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因素可致药物性肝衰竭?

合集下载

常见药物性肝损害的分类及治疗

常见药物性肝损害的分类及治疗

常见药物性肝损害的分类及治疗关键词:药物性肝损害(DILI)是指在药物治疗过程中,由于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细胞毒性损害或肝脏对药物及代谢产物的变态反应所致的疾病,可以发生在原来没有肝脏疾病的人群或以往有基础肝脏疾病的患者中[1]。

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脏器,且许多药物有潜在的肝毒性,所以肝脏是药物损伤的主要靶器官。

随着新的药物不断地被研究开发出来,患者对生命生存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几率不断升高。

1 药物性肝损害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和病因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药物性肝损害已上升至全球死亡原因的第 5 位。

在美国,50%以上的急性肝功能衰竭是由药物引起的。

在我国,药物性肝炎约占急性肝炎住院者的10%。

此外,有研究发现,氨基转移酶升高的成人中有10%~50%是由药物引起[2]。

因此,临床医务工作者应该重视药物引起的肝损伤。

各种药物所致的急性肝损伤发病机制和个体易感因素差异很大。

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病机制为内源性毒物和特异质反应,主要表现为肝细胞变性、坏死和肝内淤胆[3-4]。

发病类型可分为剂量依赖性肝毒性和特异质性肝脏药物反应两种。

前者主要是药物的直接毒性所致;特异质性肝脏药物反应的决定因素是机体对药物的反应,而不是给药剂量或药物及其代谢物的化学结构。

DILI 的诊断目前尚无金标准。

唐岸柳等[5]总结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思路应为:①确定肝损伤的存在;② 明确用药与肝损伤的因果关系;③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肝损伤;④全面综合地评估DILI。

2 临床常见的引起肝损害的药物能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药品种类非常多,其中包括医生开具的处方药物和非处方药物及营养保健药品,中草药及中成药也可以引起严重的药物性肝损害。

主要包括抗菌药物、非甾体抗炎药、心脑血管用药、抗结核药、麻醉药、激素类药物、中枢神经系统用药、消化系统药物等。

肝脏是药物在体内最主要的代谢场所,具有解毒功能,能将有毒物质代谢为无毒物质,或者把若干无毒的母体药物经肝脏代谢后,成为有毒的反应性中间代谢产物,并使肝脏首先受损。

药物半衰期受什么影响

药物半衰期受什么影响

药物半衰期受什么影响大家都应该听过药物半衰期吧,可是大家可能不知道药物半衰期受什么影响。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药物半衰期受什么影响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药物半衰期受什么影响病理状态对半衰期的影响,机体药物代谢,排泄系统和其它功能发生障碍,均能使半衰期发生改变,以下分三方面叙述:肾功能异常当肾脏疾病或肾外原因如休克,脱冰而引起肾功能衰退时,能使药物的半衰期延长,特别是主要通过肾排泄的药物,其影响最大,如常用的链霉素、卡那霉素正常半衰期分别为2.5、3.5小时,而当肾功能障碍时则分别延长为52-100小时、72-96小时。

因此肾功能异常时只要72-96小时给一次药就能达到治疗浓度。

肝功能异常肝脏疾病能改变肝细胞对药物代谢的能力。

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可有安替匹林、利福平、甲磺丁脉、氯霉素、异烟麟、异戊巴比妥及保泰松等代谢障碍。

安替匹林由于代谢减慢,其血浆半衰期可长达197小时。

其它因素诸如内分泌(性腺、甲状腺、肾上腺皮质等各种激素)的异常,胃肠道功能障碍,血流动力学的改变等均能影响药物的半衰期。

影响药物半衰期的因素对于心脏疾患的影响患有充血性心衰或者是心肌梗塞的患者其血液动力学往往会出现或多或少改变,导致脏器内或者是某些部位血流减少,进而导致一些药物不能消除。

