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外历史演变及阶段特征
中外历史分期与阶段特征

明清时期(公元1368——1912年)是中华文明由盛而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清王朝统治时期内,1840年至1912年属于近代史部分,史称晚清。这一历史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强化达到顶峰,严重阻碍了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的的发展,使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
(3)不同: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西罗马灭亡,欧洲走向分散。(4分)原因: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促进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3分)
隋唐时期(公元581年——907年)是中华文明的成熟阶段。政治上,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的成熟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成熟;隋唐经济的发展也是一片繁荣景象,有著名的“贞观之治”的出现;文化上的发展主要是唐诗的盛行。
五代十国(公元907年—979年)年这一历史时期也是是社会大分裂的时期,封建经济遭到破坏,但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经济重心进一步往南移。
从人类的产生至1840年,这段历史时间属于中国古代历史时期,主要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历经了采集渔猎、农耕经济等文明形态。
从原始社会至奴隶社会的周代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公元前2070年以前是原始社会。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221年则是奴隶社会时期,经历了夏(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商(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和周(公元1046年——公元前221年),其中周代以公元前771年的周平王东迁为界划分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和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此处须说明的是,很多同学历史认识中多知春秋战国而不知东周,东周时期又可划分为春秋(公元前771年——公元前476年)和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中外历史纲要: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总结

中外历史纲要: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总结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阶段特征】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
依据阶段特征可以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夏、商、西周(约公元前2070-公元前771年)--中华文明的初步形成时期和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初步发展——秦汉【阶段特征】秦汉(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也是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的历史时期,社会政治从天下大乱到天下大治,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秦汉文化作为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为后世封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夏商周春秋战国政治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确立、发展及逐步瓦解。
中华古代文明的起源以早期国家出现为重要标志,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商朝神权与王权相结合,西周时期逐步形成了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主要内容,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变法;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崩溃,开始出现郡县制,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社会阶级阶层发生巨大变化,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传统等级序列被打破;世卿世禄制被军功爵制等所取代,士阶层崛起,社会流动增强。
经济小农经济逐步成为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
农业在各部门中的主导地位确立,形成以中原地区长期领先为特点的经济格局;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发展到铁犁牛耕,开始走上精耕细作道路(生产力);土地制度也从井田制发展为土地私有制,各国进行税制改革(生产关系); 小农经济逐渐形成(经营方式)。
打破“工商食官”出现了私营手工业和私商;重农抑商政策形成。
思想西周治国由强调神权色彩到“敬天保民”,尤其是凸显人伦、道德、宗法(血缘)等观念,带有理性和人文主义色彩礼乐制度崩溃,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在天文、医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一系列成就;教育领域,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历史阶段特征

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历史阶段特征先秦时期先秦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夏、商、西周和东周(春秋、战国),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的出现、发展与解体,奴隶社会的形成(夏)、发展(商)、鼎盛(西周)与瓦解(春秋)以及封建社会的形成(战国)。
1.政治:原始社会末期实行禅让制;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国家;商朝实现内外服制;西周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势力逐渐强大,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
