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看女性对自由与真爱的渴望

合集下载

《西游记》中三类女性形象分析

《西游记》中三类女性形象分析

《西游记》中三类女性形象分析文/ 李君兰明代中后期,由于经济的繁荣,文化的发展,市民队伍的壮大,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继《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之后,《西游记》逐渐被广大人民接受。

《西游记》最早感受时代剧变前的气息,因而在体现新的时代精神上有异于《三国演义》和《水浒传》。

《西游记》为我们塑造了丰富的女性形象,为我们了解女性提供了平台。

如果说对人的解放首先是对女人的解放,那么,要想理解人,首先要了解女人。

经过对《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整合,女性可以分为无情无欲的女神,他们是理想中的女性,是楷模的代表,有情有欲但能理性对待的世俗女性,她们生活在传统贞洁观念的束缚下,完全不能控制自己欲望的女妖,她们被视为祸水,警戒男士望而远之。

●一、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理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20世界西方最著名的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

他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对很多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曾将他与马克思、爱因斯坦一起看作现时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他的经典理论也为我们研究《西游记》中的女性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认为,人的精神世界可以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重人格结构。

所谓“本我”就是遗传下来的动物的本能,是一种原始动力机制,是个性中与身俱来的最原始的潜意识结构部分。

它是人格形成的基础,基本由欲望组成,它的目标是毫不掩饰的满足身体本身的欲望,“本我”过程是潜意识的、非道德的,是本能和欲望的体现者,它无条件地按照“快乐原则”行动。

弗洛伊德把“本我”看作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及出生后的被压抑的欲望。

“超我”是代表一种对本我的道德限制,即良心、理性等,它处于人格的最高层,是个性结构中最高的监督和惩罚系统,它充满了清规戒律。

“超我”使“自我”摆脱“本我”的纠缠,规定着道德的标准,按照社会规范和要求活动,其行为准则是“道德标准”。

“自我”,代表理性和机智,是每个人都有的心理内涵,是意识的主体结构部分,它既要满足本我的要求,又要使之符合现实。

从《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看女性对自由与真爱的渴望

从《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看女性对自由与真爱的渴望
量 社 会 进 步 的天 然 尺度 ,她们 的 艺 术 形 象 尤其 负 载 着 复 杂 多 样 的 社 会 因 子 。但
的传 统 男权 主 义 思 想 不 说 。以2 世 纪 的 l
眼 光来 看 ,她 们 各 个 可 以成 为 现 在 令 人
最后她 等到 了垂头 丧气 的丈夫 的回归 。 然 而 与 她 相 似 的 当 时 的女 人们 呢 ? 千 红
大 汗珠 ” 理 智 来 屏 退 一 切 外 来 的诱 惑 。 用 在 《 游 记 》 发 生 的 男 人 与女 人 之 间 的 西 中
战 争 , 终 总 是 以女 人 的 失 败 而 告 终 。 最 唐
《 游 记 》 出现 的 女 仙 佛 有 观 世 音 西 中
菩 萨 、 山 老 母 、 贤 、 殊 、 蓝 婆 菩 黎 普 文 毗
露 了作 者 复 杂 的妇 女 观 。 ( ) 《 游记 》 一 与 西 中狰 狞 丑 陋 的 男 妖 不 同 , 品 中 的女 妖 各 个 生 得 沉 鱼 落 雁 , 作
其 余 不 同 。 并 不 想 吃 唐 僧 肉 , 不 想 与 她 并 唐 僧 成 婚 . 而是 以一 个独 特 的 女 性 形 象
便 是作 者 以一 个 后 现 代新 女性 的 视 角 来
喜 剧 。 笑 骂 嬉 戏 , 憨 动 人 。 圣 的 少 女 娇 四 形象标志着神仙们走下神坛 。 向贫 民化 、 世 俗 话 的 走 去 。 其 中 , 们 便 以观 音 为 这 我
从《 西游记》 中的女性形象看女性对 自由与真爱的渴望
王 赫 槟
( 林 大 学珠 海 分 院 , 海 5 9 0 ) 吉 珠 10 0
每 每 谈 到 《 游 记 》 大 家 都 会 自然 西 , 而 然地 想 到作 者 为我 们 构 筑 的 神 奇 瑰 丽 的 魔幻 世 界 ,想 到其 中浓 郁 的 宗 教 色 彩

