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学案 -
第18课《小站》学案

第18课小站教师寄语:路灯经过一夜的努力,才无愧于第一缕晨光的抚慰。
【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的重点词语。
2.阅读课文,学习概括文章的中心,感受人间的温情。
3.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组织材料和使用材料的。
【自主学习】1.背景透视本文选自《袁鹰散文选集》。
《袁鹰散文选集》是袁鹰的一部散文随笔集。
作品中描述的一人一事、一景一物,都反映了社会的人情风貌,跳动着时代的脉搏。
本文写于20世纪60年代,是作者经过当时北方一个普通的铁路小站时的所见所感。
2.作者简介本文作者袁鹰,原名田钟洛,当代作家。
1924年出生于江苏淮安。
自幼热爱文学,撰写了大量的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和儿童文学作品。
散文集有《风帆》《第十个春天》等,儿童文学作品有《丁丁游历北京城》《我也要戴红领巾》等。
3.自由朗读课文,加点的字注音。
山坳()转瞬间()4.解释下列词语。
一尘不染:【合作探究】1.小站之“小”,可以从哪些语句看出来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站是经过精心布置的【精讲点拨】1.“月台正面有一张红榜,上面用大字标明了二百四十一天安全无事故的记录,贴着竞赛优胜者的照片。
”这句话意在表现什么呢?2.找出描写小站周围景象的句子,想一想这里写小站周围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3.想一想,这篇文章,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巩固检测】一、积累运用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及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个铁路线上的小站,只有慢车才停靠两三分钟。
快车转明(sun)间疾弛而过,旅客们甚至连站名还来不及看清楚。
B、就在这转瞬间,你也许看到一间红瓦灰墙的小屋,月台上几根漆成淡蓝色的木栅(zha)栏,或者还有三五个人影,而这一切又立即消失了,火车两旁依然是逼人而来的山涯和巨石。
C、蜜蜂嘴嘴地边歌边舞,点级(zhui)着这个宁静的小站D、这个小站座落在山地(ao)里。
站在月台上向四周望去,只看到光壳秀的石头山,没有什么秀丽的景色。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喷泉从小树下面的石孔喷出来,水珠四射,把假山上的小宝塔洗得一尘不染。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学案

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课标要求】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教学目标】1.掌握美苏冷战的具体原因,结合雅尔塔体系、美苏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变化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冷战局面形成的背景2.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基本过程,举例分析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3.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一体化和日本崛起的原因,掌握第三世界兴起的表现及意义4.理解和尊重不同国家和地区发展的特殊性,意识到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必由之路【知识概览】【知识梳理】一、冷战与两极格局1.冷战的定义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
2.根本原因美国和苏联在国家战略、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冲突。
3.主要表现(1)政治上:1947 年3 月,杜鲁门发表被称为“杜鲁门主义”的演说,宣布世界已经分裂为两个对立的营垒,美国将支持所有反对共产主义的国家。
这篇演说是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的标志。
为应对美国的挑战,同年9月,苏联和波兰等东欧国家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宣布世界已经分裂为帝国主义和反帝国主义两个相互敌对与斗争的阵营。
(2)经济上: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
苏联则与东欧各国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形成了以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为主导的经济体系。
(3)地缘政治上:第一次柏林危机直接导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于1949年相继成立,德国分裂。
(4)军事上:1949年4月,美国和英法等国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
1955年5月,北约接纳联邦德国为成员。
苏联随即成立包括民主德国和其他东欧国家在内的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
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1.冷战的发展(1)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东西方关系既有缓和,又有激烈的冷战对抗。
学案1--第18课 竹影

