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女性形象研究
《西游记》中三类女性形象分析

《西游记》中三类女性形象分析文/ 李君兰明代中后期,由于经济的繁荣,文化的发展,市民队伍的壮大,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继《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之后,《西游记》逐渐被广大人民接受。
《西游记》最早感受时代剧变前的气息,因而在体现新的时代精神上有异于《三国演义》和《水浒传》。
《西游记》为我们塑造了丰富的女性形象,为我们了解女性提供了平台。
如果说对人的解放首先是对女人的解放,那么,要想理解人,首先要了解女人。
经过对《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整合,女性可以分为无情无欲的女神,他们是理想中的女性,是楷模的代表,有情有欲但能理性对待的世俗女性,她们生活在传统贞洁观念的束缚下,完全不能控制自己欲望的女妖,她们被视为祸水,警戒男士望而远之。
●一、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理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20世界西方最著名的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
他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对很多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曾将他与马克思、爱因斯坦一起看作现时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他的经典理论也为我们研究《西游记》中的女性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认为,人的精神世界可以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重人格结构。
所谓“本我”就是遗传下来的动物的本能,是一种原始动力机制,是个性中与身俱来的最原始的潜意识结构部分。
它是人格形成的基础,基本由欲望组成,它的目标是毫不掩饰的满足身体本身的欲望,“本我”过程是潜意识的、非道德的,是本能和欲望的体现者,它无条件地按照“快乐原则”行动。
弗洛伊德把“本我”看作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及出生后的被压抑的欲望。
“超我”是代表一种对本我的道德限制,即良心、理性等,它处于人格的最高层,是个性结构中最高的监督和惩罚系统,它充满了清规戒律。
“超我”使“自我”摆脱“本我”的纠缠,规定着道德的标准,按照社会规范和要求活动,其行为准则是“道德标准”。
“自我”,代表理性和机智,是每个人都有的心理内涵,是意识的主体结构部分,它既要满足本我的要求,又要使之符合现实。
西游记女性形象分析

西游记女性形象分析女性形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西游记》作为一部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其中的女性角色形象丰富多样,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和意义。
本文将探讨《西游记》中几位具代表性的女性形象,分析她们在故事中的作用以及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推动和影响。
首先,女儿杨玉环是一个广为人知的形象。
她出身高贵,容貌出众,被描述为“闭月羞花”的绝世美女。
在《西游记》中,她以其美貌吸引了很多人,如李靖,乃至唐玄宗。
然而,她并不满足于仅仅以美貌取悦他人,而是展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智慧。
她在故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为唐朝皇帝提供智慧和辅佐,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故事的走向。
她的角色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女性既可以拥有美貌又可以拥有智慧才能的形象。
其次,妖精蜘蛛精是另一位非常有意思的女性角色。
在故事中,她以其妖媚的外表引诱唐僧师徒,并企图吃掉他们。
然而,随着与孙悟空的战斗,她渐渐对唐僧产生了感情,最终选择了放弃邪恶,回归正常人的身份。
