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制教育模式的兴起及其发展思考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的书院教育及其影响

中国古代的书院教育及其影响

中国古代的书院教育及其影响中国古代的书院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机制,它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起源、发展以及其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一、书院教育的起源中国古代的书院教育起源于秦汉时期的儒家学派,这是最早的一种形式,主要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导。

书院教育在隋唐时期达到了全盛,在当时的社会中承担了培养士人的重要角色。

二、书院教育的发展1. 官方书院的兴起随着国家的统一和官方教育制度的建立,官方书院开始出现。

这些官方书院由政府设立和管理,以培养官吏和士人为目标。

官方书院通常拥有更高的地位和资源,招收的学生来自各个阶层,不仅有贵族子弟,还有普通百姓家的子弟。

2. 私家书院的兴起与官方书院相辅相成的是私家书院的兴起。

私家书院由知名学者或地方士绅设立,提供较为独立和自主的教育。

私家书院成为学术研究和思想交流的重要场所,也为普通民众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三、书院教育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1. 培养士人精英书院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士人,这些士人既是社会的知识精英,也是统治阶级的核心成员。

书院教育注重儒家经典的学习和思考,强调德行修养和人文教育,使得受教育者具备了扎实的知识基础和高尚的人格修养。

2. 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书院教育的中心内容是传授和学习儒家经典,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书院教育使得儒家思想和价值观在中国社会得以广泛传播,成为中国社会的主导思想。

3. 推动文化繁荣和学术发展书院教育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繁荣和学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在书院中,学者和学生们进行思想的交流和研究,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

这种氛围不仅促进了学术成果的产生,也为中国的科技和文化进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结语:中国古代的书院教育是一种特殊而重要的教育形式,它从秦汉时期开始,经历了历史的变迁和发展,并给中国社会和文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书院教育不仅培养了士人精英,传承了传统文化,还推动了文化繁荣和学术发展。

书院的发展演变趋势

书院的发展演变趋势

书院的发展演变趋势
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中的一种学校形式,起源于先秦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1. 随着时代的变迁,书院的形式和功能逐渐多样化。

最早的书院是私塾的一种,由个体教师创办,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学术能力。

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书院逐渐成为社会教育的中心,聚集了大量学者和学生,成为创作、研究、交流知识的重要场所。

2. 书院的组织形式也发生了变化。

最初的书院多为一个教师教授一群学生,教学和学习的方式相对简单。

但随着时间推移,书院逐渐规模扩大,形成了多位教师授课以及学生共同学习和讨论的模式。

典型的书院还会邀请知名学者来授课或者举办学术活动,以促进学术交流和知识的传播。

3. 在文化和知识的传播方面,书院的角色也逐渐演变。

最初的书院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材,注重传承经典和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学术的发展,书院的课程也逐渐增加了其他学科和思想流派的内容,形成了多元化的教育体系。

此外,书院也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场所,学者们可以在书院中共同研究和探讨各种学术问题,促进知识的创新和发展。

4. 现代社会中,虽然传统的书院已经不复存在,但书院教育的理念和精神依然对现代教育有一定的影响。

现代高等学府以及一些文化机构往往还使用“书院”
一词来命名,以传承书院的学术传统和教育理念。

总的来说,书院的发展演变趋势是多样化、规模化、多元化,逐渐从简单的教育形式演变为综合性的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

虽然书院的形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其作为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播的核心机构的地位依然不可忽视。