第18课《竹影》学案 1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童真童趣2、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鼓励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3、理解游戏与艺术的联系预习反馈:1、走近作者:《竹影》一文作者原名,现代画家、散文家2、自读课文,请你将自己认为重要或易错的字词写在下面空白处理解探究:3、清风明月的夜晚是多么的美好,竹叶萧萧的声音又是多么动听,孩子们在这清风明月的夜晚,竹叶萧萧的声音中,玩了什么?怎么玩?他们玩的有趣吗?请同学们找出来,动情地读一读,并说出你的体验4、课文中写“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充满了童趣,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最生动的表现了童趣,请找出来并说明理由5、课文《竹影》题目有何作用?6、如何理解“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这句话的意思?试理解西洋画与中国画有何不同?合作释疑:7、文题目是竹影,竹影在全文有何作用、为什么开头不写竹子而从太阳落山写呢?8、如何理解竹影中父亲这一角色?9、本文除了写人物活动外,还涉及了哪方面的内容?表现了怎样的中心思想?拓展迁移:10、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快乐的童年,也做过许多充满童趣的游戏但当时没能像作者那样从中获得艺术美的体验,所以大多已成了过眼烟云,学了这篇文章,你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你儿时做过的哪一个充满童稚的游戏也是可以让你获得类似的发现、体验的?后来它发芽成长了吗?学习小结:11、过今天的学习,大家会有很多的感悟,请你用一句话归纳一下你的感受和收获当堂达标:12、阅读理解:“马的确难画,竹有什么难画呢?照我们现在这种描法,岂不很容易又很好看吗?”“容易固然容易;但是这么…依样画葫芦‟,终究缺乏画意,不过好玩罢了画竹不是照真竹一样描,须经过选择和布置画家选择竹的最好看的姿态,巧妙地布置在纸上,然后成为竹的名画这选择和布置很困难,并不比画马容易画马的困难在于马本身上,画竹的困难在于竹叶的结合上粗看竹画,好像只是墨笔的乱撇,其实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都要讲究所以在中国画上,竹是一专门部分平生专门研究画竹的画家也有”“竹为什么不用绿颜料来画,而常用墨笔来画呢?用绿颜料撇竹叶,不更像吗?”“中国画不注重…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凡画一物,只要能表现出像我们闭目回想时所见的一种神气,就是佳作了所以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符号只要用墨笔就够了原来墨是很好的一种颜料,它是红黄蓝三原色等量混合而成的故墨画中看似只有一色,其实包罗三原色,即包罗世界上所有的颜色故墨画在中国画中是很高贵的一种画法故用墨来画竹,是最正当的倘然用了绿颜料,就因为太像实物,反而失却神气所以中国画家不喜欢用绿颜料画竹;反之,却喜欢用与绿相反的红色来画竹这叫做…朱竹‟,是用笔蘸了朱砂来撇的你想,世界上哪有红色的竹?但这时候画家所描的,实在已经不是竹,而是竹的一种美的姿势,一种活的神气,所以不妨用红色来描”爸爸说到这里,丢了手中的木炭,立即起身来结束说:“中国画大都如此我们对中国画应该都取这样的看法”(1)“依样画葫芦”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2)最后一句的“如此”和“这样的看法”分别指代什么?(3)写“竹影”为什么又写“画竹”,是否多余,为什么?(4)选文运用了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5)结合选文内容,说一说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是什么?参考答案:1、丰子恺、原名丰润2、略3、略4、略5、竹影是这篇课文的切入点,由此引出了对文章中心--如何欣赏中国画,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区别的探讨.当然,竹影也是童真,童趣的体现.6、所谓符号是有两个部分组成的,一是内容二是形式关键是内容而不是形式,关键是内容而不在于形式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两种审美体系两种绘画形式的不同每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的文化,影响到本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艺术是文化的鲜明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希腊—罗马一脉相承的西方文化有相当大的差异,表现在哲学、宗教、艺术、科学等多个领域中国画重写意,与我们民族传统的审美观有很大的关系,重神似而不重形似;而西洋画重写实,也和西方文化重实验相关7、竹影是全文的线索,写太阳落山是为下文作铺垫8、父亲: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对孩子富有爱心父亲的谆谆引导教育对孩子成长发展非常重要总结:由此可见,大人对孩子的指导教育,特别是引导孩子步入艺术的殿堂、成为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丰子恺有这样一个好父亲,也许,这就是他后来之所以能成为艺术大家的原因之一吧9、表现了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10、童年的游戏,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快乐,也有思考结合课文思考:游戏与艺术有什么关系?12、(1)、照着真竹描画竹子(2)、不注重像不像,而注重神气评价中国画时,不要看它像不像实物,而要看它是否画出了美的姿势、活的神气、特有的品格(3)、不多余作者采用对比的写法,以画马来写画竹,突出表现了竹画的不容易(4)、通过对比,突出了中国画神似的特征,加深了读者的印象(5)、中国画不注重“像不像”,只求神似,像符号;西洋画要像真物一样,不管是色、形,都求一样,像照相。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学案)

年级:七年级科目:历史课题:战略大决战学案号:17主备人:王云飞审核人:贺金秋时间:年月日第18课战略大决战学习目标1、掌握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并把握这一历史时期额阶段特征——战略决战。
2、讨论分析“南京国民政府覆灭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完成三大战役简表,培养学生阅读地图和对比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三大战役、南京解放。
学习重点: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渡江战役的意义。
自主预习1、从年月到年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举世闻名的、、三大战役。
