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环境下中国制造企业的竞争空_省略_及策略选择_电子电器产业案例分析_白雪洁

合集下载

新形势下传统制造业跨界战略选择的因素及逻辑分析

新形势下传统制造业跨界战略选择的因素及逻辑分析

新形势下传统制造业跨界战略选择的因素及逻辑分析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传统制造业面临着新的形势。

在这个新形势下,传统制造业需要进行跨界战略选择,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挑战。

本文将从因素和逻辑两个方面对新形势下传统制造业跨界战略选择进行分析。

一、因素分析在新形势下,传统制造业跨界战略选择的因素主要包括市场需求、技术创新、人才资源和政策支持等方面。

1. 市场需求随着消费升级、个性化需求的增加,传统制造业面临着新的市场需求。

跨界战略选择需要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将传统产品与新的需求相匹配,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升产品竞争力。

2. 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传统制造业跨界战略选择的重要因素。

传统制造业需要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

技术创新还能带来新的产品和服务,拓展市场空间,提升企业发展的活力。

3. 人才资源在跨界战略选择中,人才资源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传统制造业需要拥有具备跨界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他们不仅要具备传统制造业的技术能力,还需要具备新兴行业的专业知识,能够驾驭跨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创新发展。

4. 政策支持政策支持是传统制造业跨界战略选择的重要保障。

政府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传统制造业的跨界发展,包括资金支持、税收优惠、技术引进和人才培养等举措,为传统制造业的跨界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保障。

二、逻辑分析在新形势下,传统制造业跨界战略选择的逻辑主要包括转型升级、拓展发展空间和打破传统边界三个方面。

1. 转型升级传统制造业需要通过跨界战略选择进行转型升级,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传统制造业需要与新兴产业进行融合,借助新的技术和模式,提升产品品质和服务水平,加速企业发展步伐,实现产业价值链的延伸和产品结构的优化。

2. 拓展发展空间传统制造业跨界战略选择的逻辑在于拓展发展空间。

跨界战略选择可以为传统制造业打开新的市场空间,拓展新的业务领域,促进企业业务的多元化发展,降低行业风险,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制造业应对案例分析

制造业应对案例分析

制造业应对案例分析1. 概述制造业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变革。

本文旨在通过案例分析,探讨制造业在应对挑战和变革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和措施,并总结经验教训。

2. 案例分析2.1 全自动化生产线的引入某制造企业生产线采用传统的人工操作方式,生产效率低下、成本高昂、品质难以保证。

为了提升竞争力,该企业引入了全自动化生产线。

通过全面梳理生产流程、设计合理的工艺流程以及引入先进的自动化设备和技术,实现了生产线的全面自动化。

从而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并有效提高了产品质量,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了优势地位。

2.2 转型升级,加大研发投入另一家传统制造企业面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和竞争压力,决定进行转型升级。

他们开始加大对研发的投入,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引进了先进的制造技术和工艺,并推出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

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创新,该企业成功实现了产品的差异化,并成功开拓了新的市场。

转型升级使得企业走出了困境,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2.3 智能制造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智能制造逐渐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方向。

某家家具制造企业采用智能制造技术,实现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通过先进的传感器和智能控制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和调整生产过程,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同时,智能制造还能够与供应链和物流系统实现无缝对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计划的灵活调整。

智能制造的应用使得该企业在市场中具备了更强的竞争力。

3. 总结以上案例分析表明,制造业在面对挑战和变革时,可以采取多种策略和措施来应对。

其中,全自动化生产线的引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品质,降低成本;转型升级和加大研发投入可以实现产品的差异化和创新;智能制造的应用可以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这些经验为制造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有助于制定未来的发展战略。

制造业的应对案例分析是一个复杂而广泛的话题,本文只是挑选了几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模块化环境下的中国产业升级研究——以国内手机产业为例的分析

