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

合集下载

《西游记》中三类女性形象分析

《西游记》中三类女性形象分析

《西游记》中三类女性形象分析文/ 李君兰明代中后期,由于经济的繁荣,文化的发展,市民队伍的壮大,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继《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之后,《西游记》逐渐被广大人民接受。

《西游记》最早感受时代剧变前的气息,因而在体现新的时代精神上有异于《三国演义》和《水浒传》。

《西游记》为我们塑造了丰富的女性形象,为我们了解女性提供了平台。

如果说对人的解放首先是对女人的解放,那么,要想理解人,首先要了解女人。

经过对《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整合,女性可以分为无情无欲的女神,他们是理想中的女性,是楷模的代表,有情有欲但能理性对待的世俗女性,她们生活在传统贞洁观念的束缚下,完全不能控制自己欲望的女妖,她们被视为祸水,警戒男士望而远之。

●一、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理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20世界西方最著名的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

他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对很多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曾将他与马克思、爱因斯坦一起看作现时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他的经典理论也为我们研究《西游记》中的女性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认为,人的精神世界可以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重人格结构。

所谓“本我”就是遗传下来的动物的本能,是一种原始动力机制,是个性中与身俱来的最原始的潜意识结构部分。

它是人格形成的基础,基本由欲望组成,它的目标是毫不掩饰的满足身体本身的欲望,“本我”过程是潜意识的、非道德的,是本能和欲望的体现者,它无条件地按照“快乐原则”行动。

弗洛伊德把“本我”看作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及出生后的被压抑的欲望。

“超我”是代表一种对本我的道德限制,即良心、理性等,它处于人格的最高层,是个性结构中最高的监督和惩罚系统,它充满了清规戒律。

“超我”使“自我”摆脱“本我”的纠缠,规定着道德的标准,按照社会规范和要求活动,其行为准则是“道德标准”。

“自我”,代表理性和机智,是每个人都有的心理内涵,是意识的主体结构部分,它既要满足本我的要求,又要使之符合现实。

西游记女性形象分析

西游记女性形象分析

西游记女性形象分析女性形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西游记》作为一部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其中的女性角色形象丰富多样,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和意义。

本文将探讨《西游记》中几位具代表性的女性形象,分析她们在故事中的作用以及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推动和影响。

首先,女儿杨玉环是一个广为人知的形象。

她出身高贵,容貌出众,被描述为“闭月羞花”的绝世美女。

在《西游记》中,她以其美貌吸引了很多人,如李靖,乃至唐玄宗。

然而,她并不满足于仅仅以美貌取悦他人,而是展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智慧。

她在故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为唐朝皇帝提供智慧和辅佐,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故事的走向。

她的角色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女性既可以拥有美貌又可以拥有智慧才能的形象。

其次,妖精蜘蛛精是另一位非常有意思的女性角色。

在故事中,她以其妖媚的外表引诱唐僧师徒,并企图吃掉他们。

然而,随着与孙悟空的战斗,她渐渐对唐僧产生了感情,最终选择了放弃邪恶,回归正常人的身份。

这个形象表现了一个女性在面对选择时可以实现自我救赎,改变自己的命运,成为一个真正的好人。

她的形象反映了女性个体对于正义和善恶的判断和选择,同时也给予读者对于妖精的重新审视。

最后,观音菩萨是一个更加神性的女性形象。

在《西游记》中,她以智慧和慈悲的形象出现,为唐僧师徒提供帮助和指引。

她的形象代表了佛教信仰中的慈悲主义和智慧主义。

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她出现在多个故事情节中,为主角们解除困难和危机。

观音菩萨的形象向读者传递出慈悲与智慧的力量,她的出现使故事的发展更加完整和丰满。

总的来说,女性形象在《西游记》中呈现出了多样性和复杂性。

她们的出现不仅仅是为了美化故事或者丰富情节,更是为了展示女性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她们的个性和行为对故事情节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对于古代女性形象的思考和感受。

通过分析《西游记》中的这几位女性形象,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女性的价值观和角色定位,以及她们在文学作品中的意义。

西游记中如何塑造不同的女性形象

西游记中如何塑造不同的女性形象

西游记中如何塑造不同的女性形象《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作家吴承恩所创作,被公认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这部作品中不仅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男性形象,而且也成功地刻画了多个不同类型的女性角色。

