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堂书院学长制研究
诂经精舍和学海堂名词解释

任务名称:诂经精舍和学海堂名词解释一、诂经精舍的定义和起源诂经精舍是一种传统的学术交流和研究机构,主要用于解读和研究经典文献,以深化对经典的理解和应用。
它是一种传统文化教育机构,常见于中国古代,特别是宋代以后。
诂经精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儒家学术传统。
儒家思想强调学习经典和解释圣人之言,而形成诂经精舍则是为了通过互相研读解读,增进对经典的理解和传承儒家思想。
二、诂经精舍的功能和特点2.1 功能1.研读经典:诂经精舍提供学习和研究经典文献的场所,为有志于深入理解经典的人们提供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
2.解读经典:诂经精舍通过互相讨论和辩论,解读经典文献中的内容和意义,帮助学员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经典。
3.传承经典:诂经精舍作为传统文化教育机构,致力于传承和弘扬经典文化,培养新一代对经典文化的研究与传播者。
2.2 特点1.学术性强:诂经精舍是专注于学术研究和知识探讨的场所,鼓励学员进行深入的学术思考和辩证分析。
2.自由开放:诂经精舍强调学术自由,鼓励学员发表独立的见解与观点,倡导多元化思维和交流。
3.互相启迪:诂经精舍注重学员之间的相互启发和互动,通过集体研讨、辩论等活动,促使学员在思想上得到共同进步。
4.传统延续:诂经精舍延续着中国古代儒家学术传统的精神,旨在传承古代智慧,传播经典文化。
三、学海堂的定义和特点学海堂是另一种学术研究机构,主要用于探索和研究各个领域的学术问题,旨在拓宽学术视野和提升人们的综合素养。
学海堂一词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大学》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一句。
它强调个体无穷的学习追求和教育的不断进行。
学海堂就是人们学习的广阔海洋和学问的源泉。
3.1 功能1.学术讲座:学海堂经常举办学术讲座,邀请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以拓宽学员的知识视野。
2.学术研究:学海堂提供学术研究的场所和平台,研究人员可以在这里进行自己感兴趣的学术课题的研究,并与其他研究者进行交流和合作。
学海堂师生及其学术成就

学海堂师生及其学术成就
林子雄
【期刊名称】《羊城今古》
【年(卷),期】2002(000)001
【摘要】广州学海堂创办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迄至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其存在的83年间,一共有学长55人,招收专课肄业生16批,约260多人.无
论学长,抑或学生,大都是晚清广东文化教育事业的中坚和主要参与者,他们对近代广东文化教育事业崛起,乃至部分文化、教育、学术和科技事业处于全国前列位置,起着重要和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页数】4页(P33-36)
【作者】林子雄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9.299.52
【相关文献】
1.新政治经济学海派经济学·大文化经济学——程恩富教授学术成就与学术思想评
述2.学海堂刻书考3.基于第一与第二课堂融合的大学生深造推动机制——以中山
大学海洋科学学院为例4.清代学海堂教育教学制度对当今研究生教育的启示5.清
代学海堂及其教育教学制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清代名臣阮元的治学与兴教

94ARCHIVES & CONSTRUCTION清代名臣阮元的治学与兴教魏怡勤(扬州大学广陵学院,江苏扬州,225009)阮元(1764—1849)字伯元,乾隆二十九年(1764)出生于扬州府城一个以文兼武的世家。
乾隆五十一年(1786),阮元23岁赴江宁(今南京)参加江南贡院乡试,中第八名,成为举人。
乾隆五十四年(1789),阮元25岁以二甲第三名佳绩考中进士,步入仕途,先后任礼、兵、户、工部侍郎,鲁、浙学政,两广、云贵总督等封疆大吏,历乾、嘉、道三朝。
阮元一生为官从政有方,并且一直保持学者本色,理政之余不废学问,治学严谨,著述宏丰,尤其对清代经学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他一生中从未放松过对文化教育事业的热切关注。
作为清代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阮元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不但对当时的兴学育才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从政不废学乾隆五十八年(1793)六月二十三日,一则《晓谕阮元任山东学政事》的上谕揭开阮元走出京城担任地方官的序幕:“内阁奉上谕,翁方纲本系连任山东学政,又屡出学差,近来不能约束家人。