如何看待西游记中的男女平等观念

如何看待西游记中的男女平等观念

如何看待西游记中的男女平等观念《西游记》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以其丰富的想象力、精彩的情节和深刻的寓意深受读者喜爱。

在这部作品中,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男女平等的概念,但通过对众多人物形象和情节的描绘,我们可以从中窥探到一些有关男女平等观念的思考。

首先,从女性角色的塑造来看,《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丰富多样,并非简单的刻板印象。

比如女儿国国王,她是一国之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

她聪慧、勇敢,对爱情有着自己的追求和坚持。

她治理国家井井有条,展现出了不亚于男性的领导才能。

这打破了传统观念中女性只能处于从属地位的局限,表明女性在政治和社会领域同样能够有所作为。

再看铁扇公主,她是牛魔王的妻子,拥有芭蕉扇这一法宝。

她性格泼辣,敢爱敢恨。

当孙悟空为了借芭蕉扇与她发生冲突时,她毫不退缩,凭借自己的本事与孙悟空周旋。

她的形象体现了女性的力量和智慧,并非是柔弱无能、需要依靠男性保护的存在。

还有白骨精,虽然她是邪恶的代表,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她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断变化形态,精心策划,展现出了一定的谋略和手段。

这也说明女性在智慧和策略方面并不逊色于男性。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西游记》中存在的一些对女性不太公平的描写。

比如一些女妖被描绘成以色诱人、心术不正的形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偏见和误解。

同时,在某些情节中,女性角色的命运往往受到男性角色的左右,缺乏自主决定的权利。

但我们要考虑到《西游记》创作的时代背景。

在当时的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根深蒂固,作者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创作,难免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然而,即便在这样的局限下,作品中依然出现了不少具有独立性格和能力的女性形象,这已经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突破。

从男女角色的关系来看,《西游记》中也有一些值得探讨的地方。

唐僧师徒四人一路西行,与众多女性角色产生了交集。

在这些交往中,我们可以看到男女之间既有合作,也有冲突。

比如,在与女儿国国王的交流中,虽然最终唐僧拒绝了国王的爱意,但国王的真诚和深情也得到了一定的尊重。

女性形象与社会角色的变迁:《西游记》中的观点

女性形象与社会角色的变迁:《西游记》中的观点

女性形象与社会角色的变迁:《西游记》中的观点一、引言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西游记》被誉为四大名著之一,作为神魔奇幻小说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展示了丰富多彩的神话故事和英雄主义精神,还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女性形象和社会角色的认知和理解。

本文将通过分析《西游记》中女性角色的塑造与表现,探讨女性形象与社会角色在历史背景下的变迁。

二、传统观念下的女性形象传统观念下,中国古代社会将女性定义为柔弱、贤良、婉约等特点,并赋予其尽孝报国、纯洁守贞等美德。

在《西游记》中,如何塑造这样一种传统女性形象是作者曹雪芹所面临的挑战之一。

1.古代女子的侍奉功夫:小龙女对牛魔王洗脚。

2.苦命红娘:白素贞化身断肠人。

三、现代状况下的女性形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女性在社会角色中的地位逐渐提升。

现代女性形象更加独立、自主、积极,并且有更多机会参与社会和政治事务。

1.后宫佳丽三千变化:如如才子蛮力。

2.纪晓芙——涉猎天下事。

四、女性形象与社会角色的变迁分析通过对《西游记》中的女性角色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不同历史时期,作者对于女性形象和社会角色的塑造也发生了变化。

1.关注传统美德:小龙女对牛魔王洗脚展现了侍奉功夫。

2.女性反叛之路:红娘化身断肠人,挑战传统观念。

3.追求自由与平等:如如才子蛮力,呼唤后宫佳丽身上的权利。

4.参与社会事务:纪晓芙涉猎天下事,表明女性可以在政治舞台上发声。

五、结论通过对《西游记》中女性形象与社会角色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时代的变迁,女性在古代社会角色中的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传统观念下的柔弱贤良,到现代状况下的独立自主,女性逐渐获得了更多权利和机会参与社会和政治事务。