通过对这些女性人物的塑造,我们可以看到吴承恩对于性别问题的思考以及对女性独立性和力量的肯定。

本文将论述《西游记》中如何塑造不同的女性形象。

首先,我们不得不提及的是白晶晶这一角色。

作为唐僧的得意弟子,她拥有无与伦比的妖术,她的形象反映了女性的智慧与力量。

白晶晶具备与男性同行的胆识和勇气,她常常在取经路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她的妖术也经常被用来解救她们,保护他们的安全。

这种形象不仅展示了女性的独立和自主性,也为那些年代的女性提供了一个强势和自信的典范。

另一个值得一提的女性角色是紫霞仙子。

紫霞仙子与孙悟空之间的感情纠葛是《西游记》中的一大亮点。

她的外表美丽,技艺高超,聪明机智,绝对是一个有主见的女性。

她追求真爱的坚持表现了她对自己的价值和尊严的敬重。

她的形象展示了女性追求平等与正义的一面,同时也揭示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除了强大和坚韧的女性形象,吴承恩也塑造了一些柔弱和害羞的女性角色。

比如,罗刹女。

她的形象,虽然柔弱但又能够利用自身的智慧和勇气战胜困难。

她常常在故事中扮演着拯救他人的角色,展示了她的慈悲心和同情心。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女性角色,如沧海之女、嫦娥,这些形象多以美丽和神秘为特点,代表了女性的内心世界和情感。

通过塑造这些不同的女性形象,《西游记》展示了女性的多样性以及她们在不同环境中所展现出的力量和智慧。

这些形象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涵,也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全面而真实的女性世界。

同时,这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一种独立自主、温柔勇敢的女性形象。

总结起来,《西游记》通过不同的女性角色呈现了女性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吴承恩通过这些角色的刻画,展现了女性在性别平等和社会地位方面的追求,以及女性所具备的智慧、力量和独立性。

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与性别观念

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与性别观念

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与性别观念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而闻名于世。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吴承恩通过塑造各种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呈现出了丰富多样的性别观念。

本文将探讨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性别观念。

一、女儿村的女性形象在西游记的故事中,有一个著名的场景就是女儿村。

女儿村中的女性形象被描绘为美丽、温柔、善良,是传统中国女性的代表。

她们以独特的社会角色出现,既是村庄的守护者,也是男主角唐僧一行人的护送者。

她们身穿彩色的纱裙,表现出色彩斑斓的一面,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女性外在美的追求。

然而,女儿村中的女性形象并非完全被动。

她们展现出勇敢和坚定的一面,与妖怪作斗争,并最终成功协助唐僧完成取经之路。

这种强大的女性形象展示了作者对女性力量的肯定,批判了当时社会中的性别偏见。

二、白骨精的形象转变另一个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是白骨精。

一开始,白骨精是以邪恶、迷人的形象出现的。

她利用美色诱惑唐僧一行人,并试图吞食唐僧的肉身以获得长生不老的能力。

这个形象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它既展示了女性身体的魅力,同时也暗示了女性欲望的危险性。

然而,随着剧情的发展,白骨精的形象发生了转变。

她在和唐僧的交流中逐渐展现出内心的善良,最终放弃了追求个人的欲望,选择了慈悲和正义。

这种转变突出了作者对女性的审视和对她们内在潜力的认可。

这一形象既暗示了女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也表达了性别观念的变化和进步。

三、观音菩萨的形象在西游记中,观音菩萨被描绘为女性中的至高无上者,她拥有无尽的智慧和慈悲。

观音菩萨是一个强大的女性形象,她以无私奉献和智慧来拯救众生。

她不仅帮助唐僧一行人克服了各种困难,还与其他菩萨一起保护了人间的和平与正义。

观音菩萨的形象反映了作者对女性权力与智慧的认可。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常常被认为是柔弱和需要保护的。

然而,通过塑造观音菩萨这一强大的女性形象,西游记中的性别观念得以挑战和重构。

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与性别观念

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与性别观念

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与性别观念在《西游记》这部经典的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与性别观念的描绘引发了人们浓厚的兴趣和讨论。