着来京供职,所有山东学政着阮元去,钦此。
”[1]七月二十七日,山东巡抚吉庆在上呈《奏为恭报新任学政阮元到省日期及委员赍送交收学政关防等项事》奏折中写道:“新任学政阮元于七月二十四日到省,臣即于是日将学政关防文卷等项委员敬谨赍送交收……”[2]学政为提督学政的简称,又叫督学使者,俗称“学台”,是清代省一级地方主管文化教育的行政官员,官阶三品。
一省有三台,即布政使(藩台)、按察使(臬台)、学政(学台)。
乾隆六十年(1795)八月十八日《晓谕更换各省学政阮元去浙江学政事》的一则上谕档,清晰记载阮元在担任山东学政两年后,照例换任浙江学政之职。
[3]阮元任提督山东学政期间,除了主理政务,还广泛与山东的金石学家们交往,对山东的金石文物作了调研了解。
由山东巡抚毕沅主持,阮元完成24卷《山左金石志》一书的撰写,对乾隆嘉庆时期中国考古学的前身——金石学的传承发展作出较大贡献。
清代学海堂教育教学制度对当今研究生教育的启示

摘要学海堂是清代中后期古代书院教育教学改革的典型代表。
学海堂的办学宗旨、学长制、季课考察制度、专课肄业生制度以及雅集制度等,给当今研究生教育带来丰富的启示。
关键词传统书院教育;学海堂;研究生教育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System of Xuehai Academy in the Qing Dynasty to the Current Postgraduate Education //JI ShengguoAbstract Xuehai Academy i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the an‐cient academy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in the middle and late Qing Dynasty.Xuehai Academy’s tenet of running a school,student-length system,quarterly inspection system,complete study system and elegant collection system have a lot of en‐lightenment to the current postgraduate education.Key words traditional college education;Xuehai Academy;post‐graduate education中国古代书院自唐代开始建立,经宋元明发展,至清朝末年改称学堂为止,历时一千余年,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总结和研究中国古代书院的教育理念和优秀教育教学传统,尤其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不仅有助于继承传统教育的精华,而且还可以为当今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启示与借鉴。
清代中后期由阮元创建的学海堂和诂经精舍就是中国古代书院的佼佼者。
儒家书院学派:学海堂书院

儒家书院学派:学海堂书院学海堂书院,是清代道光时期的著名书院。
学海堂书院,是由乾嘉时期著名汉学家阮元继杭州创建诂经精舍之后,于道光五年(1825)在广州城北粤秀山创办的又一个以专重经史训诂为宗旨的书院。
阮元不仅博学淹通,而且在当时的政界也身居要职,集封疆大吏与学术巨子于一身。
《清史稿》称他为“身历乾嘉文物鼎盛之时,主持风会数十年,海内学者奉为山斗焉”。
阮元的治学提倡“崇尚汉学,实事求是”,主张通过音韵训诂,弄清古代经书中的本来意义,从而探求圣贤之道。
他创办学海堂书,院时,要求学生:“或习经传,寻疏义于宋齐;或解文字,考古训于《仓》、《雅》;或析道理,守晦庵之正传;或讨史志,求深宁之家法;或且规矩汉晋,熟精萧《选》;师法唐宋,各得诗笔。
虽性之所近,业有殊工,而力有可兼,事亦并擅。
”(《学海堂集序》)阮元的这篇序文也题刻在学海堂西面墙上,作为学海堂的办学宗旨。
阮元主持学海堂时间不长,但他亲自授课,与学生讲经析疑,“凡经义子史前贤诸集,下及选赋诗歌古文辞,莫不思与诸生求其程,归于是,而示以从违取舍之途”。
阮元还颁定了《学海堂章程》,确立了学长制、季课制和刊刻制,并个人捐赠白银四千两作为学海堂的办学经费。
在阮元的努力下,学海堂成为当时广东文化学术的中心。
学海堂与其他书院不同。
首先,它不设山长制,而实行学长制。
据《学海堂章程》中规定:管理学海堂,本部堂酌派出学长吴兰修、赵均、林伯桐、曾钊、徐荣、熊景星、马福安、吴应逵共八人同司课事。
其有出仕等事,再由七人公举补额。
永不设立山长,亦不允荐山长。
学长的主要职责是出题评卷。
书院内的大小事宜均由八位学长共同商议决定。
每年四课,每课设管课学长两人,兼管日常事务。