模块化环境下的中国产业升级研究——以国内手机产业为例的分析

技 术 和市场 环境 的发 展 变化 导致 了企业 生 产方
式 的适 应性 调整 ,从而也推进 了产业组织形 态的不断
演 变 。在前 钱德 勒 时期 ,市场 狭小 ,以手 工技 术 为
主 ,形成 了类似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而在钱德 勒时
期 ,技术获得 了巨大的发展 ,市场规模大 为扩张 ,科 层组织成为主导 的企业组织模式 ,以低成 本大量生产 标 准品 为主要特 点 的大规 模生 产方 式 ( as Ms Po ut n rd co )成 为 占主导 地位 的生 产方 式 ,纵 向一 体 i 化 ( e i lner i )企业 逐 渐成 为发达 国家 主宰 V lc t ao l aI g tn
TI AN ho -W e Z ng i
(h aySho o zo u ipl a y o ie, uhu Z ei g 3 3 0) r e r c ol f huM nc aP n mm te H zo hj n 10 4 r P t Hu i C t a
Ab t a t sr c :W i h c ee a in o lb le o o c i tg ai n t t e a c lr t fgo a c n mi n e r t ,mo u a i a e n p a i g a n r a i gy i o t n oe i h o o d l r y h sb e ly n n i c e sn l mp ra tr l n t
S u y o i a’ n u ti lUp r d n a e n t e M o u a v so t d n Ch n SI d sra g a i g b s d o h d l r Di ii n
— — aCa eS u yo ie eMo i h n n u t s t d f Chn s bl P o eI d s y e r

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国内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案例分析

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国内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案例分析

0引言全球价值链是指在全球范围内通过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的全球性跨企业的网络组织,涉及产品研发与设计、原材料采购与运输、成品和半成品生产与销售及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全部过程,涵盖参与上述环节的所有生产和销售活动的组织、价值创造和利润分配。

国际分工程度的不断加深,提高了生产复杂度,拉长了生产的链条。

跨国公司作为国际贸易参与的主体,出于降低成本、提升生产效率和利润率的考虑,在全球范围内布局研发、设计和生产等环节,全球价值链贸易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特征,提升价值链的增值能力成为跨国公司深度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关键。

全球价值链治理是全球价值链理论的核心,不同的治理模式对处在价值链的企业及其所属产业的升级都会产生影响。

随着全球价值链各环节的可分解程度不断提高,更加专业的技术、知识和全球价值链治理能力逐渐成为一个企业和国家确立竞争优势的核心要素。

全球价值链的驱动机制和治理模式决定了价值链不同环节的增值能力,也随着国际市场环境和企业的改变发生动态演变。

王思语等[1]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凭借生产要素的低成本优势使得贸易规模迅速扩张,国际分工地位得到快速提升。

张杰等[2]、吕越等[3]提出,中国的制造业仍存在全球价值链俘获效应,造成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收益分配中的话语权较弱,承担了更大的市场风险,面临更高的资源与环境压力。

近年来,中国人口红利日益减弱,来自东南亚国家的成本竞争和发达国家的技术竞争对参与国际竞争的中国制造企业构成双重压力。

生产成本上升、利润率降低抑制了企业的创新动力,导致价值增值水平下滑。

全球价值链治理结构决定了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具体方式,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又决定了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获得的利益分配。

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使数字化变革成为企业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变革又加剧了市场竞争,企业之间的关系日趋复杂,价值链治理模式发生变化。

因此,数字化转型对制造业企业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的影响机制和作用渠道,值得进一步探讨研究。

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策略研究——以电子元器件行业为例

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策略研究——以电子元器件行业为例

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策略研究——以电子元器件行业为例近年来,中国制造业不断进行着转型升级。

如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

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制造业在低成本、大规模、高效率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但是,在大力发展制造业的同时,中国也需要在技术创新、产品质量、品牌影响力等方面做出更大的突破。

本文将以电子元器件行业为例,探讨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策略。

一、现状和困境:电子元器件是信息产业的基础和核心,也是制造业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电子元器件行业取得了快速发展的成果。

2010年前后,中国电子元器件产业总产值占全球近30%。

然而,中国电子元器件行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如国际市场上的激烈竞争,产品质量不一等问题。

根据《2019中国电子元器件行业市场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基础设施发展不足。

其中,被成为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划分的电子元器件行业,2018年实际新增投资额惟有136亿元。