这个形象表现了一个女性在面对选择时可以实现自我救赎,改变自己的命运,成为一个真正的好人。
她的形象反映了女性个体对于正义和善恶的判断和选择,同时也给予读者对于妖精的重新审视。
最后,观音菩萨是一个更加神性的女性形象。
在《西游记》中,她以智慧和慈悲的形象出现,为唐僧师徒提供帮助和指引。
她的形象代表了佛教信仰中的慈悲主义和智慧主义。
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她出现在多个故事情节中,为主角们解除困难和危机。
观音菩萨的形象向读者传递出慈悲与智慧的力量,她的出现使故事的发展更加完整和丰满。
总的来说,女性形象在《西游记》中呈现出了多样性和复杂性。
她们的出现不仅仅是为了美化故事或者丰富情节,更是为了展示女性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她们的个性和行为对故事情节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对于古代女性形象的思考和感受。
通过分析《西游记》中的这几位女性形象,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女性的价值观和角色定位,以及她们在文学作品中的意义。
女性形象与社会角色的变迁:《西游记》中的观点

女性形象与社会角色的变迁:《西游记》中的观点一、引言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西游记》被誉为四大名著之一,作为神魔奇幻小说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展示了丰富多彩的神话故事和英雄主义精神,还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女性形象和社会角色的认知和理解。
本文将通过分析《西游记》中女性角色的塑造与表现,探讨女性形象与社会角色在历史背景下的变迁。
二、传统观念下的女性形象传统观念下,中国古代社会将女性定义为柔弱、贤良、婉约等特点,并赋予其尽孝报国、纯洁守贞等美德。
在《西游记》中,如何塑造这样一种传统女性形象是作者曹雪芹所面临的挑战之一。
1.古代女子的侍奉功夫:小龙女对牛魔王洗脚。
2.苦命红娘:白素贞化身断肠人。
三、现代状况下的女性形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女性在社会角色中的地位逐渐提升。
现代女性形象更加独立、自主、积极,并且有更多机会参与社会和政治事务。
1.后宫佳丽三千变化:如如才子蛮力。
2.纪晓芙——涉猎天下事。
四、女性形象与社会角色的变迁分析通过对《西游记》中的女性角色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不同历史时期,作者对于女性形象和社会角色的塑造也发生了变化。
1.关注传统美德:小龙女对牛魔王洗脚展现了侍奉功夫。
2.女性反叛之路:红娘化身断肠人,挑战传统观念。
3.追求自由与平等:如如才子蛮力,呼唤后宫佳丽身上的权利。
4.参与社会事务:纪晓芙涉猎天下事,表明女性可以在政治舞台上发声。
五、结论通过对《西游记》中女性形象与社会角色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时代的变迁,女性在古代社会角色中的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传统观念下的柔弱贤良,到现代状况下的独立自主,女性逐渐获得了更多权利和机会参与社会和政治事务。
《西游记》作为经典之作,反映了作者对于女性形象与社会角色的理解和思考,也展示了随着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女性形象与社会角色的变迁。
西游记中如何塑造不同的女性形象

西游记中如何塑造不同的女性形象《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作家吴承恩所创作,被公认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这部作品中不仅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男性形象,而且也成功地刻画了多个不同类型的女性角色。
通过对这些女性人物的塑造,我们可以看到吴承恩对于性别问题的思考以及对女性独立性和力量的肯定。
本文将论述《西游记》中如何塑造不同的女性形象。
首先,我们不得不提及的是白晶晶这一角色。
作为唐僧的得意弟子,她拥有无与伦比的妖术,她的形象反映了女性的智慧与力量。
白晶晶具备与男性同行的胆识和勇气,她常常在取经路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她的妖术也经常被用来解救她们,保护他们的安全。
