移居别地,并且把住房面积减去了一半。
此住房位于德胜河旁,山青水秀,景色怡人。
刘禹锡一见,顿来灵感,挥笔又是一副好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好诗传到乡里,策知县大怒。
下令将刘禹锡撵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房中居住,既没有山又没有水。
在半年的时间里,刘禹锡稀里糊涂地被一个小小的知县搬家折腾了三次。
激怒愤慨之下,刘禹锡心中有话,如鲠在喉,不吐不足以为快,遂如行云流水般一口气写下了著名的《陋室铭》,并请人碑刻立于大门之外!师:昨天我们预习过了,我想请同学读一读,古人写诗文是没有标点的,我想请同学读一读没标点的文章,你来吧。
生读没有标点的文章。
师:好,读得不错,你不仅读出男子汉的气概,而且字词读的也很准,抑扬顿挫,还读出了韵文的味道,韵文一般是用韵的,我们来齐读这篇文章吧。
生齐读。
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并屏显出示【“铭”的解释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师:请大家看标题,这里有一个铭字,你能用铭来组词吗?生1:铭文生2:刻骨铭心师:很好生3:铭刻师:不错生4:座右铭师:不错,还可以组什么词?生5:铭记师:不错,陋室铭,陋室铭,作者在陋室中想要铭记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陋室,去看个究竟,请大家先来看这四句话,口头翻译一下,并且要思考一个问题,从这些话当中,我仿佛看到了什么,先翻译一下。
《陋室铭》课堂教学实录

《陋室铭》课堂教学实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屏幕显示:《考试铭》内容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
学不在深,作弊则灵。
斯是教室,惟吾闲情。
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
琢磨下围棋,寻思看电影。
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
虽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厅。
心里云:混张文凭。
”
师:我请一位同学能否用滑稽的语调把这首《考试铭》读一遍,谁愿意?生:读(带有方言的语言;其他同学笑)
师:读的很幽默,但是大家知不知道它其实是根据一篇文章仿写的呢?
生(齐):《陋室铭》
师:对,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文章《陋室铭》。
在这里我要提一点,语言的形式总是受制于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的。
“考试铭”只是一种模仿,虽然可以搏人一笑,但没有什么价值。
只有刘禹锡,有真情实感,才写出流传于
世的佳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那篇传诵千年而不衰的道德绝唱——《陋室铭》(屏幕显示:课题、作者)
还是让我们来看一看刘禹锡的《陋室铭》吧!
2、简介作者、解题,揭示目标。
(1)本文选自《全唐文》。
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
字梦得,洛阳人。
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
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
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
他与。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0课《陋室铭》教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听讲
目标:学生能了解背景。
又激发同学学习本文的兴趣。
二、朗读课文感受音韵美
过渡: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古文一定要多读,而且古代的诗文有很多都是用韵的,这些文章往往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具音乐美,因此,古文更需要大声朗读。
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节奏。
2、指名朗读(注意正音,节奏)。
3、齐读4、听录Leabharlann ,感受文章的音韵美。1自由朗读
2个别朗读,学生评价
3齐读
4听录音
目标:能流畅的朗读课文
及时鼓励朗读
三、细读句子发现情感美
过渡:要想把文章读得和X文一样好,一定要了解文章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
1、课前同学们都整理了全文的翻译,自己大声的边读课文边翻译一遍课文。
②类比手法 以“诸葛庐”“子云亭”和“陋室”作类比,反映了作者把自己和古贤人作比,衬托主人品德的高尚,暗示陋室不陋。
③引用典故 证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画龙点睛,总结全文。(补充典故内容)
6、小结
《陋室铭》一文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和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7、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边读边翻译
独立思考,个别回答。
独立思考,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齐读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教师巡视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一句是主旨句,强调作者因为品德高尚就觉得陋室不是简陋的屋子。
教师组织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陋室铭》教学实录
师: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一位著名诗人,后因参与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他被贬郎州司马,中途一度奉召回京,又因《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中有“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六郎去后栽”之句触犯当朝新贵,又被降为连州刺史,再贬安徽和州通判。
按当时体制,这位诗人应在衙门内享受三间三厅的居室。
但和州知县策某认为刘是被贬之官,就看人下菜碟,将这位诗人安排在县城南门外临江的三间小房居住。
对此这位诗人不以为意,见住地风景不错,反倒写了幅对联贴于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策知县得知后很恼火,马上又将这位诗人移居历阳镇德胜河边,面积减少了一半。
这位诗人见新驻地周围山清水秀,仍然感到满足,他怡然自得地又在门上贴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策知县闻讯更加恼怒,再次下令将这位诗人赶至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小破房。
短短半年光景,策知县逼这位诗人三次搬家。
经过三次“折腾”,这位诗人气愤己极挥毫写下一篇文章赞美这小破房,他请人将文,刻在石碑上,立于门前。
此文千古流芳,文坛飘香,而策知县则由此而成为狗眼看人低的丑陋典型,遗臭万年。
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讲的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吗?对了,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陋室铭》的者这位诗人。
同学们预习中了解到哪些有关作者的知识呢?请说一说。
生:刘禹锡(公元772-824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因是汉代中山王刘胜后代,又称刘中山,晚年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
生:文学上与白居易齐名刘禹锡留下诗文800多篇。
前期刘柳(宗元)相知、诗文互递,时称“刘柳”;后与白居易诗文唱和,时称“刘白”,堪称“四海齐名白与刘”。
师:刘禹锡是中唐杰出的政治家、哲学家、散文家、诗人和朴素唯物论者。
师:文题中的“铭”是一种文体,谁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呢?