在此背景下,新增产业规模相对较小,体量小、数量少的新能源汽车和生物医药行业上升的投资额和规模,加速行业净化。

二、技术创新:在电子元器件行业的产业链上,技术创新是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

中国电子元器件行业应不断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自主研发和知识产权保护。

同时,珠三角地区的创新也成了此类企业的标志。

珠三角地区有数以千计的电子元器件企业,以好的硬环境、优质的软环境、优越的政策环境以及有巨大的人才优势,带动珠三角以及包括全国其他电子产业聚集区的快速发展。

例如,在该地区设有“创新港”的华大智造(300236.SZ)实现年销售收入近120亿元,是中国IT企业的龙头企业之一。

三、品牌建设:品牌建设是企业实现高附加值的重要手段。

电子元器件行业由于技术含量较高,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因此,品牌建设对于电子元器件企业来说显得更为重要。

近年来,国产电子元器件企业不仅在技术研究领域取得了积极进步,还在品牌建设上进行了创新。

例如,华为、小米等国内品牌在电子产品市场上的崛起,也为国产电子元器件生产企业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制造业市场竞争分析与应对策略

制造业市场竞争分析与应对策略

制造业市场竞争分析与应对策略引言制造业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竞争激烈的行业。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制造业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企业需要不断寻求创新和发展新的竞争策略来保持竞争优势。

本文将通过分析制造业市场竞争的特点和趋势,以及详细介绍几种应对策略来帮助制造企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制造业市场竞争的特点制造业市场竞争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技术升级速度快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制造业的技术升级速度非常快。

新的技术和工艺不断涌现,使得企业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技术来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同时,技术升级也会带来市场竞争的不确定性,企业必须保持敏锐的市场嗅觉和快速的反应能力。

2. 市场需求多样化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这使得企业需要不断创新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以汽车制造业为例,消费者对环保性能、智能化功能、安全性能等方面的需求都在不断增加,企业必须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和技术,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3. 成本压力大市场竞争激烈使得企业必须不断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成本包括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设备成本等方面,企业需要通过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优化生产流程等手段来实现降低成本的目标。

4. 资源分配重要市场竞争中资源的合理配置十分重要,包括研发投入、市场推广、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资源。

企业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和竞争状况来调整资源投入,以实现最佳的利润和市场份额的分配。

5. 创新能力决定竞争优势在制造业市场竞争中,创新能力是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

企业需要不断引进新的技术、研发新的产品、提供差异化的服务等来吸引消费者,从而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利润。

制造业市场竞争的趋势除了以上的特点外,制造业市场竞争还存在一些趋势:1. 供应链整合制造业往往涉及多个环节和参与者,包括原材料供应商、生产企业、分销商等。

在市场竞争中,供应链整合越来越重要。

企业需要通过与供应链上的参与者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共享,以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和竞争力。

新形势下传统制造业跨界战略选择的因素及逻辑分析

新形势下传统制造业跨界战略选择的因素及逻辑分析

新形势下传统制造业跨界战略选择的因素及逻辑分析【摘要】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传统制造业正在面临着巨大的转型挑战。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跨界战略成为一种必要的选择。

跨界合作的优势在于可以整合资源、拓展市场、提升竞争力。

市场需求驱动着传统制造业不断进行创新和转型,而技术创新则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关键。

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是企业成功转型的重要保障,而风险控制与适应能力则决定着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的生存能力。

传统制造业跨界战略选择的因素综合考量需要综合考虑市场需求、技术创新、人才培养、风险控制等因素。

成功案例分析可以为企业指明未来发展的方向,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则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机遇和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新形势,传统制造业,跨界战略,转型挑战,市场需求,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团队建设,风险控制,适应能力,成功案例,未来发展趋势。

1. 引言1.1 新形势下传统制造业的转型挑战在当前新形势下,传统制造业正面临着巨大的转型挑战。

由于全球经济竞争加剧、市场需求变化、技术进步加快等因素的影响,传统制造业传统的商业模式和生产方式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一方面,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使传统制造业难以满足消费者需求;新技术的迅速普及和应用使得传统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受到了挑战。

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要求也让传统制造业面临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传统制造业必须转变思维、改进技术、寻找新的市场机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传统制造业的转型挑战不仅是一次改革的机遇,更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只有通过转型升级,传统制造业才能在新形势下生存与发展。

1.2 跨界战略的必要性在当前新形势下,传统制造业面临着严峻的转型挑战。

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和科技进步的迅猛发展,传统制造业所处的市场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制造业面临着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以及盈利难题等问题。

