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高一-《前方》名师课件 新课标
合集下载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前方》 课件 (24张PPT)优秀课件

结束语
路曼曼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
屈原投江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
海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子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主要作品有《追随永恒》、《草房子》、
《山羊不吃天堂草》、《红瓦》等;在文学
创作上,他追求美的文学,曾说过:“……
美的力量决不亚于思想的力量,……这个世
界上最强大的、最具震撼
力与杀伤力的并不是思想,
而是美。”
这张照片引起你的联想是……
感想、思考
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人的悲剧性实质
“------白天它是清晰的,夜晚它是朦胧的。每个夜幕深重的 晚上,山下亮起灿烂的万家灯火,山上闪出疏落的灯光。山下的 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 也虚无,树也缥缈。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 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方寸田园
打工一族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家徒四壁
无可奈何出门去
一场苦旅
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
想实现理想而不能实现自己的所有理想, 永远在人生之路上寻觅。
悲剧性实质
到处流浪,惦念家乡
无法还家
还家无家
延伸拓展
“……梦中每逢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 梓,自己越来越思念家乡,越来越尊重家 乡,却不愿再回去了,回家乡去住,是不 可能的了。一是家园已经没有亲人,二是 村中和自己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 以下,都不认识,见面只能寒暄几句,没 有什么意思。”
苏教版必修一《前方》 课件

•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 迁徙( ) 袭( )击 • 按捺( )不住 憔悴( ) • 颠簸( ) 惶( )惑 • 温馨( )
•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 迁徙(xǐ) 袭(xí )击 • 按捺(nà)不住 憔悴(qiáo cuì ) • 颠簸(bǒ) 惶(huáng)惑 • 温馨(xīn)
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试着说说本文的写作思路,在小组 间交流合作。
第一部分(1节)由摄影片切入.
第二部分(2-11节)由画面展开联想. 第三部分(12节)回归摄影片.
局部细研
在文章的第二部分,曹文轩提出了哪 几个核心的观点? 1.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2.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3.人的悲剧性实质.
分小组讨论:
1,为什么人有“离家的欲望”? 从第3-7段找找原因。 2,人生之旅究竟苦在哪里?默读第10节,找出原文中
的句子回答。 3,三重悲剧:(第11节,找出文中的原句)
离家的缘由
迁徙的习性 外界的诱惑 压迫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奈
前方的召唤
2、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人生之旅究竟苦在哪里?默读第 10节,找出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曹文轩,生于1954年, 江苏盐城人,中国现代 作家、学者。北京大学 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 生导师 主要作品: 《山羊不吃天堂的草》 获第三届宋庆龄文学奖 《草房子》获冰心文学 奖并改编成电影
摄影散文
摄影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文体,顾名思 义,它是由摄影和文字构成。它兼具 了两种表达手段的审美特点,即摄影 的视觉性、对瞬间画面逼真的再现能 力和散文运用语言来表达对象时的自 由。
——孙犁 《老家》
与你共勉
行路难,行路难, 多岐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第3专题 《前方》参考课件2

作家联想到了哪些内容?
1、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2、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3、人的悲剧性实质
精选教育课件
思考
离家的原因有哪些?
● 迁徙的习性 • 外界的诱惑 • 压迫的无奈 • 前方的呼唤
精选教育课件
为什么说“人生实质上 是一场苦旅”?
车——拥挤不堪
路——坑洼不平 感觉——惶惑、茫
旅途
然、不安、无奈、
摄பைடு நூலகம்散文
前方
精选教育课件
摄影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文体,顾 名思义,一摄影二散文,由照片和文 字构成 。摄影最大的优势就是视觉 上的直观性,具有冲击力,而散文 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由性,可以自由 地展开联想。成功的摄影散文就是 把两者的长处有机地结合起来,由 照片展开联想,从而引发新的思考 。
精选教育课件
精选教育课件
焦躁不宁、索然无 味
人生之路
境遇之苦 精神之苦
精选教育课件人生是一场苦旅
人的悲剧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 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 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
无法还家
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精选教育课件
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 不能到达目的地
与你共勉
行路难,行路难, 多岐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
精选教育课件
与
你
共 勉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汪国真
精选教育课件
作业:
根据这幅照片写一篇摄影散文。 要求:题目自拟,要展开丰富的联想
精选教育课件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高中语文 《前方》精品课件 苏教版必修1

作业
1、积累并背诵文中写乡愁的诗 整理有关思乡的诗句
2、交流并积累同学的优秀评点
第十四页,共15页。
谢谢大家
2023/5/15
生产计划部
第十五页,共15页。
所以,作者揭示的悲剧性意义不是悲惨,而是悲壮,而是崇
高!夸父为了抓住自己的理想,耗尽了心血,尽管如此也没能 追到太阳,然而他投出的手杖却化为一片生机盎然的桃林,这 不正能说明人类总是以自己悲壮的前行而留下美丽的诗篇,英 雄的传奇的吗?