这部小说以其丰富多样的女性形象,深刻地展示了古代中国社会对于性别的认知和对于女性地位的态度。

女儿国国王魏、观音菩萨、白骨精等是《西游记》中的重要女性角色,他们各自展现了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形象,同时也借由这些形象,作者对于性别观念的价值诉求进行了反思。

首先,女儿国国王魏这个角色,代表了传统儿女情长的观念。

她一心追求爱情,为了寻找自己的真命天子,不惜将所有男子都拘禁在女儿国。

在这一形象的塑造中,作者呈现了女性对于爱情的渴望,并暗示了性别不平等的现象,即男性被视为是“女儿国”的资源,反映了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风气。

而与此同时,观音菩萨的形象则代表了崇高的慈悲与智慧。

她始终以智勇高人的形象出现在小说中,多次以其超群的法力和慈悲心肠拯救了唐僧和孙悟空等主要角色。

观音菩萨的形象凸显了女性的聪明、勇敢与自强不息的特质,展现了女性擅长智慧和善于解决问题的一面。

通过这个形象的打破,作者对传统性别观念的颠覆和女性权利的主张在其中得以体现。

此外,白骨精这一角色则代表了女性的复杂性。

白骨精原本是个千年妖怪,后来转世投胎为妲己,却因为深爱孙悟空而最终受到了惩罚。

白骨精的形象表现了女性的痴情和坚持,她为了爱情不惜抛弃妖怪的身份,并以人类的姿态追求自己的幸福。

这一形象揭示了女性在感情中的坚持和执着,也展现了女性性格中的矛盾与复杂。

通过西游记中这些女性形象的描绘,可以看出作者试图打破传统的性别观念,给予女性更多的尊重和正面形象。

而西游记中也并非所有女性形象都是被动、软弱的,相反,她们多才多艺、智慧勇敢,呈现出较高的价值和能力。

总的来说,《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与性别观念描绘了当时封建社会对于女性地位的认知和对性别平等的思考。

无论是追求爱情的女儿国国王魏,还是智慧勇敢的观音菩萨,抑或是痴情坚持的白骨精,这些形象都展现了女性的多样性和独立性格。

《西游记》中主要女性形象特点

《西游记》中主要女性形象特点

《西游记》中主要女性形象特点
女性形象多样而独特
《西游记》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其中的女性形象有
着丰富多样的特点。

她们不仅具有各自的个性特征,还展现了坚强、智慧、勇敢等积极的一面。

以下是其中几个主要女性形象及其特点:
观音菩萨 - 智慧与慈悲并重
观音菩萨是《西游记》中最著名的女性形象之一。

她具有非凡
的智慧和慈悲心。

观音菩萨常以聪明的智慧化解危机,同时以慈悲
的心态关怀众生,为人们解决困难。

她的形象展现了智慧和慈悲并
重的特质。

王母娘娘 - 经验丰富的领导者
王母娘娘是天宫的女帝,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智慧。

她是各路神
仙的领导者,经常召集众神议事。

她的形象展现了权威和聪明的特点,她的决策和指导对整个神仙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白晶晶 - 善良而独立
白晶晶是一位善良而独立的女性形象。

她是一个普通的人间女子,但她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情,不畏艰难险阻。

她的形象展现了善良、勇敢和独立个性的特点。

结语
《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丰富多样,各具特点,从智慧与慈悲并重的观音菩萨,到经验丰富的领导者王母娘娘,以及善良而独立的白晶晶,每个角色都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女性形象。