对于肝功能疾病的影响对患有肝病的患者进行用药,往往会导致药物出现一级消除,并导致K值改变。

这是由于肝脏处含有微粒体酶,这种酶能够帮助需要在肝脏处发生代谢的药物分解,如果肝脏出现病变,则会导致多种药酶活性下降,所以在血浆中药物半衰期会出现明显延长,这时如果还是按照常规给药方式,就会导致药物在患者体内慢慢蓄积,提高患者出现药物毒性反应几率。

与此同时,肝炎活动期患者往往会出现血清白蛋白浓度减少这一问题,而白蛋白浓度减少则会导致白蛋白和药物之间结合力减小,进而导致血药浓度上升,所以肝功能不良的患者,在使用氨茶碱、氨苄青霉素、安定、异烟肼、氯霉素或者是洁霉素等需要通过肝脏代谢的药物时,需适当减量或者是禁用。

药物性肝衰竭30例临床分析

药物性肝衰竭30例临床分析
对 符 合诊 断 标准 的 3 0例 药物性 肝衰 竭 的临床 资料 进 行 回顾性 分
摘 要 : 目的 析 。结 果
讨论 药物 性肝 衰竭 的诱发 药物 , 临床 特点 及预 后 。方 法
多种 药物 可致 药物 性肝 衰竭 ,其 中 最常 见 的药物 有 中草 药 (o ,抗 结核 药 (67 ) 6 %) 1. ,抗肿 瘤 药 (33 ,抗 真菌 药 (33 , % 1.%) 1.%)
抗 精神 病 药 (O , 甲亢 药 (.%) 1%) 抗 67 ,免疫 抑制 剂 67 ) I 床 治愈 1 . :} % 缶 8例 (o , 为慢 性肝 病及 肝硬 化 7例 (33 , 6%) 转 2_ %) 死亡 5例 (67 。 1. %) 结论 药物 性肝 衰竭 常 见 的诱发 药物 是 中草 药 ,抗真 菌 药,抗 结 核药 ,抗 肿瘤 药 ,免 疫抑 制剂 。HB A 's g阳性 患者 更 易发 生药 物性 肝衰 竭 。
我 院 20 0 4年 4月至 2 0 0 9年 4月收治 的药物性肝衰 竭患者 3 O例 ,其 中 2 2例为亚急性肝衰竭 ,8例为急性 肝衰竭 。男性 1 ,女性 2 例 ,年龄 1  ̄6 0例 0 8 2岁。 诊断符合 药物性肝病 的诊断标准及 2 0 年 中华 医 06 学会感染病学会和 中华医学会肝病 学会制订 的 《 肝衰竭 诊疗指南》 中肝衰 竭的诊 断标准 ,除外病毒性肝 炎及其 他 原因所 致肝功能异常 。
肝脏是人体 药物代谢和转化 的主要器 官,因此较容 易受到损害 。临床 上随着用药 品种 的增加 ,药物 性肝病 的发生率也在上升 ,药物性肝病 的临床 表现多种 多样 , 实验 室检查无特异 性,因而易被误诊 ,而其 中严 重者可 危及 生命 。为 了更 合理用药 ,及早诊 断和治疗药物 性肝 病 ,现将 我院近年收 治的药物性肝衰竭病 例的临床 资料 进行 回顾性 分析 。

药物性肝损害损伤

药物性肝损害损伤

药物性肝损害损伤作者:张聿良来源:《肝博士》 2016年第2期张聿良(吉林省肝胆病医院内九疗区主任)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指由各类处方或非处方的化学药物、生物制剂、传统中药(包括各种草药和非草药类的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天然药、保健品、膳食补充剂及其代谢产物乃至辅料等所诱发的肝损伤。