• 为了崇高,屈原是“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 了崇高,海伦.凯勒是“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也要为人们送去 祝福”;为了崇高,巴金一生真言,光明磊落,用跨越百年的赤诚, 诠释了他一生惟一的心愿:“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 里。”
第十二页,共15页。
1、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登京陵凤凰台》) 2、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3、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 李白《送友人》 ) 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5、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第十三页,共15页。
为了崇高,屈原是“路曼曼其 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为了崇高,海伦.凯勒是“假如给
我三天光明,我也要为人们送去祝 福”;
为了崇高,巴金一生真言,光 明磊落,用跨越百年的赤诚,诠释 了他一生惟一的心愿:“化作泥土, 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
第八页,,仔细品味。
第九页,共15页。
高中语文 《前方》精品课件 苏教版必修1
15.05.2023
生产计划部
第一页,共15页。
第二页,共15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第三专题2.1【教学课件】《前方》

初读文本 第一段:总起全文,引发读者思考。
(2)“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3-4)原因一:欲望习性 (5)原因二:外界诱惑 (6)原因三:迫于无奈 (7)原因四:对前方的幻想(理想向往 )
第二至七段:人为什么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第八段:过渡,由日常生活场景转回摄影作品。
第九段:过渡,由日常生活场景写照转到对人生、命运、哲理的思考
江苏教育出版社 | 必修一
文本研习· 乡关何处
前方
江苏教育出版社 | 必修一
课文导入
前方是一个诗意的名词,它有
梦幻般的色彩召唤我们,它有绚丽
通 往 前 方 的 路 ……
只 剩 下 一 条
眼八四 前面野 与空茫 心空茫 中 , , ,
多姿的世界等候我们;它引领我们
离开家园,奋然前行,它鼓舞我们
实践人生,寻找精神的家园。
2、怎样看待这场悲剧性的苦旅?
江苏教育出版社 | 必修一
迁移思考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 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 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 凫雁满回塘。 《涉江采芙蓉》(无名氏)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江苏教育出版社 | 必修一
整体感知
摄影散文
“摄影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文体,顾名思 义,它是由摄影作品和文字构成的。这种新 的文体兼备了两种表达手段的审美特点,既 具有摄影的视觉性,又具有对瞬间画面逼真 的再现能力和散文运用语言来表达对象时的
自由。两者互相影响、互相补充,成为一个
有机的艺术整体。
江苏教育出版社 | 必修一
江苏教育出版社 | 必修一
内容小结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第3专题 《前方》课件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文体知识
摄影 散文
摄影: 视觉的直观性,对瞬间的画 面逼真再现。
散文:可以自由的用语言表达对象, 而且可以自由的, 而应该有新的发现和新的创造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文章结构
一(1)从摄影画面起笔,引出“离家”话题。 二(2-7)对人类的离家进行叙述和分析。 三(8-11)重在分析人类悲剧性的精神状态。 四(12)回点开头,引导读者进一步思考。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主旨探究
研读课文
人的天性
摄影作品 在路上 离家
汽 车
外面世界的诱惑 出自无奈 对前方的幻想 (理想的召唤)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前方
心灵家园
有无家可归的感觉 在漫无尽头的路上
精神
人生实质上
是一场苦旅
摄影作品
拥挤不堪 坑洼不平 东歪西倒
惶惑 茫然
人生之路
皮肉之苦
曹文轩,生于1954年,江苏盐城 人。在农村生活过20余年。1974年入 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1979年毕业后 留校任教。现任北京大学教授、现当 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 国委员会委员、儿童文学委员会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委员。1972年开始发表作品。 主要著作有:学术专著《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合作探究
离家的原因有哪些?
