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证的中医护理

合集下载

中医护理学痉证

中医护理学痉证

(2)治法:滋阴养血。 (3)方药:四物汤合大定风珠。
(4)施护要点
急救措施 病情观察: 病室环境及生活起居:多卧床休息 基础护理: 情志护理: 饮食护理:甘润多汁的水果、清补食品 用药护理:汤剂温服 针刺穴位:曲池、合谷、外关、环跳、足三里
4、瘀血内阻 (1)辨证依据:
①主症:项背强急,四肢抽搐。 ②兼次症:头痛如刺,固定不移,形体消瘦, 面白唇暗,神疲乏力。 ③舌象:舌质紫暗,或舌边有瘀斑、瘀点,苔 薄白。 ④脉象:细涩。
(2)治法:泄热存津,养阴增液。 (3)方药:增液承气汤。
(4)施护要点
急救措施 病情观察:发痉情况,体温 病室环境及生活起居:阴面、暗、安静 基础护理: 情志护理: 饮食护理:清淡、性凉饮食,多饮水 用药护理:汤剂轻煎凉服 健康教育
3、阴血亏虚 (1)辨证依据:
①主症:项背强急,四肢抽搐 ②兼次症:头昏目眩,自汗,神疲气短 ③舌象:舌质淡红 ④脉象:弱细
(2)治法:益气化瘀,活络止痉。 (3)方药:通窍活血汤。
(4)施护要点
急救措施 病情观察: 病室环境及生活起居:多卧床休息 基础护理: 情志护理: 饮食护理:甘润多汁的水果、清补食品 用药护理:汤剂温服 健康教育


教学目标
1、了解痉证的概念 2、熟悉痉证的病因病机 3、熟悉痉证常见证型的辨证施护
一、概 述
【定义】
痉证是指 由于筋脉失养所引起的以项背强直, 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 一种病症。本证是以症状命名的,虽可单独发病, 但多并发于他病过程中。
【病名】
痉,古亦称痓。
【范围】
现代医学中的高热惊厥、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继发于各种传染性病的脑炎、 脑膜炎、肝昏迷与尿毒症、低血钙等病出现痉病 的临床表现时,可按本篇进行辨证治疗。至于“破 伤风”,因与内科痉病的病因有别,故属于外科范 围。

痉病病人的护理

痉病病人的护理

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包括物理疗法、语言疗法等, 可有效改善症状和增强机能。
谢谢您的观赏 聆听
心理护理
心理协助:通过心理咨询和心理干预等 方式,帮助病人调整情绪,减轻压力。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痉病病人日常管理的重要组 成部分。 请遵循医生的建议使用处方药物,并定 时按时服用。
药物治疗
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不良反应,如有任何 疑问,请及时与医生沟通。
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有助于痉病病人恢复功能和提 高生活质量。 请遵循医生或康复师的指导,按照康复 计划进行锻炼。
,注意保持适宜的室内温度。
常见护理措施
应急处理: - 抽搐发作时,要保持冷静,保护病
人的头部以减少伤害。 - 在抽搐发作期间不要强行阻止病人
抽搐,而是保持安全距离。 - 抽搐发作结束后,观察病人的状况
,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安慰。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
痉病病人常伴随着自卑、紧张和焦虑等 问题,心理护理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提供温暖支持: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沟通 和信任关系,让他们感到被尊重和关心 。
周围环境的安全,移除可能引起创伤的 物品。
- 在佩戴危险性较高小心 。
常见护理措施
日常生活护理: - 睡眠管理:确保病人有充足的休息
时间,保持规律的作息习惯。 - 饮食管理:合理的饮食结构,避免
过量摄入刺激性食物或饮料。 - 温度控制:避免极冷或极热的环境
痉病病人的护理
目录 概述 常见护理措施 心理护理 药物治疗 康复训练
概述
概述
痉病的定义:痉病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 ,主要特征是肌肉突然而且无意识地痉 挛或抽搐。 痉病病人的护理在日常生活中起着至关 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他们减轻症状和 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关于“痉证”的临证备要