为了在新的经济形势下生存和发展,传统制造业必须着眼于跨界战略,寻求新的发展路径。

中国制造企业的比较优势与竞争劣势

中国制造企业的比较优势与竞争劣势

中国制造企业的比较优势与竞争劣势摘要:在分析中国企业尤其是制造企业的竞争优势时,通常认为我们具有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

本文认为,这种优势只是比较优势,并不必然转化成竞争优势,而且这一优势随着大量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竞争战略已逐渐销蚀。

中国企业要赢得竞争优势,必须重视人力资本的价值,培养自己在研发与创新、营销、品牌、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差异化能力。

在一个开放的、全球化竞争的环境下,企业的竞争优势有可能向所有存在禀赋资源比较优势的市场或产业领域渗透。

中国企业在全球的竞争优势往往体现在制造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业领域,因为中国制造业是最能利用和体现我国具有比较优势要素的产业,也是最具创新潜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产业。

然而,随着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市场的国际化程度已向纵深发展。

当大量的拥有研发、营销技术和品牌优势的著名跨国公司将制造业生产基地向中国转移以利用中国市场的比较优势要素的时候,中国的制造业似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我国制造业如何守住最后一块拥有比较优势的阵地,这不仅关系到能否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更重要的在于能否首先立足于国内市场,因为制造业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推动力。

一、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在分析中国企业尤其是制造业的竞争优势时,通常认为中国企业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低成本的优势,而这一优势又主要体现在劳动力低成本。

根据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公布的 2001—2002年中国国际竞争力综合排名,中国综合竞争力排名第31位。

从评价的八大要素指标中的“企业管理”和“科学技术”这二项具体指标来看,我国劳动力成本从2000年的第12位上升到2001年的第10位,比其它指标高出20多位,凸显中国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而且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还低于东南亚国家。

1999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对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制造业的工资报酬做的测算结果同样证明以上结论。

如下表。

中国20多年来经济高速增长,但劳动力成本并没有相应的大幅度上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块化环境下中国制造企业的竞争空间及策略选择———电子电器产业案例分析白雪洁(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天津300071)[摘要]当前,模块化作为一种产业发展趋势其影响触角正在逐渐延伸,电子电器产业即是其中之一。

本文利用基于产品结构的产业分类方法对电子电器业的产品进行重新分类。

通过构筑以零部件的技术变动性和市场需求特性为维度的空间结构图,可以看出,中国电子电器企业的竞争空间随着技术的变动程度和市场需求的复杂程度提高而逐渐缩小,这是因为中国的电子电器企业过分追求享有模块化的加工组装便利效应而忽视了激励技术创新效应。

基于此,本文从技术稳定型产品和技术变动型产品两个方面分别给出了中国电子电器企业的竞争策略建议。

[关键词]模块化;电子电器产业;竞争;策略[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80X(2007)03-0112-08【案例研究】20世纪末期,在信息化和全球化力量的推动下,制造业内各种新型生产和组织方式不断涌现,模块化即是其中之一。

模块化通过改变产业内企业和企业间的关系,影响市场竞争格局、不同企业的竞争力内涵,以及企业的竞争层级等。

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效果在模块化的生产组织方式下更加突出,对在全球竞争中总体上不具有主导权的中国制造企业而言,如何适应模块化竞争环境的变化,并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有利的竞争路径和策略是中国制造企业面临的严峻现实问题。

本文以电子电器产业为例探讨该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电子电器产业属于大产业分类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内的细分产业,产品以民用为主,主要包括电视、影碟机、录像机等黑色家电产品;电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空调机等白色家电产品以及数码照相机、摄像机、计算机及笔记本电脑、MP3等数码产品。

因为增加了信息类数码类产品,其内涵比家电产业更为宽泛,细分产品可达上百种。

20世纪末期,全球电子电器产业一方面出于降低生产成本、追求技术开发效率的目的,另一方面为了适应数字化的技术发展和网络化、智能化的产品发展需要,模块化生产成为一种趋势。

中国电子电器产业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具有很高的生产能力,如空调器、电视机、影碟机、台式电脑、微波炉、电冰箱、洗衣机以及电饭锅、电风扇等多种小家电的产量均居世界首位或前茅。

在国际[收稿日期]2007-01-29[作者简介]白雪洁(1971—),女,内蒙古哲里木盟人,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所副教授。

