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三篇提纲350份

合集下载

语文文言文提纲

语文文言文提纲

古今异义1.儿女古义:子侄辈的年轻一代今义:自己亲生的儿子与女儿2.未若柳絮因风(因)古义:趁,乘今义:因为词类活用1.寒雪日内集(内集,名词作动词,召开家庭聚会)一词多义1.内:正解:家庭今义:内心。

2.因:正解:顺今义:因果。

3.差:正解:大概今义:差使。

4.儿女:正解:子侄辈今义:自己的儿女。

(无通假字)陈太丘与友期:通假字1.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示否定.相当于“吗?”古今异义1.去古意:离开今义:到、往2.委古意:丢下、舍弃今义:委屈、委托3.顾古意:回头看今义:照顾词类活用1.友人惭意动用法,感到惭愧虽有嘉肴:1.兑.命兑通“说”,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古今异义:1.弗食,不知其旨也。

旨古义:甘美;今义:用意,目的2.教然后知困。

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3.然后能自强强古义:自我勉励今义:到4.虽.有至道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5.教学相长也长古义:促进今义:增长。

词类活用1.不知其旨也:旨名词作形容词,甘美。

2.不知其善也:善形容词作名词,好处。

一词多义1.其弗食,不知其旨也(代词,指“佳肴”,美味的菜)2.弗学,不知其善也(代词,指“至道”,最好的道理)3.此之谓乎(表示揣测)河中石兽:通假字1.曳铁钯(“钯”通“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古今异义1.二石兽并沉焉并古义:一起今义:并列2.阅十余岁阅古义:经历今义:阅读3.盖石性坚重盖古义:句首发语词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4.但知其一但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却5.是非木柿是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是6.求之下流,固颠固古义:副词,本来今义:坚固7.尔辈不能究物理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今义:物理学词类活用1.棹数小舟(名词用为动词,划船)2.暴涨(动词用作名词,洪水)一词多义1.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2.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3.众服为确论(动词,是)4.一老河兵闻之(代词,指”“求之地中”这种观点)5.其反激之力(结构助词,的)智子疑邻:古今异义1.暮而果大亡其财古义丢失今义做“死亡”讲2.其邻人之父亦云古义说今义做“云朵”讲一词多义1.暮:夜晚(暮而果大亡其财)年老(烈士暮年,壮心不已)2.果:果然(暮而果大亡其财)结果(未果, 寻病终)3.亡:丢失(暮而果大亡其财)逃跑(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通“无”没有(河曲智叟亡以应)4.其:他/她.(大概)5.之:他/她.(的//语气助词:不译//去、到)塞翁失马:古今异义:1.吊:古义:对其不幸表示安慰今义:悬挂2.居:古义:停留今义:居住3.十九:古义:十分之九,意思是绝大部分今义:数词,十九®李锦煊。

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复习提纲.doc

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复习提纲.doc

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复习提纲课内文言文阅读篇(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1 .解释加点字⑴其答之(详细)⑵有良田美池桑竹之眉(类)⑶屋舍俨簿(整齐的样子)⑷各复延至其家(邀请)⑸乃不知有汉(竟然)⑹便睾还家(通“邀”,邀请)2.下列加点字与“皆叹惋”句中的“皆”字意义不同的是(C)A、男女衣着,卷如外人B、村中闻有此人,厕来问讯C、而两狼之并驱如故D、黄发垂耆并怡然自乐3.有些成语出自本文,请写出两个:世外桃源、无人问津4.下列加点词语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D)A、阡陌卒季B、率零于邑人来此绝境C、无诊魏晋D、设酒杀申作食5.翻译句子译文:(1)此人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渔人把自己听到的时一一详细地告诉了桃花源村的人,他们都感叹起来。

译文:(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村里的人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逃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

6.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像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是桃花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二)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初中文言文课文主旨提纲

初中文言文课文主旨提纲

初中文言文课文主旨提纲1. 课文一:《孟子思想最有特色的地方》- 主旨:解析《孟子思想最有特色的地方》的重要性和核心观点。

- 概要:探讨孟子思想的核心概念,如仁爱、共同体、天命等,以及这些概念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影响。

2. 课文二:《岳阳楼记》- 主旨:探索《岳阳楼记》中的人生哲理和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 概要:分析岳阳楼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解读文中对人生观、社会问题和官场风气的批评和思考。

3. 课文三:《杜甫的诗为什么长流传》- 主旨:考察《杜甫的诗为什么长流传》的原因和杜甫诗歌的价值。

- 概要:探索杜甫诗歌的时代背景、主题内容和艺术特点,分析其对人类情感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以及对后世影响的重要性。