中医关于“痉证”的临证备要

中医关于“痉证”的临证备要
一、辨外感内伤、虚证实证
外感发痉多属实证,内伤发痉多为虚证。

另外,可从其发作的程度、频度、幅度辨别虚实。

在治疗上,外感者,宜祛风、散寒、除湿;若邪热入里,消灼津液,当泄热存阴。

内伤者,多属阴伤血少,治疗以滋阴养血为主。

此外,肝主筋,主风主动,故治疗时,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可酌加天麻、钩藤、石决明、代赭石、蜈蚣、全蝎等平肝息风止痉之品。

二、病证结合,综合治疗
痉证常是危急重症,大多发病较急,变化迅速,预后较差。

因此,除对症处理外,关键在于尽快明确诊断,寻找病因,治疗原发病。

例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各种急性热病在发展过程中,均可出现项背强急、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等表现,此时应充分发挥中西医协同优势,积极治疗原发病,防止病情恶化。

三、注意观察痉证先兆,及早预防
一发生痉证,则应积极救治,以挽救病人的生命。

病情较轻者,可根据辨证给以相应的方药口服;如病情急重者,则立即选用紫雪丹、羚羊角粉,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以免贻误病情。

浅析痉证的护理

浅析痉证的护理

即以半 身不遂 ,口舌歪 斜 为主要表 现。而痉证 无此症 状 。
4 护 治 原 则
实证宜 祛风 、散寒 、除湿 、清 热 ; 虚证 当滋 阴养血 ,或 标本 虚实并举 ,运 用泄热存 阴 、益 气化瘀 等法 。
5 证 治 分 类
邪壅 经证
热甚 发痉 证
阴血 亏 虚 证
上及原发病 的症状 已减轻 时 ,方 可考虑下 床适 当活动 。 有计 划集 中安排各种 检查 、治疗 、护理操 作 ,发 痉时应 尽 量避免不 必要 的操作 , 减少对病 人 的刺激 , 避免诱 发抽搐 。 铺 床要平 整松软 ,加设床 档 ,以防病人 坠床 、跌 伤 。病 人 抽 搐 时切 忌 强拉 、强 压 约束 病 人拘 急 挛缩 的肢 体 ,以免 造 成骨折 ; 协助生 活护理 ,满足病 人生理所 需 ,对 发痉较 甚和长 期 卧床 者 ,应 加 强 口腔 护理 、皮 肤 护 理 、大 小便 护 理 等 ,预 防褥疮 等并发症 的发 生。
2 . 2 . 1 痉 证 与 痫 证
7 . 3 有外伤 的危险 ( 舌伤 、骨折 、跌伤、碰伤 )
与痉作 时 昏厥 、牙关 紧闭 、四肢抽搐 不能 自控 等有关 。
8 护理措施
8 . 1 病情观察
密切 观察发痉 的次数 、持续 时间 ,发 作时 和发作后 的情 况 及体 温 、呼吸 、血压 、舌 象 、脉象 、神 志 、面 色 、出汗 、 二便 等变化 ,并做好 记 录。 严 密观 察病 情 ,若 发 现双 目不 瞬 、口角抽 动 、指 ( 趾) 抽 动 等痉 证 发作 的 先兆 表 现时 ,应 立 即报 告 医生 并协 助及 时处 理 , 如遵 医嘱针刺 治疗 或急煎 止痉 药物顿服 , 防止发痉 。

痉症患者的中医治疗

痉症患者的中医治疗

痉症患者的中医治疗摘要】目的痉病,又名瘈疭,为脑气损伤出现的临床征象,非一病之症,为多种脑病引起。

轻者可治,重则“气息如绝,汗出如雨,时有脱”(《备急千金要方》)。

救治当及时。

目的:讨论痉症患者的中医治疗。

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

结论痉症日久,昔谓之“年力衰残,阴之败也”,“去血过多,冲任竭也”,“血随脓出,营血涸也”(《景岳全书》),预后较差,能控制脑系病,不使其发展,有向愈之机。

【关键词】痉症中医治疗一、定义久病,或脑损伤,或突然脑损伤,症见四肢抽搐,甚则角弓反张,颈项强直,“卒口噤,背反张”者,称为痉病。

痉病,又名瘈疭,为脑气损伤出现的临床征象,非一病之症,为多种脑病引起。

轻者可治,重则“气息如绝,汗出如雨,时有脱”(《备急千金要方》)。

救治当及时。

二、源流痉症之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曰:“诸痉强直,皆属于湿”(《素问?至真要大论》)。