其次是实行季课制。
《学海堂章程》规定:每一年分为四课,由学长出经题文笔,古今诗题。
限日截卷,评定甲乙,分别散给膏火。
所谓“季课”,也就是按季节考试。
这与当时一般书院流行的月课形式差不多,但内容却完全不一样。
一般书院的月课,如同科举考试,学生黎明登堂,封门发题,当日交卷,不能继烛。
学海堂名词解释

学海堂名词解释近几年,学海堂名词已经逐渐成为学习、讨论及翻译的重要词汇。
学海堂名词,也称为「学海堂词」、「儒学海堂」、「儒家海堂」,是总结中国古代儒家学术思想的名词性词汇,由明清儒家学者潘恕(公元1584-1636)在《学海堂论》中收集而来。
学海堂名词主要收录了宋代以前的儒家学术思想,其中大多数名词出自儒家学者们的著作,如《论语》、《中庸》等,但也有一些晚元朝以后的词语,如“道德经”。
学海堂名词分为四大类:格言、定辞、术语和常语。
格言是指宋朝以前的名言,定辞是指政治、礼仪、宗教等方面的词语,术语是指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术语,而常言则是指生活中常用的词语。
学海堂名词主要用于学术研究和翻译,能帮助读者理解儒家思想的早期历史发展,也有助于增强读者对古典文学的理解。
同时,学海堂名词也可以作为现代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支持日常语言交流。
除了用于学术研究和翻译,学海堂名词还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
如“知行合一”、“以德服人”等格言,不仅能够启示读者的行为,也能够令读者认识到某些基本的道理。
此外,学海堂词语也可以用来提升学生们的文学素养,令读者对古典文学有更深刻的了解。
学海堂名词不仅涵盖了古代儒家学术思想,也涵盖了现代语言中的很多概念,可以说是连接了中国古代和现代之间的桥梁。
今天,学海堂词语已被广泛用于文学之中,也被用于商业和其他社会文化活动中,它们不仅蕴含了深厚的文化积淀,也传递了一种更丰富的情感性,对读者来说绝对是一种愉悦的享受。
总之,学海堂词语既有着悠久的源头,又与现代语言有着深刻的联系,它们不仅可以作为学习的助手,也可以作为读者的引导,在一定程度上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古老而又极具诗意的词语。
专课肄业生制度学海堂

专课肄业生制度学海堂专课肄业生制度,是指在大学期间修满学分但未达到毕业要求的学生,通过参加专业课程补考,并取得合格成绩后,由学校颁发相应的专课肄业生证书,允许其离校就业或继续深造。
本文将探讨专课肄业生制度的背景意义、具体实施过程以及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一、专课肄业生制度的背景意义专课肄业生制度的设立,是大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产物,具有以下背景意义:1. 适应社会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端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而传统学生肄业后只能选择重返校园重新修读课程的方式过于束缚,专课肄业生制度的设立,为学生提供了更加灵活的发展选择。
2. 提升学生竞争力: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有些学生在某些课程上可能较为薄弱,影响整体绩点的提升。
专课肄业生制度的实施,可以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能力,补强专业知识,增加就业竞争力。
3. 构建终身学习的理念:专课肄业生制度的设立,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自主发展,促进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培养终身学习的观念,使其在毕业后能够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
二、专课肄业生制度的具体实施过程专业课程肄业生制度的实施,需要学校提前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并采取以下步骤:1. 学生申请:学生在学院规定的时间内,向学校递交专课肄业生申请。
申请材料应包括已修满学分的课程成绩单、个人学习计划以及对此制度的书面说明等。
2. 申请审核:学校将对学生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核,确定符合条件的学生,进入后续的补考环节。
3. 课程补考:学生被确定为专课肄业生后,需要参加相关课程的补考。
补考成绩应达到学校规定的合格标准,方可颁发专课肄业生证书。
4. 证书颁发:学校将根据补考成绩和相关要求,颁发专课肄业生证书,并在学生档案中作出相应的记录。