这种形象不仅展示了女性的独立和自主性,也为那些年代的女性提供了一个强势和自信的典范。
另一个值得一提的女性角色是紫霞仙子。
紫霞仙子与孙悟空之间的感情纠葛是《西游记》中的一大亮点。
她的外表美丽,技艺高超,聪明机智,绝对是一个有主见的女性。
她追求真爱的坚持表现了她对自己的价值和尊严的敬重。
她的形象展示了女性追求平等与正义的一面,同时也揭示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除了强大和坚韧的女性形象,吴承恩也塑造了一些柔弱和害羞的女性角色。
比如,罗刹女。
她的形象,虽然柔弱但又能够利用自身的智慧和勇气战胜困难。
她常常在故事中扮演着拯救他人的角色,展示了她的慈悲心和同情心。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女性角色,如沧海之女、嫦娥,这些形象多以美丽和神秘为特点,代表了女性的内心世界和情感。
通过塑造这些不同的女性形象,《西游记》展示了女性的多样性以及她们在不同环境中所展现出的力量和智慧。
这些形象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涵,也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全面而真实的女性世界。
同时,这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一种独立自主、温柔勇敢的女性形象。
总结起来,《西游记》通过不同的女性角色呈现了女性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吴承恩通过这些角色的刻画,展现了女性在性别平等和社会地位方面的追求,以及女性所具备的智慧、力量和独立性。
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

女神、女人、女妖——《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系列探析——文学社活动讲稿一、《西游记》中的女神形象小说西游记塑造了诸多的女神形象, 如观世音菩萨、嫦娥仙子、黎山老母、普贤、文殊、毗(pí)蓝婆菩萨、王母娘娘, 等等。
他们通常无欲无求, 善良可亲, 危急时刻救唐僧师徒于水火, 几乎是有求必应。
作者将这些女神的形象塑造得完美高大, 将其作为自己意识中女性人格道德的典范树立起来, 代表了作者所认为的女性人格意识中的超我部分。
正是由于作者这种将女性菩萨作为女性超我人格代表的创作意图, 才使得西游记中的菩萨较此前作品更多地赋予了这些女性神人性化因素, 而不是让她们面目模糊冰冷死板地躲在袅袅香烟之后。
这一点在作为女性菩萨代表的观音形象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严格说来, 在早年传入中国的佛经中, 观音的原始形象不确定, 更难分性别。
而其后的文学作品中观音形象的塑造逐渐明晰起来: 首先在她身上寄托了民众的扶危济困的美好意愿, 并在最终定型为一位端庄秀美、大慈大悲的女性形象。
早在元末杨景贤西游记杂剧中, 观音就已介入取经故事,但其斩魔除妖, 点化世人的描写, 仍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 是佛法神力的抽象体现。
剧中的观音形象缺乏生动性, 性格特点也不够鲜明, 也看不出性别特征。
小说西游记中的观音走下了香烟缭绕的神坛, 作者基本上是按照人间女性来塑造的, 变庄严为亲切, 化神力为人力, 使观音形象成为西游记中女神人性化倾向的代表者。
这种人性化首先表现在对其容貌形态、衣着服饰的描写上:理圆四德, 智满金身。
缨络垂珠翠, 香环结宝明。
乌云巧迭盘龙髻, 绣带轻飘彩凤翎。
碧玉纽,素罗袍, 祥光笼罩; 锦绒裙, 金落索, 瑞气遮迎。
眉如小月, 眼似双星。
玉面天生喜, 朱唇一点红,净瓶甘露年年盛, 斜插垂杨岁岁青。
一个精心梳妆的端庄美女形象跃然纸上。
而接下来的描写:“玉环穿绣扣, 金莲足下深。
更是将其说成一个小脚美女。
当孙悟空闯进紫竹林, 看见的居然是:盘坐衬残箬。
《西游记》中女性形象塑造探究

《西游记》中女性形象塑造探究摘要:《西游记》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代表,并且被誉为四大名著之一。
在《西游记》中,塑造了许多女性形象,并且这些女性形象的塑造也是文化影响因素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因此,本文将对《西游记》中女性形象的塑造进行研究,并对其形成因素以及文化内涵进行分析和解读关键字:《西游记》;女性形象;塑造研究中图分类号:I207.41引言《西游记》是中国古典文学小说的代表,在作品中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包括善良朴实的民间女性,也包括凶狠残暴的女妖形象以及美丽智慧的女性神仙形象,这些女性人物的塑造都与当时的社会思潮以及思想文化密切关联。
