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 亚非文明古国 第3课 古代印度教案 川教版

合集下载

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 亚非文明古国 第3课 古代印度教案 川教版

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 亚非文明古国 第3课 古代印度教案 川教版

第3课古代印度
引导学生阅
依次是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王国和古代中国结合课本知识说说古代印度国家产生的时间、民族。

约公元前
了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

严重地阻碍了古代印度社会的发展。

佛教反对婆罗门种姓主张“众生平等”
东南亚国家。

佛教逐渐成为一种世界性宗教。

古代印度
印度河和恒河流域肥沃的土地孕育了古老的印度文明,古老印度国家的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 C )
公元前4000年 B.公元前3100年
公元前2300年 D.公元前1894年
C.孔雀帝
如图反映了古代印度的
A.种姓制度
B.封建专制
4.在古代印度的四个等级中
①婆罗门②吠舍③刹帝利
A.
——《梨俱吠陀》。

九年级历史上册精品教案——第3课 古代印度

九年级历史上册精品教案——第3课 古代印度

第3课古代印度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古代印度发展的基本线索;知道古代印度种姓制度,并了解它对印度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了解佛教的创立及传播;通过对种姓制度的分析,提高对历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过程与方法识读地图《古代印度》,获取有效历史信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印度文明的主要成就,欣赏古代印度人民的创造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印度的种姓制度;佛教的兴起教学难点:印度的种姓制度的影响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河南洛阳白马寺据史书记载,公元64年,东汉明帝夜梦金人飞入殿中,大臣解释说是西天的佛。

明帝于是派人西行求佛。

使者遇到两位印度僧人,求得佛经、佛像,一同回到洛阳。

明帝下令修建寺庙,让僧人译经。

因当时用白马驮载经书和佛像,故该寺名为白马寺。

这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古代印度文明。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一)自然环境1.教师提问:指导学生阅读地图《古代印度》,找出古代印度文明的大致位置,结合前面所学知识说一说其形成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提示:古代印度在地理位置上是指今天的南亚次大陆。

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印度河流域,这里位于北回归线附近,终年气温偏高。

印度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河水一部分来自高山冰雪融水,一部分来自季风降雨,水量丰沛。

良好的农耕自然条件,保障了人们稳定的衣食之源,从而创造了古代印度文明。

2.活动与探究:阅读教材P14课后活动2关于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亚非文明的地图,结合地图回答:(1)按从左至右的顺序写出古代文明的名称,并写出它们产生的大致时间。

(2)这些古代文明是在什么样的地理环境中发生和发展的?为什么?提示:(1)古埃及文明,约公元前3500年;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约公元前3500年;古印度文明,约公元前23世纪;中国文明,约公元前2070年。

(2)大河流域。

北纬20°~北纬40°。

2024年秋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亚非文明古国第3课古代印度教案川教版

2024年秋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亚非文明古国第3课古代印度教案川教版
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我设计了以下当堂检测环节:
1. 填空题:让学生填写古印度文明的基本概念、历史时期、主要文明区域等相关信息,以检验他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2. 选择题:提供一些关于古印度文明的选择题,让学生选择正确答案,以检验他们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 判断题:设计一些关于古印度文明的判断题,让学生判断陈述的正确与否,以检验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深度。
通过实例或案例,如佛教的起源、梵文的使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印度文明的实际应用和影响。
3. 古代印度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古印度文明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古印度文明案例进行分析,如摩揭陀国的兴起、阿育王石柱的雕刻艺术。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古印度文明的多样性。
3. 分析古印度种姓制度的形成、等级划分及其影响。
4. 介绍古印度宗教、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成就,如佛教、梵文、数学等。
5. 讨论古印度文明对后世的影响,如印度教、佛教在亚洲的传播等。
6. 总结本节课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古代印度的地理环境、文明特点、种姓制度等。
2. 案例分析法:介绍古印度宗教、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具体成就。
4. 简答题:提出一些关于古印度文明的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回答,以检验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5. 案例分析:提供一些古印度文明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其背景、特点和影响,以检验他们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让他们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相信学生们对古印度文明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为今后的历史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案】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案】
——东方网文章《印破陋习出新招:不同种姓通婚奖励1000美元》
种姓制度在印度影响深远,根深地固。此制度有什么特点呢?创立此制度的古代印度是一种怎样的文明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第3课探究答案。
师:出示材料,通过设问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生:关注新闻时事和社会生活,明确本节内容。
自主
探究
师:强调:印度河流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发祥地。约公元前23世纪—前18世纪,由印度原始居民达罗毗荼人建立的奴隶制国家开始在印度河流域产生。公元前15000年左右,游牧部落雅利安人侵入印度,他们征服了印度居民,在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国家。
师: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内容及其相关资料,最大限度地从课文中获取有关种姓制度的知识信息。
完成学案中的“自主探究”部分。
师:提要求,巡视、检查学生完成情况, 掌握学生的学习进程,发现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决学生所出现的疑难问题。
生:根据题目引导快速浏览教材,标注重要内容。
合作交流
展示提高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阅读课本“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一目,结合课本地图《古代印度》和插图《摩亨佐.达罗遗址》。回答问题
【问题1】古代印度文明的地理位置:
第3课 古代印度 教案
【教学任务】




