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咬文嚼字

合集下载

【朱光潜《咬文嚼字》原文阅读】咬文嚼字朱光潜原文

【朱光潜《咬文嚼字》原文阅读】咬文嚼字朱光潜原文

【朱光潜《咬文嚼字》原文阅读】咬文嚼字朱光潜原文《咬文嚼字》选自《朱光潜美学文学选集》正文:郭沫若先生的剧本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上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

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

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

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必须有附带语省略去了。

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

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确实改的好,不过郭先生如果记得《水浒》,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的语法。

石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

看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

“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

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来。

不过它也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

《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说:“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这里“你是”含有假定语气,也带“你不是”一点讥刺的意味。

如果改成“你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对了。

从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都来得更有力。

其次,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

“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嫉,在赞美时便不适宜。

二、“是”在逻辑上是连接词,相当于等号。

“有”的性质完全不同,在“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中,风度是动词的宾词。

在“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中,风度便变成主词和“你(的)”平行。

根本不成一句话。

《咬文嚼字》优秀课件44张

《咬文嚼字》优秀课件44张
《咬文嚼字》优秀课 件44张
目录
• 引言 • 《咬文嚼字》概述 • 汉字基础知识 • 词语基础知识 • 句子基础知识 • 文章基础知识 • 《咬文嚼字》选读1引言目的和背景
提高学生对汉字书写 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 咬文嚼字技巧和方法, 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咬文嚼字》概述
02
《咬文嚼字》的由来
01
创刊背景
20世纪80年代,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语言文字的规范 使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咬文嚼字》应运而生。
02
创刊时间与地点
1995年在上海创刊,由郝铭鉴先生创办。
03
刊物宗旨
以“咬文嚼字,正本清源”为宗旨,致力于推动语言文字 的规范使用,提高全民语言素质。
•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是一种剖析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作者通 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等方法,来确定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 种主张。
• 应用文: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文体,是国家机关、政党、 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处理各种事物时,经常使用的具 有明道、交际、信守和约定俗成的惯用格式文体。
《咬文嚼字》的意义
01
02
03
语言文字规范
通过纠正语言文字使用中 的错误,推广普通话和规 范汉字,提高语言文字的 规范化水平。
文化传承
作为一本文化类刊物, 《咬文嚼字》在传承和弘 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 发挥着重要作用。
社会影响
刊物的影响力逐渐扩大, 成为推动社会语言文化进 步的一股重要力量。
《咬文嚼字》的流传和影响
汉字的结构和分类
汉字的结构
分析汉字的基本结构,包 括独体字、合体字等,以 及偏旁部首的概念和作用。

高三上册语文第八课《咬文嚼字》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高三上册语文第八课《咬文嚼字》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咬⽂嚼字》是朱光潜写的⼀篇随笔短⽂。

他告诉⼈们⽆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嚼字的精神,刻苦⾃励,追求艺术的完美。

为⼤家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家有帮助。

1.⾼三上册语⽂第⼋课《咬⽂嚼字》课⽂原⽂ 郭沫若先⽣的剧本⾥婵娟骂宋⽟说:“你是没有⾻⽓的⽂⼈!”上演时他⾃⼰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的”下⾯加“⽆耻的”三个字。

⼀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的⽂⼈!”就够味了。

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

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且还必须有附带语省略去了。

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你有⾰命家的风度”⼀句话改为“你这⾰命家的风度”。

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番。

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确实改的好,不过郭先⽣如果记得《⽔浒》,就会明⽩⼀般民众骂⼈,都⽤“你这什么”式的语法。

⽯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你这*妇!你这你这⼤⾍⼝⾥倒涎!你这你这……”⼀⼝⽓就骂了六个“你这”。