2.经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3.文化:在学术领域,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在文学上,《诗经》和“楚辞”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在文字上,商朝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时期。
1.政治: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
2.经济:封建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并有所发展,对外贸易开始(丝绸之路)。
3.文化:治国思想出现了法家——道家——儒家的转变,西汉时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医学、造纸术等科技成就领先世界。
魏晋隋唐时期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交融的基础上,隋唐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继续发展,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1.民族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相互交往,出现民族交融局面;隋朝时期结束分裂,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2.区域开发:北民南迁,六朝对江南地区的大力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隋唐时期,由于生产关系的调整,经济繁荣,江南得到进一步开发。
3.制度创新: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制雏形出现,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正式确立并得到发展;选官制度由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赋税制度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租调制发展到唐朝的租庸调制,唐朝中后期的两税法标志着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重大转折。
中外历史阶段特征知识整合

中外历史阶段特征知识整合一、中国历史发展阶段一、中国古代1、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政治: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经济:井田制2、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年)政治: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社会分裂动荡;新兴地主阶级兴起变法运动,封建制度确立。
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确立。
思想:思想界出现“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教育:私学兴盛。
科技文化:技术文化取得很大进步。
(司南、《甘石星经》、《诗经》、离骚)3、秦朝(前221——前206)政治: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4、汉代(前206—公元221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中央,皇权)经济:小农经济发展(工具、水利)思想:思想大一统5、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政治:分裂动荡文化:特立独行士人促进书法、绘画艺术发展。
6、隋唐时期(581—907年)政治:社会统一,前期政治开明。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成熟。
(三省六部制)经济:封建经济繁荣。
(曲辕犁、筒车---均田制)思想文化:全面繁荣,开放多元,世界领先。
(火药、雕版印刷、子午线)教育:科举制度确立与完善。
5、宋元时期(960—1368年)政治:北宋相对稳定,南宋偏安,元朝疆域空前辽阔。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完善。
经济:商品经济繁荣,城市发展。
(纸币、城市、对外、纺织、制瓷)思想:理学兴起并发展成为官方哲学。
科技文化:四大发明为代表科技世界领先。
文化高度繁荣,适应市民风俗文化和文人的文化。
6、明清时期(1368---1840年)政治: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经济: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商品经济繁荣,江南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是发展缓慢。
思想:理学占据统治地位,出现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科技文化:传统科技失去创新,以总结性著作为主。
适应市民的小说创作繁荣,出现一批批判现实的文学作品。
教育:八股取士束缚了人们思想。
对外:闭关锁国政策。
二、中国近代1、近代前期(1840——1919年)——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政治:列强侵略中国,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外历史分期与阶段特征

三国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581年)是社会大分裂的时期,封建经济遭到破坏,但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经济重心开始由北向南移。思想文化上则是佛道对儒学的挑战与冲击。
历史时期
古代中国
古代罗马
①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
秦国商鞅变法(前356年)
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
(前451年)
②公元前3世纪
秦始皇统一中国(前221年)
罗马统一意大利
(前270年左右)
③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
西汉、东汉王朝强盛时期
(前202年~公元184年)
罗马强盛时期
(前201年~公元192年)
经济: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社会生活变迁
文化科技:物理、生物学、文学艺术
两种制度的并存、竞争与合作
高中世界历史是把中国历史剔除并主要讲述的西方历史进程的发展。西方史学把西方历史划分四大阶段,即上古时期(约三四百万年前至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中古史(公元475年至1500年左右东罗马帝国的覆灭)、近代史(1500年——1917年)和现代史(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至今)
