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村”社区生活重构中的文化因素
三峡人居环境文化地理变迁研究

三峡人居环境文化地理变迁研究引言:三峡位于中国长江上游,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其建设背后不仅涉及着水利方面的技术和工程问题,同时也与人居环境和文化地理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三峡地区人居环境和文化地理的变迁,旨在深入了解三峡地区的发展与变化,以及其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
一、三峡人居环境的演变1. 自然环境的影响三峡区域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长江的特点,决定了该地区环境条件的独特性。
在建设三峡大坝之前,长江上游的三峡地区是中国最为特殊的地理景观之一,受到丰富的水系、陡峭的山脉和多样的生物群落所包围。
大坝的建设不仅改变了水流的轨迹和速度,也改变了当地的气候和生态系统。
这使得该地区的人居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 民族特色与居住模式的演变在三峡地区,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
传统上,土家族和巫家族是三峡地区最为典型和具有代表性的民族群体。
他们的居住模式往往与地理特点相适应,即在山坡上建造木质结构的房屋,同时也考虑到了洪水的防范。
然而,随着大坝的建设,许多土家族和巫家族的居住环境发生了改变。
原本靠近江岸的房屋被迁至距离水库较远的地方,导致原居民与江水和河流的联系减少,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二、三峡区域文化地理的变迁1. 传统文化的保留与丧失三峡地区传统文化深厚而丰富,代表了中国古代水文化的瑰宝。
然而,大坝的建设对该地区的传统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首先,一些原本位于江畔的古建筑和文化遗址因水库的淹没而消失,这些遗址包括了许多重要的历史文化景点。
其次,移民安置点的建设导致了许多原本的村落消失,许多居民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园,其中一些居民的文化传统也面临失传的风险。
2. 文化多样性的碰撞与融合大坝建设引发了大规模的移民潮,来自全国各地的大量移民涌入三峡地区,带来了不同的语言、宗教和生活习惯。
原有的文化习俗与新进来的文化之间发生了碰撞和融合,一方面带来了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和交流,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了原有的文化传统被淡化甚至丧失。
三峡库区人居环境建设的社会学认识

现代社会的基本结构 (经济结构、整合方式和 合理性问题、社会变迁的 探索)
现代社会结构及功能的 发展
现代性的反思(全球化时 期对古典社会理论核心 问题的再关注)
劳动与资本的对立(生产关系与 生产力、阶级) 社会分工与集体意识(自杀的社 会原因、失范)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的合理性
社会行动的结构 一般系统的功能必要条件和进 化通则 现代性的后果(国家/民族/自我 的关系以及时空“延展”) 晚期资本主义批判 社会革命在空间中的生产
帕森斯的“社会功能结构” :《社会行动的结构》(2003) 默顿的“中层功能分析”:《论理论社会学》(1967)
霍曼斯的“交换社会”:《人类群体》(1950)、《街角社会》(怀特, 2005) 布劳的“结构交换理论”:《社会生活中的交往与权力》(1988)
布卢默的“符号互动论”:《符号互动论:观点与看法》(1969) 戈夫曼的“表演互动论”:《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现》(1959) 舒茨的“约定互动论”:《现象学与社会科学》(1962)
结构/团体/家庭或个人…… (组织层面)
过去/现在/将来…… (时间层面)
问题的综 合分析
问题的归 纳总结
核心问题 的提出
发展的时空背景
空 间
时 间
全球化与地域化
的发展态势
人 间
历史维度的社会变迁
社
结构
区域
人
会
类
整
发
层面
层面
居
体
展
住
的
的
角
解
整
要素
城市
度
决
体
层面
层面
的
方
解
解
案
决
决
三峡库区外迁移民的社区文化冲突及对策

盾造成的。价值观在文化体系中占据着很重要地位, 在某种程度上, 文化体系的差异实质上就表现为价值系统的差异。
能。
二、 三峡 库 区外迁移 民的社 区文化 冲突表现及 原 因
( ) 一 三峡移 民与迁入地城镇 新社 区在文化特性上 的差异 导致 了价值观的冲突
当三峡库 区外迁移 民来 到城镇新 社区, 特别是迁入经济发达的城镇社 区后 , 面临 的最 困难 的事 情不是语 言 、 风俗 习 惯、 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差异 , 而是价值观的冲突。这主要是 由传统农 村文化的封闭性与现代城镇文化的开放性之 间的矛
区后, 两种具有不同特征的文化相遇, 文化的排他性引发了社区文化冲突的产生。解决这种冲突不仅关系到移民生活的 安定。 也关系到能否建设和谐移民社区的问题。 三峡库区相对于中、 东部地区而言, 在地理位置、 经济发展水平、 交通运输条件 、 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化程度以及人口
受教育程度 等方 面均处于劣势 。受其影 响, 三峡库 区的社 区文 化在 文化构成 、 现代化程度上也相对较低 , 中、 地区 与 东部 存在一定 的差 异 , 仍然呈现出封闭性 、 保守性 、 封建性 的特点 。三峡库 区的社 区居民之 间在种族 、 、 阶层 职业 、 化背 景和 文
