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文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素质教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素质教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摘要】搞好素质教育首先要从学生思想品质抓起,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素质教育;渗透;教育【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生活技能素质。
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
其中,学会做人是“五会”之首,而做人的首要标准应是思想道德素质。
这就要求我们搞好素质教育首先要从学生思想品质抓起。
语文这门学科的性质及特点也要求我们以智育为核心,渗透德育,否则就失去了语文教学的意义和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而中学语文教学中,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值得我们认真地探索。
一、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人们长期形成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对于课本中表现爱国的主题,我们在讲课时,要挖掘其内涵,对人物的生平稍作穿插,对重点句段要深入讲透,用爱国行为去感染学生。
使之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如学习陈然的《我的“自白”书》一文时,笔者穿插讲述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到革命先辈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和祖国人民的幸福,是怎样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教育学生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以革命先烈为榜样,为建设祖国而奋斗。
一些课文的内容尽管没有直接表现德育内涵,但其作者自身的品质、人格及其生活中表现出的一种特有的精神为世人称颂,老师在介绍时要加以点拨。
如笔者在讲朱自清的《绿》时,就特别介绍了朱自清在1948年生活非常困苦的情况下曾签名拒绝领取“美援”面粉,临死还嘱托家人不吃美国救济粮的史实。
介绍后告诫学生:我们每一位中华民族的儿女都要有骨气,决不做不讲人格甚至有损国格的事。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摘要】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是重要的教育理念之一。
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有着内在联系,通过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的人文情怀,传承和发扬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结合人文教育深化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加强人文教育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人文教育的渗透,通过文学作品、诗歌、散文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情感、审美和人文素养,引导他们积极探索人生意义,感受人文关怀,从而更好地发展自我,成为有情怀、有思想、有担当的人。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教育,学生,人文素养,人文情怀,人文精神,全面发展,综合素养,学生成长1. 引言1.1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在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人文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成长为具有人文情怀的人,传承和发扬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语文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人文情怀的重要途径。