从人类的产生至1840年,这段历史时间属于中国古代历史时期,主要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历经了采集渔猎、农耕经济等文明形态。
从原始社会至奴隶社会的周代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公元前2070年以前是原始社会。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221年则是奴隶社会时期,经历了夏(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商(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和周(公元1046年——公元前221年),其中周代以公元前771年的周平王东迁为界划分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和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此处须说明的是,很多同学历史认识中多知春秋战国而不知东周,东周时期又可划分为春秋(公元前771年——公元前476年)和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中外历史阶段特征

中外历史阶段特征人类历史上有许多重要的阶段和时期,其中包括了中外历史的发展。
中外历史阶段的特征既有共同点,也有差异。
下面将对中外历史阶段的特征进行探讨。
中国历史阶段特征:1.传统社会阶段:这个阶段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阶段,大约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一直延续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为止。
在这个阶段,社会组织以农耕社会为主,封建社会制度基本形成。
国家政治中心以王朝为单位,社会以农业为主导经济生产方式,封建等级制度存在,并在这个阶段逐渐发展。
2.帝国时代:帝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主要是指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开始,一直延续到1912年辛亥革命为止。
这个阶段中国出现了多个统一的大型王朝,包括秦朝、汉朝、唐朝、宋朝等。
这个阶段中国文化和科技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出现了许多伟大的发明和发现,如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
在经济方面,农业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商业和手工业也相对繁荣。
3.民族解放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包括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和旧中国时期的抗日战争。
中国在这个阶段经历了国家政权的动荡和外来势力的侵略。
在辛亥革命中,中国废除了封建君主制度,建立了共和制度。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并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这个阶段对中国的解放和民族意识的觉醒起了重要作用。
外国历史阶段特征:1.古代文明:古代文明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阶段之一,包括了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等。
在这个时期,人类出现了文字和文字记载的历史,建立了国家和政治制度,发展了农业和手工业,形成了属于各个国家的文化和宗教体系。
2.中世纪: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大致从罗马帝国灭亡后开始,到文艺复兴运动开始为止。
在这个阶段,欧洲经历了封建社会的发展,封建制度和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宗教在社会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基督教教权在政治和社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近代世界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主要发生在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期。
中外历史演变及阶段特征

中外历史演变及阶段特征(通史提纲)第一部分中国史一、古代中国1、朝代更替原始社会→夏(前2070~前1600)→商(前1600~前1046)→西周(前1046~前770)→春秋(前770~前476)→战国(前475~前221)→秦朝(前221~前206)→西汉(前202~8)→东汉(25~220)→魏晋南北朝(220~581)→隋(581~619)→唐(618~907)→五代(907~979)→北宋(960~1127)→南宋(1127~1279)→元(1271~1368)→明(1368~1644)→清(1616~1912)3、阶段特征A.先秦:总特征:中华文明起源与奠基;开创、勃兴政治:权力传承秩序逐步确立完善,但尚未集中;血缘政治从强化走向削弱;统治疆域扩展,走向统一。
经济: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革(如土地制度);农工商的基本经济结构形成。
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奠定中国文化的基础。
B.秦汉:总特征: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大一统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商业?丝绸之路?政治上:官僚政治渐取代贵族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发展——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刺史制度、内外朝制、推恩令、察举制、疆域变迁等思想文化上:统治思想的变化?文化科技的又一高峰C.魏晋南北朝:中华文明曲折发展....——国家分裂、民族融合、江南开发、佛道盛行、艺术发展总特征: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经济上:江南开发;灌钢法政治上:国家分裂、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九品中正制思想文化:佛道盛行、艺术发展D.隋唐:中华文明鼎盛、..、光照四邻...繁荣总特征:中华文明的繁荣经济上:农业?曲辕犁手工业?商业?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政治上:科举制、三省六部制思想文化:三教合一、唐诗、雕版印刷术、火药等,中华文明光照四邻E.