因此,为了更好地分析《西游记》中女性形象,接下来将主要从进行《西游记》中女性形象的塑造研究、《西游记》中女性形象形成的原因分析以及对《西游记》中女性形象塑造的文化解读等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一、进行《西游记》中女性形象的塑造研究(一)女仙形象塑造在《西游记》中,最受大家欢迎的就是女仙形象,因为她们是智慧的化身,并且具有美丽的容貌和超凡的能力,可以帮助有困难的人解决问题。
例如,在《西游记》中对观音菩萨这一女性形象的塑造,在外貌上是一袭白衣,和蔼端庄,展现了古代女性的圣洁形象;而在能力上,观音菩萨具备解救苍生的法术,尤其是在孙悟空推倒万寿山五庄观镇元大仙的人参果树的时候,最后是观音菩萨出面,并且救回了人参果树,由此可见,观音菩萨的能力是非常强大的。
通过这件事,就突出了观音菩萨善良、普救苍生的形象(二)女妖形象塑造在《西游记》这部作品中,除了对女性仙人的塑造之外,还有对女妖形象的塑造。
对于女妖形象的塑造,最深刻的就是对白骨精这一女性形象的塑造。
书中这样写道:“好妖精,停下阴风,在那山凹里,摇身一变,变做个月貌花容的女儿,说不尽那眉清目秀,齿白唇红,左手提着一个青砂罐儿,右手提着一个绿磁瓶儿,从西向东,径奔唐僧”。
从这一段描写中就可以看出,白骨精是非常凶狠残忍的,它可以自由地变换容貌,来迷惑世人,达到自己的目的。
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与性别观念

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与性别观念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而闻名于世。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吴承恩通过塑造各种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呈现出了丰富多样的性别观念。
本文将探讨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性别观念。
一、女儿村的女性形象在西游记的故事中,有一个著名的场景就是女儿村。
女儿村中的女性形象被描绘为美丽、温柔、善良,是传统中国女性的代表。
她们以独特的社会角色出现,既是村庄的守护者,也是男主角唐僧一行人的护送者。
她们身穿彩色的纱裙,表现出色彩斑斓的一面,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女性外在美的追求。
然而,女儿村中的女性形象并非完全被动。
她们展现出勇敢和坚定的一面,与妖怪作斗争,并最终成功协助唐僧完成取经之路。
这种强大的女性形象展示了作者对女性力量的肯定,批判了当时社会中的性别偏见。
二、白骨精的形象转变另一个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是白骨精。
一开始,白骨精是以邪恶、迷人的形象出现的。
她利用美色诱惑唐僧一行人,并试图吞食唐僧的肉身以获得长生不老的能力。
这个形象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它既展示了女性身体的魅力,同时也暗示了女性欲望的危险性。
然而,随着剧情的发展,白骨精的形象发生了转变。
她在和唐僧的交流中逐渐展现出内心的善良,最终放弃了追求个人的欲望,选择了慈悲和正义。
这种转变突出了作者对女性的审视和对她们内在潜力的认可。
这一形象既暗示了女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也表达了性别观念的变化和进步。
三、观音菩萨的形象在西游记中,观音菩萨被描绘为女性中的至高无上者,她拥有无尽的智慧和慈悲。
观音菩萨是一个强大的女性形象,她以无私奉献和智慧来拯救众生。
她不仅帮助唐僧一行人克服了各种困难,还与其他菩萨一起保护了人间的和平与正义。
观音菩萨的形象反映了作者对女性权力与智慧的认可。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常常被认为是柔弱和需要保护的。
然而,通过塑造观音菩萨这一强大的女性形象,西游记中的性别观念得以挑战和重构。
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与性别观念

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与性别观念在《西游记》这部经典的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与性别观念的描绘引发了人们浓厚的兴趣和讨论。