书院制教育模式的思考

书院制教育模式的思考
性 ,有利于认识社会和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 .发 展 宿 舍 的 多功 能平 台作 用 我 国很多高校的 学生 宿舍 ,其功 能非 常单一 ,就是 学生 休息 的地 方 ,由学 校的后勤 、保卫负责 ,有 些高校 把学生 宿舍承包 给物业 部 门. 安排少量的门卫和清洁工承担安保和卫生工作 。大多数学生都 不会选 择 宿舍作 为学习 、学术交流的场所。而住宿学院制或者书 院制 的宿舍功 能 十分健全 。如耶鲁大学 的住 宿学 院就 能为 学生 提供 丰 富的学 习生 活经 历。在 新生人 校之 前,校方 会对 学 生的基 本信 息一的经 历 、性 格 、爱 好 、对住 房的要求 、生活 习惯 、家乡 的地理位 置、家庭社 会经 济地位 、 种族情况 、来 自私立 或公立学校 、是否来 自地方学校以及体育 爱好等情 况等进 行统计 ,管理人员利 用计算 机随机排 列 ,将新 生安排进 1 2所 住 宿学院。哈佛大学的学 生居住 的宿 舍楼都 是 由若 干座宿 舍楼 组成 的 群 落 ,被称 为 “ 院舍 ” ,汇集 了学 习 、生活 、娱 乐 、健身 、交际 等多种功 能。院舍提供很多师 生互 动 、同学交 往和 教学 的机会 。各种 各样 的 活 动,如音乐 、戏剧 、体育 、公共 服务 和其 他 活动 等都 是在 宿 舍楼 里举 办。导 师和学者也人驻书 院 ,增加 了与学生相 处的机 会 ,有力 于指导 、 帮助学生成长。西安交通大学的常任导师和负担大学 的所有 导师都要 人 住书院 ,和学生同吃同住 ,随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 建设 先进丰富的社区文化 能够让学 生充分 利用在 书院宿舍 的时 间。 本着传承优秀文化 传统 、倡 导创 新独 立意 识 、提高 自身素质 修养 的原 则 ,社区文化的发展有助于增强学生凝聚力 、建设书 院独特文化 ,真 正 成 为 为 师 生 之 间 和 学 生 之 间 学 习 、交 流 的 场 所 , 成 为 形 成 学 生 性 格 培 养 、学术兴趣 、价值取 向的源泉 。 三 、对 书 院 制 教 育 模 式 的思 考 我 国内地的书院制探索还处于初级 阶段 ,在观念 、师资发展 、队伍 建设和硬件设施等方 面还 需要 进一 步发展 。首先 在观 念上 需要 不断 开 拓 、创新突破 。书 院建立 的最初观念是融合 中国古典 书院精神 和西 方现 代学院精髓 ,是一种 中西观念 的取精华去糟粕 ,绝不仅 仅是形式上 的生 搬硬套 和内容上 的简单拼凑 。严谨治学 的态度 和 自由宽 松的氛 围是中国 书 院的核心所在 ,体 现了封建统 治思想禁 锢时代 里中国古代知识 分子的 学术追求 和胸襟抱 负。究 竟采取 什么样 的形式 ,制定 什么样 的制度 ,如 何与国家教育管理 部分的规定相符合 ,这些问题是每一个实行 书院制的 高校 必须考 虑的问题。因此 ,每 个高校 的书院都应 该有符 合 自己学校 、

高校书院制实施现状与思考

高校书院制实施现状与思考

高校书院制实施现状与思考【摘要】《高校书院制实施现状与思考》是一篇关于高校书院制的文章。

文章首先介绍了书院制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然后探讨了高校书院制的特点和当前的现状。

接着分析了高校书院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对高校书院制的未来趋势进行了展望,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通过这篇文章,读者可以了解高校书院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建议。

文章通过对书院制进行深入分析,为高校书院制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思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校书院制、实施现状、起源、发展、特点、问题、未来发展、趋势、建议、结语1. 引言1.1 高校书院制实施现状与思考学院制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加强学生素质教育、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而高校书院制,则是在学院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强调学术与实践相结合、传统与创新并重的教育理念。

当前,国内众多高校已经实施了书院制,但不同高校的实施情况和效果各有不同。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高校书院制的实施现状进行深入思考,对于完善我国高等教育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全面了解高校书院制的起源、特点以及当前现状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该制度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为进一步探讨高校书院制的未来方向提供参考。

通过对高校书院制的实施现状与思考,可以促进高校制度改革的深化,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2. 正文2.1 书院制的起源和发展书院制起源于欧洲中世纪,最早可以追溯到12世纪的巴黎大学和牛津大学。

在一些文献中,书院制还叫做“大学制”,起初是由天主教堂创办的学术机构。

这些大学主要以神学和哲学为主,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综合性的教育机构。

书院制在欧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逐渐传入到其他国家。

在中国,书院制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的国子监和孔庙。

国子监是专门培养士子的学府,而孔庙则是专门供奉孔子,并进行儒家教育的地方。

中国古代书院的发展

中国古代书院的发展

我国古代书院的发展概述:我国古代书院是我国教育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汉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书院既是教育机构,也是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播的中心。