迁徙的习性
外界的诱惑
压迫的无奈
前方的呼唤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为什么说“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车——拥挤不堪
路——坑洼不平
旅途
感觉——惶惑、茫然、
不安、无奈、焦躁不宁、
文体知识
摄影 散文
摄影: 视觉的直观性,对瞬间的画 面逼真再现。
散文:可以自由的用语言表达对象, 而且可以自由的, 而应该有新的发现和新的创造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文章结构
一(1)从摄影画面起笔,引出“离家”话题。 二(2-7)对人类的离家进行叙述和分析。 三(8-11)重在分析人类悲剧性的精神状态。 四(12)回点开头,引导读者进一步思考。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主旨探究
研读课文
人的天性
摄影作品 在路上 离家
汽 车
外面世界的诱惑 出自无奈 对前方的幻想 (理想的召唤)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前方
心灵家园
有无家可归的感觉 在漫无尽头的路上
精神
人生实质上
是一场苦旅
摄影作品
拥挤不堪 坑洼不平 东歪西倒
惶惑 茫然
人生之路
皮肉之苦
曹文轩,生于1954年,江苏盐城 人。在农村生活过20余年。1974年入 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1979年毕业后 留校任教。现任北京大学教授、现当 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 国委员会委员、儿童文学委员会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委员。1972年开始发表作品。 主要著作有:学术专著《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合作探究
离家的原因有哪些?
迁徙的习性
外界的诱惑
压迫的无奈
前方的呼唤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为什么说“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车——拥挤不堪
路——坑洼不平
旅途
感觉——惶惑、茫然、
不安、无奈、焦躁不宁、
最新苏教版语文必修一课件:第三专题《前方》(共41张PPT)

《热爱生命》汪国真
第7段“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 前方”,这个“前方”指的是什 么? 课题“前方”指的又是什 么? • 第七段“前方” :象征人的理想, 是理想的召唤. • 课题“前方”:既实指路和旅途 的前方, 又虚指人的理想,理想的 召唤. 虚实结合
• 怎么样去前方?
家→(路、船、车 )→前方
• 皮肉之苦: 拥挤不堪 坑洼不平 颠簸 东歪西倒 (身体上的苦旅)
(2)通过描写照片中的男子 “眼神中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 艰难旅程人所有的惶惑与茫然” 和猜测旅途中物质条件好,免受 身体之苦的人不一定能免于精 神之苦来说明.
•精神之苦:
惶惑 茫然 不安 无奈 焦躁不宁 索然无味
(精神上的苦旅)
前
方
—曹文轩
学习目标
• 1. 了解摄影散文的一些特点,体会联想这 一创作手法的具体运用。 • 2. 把握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局部只有在整 体中才能体现,整体是局部的语言环境。 • 3. 进一步了解和探索人类的“精神家 园”。 • 4.深入体验人类“精神家园”的内涵。
• • • •
重点 : 1. 立意上的反弹琵琶。 2. 虚实结合的写法。 难点:了解本文反弹琵琶的写法。
导学质疑——信息筛选
迅速浏览课文,看看作者提 出了哪几个核心观点? 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文眼 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人的悲剧性实质
导学质疑
1.人离家的原因有哪些? 2.人生苦旅苦在何处? 3.人的悲剧性实质到底是什么? 从而领悟到家的内涵是什么?
人们为什么要“离家”?
照片 画面 切入
归家?
(2)这个世界充满( ② ),充满危险, 然而又( ③ ),富有刺激性。 ①艰难②艰辛③丰富多彩④博大精深 (3)他的心或身( ① )是心和身一起受 着家的压迫。(①抑或 ②或者)
第7段“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 前方”,这个“前方”指的是什 么? 课题“前方”指的又是什 么? • 第七段“前方” :象征人的理想, 是理想的召唤. • 课题“前方”:既实指路和旅途 的前方, 又虚指人的理想,理想的 召唤. 虚实结合
• 怎么样去前方?
家→(路、船、车 )→前方
• 皮肉之苦: 拥挤不堪 坑洼不平 颠簸 东歪西倒 (身体上的苦旅)
(2)通过描写照片中的男子 “眼神中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 艰难旅程人所有的惶惑与茫然” 和猜测旅途中物质条件好,免受 身体之苦的人不一定能免于精 神之苦来说明.
