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港主城港区临江坪作业区综合码头工程
三峡枢纽多式联运体系宜昌港主城港区太平溪作业区一期码头

三峡枢纽多式联运体系宜昌港主城港区太平溪作业区一期码头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1 工程概况1.1 项目建设内容本工程位于宜昌市太平溪镇靖江溪、九岭山港湾内,行政区属宜昌市夷陵区,属三峡库区和坝区,南与秭归县新县城的茅坪港隔江相望。
本工程距下游三峡工程永久船闸大约4.7km,北离沪蓉高速公路37公里、三峡高速9公里。
一期工程的建设规模为新建350TEU(5000吨级)集装箱泊位3个,5000吨级件多用途泊位3个,60车位货运滚装泊位2个,800车位商品汽车滚装泊位2个及相应配套工程。
本项目总投资349321万元,工程建设期36个月。
1.2 项目建设的政策符合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第9号令《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年修订)》,本项目码头属于第一类鼓励类项目中“二十五、水运”分类中的“深水泊位(沿海万吨级、内河千吨级及以上)建设”项目,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1.3 项目建设的规划符合性本工程符合《宜昌港总体规划》、《宜昌市交通规划》等相关规划。
2 环境现状评价结论2.1 地表水环境现状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结果,长江评价江段各监测断面除COD超标外,其它各污染物监测值均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Ⅱ类标准。
2.2 大气环境现状根据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结果,2个监测点位的TSP、PM10日均值最大占标率均小于1, SO2和NO2小时平均值和日均值最大占标率均小于1,各污染物均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
2.3 声环境现状根据声环境现状监测结果,拟建项目港界及码头泊位及村庄均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2类标准。
2.4 生态现状评价范围内浮游藻类的区系组成共计6门45属(种),其中硅藻门16属,绿藻门15属,蓝藻门5属,由此可见整个评价区段内浮游藻类较丰富,以硅藻门种类占优势。
宜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三峡枢纽港发展工作方案的通知

宜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三峡枢纽港发展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宜昌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4.02.18•【字号】宜府发[2014]6号•【施行日期】2014.02.1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宜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三峡枢纽港发展工作方案的通知(宜府发〔2014〕6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宜昌高新区管委会:现将市交通运输局制定的《关于加快推进三峡枢纽港发展的工作方案》批转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宜昌市人民政府2014年2月18日关于加快推进三峡枢纽港发展的工作方案(市交通运输局)三峡枢纽港是宜昌现代化特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善城市功能、构建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的重要载体。
根据《中共宜昌市委宜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长江岸线保护与开发推进三峡枢纽港建设的意见》(宜发〔2013〕7号),为加快推进三峡枢纽港发展,制定本方案。
一、科学编制发展规划(一)规划目标。
以“第四代”航运中心为导向,以港口新区为发展引擎,突出翻坝中转、三峡旅游等功能定位,加快茅坪、太平溪、红花套、云池、白洋、田家河、枝城、七星台、峡口9大作业区和三峡国际游轮中心建设,积极争取整合巴东、荆州等区域港口,做大做强三峡枢纽港,将其打造成沿江万亿经济走廊的集群港、三峡航运畅通的中转港和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特色港,实现以港兴城,并带动沿江城镇发展。
到2015年,全市港口吞吐能力达到9000万吨100万标箱;临港物流水运分担率达50%,外贸水运分担率达70%;中心城区滨江岸线整治基本完成,成为美丽宜昌新标志。
到2020年,全市港口吞吐能力达到15亿吨200万标箱;临港物流水运分担率达70%,外贸水运分担率达90%;实现全市岸线资源科学规划、高效利用,城市生活、港口生产、自然岸线合理分工,港口、产业、城市良性互动,港城同兴。
(二)规划重点。
一是按照“第四代”航运中心的总目标,全面分析三峡枢纽港的现实条件和发展方向,明确发展定位、目标和策略措施。
(完整word版)宜昌港总体规划修订环境影响评价简本

宜昌港总体规划(修订)环境影响评价简本1 规划概况宜昌港总体规划的范围为宜昌市所辖长江岸线和主要的支流航道岸线。
宜昌港长江干流岸线航道总里程232公里,含长江左、右两岸岸线,岸线总长度434公里(干流主江岸线)。
