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六下《我的这6年》教案
《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苏教版)模板

第一单元: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村1.可爱的地球教学目标:1.让学生从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成功的事例中,感知国家的强大与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探索宇宙的无限向往,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对材料收集、整理、分析、归纳的能力。
在活动中逐步养成相互合作的习惯和能力。
3.通过收集材料,展开主题活动,使学生能从中发现并体会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艰苦和漫长的过程。
教学准备:1.请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神州五号飞船首次载人飞行的相关报道和资料。
2.让学生收集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有关材料。
3.地球的图片,地球仪。
4.收集形形色色的环球旅行材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 1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看看说说,认识地球1.出示杨利伟的图片资料。
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神州五号飞船首次载人飞行的有关报道和资料。
2.从卫星上看,地球是什么样子的?3.看书上插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天地对话——“我看到咱们美丽的家了”。
4.提出疑问:杨利伟从神州五号飞船上看到的地球是什么形状的?组织小组讨论,得出地球形状的初步结论。
二、探究学习——地球的形状与面貌1.我们现在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那么古代人类如何了解地球是一个巨大球体的呢?时至今日,我们能在自然界找到那些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呢?2.学生交流。
3.对比实验:模拟“海边看船”。
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地球是一个球体。
4.出示地球仪: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学生观察总结,教师补充。
引导学生说说地球仪的主要构成。
学生发言后,简单介绍地球仪上的地轴、经线、纬线、赤道、北极、南极。
5.地球表面真实的原貌是怎样的呢?读加加林的描述,讨论。
6.小组比赛:在地球仪上找大洲大洋。
三、知识拓展——复习与巩固活动:《科学畅想,遨游太空》分若干小组,每小组模拟乘坐一架飞船,飞船名称由各组自定。
要求将本课学习的只是进行串联,模拟宇宙飞行,说说看到的情况。
我的这6年说课稿

我的这6年说课稿
《我的这6年》说课
一、说教材
《我的这6年》是小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新的生活就要开始了)的第一章内容。
这一章内容与我们六年级孩子的生活密切相关,让学生在即将毕业之前对自己六年的小学生活进行一次小结,产生心灵的撞击,灵魂的洗礼。
为下面孩子们《去中学看看》、《我们的毕业典礼》埋下感情的基调,是为孩子即将走进的中学生活进行的一次心理疏导,作的心理准备。
本课从三个方面“成长的惊喜、足迹深深浅浅和学会感恩”进行教学。
让学生在“成长的惊喜”中了解自己,发扬自己的优势,树立自信。
从“足迹深深浅浅”中知道人各有所长,学会取长补短,学会欣赏和尊重别人,明白人的一生都要经历困难和逆境,学会勇敢面对生活的困难,体验克服困难而获取的成功的喜悦。
从“学会感恩”中了解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的关心,学会感恩,永远心存感激,从而幸福快乐地成长!完成上述内容需用两课时,第一课时我打算充分运用教学光盘提供的教学内容来教学“成长的惊喜”和“足迹深深浅浅”,让学生在观看别人的成长中受到启发,说出自己的成长经历,充分感受成长过程中的苦与乐。
第二课时完成“学会感恩”及相应的作业。
下面就我的第一课时教学作一个说明。
由于本课的教学内容与孩子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这就注定了本课的教学,教师要有灵活的教学机智,用启发性的语言、事例、物件打开孩子们记忆的闸门,挖掘他们内心的体验、相关的回忆、成长中的故事等,让孩子们能畅所欲言,在回忆的感情激荡中受到爱的教育。
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为解决这个难点,课前我首先在孩子们中收集发生在孩子们身边的感人的事例、各种活动留下的照片,找。
2019春苏教版品社六下《我的这6年》word说课稿

2019春苏教版品社六下《我的这6年》word说课稿教材分析:《我的这六年》选自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
此单元的主题是:“新的生活就要开始了”。
是针对六年级儿童即将开始新的中学生活的特点而设置的,意在使儿童能逐步学会确定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目标,并据此独立安排自己的生活。
本课是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我在成长”中的有关要求编写而成。
相关的内容标准是“了解自己的特点,发扬自已的优势,有自信心。
知道人各有所长,要取长补短,学会欣赏和尊重别人,对人宽容。
知道生活和学习中会有困难,遇到困难不退缩,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乐趣。
初步形成积极上进的生活态度。