目前DILI已是仅次于心脏病、癌症的第三大死亡原因,美国、欧洲每年死于药物性肝损伤的人数各有20万左右。

上市药品中有1100种有肝毒性。

在欧美发达国家,非甾体类抗炎药、抗感染药物、草药和膳食补充剂是导致DILI的常见原因。

传统中药、天然药、保健品、膳食补充剂作为DILI的病因在全球越来越受到重视。

2013年冰岛一项前瞻性研究表明该国草药和膳食补充剂占DILI病因的16%,美国数据显示草药和膳食补充剂占DILI病因的20%以上。

国内有报道DILI中草药占23%、抗感染药占17.6%、抗肿瘤药占15%、激素类药占14%、心血管药物占10%、非甾体类抗炎药占8.7%、免疫抑制剂占4.7%、镇静和神经精神药物占2.6%。

药物性肝病已相对明确的危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1、年龄:高龄是DILI的重要易感因素。

20%老年黄疸由药物引起,随着年龄增长,肝肾功能逐步下降,导致药物在体内蓄积增加。

老年人肝脏血流减少,血液中主要药物载体蛋白为血清白蛋白和a1酸性糖蛋白,两者也均下降。

一项1000例患者的研究显示,使用异烟肼治疗时转氨酶升高率老年人组要高于低年龄组5倍以上。

2、性别:在两个大规模的研究中,61%~66%药物性肝损伤发生于女性,约为男性1.5倍。

其性别差异出现在20岁以后。

3、药物因素:药物的化学性质、剂量、疗程,以及药物相互作用常可影响DILI的潜伏期、临床表型、病程和结局。

一种药物可改变其他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和药理作用。

药物相互作用是临床上DILI风险增加不容忽视的因素,如当抗结核药物与唑类抗真菌药、甲氨蝶呤、抗痉挛药等药物同时使用时,DILI的发生率将增加;利福平和异烟肼联合用药,比单用异烟肼产生毒性更早,转氨酶水平更高。

炔诺酮致药物性肝损伤1例

炔诺酮致药物性肝损伤1例

· 个案报道 ·炔诺酮致药物性肝损伤1例胡 朦1,2,毕 娟1(1.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药学部,上海 200433;2.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药学部,上海 200127)[关键词] 炔诺酮;药物性肝损伤;不良反应;药物副反应报告系统[中图分类号] R994.11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006-0111(2021)01-0094-03[DOI] 10.12206/j.issn.1006-0111.2020020731 临床资料患者,女,52岁,因“乏力3个月,月经量增多3个多月”于2019-03-08就诊于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就诊前4个月诊断为2型糖尿病,未使用降糖药物,无吸烟、饮酒史,近期未服用中草药及保健品,否认近期食用海鲜。

患者于2018年12月末出现阴道出血,经当地妇科检查确诊为子宫肌瘤,开始服用炔诺酮片(上海信谊康捷药业有限公司,批号:160704)1个月,3.75 mg,tid,po,及止血与散结镇痛胶囊(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号:110905)1.6 g,bid,po,镇痛治疗。

服药近1个月后,患者出现疲倦、全身乏力、纳差、伴四肢酸软,休息后不能缓解,发现尿黄,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无瘙痒。

2019-01-04查肝功:谷丙转氨酶(ALT)790 U/L,谷草转氨酶 (AST) 593 U/L,总胆红素(TBIL) 14.3 μmol/L,谷氨酰转肽酶(γ-GT) 139 U/L,碱性磷酸酶(ALP)239 U/L,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24。

就诊后嘱停用散结镇痛胶囊,因阴道出血未停用炔诺酮,减量至1.875 mg,tid,po,予保肝对症治疗,嘱定期复查肝功能。

患者继续减量服用炔诺酮片50多天,中途未复查肝功能,仍觉乏力纳差,2019-02-26再次外院就诊查肝功:ALT 501 U/L,AST 449 U/L,ALP 203 U/L,TBIL 7.9 μmol/L,医师嘱减量炔诺酮至1.25 mg,bid,po。