•精神之苦:
惶惑 茫然 不安 无奈 焦躁不宁 索然无味
(精神上的苦旅)
前
方
—曹文轩
学习目标
• 1. 了解摄影散文的一些特点,体会联想这 一创作手法的具体运用。 • 2. 把握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局部只有在整 体中才能体现,整体是局部的语言环境。 • 3. 进一步了解和探索人类的“精神家 园”。 • 4.深入体验人类“精神家园”的内涵。
• • • •
重点 : 1. 立意上的反弹琵琶。 2. 虚实结合的写法。 难点:了解本文反弹琵琶的写法。
导学质疑——信息筛选
迅速浏览课文,看看作者提 出了哪几个核心观点? 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文眼 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人的悲剧性实质
导学质疑
1.人离家的原因有哪些? 2.人生苦旅苦在何处? 3.人的悲剧性实质到底是什么? 从而领悟到家的内涵是什么?
人们为什么要“离家”?
照片 画面 切入
归家?
(2)这个世界充满( ② ),充满危险, 然而又( ③ ),富有刺激性。 ①艰难②艰辛③丰富多彩④博大精深 (3)他的心或身( ① )是心和身一起受 着家的压迫。(①抑或 ②或者)
新苏教版语文必修一课件:第三专题《前方》(共53张PPT)

代表性长篇小说有《草房子》《山羊不吃天堂草》《
作品
红瓦》《天瓢》《青铜葵花》等;主要文学作品集有《忧 郁的田园》《红葫芦》《蔷薇谷》等;2003年由作家出版 社出版《曹文轩文集》(9卷)。 他是中国当代文坛“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作品以 优美、感人著称。
评价
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少年》,台北民生报社1996年版,有改动。作家 曹文轩在观赏了一组以“远行”为主题的摄影作品后,由作品 《前方》引发了对人生的思考而写下了这篇文章。摄影作品《前 方》(见课本),充满画面的是一辆破旧简陋的汽车,车中是几位 神态各异的旅客,其中给人印象最突出的是一位男子,手托下巴, 望向窗外,眼中流露出处于艰难旅程中的人的惶惑与茫然。
这是一句深奥而充满哲理的语句。文章借用画面将其形象化。为了加深 旅途辛苦这一印象,另外补充了钱钟书先生《围城》的一些片段: 这辆车久历风尘,该庆古稀高寿,可是抗战时期,未便退休。机器是没有 脾气癖性的,而这辆车倚老卖老,修炼成桀骜不驯、怪癖难测的性格,有 时标劲像大官僚,有时别扭像小女郎,汽车夫那些粗人休想驾驭了解。它 开动之际,前头咳嗽,后面泄气,于是掀身一跳,跳得乘客东倒西撞,齐 声叫唤。 这车厢仿佛沙丁鱼罐,里面的人紧紧的挤得身体都扁了。可是沙丁鱼 的骨头,深藏在自己的身体里,这些乘客的肘骨膝骨都向旁人的身体里硬 嵌。罐装的沙丁鱼条条挺直,这些乘客都蜷曲波折,腿跟腰弯成几何学上 有名目的角度。 鸿渐也在头晕胃泛,闻到这味道,再也忍不住了……又感觉坐得不舒 服,箱子太硬太低,身体嵌在人堆里,脚不能伸,背不能弯,不容易改变 坐姿,只有轮流地侧重左右屁股坐着,以资调节,左倾坐了不到一分钟, 臀骨酸痛,忙换为右倾,百无是处。一刻难受似一刻,几乎不相信会有到 站的时候。
整体感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钟书、丰子恺的作品中的场景 坐在豪华舒适的交通工具的人
人的悲剧 性实质
一、人在“走向前方、到处流浪 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 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
遮风避雨的
二、“人无法还家;” 实在的家
三、“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 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心灵的家园 精神的归宿
小结
• 因为人要不断离家,向前,于是,便有了“路”。 从这一部分开始,作者更多的是在关注人的精神 状况,思辨的色彩越来越浓。“家”“路”“流 浪”“旅途”等等,都是一些双关的语词,有时 是纯粹的哲学层面上的使用他们。作者试图揭示 并描述人的种种悲剧命运,不管你的生活境遇怎 么,都是“苦旅者”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家园之 思的人文内涵在作者这里得到了新的发掘:人对 家园的眷恋与追寻实际上是对某种精神的追求, 是一种近似宗教上的皈依感,所以表面上写离家, 实际上仍着眼于归家。因此,作者才能揭示出人 类精神状况中的三重悲剧。
摄影散文
摄影:视觉的直观性,对瞬间 的画面逼真再现。
散文:可以自由的用语言表达对 象,而且可以自由的展开 联想。
不应该只是摄影画面的简单文字 解说,而应该有新的发现和新的 创造
探究文本: 1节、2-8节
. 1节: 路上. (起笔,引出下文)
• 2节:人有离家的欲望。(文眼)
• 3节:无家时:人有离家远行的习性。
文章最后一段理解:对文章开始的呼应,同 时引导读者进一步思考。
文章写作手法
一、反弹琵琶。二、联想思考。 作者从摄影作品引出联想,由离家想到人类的精神 境遇,充满了悲悯之情和深刻的人文关怀。
文章相关句子理解:1.他们内心深处, . 2.只剩下一条通往前方的路. 3.人无法还家.4.即便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 之中.
