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上《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课《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巧家县老店镇(铅厂)大岩洞小学付天兴)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
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脉络,明确文章的主要内容。
3.学会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及侧面烘托的方法。
4.了解谭千秋老师,感受谭老师的人格魅力,学习谭老师的大爱精神,培养学生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学会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及侧面烘托的方法。
2.了解谭千秋老师,感受谭老师的人格魅力,学习谭老师的大爱精神,培养学生的情感。
三、教学课时:2课时四、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播放视频,创设环境,情景导入1. 播放谭千秋老师相关视频《大爱千秋》同学们,看了这段视频一定勾起了大家许多酸楚的记忆。
2008年5月12日,这是令每一个中国人都无法忘记的一天。
这一天,我国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地震,它使川西北许多美丽的城镇乡村在瞬间变为废墟,无数的同胞在这一天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亲人,甚至失去了生命。
但是也在这次地震中,涌现出了许多感人肺腑、令我们刻骨铭记的动人故事。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这些动人故事中的一个——《最后的姿势》(板书课题)(二)、浏览课文,回顾内容,检查预习1.检查生字识、写(1)组织学生认读生词。
(出示课件)废墟坍塌震撼诠释凹凸洗漱生死攸关(先默写,再出示课件集体评改,并注意书写规律。
)(2)教师针对错字及不规范的字进行范写指导2.检查朗读课文(1)同位轮读课文,做到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指名分段读文,师相机指导,做到正确、流利。
3.整体感知课文,概括课文内容。
问题:(1)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谭千秋老师)(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灾难来临之时,谭老师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四个学生的生存)(3)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的?(张开双臂,护住学生)(4)为什么会以这样的姿势定格?(分析课文,寻找答案)(5)重读课文,明确结构。
语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第一课时

《最后的姿势》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激情导入。
播放视频。
同学们,看了视频,我们一同记起2008年5月12日,这个令所有中国人都难以忘怀的日子,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侵袭了四川大地。
这是一场相当于400多颗原子弹能量的大地震,一个个美丽的乡镇瞬间变成了废墟,数以万计的同胞顷刻间失去了生命。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光的隧道,去感受一位老师最后的姿势。
读题《最后的姿势》,他的名字叫谭千秋。
介绍人物生平。
二、初读感知、学习字词。
学习提示一: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小问号。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用查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2、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几个要素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要求预习课文。
出示生字词谭千秋洗漱吱吱声凹下去幽默感废墟坍塌震撼诠释大公无私字音:前鼻音谭、撼、感、诠、凹下去翘舌音洗漱吱吱声解释词义:1、废墟:观察课本插图,结合生活经验理解。
(地震、泥石流、海啸、龙卷风等自然灾害)2、坍塌:从课文中找对应的句子。
建筑物或堆积的东西倒下来。
3、震撼:震动、摇撼。
拆词法,理解每一个字的意义。
联系上下文理解其引申义:指心理受到强烈冲击。
滚滚春雷震撼着大地。
英雄们的感人事迹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4、诠释:说明、解释。
诠:诠释。
选择字义。
扩词,再选择字义。
释:1、解释释义注释2 消除释疑冰释前嫌3、放下手不释卷爱不释手选词填空解释诠释比较异同。
(口头用语、一般场合;书面用语,使用氛围庄重、严肃。
)(小结:汉语博大精深,我们在使用“解释、诠释”这类词语时要用心去体会、推敲。
)5、大公无私:完全为人民群众利益着想,毫无自私自利之心。
铁面无私。
反义词:自私自利。
词语质疑,相互释疑。
预设:生死攸关绘声绘色妙语连珠师德灵魂(心灵、思想)精神千秋誓死练习归纳主要内容:提示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5月12日发生大地震,教学楼就要坍塌了,谭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四个学生,自己却献出了生命。
《最后的姿势》第一课时教案两篇

《最后的姿势》第一课时教案两篇«最后的姿态»第一课时教案1教学目的: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联络课文语境说说重点词语的意思。
3、经过品读言语文字,了解〝最后的姿态〞的内在含义,体会谭千秋教员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和诠释,再结合读写训练,表达自己的感受。
4、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肉体质量的作用,学习正面烘托人物笼统的方法。
教学重点: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肉体质量的作用,学习正面烘托人物笼统的方法。
教学难点:经过品读言语文字,了解〝最后的姿态〞的内在含义,体会谭千秋教员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和诠释,再结合读写训练,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进程:一、情境创设,导入课文同窗们,你们一定还记得2021年5月12日吧!这是一切中国人都难以忘怀的日子,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侵袭了巴蜀大地。
这是一场相当于400多颗原子弹能量的大地震,一个个美丽的乡镇瞬间变成了废墟,数以万计的同胞须臾间失掉了生命。
明天,就让我们一同去看法灾难中的一位教员,他的名字叫——谭千秋。
让我们共同去感受谭教员那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态。
(板书课题)二、全体感知,了解文意1、过渡:课前同窗们都停止了预习,那么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2、谁能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这几个要历来说说主要内容呢?(5月12日发作大地震,教学楼就要坍塌了,谭教员张开双臂,护住四个先生,自己却献出了生命。