这部小说以其丰富多样的女性形象,深刻地展示了古代中国社会对于性别的认知和对于女性地位的态度。
女儿国国王魏、观音菩萨、白骨精等是《西游记》中的重要女性角色,他们各自展现了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形象,同时也借由这些形象,作者对于性别观念的价值诉求进行了反思。
首先,女儿国国王魏这个角色,代表了传统儿女情长的观念。
她一心追求爱情,为了寻找自己的真命天子,不惜将所有男子都拘禁在女儿国。
在这一形象的塑造中,作者呈现了女性对于爱情的渴望,并暗示了性别不平等的现象,即男性被视为是“女儿国”的资源,反映了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风气。
而与此同时,观音菩萨的形象则代表了崇高的慈悲与智慧。
她始终以智勇高人的形象出现在小说中,多次以其超群的法力和慈悲心肠拯救了唐僧和孙悟空等主要角色。
观音菩萨的形象凸显了女性的聪明、勇敢与自强不息的特质,展现了女性擅长智慧和善于解决问题的一面。
通过这个形象的打破,作者对传统性别观念的颠覆和女性权利的主张在其中得以体现。
此外,白骨精这一角色则代表了女性的复杂性。
白骨精原本是个千年妖怪,后来转世投胎为妲己,却因为深爱孙悟空而最终受到了惩罚。
白骨精的形象表现了女性的痴情和坚持,她为了爱情不惜抛弃妖怪的身份,并以人类的姿态追求自己的幸福。
这一形象揭示了女性在感情中的坚持和执着,也展现了女性性格中的矛盾与复杂。
通过西游记中这些女性形象的描绘,可以看出作者试图打破传统的性别观念,给予女性更多的尊重和正面形象。
而西游记中也并非所有女性形象都是被动、软弱的,相反,她们多才多艺、智慧勇敢,呈现出较高的价值和能力。
总的来说,《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与性别观念描绘了当时封建社会对于女性地位的认知和对性别平等的思考。
无论是追求爱情的女儿国国王魏,还是智慧勇敢的观音菩萨,抑或是痴情坚持的白骨精,这些形象都展现了女性的多样性和独立性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戏剧之家》2018年第17期 总第281期225文化天地《西游记》女性形象研究张丽慧,杨燚娜(宁波大红鹰学院 浙江 宁波 315175)作者简介:张丽慧(1999-),宁波大红鹰学院财富管理学院2017级学生;杨燚娜(1993-),宁波大红鹰学院财富管理学院辅导员。
【摘 要】女性从古至今都是社会的重要组成之一,所以学者对于女性形象的研究也从来没有停止过。
本文将《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研究进行综述,内容为学者对其中的仙女、妖女、凡女三个类型的研究。
通过总结归纳,体现学者对《西游记》中女性形象的研究心得,以及通过这些形象反射出那个时代的一些社会现象。
【关键词】《西游记》;女性形象;仙女;妖女;凡女中图分类号:I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17-0225-02《西游记》每一劫难中不管是人或是妖,都会出现女性形象,作者吴承恩用了极大篇幅来描写女性。
国内的学者对书中女性的研究方法大致可以分成两大类:一是根据这些女性在剧中的角色性质来分,可以分为凡界女性、妖界女性、仙界女性;二是根据这些女性所表达的人性本质来分,可以分为贤淑型、狠毒型、勇于追求爱情型。
[1]多数学者侧重于对前一类的研究,所以本文主要对仙、妖、凡三类女性形象进行综述和研究。
一、仙女《西游记》中,仙界女性的人物数量是相对较少的,众所周知的有观音菩萨、文殊菩萨、王母娘娘等。
多数学者都是对观音菩萨作进一步研究。
周秋良(2008)针对观音菩萨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认为吴承恩笔下的观音菩萨是悬壶救世、帮助世人的大好人形象,同时也因为观音的外表有着世俗女子的样子,也有着世俗女子的性格,使得观音的形象具有鲜明的民间性,更容易让阅读者对其产生亲近感,这也是作者对这一类女性形象能够更加亲民的情感寄托。
[2]然而,另外一位学者吴佩如(2012)对观音菩萨的形象进行了另外的解读,她认为,观音菩萨是善于发现人才并使用人才的伯乐形象。
在《西游记》中,观音菩萨发现并选择了孙悟空等徒弟四人陪唐僧取经,正是因为有了观音的存在才能使唐僧最终取得真经。
这也折射出作者希望能被伯乐发现他这匹千里马,让他的才能运用到国家治理和造福百姓上,以此来改变当时吏治腐败、经济凋敝、民生寥落的现象。
[3]《西游记》作品中的仙界女性以济世者居多,形象多端庄高雅,平易近人。
吴承恩把这些仙女形象描写得更加世俗化,使得其形象有血有肉、富有感情。