知识与
能力
了解古代印度发展的基本线索。知道古代印度种姓制度,并了解它对印度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了解佛教的创立及传播。通过对种姓制度的分析,提高对历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过程与
方法
识读地图《古代印度》,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1了解古印度文明的主要成就,欣赏古代印度人民的创造力。

(名师整理)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 古代印度》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名师整理)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 古代印度》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课标内容】古代文明古国古印度兴起,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的产生和传播以及古印度的种姓制度。

【地位作用】古代印度位于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

古代印度是古代亚非文明之一,古代亚非文明古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

古代印度的文化成就也为世界文明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教材分析】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是雅利安人入侵南亚次大陆以后所形成的一种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它把人分成世袭不变的等级,并且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不断强化。

种姓制度在今天的印度虽然已经被废除,但它的消极影响至今依然存在。

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

佛教提倡“众生平等”,但是,这种“众生平等”的观念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对人民有很大的麻痹作用。

种姓制度和早期佛教都是古代印度统治者用来维护其统治的工具。

【学情分析】对于九年级的学生,自学和理解能力有了一定提高,关于文明的兴起和佛教的产生这两部分内容学生学习起来很容易。

种姓制度及其影响、佛教产生的背景学生了解的较少,理解起来有困难,需要侧重讲述。

【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重点:印度早期文明的代表,森严的种姓制度、佛教的产生及其教义。

难点:种姓制度及其影响,佛教产生的背景。

【教学方法】本课主要采用预习法、提问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等进行学习。

1.预习法。

课前先预习,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2.提问法。

通过抛出问题,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对知识的把控。

同时,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自主学习法。

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也有利于老师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从而侧重训练。

4.合作探究。

通过合作学习,可以提高探究学习的有效性。

让学生取长补短,达到资源共享和共同提高。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师:同学们都看过《西游记》这部神话电视剧,它讲的是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

那么,同学们“西天”指的是哪里?生:印度。

(名师整理)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 古代印度》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名师整理)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 古代印度》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古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文明历程;印度种姓制度;佛教的兴起和传播。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教义的相关材料,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印度的初步了解,使学生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佛教的教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印度这一名称起源于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最早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后来西方人沿用了这一名称。

在我国的《史记》中把印度称为“身毒”,《汉书》中把它称为“天竺”,《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成为印度。

现在印度共和国的印地语的国名为“婆罗多”,起源于古代婆罗多族。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古代印度。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1.教师提问:古代印度河上游两岸土地肥沃。

造成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和我们前面讲过的哪个国家相似?提示:非常准确,就是埃及。

2.教师讲述: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

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

印度河北部建立起许多小国。

到公元前三世纪,恒河下游的摩揭陀国经济发展较快,力量强大,国王阿育王统一了除南端以外的印度。

但是,这种统一是不巩固的。

不久,印度又陷入分裂的状态。

同学们还记得中国历史元朝史中,元朝统治者的民族分化政策吗?元朝为了巩固它的统治,把全国各族分为四等。

而印度的雅利安人。

在征服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同的等级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目标导学二:森严的种姓制度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古代印度有几个等级,他们的名称是什么,各等级有哪些社会阶层,各等级的职责或义务如何?提示:印度的等级制度,也叫种姓制度。