其中:左岸起于牛口(巴东界),止于鸭子口(荆州界),岸线全长254公里;右岸起于老黄岩(巴东界),止于车阳河(荆州界),全长180公里。
此外,长江右岸百里洲岸线长度34公里也纳入本次规划范围.除长江干流航道,纳入本次规划的长江支流航道包括:香溪河、清江、黄柏河、青干河、童庄河、九畹溪、吒溪河等。
宜昌港的性质:宜昌港是全国内河主要港口,是服务长江中上游地区的重要区域性综合运输枢纽、渝东鄂西地区对外物资交换的重要贸易口岸以及适应三峡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的枢纽性节点.未来宜昌港将通过加快“三城六区一中心”建设,推进港口新城发展,完善翻坝运输体系,全面实现宜昌港转型升级,打造长江三峡航运物流中心.宜昌港的功能:根据宜昌港的性质和发展定位,结合腹地经济形态和发展特点,港口的功能定位为以“翻坝转运”、“工业输出”、“西部出海”、“三峡旅游”四大功能为核心的现代化综合性枢纽港口。
宜昌港的发展规模:预测宜昌港2025和2035年货物吞吐量分别为16900万吨、25600万吨,预测到2025年集装箱的吞吐量为100万TEU左右,2035年的集装箱的吞吐量约为200万TEU左右.2025和2035年客运吞吐量将达到700万人次和1400万人次,2015 ~2025年和2025~2035 年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1%和8%。
从宜昌港的总体性质与功能出发,根据宜港岸线资源分布、城市空间发展布局、沿江产业特点等因素,同时为了更好地体现本次规划修订与上一轮规划在港区功能上的差异,本次规划沿用了上一轮的港区划分和命名,将宜昌港划分为:主城港区、秭归港区、兴山港区、宜都港区、枝江港区和长阳港区.根据港口功能特点和行政区划要求,将6个港区进一步划分为33个作业区(作业区的划分与上一轮规划相比,进行了适当调整,详见表5-1)。
宜昌港主城港区古老背作业区海汇综合码头二期工程

宜昌港主城港区古老背作业区海汇综合码头二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1 工程建设概况及选址可行性1.1 工程概况拟建工程位于长江中游左岸,地处湖北省宜昌猇亭区古老背居委会辖区,距宜昌市中心约24km。
拟建工程建设规模为3000t级件杂货进出口泊位5个,其中散货进口泊位1个,散货出口泊位1个,通用进出口泊位3个,设计吞吐量460万t/a,其中散货进出口340万t/a,件杂货进出口120万t/a。
新建的5个泊位中,1#泊位为散货进口泊位,主要装卸黄砂;2#泊位为散货出口泊位,主要装卸磷精矿;3#~5#泊位为通用泊位,主要装卸钢材、机电设备、化肥等件杂货,兼顾散货进出口。
码头前沿线布置与在建的一期工程平齐。
拟建1#泊位至5#泊位从上游至下游连续布置,码头平台总长度500m,宽30m,平台顶高程50.50m。
码头平台与后方陆域通过一跨空心板衔接,陆域高程50.50m。
后方陆域与码头平台连片布置,位于码头平台与新洋丰公司江侧院墙之间。
陆域呈梯形,上游端窄(约125m),下游端宽(约200m),共占地124亩。
1#、2#泊位后方陆域布置两个散货堆场,总面积6840m2。
3#、4#、5#泊位后方陆域前方布置3个散货堆场,总面积3600 m2,后方自上游至下游依次布置2个件杂仓库、2个钢材堆场,面积分别为2376m2、2574m2、2600m2、2600m2。
1.2 选址可行性项目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宜昌港总体规划及猇亭经济开发区等相关规划,与规划内容相协调,项目建设合理。
2 环境现状质量评价结论2.1 水环境现状质量评价结论各监测污染物指标现状监测值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标准。
2.2 环境空气现状质量评价结论现状监测结果表明:评价范围内各监测点的环境空气评价因子浓度值均未出现超标情况,各类污染物标准指数均小于1,SO2、NO2、PM10和TSP能够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及其修改单二级标准。
宜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三峡枢纽港建设的意见

宜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三峡枢纽港建设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宜昌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4.16•【字号】宜府发[2012]12号•【施行日期】2012.04.1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宜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三峡枢纽港建设的意见(宜府发〔2012〕12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宜昌开发区委管会,各大中型企业,各大中专学校: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国发〔2011〕2号)、《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决定》(鄂发〔2009〕15号)、《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全省水运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鄂政发〔2009〕39号)精神,加快三峡枢纽港建设,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优势和潜力,打造三峡现代物流中心,促进全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三峡枢纽港建设的重要意义(一)加快三峡枢纽港建设是实施长江开发战略的客观要求。
