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总复习生物生物与环境人与生物圈专题练习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生物与环境》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高中生物《生物与环境》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高中生物《生物与环境》练习题(附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再次引起人们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关注,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模式,越来越成为促进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经济模式。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生物群落内部进行碳循环的物质形式是CO 2B .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致使大气中的CO 2急剧增加C .大气中CO 2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只有植物的光合作用D .大力植树造林是缓解温室效应的唯一方法2.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一个村庄里所有的骡子是一个种群B .一个池塘中所有的蓝藻是一个种群C .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群落D .一块棉田中的全部幼蚜、有翅和无翅的成熟蚜是一个种群3.关于种群的增长,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引入到新环境的种群,一定时间内都能呈“J ”形增长B .在环境条件变化的情况下,种群数量都会在K 值附近波动C .在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种群的增长都有在K 值上下维持稳定的趋势D .自然界的种群增长到一定程度都会在K 值保持稳定,因此,都呈“S ”形增长4.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和缓解全球温室效应危机的重要措施分别是( )A .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和水泥的利用;植树造林B .2SO 等有毒气体的大量产生;种植夹竹桃等大量吸收2SO 的植物C .氟氯烃、哈龙等化合物的使用;减少此类化合物的使用,找寻替代品D .汽车和工厂排放大量废气和烟尘;收取排污费,限期整改5.2022年6月5日是第50个世界环境日,今年的主题是“共建清洁美丽世界”。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无废弃物农业模式的应用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自生原理B .建立自然保护区能够提高该地区的物种丰富度C .人的生态足迹越大,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就越大D.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多样性保护的叙述,错误的是()A.物种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一般也较高B.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C.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是迁地保护D.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是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7.某同学用苔藓、金鱼藻、铁线蕨、蚯蚓、鼠妇、蜗牛等生物和一些石块、泥土设计制作一个较为稳定的生态缸,以下对其叙述正确的是()A.虽然加入该生态缸的成分较丰富,但按生态系统成分概括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B.虽然该生态缸处于密封状态,但维持缸内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稳定仍需依赖外界环境C.维持生态缸的稳定性,应当设计保证缸中植物同化的能量与小动物和分解者所同化的能量相当D.随着缸中苔藓、金鱼藻、铁线蕨等植物的生长繁殖,该生态缸的质量先增加后逐渐维持稳定8.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彰显大国责任担当,我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目标。

生物与环境的高三复习试题及答案

生物与环境的高三复习试题及答案

生物与环境的高三复习试题及答案生物与环境的高三复习试题及答案1.J1[2012全国卷] 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A.田鼠和杂草B.豌豆和杂草C.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D.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1.B[解析] 本题考查生物的种间关系。

竞争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的现象。

豌豆和杂草争夺阳光和土壤中的矿物质等,所以二者是竞争关系。

田鼠与杂草属于捕食关系,豌豆与根瘤菌属于互利共生关系,噬菌体与细菌属于寄生关系。

2J2 种群的特征、数量变化及种群密度调查4.J2[2012重庆卷] 如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D.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2.B[解析] 本题考查种群密度及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有关知识及识图能力。

据图分析a点为K/2,此时增长速率最大,而蝗虫作为害虫,对它的防治应该越早越好,在它的增长速率很小的时候防治才更有效,A正确; a~b段增长率在减小而种群密度在增加,B错误;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可改变性别比例,使出生率下降,那么就可以防止种群数量在波动时出现很高的峰值(c点),C正确;将蝗虫的种群数量控制在很低的水平,可以减少蝗虫对植物的危害,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正确。

3.D3J2I3[2012天津卷] 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预期结果的是()A.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统计每一时期细胞数占计数细胞总数的比例,能比较细胞周期各时期的时间长短B.在“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中,计算紫红色区域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比,能反映NaOH进入琼脂块的速率C.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中,培养期内共三次取样测定密度,即可准确绘制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D.在“探究a-萘乙酸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用高浓度组的a-萘乙酸溶液浸泡插条基部一天后,观察生根情况以确定最适浓度3.A[解析] 本题考查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和-萘乙酸生根的实验,考查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高中总复习生物生物与环境 人与生物圈专题练习参考答案

高中总复习生物生物与环境 人与生物圈专题练习参考答案

高中总复习生物生物与环境人与生物圈专题练习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 D解析:生态因素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形态、生理、分布等有直接影响的因素。