2、阅读课文,完成表格:3、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从而大大加速了。
4、填表课内探究1.温故知新:南京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名城,哪一年国民党在这里建立国民政府?这个政府统治中国多少年,什么时候被推翻?2.渡江战役的胜利有何历史作用?3.为什么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能在短短的三年内由弱变强,打败国民党军队,最终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课堂小结请你用知识树的形式为本节课做一个系统的总结。
当堂训练1、解放后,为了纪念淮海战役,国务院决定兴建淮海战役纪念馆。
你认为纪念馆建在何地合适()A、徐州B、北京C、济南D、南京2、环渤海地区包括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五个省市,是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又一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
下列战争或战役曾在这一地区发生的是()①甲午中日战争②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③百团大战④三大战役A、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3、文献纪录片《走进毛泽东》中有一个情节: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中共中央所在地)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发是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一情节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人民解放军()A、粉碎了敌人对延安的进攻B、实现了挺进中原的意图C、取得了战略大决战的胜利D、解放了中国最大的城市4、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得知一场战役的胜利消息时,欣然提笔写下了“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的诗句。
学案18:第8课 琵琶行并序

琵琶行并序一、初步感知 1.实词 (1)古今异义①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因为..长句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整顿..衣裳起敛容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凄凄不似向前..声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铁骑突出..刀枪鸣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词多义①命⎩⎪⎨⎪⎧ 命.曰《琵琶行》: 遂命.酒:②数⎩⎪⎨⎪⎧使快弹数.曲: 一曲红绡不知数.:③是⎩⎪⎨⎪⎧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自言本是.京城女:④为⎩⎪⎨⎪⎧因为.长句: 初为.《霓裳》后《六幺》: 为.君翻作《琵琶行》:⑤语⎩⎪⎨⎪⎧ 琵琶声停欲语.迟: 今夜闻君琵琶语.:⑥暂⎩⎪⎨⎪⎧ 凝绝不通声暂.歇: 如听仙乐耳暂.明:⑦泣⎩⎪⎨⎪⎧ 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⑧轻⎩⎪⎨⎪⎧轻.拢慢捻抹复挑: 商人重利轻.别离:(3)词类活用①歌.以赠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遂命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浔阳江头夜.送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梦.啼妆泪红阑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言句式(1)送客湓浦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问其人,本长安倡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转徙于江湖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歌以赠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1)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18《我的白鸽》第一课时(共22张)+学案(含答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8 《我的白鸽》第一课时(共22张)+学案(含答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我的白鸽》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白鸽的情感,体会作者对美好生命的尊重和追求,懂得欣赏美、追求美。
3.学习作者通过细节描写表现白鸽特点的方法。
4.体会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增强关爱动物的意识。
5.积累读读写写词语。
【学习重点】2、把握文章内容,梳理作者和白鸽相处的经历,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深刻体会作者在文中融注的思想感情。
1、找出文中描写白鸽的细节,分析其作用。
【学习难点】1、理解文中某些语句的深刻含义。
2、如何将作者的情感和描写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学习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进程】【导入新课】同学们有养动物的经历吗?在喂养的过程中又有怎样的体会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感受作家陈忠实养白鸽的经历。
【有关资料】作者简介陈忠实(1942—2016),陕西西安人。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著有短篇小说集《乡村》《到老白杨树背后去》,中篇小说集《初夏》《夭折》,长篇小说《白鹿原》,散文集《生命之雨》《告别白鸽》等。