看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

“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

纵有情感也不能在⽂字本⾝上见出来。

不过它也不⼀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

《红楼梦》⾥茗烟骂⾦荣说:“你是个好⼩⼦出来动⼀动你茗⼤爷!”这⾥“你是”含有假定语⽓,也带“你不是”⼀点讥刺的意味。

如果改成“你这好⼩⼦!”神情就完全不对了。

从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在任何情形之下都⽐“你是”式语法都来得更有⼒。

其次,郭先⽣援例把“你有⾰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

“你这”式语法⼤半表⽰深恶痛嫉,在赞美时便不适宜。

⼆、“是”在逻辑上是连接词,相当于等号。

“有”的性质完全不同,在“你有⾰命家的风度”⼀句中,风度是动词的宾词。

高中语文《咬文嚼字》知识点精讲

高中语文《咬文嚼字》知识点精讲

知识点总结作者简介:《咬文嚼字》作者是朱光潜【1897年-1986年】,字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

现当代着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

背景:《咬文嚼字》主要是想告诉别人,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

生字词整理:【深恶痛绝】:(shen wu tong jue )厌恶、痛恨到极点。

【逻辑】:(luo ji )【锱铢必较】:zī zhǚ bì jiòo 锱、铢:都是古代极小的重量单位,六铢等于一锱,四锱等于一两。

较:计较。

形容非常小气,很少的钱也一定要计较。

比喻气量狭小。

【咬文嚼字】:(yao wen jiao zi )指过分地斟酌字句。

用于讽刺那些专门死抠字眼而不去领会精神实质的人。

也讽刺那些讲话时爱卖弄自己学识的人。

【斟酌】:(zhen zhuo )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恰当。

【索然无味】:(suo ran wu wei )形容枯燥乏味。

索然,没有意味、没有兴趣的样子。

【鲁莽】:(lu mang )【清沁肺腑】:(qing qin fei fu )文学常识咬文嚼字,也许有的人认为是语文学习中的事。

其实,在学习生物时也要注重“咬文嚼字”,这里所说的“咬文嚼字”,是对所学的内容认真进行分析、推敲。

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这些知识,从而能灵活应用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1.阅读时要“咬文嚼字”1.1“咬文嚼字”能挖掘出隐含的关键如:“……在没有授粉的茄匣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子房就能够发育成果实。

只是因为胚珠内的卵细胞没有经过受精,所以果实里没有形成种子,这样的果实就是无籽果实……”上述叙述的是利用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培育无籽果实的原理。

如果“咬文嚼字”地仔细推敲,可以从中联想到这个实验的操作及其原理:要确保经生长素类似物处理后的果实“无籽”,关键在于必须保证雌蕊不被授粉,方法是去掉雄蕊(两性花)和遮罩(单性花)。

高三语文课文《咬文嚼字》原文

高三语文课文《咬文嚼字》原文

高三语文课文《咬文嚼字》原文高三语文课本中,《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文艺随笔,下面是学习啦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三语文课文《咬文嚼字》原文,期望对你有关怀。

高三语文《咬文嚼字》原文郭沫若先生的剧本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上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

一位演员提示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

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

他争辩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表达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推断,而且还必需有附带语省略去了。

依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争辩一番。

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的确改的好,不过郭先生假如记得《水浒》,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的语法。

石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

看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推断',而是带有极端憎恶的赞美语,表现着猛烈的情感。

"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推断。

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来。

不过它也不愿定就是"单纯的表达语,没有更多的含义'。

《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说:"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这里"你是'含有假定语气,也带"你不是'一点讥刺的意味。

优秀语文课件《咬文嚼字》朱光潜

优秀语文课件《咬文嚼字》朱光潜
例子分别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3、“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文字和思想情感有着密切关系,更动 了文字,同时就更动了思想情感。(在 文字上推敲,实质上是在思想情感上 “推敲”。)
三、筛选信息
作者举的下列例子分别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4、《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
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字的联想的意义运用好了,可以使意蕴 丰富。
七、课外拓展
“咬文嚼字”示例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卢梅坡《早梅》)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七、课外拓展
“咬文嚼字”示例
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边觅小诗。
(鲁迅《惯于长夜过春时》)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七、课外拓展
“咬文嚼字”示例
酒桌上,同学们高谈阔论,相互交流,个个兴 致蛮高。
我一直很矜持,很礼貌。问什么就回答什么。 当然能不回答的也不回答。因为我清楚我是坏同 学,我不能破坏他们的雅兴。
三、筛选信息
作者举的下列例子分别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5、“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字的联想意义最易误用而生流弊。 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 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
四、梳理文脉
全文可分为几个大的层次?
四、梳理文脉
一、(第1-5段)
1、郭沫若改剧本 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2、王若虚改《史记》 字数不同,情感不同
一个女同学说,阿成变了,变得文雅了。 我听了,用脸笑了一下。
(阿城《周同学》)
四、梳理文脉
一、斟酌语言,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情感。 二、要努力使用避免俗滥的语言和思想情感。 三、要刻苦自励,推陈翻新,力争思想情感
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
五、把握主旨