思考1
• 曹文轩作为一个作家跟一般的作家 有何不同?这对他的写作有何影响?
参考答案1
• 曹文轩同时兼具学者的身份,这可 能使他的作品更富思考性、更具思 辩色彩。
• 一个作家的经历对其创作有影响, 一个作家的学养对他的创作同样具 有深刻的影响。影响他的思考方式、 写作方式。
思考2
• 那么,文章中有那些重要的核 心观点呢?
• 4节:有家后:远行的欲望没有寂灭。
• 5节:离家原因:外面世界的诱惑,获得生命 的满足和快感。
• 6节:离家原因:出自无奈。
• 7节:离家原因:前方的呼唤。
• 8节:回到摄影作品上来。由“前方”到“路” 到“汽车’,完成了从联想到摄影作品的思维 过程
思考3
• 文章接下去的内容跟上文相 比有什么不同?
思考5 • 人类精神状况的三重悲剧。
参考答案5
• 一.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 时刻刻地惦念着 三.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
感觉之中.
思考6.文中出现的一些双 关词语:
“家” “路” “流浪” “旅途”
如何理解题目“前方”?
“家”是精神的归宿,精神的栖息之所。 “前方”是理想,是精神的目的地;以“前 方”为标题,意即理想的召唤、精神的呼唤。 “路”是人生的征途,是追求理想的过程。
参考答案3
• 2—8节:讨论人的具体生活状 况.
• 下文转入对人的精神状况的 关注.
思考4:作者从哪几节转入对人生的思考(即 对人的精神状况的关注)?
• 9-11节 • 9节:由“路”着手,着眼于“路”与“家”
和“前方”的关系,由日常说话场景转入 对人生的思考。 • 10 节:论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 11节:论述人类精神状况的悲剧性实质.
旅途:人生的旅途。流浪:人生之路上 的奔波、漂泊.
•文章内容、思路 大总结
摄影作品 在路上 离家
汽 车
人的天性
外面世界的诱惑
出自无奈 对前方的幻 (理想的召唤) 想
前方
心灵家园
有无家可归的感觉 在漫无尽头的路上
人生之路
精神
人生实质上
是一场苦旅
摄影作品
拥挤不堪 坑洼不平 东歪西倒
惶惑 茫然
皮肉之苦 精神之苦
前方
曹文轩
前 方曹文轩
1954年1月生于江苏盐城农村。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 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 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 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 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 主要文学作品集: 《忧郁的田园》、《暮色笼罩下的祠堂》、《红葫芦》、 《蔷薇谷》、《少年》、《大水》、《追随永恒》、《三 角地》等。 长篇小说: 《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根鸟》 等。 主要学术性著作: 《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面对微妙》、《曹文 轩文学论集》、《思维论——对文学的哲学解释》等。 文章约150篇(略) 有作品翻译为英、法、日、韩等文字。
背诵掌握文中诗句.
再见
参考答案2
1.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欲望. 2.人生实质是一场苦旅. 3.人的悲剧性实质.
摄影散文:摄影散文是
一种新兴的文体,顾名思义, 它是由摄影和文字构成的。 它兼具了两种表达手段的审 美特点,即摄影的视觉性、 对瞬间画面逼真的再现能力 和散文运用语言来表达对象 时的自由。
成功的摄影散文不应被 摄影作品所束缚,不应成为 呆板的文字解说,应该有新 的发现,新的创造和生发, 使两者互相影响,互相补充, 成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