宋元:中华文明继续发展....,民族大融合总特征: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五代辽宋夏金元——中华文明的新高峰经济上: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江南富庶;宋代商业突破性发展;宋元海外贸易发达政治上:民族大融合,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北宋加强集权、元代实行行省制思想文化上:理学兴起;宋词元曲;风俗画;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授时历》最先进F.明清:古代中华文明的总结..——繁盛与危机并存、衰落总特征: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社会转型明清——帝国的辉煌与衰落经济上:商帮、资本主义萌芽、人口大增政治上:专制集权发展到顶峰、郑和下西洋、海禁闭关锁国思想文化上:心学集大成;早期启蒙思想;小说繁荣、科学文化总结1、大事列表2、分期与线索分期1:晚清时期:1840~1912;民国时期:1912~1949分期2: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 (革命史观)三条主线:•列强侵华史(中华民族的屈辱史)•抗争探索史(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工人阶级)•近代化史(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全面转型:政治、经济、思想、社会)3、阶段特征A.近代前期中国的沉沦与转型(1840~1894)总特征:近代中国开始沉沦与转型政治上: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经济上:经济结构变动,近代化起步思想上:西学东渐;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中体西用社会生活:渐开放,工业文明开始影响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等B.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1894~1919)总特征: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政治上: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经济上:实业救国;民族工业显著发展思想上:康梁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社会生活:社会风尚等C.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新方向(1919~1949)总特征: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走向成功政治上:中共诞生后,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经过艰苦卓绝的探索和斗争,最终取得了伟大胜利。
中外历史演变及阶段特征

中外历史演变及阶段特征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镜子,是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外历史的演变和发展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下面将对中外历史的演变及其阶段特征进行探讨。
中国历史的演变及阶段特征:1.古代封建社会阶段(约公元前2100年-公元1840年):中国历史的初期主要是一个以封建制度为基础的农业社会。
在这个阶段,中国社会的主要特征是封建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以及农耕经济的繁荣。
农业是社会经济的基础,世袭制取代了部落联盟制,封建制度逐渐形成。
2.封建社会崩溃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阶段(公元1840年-1949年):在这个阶段,中国的社会、经济、政治出现了巨大的变革。
中国被西方列强侵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中国社会的沉沦和动荡,经济的停滞和衰弱,民族抵抗和革命浪潮的兴起。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49年-1978年):建立新中国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国有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和发展。
4.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1978年至今):开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中国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经济市场化的推进,国际合作的加强,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外国历史的演变及阶段特征:1.古代奴隶社会阶段(公元前3500年-公元476年):在古代欧洲、亚洲等地,奴隶制度是主要的社会经济形态,以战争为主要手段获取奴隶劳动力。
此阶段的特征是贵族阶级的统治和奴隶劳动的盛行。
2.封建社会阶段(公元476年-1789年):在这个阶段,欧洲大陆出现了封建制度。
在这个体系中,贵族阶级通过封地和官职来统治社会。
这个阶段的特征是封建制度的相对稳定和农业经济的繁荣。
3.资本主义社会阶段(1789年-现代):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开启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
这个阶段的特征是私有制和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资本家阶级的崛起和工业化的迅猛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历史演变及阶段特征(通史提纲)
第一部分中国史
一、古代中国
1、朝代更替
原始社会→夏(前2070~前1600)→商(前1600~前1046)→西周(前1046~前770)→春秋(前770~前476)→战国(前475~前221)→秦朝(前221~前206)→西汉(前202~8)→东汉(25~220)→魏晋南北朝(220~581)→隋(581~619)→唐(618~907)→五代(907~979)→北宋(960~1127)→南宋(1127~1279)→元(1271~1368)→明(1368~1644)→清(1616~1912)
3、阶段特征
A.先秦:
总特征:中华文明起源与奠基;开创、勃兴
政治:权力传承秩序逐步确立完善,但尚未集中;血缘政治从强化走向削弱;统治疆域扩展,走向统一。
经济: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革(如土地制度);农工商的基本经济结构形成。
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奠定中国文化的基础。
B.秦汉:
总特征: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大一统
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商业?丝绸之路?