高三语文课文《咬文嚼字》原文

高三语文课文《咬文嚼字》原文

高三语文课文《咬文嚼字》原文高三语文课本中,《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文艺随笔,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三语文课文《咬文嚼字》原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三语文《咬文嚼字》原文郭沫若先生的剧本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上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

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

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

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必须有附带语省略去了。

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

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确实改的好,不过郭先生如果记得《水浒》,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的语法。

石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

看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

“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

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来。

不过它也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

《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说:“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这里“你是”含有假定语气,也带“你不是”一点讥刺的意味。

如果改成“你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对了。

从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都来得更有力。

其次,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

“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嫉,在赞美时便不适宜。

二、“是”在逻辑上是连接词,相当于等号。

“有”的性质完全不同,在“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中,风度是动词的宾词。

《咬文嚼字》课文全解【精选文档】

《咬文嚼字》课文全解【精选文档】

《咬文嚼字》课文全解●课文研讨鉴赏一、主旨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强调了在文学阅读和创作中应该“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一词通常含有贬义,它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过分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作者却很看重这个成语所包含的合理的、积极的因素,借用它来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主张:在文学上,“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作者提倡咬文嚼字,是和他对文学创作过程的认识分不开的。

关于语言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关系,他认为:“思想是心理活动,它所借以活动的是事物的形象和语文(即意象和概念),离开事物形象和语文,思想无所凭借,便无从进行。

在为思想所凭借时,语文便夹在思想里,便是‘意’的一部分,在内的,与‘意’的其余部分同时进行的。

所以我们不能把语文看成在外在后的‘形式’,用来表现在内在先的特别叫做‘内容’的思想。

‘意内言外’和‘意在言先’的说法绝对不能成立。

”(《谈美·谈文学》)这个思想,运用到创作上,它要求作者把自己想要表现的东西,不论是形象,还是情感,还是观点,都要能够在脑海中鲜明地呈现出来;运用到欣赏上,它指导人们不就文字来欣赏文字,而是通过文字揣摩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看看思想感情表达得是否恰切、鲜明。

本文主要是谈文学创作,但对我们进行文学欣赏也不无启发。

二、结构层次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5段):用三个例子说明咬文嚼字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文字的微小改动与调整都影响到思想感情的表达,也就是说,咬文嚼字并非只在字面上下功夫,其效果也不容小视。

首先是以郭沫若对自己的两部作品所做的两处修改为例。

这两处修改,一处改得好,一处改得文句不通。

修改文字当以更准确有力地传达感情为准,郭沫若没有注意这个道理,将文章修改中取得成功的经验直接挪用到别处,以致修改出的语句不仅表达的感情全然不对味,就是从语法角度来看,也全然不符合语法规则。

其次是以王若虚修改《史记》中的李广射虎这个片段为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戏对识才明代文学家李梦阳才思雄卓,性诙谐,甚爱才,传说他在江西作提学副使时,发现有个读书人与他同名同姓。

在唱片名时,就开玩笑说,“你怎么和我同名呢?现在我出一联你来对。

”于是随口念道:“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这一对出得妙!蔺相如是战国时赵国大夫,司马相如是汉代的文学家。

“相如”二字又当“相同”来解释。

李梦阳意思是:两个相如都不相如,你一个士子能和我同名同姓吗?那个读书人听后略加思索,答道:“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

”真是对得好。

魏无忌是战国时魏国信陵君的公子,长孙无忌是唐朝的大臣。

“无忌”二字就是“没有忌讳”。

读书人的意思是:你那里都不忌讳,我这里也无须忌讳。

“制对者”和“属对者”,都是巧用历史故事,弦外有音。

李梦阳听了,非常欣赏这读书人的才思敏捷,经细心考察,证明确有才能;遂亲自荐举,予以重用。

李时珍戏昏官传说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曾任四川蓬溪知县,为了编写《本草纲目》,决意辞官回乡。