对玉米的发育而言,害虫是玉米的天敌,光照时间及强度直接决定着玉米的光合作用合成量,土壤的pH 则直接影响玉米代谢反应中酶的活性,势必影响玉米发育。

玉米田的海拔高度对玉米的影响则通过温度间接起作用,不属于生态因素。

2. C解析:适宜的温度保证生物体各种代谢活动正常进行,温度影响着动物的形态、习性及动物的繁殖。

近海分层分布着各色海藻,主要是由于不同区域的海水中光质成分不同。

3. D解析:温度不仅影响着植物的分布、形态,而且也影响着植物的开花活动。

海南岛与广州市的南北距离虽然只有400多千米,气温却有一定的差别,椰子树的开花活动对温度很敏感,因此在广州市栽下的椰子树很难开花结果。

4. C解析:枭的眼睛比一般的鸟类大很多,这主要与光照密切相关;不同的鸟类在树林中占有不同的栖息地,这主要与食物密切相关;沙漠中的骆驼刺地上部分只有几厘米,根深却达到15米,这主要与水分密切相关。

5. B解析:虫草属真菌侵入虫草幼虫体内,菌丝逐渐充满体内而变为菌核,使虫体内部组织被破坏,可以判断真菌与幼虫之间属于寄生关系;必须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绿色植物的生物,属于消费者,真菌、虫草幼虫都以其他生物为食,它们属于消费者。

6. B解析:种内关系是指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关系,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全孢螺菌和双小核草履虫是两个物种,它们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属于共生关系。

7. C解析: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的现象叫做竞争。

双小核草履虫与袋状草履虫都能以细菌和酵母菌为食物,将它们共同培养在含好氧型细菌和酵母菌的培养液的试管中,二者存在竞争关系,但由于它们的主要食物不同,因此不可能均匀分布。

8. C解析:自然界中物种形成的方式有多种,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方式。

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修2习题答案第4章人与环境第2节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修2习题答案第4章人与环境第2节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第2节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_必备知识基础练1.生态系统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可以概括为()A.基因突变和重组_B.自然选择C.共同进化D.地理隔离2.龙血树是一种生长在我国云南、海南等地的观赏树种,其树脂可加工成一种名贵的中药。

随着人们对龙血树野生资源的掠夺式采伐和对环境的破坏,龙血树已被列为珍稀濒危保护植物。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龙血树对人类具有直接价值B.人类活动是造成龙血树成为濒危物种的主要原因C.可以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龙血树的基因进行保护D.建立龙血树自然保护区,禁止人类对龙血树进行任何形式的开发和利用3.人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经验。

下列关于生态学知识的叙述,正确的是()A.食物链越长,能量传递效率越高B.大力植树造林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温室效应C.引进外来物种是增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D.人为利用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4.下列属于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的是()A.“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生物激发了人们的文学艺术创作灵感B.野生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系生态系统的稳态C.科学家根据苍蝇平衡棒的导航原理,研制出了新型的导航仪D.生物多样性是培育农作物、家畜和家禽新品种不可缺少的基因库5.三峡大坝建成后,由于水位的升高使库区内原有的特有物种面临灭绝,为保护这些特有的物种,应该采取的措施是()A.易地保护B.建立自然保护区C.严格控制污染D.就地保护6.北白犀牛是一种草食性动物,犀牛角具有药用价值。

由于非法猎杀,2008年北白犀牛只剩下8只。

科学家寄希望于非洲的温暖气候,将4头北白犀牛送至非洲的自然保护区。

近几年,科学家尝试用胚胎移植技术拯救这一濒危的物种。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北白犀牛在食物链中属于次级消费者B.犀牛角的药用意义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北白犀牛送到非洲的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D.胚胎移植即使成功,短期内保护区北白犀牛种群的基因多样性也很低7.下列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中与其他选项不同的是()A.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的功能B.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为科研提供了理想的实验场所C.根据蛙眼的视觉原理成功研制出一种电子蛙眼D.我国以海洋生物制成的单方药物有22种8.下列措施中,符合保护物种多样性原则的是()A.为美化城市环境,可随意从国外引进多种观赏类植物B.为保护草场、减少沙化,要杀死所有危害草原的黄鼠C.将东北虎迁入野生动物园繁育,并进行部分的野外回归实验D.为控制水葫芦在我国造成的严重灾害,应将其天敌引入我国9.简要回答生物多样性的有关问题。