学习正确对待生活中的问题、压力、冲突和挫折,学习自我调节的方法,提高适应能力。
”也有部分“我与家庭”中的相关要求,其内容标准是:“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
以恰当的方式表示对他们的感激、尊重和关心,孝敬父母长辈。
”在本课教学中,第一课时要让学生们通过收集和整理资料,感受从外表的变化到自己取得的进步,以及积累的成长经验,为自己的成长感到骄傲。
第二课时通过组织学生回忆成长过程中所获得的的帮助,以恰当的方式对帮助自己成长的同学和老师表达内心的感激之情。
可见,本课在本单元乃至整册课本的教学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年龄相对较高,心理也更加成熟,他们喜欢有自己的主见,求知欲与好奇心强烈,富有理想,热爱生活。
在学习中,他们喜欢自主,喜欢无拘无束地与文本对话,自由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学生开始从相对的儿童心理品质特征向少年的品质特征转化,因此,对未来的成长影响很大,具有较大的可塑性。
本课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手段,以学生六年来生活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力求实现学生了解自己的特点,发扬自已的优势,有自信心,提高适应能力。
设计理念:《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旨在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
《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苏教版)模板(20210419171004)

第一单元: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村1.可爱的地球教课目的:1.让学生从我国初次载人航天飞翔获取成功的案例中,感知国家的强盛与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停息息有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研究宇宙的无穷神往,进而激发学生研究科学神奇的踊跃性。
2.培育学生对资料采集、整理、解析、概括的能力。
在活动中逐渐养成相互合作的习惯和能力。
3.经过采集资料,睁开主题活动,使学生能从中发现并领会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艰辛和漫长的过程。
教课准备:1.请学生在课前采集有关神州五号飞船初次载人飞翔的有关报导和资料。
2.让学生采集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有关资料。
3.地球的图片,地球仪。
4.采集林林总总的全世界旅行资料。
课时安排: 2 课时第1课时教课过程:一、导入——看看谈谈,认识地球1.出示杨利伟的图片资料。
学生交流课前采集的对于神州五号飞船初次载人飞翔的有关报导和资料。
2.从卫星上看,地球是什么样子的?3.看书上插图,指引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天地对话——“我看到我们漂亮的家了”。
4.提出疑问:杨利伟从神州五号飞船上看到的地球是什么形状的?组织小组议论,得出地球形状的初步结论。
二、研究学习——地球的形状与容颜1.我们此刻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那么古代人类如何认识地球是一个巨大球体的呢?时到现在日,我们能在自然界找到那些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的凭证呢?2.学生交流。
3.对照实验:模拟“海边看船”。
小组议论,得出结论:地球是一个球体。
4.出示地球仪:地球仪与地球真切的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一样?学生察看总结,教师增补。
指引学生谈谈地球仪的主要构成。
学生讲话后,简单介绍地球仪上的地轴、经线、纬线、赤道、北极、南极。
5.地球表面真切的原貌是如何的呢?读加加林的描述,议论。
6.小组比赛:在地球仪上找大洲大洋。
三、知识拓展——复习与稳固活动:《科学畅想,游览太空》分若干小组,每小组模拟乘坐一架飞船,飞船名称由各组自定。
要求将本课学习的不过进行串连,模拟宇宙飞翔,谈谈看到的状况。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 我的这六年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我的这六年
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我的这六年》教学反思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情是打开心扉的钥匙,是沟通心灵的桥梁,也是素质养成的动因。
而情感的培育依赖于感悟,依赖于一种对情感的感知方式。
人在社会实践中,总能引起生理心理层面的一些变化,这就是一种体验。
体验是置身其中的心灵感受。
在《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成长记录册》这一单元中,针对即将毕业学生的心理状况,设计了《我的这6年》课堂教学。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用回顾去唤醒爱,用反思去体验爱,用寄语去点燃爱,用倾诉去表达爱,使师生间、同窗间的爱得到升华,更使品德课堂能够促发道德体验,令学生在启发激励之下,了解自己的特点,发扬自己的优势,增强自信心,为将来升入中学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教学环节之一——爱的回顾
1、教学活动
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我自己爱好摄影的优势,将学生小学6年里的学习生活和参加各项活动的照片制作成课件,通过多媒体呈现在学生眼前。
学生从入学到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逐渐成长,重温昔日的幸福班级生活。