三、专课肄业生制度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专课肄业生制度不仅对学生个人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也对社会和学校产生积极的影响。
1. 增加就业机会:专课肄业生证书的取得,增加了学生就业的选择,对于那些希望早日进入社会工作的学生来说,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2023 年全国统考教育学基础综合真题及其答案解析

2023年全国统考教育学基础综合真题及其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试题要求。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教育学史上出现过主要采用类比进行论证的教育著作,其中代表作是()A.洛克《工作学校计划》B.拉伊的《实验教育学》C.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D.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解析】D。
2.根据谢弗勒的分类,下列三个定义依序分别属于()(1)有人在自己的论著中将“教学相长”界定为教师的教与学的相互促进。
(2)在日常语言中,“灌输”通常是指不容学生质疑的单项传递。
(3)"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地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A.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规定性定义B.描述性定义-规定性定义-纲领性定义C.规定性定义-纲领性定义-描述性定义D.规定性定义-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解析】D。
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十九大以来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
取得上述成绩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坚持了()A.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指导思想B.学校特色发展的指导思想C.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D.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方针政策【解析】A。
4.幼儿问:“霸王龙到底有多大?”爸爸并没有直接告诉儿子相关数据,而是跟他说:“霸王龙蹲下来不仅占满我的整个院子,站起来可以高过我们二楼的窗户。
不过你放心,霸王龙钻不进来,因为它的头比我们的窗户还要大。
“爸爸的描述所蕴含的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是()A.不平衡性B.顺序性C.关键性D.阶段性【解析】D。
5.斯宾塞主张,教育旨在使人掌握自我保全、谋生、养育子女、维持社会和政治关系的知识,从事闲暇活动的知识,为人的完满生活做准备。
这种教育目的的取向是()A.社会本位B.政治本位C.文化本位D.个人本位【解析】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9,42(1):82-89Journal of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DOI:10.3969/j.issn.1673-3851(s).2019.01.011收稿日期:2018-09-14 网络出版日期:2018-12-28作者简介:朱华伟(1989- ),男,河南淮阳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高等教育方面的研究。
通信作者:李承先,E-mail:Lxc@zjnu.com学海堂书院学长制研究朱华伟,李承先(浙江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科学研究院,浙江金华321000) 摘 要:阮元1820年在广州设立的著名书院学海堂,在近代书院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出于传统书院山长制式微和发展经学的缘故,阮元在学海堂实行了独特的教学管理制度———学长制。
学长制的具体程式与职责是季课考察、指导生徒学术修为、举行雅集活动、综理书院事务和参与教学。
学海堂前后存续了近百余年,培育了大批学人,促进了教育模式的地域流转。
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之中,学长制成为中国传播“宪政”思想的媒介,并且在一定程上使大学管理走向民主与科学。