药物性肝损伤的影响因素和预后评价

药物性肝损伤的影响因素和预后评价

上海医学2019年第42卷第8期・507・・综述・药物性肝损伤的影响因素和预后评价刘成林万远太曹丽娜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由药物和(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伤,发病率约为0.014%〜0.019%⑴O DILI是最常见和最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是导致急性肝衰竭(ALF)的主要原因。

随着临床新药的不断出现,以及药品滥用现象增多,近年来DILI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DILI预后一般较好,停用肝毒性药物后,多数患者能逐渐恢复乃至痊愈,约有5%〜10%的患者可发展成慢性肝病,约10%的患者因ALF死亡或不得不接受肝移植⑵。

在大量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基础上,本文对DILI预后判断的相关因素和预后评分工具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影响DILI预后的相关因素1.1年龄与性别高龄、女性可能与DILI预后不良有关。

老年患者基础疾病较多,服用药物种类更复杂,器官功能衰退,同时机体抵抗力下降,一旦出现DILI,后果可能更加严重。

杜水仙等⑷认为,年龄是与住院时间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越大,DILI发生率越高,预后越差,住院时间相应延长。

Chalasani等⑴研究发现,65岁以上患者胆汁淤积型损伤更常见,但与65岁以下患者相比,其病死率和需接受肝移植治疗的比例却无明显差异。

Bonacini等⑷的研究对27例因蘑菇中毒所致的DILI患者进行分析,结果显示,65岁以上老年患者预后差的比例(40%)明显高于年轻患者(10%),3例死亡和1例接受肝移植的患者均为女性。

年龄与性别对DILI预后的影响有待更多的临床研究证实。

1.2药物特性刘丽娜等旳研究显示,中成药和中草药在所有引起DILI的药物中所占比例最高,且预后较其他类型药物更差。

国外对草本植物和膳食补充剂(HDS)所致的DILI进行研究⑷,结果提示,HDS比非HDS所致DILI的预后更差,死作者单位:430061湖北,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消化内科通信作者:万远太,电子邮箱为1275676965@ 亡或接受肝移植患者达13%,而非HDS仅为3%。

中国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2023年版)重点解读

中国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2023年版)重点解读

中国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2023年版)重点解读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重要的药物不良反应,严重者可导致急性肝衰竭甚至死亡。

目前,DILI的诊断仍是排他性的策略,因此,详细的病史采集、全面仔细地排除肝损伤的其他潜在病因,是建立正确诊断的关键。

本指南根据最新研究进展提供的循证医学证据制定,旨在为临床医生在实践中如何及时识别疑似DILI患者,规范诊断和管理提供专业的指导。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指南也专门重点阐述了慢性肝病基础上的DILI、药物导致的肝炎病毒再激活、DILI的常见病因(草药和膳食补充剂、抗结核药物、抗肿瘤药物),以及临床试验中DILI的信号和评估等内容。

一、DILI 的治疗(一)DILI 的治疗目标应包括:(1)促进肝损伤尽早恢复;(2)防止肝损伤的重症化或慢性化,避免ALF 或慢性DILI 甚至肝硬化等终点事件的发生,最终降低由此导致的全因或肝脏相关死亡风险;(3)减少DILI 事件对原发疾病治疗的影响。

下述基本治疗原则有助于临床医生采取合理的治疗和管理措施。

(二)及时停用可疑药物: 及时停用可疑肝损伤药物,尽量避免再次使用可疑或同类药物,是针对肝损伤病因的最主要措施,也是DILI 的最基本治疗原则。

绝大多数急性DILI 患者在及时停药后肝损伤可自行改善甚至痊愈,少数患者可能出现重症化或慢性化进展,需结合其他治疗方案。

FDA 制定了药物临床试验中的停药原则,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应考虑停用可疑药物:(1)血清ALT 或AST > 8×ULN ;(2)ALT 或AST > 5×ULN,持续2 周;(3)ALT 或AST > 3×ULN,且TBil > 2×ULN 或INR > 1.5 ;(4)ALT 或AST > 3×ULN,伴逐渐加重的疲劳、恶心、呕吐、右上腹疼痛或压痛、发热、皮疹和/ 或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5%)。