)三、品读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1、过渡:谭教员为何能在生死攸关的时辰作出如此选择呢?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回到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2、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通常作者会抓住什么来写,我们应该抓住什么来读呢?(人物的举措、言语、神态、心思活动)3、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读课文。
请大家翻开书,默读课文2—7小节,找出描写谭教员言语、举措的句子,用横线画上去,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去描写人物的,你觉得哪些词句用得特别好,圈出来,在旁边做一做批注。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语文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语文教案教学背景本教案旨在通过对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课文《最后的姿势》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脆弱,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责任感,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和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熟练掌握《最后的姿势》的文章内容和语言特点•能够理解故事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感受•掌握寓言故事的语言形式和表现手法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读懂和解释文本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责任感情感目标•让学生了解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脆弱•提高学生的同情心和责任感,懂得珍惜和平教学重点•掌握《最后的姿势》的文章内容和语言特点•理解故事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感受•掌握寓言故事的语言形式和表现手法教学难点•理解故事所蕴含的寓意•运用寓言故事的语言形式和表现手法进行创作和表达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介绍本课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2.让学生回忆一下历史上的重大战争事件,让学生了解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脆弱。
提高阅读(20分钟)1.分段朗读课文《最后的姿势》。
2.引导学生理解文中人物的感受,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
3.学生就文中的人物、事件进行讨论和分析。
寓言故事分析(15分钟)1.运用比喻、擬人、拟物等方法分析故事的语言形式和表现手法。
2.学生试图理解故事所蕴含的寓意,提高其思维的逻辑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课堂练习(20分钟)1.通过师生互动、小组讨论等方式开展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和表达能力。
2.给学生几个主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自由讨论,搜集材料,创作一些续篇、抒情诗或表白信等,切身体验故事的内涵和寓意。
作业布置(5分钟)1.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并完成课后题目,加强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2.布置语文写作作业,引导学生开展创造性思维,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教学评估教师可从学生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进行评估,具体方法如下:1.听说方面:通过课堂活动、小组讨论等方式,考察学生的听说能力和表达能力,重点考查学生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1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16、最后的姿势教学目标: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在这节课上学习9个新单词和2个二等单词。
理解文本中关键词的含义。
3.对谭先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4.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澄清文本的语境,总结文本的主要内容。
5.阐明文中使用的写作方法:描述环境及其场景和背景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方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9月23日第一次会议的目标(2):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在这节课上学习9个新单词和2个二等单词。
理解文本中关键词的含义。
3.对谭先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4.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阐明课文的语境,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堂重点: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阐明课文的语境,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堂难点:理解由生词组成的单词,初步理解“最后的姿势”。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一、背景导入,初入情境教师活动1、同学们,还记得2021年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吗?2、看图片(书上的两幅),感受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3、.课前让大家搜集了地震中的感人故事,现在能交流一下吗?1.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最后的姿势》,也是发生在地震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谭千秋2.简介谭千秋,先请学生讲,教师补充。
1.通过预习,你知道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吗?2、谭老师最后的姿势到底是什么样的,请大家自读课文,划出相应的语句。
学生活动1、回忆5.12大地震。
2、看图片,谈感受3、交流收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1、读课题2、交流有关谭千秋的信息。
设计意图课前准备了课件,利用图片唤起学生对5、12事件的印象,为下文教学进行铺垫,预设情境。
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6课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3 苏教版(1)

最后的姿势五、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设置情景。