[ 收稿日期】 06 0 — 6 20 — 3 2
[ 基金项 目】 重庆市社科规划项 目(05 J 3 20 一 J ) 0 [ 作者筒介 】 张鹏 (96 , , 16 一)男 四川蒲江人, 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副教授 ; (92 , , 陈娟 18 一)女 重庆双桥人 , 重庆大学贸易 与行政 学院研究生。
No. 2 O 6 06 S m No 2 4 u .2
三 峡库 区外 迁 移 民的社 区文化 冲突及 对 策
三峡工程推动宜昌文化发展

三峡工程推动宜昌文化发展三峡工程自2003年开建以来,不仅为中国的能源、交通、灌溉、防洪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解决方案,同时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文化地标。
它的建成推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也在文化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本文将重点介绍三峡工程如何推动宜昌文化发展的。
古文化与现代工程的交融宜昌历史悠久,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然而,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城市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三峡工程的兴建,不仅让人们从实用角度看到这个宏伟的工程,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工程中融入了大量的文化元素。
比如,著名的人工湖——三峡库区,不仅解决了水资源的问题,同时也重新创造了一个美丽的环境,成为了一个休闲度假、旅游观光的景点。
此外,三峡风光已经成为了宜昌的一个重要的名片。
三峡工程在宜昌也开启了旅游文化的新篇章。
优化了城市基础设施三峡工程的建设让宜昌的基础设施得到极大的优化,加速了城市的发展。
为了给建设者提供更好的条件,宜昌当地的交通、医疗以及教育等公共基础设施得到了不断完善的。
在建设过程中,大量的人才聚集到了宜昌,提升了当地的人才素质。
基础设施的优化,对宜昌飞速的城市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促进了文化交流三峡工程的建设,不仅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前来观赏,也让宜昌的文化更好地向外传播。
三峡工程开展的各类文化交流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宜昌这个文化古城。
比如,三峡绿道文化大道,已经成为了宜昌文化的重要载体。
文化交流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还有助于推广宜昌的文化形象。
带动了文化创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
文化的创新成为了近年来各大城市竞相发展的新领域。
三峡工程建设期间,也催生了大量的文化创新,比如以三峡文化为主题的电视剧《茶馆》,吸引了无数的观众。
此外,三峡文化博览会、三峡作家研讨会等文化活动的举办,也促进了当地的文艺创新。
综上所述,三峡工程不仅仅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工程,更是宜昌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通过建设工程,宜昌已经成功地将自己打造成了一个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进一步推动了当地文化事业的发展。
三峡人居环境文化地理变迁研究

三峡人居环境文化地理变迁研究三峡人居环境文化地理变迁研究引言:长江三峡是中国最长、最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一项巨大的工程奇迹。
三峡人居环境的变迁对于周边地区的文化和地理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三峡人居环境文化地理的变迁进行研究。
一、三峡工程建设前的人居环境1.1 歷史变迁三峡工程建设前,长江流域的人居环境发展历史悠久。
沿江而居的居民主要靠长江提供的水资源进行农业生产和渔业捕捞,形成了独特的江南水乡文化。
1.2 自然环境三峡工程建设前,三峡区域自然环境丰富多样,拥有世界上最大、最富鱼类资源的江河之一。
这片独特的自然环境赋予了当地人民丰厚的物质基础和独特的文化特点。
1.3 文化景观三峡区域有着独特的文化景观,如巫山的雄奇、美丽的三峡风景区、以及巴山嘉陵江两岸的壮观景象等。
这些景观以及居民的传统生活方式形成了当地独特的人居环境文化。
二、三峡工程建设对人居环境的影响2.1 水库蓄水三峡工程建设后,长江上游水库的蓄水引起了巨大的水生态变化,导致了许多湖泊和村庄的消失,同时也对周边的文化景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2 生态破坏和保护三峡工程建设导致了大量土地沉积,影响了当地的水土保持能力,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
但同时,工程也提出了一系列的生态修复和保护措施,逐渐恢复了当地的生态系统。
2.3 居民迁移和定居点变更三峡工程建设导致了大量居民迁移和定居点的变更,影响了周边地区的居民生活和社会结构。
同时,新的定居点也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机会。