其中《白鹿原》以厚重的历史感和深刻的人物刻画而闻名,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
陈忠实的作品大多以陕西关中地区为背景,展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人民的生活状态,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他的创作风格朴实、真挚,深受读者喜爱。
本文原题为《告别白鸽》。
写作背景1988年开始,陈忠实把妻儿和长辈安置在城里,只身来到乡下的祖屋,潜心写作,四年的艰苦写作,陈忠实每天都要经受着各种人物在脑海中的较量,纠结的心情让他额头上的皱纹如同黄土高原上的沟壑一般深刻。
1992年,陈忠实终于完成了《白鹿原》这部巨著。
课文结构:第一部分(第1-5段)写老舅送我一对白鸽。
第二部分(第6-8段)写两只白鸽来到家中,慢慢和我熟悉。
第三部分(第9-14段)两只小白鸽出生并慢慢长大。
第四部分(第15-20段)白鸽长大,两代白鸽飞翔于家乡山川上空令我陶醉。
18怀疑与学问 学案-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18怀疑与学问学案-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一、课前准备•阅读课文《怀疑与学问》,了解文章主题和作者观点。
•大声朗读课文,加深理解。
•熟悉本学案的目标和任务,准备笔记和思路。
二、课文解读及分析1. 词语猜想在阅读全文之前,我们可以先猜测一些生词或不熟悉的词语的意思:•常态•愚钝•纸醉金迷•对号入座2. 文章简述本文主要讲述的是怀疑和学问的关系。
怀疑是学问的前提,而学问又可以消除怀疑。
怀疑是一种好的思考习惯,可以促进对事物的了解和认识,拓展思维视野。
但是怀疑也有局限性,如果过度怀疑,就会失去对于真理的信任和认识。
3. 文章解析文章开头作者就表明怀疑是人们在探索和认知世界过程中一种必要的思想态度,没有怀疑就没有进步和创新。
抱有怀疑态度的人会不断发问,不断探寻,从中学习、思考、总结,有助于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同时,文章也指出怀疑有一定的局限性。
过度怀疑会使人缺乏对于真理的信任和认识,对于某些事情只抱有怀疑态度,而不愿意去探究和了解,就会影响认识水平的提高,还会落入怀疑的陷阱中,不断看到事物的片面和表面而无法发现真相。
文章最后指出,学问是真理的追求,让人们从怀疑走向了认知,从感性认识到了理性认识。
学问是消除怀疑的方法和途径,是认识世界的正确方式。
4. 文章亮点分析•通过讲述怀疑与学问的关系,引导人们正确对待怀疑。
•把怀疑视为学问的前提,指出怀疑能够推动认知水平的提高。
•提出了怀疑的局限性,指出过度怀疑会影响认知水平的提高。
•指出学问是消除怀疑的途径,让人们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三、课堂延伸1. 探究怀疑对人们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的影响•怀疑是一种好的思考习惯,可以促进对事物的了解和认识,拓展思维视野。
•过度怀疑会使人缺乏对于真理的信任,阻碍认知水平的提高。
•怀疑能够促进人们探究事物的深度和广度,拓展视野,提高思维水平。
2. 怎样才能正确对待怀疑?•抱着科学态度对待怀疑,提出问题、寻找答案、不断探索。
•对怀疑进行评估,不能偏激,不能过于相信自己的主观猜测。
第18课 三国鼎立学案

第18课三国鼎立班级:姓名:往史回首:扬帆起航:一、航行目标:1、识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时间、特点、结果,三国的建立,三国经济概况;2、分析:曹操统一北方和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3、认识:国家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二、独立试航(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官渡之战VS 赤壁之战三国的建立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三、同舟共济:(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1、你能解释一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吗?2、评一评,你心目中的曹操和诸葛亮是怎样的历史人物?精讲点拨:1、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公元208年发生的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
2、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
3、三国时期,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这就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
(小组竞赛:每小组各出1名代表,选其中一道题竞答;其他组同学可修正、补充;师及时引导、点拨、评价)四、牛刀小试(我达标我快乐)(一)选择题1、三国鼎立局面的正式形成是在()A.211年B.222年C. 220年D. 263年2、下列人物没有生活在三国时期的是()A.刘备B. 曹操C.诸葛亮D.孙权3、杜甫的诗句:功盖三分图,名成八阵图”赞扬的是()A.刘备B.孙权C.曹操D. 诸葛亮4、三国时期的夷州指的是今天的()A.台湾B.海南岛C西藏 D. 广州5、三国鼎立形成的标志是()A.曹操劫汉献帝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B.官渡之战曹操战败C.赤壁之战结束后D.魏蜀吴三个政权的建立6、吴国都城建业在今()A.江苏省境内B.湖北省境内C. 江西省境内D.安徽省境内(二)阅读下列材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1.词中的“三国”指哪三国?2.这首词与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哪一著名战役有关?3.这一战役爆发前,曹操已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Unit 3 Could you please clean your room? Section A (4a---4c) 第4课时
【学习目标】
1. 复习有礼貌的提出要求和请求许可的相关句型。
2. 重点单词及句型: Could I/you please do sth.…? hang out ; pass; borrow/lend; hate; while.