师:同学们,咱们先来看几张图片。
看这个村庄美不美?【百度图片】/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E6%B1%B6%E5%B7% 9D%E9%A3%8E%E5%85%89&ie=utf-8&in=11822&cl=2&lm=-1&st=-1&pn=43&rn=1&di=250541601350 &ln=1998&fr=&fm=result&fmq=1362718196562_R&ic=0&s=&se=1&sme=0&tab=&width=&height=& face=0&is=【百度图片】/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E6%B1%B6%E5%B7% 9D%E9%A3%8E%E5%85%89&ie=utf-8&in=11822&cl=2&lm=-1&st=-1&pn=43&rn=1&di=250541601350 &ln=1998&fr=&fm=result&fmq=1362718196562_R&ic=0&s=&se=1&sme=0&tab=&width=&height=& face=0&is=(美)但是,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8级大地震,将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乡村瞬间变成废墟,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
面对死亡,我们可能无法做出更多的选择,可是谭千秋老师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
苏教版六上《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苏教版六上《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课时义务:1.反省预习状况,读统统畅课文。
2.结合〝坍塌〞、〝震撼〞了解课文4-8小节,结合言语文字感受危殆关头那〝最后的姿态〞。
一、导入新课2021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每个中国人都难以忘却。
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侵袭了巴蜀大地。
这是一场相当于400多颗原子弹能量的汶川地震,我国严重受灾地域达10万平方公里。
数以万计的同胞须臾间面临着生与死的选择。
明天,我们一同看法灾难中的一位教员,他的名字叫--谭千秋。
(指读)二、交流预习状况昨天,同窗们曾经应用学案预习了第六课,我们先交流一下,谁来读读词语?1.洗漱吱吱声废墟摇晃坍塌震撼深凹诠释2.在这些生字中,你觉得哪些生字的字形要提示大家留意?漱(左边不是反文旁)释(左下局部是〝米〞字)凹(写一个)3.请同窗读读这篇课文。
4.再次读完文章,你能用这三个词语概括主要内容吗?三、结合词义讲读课文(一)坍塌1. 了解词义板:坍塌2. 课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坍塌的情形?请你快速阅读4-7小节并勾勒上去。
出示:突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凶猛了,并随同着逆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地动山摇。
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上去,楼房坍塌了。
这些都是地震时的环境描写,这样的环境描写是一个全体,把这三段话连起来读读,你感遭到了什么?3.我们不愿触碰那些画面,记忆却已刻骨铭心。
(播放视频)大灾无情,让我们一同再读读这段描写。
4.在教学楼行将坍塌这生死攸关的瞬间,谭教员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出示:他看法到状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你感遭到了什么?谭教员又是怎样做的出示:谭教员立刻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先生。
小声读读这段话,哪个词语你最有感受?他用双手撑起的是什么?撑起了存活的希望,撑起了避难的港湾,撑起了爱的大伞,撑起了对责任的担当。
六年级上语文说课稿最后的姿势苏教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首先,我会带领学生通读课文,让他们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接着,我会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如“舍己救人”、“无私奉献”等,帮助他们理解谭千秋老师的精神品质。此外,我还会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地震中的其他英雄人物,以及他们所展现出的伟大精神。
(二)学习障碍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可能已经学习过一些关于地震的知识,对于地震的基本概念和应对方法有一定的了解。然而,对于地震中的英雄人物和他们的伟大事迹可能了解不多,尤其是谭千秋老师的故事。因此,学生可能存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障碍,尤其是对谭千秋老师精神的深入理解。此外,学生可能对于如何将课文中的情感体验与自己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以及如何从课文中提炼出价值观层面的东西存在一定的困难。
课后,我将通过学生的作业、课堂表现等方式评估教学效果。若发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仍有困难,我将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我会进行具体的反思和改进,如调整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等,以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计划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汶川大地震的图片和视频。这些真实、震撼的图片和视频能够让学生直观感受地震的破坏力,以及在这种灾难中人们的勇敢与无畏。接着,我会向学生简要介绍谭千秋老师的事迹,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什么样的老师才是最好的老师?”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思考,也能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谭千秋老师的精神品质的感悟,地震相关知识的掌握。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谭千秋老师的舍己救人精神,以及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种精神。
二、学情分析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六上《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课时任务:
1.检查预习情况,读通通顺课文。
2.结合“坍塌”、“震撼”理解课文4-8小节,结合语言文字感受危急关头那“最后的姿势”。
一、导入新课
2019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每个中国人都难以忘却。
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侵袭了巴蜀大地。
这是一场相当于400多颗原子弹能量的汶川地震,我国严重受灾地区达10万平方公里。
数以万计的同胞顷刻间面临着生与死的抉择。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灾难中的一位老师,他的名字叫--谭千秋。
(指读)
二、交流预习情况
昨天,同学们已经利用学案预习了第六课,咱们先交流一下,谁来读读词语?