三、三峡人居环境文化地理的变迁对社会发展的影响3.1 经济发展三峡工程建设后,周边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新的水利设施和交通网络促进了当地的农业、工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提升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3.2 文化交流三峡工程建设改变了周边地区的人居环境,也推动了不同地区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更多的人们来到这个地区,了解和体验当地的文化,造就了一个更加多元化的社会。
3.3 社会变革三峡工程建设之后,当地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三峡文化主要内涵探究.doc

三峡文化主要内涵探究[摘要] 三峡文化源远流长,其内涵博大精深。
研究三峡文化,必须首先把握其内涵,本文着重从山水文化、史前文化、民族文化等方面探究了三峡文化的主要内涵。
[关键词] 三峡文化;内涵;探究三峡文化,是以三峡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位置优势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的具有认同性和归趋性的文化体系,即三峡地区的一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合。
要研究三峡文化,必须先认识和把握其内涵。
源远流长的三峡文化,其内涵博大精深,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神奇的山水文化发源于唐古拉山各拉丹东峰的万里长江跌落四川盆地后即呈巨龙腾飞之势,一泻千里,切开巫山山脉,形成了壮丽的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三峡各擅其美,瞿塘峡以雄伟险峻闻名,巫峡以秀丽幽深著称,西陵峡则以险奇峻美取胜。
三峡不仅有极具观赏价值的山水文化,而且有饱含科学价值的山水文化,如西陵峡陡山沱岩层,是世界上震旦纪、奥陶纪岩层最典型的剖面之一。
奉节的天坑和地缝、世界上最大的岩溶竖井云阳“龙缸”、中国最大的溶洞利川腾龙洞等,无不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
二、悠长的史前文化三峡文化始于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三峡地区是发现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遗址的重要地区之一,重庆巫山大庙龙骨坡的“巫山人”,时代距今约万年以上,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化石;湖北长阳大堰钟家湾的距今约200万年的“长阳人”化石,是长江流域最早发现的早期智人化石。
三峡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有数百处之多,经过考古工作者的科学发掘和精心研究,揭示了在时间、区域、文化内涵等方面不无联系而又互相区别的古代文化的不同类型,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新石器文化的发展谱系,即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
由此可见,三峡地区是史前时期原始先民生存劳作的重要地区,是长江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
三、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三峡地区是古代巴人生活的主要地区,公元前8世纪左右,今川东和重庆一带出现了巴国。
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巴始都江州,或治垫江,或治平都,后治阆中。
文化遗产知识:游长江三峡——了解时代变迁的历史渊源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文化遗产知识:游长江三峡——了解时代变迁的历史渊源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大江南北,千山万水,验明中华文化千年变迁的,非长江三峡莫属。
长江三峡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大峡谷,三个支流汇聚于此,构成了中国及世界上最轰动的风景之一。
风景绝佳,也是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载体。
自秦汉以来,窄渡之战,张飞切鲸,曹操过江援警,到今天的三峡大坝,长江三峡历史文化众多,而每一段历史,以及文化遗产的保存与保护,都代表着一种时代的变迁。
随着时代发展变迁,长江三峡的历史文化也发生了许多变化。
在秦汉时期的窄渡之战,三峡为军事要塞,不仅教育了曹操、关羽、张飞等历史名将,更影响其后的千古。
曹操发动了以南郡为中心的扩张战役,为后来的统一铺平道路。
随后,在唐宋时期,三峡成为了中南贸易的重要通道,恢弘的朝贡礼仪和广泛的文化交流,推动着当地文化的蓬勃发展。
再到明清时期,沉浸在深层次的传统文化影响下,人民的文化娱乐丰富多彩,民俗风情也得以继续发展。
但也因此,在不断地变迁中,三峡的文化遗产也面临着不同的危机和挑战。
比如,在成为交通和工业中心时,三峡的环境也逐渐变得崎岖难行,沿江居民生活受到极大的影响。
所以,文化遗产的保存与保护至关重要。
一方面,文化遗产是整个人类文化脉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思想、生活、创造以及艺术和文学表现的重要窗口,是长江三峡国家历史文化的重要节点,是长江三峡旅游的重要资源。
另一方面,由于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流失、破坏与毁损成为文化遗产特有的难题。
长江三峡地区一些惠及全球人类的文化遗产形象鲜明,而且数量相当壮观,但同时受到了松散管理、恶意破坏、意外自然灾难等因素的影响。