高中生物人教版生物与环境练习题及答案

高中生物人教版生物与环境练习题及答案

高中生物人教版生物与环境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个描述关于生物环境的概念正确?A. 生物环境是指生物在生活过程中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B. 生物环境是指生物与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的场所。

C. 生物环境是指生物在进行有性繁殖时所需要的条件。

D. 生物环境是指生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所依赖的环境条件。

答案:B2. 生物圈的概念是由下列哪位科学家提出的?A. 达尔文B. 李斯特C. 赫胥黎D. 拉马克答案:C3. 下列哪种生物在氧气的水平下生存率最高?A. 厌氧菌B. 革兰氏阳性菌C. 革兰氏阴性菌D. 好氧菌答案:D4.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所释放的氧气主要来自于哪种物质?A. 二氧化碳B. 水C. 光能D. 糖类答案:B5. 生物体对温度敏感,下列哪种生物能够在极寒的环境中生存?A. 桑葚树B. 骆驼C. 鲤鱼D. 北方森林植物答案:B二、解答题1. 请简述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解答】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关系,互为依赖。

生物对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调节能力,环境提供生物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和能量。

生物通过代谢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包括物质的输入、输出以及各类能量的利用和转化。

生物通过进化适应环境的变化,同时也能改变环境。

这种相互作用关系使得生物与环境之间形成了动态平衡。

2. 请以一种具体的例子来说明生物对环境的调节能力。

【解答】一种具体的例子是鸟类栖息地的选择。

在不同的季节和环境条件下,鸟类会选择不同的栖息地来适应生存。

例如,在寒冷的冬季,候鸟会选择迁徙至温暖的地区,以寻找适宜的栖息地和食物资源。

而在繁殖季节,鸟类会选择适合筑巢和繁殖的地方,如树枝上、洞穴中等。

这种调节能力使得鸟类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保证了它们的生存和繁殖。

三、应用题1. 镁是植物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它参与了光合作用和许多酶的活性。

如果一片叶子中缺乏镁元素,会对植物的生长和代谢有何影响?请简要描述。

【解答】镁缺乏会对植物的生长和代谢产生影响。

2025年高中生物学一轮复习练习: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练习8 人与环境(含解析)

2025年高中生物学一轮复习练习: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练习8 人与环境(含解析)

练习8人与环境1.[2022辽宁]“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体现了日常生活中减少生态足迹的理念,下列选项中都能减少生态足迹的是()①光盘行动②自驾旅游③高效农业④桑基鱼塘⑤一次性餐具使用⑥秸秆焚烧A.①③④B.①④⑥C.②③⑤D.②⑤⑥2.[2023广州调研]持续推进绿色发展,减小生态足迹,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下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足迹的持续增大,可能会导致土地荒漠化和海平面上升B.与开车相比,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可减小生态足迹,降低环境承受的压力C.推广节能新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能源结构,有利于减小生态足迹D.生态足迹减小,代表人类对生态资源的使用达到了一种可持续的状态3.[2023浙江6月]自从践行生态文明建设以来,“酸雨”在我国发生的频率及强度都有明显下降。

下列措施中,对减少“酸雨”发生效果最明显的是()A.大力推广风能、光能等绿色能源替代化石燃料B.通过技术升级使化石燃料的燃烧率提高C.将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废气集中排放D.将用煤量大的企业搬离城市中心4.[2022广东]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考察时指出,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是国宝,是水库、粮库、钱库,更是碳库,要充分认识其对国家的战略意义。

从生态学的角度看,海南热带雨林的直接价值体现在其()A.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和净化水质功能,被誉为“绿色水库”B.是海南省主要河流发源地,可提供灌溉水源,保障农业丰产丰收C.形成了独特、多样性的雨林景观,是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资源D.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大气中CO2,在植被和土壤中积累形成碳库5.[2022北京]2022年4月,国家植物园依托中科院植物所和北京市植物园建立,以植物易地保护为重点开展工作。

这些工作不应包括()A.模拟建立濒危植物的原生生境B.从多地移植濒危植物C.研究濒危植物的繁育D.将濒危植物与其近缘种杂交培育观赏植物6.[2023湖北]2020年9月,我国在联合国大会上向国际社会作出了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

【高二】高二生物生态环境和生物圈练习题(附答案)

【高二】高二生物生态环境和生物圈练习题(附答案)