观音菩萨和文殊菩萨等人物集中国传统女性的善良与儒家的博爱于一身,为解救大唐子民脱离苦海尽心尽力。
大慈大悲的形象始终贯穿全书。
[4]作者把这些无私奉献和善良无所求的女性形象写成女性的楷模,这是作者对女性神圣化、推崇化的结果。
更有学者褚大庆(2009)认为,作者将观音菩萨的女神光辉减弱,人性方面增强,是一种思想的突破,也是吴承恩对完美女性形象的赞美。
[5]周秋良和吴佩如所认为的是作者推崇的女性神圣化;褚大庆认为是作者将完美女性世俗化,这是现代学者研究《西游记》中具体的仙女形象所产生的一大学术分歧。
二、妖女妖女是《西游记》中着重突出的角色。
据统计,对唐僧师徒构成威胁或与其直接发生关系和冲突的女妖精共有11人。
[6]这些妖女形象都很有特色,很有研究价值。
学者罗廷荣(2009)把妖女再细分成有情有义的女妖——鼠精、温柔刚烈的女妖——蝎子精、争风吃醋的女妖——罗刹女等三类来进行讨论。
[7]这三大类人物形象也是当代社会中三种女性形象的缩影。
他对鼠精的解读是重情、懂孝义、知恩图报。
对罗刹女的解读是,她是一个好妻子、好母亲,但是一个软弱的个体。
罗廷荣认为,蝎子精是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也是作者塑造的最有魅力的女性形象,所以他对蝎子精的女性形象塑造极为有感触,他认为,蝎子精是一个外表毒辣内心却极为细腻的女性,她身为妖,个性放纵,为得到唐僧肉大胆求欢,与旧时中国社会传统女子的保守含蓄形成强烈对比。
她与强大的封建主义抗争最终只能惨败,这也是那个时代这类女性的悲惨命运。
除了罗廷荣的这种对妖界女性的分类外,还可以把妖界女性分成“妖女”和“妖妇”两类进行研究。
学者王艳(2007)在对《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进行研究时,把妖界女性分为了“妖女”和“妖妇”。
“妖女”以蝎子精为例,她解读的蝎子精是不讲策略,仅凭武艺取胜,但对唐僧心慈手软、有情有义。
“妖妇”则以铁扇公主为例,她是位家庭观念浓厚的“贤妻良母”,她注重自身修养,并不像其他女妖那样妄图走捷径成仙,是一名拥有传统观念的当代女性代表。
[8]在国内学者对此课题的研究文献中,将近60%的文献都是对妖女的研究,占了很大篇幅,由此可知《西游记》一书中的角色分类着重突出的就是女妖,这是浓墨重彩的角色。
就像林媚(2016)所研究的那样,有些女妖手段残忍直接,牺牲他人性命满足自己的私欲;有些女妖226张丽慧,杨燚娜:《西游记》女性形象研究以美色诱惑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9]她们大多是害人的妖精,有些又不乏真性情。
她们较之仙女与凡女而言更加随心所欲,不克制自己的欲望,不受道德的约束。
她们的个性鲜明,在男权当道的时代是一群个性鲜明、另类的存在,她们展现的是女性的“叛逆”一面,就现代社会而言这是维护女权的英勇表现,而对于封建社会而言这就是一种不被允许的叛逆现象。
三、凡女《西游记》是一部魔幻小说,这其中最贴近现实的女性形象应该是凡女了,所以对于这一部分的研究,多数学者也花费了大量精力,毕竟这是吴承恩书中最能够直接反映社会女性形象的。
作者吴承恩通过凡间女性的形象描写,直接而又深刻地反射出了那个时代的女性普遍恪守妇道的现象,也能从作者在一部分的描述中,看出他希望封建社会能够对女性作出适当的宽恕。
学者张红霞(2004)在研究后认为,作者吴承恩在凡女里最为满意的且重点塑造的应该是唐僧的母亲满堂娇,她有着传统女性所应该具有的全部特征,也不可避免地有着当时社会女性麻木无知的生存状态。
即使吴承恩能在那个时代写出这样创新的书籍,但也不能完全不受当时思想教育的影响,所以,在现在看来,他心目中满意的女性形象还是有着封建社会女性的悲惨,就像满堂娇一生恪守妇道,最终还是落得个从容自尽的下场。
[10]《西游记》中的凡女形象可能最被人们所熟记的是女儿国的国王。
吴承恩笔下的女儿国国王是个美丽多情、有情有欲的凡尘女子。
字里行间呈现的是一位明眸善睐,落落大方,柔情似水的女性。
她身为女王,虽饱享荣华富贵,却从未享受过人间欢乐,初见唐僧便倾慕他的一表人才,甘愿以国相托,婚配这位御弟。
她大胆追求爱情,毫不掩饰地表白心意,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个性鲜明让人动容。
她可以为了追求理想而不顾一切,对待爱情充满真挚,并没有利用自己的美貌和财富去诱惑唐僧,也没有用权势去逼迫唐僧[11],她的爱情是建立在自由平等之上,这样的爱情在当时的男权社会难能可贵。
正如王镇(2011)所研究的女儿国国王,她担当了反传统的社会女性角色,在女儿国里是反对了男权社会的,提倡的是女性的独立和自决。
[12]女儿国国王与满堂娇在《西游记》中是凡间女子的代表。
杨林夕(2010)对这两个代表人物也有所研究,他认为,她们有欲望,但是在不能遂欲时控制了自己的欲望,具有人性和理性。
[13]她们是世俗女子,有着凡人的七情六欲,她们不能放纵自己的情感,受道德枷锁的约束,又对爱情无比向往。
