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T

合集下载

鲁迅《华盖集》杂文集:《咬文嚼字》

鲁迅《华盖集》杂文集:《咬文嚼字》

鲁迅《华盖集》杂文集:《咬文嚼字》鲁迅《华盖集》杂文集:《咬文嚼字》引导语:鲁迅的《华盖集》是一部与封建主义和洋奴买办文化思想作斗争的作品,锋芒所指,已从广泛的社会批评转到激烈的政治的斗争,对于唤醒国人起了重大作用。

下面是其中的《咬文嚼字》原文,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咬文嚼字一以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而来主张男女平等的男人,却偏喜欢用轻靓艳丽字样来译外国女人的姓氏:加些草头,女旁,丝旁。

不是“思黛儿”,就是“雪琳娜”。

西洋和我们虽然远哉遥遥,但姓氏并无男女之别,却和中国一样的,——除掉斯拉夫民族在语尾上略有区别之外。

所以如果我们周家的姑娘不另姓绸,陈府上的太太也不另姓蔯,则欧文〔2〕的小姐正无须改作妪纹,对于托尔斯泰〔3〕夫人也不必格外费心,特别写成妥鉐丝苔也。

以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而来介绍世界文学的文人,却偏喜欢使外国人姓中国姓:Gogol姓郭;Wilde姓王;D’An-nunzio姓段,一姓唐;Holz姓何;Gorky姓高;Galsworthy也姓高,〔4〕假使他谈到Gorky,大概是称他“吾家rky”〔5〕的了。

我真万料不到一本《百家姓》〔6〕,到现在还有这般伟力。

一月八日。

咬文嚼字二古时候,咱们学化学,在书上很看见许多“金”旁和非“金”旁的古怪字,据说是原质〔7〕名目,偏旁是表明“金属”或“非金属”的,那一边大概是译音。

但是,鏭,鎴,锡,错,矽〔8〕,连化学先生也讲得很费力,总须附加道:“这回是熟悉的悉。

这回是休息的息了。

这回是常见的锡。

”而学生们为要记得符号,仍须另外记住腊丁字。

现在渐渐译起有机化学来,因此这类怪字就更多了,也更难了,几个字拼合起来,像贴在商人帐桌面前的将“黄金万两”拼成一个的怪字〔9〕一样。

中国的化学家多能兼做新仓颉〔10〕。

我想,倘若就用原文,省下造字的功夫来,一定于本职的化学上更其大有成绩,因为中国人的聪明是决不在白种人之下的。

在北京常看见各样好地名:辟才胡同,乃兹府,丞相胡同,协资庙,高义伯胡同,贵人关。

高三上册语文第八课《咬文嚼字》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高三上册语文第八课《咬文嚼字》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咬⽂嚼字》是朱光潜写的⼀篇随笔短⽂。

他告诉⼈们⽆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嚼字的精神,刻苦⾃励,追求艺术的完美。

为⼤家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家有帮助。

1.⾼三上册语⽂第⼋课《咬⽂嚼字》课⽂原⽂ 郭沫若先⽣的剧本⾥婵娟骂宋⽟说:“你是没有⾻⽓的⽂⼈!”上演时他⾃⼰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的”下⾯加“⽆耻的”三个字。

⼀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的⽂⼈!”就够味了。

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

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且还必须有附带语省略去了。

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你有⾰命家的风度”⼀句话改为“你这⾰命家的风度”。

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番。

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确实改的好,不过郭先⽣如果记得《⽔浒》,就会明⽩⼀般民众骂⼈,都⽤“你这什么”式的语法。

⽯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你这*妇!你这你这⼤⾍⼝⾥倒涎!你这你这……”⼀⼝⽓就骂了六个“你这”。

看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

“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

纵有情感也不能在⽂字本⾝上见出来。

不过它也不⼀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

《红楼梦》⾥茗烟骂⾦荣说:“你是个好⼩⼦出来动⼀动你茗⼤爷!”这⾥“你是”含有假定语⽓,也带“你不是”⼀点讥刺的意味。

如果改成“你这好⼩⼦!”神情就完全不对了。

从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在任何情形之下都⽐“你是”式语法都来得更有⼒。

其次,郭先⽣援例把“你有⾰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

“你这”式语法⼤半表⽰深恶痛嫉,在赞美时便不适宜。

⼆、“是”在逻辑上是连接词,相当于等号。

“有”的性质完全不同,在“你有⾰命家的风度”⼀句中,风度是动词的宾词。

高三语文课文《咬文嚼字》原文

高三语文课文《咬文嚼字》原文

高三语文课文《咬文嚼字》原文高三语文课本中,《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文艺随笔,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三语文课文《咬文嚼字》原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三语文《咬文嚼字》原文郭沫若先生的剧本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上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