临行前,新任县官为李时珍栈行。

席间,新县官要李时珍为他开一帖滋补药方。

李时珍早闻此人是个”酒色财气”四大皆全的昏官,于是便佯装允诺。

县官命一小吏取来文房四宝,李时珍道“我念你们写。

”接着他就朗朗念道:“柏子仁二钱,木瓜二钱,官桂三钱,柴胡三钱,益智仁二钱,附子三钱,八角三钱,人参一钱,台乌三钱,上党参三钱,山药二钱。

”说罢便扬长而去。

第二天,那昏官将这个处方交师爷去买药,师爷仔细一看,忙说,“大人,您被李时珍骂了!”昏官莫名其妙,师爷才依次念出药方的含意:“柏木官(棺)柴(材)益(一)附(副),八人台(抬〕上山。

”听罢,昏官气昏了。

金少爷、钱少爷傻愣了一会儿,扫兴而归。

妙对夺魁相传,有个穷秀才颇有些才学,但因科举场上徇私舞弊之风盛行,使他屡试不第。

这一年,听悦主考官廉洁奉公、任人唯贤、他便打点行装,赴京赶考。

可是,由于路途遥远,纵然秀才历尽了千辛万苦,待他赶到京城时,考试已经结束了。

秀才好说歹说,终于感动主考大人,准他补考。

主考出的题目,是用从一至十这十个数字作一上联。

秀才听后,暗想:我何不把一路的颠簸和误考的原因说上一说,也好求得主考大人的谅解;于是开口对道:“一叶孤舟,坐了二、三个骚客,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

”主考一听,心中称奇,此生才学确实不浅!接着,他又要求秀才从十至一作一下联。

秀才想,正好借此机会把这些年读书、应考的苦衷表一表,便朗口应道:“十年寒窗,进了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二次,今天一定要中。

”主考听罢,连连称妙,接着又应对一番,秀才皆对答如流。

这样,这一年状元的桂冠,就被这位对联高手夺去。

切瓜应对苏东坡的一个门生,春寒时节独坐家中书房。

天下着毛毛细雨,他见冷雨滴窗,便触景生情,吟成一个单联: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此联极妙,“冻”拆为“东”和两点,“洒”拆为“西”和三点水。

但他沉思颇久,未得下联,便先搁下。

过半年后,他又想起此对,依然对不上,只好去请教老师苏东坡。

当时正值暑天,老师不忙应对,却拿起刀来,切开西瓜待客。

书生见老师总不开口,便急催“请恩师赐对”。

东坡笑了笑说:“刚才我不是对给你了吗?”书主更急了:“没有呀,对在哪里?”苏东坡指着西瓜念道:切瓜分客,横七刀竖八刀。

书生这才明白:“切”字拆为“七”、“刀”;“分”字拆为“八”、“刀”。

更妙的是切合了刚才切瓜待客的情景。

从此,书生更对苏东坡崇拜得五体投地了。

欧阳修过关欧阳修未仕时,四处奔波求学。

一无傍晚来到一座城下,城门已关。

他对守城的老兵拱手施礼道:“烦请老伯开门,权放学生进去。

”守城的老兵说:“我出一对联给你,对得出就放你进城,对不出明早再进。

”老兵吟道:“开关早,关关迟,放过客过关。

”欧阳修接上说:“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吧!”老兵说:“你不对出来,就不放你进去!”欧阳修说:“我已经对过了。