它们不仅在故事情节中起到重要作用,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西游记女性形象解析

西游记女性形象解析

西游记女性形象解析西游记是一部伟大的古代小说,描绘了孙悟空等人的奇幻之旅。

除了令人难以忘怀的主要角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也各具特色,丰富多彩。

本文将对西游记中的几位女性形象进行解析,探讨她们在故事中的地位和价值。

其一,孙悟空的师母——紫霞仙子。

紫霞仙子是孙悟空主要战胜的对手之一。

她的形象展现了女性的智慧和权威。

紫霞仙子凭借她的高度修为和独特技巧,长期保持了尊贵的地位。

她与孙悟空的斗争反映了两个截然不同的观念之间的对决:忠诚与背叛,正义与邪恶。

紫霞仙子的形象在小说中是不可忽视的,她既是一个强大的对手,又是一个重要的道德榜样。

其二,唐僧师徒遇到的白骨精。

白骨精是一个突出的西游记女性形象,她代表了诱惑和邪恶的力量。

尽管白骨精以她的美貌吸引了很多男性,但她的真实面目却是一个邪恶的魔头。

她使用她的美貌和魅力来迷惑和陷害人们,她的形象预示了人性的阴暗面。

通过唐僧与白骨精的战斗,小说试图告诉读者要保持自己的警惕,不被表面的现象蒙骗。

其三,观音菩萨。

观音菩萨是西游记中最著名的女性角色之一。

她是孙悟空和唐僧师徒的重要保护者,她的形象展现了女性的慈悲和智慧。

她以自己的神奇力量和智慧帮助了主角们克服了重重困难,保护他们的安全。

在西游记中,观音菩萨是救世主的象征,她的形象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和力量。

最后,我们来看玉帝娘娘,她是天庭的最高神。

她的形象体现了女性的高贵和权威。

她统治着天庭,并负责管理仙界的事务。

在小说中,玉帝娘娘的形象展现出对管理和领导的独特能力。

她的存在使天庭成为一个有序和繁荣的世界,她的形象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安全感。

通过分析西游记中的几位女性形象,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希望通过这些形象传达一些有益的价值观。

无论是紫霞仙子、白骨精、观音菩萨,还是玉帝娘娘,她们都展示了女性的不同面貌和价值。

她们的形象不仅是故事情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现实中的女性形象的一种思考和表达。

正是由于这些多样性的女性形象,西游记才得以成为一部闻名世界的经典之作。

西游记中的男女形象分析

西游记中的男女形象分析

西游记中的男女形象分析西游记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之一。

它以绚丽的想象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吸引了读者,其中的男女形象是各具特点的。

本文将对西游记中的男女形象进行分析。

一、男性形象1.1 孙悟空孙悟空是西游记中最醒目的男性形象之一。

他展现出无穷的智慧、胆识和勇气,并具有较强的战斗力。

孙悟空的形象赋予了他鲜明的特点,他喜好自由和冒险,在保护唐僧等队友的同时,也对抗恶势力。

他的形象令人难忘,成为西游记中最受欢迎的角色之一。

1.2 唐僧作为主角之一,唐僧是西游记中的精神导师,体现了仁爱、智慧和勇气。

他的形象经历了坎坷和磨难,但始终保持着对人性的信仰和对正义的坚持。

唐僧在西游中起着团结队伍的作用,以他的善良和勤奋为大家树立了榜样。

二、女性形象2.1 白晶晶白晶晶是一个道家的神仙,她以自己的美丽和聪明才智吸引了无数读者的目光。

通过对她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她的善良和高尚的品质。

白晶晶与孙悟空之间产生的爱情线也为故事增添了一层浪漫的色彩。

2.2 王母娘娘王母娘娘是西游记中具有至高权力的女性形象之一。

她以强大的能力和智慧统治着凡间和仙界,具有很高的地位和威望。

王母娘娘在故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关键时刻给予了唐僧等主角很多的帮助和指导。

三、男女形象的对比分析从男性形象和女性形象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性格、行为和心智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男性形象多以勇敢、果断、机智和坚毅为代表,而女性形象则侧重于美丽、聪明和善良。

他们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角色,共同推动着整个故事的发展。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在西游记中,男性和女性形象并没有受到性别差异的限制。

不论男女,他们都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和力量。

这种对性别平等的表达,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激励人们不论性别都可以追求平等和公正。

综上所述,西游记中的男女形象各具特色,通过对他们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杰出的作品。

男性形象展现出勇敢和智慧,而女性形象则体现出美丽和善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神、女人、女妖——《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系列探析——文学社活动讲稿一、《西游记》中的女神形象小说西游记塑造了诸多的女神形象, 如观世音菩萨、嫦娥仙子、黎山老母、普贤、文殊、毗(pí)蓝婆菩萨、王母娘娘, 等等。