作者通过这种女性形象来反映当时社会女性迫于世俗的无奈,相爱却又不敢爱的思想状态。
其实,不管是女儿国国王还是满堂娇,都能反映出中国几千年封建文化深深束缚住了那个时代女性自由的现象,虽然女儿国国王拥有改变的勇气,但她还是摆脱不了道德的约束。
[14]通过对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归纳,可以看出,不管是仙女观音菩萨所代表的慈悲为怀、除恶扬善的正义化身形象[15],还是妖女铁扇公主所表达出来的充满奴役意识的传统女性形象[16],或者是凡女满堂娇所反映出来的深受封建社会主义影响的悲惨女性形象[17],都是作者吴承恩对于女性形象的见解。
其实在那个男权当道的社会里,吴承恩能有像女儿国国王那样创新突破的想法,已经是当时文学界的一项壮举。
毋庸置疑的是,《西游记》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是成功的,因此也引发了许多学者研究《西游记》女性形象的兴趣。
但从大体看,现在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文献还是不够充分,相信今后还会有更多的学者发现它的魅力,更加深入探讨研究此课题。
参考文献:[1]周馨璐.《西游记》中三种女性形象的文化意义探讨[J].才智,2012,(36):186.[2]周秋良.《西游记》中的观音形象及其民间性[J].船山学刊,2008,(04):159-162.[3]吴佩如.通过《西游记》中的观音形象看作者的人才观[J].才智,2012,(19):178.[4]李文贺.《西游记》女性形象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6.[5]褚大庆.女神、女人、女妖——《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系列探析[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01):100-104.[6]洪菱伟.也谈《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J].名作欣赏,2014,(03):64-65.[7]罗廷荣.仙人·妖人·女人——《西游记》中女性形象浅析[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5(04):83-89.[8]王艳.《西游记》女性形象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9]林媚.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浅析《西游记》中的女妖形象及其思想价值[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29(20):186-187.[10]张红霞.女性“缺席”的判决论《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塑造[J].明清小说研究,2004,(02):67-77.[11]张明.论《西游记》中女性形象的文化意义[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28(01):78-79.[12]王镇.浅谈《西游记》中女性形象的反传统性[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01):13-16.[13]杨林夕.论《西游记》的女性类型及其变化的意义[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3(03):127-130.[14]臧慧远.从礼、完美、反叛——《西游记》女性形象解读[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7(06):188-190.[15]李赴军.佛光幻影中世俗女性的映象——《西游记》女性形象解读[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4,(03):30-33.[16]王锐,张晓梅.人性·个性·悲剧——《西游记》中铁扇公主形象新解[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40-42.[17]蔡朔冰.《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探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4,30(02):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