政治上:官僚政治渐取代贵族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发展——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刺史制度、内外朝制、推恩令、察举制、疆域变迁等
思想文化上:统治思想的变化?文化科技的又一高峰
C.魏晋南北朝:中华文明曲折发展
....——国家分裂、民族融合、江南开发、佛道盛行、艺术发展
总特征: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
经济上:江南开发;灌钢法
政治上:国家分裂、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九品中正制
思想文化:佛道盛行、艺术发展
D.隋唐:中华文明鼎盛、繁荣
.....、光照四邻
总特征:中华文明的繁荣
经济上:农业?曲辕犁手工业?商业?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政治上:科举制、三省六部制
思想文化:三教合一、唐诗、雕版印刷术、火药等,中华文明光照四邻
E.宋元:中华文明继续发展
....,民族大融合
总特征: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
五代辽宋夏金元——中华文明的新高峰
经济上: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江南富庶;宋代商业突破性发展;宋元海外贸易发达
政治上:民族大融合,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北宋加强集权、元代实行行省制思想文化上:理学兴起;宋词元曲;风俗画;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授时历》最先进
F.明清:古代中华文明的总结
..——繁盛与危机并存、衰落
总特征: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社会转型
明清——帝国的辉煌与衰落
经济上:商帮、资本主义萌芽、人口大增
政治上:专制集权发展到顶峰、郑和下西洋、海禁闭关锁国
思想文化上:心学集大成;早期启蒙思想;小说繁荣、科学文化总结
二、近代中国
1、大事列表
2、分期与线索
分期1:晚清时期:1840~1912;民国时期:1912~1949
分期2: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 (革命史观)
三条主线:
•列强侵华史(中华民族的屈辱史)
•抗争探索史(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工人阶级)
•近代化史(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全面转型:政治、经济、思想、社会)
3、阶段特征
A.近代前期中国的沉沦与转型(1840~1894)
总特征:近代中国开始沉沦与转型
政治上: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经济上:经济结构变动,近代化起步
思想上:西学东渐;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中体西用
社会生活:渐开放,工业文明开始影响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等
B.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1894~1919)
总特征: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
政治上: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经济上:实业救国;民族工业显著发展
思想上:康梁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
社会生活:社会风尚等
C.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新方向(1919~1949)
总特征: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走向成功
政治上:中共诞生后,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经过艰苦卓绝的探索和斗争,最终取得了伟大胜利。
经济上:民族工业由发展到陷入绝境
思想上:新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引中国革命进入新阶段
社会生活:影视事业等
三、现代中国
1、历史长河
2、分期与线索
分期: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分水岭,分两个阶段: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新时期
线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程(先曲折后成功)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新中国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3、阶段特征
A.社会主义曲折发展中的探索(1949~1978,改革开放前)
总特征:社会主义曲折探索,成就与失误并存
政治上:特色民主政治体系建立,文革时遭破坏;外交逐渐成熟,不断打开新局面
经济上: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建立,成就与失误并存
科教文化上:成就突出,曲折发展
社会生活:翻天覆地,受政治运动影响
B.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1978~今,改革开放新时期)
总特征:改革开放,社会转型
政治上: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取得新成就;一国两制,港澳回归,九二共识,祖
国统一迈出大步伐;新时期外交建树斐然,中国大国地位上升
经济上:改革开放——体制改革,全方位开放,成就举世瞩目
思想文化:新时期理论创新——特色理论体系形成(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社会生活:科教文化事业大繁荣
第二部分世界史
一、历史长河
二、分期与线索
分期:可分三大阶段——①工业革命前(古希腊罗马的政治、思想;资本主义的手工工场阶段);②工业革命~二战结束(1945);③二战结束以来(1945~今)线索:①资本主义发展史;②社会主义发展史;③近代科学发展史;④世界格局演变
三、阶段特征或大事列表
A.西方文明的源头——古希腊罗马
总特征:西方文明的摇篮(源头)
政治上:民主(雅典)、法制(罗马法);经济上:工商业发达;思想上:人文精神起源
B. 前工业革命时代(14C ~1765 )
总特征:向近代社会转型
政治上:尼德兰革命、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确立(专制→民主)
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原始积累、手工工场阶段),世界市场出现并拓展
思想文化:人文思想的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近代科学建立
C. 工业革命的浪潮(1765 ~1945)
1、重大事件:①两次工业革命(18C中期~)②世界市场形成(19C末20C 初)
③民主政体在美、德、法的确立④两次世界大战(20C初)⑤社会主义运动
2、基本特征:世界工业文明的确立和扩展
①经济上:两次工业革命极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工业文明向世界扩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现代化进程加快;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②政治上:民主政体在英国的完善及在北美大陆的创新和在欧洲大陆的扩展;两次世界大战,世界格局变动;社会主义运动兴起。
③思想文化: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文学艺术流派先后流行;科学技术的重大发展。
D. 二战后的世界(1945 ~今)
1、主要内容:①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②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苏联改革;
③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④(近现代)科技发展与文学艺术
2、基本特征:世界格局剧烈演变
3、分期:①1945~20C90年代初②20C90年代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