国家把港口建设摆在长江开发战略的重要位置,提出要把长江主要港口建成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港区。
宜昌港是我国内河28个主要港口之一,处于承东启西、连接长江中上游的节点位置,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加快三峡枢纽港建设,有利于提高长江中上游和中西部物流效率,促进长江流域资源、技术、资金等要素有效利用和优势互补,符合国家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崛起和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等重大战略要求,对促进长江流域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加快三峡枢纽港建设是打造三峡现代物流中心的关键环节。
三峡工程建成后川江运量大幅提升,而三峡船闸通过能力有限,宜昌港口的中转地位更加突出。
目前,三峡现代物流中心建设已纳入国家、省发展规划。
建设三峡现代物流中心、发展长江水运是宜昌实现跨越发展的战略选择,港口建设是三峡现代物流中心建设的基础和先导。
加快三峡枢纽港建设,有利于夯实三峡现代物流中心基础,促进翻坝转运提速提效;有利于发展多式联运、江海联运;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培育新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提升经济核心竞争力。
宜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三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宜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三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宜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8.09.19•【字号】宜府办发〔2018〕83号•【施行日期】2018.09.1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交通运输综合规定正文关于印发三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宜府办发〔2018〕83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三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宜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8年9月19日三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为加快推进长江三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构建综合立体交通网络,释放三峡工程航运效益,制定本方案。
一、重大项目(一)三峡枢纽茅坪港疏港铁路(原江南翻坝铁路一期)。
项目起于三峡大坝上游茅坪港,途经夷陵区三斗坪镇、点军区桥边镇,止于宜万铁路宜昌点军南站,线路全长 42.57公里,估算总投资35亿元,建设工期4年。
全线共设宜昌南(接轨站)、十里坪、兰陵溪、近港作业区四个车站,预留秭归站。
铁路建设等级为国铁三级(力争按国铁二级标准单线铁路建设)。
2018年9月完成规划选址、土地预审市级初审、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同步启动初步设计编制、现场勘查工作;10月完成生态林地批复;11月完成水土保持、环境影响评价批复,启动施工图设计;12月完成初步设计评审,启动施工图设计。
力争2019年开工建设,2022年全面建成。
(牵头单位:市发改委;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水电局、市规划局、市林业局、宜昌城建控股集团,秭归县政府、夷陵区政府、点军区政府)(二)江北翻坝高速公路。
项目起于三峡大坝上游太平溪港,于张家口与宜巴高速相接,线路全长36公里,批复总投资46亿元。
项目已经开工建设,力争2020年底全面建成。
宜昌第三航道最新规划

宜昌第三航道最新规划
1.航道总长:宜昌第三航道总长约为260公里,起点位于宜都市境内,终点在枝江市境内,途经宜昌市、秭归县、兴山县等地。
2.航道等级:宜昌第三航道将采用二级航道标准,设计水深为
3.5米至
4.5米,能够满足大型船只通行的需要。
3.建设时间:宜昌第三航道的建设时间预计为2022年至2025年,预计总投资约为30亿元人民币。
4.建设内容:宜昌第三航道的建设内容包括航道疏浚、护岸加固、港口建设等。
其中,港口建设包括码头、船闸等设施的建设,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和交通运输需求。
5.经济效益:宜昌第三航道的建设将有助于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加强区域之间的联系,推动长江经济带的发展。
同时,还将带动当地的旅游业和物流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总之,宜昌第三航道的规划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将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
你厅报送的关于宜昌三峡全通涂渡板股份有限公司专用...