说痉病为症状,可出现于多种疾病,故以诸痉立论。

之外,还有“督脉为病,脊强反折”(《素问?骨空论》),“脊反折,项筋急”(《灵枢?经筋》)。

后世称之为角弓反张,为病之重症。

东汉?张仲景论痉症,分刚柔痉。

临床症状主要是:颈项强急,独头动摇,背脊反张,气上冲胸,口噤不语等。

为外感风寒、风热等病症引起,“疮家”误汗也是重要原因。

应用葛根汤、大承气汤治疗。

并认为“发热,脉沉而细”之痉,为难治,预后不良。

晋?皇甫谧论痉,名瘈疭,提倡针治,曰:“头痛项急,不得倾侧,目眩鼻塞,不得喘息,舌急难言,刺风府”;又曰:“瘈疭口僻,巨帘主之”(《针灸甲乙经》阳受病发风第二)。

取穴简明,主治明确。

隋唐论述痉病,重鉴别,尤其与痫症鉴别,巢元方曰:“口噤不开,背强而直,如发痫状”(《诸病源候论?风痉候》),似痫而非痫症。

重则症见“耳中策策痛,卒然身体痉直”为死候。

主张应用气功治疗,曰:“以背正倚,展两足及指,瞑心,从头上引气,想以达足之十指及足掌心,可三七引,候掌心似受气止。

中医护理:痉证-中医护理方法

中医护理:痉证-中医护理方法

痉证是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反张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可见于多种疾病中。

西医的各种脑膜炎、脑⾎管疾患、⾼热惊厥等病中均可见到本证。

1、病因病机
痉证的病因可分为外感和内伤两⽅⾯。

外感是风寒湿邪,侵袭⼈体,壅阻经络,⽓⾎不畅,或热极动风或热灼津液和致痉。

因伤是阴⾎虚少,虚风内动,筋脉失养所致。

两⽅⾯的病因虽异,但病机都是阴阳失调,阳动⽽阴不濡所致。

(1)邪壅经络:风寒湿邪,壅滞脉络,⽓⾎运⾏不畅,筋脉失养,拘急⽽成痉。

(2)热甚发痉、热甚于⾥,阴津灼伤,脉络失养,发为痉证。

(3)阴⾎亏损:素体阴⾎虚衰,或因亡⾎或汗下太过,阴⾎受损,难以濡养经脉,⽽成痉证。

2、辩证论治
(1)邪壅经络:证候:头痛,项背强直,恶寒发热,肢体酸重,苔⽩腻,脉浮紧。

治法:祛风散寒,和营燥湿。

主⽅:羌活胜湿肠。

(2)热甚发痉:证候:发热胸闷,⽛关紧闭,项背强直,⼿⾜挛急,腹胀便秘,⼝渴咽⼲,⼼烦急躁,甚⾄神昏谵语。

苔黄腻,脉弱数。

治法:泻热存津,养阴增液。

主⽅:增液承⽓汤。

(3)阴⾎亏虚:证候:素体⽓⾎两虚,或在失⾎,汗下太过之后,项背强直,四肢抽搐,头⽬昏眩,⾃汗,神疲⽓短,⾆淡红,脉弱细。

治法:滋阴养⾎。

主⽅:四物汤合⼤定风珠。

中医护理痉证的辩证施护.docx

中医护理痉证的辩证施护.docx

中医护理痉证的辩证施护痉证的辩证施护:(1)邪壅经络型:①病室宜向阳、温暖、安静、湿度偏低、避免一切噪音,尤其是突然发生的强噪音,注意预防外感,避免对流风,勿使患者复感风、寒、湿邪而加重病情。

②注意观察发痉的程度、缓急和频率,可以为痉的性质,病情的轻重,疾病的进退和预后提供重要的依据。

如起病较缓,痉作次数少,程度轻,多表示病情轻,预后良好。

若起病急,并伴有颈项强直,甚至角弓反张,发作频繁,说明病情严重。

③本证型是风寒湿为祟,患者有寒热表现,除要定时测试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以及观察舌象、脉象外,还需注意患者热型、热势和发热与发痉的关系,以鉴别引起痉证的原发病。