他们通常无欲无求, 善良可亲, 危急时刻救唐僧师徒于水火, 几乎是有求必应。

作者将这些女神的形象塑造得完美高大, 将其作为自己意识中女性人格道德的典范树立起来, 代表了作者所认为的女性人格意识中的超我部分。

正是由于作者这种将女性菩萨作为女性超我人格代表的创作意图, 才使得西游记中的菩萨较此前作品更多地赋予了这些女性神人性化因素, 而不是让她们面目模糊冰冷死板地躲在袅袅香烟之后。

这一点在作为女性菩萨代表的观音形象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严格说来, 在早年传入中国的佛经中, 观音的原始形象不确定, 更难分性别。

而其后的文学作品中观音形象的塑造逐渐明晰起来: 首先在她身上寄托了民众的扶危济困的美好意愿, 并在最终定型为一位端庄秀美、大慈大悲的女性形象。

早在元末杨景贤西游记杂剧中, 观音就已介入取经故事,但其斩魔除妖, 点化世人的描写, 仍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 是佛法神力的抽象体现。

剧中的观音形象缺乏生动性, 性格特点也不够鲜明, 也看不出性别特征。

小说西游记中的观音走下了香烟缭绕的神坛, 作者基本上是按照人间女性来塑造的, 变庄严为亲切, 化神力为人力, 使观音形象成为西游记中女神人性化倾向的代表者。

这种人性化首先表现在对其容貌形态、衣着服饰的描写上:理圆四德, 智满金身。

缨络垂珠翠, 香环结宝明。

乌云巧迭盘龙髻, 绣带轻飘彩凤翎。

碧玉纽,素罗袍, 祥光笼罩; 锦绒裙, 金落索, 瑞气遮迎。

眉如小月, 眼似双星。

玉面天生喜, 朱唇一点红,净瓶甘露年年盛, 斜插垂杨岁岁青。

一个精心梳妆的端庄美女形象跃然纸上。

而接下来的描写:“玉环穿绣扣, 金莲足下深。

更是将其说成一个小脚美女。

当孙悟空闯进紫竹林, 看见的居然是:盘坐衬残箬。

懒散怕梳妆, 容颜多绰约。

散挽一窝丝, 未曾戴缨络, 不挂素蓝袍, 贴身小袄缚。

漫腰束锦裙, 赤了一双脚。

披肩绣带无, 精光两臂膊。

玉手执钢刀, 正把竹皮削。

”则仿佛一个农家女孩儿正削篮子准备捕鱼玩耍。

在这些描写中, 我们不难发现, 观音不再是躲在云缭雾绕中面貌朦胧的神秘仙班, 而是一位具体可感、和善可亲的女菩萨, 充满了人性气息。

其次, 作者通过他人或者干脆让观音自己来表露心态, 赋予观世音形象一些人性意味。

在第八回中, 观音与悟空初次会面, 观音张口就说:“姓孙的, 你认得我么?”在多次帮助唐僧的过程中, 她曾多次放下尊贵的菩萨身份, 化作村妇、道士, 言语形态一如凡人。