你厅报送的《关于宜昌三峡全通涂渡板股份有限公司专用码头工程建设方案涉及河道堤防管理有关事宜的请示》(鄂水利文[2009]212号)及相关材料收悉。
经研究,现就该拟建工程涉河建设方案批复如下:一、同意宜昌三峡全通涂镀板股份有限公司在长江宜昌河段左岸猇亭区红港村建设500万吨/年极薄涂镀板深加工工程配套专用码头。
拟建工程建设规模为新建1500吨级码头泊位3个,核准使用长江岸线长330.00米和相应水域。
二、同意《宜昌三峡全通涂镀板股份有限公司500万吨/年极薄涂镀板深加工工程专用码头工程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送审稿)推荐的拟建工程总平面布置方案一及水工建设物结构方案一。
拟建3个码头泊位顺岸式布置,采用高桩梁板结构型式,由码头平台和2座引桥组成。
码头平台长265.00米、宽25.00米,面高程53.00米(黄海高程),排架间距7.7米。
2座引桥为排架式梁板结构,与大堤平交衔接。
上、下游引桥长分别为65.6米、71.0米,宽均为15.00米,排架间距均为20.00米。
拟建码头平台前沿上、下游端角点坐标(北京坐标系)为:上游端:X=3377040.653,Y=540331.215;下游端:X=3376825.726,Y=540460.401。
三、为保证岸线稳定和拟建码头工程的安全,对拟建工程使用岸线范围内的岸坡应进行守护;拟利用的堤顶路面应进行加固处理。
拟建工程与大堤的衔接处理、堤顶路面加固和护岸工程应委托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专项设计,报经你厅审定后与码头主体工程同步实施,所需费用由拟建码头工程建设单位承担。
四、工程施工前,建设单位应按规定到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办理有关涉水工程开工手续,缴纳有关规费。
工程建设中应妥善维护好堤防、护岸等防洪工程设施。
工程建设及运行期,建设单位应承担占用岸线范围内的防汛任务,接受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服从防汛指挥机构的统一指挥。
五、拟建工程在其施工设计文件报你厅审核同意后方可开工建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宜昌港主城港区临江坪作业区综合码头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1 工程概况为了更好的适应地区经济发展需求,缓解临江坪作业区件杂货和矿建材料通过能力不足的矛盾,以适应运量快速发展的需要,宜昌市泰丰港埠有限责任公司拟投资建设宜昌港主城港区临江坪作业区综合码头。
拟建工程位于长江中游宜昌至枝城河段之间白沙脑水道左岸,宜昌市临江坪处,上游侧有临江溪汇入长江,距上游宜万铁路大桥约5.5km,顺江而上约10km抵宜昌港,顺江而下27km达宜都市区。
拟建设3个2000吨级(兼顾3000吨级)泊位,其中两个件杂泊位、一个粮食进口兼水上过驳泊位。
配套建设相应的装卸设备、供电照明、通信、环保、给排水、消防等设施。
拟建工程2 产业政策、法规和规划相符性2.1 产业政策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本工程属于第一类鼓励类项目中“二十五、水运”分类中的“深水泊位(沿海万吨级、内河千吨级)建设”。
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2.2 相关规划宜昌港总体规划:《宜昌港总体规划》将宜昌港划分为六大港区:主城港区、秭归港区、兴山港区、宜都港区、枝江港区、长阳港区。
主城港区是宜昌港的重要港区之一,以城市中心区为依托,服务于外向型经济发展、沿江产业开发、城市建设与发展、资源开发,其主要功能是承担外贸集装箱、非金属矿石、矿建材料、工业制成品、旅客、滚装等运输,为三峡库区翻坝运输服务。
位于主城区的黄柏河虾子沟作业区、王家河作业区和城市功能干扰较大,滨江作业区的货运码头(包括集装箱码头)后方为宜昌市区沿江大道,考虑到和城市功能的协调,本规划将对上述货运作业区货运功能进行调整。
因此,主城港区规划包括位于长江干线上的太平溪作业区、滨江作业区、古老背作业区、临江坪作业区、云池作业区。
临江坪作业区:位于主城区下游的长江左岸,为宜昌市及周边地区磷矿、建筑材料、油品等的运输服务,同时兼顾部分件杂货装卸。
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总体规划中对外交通第105条港区中临江坪港区以散货为主,兼顾件杂货的综合性货运港区。
因此,工程建设与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相符。
3 环境质量现状3. 1 环境空气SO2、NO2、TSP、PM10指标日均值均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要求,环境空气质量状况良好。