如果这些文化遗产不得及时得到有效保护,将失去其本身的价值以及对人类文化的贡献。
因此,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机构和政府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长江三峡的文化遗产进行系统化的保护和修复,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比如,沉香小舟银质文物的花费和修补,朝阳洞造物的保护以及神秘的“问天神树”的文化保育等都需要得到妥善管理和执法。
谈三峡工程外迁移民社会整合过程中的文化融合(一)

谈三峡工程外迁移民社会整合过程中的文化融合(一)【内容提要】人口迁移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文化迁移运动。
三峡移民能否“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和谐融入安置区,移民与安置区的文化融合成为一个重要因素。
外迁移民文化融合过程中既存在着许多不利因素,也有许多有利条件。
政府必须创建良好的文化融合的外部环境;移民和安置区居民也要改变观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文化融合的主体意识。
【摘要题】文化建设【关键词】三峡/移民/文化融合【正文】中图分类号:G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06)03-0126-03三峡工程引发的移民是迄今为止动迁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的水库移民。
随着三峡工程的进展,三峡工程移民特别是外迁农村移民的大量增加,更由于安置方式的改变,移民安置区社会整合过程中的文化融合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一、三峡工程外迁移民文化融合过程中的不利因素1.从历史文化来看,三峡库区属于巴蜀文化,而安置区则分属于不同的亚文化群体三峡库区移民外迁安置始于1999年,安置地为沿江沿海的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12个省市,安置方式也由过去的“集中安置”改为“分散安置”。
三峡地区和沿海12省市虽然同属于儒家文化圈,但远隔千山万水,分属于东西两个不同的社会区域,因而建立在物质生产活动基础上的生产关系是不同的,其生活习惯、文化、观念、风俗习惯、社会关系以及社会心理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从历史文化来看,三峡库区移民属于巴蜀文化,而安置区从北到南纵跨黄河、淮河、长江、钱江、闽江、珠江几条大河流域,分属于不同的亚文化群体,包括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和岭南文化等,各自地域文化特征非常显著。
因此,移民的举家搬迁不仅仅意味着居住地点的改变,更意味着其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化、观念、社会关系以及社会心理的改变,即要完成由内陆三峡人到沿海上海人或山东人或广东人等的改变。
这些自古以来就形成的地域文化差异成为移民安置工作中尤其是文化融合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不利因素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解为是新旧两种亚文化互动和力量对 比不断发生 活重构的关系。儿童除了有较多的好奇心以外更重 变化的过程 , 是旧的社区文化不断被抛弃而新 的社 要的是其原有的社 区经验较少 , 区记忆对于他们 社
维普资讯
企犯. , 良( 学院 学辛 社会科学版)
20 0 6年 2月 第 2 3 oi cecs o ra o e U i sy Sc l i e) He e t aS n
F b 2 o 12 . e . 0 6 V0. 3 No 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各阶层和各群体和睦 合与 适应 。 相处、 诚信友爱 的社会 , 关注社区中不同类型群体间
文化 因其 自身 的惰性而使原有文化对新生活的 学界有不 同的 的融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三峡 影响具有持久性。关 于文 化的概念 ,
工程大规模 的移民创造了世界工程性移民史上 的移 看法 。广义的文化包括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 民数量之最 , 迁入新居住地 的三峡移 民必然面对 着 即认为“ 文化是指人类创造 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 】 新社区亚文化 的冲击 , 只有正确处理好新 旧两种文 产品的总和” 。而英 国著名的人类学家爱德华 - 化关系才能更好地融人新居住地 , 促进新社 区的和 B・ 泰勒( . . y r则认 为 :文化是一种复合物 , E B Tl ) o “
的冲突 , 个过 程 将 伴 随 着心 理、 为全 方 位 的 盖猪圈 , 了当地 的人 , 这 行 请 现在都成好朋友了 , 逢年过
转变。 节相互到家里拜访一下 , 当地人还可 以。 “ ” 与当地 迁入新的地方 以后 , 与旧的乡村社 区的千丝万 人通婚是很麻烦 的事。移民中有三个 ( 男孩子 ) 娶 缕的情感联系阻碍 了移民对新社 区的融人和对新生 了当地的女孩 , 但是都不好。有一家都有孩子了, 因 活的创造。在原社 区生活 了太长时间, 经过 时间考 为结婚时男方彩礼不合女方心意 , 要求男方父母到 验的文化积淀已经 内化为三峡人人格的一个不可分 女方家 , 当时男方父母 没去。以后 就不让男孩子进 割的组成部分 , 包含在他们的习俗之 内, 显露在他们 他们家 门, 女孩 回家 , 把女儿留在家里 。这像什么?