2007年3月第3期(总228期)Mar.,2007No.3ChinaIndustrialEconomy中国工业经济电子电器产品市场上“中国制造”已经成为一种普遍标示,彰显着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但反观该产业内存在的种种现象,却不容乐观。

一是拥有规模产量却没能享受规模经济效应。

规模经济这一基本规律在中国电子电器产业内似乎没有得到很好的验证。

例如,空调、电视机等上千万台的生产规模带来的却是企业利润的持续下滑,直至2005年末家电行业以0.61%的平均利润率引来业界、政府乃至消费者的一片哗然。

为何产量规模的上升没能转化为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值得深思。

二是拥有产值却缺少利润。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子电器产品生产地,贴有“中国制造”标签的产品虽然为中国创造了巨大的产值,但却由国外企业分走了丰厚的利润。

例如,计算机产品中英特尔的CPU、微软的Windows办公系统和日本、韩国的液晶显示器生产企业是创造附加价值的主体企业,也是利润的主要获取者,中国企业拥有产值却缺少利润。

三是拥有生产权却不掌控产业链。

中国电子电器产业的发展既受益于产业的国际化、模块化分工趋势,也在一定程度上陷入“分工陷阱”。

中国企业普遍拥有的生产权只占整个产业链中很小一部分,而对产业链具有更大掌控能力的核心技术、销售渠道等战略资源却正是中国企业极度缺乏的。

四是拥有低成本优势但却正在削弱。

低成本是中国电子电器产业成长的核心优势,但今后随着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劳动力土地要素成本的提高,对低估要素价格的校正,以及国际贸易摩擦的频繁发生等都在削弱这种低成本优势。

五是拥有市场空间但却频繁遭遇反倾销诉讼。

中国电子电器产业依托低成本优势所实行的低价格扩张策略获得了良好的市场效果,特别是在国际市场上中国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大幅度提高。

但随之而来的是中国电子电器产品出口频繁遭遇的反倾销诉讼,这也警示以低价格扩大市场占有率的竞争策略值得反思。

以上种种现象促使我们思考,电子电器产业内的模块化分工趋势到底为中国企业带来了什么,中国企业现在和未来的竞争空间在哪里,其对应的竞争策略又是什么。

这些正是本文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二、理论框架:基于产品结构的产业分类方法及其评价自1997年哈佛大学的鲍德温和克拉克发表的代表性论文《模块化时代的经营》以来,模块化理论研究呈现了几大流派齐头并进的特点。

鲍德温和克拉克为代表的哈佛学派集中于模块化与系统创新的理论研究(Baldwin,C.Y.andk.B.Clark,2000),以国领二郎、池田信夫等人为代表的日本比较产业论学派着重探讨模块化对企业之间关系的影响(国领二郎,1995;池田信夫,2001),以克里默和青木昌彦为代表的信息的比较效率论学派则从组织间的信息传递效率角度切入研究模块化理论(Cremer,J.,1990;Aoki,M.2001)。

除上述几大流派之外,日本学者藤本隆宏在模块化概念及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基于产品结构的产业分类方法,这种分类方法围绕设计结构来展开。

所谓设计结构是指构成产品的主要零部件在设计时的关系结构,即每个零部件的设计是否与其他零部件存在依赖关系,一个零部件的内部结构调整是否会影响到其他零部件以及产品整体的性能、品质等。

据此,藤本隆宏提出了统合型设计结构及对应的统合型产品和模块型设计结构及对应的模块化产品。

所谓统合型产品,是指零部件和生产流程的设计需要依据产品的特性而进行,而且需要零部件之间的相互适应、调整,只有各零部件和生产流程之间达到相互协调的最适状态,才能够使产品发挥最好的性能。

与统合型产品相对应,藤本隆宏认为,模块化产品的性能和零部件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各零部件之间的联系界面也是标准化的,只要把分别设计的零部件简单组合就可以达到产品的性能要求。