2、教学意图
一张张熟悉、开心的笑脸,一幅幅难以忘怀的场景,不仅创设了教学情景,感染了学生,唤醒了学生的生活经历,更激发了学生的真情实感和想要倾诉的欲望,加深对母校的感情。
3、教学反思。
小学苏教版品德六年级下册 13《我的这6年》教案

《我的这6年》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感受到成长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身体长高了,变得结实了,会了解很多以前不知道的事物,会通过阅读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学会了许许多多以前不会的本领。
2、帮助学生形成反省、反思的良好习惯,教会学生全面、客观地看待自己。
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欣赏自我意识,从而更好地促进了自己健康地成长。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欣赏自我意识,从而更好地促进了自己健康地成长。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
1、出示数张班上同学小时候的照片,请全班同学猜猜是班上的哪几位?2、请其余同学准备好自己的照片。
二、教学互动一。
1、师:我这里有几张照片,都是咱们班上同学的,你们能猜猜是谁吗?2、将同学猜的同学请上讲台,和照片站在一起。
3、再请出真正的照片主人,请同学对比看一看。
4、请同学描绘他们外形上的变化。
三、教学互动二。
1、师:有谁还记得小时候的玩伴吗?2、引导学生回忆现在依然保持联系的玩伴,描绘他们的变化。
四、教学互动三。
1、发放给大家“比一比、多惊喜”的《成长记录》表格。
2、老师解释每一栏目的含义。
3、要求同学尽可能在课堂上填完,没有填完的项目回家继续填。
4、布置学生准备《一路汗水,一路笑》的展板。
五、教学互动四。
1、师:除了可以用展板来表现我们的成长过程,同学们还可以通过哑剧小品把你的变化、你的成长过程演出来给大家看。
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小品的编排方案。
3、请1-2组同学上台表演。
六、结束过程:教师总结同学们童年的欢乐。
第二课时一、导入。
请全体同学回忆6年小学生活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
二、教学互动一。
1、师:6年小学生活一晃就要过去了,此时此刻同学们印象最深的可能是某次小小的成功带来的喜悦,也可能是一次小失败留给自己的遗憾,这些往事都是那么值得回味,我们还是先来看看这位同学的深情回忆吧!2、请一位同学朗读刘慧美同学的回忆。
三、教学互动二。
1、师: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这样的经历给了你哪些启示呢?2、让学生尽情倾听自己的成长点滴以及收获和感悟。
六下13课我的这6年

第13课我的这6年本课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6年中所取得的成绩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老师、同学、家长的帮助获得的,为顺利跨入中学大门树立应有的信心。
2.让学生感受到成长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欣赏自己的自我意识,从而更好地促进自己健康地成长。
3.帮助学生形成反省、反思的良好习惯,教会学生全面、客观地看待自己。
4.通过回顾成长过程中走过的弯路,说出自己的感激等活动过程,让学生详细了解自己6年走过的路程,学会感激。
第1课时一、课前准备1.请同学向父母查询自己小时候的照片、穿过的衣服、鞋子、用过的餐具等等。
2.和部分家长取得联系,通报教学计划。
争取取得父母的支持,并请一位家长到校参加活动。
3.准备好上课示范用的《成长记录》表格。
二、教学过程(一)回顾过去谈感受1.用课件展示刚出生的几幅婴儿图,并播放婴儿哇哇大哭的声音。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欣赏几幅婴儿的照片。
(课件展示并播放哭声)师:你们刚出生的时候就像这样,多可爱、多漂亮呀!2.交流。
谁来说说你想到了些什么,你此刻心里都有些什么想法。
(设计意图:利用看婴儿图让孩子们意识到自己长大了,有利于下文的引起)(二)成长的惊喜1.(出示三张班上同学一年级入学时的照片)瞧,这是我们班的三位小朋友,大家猜猜他们是谁?师:到底他们是谁呢?我们数“1、2、3”,让他们自己走出来好吗?2.将同学们猜的同学请上讲台,和照片站在一起,请同学们对比看一看。
瞧,这是我们班的三位小朋友,大家猜猜他们是谁?师:到底他们是谁呢?我们数“1、2、3”,让他们自己走出来好吗?师:大家看,三位同学与照片上的他有什么不一样呢?3.师:刚才大家说了这么多,你们自己觉得和小时侯还有那些不一样呢?师:看来,他们三位同学在这6年的变化还挺大的。
4.过渡:请你们把收集的小时侯的衣服拿出来吧!这里有两件衣服(出示一件上幼儿班时的衣服、出示一件现在的衣服,让学生对比),师指着婴儿衣服和上幼儿班时的衣服,你们看还能穿吗?5.师:小小的一件衣服,就能让我们看到自己成长的足迹。
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六下《我的这6年》WORD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13、我的这6年常州市花园第二小学蒋建英一、教材解读:1、基本简介《我的这6年》是本册书中第四单元“新的生活就要开始了”的第一课。
本课由“成长的惊喜”、“足迹深深浅浅”、“学会感激”等几个环节组成。
2、地位与作用本单元共设置了三课:《我的这6年》、《去中学看看》、《我们的毕业典礼》。
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学生能在本单元中学会客观地认识自己,并为顺利完成中小学衔接做铺垫。
本课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我在成长”中的有关要求编写而成相关内容标准是“了解自己的特点,发扬自己的优势,有自信心。
知道人各有所长,要取长补短,学会欣赏和尊重别人。
对人宽容。