我们 的研究中, 称这些集 中安置三峡 移民的村庄为 式 。这种现象在本文中被抽象为社区记忆或社区记 忆痕迹 , 即移 民在过去社 区生活中的经历、 体验、 情 “ 三峡村” 。
1 社 区生活重构 中的文化 因素
感、 观念等方面 的记忆痕迹 , 包括地理、 语言、 风俗、
习惯等社区文化要素而产生 的地缘感、 亲缘感 以及 社区生活重构是本研究 的中心概念 , 它包括对 对故乡的眷念。它也是影 响移 民社 区生活重构水 社 社区融合过程速率的核心要素。 新社 区经济、 文化和组织的接纳和融人 , 其实质是移 平、 区归属感、 社区生活重构水平与年龄呈明显的负相关 。对 民如何实现 由原社 区结构向新社 区结构的转化。而 其中移 民把原居住地文化置于身后 , 努力适应新文 新环境 的适应能力 随着 年龄 的增长 而呈递减 的态 儿童比起成人更易融人到新 的环境 中去。这种 化的过程则是社区生活重构 中的更为重要 的影响因 势 ,
谐稳定 。
它其 中包括知识 、 信仰 、 艺术 、 道德 、 法律 、 风俗 以及
” 本调查主要采取个案访谈法对迁入安徽长丰县 作为社会成员 的人所获得 的任何能力与习惯 。 的三峡移 民进行调查 , 迁入长丰县的三峡移 民被集 移民以前所在的农村社区的文化教育在他们移
中安置在一个村庄里 , 村庄被命名 为“ 丰峡村” 。在 人新的社区以后依然会 长时间影响他们 的生活方
一
年龄 越大 , 原社 区的生 活经验越丰 文化特征 、 传统势力及潜在 的互 相帮助作用都被减 而成人则不 同, 弱了” …。移民在新的社区同样面临文化方 面的整 富, 社区记忆痕迹就越深 , 他们新生活的构建并不是
收稿 日期 :0 5—1 6 20 2—1
基金项 目t 安徽省社 会科学 院 20 05年 一 06 20 年青年课题 。 作者简介 : 艳 (98 )女 , 五河人 , 周 17 一 , 安徽 安徽省社会科学 院实 习研究员 。
“ 峡村 " 区 生 活重 构 中 的 文化 因素 三 社
周 艳
(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社会学所, 合肥 205 ) 303 摘 要: 以迁皖的三峡移民为研究对象, 从社会学的视角探讨了三峡移民在社区生活重构过程 中的文化 因素的影
响。三峡移 民对新社 区的融入过程是移 民个体和群体继 续社会化 的过程 , 一过 程不 仅 受到经济 和组 织因 素的 这
维普资讯
台肥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第2 3卷
简单的社会化过程 , 而是抛弃原有 的文化 , 适应一种 家长大 , 这么多年 了, 爷爷 的爷爷说 的都是 四川话 。 完全不 同的新的文化。保留了原有文化的习惯与依 说这里的话 , 憋得慌。对他们 的习惯也不了解 , 也不 恋, 使得这个继续社 会化的过程 中充满了两种文化 知道怎么称呼人 , 知道 他们有什 么礼节 。 “ 不 ” 家里
影响 , 重要 的是 对新居住地文 化的认 同和 内化, 更 这也是一个充满冲突和矛盾 的过程。
关键 词 : 社区生活重构 ; 区记忆 ; 化; 社 文 继续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 :9 2 8 C 1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t6 2— 2 X(0 6 0 一(4 0 17 9 0 20 ) l 1 5— 3 0
区文化不断被接纳 的漫长过程 , 是社 区成员不断适 在新社区的适应产生的影响在深度和时间长度上都 应新的社区文化的过程。因此 , 以认 为社 区生活 是非常小 的, 可 儿童在原社 区各方面的人格特征都没
重构实质是一种文化 的重构 。因为移 民“ 乡村原有 有定型 , 因此 , 可塑空间非常之大 , 他们需要 的只是 种正常的社会化过程或者不完全的继续社会化。 的组织结构和社会关系网被削弱; 家族群体被分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