④中药、饮食宜热服,忌生冷油腻。

可给有辛温散寒作用的食物,如葱、姜、韭等,以散寒湿,通经络。

(2)热甚发痉型:①痉室宜设在阴面,室内应凉润,使患者感到清爽,心静。

②若病情较重者应住单间,以利于患者休息和治疗。

室内光线需暗,避免强光刺激,必要时装饰双层窗帘,用纱罩遮挡灯光,从而减少发痉次数。

③观察和鉴别痉病和其它可以引起抽搐的病证。

痉证常发生多种疾病的过程中,如外感病,或大下、大汗、失血之后,抽搐过后,继续表现原发病的症状。

中风急性期也偶见抽搐,但以昏迷及肢体麻痹为主;痫证的抽搐是突然发作,同时发出异常叫声,口吐涎沫,发作后一如常人。

痉病发作时,尽量避免打扰患者,应立即将其平卧,头偏向一侧,解开衣领钮扣,使呕吐物顺利排出,确保呼吸通畅。

抽搐较重者,可用裹以纱布的压舌板塞入上下臼齿间,以防患者咬破舌头。

发作时,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操作,遵医嘱给患者使用镇考试,大网站收集静药或针刺止痉,待抽搐中止后再集中操作。

操作时动作要轻柔,防止再次引起发作。

④发作时可加设床档,以防患者坠床跌伤。

患者抽搐时,切忌强压约束,以免造成骨折。

⑤在痉证发作时,应暂禁食,待痉止后再根据病情分别给以相宜饮食。

如发痉数日不止,应及早鼻饲,以保证营养供给。

⑥对抽搐初停,尚易引起再发者,慎防进食引起再发,如已有保留鼻饲管,可以鼻饲管缓慢灌注。

痉病按六经辩证分类治疗

痉病按六经辩证分类治疗

痉病按六经辩证分类治疗
作者:一三生
最近总结了一下治疗痉病的经验,我发现治疗痉病按六经辩证分类辩证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痉病是肌肉不由自主地的紧张、抽搐、强直,比如惊厥、抽动症、抽筋、眼皮跳、膈肌痉挛、肠痉挛、帕金森病等等。

痉病的病因是肌肉失去津液的濡养。

肌肉为什么会失去津液濡养呢?原因有二:一个是经络不通,另一个是津液不足。

经络不通最常见的原因是受寒;津液不足最常见的原因是热伤津液,还有就是汗吐下导致的津亏。

痉病的辩证与治疗,按六经分类:
一、太阳痉病
最常见的是腿抽筋,是因为受凉导致经络不通,津液不能输布造成的,治疗用桂枝汤温经散寒为主,加上木瓜效果更好;
二、阳明痉病
阳明痉病分为三种:
1、阳明经证:项背强急,恶寒发热而无汗是刚痉,治以葛根汤,有汗是柔痉,脉浮治以桂枝加葛根汤、脉沉治以栝篓桂枝汤;
2、阳明经热证:大热、大汗出导致津亏,治以人参白虎汤;
3、阳明腹证:腹满潮热,热耗津液,治以大承气汤;
三、少阳痉病:
少阳痉病的特点是:1、时发时止;2、不痛;3、紧张则加重,比如抽动症、眼皮跳。

少阳痉病的病因是肝阴不足,治疗用柴胡类方加上养阴清热和泻火的药。

用这个治法,近一年我治了3例抽动症,效果都很好。

四、太阴痉病:
膈肌痉挛和肠痉挛分两种情况:1、如果是虚证,则为太阴痉病,治以理中汤或桂枝加芍汤;2、如果是实证,则是阳明痉病;
五、厥阴痉病:
热病后期,热耗真阴,手足瘛瘲,治以炙甘草汤加减,也可以用后世的大小定风珠、三甲复脉汤等;
六、少阴痉病:
手少阴心火旺,内心急躁、心慌、手抖,治以三黄泻心汤、黄连阿胶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痉证的中医护理
痉证是指由于筋脉失养所引起的以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至脚弓反张为主要特征的内科常见病,以冬春为多见。

病因病机:风寒湿外邪侵袭,壅滞经络致痉;或火热炽盛,外损伤经络,内灼伤脏器,脉络失养;或皮肉受损,创口未合,风邪湿毒侵入致痉;或误治、它病引起津伤液脱,阴津耗散,筋脉失养致痉。