通过语文教学,学生可以接触到丰富的文学作品和传统文化,感受到人类的智慧和情感。
语文教学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文学修养和道德情操。
在当前社会快节奏的发展中,人文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显得更加重要。
只有通过深化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的结合,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他们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为未来的成长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正文2.1 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的内在联系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语文作为传统学科之一,在其中自然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传承。
通过语文教学,学生可以接触到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了解历史文化,感受人类情感和思想的表达方式。
这种文学欣赏和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在进行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操。
语文教学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而语言表达是人类文化传承和交流的基础。
通过语文学习,学生可以学习到正确的表达方式,懂得如何用语言准确地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论文

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语文学科是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终极目的的人文学科,它特有的人文品格传递着“爱国主义的思想、人格的价值观念、人际和谐的思想、社会的责任观念”。
于漪老师认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是语言的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综合……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语文教育就是教书育人。
”因此,语文教学要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但更为重要的是还是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健康个性和人文精神。
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人类高尚精神的陶冶在我们使用的人教版语文课本中,表现中华民族优秀的人文精神的篇章和材料,俯拾皆是。
《寡人之于国也》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爱”思想——关爱人、同情人、帮助人的人道主义,《鱼我所欲也》中“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著的爱国精神,《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谦恭忍让、廉颇负荆请罪的美德懿行,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高洁洒脱形象,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情怀,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体现出来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这些民族文化的精髓,滋养着学生的精神世界,奠定了学生的人生根基。
对这些丰富的精神养料,教师可以通过讲授课文内容直接对学生进行教育,可以通过课文作者和背景资料的介绍进行点拨,让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汲取精神营养,逐渐提高做人的修养,养成美好的品质和高尚的人格。