本文将从书院的起源、发展和影响三个方面,探讨我国古代书院的发展。

一、书院的起源1. 前期教育形式:在商周时期,贵族子弟通过家庭教育接受知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方式逐渐不再适应社会需求。

2. 学官制度的兴起:秦始皇统一我国后,建立了学官制度,选拔人才,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同时,为了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书院开始兴起。

3. 两汉时期的书院:在东汉时期,书院开始成为一种常见的教育机构。

它们通常由有学识的士人组织,提供各种学科的教育。

二、书院的发展1. 隋唐时期的繁荣:隋唐时期,书院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推动文化繁荣的中心。

在这一时期,书院的规模逐渐扩大,教授的学科也更加丰富。

2. 宋代的进一步发展:宋代是我国古代书院发展的高峰时期。

书院规模庞大,分为南北两派,分别以岳阳楼和白鹿洞书院为代表。

书院内部设有多个科目,注重经学、史学、诗词等传统文化的传承。

3. 元明时期的变革:元代以后,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书院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明代推行科举制度,书院的地位受到了冲击。

但是,一些书院仍然坚持传统的教育方式,并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重要成果。

三、书院的影响1. 人才培养:书院为我国古代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他们成为了各个领域的杰出代表,推动了我国社会的发展。

2. 学术研究:书院成为学术研究的中心,促进了各种学术思想的交流和碰撞。

在书院中,许多重要的学术成果得以孕育和传承。

3. 文化传播:书院为我国古代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书院中,人们不仅学习到了知识,还了解了我国古代的价值观、道德规范和社会规则。

结论:我国古代书院是我国教育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源于汉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书院为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对我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历代书院制

中国历代书院制

中国历代书院制中国历代书院制是中国古代教育组织形式之一,它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

书院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制度,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中国历代书院制的起源、特点以及对中国教育发展的影响进行探讨。

1. 书院制的起源书院制起源于中国的两汉时期,最初是为了培养儒家学者而设立的。

当时的书院通常由私人创办,并由学者们自愿前往学习。

这种形式的书院主要是为了传承儒家经典和培养学者,不受官方干预,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这也是书院制区别于官学制的一个重要特点。

2. 书院制的特点2.1 民间性书院制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民间性。

与官学不同,书院的创办者和管理者多是民间士人,书院也不受官方的直接管理。

书院以传授儒学为主要目的,不受政治的干扰,有利于学术研究的独立发展。

2.2 自发性书院的建立和运营主要依靠个人或集体的自愿和自发活动。

书院通常由某一位有名的学者或文人创办,并以其名字命名。

书院的学生也不是通过考试或推荐来选拔,而是自愿前往学习。

2.3 地方性书院的分布非常广泛,几乎遍布中国的各个地方。

书院不仅仅在大城市存在,而且在乡村和偏远地区也有许多书院。

这种地方性的分布有利于向更多的学生传播和普及儒学知识。

3. 书院制对中国教育的影响3.1 传播儒学作为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书院制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媒介作用。

书院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将儒学思想广泛传播给更多的人。

3.2 培养人才书院以培养人才为宗旨,为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大量的知识分子。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学者和文人都是从书院中脱颖而出。

书院为他们提供了学术交流和学术成长的平台,提高了他们的学识和才华。

3.3 促进文化交流由于书院遍布中国各地,不同地区的学者们可以在书院中相互交流,并分享各自的学识和经验。

这种文化交流促进了各地儒学思想的相互融合,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4. 书院制的衰落与延续随着时间的推移,书院制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辉煌和衰落的过程。

书院制的兴起及其发展模式探微

书院制的兴起及其发展模式探微

书院制的兴起及其发展模式探微书院制源于欧美大学的住宿学院制,成型于港台大学。

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推动下,国内诸多大学纷纷开始推行模式不一的书院制改革,归纳起来共有四种不同类型。

我国的教育体制环境以及各高校特殊的校情,决定了书院制改革当在以人为育成目标的理念下,以原有教育资源和管理体制为基础,走差异化的改良路线。

标签:书院制住宿学院改革面对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部分高校开始效仿欧美大学的“住宿学院制”及港台大学的“书院制”,以期改革我国长期以来的学院制教育管理模式,构建一个以人为本,服务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管理新模式。