观音还颇有些恶作剧地联合其他三位女菩萨上演了一出“四圣试禅心”的热闹喜剧。

在降服鲤鱼精的过程中观音更是不坐莲台不梳妆便赶去救难, 连八戒也奇怪孙悟空是如何请来“一个未梳妆的菩萨”。

除此之外, 观音也会同太上老君打赌净瓶水的神奇功效, 得知红孩儿化作她的模样骗人也会生气地摔瓶子, 甚至同悟空斗嘴调节心情。

从这些描写中不难看出, 作者塑造的观音更近似于一个可亲可爱的大妈而不是威严肃穆的女菩萨。

最后再从她对悟空的态度来看, 更近似于朋友和母子, 而不是刻板的上下级关系。

她常骂悟空:“泼猴! ”但是教导结束后, 一定是不遗余力地加以援手。

只要孙悟空出面求救, 再困难也会援助其师徒。

孙悟空偷吃人参果并砍断果树惹下祸端, 危急时刻也是她心急火燎地赶来为悟空讲情。

孙悟空出主意让观音化作道士为黑熊精祝寿, 书中说:“菩萨没法, 只得也点点头儿。

”就如同一位母亲遇到淘气孩子撒娇耍赖时候的情态。

而孙悟空更是凭借这一手段得到了日后大有用处的三根救命毫毛。

观音和悟空之间的对话也更多的近似朋友间插科斗嘴。

如第四十二回:菩萨道:“你这猴头, 只会说嘴, 瓶儿你也拿不动, 怎么去降妖缚怪? ”行者道: “不瞒菩萨说, 平日拿得动, 今日拿不动。

想是吃了妖精亏, 劲力弱了。

”菩萨道:“常时是个空瓶, 如今是净瓶抛下海去, 这一时间, 转过了三江五湖, 八海四渎, 溪源潭洞之间, 共借了一海水在里面。

你那里有架海的斤量? 此所以拿不动也。

”行者合掌道: “是弟子不知。

”那菩萨走上前, 将右手轻轻的提起净瓶, 托在左手掌上。

只见那龟点点头, 钻下水去了。

行者道: “原来是个养家看瓶的夯货!”菩萨坐定道: “悟空, 你这瓶中甘露水浆, 比那龙王的私雨不同, 能灭那妖精的三昧火。

待要与你拿了去, 你却拿不动; 待要着善财龙女与你同去, 你却又不是好心, 专一只会骗人。

你见我这龙女貌美, 净瓶又是个宝物, 你假若骗了去, 却那有工夫又来寻你? 你须是留些什么东西作当。

”行者道: “可怜! 菩萨这等多心, 我弟子自秉沙门, 一向不干那样事了。

你教我留些当头, 却将何物? 我身上这件绵布直裰, 还是你老人家赐的。

这条虎皮裙子, 能值几个铜钱? 这跟铁棒早晚却要护身。

但只是头上这个箍儿, 是个金的, 却又被你弄了个方法长在我头上, 取不下来。

你今要当头,情愿将此为当, 你念个松儿箍咒, 将此除去罢, 不然, 将何物为当?”菩萨道: “你好自在啊! 我也不要你的衣服、铁棒、金箍, 只将你那脑后救命的毫毛拔一根与我作当罢。

”行者道: “这毫毛也是你老人家与我的。

但恐拔一根就拆破群了, 又不能救我性命。

菩萨骂道: 你这猴子! 你便一毛也不拔, 教我这善财也难舍。

行者笑道: 菩萨, 你却也多疑。

正是不看僧面看佛面, 千万救我师父一难罢! ”那菩萨逍遥欣喜下莲台, 云步香飘上石崖。

只为圣僧遭障害, 要降妖怪救回来这样一个生气斗嘴打赌撒娇的观音形象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可谓独树一帜。

五庄观推倒人参果树后,孙悟空遍寻药方无果,终于来到落伽山。

菩萨道:“你怎么不早来见我,却往岛上去寻找?”语气之间不无嗔怪之意。

还闲聊一通观音菩萨的法宝比太上老君的法宝厉害云云。

第五十七回,孙大圣打死了几个草寇,被唐僧逐走,便来找菩萨诉苦。

一见面,孙悟空是“倒身下拜,泪如泉涌,止不住放声大哭”。

菩萨叫他俩扶起悟空,道:“莫哭莫哭,我与你救苦消灾也。

”菩萨即运神通,知晓唐僧不日即有难后却只叫悟空“只在此处”,唐僧“不久便来寻你”。

从观音形象上, 我们不难看出, 作者有意淡化了这些女性菩萨的神性, 将她们作为一个女人角色来塑造, 在这些女神身上更多地是人性的体现。

她们端庄秀美, 可亲可爱, 并以引导者的身份指引着男人事业的发展, 是作者心中理想女性的化身。

正是由于作者赋予这些女菩萨们更多的人性因素, 才使她们成为西游记中女性形象的人格特征中超我的代表。

作为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 作者在塑造这些女神形象过程中, 虽然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道德规范, 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的影响, 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但是相比较而言, 这些神性淡化, 人性突出的女菩萨的塑造, 明显带有创造性, 融入了作者的创作理念即通过这些形象表达了自己心中对完美女性的赞美。

二、西游记中的普通妇女形象在小说西游记构筑的幻想世界中, 涉及的俗世女性并不多, 仅西梁女国中的国王、唐僧的母亲、百花公主和几个王妃等。

在这些世俗女子身上, 作者灌注了当时社会中平凡女性的影子, 她们有血有肉, 有爱有恨。

既无法摆脱当时社会道德的约束, 又对待自己的本能欲望大胆地追求, 成为作者女性观中女性自我人格的代表。

也侧面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精神以及传统道德观念的变异。

其中尤以女儿国国王最为典型。

作为小说中着墨最多的世俗女性形象, 女儿国女王对爱情大胆地追求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与其说她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女王不如说她更像一个有情有欲的凡尘女子。