【高二】高二生物生态环境和生物圈练习题(附答案)第1节生态环境和生物圈一、学习目标:1.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范围。

2.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类型。

3.表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

4.举例说出生态系统的成分5.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6.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二、知识结构:一、生态系统的概念1.概念: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与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统一整体。

地球上最小的生态系统就是。

2.类型:(1)生态系统主要特点:动植物种类,复杂,和能长时期处于较稳定的状态。

主要物种:植物:居多;动物:营树栖于攀缘生活的种类较多。

保护与管理:实行限额采伐,确保森林资源的低于年生产量,实现对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生态系统主要特点:动植物种类,群落结构,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常发生。

主要物种:植物:居多;动物:大都具备挖洞或快速跳跃的犯罪行为特点。

利用与保护:以发展业为主,合理确定量,发展放牧和放牧,并进行科学管理。

(3)生态系统主要特点:占地球表面积的71%,可看作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

主要物种:植物:微小的植物;动物:种类很多。

利用与保护:颁布法律,规定禁渔期、禁渔区、捕捞工具等。

(4)生态系统定义:指沼泽地、泥炭地、河流、湖泊、红树林、沿海滩涂、浅海水域等。

促进作用:水源,调节流量、掌控洪水,补足缺水,减轻旱情,储藏多样的动植物资源。

(5)生态系统主要特点:的促进作用注重,群落结构单一,动植物种类较太少。

主要物种:人工种植的各种农作物。

(6)生态系统主要特点:起主导作用,物质和能量的大,运转快,高度,自动调节能力弱,易出现环境污染。

共同组成:自然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物质:、、;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能量:。

生产者:属生物,主要是,是生态系统的成分。

消费者:属于生物,主要就是。

分解者:属生物,主要是,作用是。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猎食食物链的基本模式: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彼此交错连接的复杂的营养关系。

高中生物苏教版生物与环境练习题及答案

高中生物苏教版生物与环境练习题及答案

高中生物苏教版生物与环境练习题及答案生物与环境是高中生物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生物与环境的学习,可以加深我们对生物学原理和环境保护的了解。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以下是一些生物与环境的练习题及答案。

1. 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是:A. 森林B. 河流C. 人体D. 草原答案:C. 人体2. 植物通过叶绿素的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产生的副产物是:A. 氧气B. 水C. 二氧化碳D. 葡萄糖答案:A. 氧气3. 生物体内能量储存的分子是:A. 脂肪B. 纤维素C. 蛋白质D. 核糖体答案:A. 脂肪4. 生态金字塔描述了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级之间能量的转化关系。

以下哪种类型的生态金字塔中,生产者的生物量最大?A. 倒金字塔型B. 直立金字塔型C. 反转金字塔型D. 平均金字塔型答案:B. 直立金字塔型5. 碳、氮、磷等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过程被称为:A. 蒸发B. 污染C. 格局D. 循环答案:D. 循环6. 以下哪个不是生态系统的环境要素?A. 水B. 光C. 温度D. 生物答案:D. 生物7. 非洲大草原是一个典型的生态系统,下列哪种动物属于非洲大草原的食草动物?A. 狮子B. 大象C. 斑马D. 老虎答案:C. 斑马8. 以下哪个不属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A. 节约资源B. 减少污染C. 适度开发D. 增加废弃物排放答案:D. 增加废弃物排放9.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以下哪个不是这些因素之一?A. 外部扰动B. 物种多样性C. 废弃物处理D. 环境容量答案:C. 废弃物处理10. 全球变暖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环境问题,以下哪种气体被认为是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A. 氮气B. 氧气C. 二氧化碳D. 氢气答案:C. 二氧化碳以上是高中生物苏教版生物与环境的一些练习题及答案,通过这些题目的练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物与环境的知识。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对待生物学的学习,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为构建美丽的地球贡献自己的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总复习生物生物与环境人与生物圈专题练习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 D解析:生态因素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形态、生理、分布等有直接影响的因素。