2005年,复旦大学在大陆地区首开书院制建设,其后西安交大、南方科技大学、苏州大学等国内诸多高校纷纷仿效。

笔者通过实地走访与调研,发现各大院校改革模式不尽相同,成效相差也很大。

一、书院制的渊源及成型1.书院制源于欧美大学的住宿学院制书院在国外被称作住宿学院,根据金耀基所著《大学之理念》有关“剑桥书院制的特色”介绍:英国中古大学,初无定所。

学者只要跟上一位大学认定的教师便算取得剑大入学资格。

最初教师或学生都住在自租的客栈,得到大学的承认并予以督管。

1284年,伊利主教High de Balsham 将一批学生收容到圣彼得教堂附近的两个客栈中,并订立了规矩,这就出现了剑桥第一个书院。

[1]这种学生与教师共同起居和学习的教育管理模式沿袭下来,形成剑桥大学独特的住宿学院制。

现代欧美大学的住宿学院是随着社会发展呼唤大学人才培养理念转变而发生的。

1828年,耶鲁大学发出了《耶鲁报告》,明确将通识教育作为学校的办学宗旨。

1945 年哈佛大学发表了《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进一步推动了美国高等教育史上通识教育理念的普及。

该报告认为,大学不应一味迎合社会功利化的教育价值观,它的发展应当不仅以培养科学知识、技能和能力为目的专业教育为主,还应同时进行以提高人的基础综合素质为目的的通识教育。

住宿学院正是实现通识教育的有效载体。

中国古代书院制度及其启示

中国古代书院制度及其启示

中国古代书院制度及其启示中国古代书院制度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大亮点,不仅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今天的教育仍有启示。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书院制度的背景、特点以及其对今天教育的启示。

中国古代书院制度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经过隋唐时期的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最高形式。

书院是指寄宿制的教育机构,一般位于山林之间,环境清幽,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书院的主要功能是招收学生、传授经典文化知识,以及培养士人才能。

中国古代书院制度的特点之一是注重挖掘人才。

书院不仅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环境和资源,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

通过选拔与竞争,优秀的学生可以被提拔为助教或助教,进一步接受高级教育。

这种选拔制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并为他们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机会。

其次,中国古代书院制度注重经典文化的传承。

古代书院以经典文化为基础,学生们在书院中主要学习经典作品,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体验传统文化的机会,也有利于他们在文化认同感上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同时,书院通过对经典文化的传承和研究,提升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地位,保护了中华文化的传统。

此外,中国古代书院制度崇尚师生关系。

书院中的师生关系不仅仅是教与学的关系,更是一种师徒关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徒者,虔信顺从学道。

这种师道关系是书院教育的核心,通过师者的言传身教和徒者对师者的敬止顺从,使得学术传承和道德教育得以充分发展。

这种师道关系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教育注重个人品德和学识并重的教育理念。

中国古代书院制度对今天教育仍有很多启示。

首先,书院制度的选拔机制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

今天的教育可以借鉴这一点,通过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选拔机制,让优秀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机会。

其次,中国古代书院制度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

今天的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对本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让学生在学习现代知识的同时,对本国的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同。