二、加强语文文学教育,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学生不爱学语文,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语文教育人文底蕴、人文价值的严重流失。
长期以来,过于理性的语文教学不断地把语文推向绝路:用语法分析代替了形象感染,用抽象社会学的说教代替了崇高美的鉴赏,用零打碎敲的讲析代替了艺术整体的把握,用条分缕析和逻辑推导代替了心灵世界的感悟,文章固有的灵动和韵致几乎扼杀殆尽。
语文学科中的人文教育

语文学科中的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旨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
正因为如此,《语文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放在语文教育的首位,着重强调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一面。
所谓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文学习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的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
语文教育活动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要从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高度来组织教学,尊重个体,巧妙引导,有机诱发,灵活拓展。
让语文教学沐浴在灿烂的人文阳光中。
那么教师要怎么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体现人文素养呢?一、在教学内容中渗透人文素养语文课本里的文章都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无不富于人文素养,是丰富学生情感长效的营养剂。
在语文课中,教师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与文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实现心灵的沟通、思想的碰撞、情操的陶冶。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成功的,《新课程标准》在三维目标体系中加入了“情感、价值、态度”。
学生有了浓郁的情感,欢乐的情绪,那么他们就会精神振奋,思维活跃。
反之我们在课堂上忽视了学生的情感需求,把学生当作是没有意识、没有生命的仓库,那样的课堂效果不言而喻。
没有情,求知欲不强烈,人的情感体验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努力让学生尽情感悟课文中的情感因素。
例如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学生会被邱少云的英雄行为感动,化作一股自觉遵守纪律的力量;学习《一定要争气》,学生可树立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树立为国争光的理想;学习《将相和》可建立学生克服人个恩怨,一切以国家、人民利益为重的理智。
《桂林山水》的秀丽美,《西沙群岛》的富饶美,《挑山工》的踏实美,《她是我的朋友》的人性美,《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情感美……从不同的方面陶冶学生的情趣,升华学生的魂灵。
二、树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意识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

角
在 语文教 学 中渗 透人文精神
文/ 连 平县 附城 中 学 谢 文 畅
渗 透 人 文 精 神 ,是 素 质 教 育 的 重 要 内 容 , 是 由语 文 学 科 的 特 性 决定 的 ,是 时 代 发 展 的需 要 。
一
育 。教 师 以 思想 点燃 思 想 ,以 自由
发 掘 诱 导 学 生 精 神 世 界 中本 身 潜 藏 的 自由精 神 ,还 需 要 老 师 以爱
心 和 理 解 来 面 对 学 生 ,更 多 肯 定 引
导 和 鼓 励 ,更 多 平 等 的 交 流 ,更 细 致 的 关 注 学 生 心 灵 的 成 长 。 在 方 法
上 ,语 文 老 师 可 以通 过 开 展 对 课 文
注 意 在 语 文 教 育 中充 分 尊 重 他 们 的
个性 。
取 ,志 士 “ 天 下 兴 亡 , 匹夫 有 责 ”