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

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

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必须有附带语省略去了。

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

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确实改的好,不过郭先生如果记得《水浒》,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的语法。

石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

看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

“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

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来。

不过它也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

《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说:“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这里“你是”含有假定语气,也带“你不是”一点讥刺的意味。

如果改成“你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对了。

从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都来得更有力。

其次,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

“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嫉,在赞美时便不适宜。

二、“是”在逻辑上是连接词,相当于等号。

“有”的性质完全不同,在“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中,风度是动词的宾词。

咬文嚼字(全文)

咬文嚼字(全文)

1、“闲人免进”应改为: 2、“请勿攀折”应改为:
3、悲观主义者说:我电脑硬盘只剩下一半了。 4、乐观主义者会说: 5、电脑迷会说: 6、讨厌电脑的人会说:
咬文嚼字
朱光潜
朱光潜:
(1897--1986) 现代美学家、文 艺理论家 笔名孟实、孟石 安徽桐城人 代表作《文艺心 理学》《诗》 《谈美书简》等
咬文嚼字释义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
不领会精神实质) 。
例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
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 。
B.形容卖弄才学。 例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
A、这女子长得柳腰桃面,真是个沉鱼落 雁、闭月羞花的美人!
B.东家之子(女),增一分则太长,减 一分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A.眼看朋辈成新鬼, 怒向刀边觅小 诗。——鲁迅《惯于长夜过春时》
B.忍看朋辈成新鬼, 怒向刀丛觅小 诗。——鲁迅《惯于长夜过春时》
原文:眼看朋辈成新鬼 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
来说明为什么要“咬文嚼字” 的道理的?
5. ⑥⑦两段是论述什么是“咬文嚼字” 呢,还是为什 么要“咬文嚼字” ?还是如何做到“咬文嚼字” 的? 这两段的论述角度有什么不同?
6.⑧段主要论述了什么问题?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①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
②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 这你这大虫口里流涎!你这 你这……
——福楼拜对莫泊桑如是说
咬文嚼字示例
轻风(扶)细柳, 淡月(失)梅花。 山色蒙蒙(横)画轴, 白鸥飞处(带)诗来。
咬文嚼字示例
长江万里白如( 练 ), 淮山数点青如( 淀 ), 江帆几片疾如( 箭 ), 山泉千尺飞如( 电 )。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 扇 ), 塞鸿一字来如( 线 )。 ——元·周德清《塞鸿秋·浔阳景》

《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释义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 神实质) 。
例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 可一味地 。
B.形容卖弄才学。
例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 常,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例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也毫无用处。
解题
作者贬词褒用赋予这个成语 一种新的意义,那就是在文字 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 的谨严”。
(二) 字数不同,意味不同
王若虚修改《史记》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 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射之,终失去了: 不能复入石矣。
发现错误而惊 以因为更虎复而射射,之终,不能没入镞。,既知其为石讶, 的意味
尝石见也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失很, 望斩而 截放 的弃 意得 味
(三) 文字不同,意境不同
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
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着,不禁托掌称妙。 这是为什么呢?
如果是“八月秋高风怒号”,细柳梅花则不堪一击, 只能是败柳残花,如何禁得起“摇”“舞”这样的 字呢?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细” 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 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 之感。下句中添“映”、“隐”也欠贴切。试想, 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 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一 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 增强了这一首诗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辉。
清茶
(味觉)


清沁心脾
水中月 (视觉)
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
例一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 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
水:清澈、和缓、流动 姑娘:纯洁、温柔、机灵

咬文嚼字高中课文原文

咬文嚼字高中课文原文

咬文嚼字高中课文原文《咬文嚼字》这篇课文呀,可真是有点意思呢。

我刚学的时候,就觉得这像是一场文字的奇妙冒险。

我记得老师在讲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室里可热闹啦。

老师站在讲台上,拿着课本,问我们:“同学们,你们觉得一个字的差别能有多大呢?”有的同学就大声说:“不就一个字嘛,能有多大区别呀?”这时候老师就笑了,说:“那可不一样哦,就像我们人穿衣服,多一颗纽扣少一颗纽扣那看起来可就大不同啦。