最后,中国古代书院制度注重师生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高 等 教 育 研 究 2 0 1 3年8月 A u . 2 0 1 3 g 第3 V o l . 3 4 4卷 第8期 J o u r n a l o f H i h e r E d u c a t i o n o . 8 g N
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 深化高等教育 改 革 , 涵式发展道路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最核心最 从 根 本 上 讲, 紧迫的任务 。 而 提 高 高 等 教 育 质 量 ,
[ 1]
是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 采取何种学生教育模式 , 这 是关系到当前我国本科教育内涵提升改革成败的关 国内一些高校尝试推行书院制教 键问题 。 近年来 ,
: A b s t r a c t T h e a c a d e m m o d e o f s t u d e n t m a n a e m e n t i s a n e w m o d e o f s t u d e n t m a n a e - y g g m e n t t h a t c a r r i e s o u t e n e r a l e d u c a t i o n t o s t u d e n t s a n d u n d e r t a k e s t h e i r m o r a l a n d b e h a v i o r a l g o n t h e b a s i s o f i m i t a t i n f o r e i n r e s i d e n t i a l c o l l e e s s t e m.T h e i n n e r l o i c o f c u l t i v a t i o n g g g y g c l a s s i c a l a c a d e m s s t e m i s t h a t t h e t a l e n t s w h o u i d e t h e s o c i a l d e v e l o m e n t m u s t b o t h o s - y y g p p s e s s t h e a c a d e m i c a b i l i t a n d s o c i a l d e v e l o i n a b i l i t . T h i s n e w e d u c a t i n m o d e u t h e i v e s y p g y g g p o r i i n a l c l a s s b a s e d s t u d e n t m a n a i n s s t e m a n d b u i l d s u a c u l t i v a t i n o f c o mm u l a t f o r m - - g g g y p g p , n i t o n t h e b a s i s o f s t u d e n t d o r m i t o r w h i c h w i l l h e l t o s o l v e t h e d i s a d v a n t a e s o f i n o r i n y y p g g g ’ , s t u d e n t s n e e d s a n d s e a r a t i n t e a c h i n f r o m c u l t i v a t i n t a l e n t s . I n a w o r d i t a d a t s t h e d e - p g g g p m a n d s o f c o n n o t a t i o n u d a t e i n C h i n e s e u n d e r r a d u a t e e d u c a t i o n r e f o r m. - p g : ; a t t e r n K e w o r d s c l a s s i c a l a c a d e m s s t e m; e d u c a t i o n a l a c a d e m i c a n d s o c i a l i n t e r f u - y y p y s i o n
、 育模式 , 如复旦大学 ( 西安交通大学( 2 0 0 5 年) 2 0 0 6 、 、 、 年) 汕头大学 ( 肇庆学院( 暨南 2 0 0 8 年) 2 0 0 9 年) 、 、 大学 ( 苏州大学( 南方科技大学 2 0 1 0 年) 2 0 1 1 年) ( 等。 据 了 解, 武 汉 大 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 2 0 1 2 年) 学等高校也正酝酿在本科生中进行学生教育模式改 这些大学推行的书院制教育模式 , 其内涵 革 。 那么 , 是什么?它与原来的学生教育模式有何不同?其发 展趋势如何?通过现场调研 、 访谈与文献研究 , 笔者 书院制学生教 育 模 式 与 人 才 成 长 规 律 具 有 内 认为 , 在一致性 , 有利于规 避 传 统 学 生 教 育 管 理 模 式 的 不 足, 是教育改革发展的理性选择 。 实、 励志 、 启德 5 所书院 , 形成 8 大书院并立的格局 。 可以说 , 书院制是在继承中国古代书院 “ 师生共 处、 学生互助 ” 的传 统 基 础 上 , 借鉴国外住宿学院制 度建立的一种对学 生 实 施 通 识 教 育 , 并承担学生思 行为养成等方面教育的新型学生教育模式 。 