的 高 贵 品质 ,仁 人 “ 先 天 下 之 忧 而 忧 ,后 天 下 之 乐 而 乐 ” 的 广 阔 情 怀 ,智 者 “ 谈 笑 间 ,樯 橹 灰 飞 烟 灭 ” 的 挥 洒 自如 ,都 会 给 学 生 以 真 、善 、美 的启 迪 与 熏 陶 。 这 一 篇 篇 凝 聚着 作 者 灵 感 、激 情 和 思 想 的 文 字 ,潜 移 默 化 地 影 响 着 学 生 的 情 感 、情 趣 和 情 操 ,影 响 着 学 生 对世
生 起 到 很 重 要 的人 格 影 响 。一 些 人
教学 改革 ,观 念先 行 。纵 观 近
些 年 来 的语 文教 学 改 革 ,大 多是 在
说 ,所 有 人 特 别 是 儿 童 ,都 具 有 自 由 的 天 性 ,包 括 探 索 、思 考 、想 象 、 创 造 的 天 性 。 但 在 传 统 教 育 下 ,随 着 他 们 知 识 的增 多 ,他 们 的 这 种 天 性 一 步 步 被 压 抑 被 剥 夺 。因 此 ,对 学 生 进 行 人 文 精 神 教 育 ,更 多 的时 候 并 不 是 给 他 们 “ 加 进 ”多 少 外 在 的这 种 思 想 那 种 精 神 ,而 是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四、以情感人 心理 学认为 ,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
的态度的体验 , 它发 自内心 , 能引起和 维持行动 , 排除前进障碍 , 对整个行动 起动力调节作用。可 以说 , 情感是语文 教学的灵魂 , 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和学 习的原动力 。 可不 少语文教师没有深刻 地认识到这一点 , 他们对课文进行不厌 其烦的理性分析 , 强行灌输一些结论性 的东西 , 以至于将一篇篇生动感人的文 章糟蹋成面黄肌瘦的瘪三, 学生兴趣全 无。“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莫始乎 言莫 切乎声莫深乎义” ,自居易 的这段论述 精辟地阐述了诗文产生的规律 , 并启 示 语文教师 , 采取多种 富于形象性 、 情感 性 的教学手 段动 心动情地进行教学 , 创 设与课 文相类似 的情境 , 学生在感情 使 共 鸣 的良优秀 的语 文教 师在使 字生获 得知识 、 能力 的同时 ,应尽量避免单纯 的训练 ,做到春风化雨 ,点滴入土 I悉 心耕耘学生意识 、 情趣 的土壤 , 指导学 生发掘教材 中饱含的 内在美 , 志把人 立 类许 多世纪 创造 的美变 为学生 的心灵 财富 , 使学生着魔一样地跟随他渐入文 章的佳境 , 与种种高 尚的人物对话 , 在 不知不觉中 , 其思想情操 、品格受到熏 陶和感染 , 逐步培养起学生发现美 、 感 受美、表现美、创造美 的能 力。这样 的 语文教学 , 既科学地遵循 了语文 学科 的 特殊规律 ,也完 美地 达到 了“ 随风潜入 夜 ,润物细无声” 的教育艺术境界 ,充 分显示出语文教学的独特魅力 。否则 , 就 无法恰到好处地体现这一切。 曾听过 这样一节课 , 教师在讲授 雨中登泰山》 课时 , 仅仅是从文字到文字 , 从方法 到方法 。对于雨中泰 山的特点 , 学生是 通 过文字“ 知道” , 的 对于 比喻句 的巧妙 运 用学生是 通过分析 、讨论“ 明白” 的。 或许这 样的训 练能达 到教 师预定 的 目 标, 但值 得怀疑的是 , 学生在学课文 中 是 否真 正感 受到了雨 中泰 山的美 ?是 否 激 发 起 了 对祖 国 大 好 河 山 的 热 爱 呢 ?当然 , 或许一节课没 有什 么大 碍 , 但久 而久之 , 会在很大程度上扼杀掉学 生丰富 的情感体验 , 难以真正发挥语文 课人格熏 陶的功能 。
浅谈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二 、引导学 生的 发展 方 向
地站 立起 来 ,使 学生 受 到人物 崇高 思想 和伟 大人 格 的感染 熏 陶 ,是我们 语文教师需要 探讨 的问题 。如 ,在 《 斑羚 飞渡 》中
现 在学 生 已经不 像过 去 的学生 那样 容易 接受 教育 。他 们 让学生体 会那种为 了种族 延续而甘愿放 弃生命 的勇气 和决 心 ; 所 接受的信息来 自各个方面 ,甚 至 比教师还 多。市场经济 大潮 在 《 中的鹰 》中感受对 自然 、对环境 的保护和热爱 的强烈 情 心 时 刻 不 在 冲击 着 人 们 的 灵 魂 ,转 型 时 期 价 值 观 念 也 在 变 ,它 的 感 。学 生 在 这 些 情 感 的潜 移 默 化 中无 疑 会 得 到 教 育 和感 化 ,最 心 灵的这片净土不 受冲刷 ,如何 用一种长远 的 、带有发展性 的 思想代 替那些 眼前 的 、急功近利 的思想 ,是教 育T作者面 临的