3. 2 声环境共联村昼间超标4.5dB和4.1dB,夜间超标16.5dB和16dB,其余敏感点噪声现状区域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3类标准。
3. 3 水环境工程所在长江江段水质各项指标均能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Ⅲ类标准要求。
4 环境影响评价4.1 水环境影响4.1.1 施工期严禁在港口水域排放舱底油污水和生活污水,若确需排放的需向海事部门提出申请,由海事部门认定的船舶污染物接收船有偿接收处理。
施工期码头桩基施工对局部水域产生SS污染影响,由于施工工程量较小,施工时间短,其产生的污染的范围很小,污染时间较短,影响程度较轻,随着施工期的结束,污染影响也随之结束。
4.1.2 营运期到港船舶如需排放污水,应向海事部门提出申请,由海事部门认定的船舶污染物接收船有偿接收处理。
4.2 声环境的影响4.2.1 施工期不考虑打桩机夜间施工,多种施工机械同时作业,噪声超标影响范围最大将扩大至施工场界外昼间110米、夜间310米内的范围。
共联村距码头边界最近距离均小于210m,夜间施工会对居民区人群生活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夜间应禁止施工。
工程对该环境敏感目标造成的噪声影响是暂时的、局部的,随着施工的结束,污染也随之结束。
4.2.2 营运期不考虑迭加现状值,东、南、北侧港界昼、夜噪声均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3类标准要求。
不考虑迭加现状值,最不利作业情况下昼间机械噪声对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均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3类标准。
迭加现状值后,共联村的预测噪声值超过《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4a类标准,超标量为3~16.3dB(A),共联村的超标主要是由周边公路交通噪声造成,本项目所造成的叠加影响较小。
4.3 环境空气混凝土拌和作业受风力作用将会对施工现场产生TSP污染,根据对同类工程施工现场的实测资料,距搅拌机下风向50m处8.90mg/m3;下风向100m处1.65mg/m3;下风向150m处符合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日均值0.3mg/m3。
其它作业环节产生的TSP污染一般可控制在施工现场50~200m范围内,在此范围以外TSP浓度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要求。
营运期在采取洒水及港区绿化等综合防尘措施后,工程在港界处浓度最大值为0.272mg/m3,各敏感点现状值在叠加最大预测后仍然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二级标准;在港界处满足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1.0mg/m3要求。
4.4 固体废物施工期固体废物主要包括建筑垃圾和施工人员生活垃圾。
营运期主要为到港船舶生活垃圾发生量及码头工作人员生活垃圾。
码头工作人员生活垃圾及到港船舶固体废物收集后送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统一处理。
建筑垃圾可用于场地回填或送市政垃圾消纳场统一处理。
4.5 社会环境影响本工程的建设将促进宜昌港临江坪作业区开发建设,完善宜昌市伍家岗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加快宜昌市港口开发建设、带动伍家岗区信息流、资金流和商品流的集聚和辐射;另一方面本工程的实施将改善宜昌市伍家岗区的投资环境,带动临港加工业,吸引企业投资,实现港口、产业和城市互动协调发展。
这将更好的促进宜昌市伍家岗区的建设,满足宜昌市城市建设协调发展的要求。
拟建码头工程水工建筑物没有占用现行航道水域,但停泊水域位于现行航道界限的边缘,对现行航道布置会产生一定影响,而且码头回旋水域利用了可通航水域,对沿岸航行的小型船舶有一定影响。
5.0水生生态及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影响评价5.1 水生生态及保护区现状宜昌江段是长江上、中游过渡区域,该江段兼有长江上游峡谷型河道和中游洪泛平原河道的特征。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使得宜昌江段的水生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该水域有浮游植物有藻类8门59种,主要为硅藻门和绿藻门种类,浮游动物约43种,以枝角类最多,底栖动物40余种,以水生昆虫和软体动物占绝大多数。
