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之冠”登高
七律之冠杜甫《登高》及赏析

【导语】杜甫⽣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暗、⼈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盾和⼈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被誉为“诗史”。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下⾯是为⼤家带来的杜甫《登⾼》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登⾼唐代:杜甫风急天⾼猿啸哀,渚清沙⽩鸟飞回。
⽆边落⽊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风急天⾼猿猴啼叫显得⼗分悲哀,⽔清沙⽩的河洲上有鸟⼉在盘旋。
⽆边⽆际的树⽊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滚滚奔腾⽽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漂泊常年为客,⼀⽣当中疾病缠⾝今⽇独上⾼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偏⼜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注释诗题⼀作《九⽇登⾼》。
古代农历九⽉九⽇有登⾼习俗。
选⾃《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历⼆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渚(zhǔ):⽔中的⼩洲;⽔中的⼩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落⽊: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飘落的声⾳。
万⾥: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百年:犹⾔⼀⽣,这⾥借指晚年。
艰难:兼指国运和⾃⾝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作动词,增多。
潦倒:衰颓,失意。
这⾥指衰⽼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历⼆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
这是五⼗六岁的⽼诗⼈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
⼀天他独⾃登上夔州⽩帝城外的⾼台,登⾼临眺,萧瑟的秋江景⾊,引发了他⾝世飘零的感慨,渗⼊了他⽼病孤愁的悲哀。
于是,就有了这⾸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
赏析 此诗载于《杜⼯部集》,全诗通过登⾼所见秋江景⾊,倾诉了诗⼈长年漂泊、⽼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弦。
杜集七言律诗第一的诗作

杜集七言律诗第一的诗作
杜甫的《登高》被誉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这首诗作于杜甫晚年,由于其“炼字”与“对仗”水平高超,寓情于景、叠词的运用和不着痕迹的夸张,兼具强烈的个人情感而被后人推崇至极。
《登高》载于《杜工部集》,是大历二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被后人盛赞为"唐人七律之冠"。
明人胡应麟在《诗薮》称其:"作诗大法,唯在格律精严,词调稳契,使句意高远,纵孜孜可剪,何害其工? 骨体卑陋,虽一字莫移,何补其拙? 如老杜'风急天高'乃唐七言律诗第一首"。
杜甫的《登高》为什么被评为唐诗七律第一?

杜甫的《登高》为什么被评为唐诗七律第一?唐诗中有两首诗常被拿来作比较,一是崔颢的《黄鹤楼》,一是杜甫的《登高》,两首诗都曾被被后人评为七律第一。
崔颢的《黄鹤楼》,被宋人严羽、清人吴昌祺推为唐人七律第一。
杜甫的《登高》评价之高,较《黄鹤楼》有过之而无不及。
明代的著名诗评家胡应麟,就赞杜甫的《登高》为古今七律第一,清人杨伦《杜诗镜铨》中亦评: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那么,为什么杜甫的《登高》会被评为七律第一呢?其一是格律精严。
崔颢的《黄鹤楼》虽然也有人推为唐人七律第一,但就格律而言,《黄鹤楼》是一首半古半律之诗,而杜甫的《登高》,就是一首格律十分严谨七律。
平仄合律自不必说,诗评家赞赏最多的是此诗的对仗技巧。
有人评,杜甫的这首诗八句皆对,这要具体分析,我们都知道格律诗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通首对仗会让律诗章法缺少变化。
《登高》的首联是句内对举,“风急”对“天高”,“渚清”对“沙白”,联间“猿啸”与”鸟飞”倒是对仗,但整体又不对仗,因为“哀”与“来”都是平声,且已入韵。
这种句式工整中又富于变化,显示出杜甫出神入化的格律运用手段。
颔联和颈联都是标准的对仗,颈联的词性对仗稍宽一点,但这在格律诗中是完全允许的。
尾联并不对仗,但“艰难”与“潦倒”相对,让句式看起来十分工整,所以才会有人让为此诗八句皆对。
对格律的精确要求,往往会限制诗意的发挥,但杜甫这首《登高》,你看不到一点刻意的地方,读起来句意浑成,诗意申畅通,还在其中探索了更为复杂的对仗技巧。
初读《登高》,仿佛八句皆对,细读则首尾未尝有对,全诗“无意于对”,仔细玩味,则”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诗薮》)。
所以诗,杜甫将诗中的格律探索到了极致,他将格律诗这种体裁推到了古诗艺术的颠峰。
当然,这里并没有贬低《黄鹤楼》的意思,《黄鹤楼》的技术自有其独到之处,但就格律而言,《登高》显然更标准。
杜甫的《登高》为什么被评为唐诗七律第一?