《西游记》作为经典之作,反映了作者对于女性形象与社会角色的理解和思考,也展示了随着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女性形象与社会角色的变迁。

西游记中如何塑造不同的女性形象

西游记中如何塑造不同的女性形象

西游记中如何塑造不同的女性形象《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作家吴承恩所创作,被公认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这部作品中不仅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男性形象,而且也成功地刻画了多个不同类型的女性角色。

通过对这些女性人物的塑造,我们可以看到吴承恩对于性别问题的思考以及对女性独立性和力量的肯定。

本文将论述《西游记》中如何塑造不同的女性形象。

首先,我们不得不提及的是白晶晶这一角色。

作为唐僧的得意弟子,她拥有无与伦比的妖术,她的形象反映了女性的智慧与力量。

白晶晶具备与男性同行的胆识和勇气,她常常在取经路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她的妖术也经常被用来解救她们,保护他们的安全。

这种形象不仅展示了女性的独立和自主性,也为那些年代的女性提供了一个强势和自信的典范。

另一个值得一提的女性角色是紫霞仙子。

紫霞仙子与孙悟空之间的感情纠葛是《西游记》中的一大亮点。

她的外表美丽,技艺高超,聪明机智,绝对是一个有主见的女性。

她追求真爱的坚持表现了她对自己的价值和尊严的敬重。

她的形象展示了女性追求平等与正义的一面,同时也揭示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除了强大和坚韧的女性形象,吴承恩也塑造了一些柔弱和害羞的女性角色。

比如,罗刹女。

她的形象,虽然柔弱但又能够利用自身的智慧和勇气战胜困难。

她常常在故事中扮演着拯救他人的角色,展示了她的慈悲心和同情心。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女性角色,如沧海之女、嫦娥,这些形象多以美丽和神秘为特点,代表了女性的内心世界和情感。

通过塑造这些不同的女性形象,《西游记》展示了女性的多样性以及她们在不同环境中所展现出的力量和智慧。

这些形象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涵,也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全面而真实的女性世界。

同时,这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一种独立自主、温柔勇敢的女性形象。

总结起来,《西游记》通过不同的女性角色呈现了女性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吴承恩通过这些角色的刻画,展现了女性在性别平等和社会地位方面的追求,以及女性所具备的智慧、力量和独立性。

浅析《西游记》中的女妖形象

浅析《西游记》中的女妖形象

浅析《西游记》中的女妖形象作者:陈玲玲兰正江来源:《西江文艺》2017年第17期【摘要】:《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神魔小说创作中的一枝奇葩,拥有令人着迷的艺术魅力。

孙悟空作为其中着墨最多的形象之一,其反叛精神历来为人称道。

而西游记中的特殊群体---女妖,也同样拥有突破自我,挣脱束缚的反抗意识。

在对孙悟空反叛精神浓墨重彩的同时,女妖强烈的自我抗争精神同样不可忽略。

笔者将从自主追求爱情婚姻和极力达成自身目标两个方面来浅析女妖的形象。

【关键词】:女妖;爱情;欲望;反叛千百年来,妖就是一种反常怪异事物的名称,《左传·宣公十五年》曾云:“地反物为妖。

”而在《西游记》的妖精形象体系中,女妖是极其独特的一群。

与男妖的面容可憎、恐怖丑陋不同,西游记中出现的女妖,几乎清一色的是绝色美人。

不同于世俗女性对待情爱的矜持内敛,女妖大胆热情,奔放直接,对于情爱情欲的渴求坦荡而又热烈,更对于自身欲望毫无遮掩,顺从渴望,直面目标,坚定执着,反抗束缚的反叛精神坚决又惨烈。