4. 课文四:《论语中的孝与仁》- 主旨:解读《论语中的孝与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 概要:分析论语中关于孝与仁的经典篇章,深入探讨儒家思想中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的关系,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借鉴价值。

5. 课文五:《红楼梦中宝玉与黛玉感情纠葛的原因》- 主旨:研究《红楼梦中宝玉与黛玉感情纠葛的原因》及其对人性与情感的启示。

- 概要:分析《红楼梦》中宝黛两位主要人物的性格、命运以及社会背景,探讨他们之间的感情纠葛的复杂原因,揭示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

6. 课文六:《辛弃疾情感的主题特点》- 主旨:剖析《辛弃疾情感的主题特点》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 概要:通过阅读和分析辛弃疾的诗歌作品,揭示其作品中激情澎湃、忧国忧民、豪情壮志等主题特点,探讨其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启示。

7. 课文七:《论语中重要的道德准则》- 主旨:解读《论语中重要的道德准则》及其对个人修养和社会发展的意义。

- 概要:深入研读《论语》中重要的道德准则,如仁爱、诚信、忠恕等,探讨其在人际关系、社会治理和人生智慧中的作用和影响。

8. 课文八:《红楼梦中贾宝玉形象的独特性》- 主旨:探究《红楼梦中贾宝玉形象的独特性》及其在小说中的作用和意义。

高中古诗词文言文大全教学提纲

高中古诗词文言文大全教学提纲

高中古诗词文言文大全氓《诗经》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诗经·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hǎo)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与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雎(jū) 鸠(jiū)窈(yǎo) 窕(tiǎo) 逑(qiú)荇(xìng) 寤(wù) 寐(mâi) ?b>d(mào)《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迢迢牵牛星汉乐府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短歌行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中考语文文言文、古诗词复习提纲

中考语文文言文、古诗词复习提纲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折断的画戟沉没在沙石中,却却仍未销融。

)自将磨洗认前朝。

(拾起来磨洗一番,仍隐约可见可见历史的刀光剑影)
东风不与周郎便,(倘若东风不来,周瑜怎么能借东风火烧曹操八十万大军而大获全胜呢?)
铜雀春深锁二乔。

(建造铜雀台广罗天下美女的时候,东吴的美女大乔小乔就只能深锁铜雀、春恨无限了。


中心思想:

这首诗借‘’抒发了作者‘’之情。

如果把‘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答:。

夜雪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天气寒冷,在睡梦中被冻醒,惊讶的发现该再生上的被子已经有些发冷。

)复见窗户明。

(疑惑之间抬头望去,只见窗户被映得明亮亮的。


夜深知雪重,(这才知道夜间下了一场大雪。

)时闻折竹声。

(雪下得那么大,不时听见院子里竹子被雪压断的声音。

)
这首诗用的手法,通过来描写雪。

分析‘时闻折竹声’的意韵:。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被贬后的和。

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文言文复习提纲

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文言文复习提纲

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文言文复习提纲(1)《伤仲永》一.整体把握: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文章分两部分:叙事部分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议论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二.字词理解:(1)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1.“即书诗四句” 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邑人奇之” 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 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2)理解几个重点词语。

1.“养父母”养:赡养。

2.“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

3.“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4.邑人:同县的人5.“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6.“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7.“卒之为众人”卒:最终。

众:普通。

8.“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

9.“且为众人”且:尚且。

10.“固众人”固:本来。

(3)理解下列句式。

1.“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2.“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从扬州回家。

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三.揣摩语言:1.“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2.“啼”:一个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

3.“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4.“奇之”“宾客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

5.“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愚昧无知的形象。

6.“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也点明了仲永终未成大器的原因。

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复习提纲中考前如何学习语文?找对方法很重要,正确的方法将帮助我们进步。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复习提纲,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复习提纲《桃花源记》基础知识文学常识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田园诗人。