护理总则:分清虚实,息风止痉,舒筋活络。

辨证施护:
(1)邪壅经络型主症:头痛,项背强直,恶寒发热,无汗或有汗,肢体酸重,甚至四肢抽搐,舌苔白,脉浮紧。

①病室宜向阳、温暖、安静、湿度偏低、避免一切噪音,尤其是突然发生的强噪音,注意预防外感,避免对流风,勿使患者复感风、寒、湿邪而加重病情。

②注意观察发痉的程度、缓急和频率,可以为痉的性质,病情的轻重,疾病的进退和预后提供重要的依据。

如起病较缓,痉作次数少,程度轻,多表示病情轻,预后良好。

若起病急,并伴有颈项强直,甚至角弓反张,发作频繁,说明病情严重。

③本证型是风寒湿为祟,患者有寒热表现,除要定时测试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以及观察舌象、脉象外,还需注意患者热型、热势和发热与发痉的关系,以鉴别引起痉证的原发病。

④中药、饮食宜热服,忌生冷油腻。

可给有辛温散寒作用的食物,如葱、姜、韭等,以散寒湿,通经络。

(2)热甚发痉型主症:发热胸闷,心烦急躁,项背强直,甚至脚弓反张,手足挛急,神昏谵语,腹胀,便秘,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①痉室宜设在阴面,室内应凉润,使患者感到清爽,心静。

②若病情较重者应住单间,以利于患者休息和治疗。

室内光线需暗,避免强光刺激,必要时装饰双层窗帘,用纱罩遮挡灯光,从而减少发痉次数。

③观察和鉴别痉病和其它可以引起抽搐的病证。

痉证常发生多种疾病的过程中,如外感病,或大下、大汗、失血之后,抽搐过后,继续表现原发病的症状。

中风急性期也偶见抽搐,但以昏迷及肢体麻痹为主;痫证的抽搐是突然发作,同时发出异常叫声,口吐涎沫,发作后一如常人。

痉病发作时,尽量避免打扰患者,应立即将其平卧,头偏向一侧,解开衣领钮扣,使呕吐物顺利排出,确保呼吸通畅。

抽搐较重者,可用裹以纱布的压舌板塞入上下臼齿间,以防患者咬破舌头。

发作时,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操作,遵医嘱给患者使用镇静药或针刺止
痉,待抽搐中止后再集中操作。

操作时动作要轻柔,防止再次引起发作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④发作时可加设床档,以防患者坠床跌伤。

患者抽搐时,切忌强压约束,以免造成骨折。

⑤在痉证发作时,应暂禁食,待痉止后再根据病情分别给以相宜饮食。

如发痉数日不止,应及早鼻饲,以保证营养供给。

⑥对抽搐初停,尚易引起再发者,慎防进食引起再发,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如已有保留鼻饲管,可以鼻饲管缓慢灌注。

一般痉作初止者,食欲不佳,应给半流食或软食。

⑦中药和饮食宜偏凉服,饮食应以清淡性凉为主,如新鲜水果蔬菜、西瓜、苦瓜、黄瓜、绿豆等。

对热极伤津者应鼓励多饮水,也可给西瓜汁、藕汁、五汁饮等频服,有生津止渴的作用。

禁忌辛辣炙煿助火动风之品。

⑧痉证发作后,可针对病因采取护理措施,以防再发。

首先应泻热,可用冰袋冷敷、酒精或中药煎汤擦浴;针刺降湿,常用穴位为大椎、曲池、合谷及十宣穴(放血);对便秘的患者,遵医嘱灌肠,可通腑泻热。

(3)津伤液脱型主症:项背强直,四肢抽搐,头昏目眩,舌淡红,苔薄而少津,脉沉细。

①病室应温暖舒适,光线柔和,空气新鲜,保证患者充分休息。

②在痉证发作进及刚发作后应绝对卧床休息,以减少气血的耗损,如稳定不发在三天以上者,其原发病的症状也已减轻时,可考虑床活动。

③患者常有紧张、恐惧心理,应耐心劝慰开导。

④痉后四肢活动不利,可采用按摩或针灸疗法,以通经活络。

常用穴位有肩禺、曲池、合谷、外关、环跳、膝眼、承山、足三里等。

⑤根据脾胃功能可给甘润多汁的水果和清补食品,如雪梨、柑橘、百合、甲鱼、鳗鱼、淡菜、海参等,以补益精血,濡养筋脉。

⑥中药宜温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