本文将从自主追求爱情婚姻和极力达成自身目标两个方面来浅析其形象。

一、自主追求爱情婚姻在中国传统文学中,“自荐枕席”的传说由来已久。

战国宋玉曾云:“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原荐枕席。

’王因幸之。

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阴,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旦朝视之如言,故为立庙,号曰朝云。

”(《高唐赋》)塑造了自荐枕席的女子形象。

从高唐之女的巫山云雨,到后世聊斋里的花妖狐魅,皆不乏主动追求,自荐枕席的精怪,其不受传统“安于室”、“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规则束缚,大胆追求爱情,自主安排婚配,骨子里的反抗意识直接而强烈。

西游记里的琵琶洞蝎子精是其典型。

蝎子精的形象在前代西游故事中并不存在,到《西游记》时才出现。

《西游记》中,蝎子精的故事是借鉴了杂剧《西游记》“女王逼配”故事中女王的性格特点,而附之以蝎子精的外形创造出来的。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主题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主题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主题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世界文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千百年来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这些古代文学作品中,女性主题是一道独特而引人入胜的风景线。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中涉及女性的各种题材和形象,以及女性在古代文学中所承载的社会角色和传统价值观。

古代文学中关于女性的主题包罗万象,涵盖了妇女的婚姻、家庭、爱情、思想等方面的诸多内容。

首先,在家族和婚姻议题上,女性常常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例如,在元曲《拜月亭》中,女主人公姑姑为了忠于情义,放弃了自己的婚姻幸福,成全了表哥和表妹的姻缘。

这一形象传达了妇女应尽忠于家族和婚姻的传统观念,但也展现了女性的深情义气。

其次,在爱情和身世方面,女性形象也呈现出多样性。

比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她勇于表达自我,争取自主,被认为是一个既有情感也有思想的复杂女性形象。

在《西游记》中,女儿国的女性形象则传达了对情爱的向往和追求。

这些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既展现了古代妇女的柔弱与悲苦,又表达了女性对自由与幸福的向往与渴望。

古代文学也对妇女的思想境界进行了深入刻画。

以《庐山谣》为例,作为一首女人面对人生困境的抒情小诗,通过女主角的内心独白,展示了她对生活的坚韧态度和对自由的追求。

她以“懒磨青箬笠,深掩青云扇”来形容自己的多愁善感,让读者体会到古代妇女内心的苦闷和对束缚的渴望。

在古代文学中,女性形象也是表达传统儒家思想和家庭伦理观的重要载体。

女性被寄予了享受家庭和睦、相夫教子的责任,因而对于孝道和家庭责任有着特殊的责任感与情感。

例如,在《孔雀东南飞》这部著名的木刻小说中,女主角陶渊明的母亲以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形象,演绎了妇女在传统家庭伦理观念中所承担的角色,既保护子女,又履行妻子的义务。

然而,就像社会与文化不断演变一样,女性主题在古代文学中也并非一成不变。

古代文学作品中也不乏对传统妇女观念的反叛和突破。

例如宋代李清照的《如梦令》,通过女人自己敢于表达爱情的权利,展现了女性的坚强与独立。

论西游记中女性形象反映的爱情观(文献综述)

论西游记中女性形象反映的爱情观(文献综述)

—论《西游记》中女性形象反映的爱情观。

(文献综述)引言《西游记》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神话小说。

正是《西游记》的出现,为中国创造了一个完整的、变幻奇诡的神话体系。

《西游记》在历史,传统的儒学、道学和佛学等方面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过去的研究常常把小说的作者、主题、文学价值作为重点,随着时代的变迁,研究的深入,文人学者开始更深层次的挖掘《西游记》的内在价值。

从男女情爱的角度看,作品中大量的女性形象以人、仙、妖等不同的身份出现并和唐僧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女性爱情观。

同时,为现代社会男女两性爱情提供了不少启示。

关键词:封建男权文化欲望贞节自由女性自主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女性婚姻观爱情观的研究多倾向于将仙女、妖女、和凡间女子看作女性形象追求婚姻、爱情的正面象征。