对玉米的发育而言,害虫是玉米的天敌,光照时间及强度直接决定着玉米的光合作用合成量,土壤的pH 则直接影响玉米代谢反应中酶的活性,势必影响玉米发育。

玉米田的海拔高度对玉米的影响则通过温度间接起作用,不属于生态因素。

2. C解析:适宜的温度保证生物体各种代谢活动正常进行,温度影响着动物的形态、习性及动物的繁殖。

近海分层分布着各色海藻,主要是由于不同区域的海水中光质成分不同。

3. D解析:温度不仅影响着植物的分布、形态,而且也影响着植物的开花活动。

海南岛与广州市的南北距离虽然只有400多千米,气温却有一定的差别,椰子树的开花活动对温度很敏感,因此在广州市栽下的椰子树很难开花结果。

4. C解析:枭的眼睛比一般的鸟类大很多,这主要与光照密切相关;不同的鸟类在树林中占有不同的栖息地,这主要与食物密切相关;沙漠中的骆驼刺地上部分只有几厘米,根深却达到15米,这主要与水分密切相关。

5. B解析:虫草属真菌侵入虫草幼虫体内,菌丝逐渐充满体内而变为菌核,使虫体内部组织被破坏,可以判断真菌与幼虫之间属于寄生关系;必须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绿色植物的生物,属于消费者,真菌、虫草幼虫都以其他生物为食,它们属于消费者。

6. B解析:种内关系是指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关系,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全孢螺菌和双小核草履虫是两个物种,它们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属于共生关系。

7. C解析: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的现象叫做竞争。

双小核草履虫与袋状草履虫都能以细菌和酵母菌为食物,将它们共同培养在含好氧型细菌和酵母菌的培养液的试管中,二者存在竞争关系,但由于它们的主要食物不同,因此不可能均匀分布。

8. C解析:自然界中物种形成的方式有多种,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方式。

但有的新物种形成不需要地理隔离,例如,多倍体植物的形成。

9. B解析:从表面上看竹林确实没有明显分层,但是一个群落是由多个种群组成的,竹林也不例外,群落内会有其他动、植物。

竹子长势整齐只能表明乔木层整齐,在竹林内还有草本植物,这表明在垂直结构上竹林表现出了一定的分层现象。

10. B解析: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生物个体间的种内斗争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也会增加,使得这个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

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而保持相对稳定,可见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

11. A解析:气候适宜、食物丰富、捕食者较少、寄生病原体较少等都会引起鸟类种群密度的增加,而鸟类种群密度增加后又会导致食物减少、捕食者增多、寄生病原体增多等,但是不会反过来引起气候的变化。

12. D解析:cd段种群数量曲线围绕最大值上下波动,是由于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A选项正确;针对图象的特征,捕鱼、采伐等的时机应选择在K/2(即图象中的b点),“竭泽而渔”会使鱼虾数量下降至b以下,使生态系统发展停滞甚至崩溃,B选项正确;灭鼠时如果仅杀死一半老鼠,老鼠反而会大量增长,C选项正确;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在稳定期大量合成,D选项是错误的。

13. C解析: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水面上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在垂直结构上,由于食物等因素的影响,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14. D解析:B点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最大,此时种群的增加量最大,A选项正确;D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种群密度达到最大,B选项正确;从O点到D 点,种群密度越来越大,种群数量越来越多,种内斗争也越来越激烈,C选项正确;B点时进行捕捞有利于该种群的持续生存,故D选项错误。

13. D解析:群落的空间结构是长期演化自然选择的结果,它可以充分利用资源,缓解了种间竞争。

群落结构特征主要是温度和水分作用的结果。

15. C解析:在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是可以不同的。

在生态系统中,有的细菌属于分解者,如腐生细菌;有的细菌属于生产者,如硝化细菌、光合细菌等;有的细菌属于消费者,如根瘤菌等。

自养型生物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只能处于第一营养级;异养型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可以是消费者,也可以是分解者。

16. C解析: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因此食物链的营养级一般不超过5个;在生态系统中,食物网上的生物之间不仅仅是捕食关系,有的还有竞争关系;食物网越复杂,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恢复力稳定性越差。

17. D解析:池塘、水库、稻田等都属于人工湿地,属于湿地生态系统;硝化细菌的硝化作用实现了氨向硝酸盐的转化,而不是氮向硝酸盐的转化;湿地生态系统是巨大的蓄水库,其中有着十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二者不是因果关系。

18. A解析:香蕉不能在我国北方种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温度是其中的主导因素;圆褐固氮菌属于自生固氮菌,其同化作用类型为异养型;在麦田中,小麦与杂草构成竞争关系,需要人的不断管理,才能维持小麦的优势地位,一旦人的作用消失,就会很快退化;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其收获物大量输出农田生态系统,同时需要向农田中人为输入物质如种子、化肥等,因此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物质是不可以循环利用的。