她美丽多情, 聪慧灵秀, 并且毫不掩饰自己对爱情婚姻的热烈渴盼。

当唐僧师徒来到女儿国倒换关文时, 一见到风姿英伟、相貌轩昂的唐僧, 她立即表示, 愿舍弃九鼎之尊、以一国之富, 招御弟(唐僧) 为王, 自己为后, 生子生孙, 永传帝业。

毫不犹豫地采取积极、主动、大胆的追求方式。

当她不知唐僧假意许诺,以为说媒成功时心欢意美之下, “不觉淫情汲汲,爱欲恣恣, 展放樱桃小口, 呼道: 大唐御弟, 还不来占凤乘鸾也? ”, 大胆直率之言, 令唐僧耳红面赤, 羞答答不敢把头抬。

“接着, 那女王走近前来, 一把扯住三藏, 俏语娇声, 叫道御弟哥哥,请上龙车, 和我同上金銮宝殿, 匹配夫妇去来。

”其娇媚、温情、大胆, 让唐僧战战兢兢, 止不住落下泪来。

在这里唐僧几乎成了违反人的本性的标本。

而女王则是作者所肯定的积极、大胆追求爱情婚姻的正面形象。

即便如此, 在过程上女王仍然遵循礼教, 并未倚权仗势, 而是请当朝太师做媒, 迎阳驿丞主婚, 向唐僧求亲。

可见, 女王招赘, 仍然是在社会道德的规范下, 不失礼仪和诚意。

在唐僧逃走后她也觉得“错认了中华男子,枉费了这场神思”而自觉惭愧, 女王的自觉惭愧也恰恰说明了封建道德对自然情欲压制的深刻。

相对于女王对唐僧以自然情欲为前提的情而言, 在百花公主和唐僧之母身上这种自然欲望和社会道德的矛盾虽然没有这么典型, 但也是显而易见的。

在第二十九回中, 百花公主本是披香殿侍香的玉女, 因欲与星宿奎木狼私通而思凡下界, 托生于皇宫内院, 奎木狼也不负前约, 宁肯变作妖魔, 和她做了一十三年夫妻并且生下两个孩子。

在书中这对夫妻婚缘天定, 也很恩爱, 但是百花公主投胎成凡人后, 就有了社会道德礼教的约束, 所以她仍然想回宝象国, 乃至最后出卖丈夫, 社会道德战胜自然情欲, 最终成为符合当时社会礼教的普通女子。

唐僧母亲更是典型的受封建道德约束的女性形象, 作为丞相的千金小姐唐僧的母亲殷温娇, 婚后随夫去江州赴任途中, 被艄公刘洪、李彪谋害其夫, 将强占为妻, 并冒充其夫赴任, 唐僧母亲只因身怀有孕, 权且勉强相从, 生下遗腹子即后来的“唐僧”后, 投入江中。

在十八年后, 父亲提兵报仇, 丈夫还魂再生, 全家团聚之际却自杀身亡。

这就是传统道德观念战胜了同丈夫父亲团聚的意愿的结果。

唐僧母亲在社会道德约束下没有办法原谅自己失节的过失, 选择自尽也是当时女性自我意识的基本体现。

不管是女儿国女王因为被压抑已久的自然欲求被焕发而萌生指望和谐同到老的真情告白, 还是与奎木狼分手时百花公主的喃喃自语,以及殷丞相的此非我儿以盛衰改节, 皆因出乎不得已, 何得为耻! 的痛心诘问, 无疑都揭下了封建传统道德的虚伪面纱。

小说西游记中这几位女性形象就是这种矛盾的承载体, 成为作者女性观中自我人格特征的代表。

道德观念压制了女性自然的欲望也体现了作者女性观中自我的人格意识。

通过这些世俗女性形象, 作者将明代中后期的人性解放思潮表现出来, 将女性追求自然欲望与社会道德规范的冲突矛盾表达得淋漓尽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