中国首部《药物性肝损伤防治指南》解读(上)

中国首部《药物性肝损伤防治指南》解读(上)

中国首部《药物性肝损伤防治指南》解读(上)作者:范颖赵红谢雯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6年第21期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最常见和最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之一,重者可致急性肝衰竭甚至死亡。

然而,针对DILI迄今仍缺乏简便、客观、特异的诊断指标和特效治疗手段,是各科-临床医师在疾病治疗用药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全科医师应掌握的关于DILI的重点内容,对中国首部《药物性肝损伤防治指南》进行解读。

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指由各类处方或非处方的化学药物、生物制剂、传统中药、天然药、保健品、膳食补充剂及其代谢产物乃至辅料等所诱发的肝损伤。

为提高我国临床医生对DILI的认知并开展相关科研工作,避免诊疗实践中的困惑,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组织国内有关专家系统总结了国内外研究进展,力求公正和客观地起草了中国首部《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

该指南适用于固有型DILI(InDILI)和特异质型DILI (IDILI)的防治。

根据循证医学原则,对DILI临床诊治部分提出了相关建议。

随着DILI研究新证据的确认,指南将适时更新。

本文主要针对全科医生应掌握的关于DILI的重点内容进行解读,并尽可能提供有助于临床诊断、治疗、研究相关的资讯及网站。

DILI流行病学、导致药物及相关危险因素发达国家的DILI发病率估计介于1/100 000~20/100 000或更低。

2002年法国报道DILl年发病率约为13.9/100 000,2013年冰岛报道DILI年发病率约为19.1/100 000。

我国目前报道的DILI发病率主要来自相关医疗机构的住院或门诊患者,其中急性DILI约占急性肝损伤住院患者的20%,由于缺乏面向普通人群的大规模DIIA流行病学数据,故尚不清楚DILI在人群中的确切发病率。

导致DILI的药物在欧美和我国报道差异较大,有待更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证实。

欧美及我国引起DILI的常见药物种类见图1。

导致DILI的相关危险因素是现在转化医学研究的重点,如何预测可能存在的相关危险因素,尤其是宿主因素中的遗传因素,包括药物代谢酶、药物转运蛋白和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等的基因多态性,减少DILI的发生,是国内外研究热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哪些因素可致药物性肝衰竭?
药物性肝衰竭是指在药物使用过程中,药物或其活性代谢产物引起的肝细胞大量坏死或肝功能急剧严重损害,肝脏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的严重疾病,其死亡率极高。

而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及新药的不断问世,药物性肝衰竭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增加。

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原因肝脏是药物聚集、转化、代谢的重要器官,大多数经消化道吸收的药物进入肝脏后会进行转化和结合两个代谢过程,由于不同个人对药物的耐受性及敏感性存在着很大差异,以致有些药物在某些个体中进行代谢时会产生有毒或致癌的物质,造成肝损伤。

在目前已知的一些抗肿瘤化疗药、抗结核药、降糖降脂药及抗病毒药等药物都可以引起药物性肝损伤外,有研究显示,中药、保健品和减肥药同样可引起药物性肝损伤。

药物性肝损伤的早期症状,根据临床特征,药物性肝损伤可分为急性药物性肝病和慢性药物性肝病。

其中急性药物性肝病在临床上常有发热、乏力、纳差、黄疸和血清转氨酶升高等症状,而一些急性药物性肝病会出现一些明显的症状,如出现过敏反应,有皮疹、淋巴肿大,右上腹位置的肝区疼痛,消化系统上会出现一定的恶心、干呕、厌食的症状;慢性药物性肝病刚出现时并无明显症状,到病发严重时,可发生伴肝性脑病的肝功能衰竭,在临床上主要为门脉高压的表现,如出现腹水、肝脏肿大、腹部膨隆及黄疸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