从而赋予她们一系列的积极意义。

也有一些从男权角度出发的研究讨论,对吴承恩所表达的女性爱情观有不同看法。

主要要分为以下几类:一、封建男权说这一类观点认为吴承恩具有根深蒂固的的男权意识和对女性的歧视态度,把女性作为欲望的象征,是万恶之源。

女性的爱情观是欲望的表现,是封建男权下的产物。

认为吴承恩笔下的女性形象单一化、模式化,并且对女性形象有丑化的倾向。

其根据是吴承恩生活在宋明理学盛行的年代,存天理,灭人欲是理学的基本思想,在宋明理学文化背景下成长的男性知识分子,是很难摆脱的。

所以作品中出现对女性形象的歪曲描写,把女性的爱情当做是情欲,食欲、色欲三大欲望的集合。

这种观点对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描绘进行了总结归纳,并且结合作者的生活时代,教育背景。

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男权思想在作者的两性意识的深刻烙印及作者女性观落后的一面,但观点忽视了作品中对不同人、妖、仙的分类,没有看到作者对女妖追求爱情的细节描写,一概而论。

从研究根据上忽视了在理学盛行的背景下,明代女性个性解放追求自由的思想叶开始出现。

作者的思想也在不断的更新和吸收。

想当然的把封建理学当做小说写作的全部思想基础是不现实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看女性对自由与真爱的渴望
作者:王赫槟
来源:《活力》2009年第20期
每每谈到《西游记》,大家都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作者为我们构筑的神奇瑰丽的魔幻世界,想到其中浓郁的宗教色彩以及唐僧师徒的磨难经历,对于其中所涉及的女性的关注则少之又少。

明代的小说创作,在《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出现之后,沉寂了一百多年。

明中叶以后,由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发展壮大,为了适应他们的文化需求,通俗文学又趋繁荣,随着《西游记》的出现,一大批长篇小说相继问世。

《西游记》最早感受时代剧变前的气息,因而在体现新的时代精神上有异于《三国演义》与《水浒传》。

形象,是社会的投影,而女性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天然尺度,她们的艺术形象尤其负载着复杂多样的社会因子。

但是,《西游记》的女性世界十分驳杂,作品的魔幻色彩、宗教意识遮蔽了人们的目光,因而绝少有人留意那些女仙佛神怪以及她们身上所透射出的曙色。

《西游记》的女性形象大致可分为女妖魔、女神仙及俗世女子三类。

作者借这些世俗凡人和神佛形象对人情人性的渴求,对生命长存的期望,对世俗生活的向往,传导出渐趋时俗、复归人性的时代趋向。

本文便是作者以一个后现代新女性的视角来分析《西游记》中为数不多却精彩万分的女性形象,剖析作者笔下这一女性群体对当时世俗的抗争,娓娓唱出的一曲自古以来女子兰心慧智、追求自由、追求真爱的吟唱。

一、女妖
《西游记》全书具有浓厚的男权主体意识,女性人物基本处在边缘和陪衬的地位,在众多人物形象中,女妖是极其独特的一个群体。

在西行路上,对取经师徒构成威胁或与其直接发生关系和冲突的女妖精共有11人(伙),她们是:尸魔白骨妇人(二十七回);金角大王的母亲九尾狐(三十四回);灵感大王的义妹斑衣撅婆(四十八回);毒敌山琵琶洞蝎子精(五十五回);牛魔王之妻铁扇公主罗刹女、牛魔王之妾玉面公主(五十九回);荆棘岭树精杏仙(六十四回);盘丝洞七个蜘蛛精(七十二回);比丘国美后白面狐狸(七十八回);陷空山无底洞金鼻白毛老鼠精(八十回);天竺国假公主玉兔精(九十五回)等。

这些精灵妖魅自有出身,法术各异,她们的存在大大丰富了《西游记》的人物画廊,也流露了作者复杂的妇女观。

(一)与《西游记》中狰狞丑陋的男妖不同,作品中的女妖各个生得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且聪明大方,本领高强。

除去她们身后掩藏的宗教意味以及“红颜祸水”的传统男权主义思想不说,以21世纪的眼光来看,她们各个可以成为现在令人羡慕的白领丽人,甚至独挡一面,成为身家丰厚的女强人,身后必定追求者甚多,能获得这样女性的垂青,当代男士自是应当如获至宝。