探究学长制可为当代研究生导师制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阮元;学海堂;学长制;导师制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3851(2019)02-0082-08Study on the senior system of Xuehaitang collegeZHU Huawei,LI Chengxian(Tian Jiab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Science,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Jinhua 321000,China)Abstract:The well-known Xuehaitang College established in 1820by Ruan Yuan in Guangzhou has an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colleges.Due to the reasons of traditional Shanchang system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 classics,RuanYuan implemented a unique teaching management systemin the Xuehaitang College,named“the senior system”.The specifc form and duties of the senior systemwere to test students quarterly,to guide students in academic studies,to holdliterati gathering activity,and to comprehensively study the college and participate in teaching.Xuehaitang College existed for morethan a hundred years,had cultivated a large number of scholars and promoted regional circulation ofeducation mode.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modern Chinese society,the senior system became the mediumfor the dissemination of“constitutionalism”in China,and made the university management move towarddemocracy and science in a certain process.Exploring the senior system can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forthe research on contemporary graduate tutor system.Key words:Ruan Yuan;Xuehaitang;senior system;tutor system 阮元,字伯元,江苏仪征人,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在广州城北粤秀山创办了学海堂书院。
随着传统书院山长制式微,加之发展经学的需要,阮元在学海堂实行了独特的教学管理制度———学长制。
“学长”即主管学习事务的人,最早出现于《能改斋曼录》:“乃命耆为学长,张景宗观察为副学长。
”[1]学长制和汉代太学的“次第相授”(由高业弟子向低业弟子传授知识)有异曲同工之处。
学长制作为学海堂书院的教育管理制度,其本质与传统书院山长制相对立,它属于集体领导,体现的是分权与制衡机制,强调分工与协作结合,递增教学管理成效。
山长制实行的是独裁管理机制,事权归属山长一人,对其学识道德要求甚严,一旦山长良莠不齐,势必影响书院教学与学术声誉,为世人所诟病。
目前,学界对学海堂研究多集中于其经学教育。
翁筱曼[2]认为学海堂教学以经学考据、辞赋诗词为主,不习“八股文”。
於梅舫[3]认为传统书院在“官学化”的道路上执拗于僵化无用的科举制度,而学海堂转向“实学”的考据治学范式,意在扭转前者的学术偏向,重塑士子的德行睿智。
学海堂经学教育在树立儒学话语权力的同时,也是对明清以来程朱理学理念在学术上大一统的对抗,这种对抗是建立在自汉代以来文物词章等“实学”的复兴。
董铁柱[4]认为阮元不仅是汉学大家,而且也是为政一方的封疆大吏,学者与政治家二元一体的身份,使其肩负着兴学育才与为官从政的双重职责,创办学海堂不仅可以教化一方,更是德政体现。
从上述既有研究成果可知,学界对学海堂的文化教育及学海堂创立动因分析鞭辟入理。