生:刻在器物上用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章。
一般用韵。
师:幻灯片出示,同学们识记。
师:我们这节课就结合这篇短文来学习铭文的特点。
下面请听朗读录音,边听边标注易读错的字音,划节奏。
生:听读、标注、划节奏。
师:请同学们自由练读。
生:自由练读。
小组内赛读。
师:下面请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来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后说说他们读的有哪些优点和不足。
生读。
评议(从是否洪亮、是否准确、节奏把握、是否有感情等方面评价)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
下面我们边理解句意边分析,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思考、踊跃发言。
师:作者是由陋室而引发感慨,哪一句是主旨句?那他是怎样引出自己的主旨的呢?
生:我认为主旨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由“山”和“水”引入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这应该叫类比吧。
意思是……
师:这种由另外一种或几种类似的现象而引出主要内容或观点的写法,叫做“比兴”,《诗经》中的很多诗歌都是用这种方法,引起下文的。
希望我们以后的作文中尝试着运用这种方法。
比如:《周南·关雎》一诗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
这是一首爱情诗,诗歌欲写所思之“女”,先以雎鸠起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经·卫风·氓》两章的开头即用了兴的手法:“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汉乐府诗歌《孔雀东南飞》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
师:作者认为自己品德高尚,不管住在什么样的地方,都不简陋,那这种观点怎样才能让人信服呢?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证明自己的观点的?
生:我认为作者首先是描写了他的生活的方方面面。
让我们看到了他的高雅的、富有情趣的生活。
师:你的分析概括能力很强,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证明的。
生:我认为首先是从他们家的环境来证明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作者描写了门前台阶附近的景象,用对偶句整齐地描写了“苔绿”“草青”的清幽景色。
写出了环境的幽雅。
生:还写了他的交往的不俗。
来的都是有学问的人,没有不识字的粗人。
师:你觉得他的这种交往态度可取吗?
生:我认为这样做对。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和有学问的人在一起,才有共同语言,才能不断提高自己。
生:我认为不全对。
人各有所长,“三人行,必有我师”。
只有虚心学习,才能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没学问的人身上照样有可学之处。
师:你们能够有见解并且能用理论来证明观点很好。
作者生活在古代,他们的见解难免有偏差。
从今天的社会发展来看,“行行出状元”,和不同的人交往向不同的人学习会让自己博学多才。
要学会尊重别人,才能让我们有更多的朋友。
生:还写了他平时的爱好情趣。
弹弹素琴,看看佛经。
没有嘈杂的音乐和官府的公文。
从而表现了生活的闲适的爱好的高雅。
师:这些是从环境、交往、爱好三方面来证明了“陋室不陋”的。
看一看作者还怎样来证明的?
生:运用类比的方法证明陋室不陋的,把我的陋室同诸葛草庐、与西蜀杨子云的亭子相类比,突出了我的陋室因“我”的德行高尚而不显简陋的道理。
生:还引用了孔子说的话。
师:你知道这句话是孔子在什么文章中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吗?
生:老师我从网上查的:
师:你能够运用网络来搜集知识这种好的习惯能让你学到更多的知识,希望能够保持。
师:这篇铭文表达了作者身居陋室却不改其志,这种坦然面对困境的态度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从文中能看出作者有怎样高尚的情操呢?
生: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情操。
师:作者借陋室表达志向情操,这种写法叫……
生:托物言志。
师:你还学过哪些托物言志的文章?
生:回答。
师:我们同学理解得很透彻。
下面说说你学习本文有怎样的收获。
生:我知道了比兴手法。
能够巧妙地类比引出要写的内容,感到自然亲切。
生:我学会了类比的方法,这种方法有说服力,通俗易懂,更有说服力。
生:我还知道“铭”是刻在器物上的,可能写警戒自己也可以称述功德。
而且要押韵、对偶句也多,读起来也特别流畅。
生:我还明白了人不应该一味追求物质享受,精神上的充实才是最主要的,我们应该不断提高的修养。
生:我还明白了一个人应该和周围所有人处好关系向大家学习,和别人各睦相处。
这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
……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不仅学到了语文知识,还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希望同学们永远保持虚心好学的态度,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师:老师布置今天的作业:
翻译背诵课文。
积累文中好的句子。
(必做)
搜集一两篇铭文,体会铭的特点。
(选做)
试着给自己写一篇铭。
(写作爱好者选做)
师:刘禹锡正直、博学多才,却被贬又遭小人欺凌,可是他却不改志向、安贫乐道,用聪明才智让小人自取其辱,最终美名远扬,我们应该以他为榜样,不断提高自身修养,让自己成为一个受人敬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