然而,当时的唐三藏却是又羞又怕,拼命念经礼佛,直至“额上斗大汗珠”用理智来屏退一切外来的诱惑。

在《西游记》中发生的男人与女人之间的战争,最终总是以女人的失败而告终。

唐僧是取经路上所有妖魔的共同目标,妖怪们都希望通过占有他这条捷径,免去修行之苦,直接成仙得道。

但男怪女妖,目的相同,方式有别。

在与取经人的冲突中,男妖怪大多以力相较;女妖精则常常以色迷人;
男妖怪抓到唐僧,只要刷洗干净,蒸熟了便吃;女妖精得到唐僧,则多数要逼其成亲,“耍子去来”,既能采其元阳,又享天伦之乐,可谓一举两得。

所以,女妖精总是主动追求,全无别的顾忌。

《西游记》描写女妖精主动追求的行为模式,总是为了突出妖精的淫邪来衬托取经人的虔诚。

这是时代的烙印与思想的烙印,我们并不多说。

从人的观点来看,这些妖魔鬼怪当然都是罪恶的,但另一方面,她们的所作所为却表现了人类渴求无拘无束享受生活的愿望,以及永世长生的生存欲求。

同时,从一个侧面体现着当时女性们内心渴求真爱与自由,渴求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呐喊。

然而,当时的环境之中,这也只是没有希望的渴望,甚至女性自己也会鄙视自己的此种念头。

与现代女性不同,她们只能把心事重锁在某个思维的角落,登上那大红的花轿,去期待那个未知的未来。

(二)在众多妖魔中,有一个女性与其余不同。

她并不想吃唐僧肉,并不想与唐僧成婚,而是以一个独特的女性形象出现在作品之中,那便是罗刹女“铁扇公主。

”她就好像当时千万女儿中的一个,“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把所有的爱和依赖给了自己的丈夫、孩子,自己默默忍受着丈夫的另觅新欢,忍受着独守空房的孤寂。

她爱着他,守望着他,希望自己是他最后的家。

铁扇公主是幸运的,故事的最后她等到了垂头丧气的丈夫的回归。

然而与她相似的当时的女人们呢?千红一哭的悲痛,无限眷恋的守护,只为了一份已然透支了的爱。

这是一夫多妻的悲剧,是男权主义的悲剧,但却也是一场场关于爱的美丽。

毕竟,为了爱的守侯一生,是千古以来,女子的专利。

二、女神仙
《西游记》中出现的女仙佛有观世音菩萨、黎山老母、普贤、文殊、毗蓝婆菩萨、嫦娥仙子等,除观音外,其他几位较少出场,她们最轰动的行动是在二十三回,集体上演了一“四圣试禅心”的热闹喜剧。