但是,学界对学海堂内部组织结构,特别是对阮元实行“学长制”管理模式的研究较为罕见。
故此,笔者试对学长制设立缘起、学长具体职责、学长制的影响及其对当前研究生教育的启示,进行探微溯源,以期对相关研究有所裨益。
一、实施学长制的缘起(一)传统书院山长制式微山长是唐朝至清末传统书院的负责人,负责书院教学与日常管理,其个人学识品行关乎书院兴衰成败。
文翁兴学大变蜀地民风,苏胡教法名噪一时,皆得益于山长的学识与担当。
清廷对书院山长的人选问题颇为重视,深感德才兼备之人的难选。
“若一人教授,即能化导多人俱为端人正士,则此一人之才德既可以膺辅弼之任,受封疆之余。
此等人,岂可易得?”[5]清末,山长制已经腐败不堪,不足以承担兴学育人的重担,改革书院管理体制亟不可待。
书院“为郡县者攘为己有,且各请院长以主之。
所谓院长,或为中朝所荐,或为上司属意,不问其人学行,贸贸然奉以为师,多有庸恶陋劣,素无学问,窜入其中,往往家居而遥领之,利其廪给,以供糊口。
甚者诸生有经年而不得见,见而未奉教一言,经史子集,诗赋古文之旨茫茫无所解。
”[6]阮元“身历乾、嘉文物鼎盛之时,主持风会数十年,海内学者奉为山斗”[7]1124,对书院选聘山长用人不当早有耳闻,深知书院山长制积弊丛生,“原以山长为多士观摩,若徒视为具文,漫无考核,即无以为激劝之资,则日久因循,未免怠于训课,惟知恋栈优游,诸生或且习而生远,恐于教学无裨。
”[8]因此,他规定学海堂“永不立山长,亦不允荐山长”[9]。
(二)发展经学的需要清廷自乾隆起闭关锁国,只在地处海疆的广州设立“十三行”与国外进行商贸往来,故当时广州的经济发展优于江浙一带。
但是,19世纪的广州仍处于文化的边缘,未进入主流文化圈。
“广南人士,不如江浙,盖以边省少所师承,其藏书至万卷者,更屈指可数。
故州郡书院,止以制艺试帖与诸生,衡得失而士子习经,亦但取其有涉制艺者,简练以为揣摩,积习相沿,几于牢不可破。
”[10]279广州的士人学子仍醉心于科举制文,并且“濡染阳明绪余,祖法乎良知之说,与康成晦庵相违,视六经为支离,薄训诂研索为末务。
士子稍解握管,辄高谈妙论,凡目所未见之书,辄指为伪册,父诫其子,师训其徒,牢不可破,空疏无据,流弊三百年”[10]276。
为扭转轻视经学文风,树立实学在广州的学术地位,学海堂自成立起以“专勉实学”为宗旨,由阮元亲自授课,向学生讲经析疑,“凡经义子史前贤诸集,下及选赋诗歌古文辞,莫不思与诸生求其程,归于是,而示以从违取舍之途。
”[10]271因此,从阮元为学海堂立下的学术宗旨可以看出,学海堂不侍举业,专攻经学。
但是,学海堂诸生学习范围远远超出科举应试内容。
“昔者何邵公(何休)学无不通,进退忠直,聿有学海,与康成并举。
惟此山堂,吞吐潮汐,近取于海,乃见主名。
士多或习经传,寻疏义于家齐;或解文字,考故训于《仓》和《雅》;或析道理,守晦庵之正传……虽性之所近,业有殊工;而力有可兼,事亦并擅。
”[11]故此,学海堂在选举学长时,要求学长在经学方面必须学有专攻、各有所长,能够有效指导学生多领域治学。
“学长责任与山长无异,惟此课兼该众体,不能独理,故必八学长,协力启导,庶几人才日起”[12],并“设经古之课,不专一题,俾得所近,不速其期,俾尽所长”[17]25,学长要各有所长,互相补足。
吴兰修等人作为学海堂首任八位学长,虽在官场称不上佼佼者,但在经学、金石书画等方面确有建树。
从表1学海堂八学长简况中的学术成就[13],可知其在“实学”上的造诣与修为。
38第1期朱华伟等:学海堂书院学长制研究表1 学海堂八学长简况学长籍贯为政经历学术成就吴兰修广东嘉应官至信宜县训导,曾出任粤秀书院监课刊刻过《岭南丛书》,著有《端溪砚史》《桐华阁词》《南汉记》《宋史地理志补正》《荔村吟草》《学海堂集》《学海堂丛刊》《南汉金石志》《吴兰修词选》熊景星广东南海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举人,官至开建县训导著有《吉羊溪馆诗集》《题画诗》等马福安广东顺德道光九年(1829年)中进士,后改庶吉士,散馆后分别在四川犍为、福建顺昌、诏安、漳浦等地任县令,累官至安徽省六安州知州撰有《鉴古经世编》《明代名臣传赞》《止斋文钞》《贞冬诗存》等林伯桐广东番禺嘉庆六年(1801年)举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选授德庆州学正著有《修本堂稿》《粤风》《两粤水经注》《古谚笺》《供冀小言》《史举蠡测》《毛诗通考》《左传风俗》等吴应逵广东鹤山乾隆六十年(1795年)举人著有《雁山诗文集》《谱荔轩笔记》《岭南荔支谱》《鹤山县志》等赵均广东顺德嘉庆十三年(1808年)副贡,仕历学正均有干才,明算数,以开方法测量皆准,著有《自鸣轩吟草》徐荣广东广州道光十六年(1836年)进士,以知县分发浙江,历官遂昌、嘉兴、临安诸县,后升绍兴知府,调至杭州,署杭嘉湖道,以清廉著称著有《大戴礼补注》《梅统》《日新要录》《怀古田舍诗节抄》等曾钊广东南海道光五年(1825年)拔贡生,官合浦县教谕,调钦州学正《周礼注疏小笺》《二十部古韵》《诗说》《论语述解》《读书杂记》《异物志》《面城楼文存》《面城楼集》 八学长中,吴兰修独好文史,治学严谨,工诗文,擅算学,精考据,自称经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