另外,从零部件设计和生产工作是否存在企业间分工的角度,藤本隆宏又给出了开放式和封闭式两个维度,据此,藤本隆宏的基于产品结构的产业分类方法就形成了,其形象的表述如图1所示:封闭式统合型产品如汽车摩托车轻薄短小型家电封闭式模块化产品如计算机主机工作机械高级机械玩具开放式模块化产品如个人电脑软件包新金融商品自行车产品设计的相互依存度统合型模块化封闭开放超越企业边界的联系资料来源:藤本隆宏.关于结构的比较优势的考察[J].MMRCDiscussionPaper,2005,2(24).图1基于产品结构的产业分类从图1可以看出,基于产品结构的产业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封闭式统合型产品,其零部件的设计工作分别在不同企业的内部完成,但产品总体需要各零部件之间的协调配合,加工组装企业特别需要具有很强的协调组织能力。

例如,汽车、摩托车、轻薄短小型家电等。

第二类是封闭式模块化产品,这类产品的零部件设计工作也分别在不同企业的内部完成,加工组装型企业只需将分散在不同企业生产的零部件进行简单的组合,就可以保证产品的性能。

例如,计算机主机、工作机械、高级机械玩具等。

第三类是开放式模块化产品,这类产品的设计工作是在开放的技术标准和联系界面下由多家企业竞争性,也可以是合作性完成的,加工组装企业只需甄选出最合适的各部分模块进行简单组合就可以完成产品的生产。

例如,个人电脑、软件包、新金融商品等都属于开放式模块化产品。

第三类产品和产业也是当前模块化理论研究的主要对象。

对藤本隆宏的基于产品结构的产业分类方法,有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1)该分类方法将设计工作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方式作为分类标准,以设计为起点的研究思路与设计模块化理论的着眼点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它们都将设计这个新古典经济学理论视为“黑箱”的部分打开,研究不同产品的设计特点及其对产业内企业间关系的影响等问题。

(2)该分类方法还以零部件与零部件之间、零部件与产成品之间的关系为分析视角,以各种关系是否错综复杂为分类标准,认为统合型产品的各种关系复杂而模块化产品的各种关系简单。

但事实上这种分类标准未免失之偏颇,因为“分解复杂的系统(或者说组成复杂的系统)后得到的模块本身就是复杂的系统”恰恰是当前的模块化理论备受关注的原因之一(青木昌彦,2003)。

也就是说,模块化产品也存在简单的模块化产品和复杂的模块化产品之分。

对复杂的模块化产品而言,模块与模块之间的协调也至关重要。

(3)该分类方法中对模块化的理解是狭义的,即设计的模块化。

而当前主流的模块化理论认为模块化具有几个层次,即设计模块化、生产模块化和组织模块化等。

它们之间不是必然的递进关系,也就是说,并非设计的模块化一定会导致生产模块化和组织模块化,但一般而言,现代分工的优势已经使得模块化生产普遍存在于很多产业,即便是被藤本隆宏视为典型的封闭式统合型产品的汽车产业内,模块化生产趋势也已经十分明显。

从这个意义上讲,部分统合型产品可能仅是模块化产品的一种类型。

(4)该分类方法对模块化的理解过于简单,认为模块化仅是对分工设计生产的零部件进行简单加工组装的思想并不能有力地解释现实中存在的模块化现象。

模块化产品也有从简单到复杂的不同层级,依据模块化的复杂程度,模块集成企业,或者说组装企业承担的功能和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从这个意义上,该分类中的部分统合型产品也可能只是一种复杂的模块化产品。

虽然,藤本隆宏基于产品结构的产业分类方法存在上述一些含糊和解释不清的问题,但该分类方法从设计分工的特点和企业之间联系的复杂程度来划分产品和产业的分析思路,仍然具有创新性,也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分析思路,即利用该分类方法来描述电子电器产业的发展历程,检验不同产品的设计、生产属性以及对企业竞争力的要求,从而探讨我国电子电器企业的竞争路径和策略问题。

总体而言,电子电器产业的发展历程可以由图2描述:产品设计的相互依存度统合型产品模块化产品封闭开放超越企业边界的联系IBM/360之前的电脑模拟技术家电IBM/360之后的电脑数字化家电数字化+网络化+兼容化家电PC图2电子电器产业内不同产品的结构特点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三、模块化产品的市场分类及中国电子电器企业所处的竞争空间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电子电器产业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该产业的模块化发展趋势,一是模块化是一种分工生产形式,出于降低生产成本、占领更大市场的考虑,世界上该产业内的主导性企业纷纷释放生产权,促成了明显的产业内分工生产格局,这为中国企业进入该产业生产创造了机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