【教学重难点】
同上2
【课堂活动】
一. 掌握grammar focus中的句型。
二. 根据题意完成4a、4b的练习题内容。
三. 根据4c题目要求,组内编对话,并熟读。
【知识点探究】
1. hang out意为“闲逛”,还可意为“居住,晾晒,悬挂”。
I hang out with my friends and I took lots of photos. 我和我的朋友们出去闲逛了,拍了很多照片。
Please hang (out) the clothes on the line.
2.pass 及物动词,意为“给,递”,其后可接双宾语,即pass sb. sth. “把某物递给某人”,可与pass sth. to sb. 相互转换,但当宾语为代词时,只能用pass sth. to sb.。
Please pass it to me.
Please pass me the book. = Please pass the book to me.
3.1)lend 及物动词,意为“借出;借给,”常用结构lend sb. sth. 意为“借给某人某物”,可与lend sth. to sb. 相互转换,当直接宾语为代词时,只能用lend sth. to sb.
2)borrow意为“借入,借进”,常用结构:borrow sth. from sb.,相当于borrow one’s sth.
3)keep意为“保存”,可与时间段连用,通常用“for + 一段时间”表示“借某物多长时间”。
---Can I borrow this book?
---Yes, but you mustn’t lend it to others.
---By the way, how long may I keep this book?
---Two weeks.
4. hate意为“讨厌;厌恶”,常用作及物动词,其后可接名词、代词、不定式或动名词
做宾语。
hate to do sth. 意为“讨厌做某事”,通常表示一次性或特指的动作,强调偶尔,hate doing sth. 意为“讨厌做某事”,通常表示习惯性或经常性的动作。
I hate to trouble you.
I hate watching TV, I prefer to read.
5. while 在……(过程)中,在……期间,引导时间状语从句,强调从句中的动作可与主句中的动作同时发生。
Tom often watches TV while having supper.
【反思】
【过关检测】
1. Could I b a bike from you? Mine is broken.
2. We h to study all day. We’d like to have our own free time to play and exercise.
3. My parents borrow money f my uncles and aunts for my study.
4. If Nancy the exam, she will go to Australia for English study.
A. pass
B. passed
C. passes
D. will pass
5. —What do you usually do your parents aren’t at home?
--- I do my homework. Sometimes I watch TV or play computer games.
A. because
B. while
C. but
D. before
6. ---Can I your bike?
---With pleasure. But you mustn’t it to others.
A. lend; borrow
B. borrow; lend
C. lend; lend
D. borrow; borrow
7. ---May I your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Sorry. I it at home.
A. borrow; forget
B. lend; left
C. lend; forgot
D. borrow; left
8. ---Could I watch for a while?
---Of course you . But you finish your homework first.
A. should; must
B. can; must
C. could; would
D. can; would
9. ---Do you like communicating with your friends on QQ or MSN?
--- . I’ like the mobile phone.
A. Either; use
B. Neither; use
C. Both; not to use
D. Neither; to use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