杜甫的《登高》为什么被评为唐诗七律第一?问题:前言咱们的老祖宗评价前人作品时总喜欢夸张,动辄送上第一的桂冠,后人又断章取义,常常读者们搞得稀里糊涂。
例如王闿运评价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竟为大家”,闻一多说其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后来惊人演化出”孤篇压全唐“的说法,仿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成了唐诗第一。
王国维评价纳兰容若”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后来又说周邦彦是”两宋之间,一人而已“。
所以古人说法不可不知不可全信。
关于唐诗七律第一也是如此。
一、唐朝七律的两个第一唐朝有两首七律分别被后人称之为第一,南宋严羽在其《沧浪诗话· 诗评》中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就是这首《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专门研究杜诗的明朝胡应麟就说杜甫的《登高》是真正的七言律第一,而且不仅仅是唐人七律第一,是”古今七言律第一”。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关于杜甫《登高》1、第一的由来研究杜诗的人一定会推崇杜甫的《秋兴八首》,但是杜诗研究专家胡应麟却把《登高》评为“古今七律第一”;他的原话是:“此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移,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
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
此篇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同样用“第一”评价《登高》的还有清朝的杨伦,他在《杜诗镜铨》中点评了这首诗,不过他含蓄一些,认为《登高》是:“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2、集大成者一般人认为,律诗到了杜甫手里才完全成熟起来。
无论是律体的绝句、长篇的排律还是八句的五、七律,杜甫都留下了大量的超一流作品。
加上他古体诗也是唐朝的最高水准,因此杜甫被认为“各体兼工”,是“集大成者” 。
杜甫《登高》鉴赏

杜甫《登高》鉴赏此诗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
这是他在五十六岁时写下的。
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杜甫的《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使人读来,感伤之情喷涌而出,如火山爆发而一发不可收拾。
如一般诗篇,《登高》首联写景,开门见山,渲染悲凉气氛。
诗中如是写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两句都是动静结合,寓静于动中构造了一幅以冷色调着墨的绝妙的水墨画。
“风急天高猿啸哀”,一个“急”,一个“哀”字非常有代入感,使人立马进入作者所营造的令人忧伤的情境里不可自拔。
接着,苦闷情绪溢满于胸,无处排遣,诗人将其浓缩寄托于鸟的处境下,这样写道:渚清沙白鸟飞回,它构造的是一幅冷淡惨白的画面,“渚”是“清”的,“沙”是“白”的,“鸟”是“飞回”的,在一片萧瑟肃杀的荒无人烟的“渚沙”之中飞舞盘旋,可见其孤独,不禁令人想起“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凄凉感,悲哀之情油然而生。
而从整幅画的构造视角来说,这是一幅描画天地之一处的视野较窄的微观水墨画。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最后,颈联和尾联的视角回归微观,回到诗人个人身上。
颈联如是说到: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悲秋”已让人黯然神伤,“万里悲秋”更是让人凄怆不已。
七言律诗:杜甫《登高》

七言律诗:杜甫《登高》登高唐代: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注释诗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选自《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
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
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赏析此诗载于《杜工部集》,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
首联对起。
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
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
诗人登上高处,峡中持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
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
杜甫的一首诗《登高》: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它到底好在哪里?

杜甫的一首诗《登高》: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它到底好在哪里?2022-02-12 13:24《登高》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历来被奉为经典,广为流传。
这首诗语言精练,通天对偶,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原声律的运用,已达画境。
有人称这首诗是“古今七律第一”,堪称“拔山扛鼎”之作。
这首诗到底好在哪里呢?想要了解这首诗,还要从他的创作背景谈起。
《登高》写于安史之乱之后,虽然当时安史之乱已经基本平定了,可是地方军阀还在混战,相互争夺地盘,百姓们流离失所,痛苦不堪。
由于没有固定的收入和稳定的安身居所,杜甫一家四处漂泊。
766年,杜甫拖着疲惫的身体带着家人离开了成都草堂买舟南下。
本想直达夔门,却因为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之后才到达夔州(今重庆奉节)。
夔州的生活依旧困苦,杜甫的身体状况也越来越差,肺病日益严重。
在夔州杜甫的笔下,不再有艳丽清新的春天,也不再有幽静慵长的夏季,而是充满了不尽的秋色。
中国人向来有重阳节登高的传统,到夔州第二年的重阳节,风尘满面的杜甫独自一个人登上了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
当时他已经56岁,在古代已是暮年了。
面对苍茫的天宇,萧条的秋景,杜甫思绪万千,年老多病的痛苦,辗转飘零的辛酸,国势衰颓的哀愁,末路穷途的困境一起向他袭来。
他不禁触景伤怀,悲从中来,写下了这首旷世之作:《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带给人的震撼是无需赘言的。
阅读这首诗,我们仿佛能够看到一个孤单的老人,在萧瑟秋风里登高的寂寞身影。
老人满身才华,可我们却能够感觉到他是无奈的、寂寞的、敏感的、悲伤的。
相信很多读者的心中会自然而然的升起莫名的心疼,感伤和无尽的怜惜。
“独自莫凭栏,多病误登台”杜甫一生仕途压抑登临高处,满目苍凉,满心都是深秋的萧瑟之气。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是杜甫登高看到的景象。
登高 杜甫定稿

“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 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 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达标检测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 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 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 另抒己见。
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 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 途”。
三、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后两联是什么?
抒情。直接倾诉内心的重重愁苦。
四、从“万里”、“作客”、“百年(老 年)、“多病”、“独”这些字眼中,你 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 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 依,再加上国家多难,壮志未酬,诗人 身受九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 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 难忧心忡忡。
五、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
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 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 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 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从联句的对仗 关系看,“苦恨”与“新停”相对,应是副词 加动词,“苦”是副词“很”,“恨”是动词 “遗憾”,诗人很遗憾过早的白了双鬓,不能 多为国家出力。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 到58岁去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 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 头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这首 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 寓夔州(重庆奉接)时写的。此时 “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 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 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 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 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 而抱病登台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
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
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
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
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
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
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
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
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