笑骂嬉戏,娇憨动人,四圣的少女形象标志着神仙们走下神坛,向贫民化、世俗话的走去。

这其中,我们便以观音为例,研究作者笔下的神仙女性昭示的大爱。

小说《西游记》尽管未能汰尽观音的宗教色彩,但作者基本上是按照人间女性来描写的,变庄严为亲切,化神力为人力,使观音形象成为《西游记》世俗化倾向的生动体现。

有别于佛经中观音的宗教劝化寓意,《西游记》突出的是观音在取经事业中的收妖除怪、救苦救难。

她奉如来佛旨察访取经之人,是取经队伍的真正组织者。

观音慈悲为怀、扶正祛邪正是俗世中平民百姓善良美好愿望的形象体现。

对于悟空来说,观音更似一位慈母,给予他警戒,怕他犯错,却又从来不忍念一次“紧箍咒。

”宠溺地骂着“泼猴”却每每帮师徒四人逢凶化吉。

她的爱也是世俗女子心中的大爱。

她们的母性让她们宽和:包容,让她们忘却了自己的柔弱女儿身,只要可以拯救她们所爱之人,便可成为战士,上刀山,下火海,无一不能,这便是女人最伟大的一点。

三、俗世女子
《西游记》中的俗世女子少之又少,但是却不得不说。

大名鼎鼎的女儿国,一定让大家印象深刻。

小说中女王与唐僧的对话,百转千回的柔情,深刻的眷恋,爱一个人就让他幸福的决绝,淋漓尽致。

“御弟哥哥,今日身体可好些了吗?”“御弟哥哥,你看那鸳鸯戏水,双栖双飞,何等快乐!” “御弟哥哥,不去取经行不行?” “为什么世间还有像我们这样的孤男寡女,不能成双成对?为什么御弟哥哥甘愿守孤灯伴古佛,单宿单飞呢?”
圣僧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以他天资之聪颖,怎不明这旁敲侧击外的深意?只是,取经重任在肩,唐王承诺在先,不可改,不可违。

但,又如何拒绝这殷殷柔情?无奈之下,只得抛出普渡众生的理想作为搪塞,尽管知道它是那么的不堪一击。

女王轻轻点破:“既然御弟哥哥有如此情怀,那么眼前就有你要挽救的芸芸众生呀!”无言以对。

只得顾左右而言它。

满怀疑虑的赏宝之行,最终却步入女王的寝宫。

大惊之下,急欲转身离去,纱帐中女王的柔声轻轻飘来:“御弟哥哥,那就请观赏国宝吧!”进退两难之际,珠帘轻启,女王款步走出:“难道,在御弟哥哥眼里,我还算不得国宝吗?”心神大乱,不知如何回答。

偷眼去看轻剪西窗烛的女王,却不料和那绝代的深情回眸悄然相遇,心中那根一直沉寂的情弦剧烈地颤动。

默念佛经,强定心神。

多情的女王轻诉衷肠,愿以一国之王,托付终生,与心爱之人双栖双飞。

心潮澎湃,感慨万千,说出的却是尘念已绝,四大皆空,但禁不住额头汗珠渗出。

这无奈的解释再次被女王一语中的:“你说四大皆空,却紧闭双眼;要是你睁眼看看我,我不信你两眼空空?”色即空,空即色。

紧闭双眼,不过是逃避自己,不敢面对现实。

“哥哥,难道你真的不喜欢我吗?”“来世若有缘分……” “我只想今生,不想来世,今生今世,我们俩是有缘分的!” 长亭送别终狠心转身上马,却再听到那声深情的呼唤:“御弟哥哥!”勒住马缰,再度回首,却不忍再去看那双忧伤的眼。

这只是《西游记》中小小的故事,却闪耀着灿烂的人性光辉。

人有很多七情六欲,人生有很多诱惑,像女儿国国王那样,识大体明大意,把爱情作为一种追求,一种憧憬应该是进入了一种境界。

她爱,像所有的女人一样希望长厢厮守。

她懂,她懂不能束缚住一个有理想的男人的脚步。

她求过闹过却发现只有放手才会给爱一条生路。

看着心爱的人扬鞭离去,心里知道已是永别,但却强压住情,送上安心微笑,这便是女子的伟大之处。

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上,《西游记》虽未摆脱类型化的模式,作品中女性人物仍分几种类群,但道德化色彩明显淡化,个性化风采开始显露。

作品中的女性,无论仙女、人女还是妖女,都富有较强的“人情”色彩。

作品中的女仙、女妖对尘世生活的向往,对人欲的渴求,都折射出呼唤、期待人性回归的时代精神。

同时,通过对女妖、女神与俗世女子的细致描写,我们不难从中看到专属于女子的爱——坚韧、博大、坚定、执著,这与现代人的一些“及时行乐”或是“爱你却不一定嫁给你”有所不同。

其实,自古以来,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们追求自由与真爱的渴望从来没有消减,对爱情的追求以及无诲的付出本身就是一种苦涩的幸福。

今天,我们能够更自由地追求爱,寻找爱,但绝对不是玩弄爱。

爱上一个人,很爱一个人,爱着一个人,爱过一个人,对于当代女性来说,也应该算是一种幸福吧!□
(编辑/穆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