认识 、情感 和意志等方 面健 康发展 。有人 问 :读唐诗 、 《 红楼 借助挂 图 ,引导学生 进入文章 的意境 中,使学生有 亲临其境 的 梦 》有什 么用 ?当然 ,如果 从世俗 的眼光 来看 ,它不 能解 决吃 感 觉 ,从 而 认 识 到祖 同 山 河 的壮 丽 ,激 发 学 生 热 爱 祖 国 壮 丽 山 饭 、穿衣 问题 ,但它可 以引导人们去思考 人生的 目的 、意义和 河 的思 想 感 情 。 价值 ,去追求 人生 的完善 和人格 的完善 。因此 ,我觉得 ,语 文 通过 剖析 文章 中形 象进 行思 想 渗透 ,培养 学生 真 、善 、 教师应多读一些 经典名著 ,如果只接受 文化快餐和方便 面 ,虽 美 的优 良品 质 。 中学 语 文 教 材 ,有 写 古 今 中外 的思 想 家 、发 明 可果腹 一时 ,却无长期滋补之功效 。 家 、政 治家 、文学家 和艺术家 ,也有平 民百姓 ,当然也 有 自然 第 ,语 文教师要参与 学生生活 ,参与社会生活 ,更 要关 界 中 的 动 物 。 这 些 文 章有 不 少 感 人 肺 腑 、催 人 奋 发 、令 人 肃 然 心 国 家 发 展 ,捍 卫 民族 文 化 ,主 张 社 会 正 义 ,在 实 践 中构 筑起 起敬 的典 型形象 ,如何让 人物鲜 明的形 象在学生面前栩 栩如生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初探

新的 《 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 的学科性质定
义为 :“ 文 是 最重 的 交 际工具 ,是 人类 文 化 的 重 语
要组成部 分 。工具 性 与人文 性 的统 一 ,是 语 文课 程 的基本特 点 。 与 以往 教学 大纲 显 著 不 同 的是 ,新 ” 颁布的课程标准在确认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同时 ,首 次强调 了语 文 学 科 的人 文 性 。这 种 由单 一 性 ( 工 具性 ) ,向双重性 ( 具性 和 人文性 ) 的转 变 ,昭 工 示 了语 文教 学对 人 文精神 回归 的呼唤 。 由于人文 素 质 教育最 重要 的功 能是教人 做人 。所 以充满 浓烈 人 文性 的语 文 教学应 达 到这 种境界 ;着重 培养 人 的行 为 、能力 和 良好 的 习惯 ,使 其 自主 地 领 悟 语 言 规 律 ,感 悟人 生和社 会 ,充分 获得 生活经 验 的顿悟 和 积 淀 ,获得 正确 的 观点 、高 尚的情操 、健康 的 审美 观念 与辩证 的思 想 方法 ,并具有 相应 的文化 修 养与 个人独 创 能力 ,能理 解尊 重 别人 ,平 等 接 纳 他 人 , 宽容差 异等 等 。语 文学科 这种 特有 的人 文 内涵 ,起 着潜 移默化 构 建学 生美好 人格 的作用 。
摘
要 :语 文学科 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 文性 的统一。语 文教 学必 须以完善人性 为终 级 目标 。以人 文
素质教 育为 目标 ,发挥其教人做人 的功能。在语文教 学 中,应重视挖 掘教材 中的人 文 内涵 ,提 高学生的文 学
素养,使之形 成健 全的人格 。
关键词 :工具性 ;人 文性 ;人 文素质教育 ;语文教 学;渗透 申 图分 类号 :G 62 0 4 . 文献标 志码 :A 文章编号 :17 -49 2 0 )703 - 6250 ( 09 0 -14 2 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 人 文 素 质 教 育 在 语 文 教 学 中 的 渗 透
张 静
( 皇 岛 广播 电视 大学 昌黎 分 校 , 北 昌黎 秦 河
在 众 多 学 科 中 , 文 是 真 正 让 学 生 感 觉 人 的 灵 动 心 性 的 语 学 科 , 可 以让 学 生 尽 兴 参 悟人 性 、 生 , 达 个 体 情 意 智 慧 。 语 人 表 语 文 学 科 的 性 质 明 确 地 界 定 为 “ 具 性 与 人 文 性 的 统 一 ”但 工 . 在 教 学 实 践 中 , 文 教 师却 有 意 无 意 地 强 调 工 具 性 , 化 了人 语 淡 文 性 , 成 了语 文 教 学 中人 文 素 养 方 面 值 得 关 注 的 问题 。 “ 形 人 文 素 质 ” 是 人 文 科 学 的研 究 能 力 、 就 知识 水 平 和 人 文 科 学 体 现 出来的以人为对象 、 以人 为 中心 的精 神 —— 人 的 内在 品 质 。 人 文 素 质 是 一 个 人 精 神 风 貌 和 内在 气 质 的 集 中 表 现 。 那 么 人 文 素 质 教 育 的 目标 就 是 在 教 学 中通 过 对 学 生 的 陶 冶 教 化 .提 高 学 生各 方 面 的修 养 , 会 学 生 如何 做 人 。 所 以 , 在 培 养 人 的 教 站 高 度 来 培养 学生 的语 言 能 力 , 化 学 生 的 心 灵 . 养 学 生 的 人 净 培 文 素 质 , 语 文 教 学 的 本 质 。 么 如 何 在 语 文 教 学 中对 学 生 进 是 那 行人 文素质教育呢? 内化 观 念 . 教 ” 育 ” 重 “ “ 并 每 一 个 民族 和 国 家 都 特 别 重 视 母 语 的学 习 。 因 为 母 语 体 现 了 民族 文化 , 子 子 孙 孙 在 母 语 学 习 中将 自己 的 民族 文 化 生 生 不 息 地 繁 衍 下 去 。 中华 民族 , “ 向重 语 文 , 重 其 于 伦 理 道 德 尤 教 育 中 的作 用 。 