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

《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

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

文言词语【一般词语】[缘]沿着,顺着。

[夹岸]两岸。

夹,在两旁。

[数]几。

[芳]香花。

[落英]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

英,花。

[缤纷]繁多样子。

[复]再。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才]仅。

[平旷]平坦开阔。

[俨然]整齐的样子。

[属]类。

[阡陌]田间小路。

[悉、咸]全,都。

[黄发]指老人。

[垂髫]指小孩。

[怡然]形容喜悦。

[乃]竟然。

[具]详细。

[问讯]打听消息。

[云]说。

[叹惋]感叹惊讶。

惋,惊讶,惊奇。

[延]邀请。

[语(yù)]告诉。

[扶]沿,顺着。

[向]从前,旧的。

[及]到。

[诣]到。

[遣]派。

[欣然]高兴的样子。

[规]计划。

[果]实现。

【一词多义】[中]①年间。

(晋太元中)②中间。

(中无杂树)[志]①标记。

(寻向所志)②做标记。

(处处志之)[为]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寻]①寻找。

(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

(寻病终)[闻]①听说。

(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

(具言所闻)[舍]①(shě)舍弃,放下。

(便舍船)②(shè)房舍。

(屋舍俨然)[作]①劳作。

(其中往来种作)②做。

(设酒杀鸡作食)【古今异义】[鲜美]古:鲜艳美丽。

今:食物味道好。

[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

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交通]古:交错相通。

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古:妻子儿女。

今:男子的配偶。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提纲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提纲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提纲1.《木兰诗》中夸张地描写木兰矫健雄姿的语句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写木兰跃马飞奔,驰骋沙场的英雄气概的句子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描写边塞夜晚荒凉,冷寂的句子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描写战地寒冷,战斗生活艰苦的句子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概括写战争的频繁和残酷的句子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争激烈悲壮的语句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诗》中与“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意思相近,同样强调战争悲壮的语句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的语句是: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表现木兰离家愈远思亲越切的句子是: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2.《孙权劝学》中说明不能用老眼光看人,而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万物的句子是: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山中杂诗》中表现出作者恬淡和安闲情怀的句子是: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山中杂诗》中与陶渊明笔下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有异曲同工的诗句是: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山中杂诗》写山中空旷清幽,杳无人迹,道出诗人陶醉其中,灵魂融入自然的诗句是: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4.《竹里馆》中表现作者安闲自得的生活的句子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表现了作者清心淡泊的情怀的句子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里描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的诗句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5.《峨眉山月歌》中表现作者对朋友思念之情的佳句是: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中以美妙的峨眉山月景,描绘出引人入胜的意境的诗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峨眉山月歌》中点出主题,表明诗人离开故乡愈远,怀念故乡友人的心情愈切的诗句是: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3.《春夜洛城闻笛》中抒发了作者思乡之情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号: 000(含义:押韵提纲 ) 编制:杨丽强 审核:戴藏云
高二语文自学提纲 第1页(共2页) 高二语文自学提纲 第2页(共2页)
标题:文言三篇 班级 姓名 小组
一、学习目标:
目标 1:朗读文言文,加强预感。

2:积累文言文常见词汇;理解文章大意。

(重点) 3:学以致用,熟练做题。

(重点) 难读字字音:(在原文中标出拼音)
《大度》 坏冢:zh ǒng 遽:j ù 鞭笞:ch ì 亟呼:j í(急切) 亟来问讯: q ì (屡次)
《商於子驾豕》 於: w ū 豕:sh ǐ 就轭:è 一畦:q í 陷淖:n ào 弗:f ú 可在提纲上勾画写答案: 二、13分钟内,自由朗读三篇文章,然后对照翻译梳理文章大意,思考黑体字含义: 1、公以百金答之 2、尤为宝玩 3、特设一桌 4、一日召漕使 5、俄为一吏误触倒 6、顾吏曰 7、汝误也,非故也 8、夜作书 9、公遽以袖摩之 10、少顷,间视 11、则已易其人矣 12、公恐主吏笞之 13、亟呼视之 14、渠已解持烛矣 15、军中咸服 16、乃牵一大豕驾之而东 17、宁毋先生过而尤之 18、子过矣 19、耕当以牛 20、以其力之巨能起块也
21、安能耕耶 22、不几颠之倒之乎
23、子乃反怒而弗答 24、子以予颠之倒之
25、亦犹牧吾民者必以贤 26、是盖有激者也 27、祁黄羊去私 28、日月无其私烛也
29、不与其子而授禹 30、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
31、至公也 32、其谁可而为之 33、解狐可 34、遂用之
35、居有间 36、祁黄羊可谓公矣
三、小组讨论
1、总结以下字的用法及意义
耕当以牛 尤为宝玩
以其力之巨能起块也
子以予颠之倒之 过尤不及
渠已解持烛矣 尝夜作书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渠会永无缘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亦犹牧吾民者必以贤 刘备领益州牧
2、根据分数讨论下列句子翻译中的得分点 ①凡物之成毁,亦自有时数焉。

(3分)
②误也,非故也,何罪之有?(4分) ③以其力之巨能起块也,蹄之坚能陷淖也。

(3分) ④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3分) ⑤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4分) 3、探讨文章下面题目答案。

四、课外补充: 1.原文: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

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译文: 晋国的大夫范氏灭亡的时候,有个老百姓得到一只钟,想要把它背走。

只是钟太大,没法背。

于是就用锤去把它打碎,这样钟又轰轰地响起来,那个老百姓怕别人听
到响声来抢这只钟,赶忙把自己的耳朵堵起来,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就听不见了。

…………………………装…………………………………订………………………………线………………
以 尤 渠
书 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