”老兵一想,恍然大悟,立即开了城门。

“小友”应对北宋文学家王禹,七八岁时,已能属文。

毕文简为郡从事,闻知他的才名,又听说他家以磨面为生,就叫他以磨为题作副对联。

王禹不加思索,随口吟道:“但取心中正,无愁眼下迟。

”文简称奇,留他给官家子弟讲学。

那些官家子弟见他出身贫军,衣衫不整,有点不服气。

有一天,太守宴请宾客,于席上出一联令众人对,句云,“鹦鹉能言难似凤。

”座客个个自命清高,自居为凤,此时却鸦雀无声,无人应对。

文简便把上联写在屏间,催促众人快对,众客依然一筹莫展。

王禹在座见之,即挥毫书出下联:“蜘蛛虽巧不如蚕。

”文简惊叹地说:“经纶之才也!”于是,赐给他衣冠,呼他为“小友”。

畜生出蹄唐玄宗的宠臣杨国忠,嫉恨李白之才,总想奚落他一番。

传说,一日,杨国忠想出一个办法,约李白去对三步句。

李白一进门,杨国忠便道:“两猿截木山中,问猴儿如何对锯?”“锯”谐“句”,“猴儿”暗指李白。

李白听了,微微一笑,说:“请宰相起步,三步内对不上,算我输。

”杨国忠想赶快走完三步,但刚跨出一步,李白便指着杨国忠的脚喊道:“匹马陷身泥里,看畜生怎样出蹄!”“蹄”谐“题”,与上联对得很工。

杨国忠本想占便宜,却反被李白羞辱了一通,刚抬脚就被讥为“畜生出蹄”,弄得十分尴尬。

七步成诗三国时候,曹丕当了魏文帝,十分忌恨他的弟弟曹植,总想找个借口把他杀掉。

一天,曹丕召曹植进宫,限令他在七步以内作诗一首。

如果作不出,就当处死。

曹植面临生死关头,十分镇静,略为思索,便满含悲愤吟诵起来:“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吟而完毕,还未走完限定的步数。

曹丕无计可施,曹植得以免死.王维买药相传,唐诗人、画家王维在终南山隐读时,一日偶患小病,前来一药店买药,见柜台内是一位衣着素雅的美貌少女,于是想趁买药之际,试试这女子的才气。

王维开口说:“我要买宴罢客何为?”姑娘微微一笑,“宴罢酒酣客‘当归’”,忙问:“当归要几钱?”“且慢,我二买黑夜不迷途。

”“’熟地’不怕天黑夜,此药本店有的是。

”“三买艳阳牡丹妹。

”“牡丹花妹‘芍药’红,芍药今天方到。

”王维暗暗佩服这女子才思敏捷,对答如流,便继续问:“四买出征在万里。

”“万里戍疆是‘远志’。

”“五买百年美貂裘。

”“百年貂裘是‘陈皮’。

”“六买八月花吐蕊。

”“秋花朵朵点‘桂枝’。

”“七买蝴蝶穿花飞。

”“‘香附’蝴蝶双双归。

”“妙!答得妙!”王维连声喝彩。

巧对戏尚书解缙幼年读书十分刻苦,他才思敏捷,长于巧对,十岁时就小有名气。

一次,出身翰林的曹尚书想考考他,便差人把他找来。

一见面,曹尚书便道:“老夫欲出几句联语,你可能和对?”解缙从容答道:“后生才疏学浅,当堂献丑,还望大人海涵。

”曹尚书呷了口酒,面对墙上挂的一们墨迹,脱口而曰:“醉爱羲之迹”,解缙随口吟就:“狂吟‘白也’诗”。

曹尚书马上又出一联:“风吹马尾千条线”,解缙立即对曰,“日照龙鳞万点金”。

看客们无不被解缙的妙对所折服,竟情不自禁地击节喝采起来。

曹尚书见未考住解缙,十分气恼,指着屏风上的画幅又出一联:“龙不吟,虎不啸,鱼不跃,蟾不跳,笑煞落头刘海”;解缙略加思索,指着案上的棋子道,”车无轮,马无鞍,象无牙,炮无火,活捉寨内将军”。