”老师这么一说,我们都来了兴趣。

课文里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和“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就多了一个“这”字,感觉就完全变了呢。

这就好像做菜的时候,盐放多一点放少一点,那味道就有天壤之别呀。

我当时就在想,哇,文字可真是神奇的东西。

我就跟同桌小声嘀咕:“你看,这一个字就好像是魔法一样。

”同桌也点头说:“对呀,感觉就像变魔术。

”然后呢,老师又讲到“僧推月下门”和“僧敲月下门”。

这推和敲啊,到底哪个好呢?我心里想,推的话感觉很安静,很自然,好像这个和尚本来就是住在这个寺里,很随意地就推门进去了。

可是敲呢,就有点礼貌的感觉,好像这个和尚是个客人,得先敲敲门。

这就好比我们去朋友家玩,是直接推门进去还是先敲门呢?这是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呀。

同学们也都争论起来了,有的说推好,有的说敲好。

有个同学站起来说:“我觉得敲好,因为这显得有礼貌,要是直接推,万一里面有人在换衣服啥的,多不好呀。

”大家听了都哈哈大笑。

再看看“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这句子太美了,就像一幅画在我眼前展开了一样。

小团月和第二泉,感觉把天上的东西和人间的东西就这么巧妙地联系起来了。

我就想啊,写这个句子的人得有多聪明呀。

我回家就跟我爸爸妈妈说这个句子,我说:“你们看,这古人写东西咋就这么厉害呢?”爸爸说:“那是因为古人对文字可讲究啦,就像工匠雕琢玉石一样,每个字都得精心打磨。

”学了这篇课文,我就觉得我们平时说话写作文也得像古人一样咬文嚼字才行。

不能随随便便就把字凑在一起。

朱光潜《咬文嚼字》原文阅读

朱光潜《咬文嚼字》原文阅读

朱光潜《咬文嚼字》原文阅读《咬文嚼字》选自《朱光潜美学文学选集》正文:郭沫若先生的剧本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上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

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

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

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必须有附带语省略去了。

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

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确实改的好,不过郭先生如果记得《水浒》,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的语法。

石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

看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

“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

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来。

不过它也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

《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说:“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这里“你是”含有假定语气,也带“你不是”一点讥刺的意味。

如果改成“你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对了。

从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都来得更有力。

其次,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

“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嫉,在赞美时便不适宜。

二、“是”在逻辑上是连接词,相当于等号。

“有”的性质完全不同,在“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中,风度是动词的宾词。

在“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中,风度便变成主词和“你(的)”平行。

根本不成一句话。

这番话不免罗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

高三语文课文《咬文嚼字》原文

高三语文课文《咬文嚼字》原文

高三语文课文《咬文嚼字》原文高三语文课本中,《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文艺随笔,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三语文课文《咬文嚼字》原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三语文《咬文嚼字》原文郭沫若先生的剧本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上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

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

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

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必须有附带语省略去了。

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

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确实改的好,不过郭先生如果记得《水浒》,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的语法。

石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

看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

“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

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来。

不过它也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

《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说:“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这里“你是”含有假定语气,也带“你不是”一点讥刺的意味。