想品德 、 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以专业院系为骨架的大学组织 形态 , 把与集权式管理相适应的条状大学组织结构 , 改变为纵 ( 学院 ) 横( 书 院) 交 错 的 矩 阵 式 结 构, 改革 建立了以书 了原来以班级为基 础 的 学 生 管 理 制 度 , 院为单元的学习和 生 活 社 区 , 构建了师生共处的新 型育人平台 , 是新的 历 史 起 点 上 对 学 生 教 育 模 式 进 行创新的积极探索 。这种教育模式的内在逻辑与我 即要实现学 国古代书院和西方 古 典 学 院 是 相 通 的 , 生学术发展和社 会 性 发 展 的 统 一 。 具 体 而 言 , 就是 书院制改革的主要做法 1. 目前进行书院制改革的高校都采取先选择部分 低年级学生进行试 点 , 待运行一段时间取得经验后 再逐步推广的办 法 。 复 旦 大 学 、 西安交通大学是其 中较早推行书院制 , 并在全国取得较大影响的高校 。 复 旦 大 学 开 始 尝 试 把 不 同 学 科、 不同 2 0 0 5年, 年级但是居住在一 个 小 区 的 学 生 组 织 起 来 , 成立志 腾飞 、 克卿 、 任重 4 个 书 院 。 当 年 新 入 学 的 3 德、 0 0 0 多名学生 , 无论考取何种专业 , 第一年都必须进入各 个书院学习和生 活 , 接 受 包 括 综 合 教 育、 文 理 基 础、 专业基础三大课程 板 块 在 内 的 综 合 素 质 教 育 , 第二 年再回到各专业院系学 习 。 在 运 行 5 年 后 , 2 0 1 0年 复旦大学又成立希 德 书 院 , 作为向四年制书院过渡 该书院在加强专业导师建设 、 开展学 的小范围试点 , 生自我管理工作等方面又作了进一步的探索 。2 0 1 2 年9月, 复旦大学正 式 组 建 了 覆 盖 整 个 本 科 教 育 阶 段的复旦学院 , 它 既 是 管 理 机 构, 又 是 办 学 机 构, 与 本科生教育相关的一切机构 , 包括教务处 、 本科招生 办公室 、 现代教育技 术 中 心 以 及 教 材 服 务 中 心 都 并 入其中 , 以 全 面 推 行 书 院 制 改 革 。2 0 1 2级和2 0 1 1 级共 6 0 0 0 名本 科 生 全 面 入 住 复 旦 书 院 , 2 0 1 0级和 2 0 0 9 级学生则可自愿选择进入书院 。 西安交通大学也 开 始 实 行 学 生 住 宿 社 2 0 0 5年, , 学校选择一栋学生宿舍取名为 “ 文治苑 ” 区化管理 , 同 时 新 建 了 彭 康 书 院, 2 0 0 6 年将其改 为 文 治 书 院 , 继续推进融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为一体的改革 。 彭康 书院 住 进 了 3 使他们在 2 0 0 多 名 不 同 专 业 的 新 生, 二年级阶段增 加 交 流 , 在 导 师 指 导 下 自 我 管 理, 一、 共同成长 。2 西安交通 大 学 又 成 立 了 宗 濂 书 0 0 7年, 院, 共有 3 在以上三个 9 0 0 余名新生 入 住 。2 0 0 8 年, 书院的成功运行 基 础 上 , 学 校 新 建 了 仲 英、 南 洋、 崇 大学要培养社会精英 , 造就引领社会发展的人才 , 这 样的人才必须 同 时 具 有 学 术 能 力 ( 专业知识) 和社 会融合能力 。 年轻 人 具 有 不 同 潜 质 , 而且比较容易 受到环境影响 , 只有 通 过 营 造 教 师 指 导 和 朋 辈 交 往 的师生生活共同 体 , 将 大 学 所 有 政 策、 管 理、 资源都 鼓励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各 利用起来满足学生 需 要 , 项活动 , 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 , 实现培养两种能力协 调发展人才的目标 。 应当 明 确 的 是 , 这种改革既不是对传统的简单 回归 , 更不是对西方的机械模仿 , 三者之间存在不同 之处 : 首先 , 在人才 培 养 理 念 方 面 , 古代书院讲求的 , 是“ 明德 、 亲民 、 止于 至 善 ” 培养人偏重于儒家道德 层面 , 西方古典学院以 “ 全人教育 ” 理念为指导 , 更注 让学生成长为自己 重根据学生的个性 和 具 体 特 点 , 而我国实行书院制改革的高 应当成为的那种人 才 , 校多以 “ 通识教育 ” 理 念 为 指 导, 强调“ 以 生 为 本, 全 , 面发展 ” 更注重确立一种国家导向的理想人才标 准, 引导学 生 成 为 社 会 需 要 他 们 成 为 的 那 种 人 才 。 其次 , 在组织形态和工作方法方面 , 古代书院多是以 “ 山长 ” 为核心的金字塔式结构 , 还是农耕社会的 “ 人 治” 模式 , 西方高校和我国书院在管理上都大力推行 学生自主管理 , 是现代社会的管理模式 , 不同之处在 于前者是法律框架 下 的 学 生 自 主 管 理 , 后者在推进 学生自治 的 同 时 还 有 政 治 导 师 进 行 方 向 引 导 。 最 后, 在教育内容和评价标准方面 , 三者都要培养出同 时具有学术能力和 社 会 融 合 能 力 的 人 才 , 但对学术 能力和社会融合能力的内容界定和评价标准差异很 大。 书院制学生教育模式的主要特征 2. ( ) 以学生为 中 心 , 打 破 学 科 专 业 局 限, 培养全 1 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 ·7 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