19. D解析:在A、B、C、D点进行农药防治,有的害虫仍能生存,说明害虫体内本来存在抗药性突变,A选项错误;农田害虫防治是控制害虫的发生,并非完全消灭害虫,B选项错误;在E点已经引入了害虫的天敌进行生物防治,C选项错误。

20. B解析: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不可能是生产者,A选项错误;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被绿色植物重新利用,B选项正确;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不可能被绿色植物同化作用所利用,C选项错误;有的分解者是动物如蚯蚓等,D选项错误。

21. B解析:红树林属于湿地生态系统,A选项错误;红树林的抵抗力稳定性比较强,但恢复力稳定性较弱,C选项错误;建立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并不意味着禁止对红树林的开发和利用,而是要合理地开发和利用。

D选项错误。

22. D解析:太阳光能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转化成储藏在有机物中的能量,是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A选项正确;在一段时间内,若b种群数量增加,则a种群数量减少,c、d种群数量都增加,B选项正确;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其传递效率只有10%~20%,因此m2获得的最多能量是20% m1,m3获得的最多能量是4% m1,m4获得的最多能量是0.8% m4,则m2 + m3 + m4最大值为24.8% m1,C选项正确;初级消费者b越多,次级消费者c获得的能量越多,D选项错误。

23. C解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A选项正确;食物链越长,能量损失越多,最高营养级上获得的能量越少,B选项正确;前一营养级能量越多,下一营养级获得能量也越多,C选项错误;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越多,D选项正确。

24. C解析: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A选项错误;一般情况下,③增加1 kg,①至少增加125 kg,B选项错误;由于一部分能量在次级消费者的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掉了,因此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不可能出现②=③+④,D选项错误。

25. C解析:此食物网中包括3条食物链:海洋植物→大型杂食性海洋鱼,海洋植物→草食性鱼→大型杂食性海洋鱼,海洋植物→草食性鱼→小型肉食性鱼→大型杂食性海洋鱼,A选项正确;大型杂食性海洋鱼与小型肉食性鱼都捕食草食性鱼,二者具有竞争关系,B选项正确;此食物网的四种生物体内DDT浓度最高的是大型杂食性鱼,C选项错误;从理论上计算,大型杂食性海洋鱼每增加1千克体重最多需要海洋植物=1×1/2÷10% + 1×1/4÷10%÷10% + 1×1/4÷10%÷10%÷10% =280千克,D选项正确。

26. C解析:当狼吃掉一只兔子时,部分能量仍储存在尚未被吞食的兔子的骨头、毛发中,部分能量以狼的粪便形式散失,因此狼只能获得兔子的部分能量,A选项错误;兔子是草食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当狼捕食兔子并经同化作用合成了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从第二营养级流入了第三营养级,B选项错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能量从非生物环境流入了生物群落,C选项正确;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D选项错误。

27. B解析:衡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该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能否保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

生态系统要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则必须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等成分,能进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来源是阳光,都要输入太阳能,所以制作的小生态瓶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的特殊性表现在密闭而不开放,避免外界其他因素的干扰。

28. C解析:甲虫以土壤中的落叶为主要食物,说明甲虫为分解者,A、B选项错误;甲虫不进入食物链(网),生产者位于能量金字塔的最底部,D选项错误。

29. C解析:从能量角度看,源源不断的太阳能是生物圈维持正常运转的动力,是生物圈赖以生存的能量基础;从物质方面来看,生物圈是一个在物质上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

30. C解析: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包括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以及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等。

31. A解析: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包括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以及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其中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32. D解析:将外来物种引入到缺少天敌的地区,由于缺少竞争,各种生活条件均适宜,因此导致引入物种的种群密度增加。

33. D解析:一枝黄花传到一些地区,失去了原产地天敌的控制,失去了原产地与其有竞争关系的物种的制约,同时当地气候适合一枝黄花的生长,因此疯狂生长,成了这些地区的绿色灾难,A、B、C选项正确;在自然状态下,对于一枝黄花来说,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而且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因此D选项不符合题意。

34. A解析:野生植物的经济效益是指野生植物直接产生的经济价值,比如提供的药材、木材、工业原料等;生态效益则是指野生植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比如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社会效益则是在社会的就业、旅游等方面产生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