种姓在印度的梵文中称“瓦尔那”,意为“肤色,品质”;第一等级婆罗门,即僧侣。

九年级历史上册精品资料第一单元第3课古代印度 教学设计

九年级历史上册精品资料第一单元第3课古代印度 教学设计

九年级历史上册精品资料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课程标准】以种姓制度和佛教,了解印度古代社会的情况。

【学情分析】初中学生由于年龄及地域的限制,对古代印度的历史了解较少,对此部分文明位置、成就等等知识欠缺,需要教师搜集大量的资料让学生进行阅读了解。

【教材分析】本课是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内容,属世界古代史部分,介绍了古代古印度的文明,重点介绍了种姓制度和佛教,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能准确说出古印度的地理位置、文明发源地、奴隶制小国兴起时间、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时间及名称和文明遗存。

2、通过本课学习初步学会从课本图片,观察地图,材料阅读中,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的方法。

3、通过小组讨论,在教师提示下,归纳总结大河文明的产生与其地理环境的关系,正确分析大河对于古代印度文明形成的意义,大河文明相对应在政治上多是加强君主专制的国家。

【教学重难点】:重点:印度早期文明的代表;种姓制度、佛教的产生及其教义。

难点:对于种姓制度的认识;佛教产生的背景【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四大文明古国图片,让学生找到印度的位置。

印度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曾经创造灿烂的古代文化,只是后来印度的文明没有传递下来,那么古代印度曾经有过哪些辉煌呢?本课我们将学习这些内容。

(二)自主学习知识点1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兴起: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________流域。

建国:公元前1500年左右,________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印度北部逐渐出现了许多小国家。

鼎盛:____________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

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

农业和商业都比较繁荣,出现了许多________中心城市,首都________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知识点2森严的种姓制度建立:________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____________制度,史称“____________”。

部编人教九年级世界历史上《第3课古代印度》优质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人教九年级世界历史上《第3课古代印度》优质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人教九年级世界历史上《第3课古代印度》优质教学设计教案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第3课古代印度1 教学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佛教的教义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印度这一名称起源于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最早把印度河以东的广阔地区称为印度,后来西方人沿用了这一名称。

在我国的《史记》中把印度称为“身毒”,《汉书》中把它称为“天竺”,《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成为印度。

现在印度XXX的印地语的国名为“婆罗多”,起源于古代婆罗多族。

今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古代印度。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1.老师提问:古代印度河上游两岸土地肥沃。

造成这里土地肥沃的缘由和我们前面讲过的哪个国家相像?提醒:十分精确,就是埃及。

2.老师叙述: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

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间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

印度河北部建立起许多小国。

到公元前三世纪,恒河下游的摩揭陀国经济进展较快,力气强大,国王阿育王统一了除南端以外的印度。

但是,这种统一是不巩固的。

不久,印度又陷入分裂的状态。

学生们还记得中国历史元朝史中,元朝统治者的民族分化政策吗?元朝为了巩固它的统治,把全国各族分为四等。

而印度的雅利安人。

在制服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同的等级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目标导学二:森严的种姓制度1.同学自主学习:指导同学阅读教材,归纳古代印度有几个等级,他们的名称是什么,各等级有哪些社会阶层,各等级的职责或义务如何?提醒:印度的等级制度,也叫种姓制度。

种姓在印度的梵文中称“瓦尔那”,意为“肤群,品质”;第一等级婆罗门,即僧侣。

其次等级刹帝利,包括国王武士和官吏,把握XXX政大权。

前者是人民的精神生活的统治者,后者是国家的世俗统治者。

第三等级是吠舍包括农XXX、手工业者,要向国家纳税,供养前两个等级。

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以奴隶为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古代印度
引导学生阅
依次是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王国和古代中国结合课本知识说说古代印度国家产生的时间、民族。

约公元前
了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

严重地阻碍了古代印度社会的发展。

佛教反对婆罗门种姓主张“众生平等”
东南亚国家。

佛教逐渐成为一种世界性宗教。

古代印度
印度河和恒河流域肥沃的土地孕育了古老的印度文明,古老印度国家的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 C )
公元前4000年 B.公元前3100年
公元前2300年 D.公元前1894年
C.孔雀帝
如图反映了古代印度的
A.种姓制度
B.封建专制
4.在古代印度的四个等级中
①婆罗门②吠舍③刹帝利
A.
——《梨俱吠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