1.洗漱吱吱声废墟摇晃坍塌震撼深凹诠释
2.在这些生字中,你觉得哪些生字的字形要提醒大家注意?
漱(右边不是反文旁)释(左下部分是“米”字)凹(写一个)
3.请同学读读这篇课文。
4.再次读完文章,你能用这三个词语概括主要内容吗?
三、结合词义讲读课文
(一)坍塌
1. 理解词义板:坍塌
2. 课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坍塌的情景?请你快速浏览4-7小节并勾画下来。
出示:
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地动山摇。
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坍塌了。
这些都是地震时的环境描写,这样的环境描写是一个整体,把这三段话连起来读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3.我们不愿触碰那些画面,记忆却已刻骨铭心。
(播放视频)
大灾无情,让我们一起再读读这段描写。
4.在教学楼即将坍塌这生死攸关的瞬间,谭老师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出示: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你感受到了什么?
谭老师又是怎么做的
出示:
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小声读读这段话,哪个词语你最有感触?
他用双手撑起的是什么?
撑起了存活的希望,撑起了避难的港湾,撑起了爱的大伞,撑起了对责任的担当。
5.齐读
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谭老师选择了生命中最后的姿势:张开双臂,护住学生!
过渡:刚才,我们循着坍塌走进了惊心动魄的一刻,走进了最后的姿势。
2019年5月12日那一天,山崩地裂,家园变色;2019年5月13日那一晚,凄风苦雨,震撼人心。
(二)震撼
1. 人们被什么震撼了?你能在文章第8小节找到描述的画面吗?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
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画面中哪些词语让你触目惊心?放开声音读读看。
面对灾难,面对死神,谭老师在用血肉之躯与之抗衡) 齐读
小结:此情此景,怎能不震撼着每个人的内心。
然而,更震撼人心的,还有废墟下谭老师的声声鼓励,那成了人们记忆深处的绝响。
2.人物对话补充
不知过了多久,同学们听到了谭老师的声音:“不要哭,不要喊,要坚强,要保存体力!”听了谭老师的鼓励,学生们不再哭喊了。
“不要害怕,一定要冷静,沉住气等待救援。
坚持,只要坚持就有希望!”谭老师鼓励着学生们,但不久大家发现他的声音越来越微弱。
原来,谭老师的右臂被一块水泥板砸得血肉模糊,后脑也被重重地击中。
谭千秋的血一滴一滴落在学生身上,几个孩子吓哭了:“谭老师,您受伤了吧?”为了安慰学生,谭老师说:“没事,只是手被划了,没关系。
记住,你们一定要互相鼓励,一定要坚持!永远不要放弃! ”
就这样,谭老师每隔一段时间,便鼓励学生坚持下去,不要放弃。
直到……
是什么,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
谭老师的身体,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是他鼓励学生们燃起生活的勇气
对孩子的爱已经融进了他的血液里
3.让我们再读读这段话。
齐读
爱与责任筑就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张开双臂,护住学生!
四、设疑
这最后的姿势诠释了什么?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