文教 学有 着 较 深 厚 的 历 史 文化 背 景 , 语 学 语 母 习 除 了是 升 学 和 就业 必 须 掌 握 的一 种 工 具 外 ,更 有 继 承 文 化 传 统 , 冶 健 全 人 格 的 深 层 意 义 。” 学 好 语 文 是 每 一 个 国 民的 陶 “ 基 本 义 务 。” 港大 学 施 仲谋 教 授 如 是 说 。语 文 教 师 在 教 育 教 香 学 中努 力 潜 移 默 化 地 促 进 学 生 对 语 言 载 体 背 后 民族 文 化 意 识 的认 同感 和 国家 民族 观念 的 内 化 ,可 以说 是 自己应 尽 的基 本 义务 。 在教学实践 中“ 育” 教 这一 概 念 有 着 “ 书 ” “ 人 ” 方 教 与 育 两 面 的 内 涵 , 是 大 家 都 赞 同 的 , 者 并 重 、 可 偏 废 的 道 理 也 这 两 不 是 人 人 认 可 的 , 似 乎 不 是 一 个 问题 。 而 事 实 却 不 尽 然 . 这 然 许 多 教 师 甚 至 是 骨 干 教 师 在 教学 实 践 中往 往 只 重 视 教 书 .不 重 视育人 , 旦 走进教室 , 里 总绷紧一 根弦 : 试会 考哪些 内 一 心 考 容 , 出 什 么 考 题 , 应 怎 样 教 才 能 全 面 掌 握 知 识 点 , 致 有 会 书 不 疏 漏 。 他 们 看 来 , 个 教 师 的 成 功 之 处 就在 于 他 的学 生考 试 在 一 时拿高分 , 最好 能 出 几 个 学 科 状 元 , 于 要 把 学 生 培 养 成 一 个 至 “ 么样 的 人 ” 问 题 则 往 往 无 暇 顾 及 。 至 是 有 意 忽 0 ) 6 6 0
、
质 教 育 的角 度 来 看 , 种 认 识 显 然 是 错 误 的 , 少 是 偏 颇 的 , 这 至 虽 然 人 类 文 明 的继 承 和 传 递 主 要 依 靠 学 校 教 育或 者课 堂 教 学 来 完 成 , 人 类 文 明 的发 展 却 依 赖 人 的 创 造 , 但 而文 明 的 更 新 与 创 造 则 必 须 有 具 有 创 新 精 神 和 能 力 的 人 才 能 实 现 , 此 , 才 因 人 是 学 校 教 育 的 出发 点 和归 宿 ,育 人 ” 学 校 教 育 的 根 本 任 务 。 “ 是 课 堂教 学 应 成 为 “ 书 ” “ 人 ” 有 机 统 一 体 , 育人 ” “ 教 与 育 的 “ 与 教 书” 同等 重 要 而 且 比教 书 更 重 要 , 文 教 学 更 是 如 此 。 语 文 教 语 学 的 主体 是 文 本 教 学 ,而 文 本 则 讲 究 的 是 文 质 并 重 、文 以 载 “ 道 ” 因 此 , 文 教 学 不 仅 要 教 “ ” 更 要 寻 “ ” “ ” 不 仅 , 语 文 , 质 悟 道 , 要 教 会 学 生 明 白作 文 家所 使用 的 语 文 材 料 和 组 合 方 式 及 巧 妙 之 处 ,更 要 教 会 学 生 感 受 这些 组合 所 产 生 的 质 与 神 及 其 可 能 给 学 生 的潜 移 默 化 的影 响 , 而 为 培养 学 生 丰 富 的 个 性 、 康 从 健 的心 理 、 全 的 人 格 、 新 的精 神 和 创 造 的 欲 望 服 务 。 健 创 二 、 视感性 。 重 以德 育 人 学 生 的 人 文 素 养 总是 通 过 理性 认 识 体 现 出来 的 ,但 这 种 理 性 认 识 应 该 通 过 感 性 体 验 获 得 。 符 合 认 识 论 的理 论 。 视 这 轻 感 性 的 体 验 只 能 陷 入 抽 象 说 教 的 泥 潭 ,于 人 文 教 育 犹 如 隔 靴 搔 痒 , 得 要 领 , 得 吃 力 , 得 糊 涂 , 不 明 白 , 对 教 书 和 不 讲 听 学 这 读 书 的人 来 说 都 是 很 乏 味 的事 情 。 人 文 教 育 应 该 注 重 感 性 认 识 、 性 体 验 , 就 要 求 语 文 教 师 在 教 学 时 , 要 把 作 者 的 思 感 这 不 想 情 感 灌 输 给 学 生 ,不 要 把 自己对 课 文 的 理 解 传 达 给 学 生 甚 至 是 强 加 给 学 生 , 是要 引 导 学 生 , 而 让他 们 沿 着 作 者 的足 迹 去 体 验 , 感 悟 , 样 不 论 是 获 得 了 与 作 者 相 同 的情 绪 体 验 、 去 这 思 想 认 识 还 是 不 同 的情 绪 体 验 、 想 认 识 , 是 学 生 自 己 的 , 思 都 才 会 自 己构 建 人 文 知 识 框 架 , 会 真 实 有 效 地 提 高 人 文 素 养 。 才 语 文 教 材 中的 文 学 作 品大 多通 过 生 动 具 体 的 形 象 反 映 社 会 生 活 ,这 就 要 求 语 文 教 师 必 须 不 失 时 机 地 对 学 生 进 行 做 人 的 教 育 。 课 本 中 , 有 丰 富 人 文 内 涵 、 现人 生 真 谛 的 篇 目 比 具 体 比 皆 是 : 子 孩 子 般 的 热 情 . 著 的 人 生 追 求 . 人 不 倦 的 长 孔 执 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