如果改成“你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对了。

从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都来得更有力。

其次,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

“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嫉,在赞美时便不适宜。

二、“是”在逻辑上是连接词,相当于等号。

“有”的性质完全不同,在“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中,风度是动词的宾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山谷忍不住了, 问道:“依小妹的高见 呢?”苏小妹便念了起 来:“轻风扶细柳,淡 月失梅花。”苏东坡、 黄山谷吟诵玩味着,不 禁托掌称妙。
轻风扶细柳, 淡月失梅花。
13
“轻风”徐徐,若有若无,使“细柳”动 态不显,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地描绘出轻 风徐来柳枝不堪的柔美之态,与“轻”、“细” 相宜,和谐自然。“扶”字又把风人格化了, 给人一种柔美之感。 既然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映大地,梅花自然 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映照下,也就淡 然失色了。这样,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 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营造了一种浓浓的 意境。
原句虽然给人重复之嫌,但正是这样的 “病句”才给人以联想、回味。在语调上,这 是鲁迅沉重心态的反映。 鲁迅的语气和文字,在这里显示为一个徐 缓的情态,为后文设下了伏笔,仿佛表示:作 家心中愁闷,需要到后园来静一静,寻找一份 暂时的安宁!
20
马南邨(cūn)《不求甚解》一文中提出与作者不 同的主张,说读书“不要固执于一点,咬文嚼字。” 理由有三: 1、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 然忘食。”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 学习。 2、诸葛亮与徐庶等三人一道读书,“三人务于精熟, 而独亮独观其大略”。诸葛亮比三人高明,因为他 “观其大略”,知识面更广。 3、宋代陆象山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 不必太滞。”这是说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
14
请找出下两联中最生动的字并体会其妙处。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一“老”一“肥”,形容词作动词,把莺雏长 大、梅子成熟写得形象生动,呼之欲出。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直”写出烽烟之劲拔、坚韧,“圆”给人亲 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 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把孤寂的 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之中。
作业:课后练习二
你对朱光潜与马南邨的不同 见解有什么看法,写一篇 200字的体会。
23
4
标题中的“咬文嚼字”是以上哪一个意思? 如果都不是,请用 解释: 课文中的话来加以
在文字的运用上,“必须有一字 不肯放松的谨严”,无论阅读或写作。
5
讨论一:
文章最后一段中说“以上只是 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 道理”。 文章举了哪些“实例”?说明 了哪些“道理”?
6
1、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
10
黄山谷当即道:前者加“摇”, 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 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 评之为“下品”。
“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11
苏东坡认真地思 索后,得意地说: “有了,‘轻风舞细 柳,淡月隐梅花。’” 小妹微笑道:“好是 好了,但仍不属上 品。”
12
‘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8
古人炼字名言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 唐·贾 岛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 唐·卢延让
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
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 朴字见色。 —— 清·沈德潜
9
相传,苏东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 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说出: “轻风 细柳”和“淡月 梅花”后,要各 加一字,说出诗眼。
• 有三位作家聚在一起吃饭。甲说:“吃在中国。” 乙说:“在中国吃。”丙则长叹曰:“在吃中 国。” • 请体会三个人所说的话的不同意味。 • “吃在中国”:食文化在中国。 • “在中国吃”:想吃美食,到中国去! • “在吃中国”:是动宾短语,作家感叹那些用公 款吃喝的人任意挥霍国家财富,吃穷了中国,针 砭深刻! • 可见短语变序,就产生了不同的含义。这就是我 们要“咬文嚼字”的原因。 1
17
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 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 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 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 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 的句子、 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 找出来。 ——福楼拜(法国)
18
在横线上填上准确的词语,并指出这句话中包含 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15
避免套板
推陈出新
写美貌
1.那女子长得柳腰桃面,真是沉鱼落雁、 闭月羞花。
2.东家之子,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 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16
避免套板
推陈出新
写眼睛
1.这个姑娘有着长长的睫毛,大大的眼睛, 水汪汪的好像会说话。
2.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 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 (刘鹗《老残游记》)
2
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有以下几个意思,请选择每句中的 “咬文嚼字”的正确意思: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 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 咬文嚼字 。( A ) 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咬文嚼 字,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B ) 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咬文嚼字也毫无用处。 ( C )
请思考:《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两文
主旨是否矛盾?
21
请思考:《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两文
主旨是否矛盾?
不矛盾。
《咬文嚼字》是强调创作要反复修改,精益 求精。《不求甚解》强调读书要把握精神实质, 不要困于表面现象。 前者侧重写,后者侧重读。同时,即使都是 读书或都是写作过程,精益求精、反复修正和把 握精神实质、不拘表面这两点要求也要同时具备, 两者相辅相成,并不矛盾。另外,“咬文嚼字” 是谈学习的态度,“不求甚解”是谈学习的方法, 两者角度不同,精神一致。 22
女飞人乔伊娜那令人 眩 晕 的速度在人类追 求极限的理想中书写了辉煌的一笔。 这句话中包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骄傲、自豪、令人叹服
眩晕:感觉到本身或周围的东西旋转。
近距离注视高速运动的物体、站在高处向下看、 自己做旋转运动等,都能发生眩晕的感觉。
19
鲁迅《秋夜》开篇的句子:“在我家的后 园,可以看到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 有一株还是枣树。”改成“在我家的后园,可 以看到墙外有两株枣树。”好不好?
文字不同,情感不同。
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
文字不同,意味不同。
3、“推敲”的推敲
文字不同,意境不同。
4、《惠山烹小龙团》中两句的剖析
联想不同,意蕴不同。
5、“柳腰桃面”等“套板反应”
滥用套语,全无新意。
7
讨论二:
咬文嚼字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 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 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 的完美。 (主旨句)p43最后一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