活音刚落,尚书额生冷汗,但还不甘认输,又以教训的口吻道:“眼珠子,鼻孔子,珠子还在孔子上”,解缙冥思片刻,遂得一联回敬:“眉先生,发后生,后生更比先生长”。

此联寓意深刻,暗含讥讽,可谓颇具匠心,解缙语声刚落,看客拍案叫绝,曹尚书顿时语塞,只佯醉而退。

尚书嫁女有位尚书大人闻知解缙出语不凡,想试探一下他的本领,便命人邀他到府上相见。

但却把中门紧闭,让他从偏门而入。

解绪坚不从命,声言:“正门未开,非迎客之礼!”尚书闻报,便出门对曰:“小犬无知嫌路窄。

”解缙应声答道:“大鹏展翅恨天低。

”尚书见解缙身着绿衣,便挖苦说:“出水蛤蟆穿绿袄。

”解缙见尚书老态龙钟,身穿红袍,立即反唇相讥:“落汤螃蟹著红袍。

”尚书见解缙对答如流,便大开正门以上宾待之。

当他们在官府花园散步时,尚书又就园中的奇花异草口出一联:“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

”解缙环望花园,随口对道:“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

”尚书又抬头望天说:“天做棋盘星做子,谁人敢下。

”解缙则低头指地道:“地做琵琶路做弦,哪个能弹。

”尚书见解缙果有奇寸,名不虚传,便把爱女许配给他。

席间巧对乾隆某年,身中进土不久的李调元出任广东学政。

到任不久,来了一位巡按大人。

这位巡按,原是个落第举子,因趋附权臣和申,得赐了个“从进大”的功名。

从进士即是略等于进士,比进士略低的意思。

此巡按大人虽说不是中榜的正牌进士,但也有些狐聪鬼智,知书著辩。

他久闻李调元的才名,心怀妒意,欲寻机挫辱李调元一番。

这天,巡按自穗回京、地方官照例设宴饯行,李调元和一些地方官员、举子名人都参加了宴会。

席间,酒过三巡,巡按拈须笑对李调元说:“久闻学政善对,我有一下联,上联久思不得,烦学政一对,如何?”李调元无奈,只好应道、“愿闻。

”巡按便不紧不慢念出了下联:“三光日月星”。

满座听后,为之悚然,认定如此绝对,李调元一时难对,只等看他的笑话。

不料李调元却随口朗声接对:“四诗风雅颂。

”对得快,对得巧,巡按等人都为之一震。

但巡按并不死心,又说:“听说你的老师在京中威重位显,但近来听说他常为妇夫人洗脚,不知你是否知道此事。

”李调元听他辱及自己的思师,心中暗恼,便答暄:“眼见才是实,如果真是这样,也只有他的奴婢丫环们才能知道,大人您怎么也知道呢?”这一反问,使巡按大人面红耳赤,恼羞成怒,又说,“我再以此事出一联,请你对一对:‘德高望重,奈何与如夫人洗脚’。

”李调元听后,沉气按怒,随口对道,“学浅才疏,落得赐从进士出身。

”真是对得又绝又巧,挖苦得也惨也酷,气得巡按大人无地自容。

妙对得佳偶王先生有个蚀生女儿叫金风,年方二九,容貌出众,聪明贤慧。

这天,来了三个求婚人。

一个是有权有势的金少爷,一个是巨商大户的钱公子,一个是出身贫寒的文秀才。

王先生说:“我出个题目,你们谁答得合我女儿的心愿,她就跟谁成亲。

”三人一齐答应。

王先生出的题目是:“什么贵,什么直,风吹什么动,什么里面能藏凤?”金少爷抓耳挠腮,想了一会儿,抢先答道:“官位贵,官印重,风吹官袍动,官衙里面能藏凤。

”钱公子接着答道,“金子贵,元宝重,风吹官袍动,红罗帐里能藏凤。

”轮到文秀才回答了,他下慌不忙地说:“书为贵,情为重,风吹秋波动,哥心深处能藏凤。

”金凤听罢,对爹爹说:“请文秀才留下,我还有话说哩。

”牧羊女巧对裴律清乾康熙年间,山西侯马大李村有个叫裴律的,自幼饱读诗书,尤擅赋诗联对,被誉为三晋第一才子。

这裴律样样都好,只是由于少年得意,渐渐变得狂妄起来,自诩才高八斗,未免目中无人。

这天,裴律出外踏青,只见春光明媚,芳草萋萋,一群洁白的羊儿正在泉边饮水,他诗兴大发,随口吟道:“白水泉口口口品——”没想到吟出上联后,反复沉吟半晌,总也续不出下联来,急得他抓耳挠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