水生维管束植物的种类和数量较少。
有鱼类123种,分属10目23科77属,其中鲤形目有54属83种或亚种。
长江湖北宜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中华鲟繁殖群体及其栖息地和产卵场。
长江湖北宜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其它保护对象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白鲟、达氏鲟、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胭脂鱼以及“四大家鱼”等经济鱼类及其栖息地和产卵场。
5.2 工程对水生生态和保护区的影响码头承台桩基和墩柱施工时的挖掘、打桩等会造成大量悬浮物导致水体浑浊,透明度下降,施工期的废水排放,造成对水质的暂时性改变,将对该江段浮游生物产生一定影响,悬浮物随着江水下流,由于江水的顶托、渗混和扩散作用,这种影响将被局限在较小范围,较快得到恢复。
底栖生物不象浮游生物一样能够随水漂流,而是栖息在江底近底层或底泥中。
施工过程中挖掘、打桩将严重破坏局部底质,底栖生物生存场所受到较大破坏,将导致施工处底栖生物种类和数量急剧下降。
施工停止后,将在被破坏的底质上形成新的底栖生物群落,同时由于工程水下作业区域面积较小,因此对底栖生物造成的影响是局部好暂时性的,总体上不会导致底栖生物的显著变化中华鲟葛洲坝下现存产卵场位于葛洲坝下至胭脂坝10km江段,在距坝下约25km江段的虎牙滩曾发现中华鲟产卵。
码头位于中华鲟现有产卵场下游,是中华鲟进出产卵场的必经之路。
码头共三个泊位。
泊位总长度为403m。
件杂泊位码头结构型式采用高桩梁板直立式,码头桩台长167m,宽25m。
桩台排架间距8m。
桩台后沿上、下游侧端各设一引桥与后方陆域连接。
引桥长度均为92.1m,宽度均为9m,均采用架空排架结构,标准排架间距12m。
空间虽可容中华鲟通过,但码头装卸噪声可能会使中华鲟等水生动物产生回避行为。
中华鲟喜在深槽沙坝即沿河道水深且多沙丘的地方游移,长江河槽是中华鲟洄游的主路线。
码头顺岸建设,距主河道约500m左右。
码头建筑物对中华鲟洄游的影响较小。
6 环境风险6.1 事故风险影响拟建工程到港船舶不在码头进行加油作业,发生重大溢油事故的可能性极小。
但是,不排除产生船舶污染事故的环节。
经分析筛选,本工程产生船舶溢油污染事故的环节主要为:到(离)港船舶发生碰撞造成燃料油箱破裂,导致燃料油泄漏;到(离)港船舶与航道上油轮发生碰撞,造成油轮部分储油罐(仓)破裂泄漏;到港船舶事故性排放舱底油污水等。
经识别,本评价确定到港船舶发生碰撞造成燃料油舱破裂为事故风险源。
溢油事故将对下游一定范围内的水质产生污染影响。
一旦发生事故,影响范围较大,应采取充分的防范措施。
5.2 风险管理与防范制定严格的码头作业制度和操作规程,杜绝事故发生:进出港船舶和施工船舶必须根据施工水域船舶动态,合理安排进出港船舶的航行时间和施工船舶作业面,提前采取避让的措施。
施工期和营运期间所有船舶必须按照交通部信号管理规定显示信号,港方应加强过往船舶的安全调度管理。
各类船舶在发生紧急事件时,应立即采取必要的措施,同时向水上事故应急救援中心及有关单位报告。
制定事故的应急预案,控制事故和减少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6 环保措施分析6.1 施工期鱼类产卵季节多在4月中下旬至6月,工程施工宜选择在12~2月的枯水季节进行,避开珍稀保护水生动物的洄游高峰期和鱼类产卵集中期。
建设过程中使用的大量建筑材料,在装卸、堆放、拌合过程中将会产生大量的粉尘外逸,施工单位必须加强施工区的规划管理。
钻孔灌注桩施工时在泥浆池四周设置土堤等类型围堰,围堰高度约0.3m,在溢流口设置土工布,泥浆池设置雨天遮盖装置,该措施的落实可防止钻孔施工时因降雨而产生的悬浮泥沙对长江水体的污染影响。
施工现场建立临时排水体系和临时污水收集系统处理含泥砂施工废水。
施工机械要采用低噪声设备,加强设备的日常维修保养,使施工机械保持良好状态,避免超过正常噪声运转。
对高噪声设备,应在其附近加设可移动的简单围障,以降低其噪音辐射。
6.2 营运期到港船舶不得在本码头水域内排放船舶舱底油污水和生活污水,确需排放的,由船舶向海事部门提出申请,海事部门委托其认可单位污水接收船有偿接收处理。
注意码头面和港区道路清扫工作,适当洒水,减少扬尘。
做好港区绿化工作,并及时进行绿化维护。
发挥绿化植物吸烟滞尘和美化环境的作用。
在生产区及辅助生产生活区内及厂界设防护林带,主要树种为梧桐、槐树等;绿化配合种植乔、灌木和矮林,形成高、中、低相结合的常绿防护林带,以减小港区风速,并起到吸尘、降噪和美化环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