知道生活和学习中会有困难,遇到困难不退缩,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乐趣。
初步形成积极上进的生活态度。
学习正确对待生活中的问题、压力、冲突和挫折,学会自我调节的方法,提高适应能力。
”也有部分“我与家庭”中的相关要求,其内容标准是:“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
以恰当的方式表示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孝敬父母长辈。
”二、学生实态分析学生在六年的小学生活中与同学、老师、学校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也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不过并不能深刻地说出自己的成长,对于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给予帮助的人很多没有表示出感激之情。
因为大多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对别人没有宽容和尊重,所以培养学生的感恩、欣赏、尊重别人的品质很必要,对于学生素质的提升也是有益的。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资源可以与家庭资源相结合,教学本课时应注意课内与课外的结合,可以先让学生在家庭中感悟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艰辛,激发感恩之情。
四、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要让学生通过对6年小学生活的回顾,总结自己的成长过程,认识到自己在6年中所取得的成绩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老师、同学、家长的帮助获得的,为顺利跨入中学大门树立应有的信心。
同时,引导学生在回顾过程中反思6年中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为日后的学习生活提供借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六下《我的这6年》教案
13、我的这6年
花园第二小学蒋建英
一、教材解读:
1、基本简介
《我的这6年》是本册书中第四单元“新的生活就要开始了”的第一课。
本课由“成长的惊喜”、“足迹深深浅浅”、“学会感激”等几个环节组成。
2、地位与作用
本单元共设置了三课:《我的这6年》、《去中学看看》、《我们的毕业典礼》。
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学生能在本单元中学会客观地认识自己,并为顺利完成中小学衔接做铺垫。
本课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我在成长”中的有关要求编写而成相关内容标准是“了解自己的特点,发扬自己的优势,有自信心。
知道人各有所长,要取长补短,学会欣赏和尊重别人。
对人宽容。
知道生活和学习中会有困难,遇到困难不退缩,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乐趣。
初步形成积极上进的生活态度。
学习正确对待生活中的问题、压力、冲突和挫折,学会自我调节的方法,提高适应能力。
”也有部分“我与家庭”中的相关要求,其内容标准是:“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
以恰当的方式表示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孝敬父母长辈。
”
二、学生实态分析
学生在六年的小学生活中与同学、老师、学校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也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不过并不能深刻地说出自己的成长,对于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给予帮助的人很多没有表示出感激之情。
因为大多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对别人没有宽容和尊重,所以培养学生的感恩、欣赏、尊重别人的品质很必要,对于学生素质的提升也是有益的。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材资源可以与家庭资源相结合,教学本课时应注意课内与课外的结合,可以先让学生在家庭中感悟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艰辛,激发感恩之情。
四、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要让学生通过对6年小学生活的回顾,总结自己的成长过程,认识到自己在6年中所取得的成绩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老师、同学、家长的帮助获得的,为顺利跨入中学大门树立应有的信心。
同时,引导学生在回顾过程中反思6年中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为日后的学习生活提供借鉴。
五、实施过程
1
2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6年中所取得的成绩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老师、同学、
家长的帮助获得的,为顺利跨入中学大门树立应有的信心。
2、让学生感受到成长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
度和欣赏自己的自我意识,从而更好地促进自己健康地成长。
3、通过回顾成长过程中走过的弯路,说出自己的感激等活动过程,让学生详细
了解自己6年走过的路程,学会感激。
教学准备:多媒体
一、课前准备
回忆6年小学生活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和同学、老师发生过的事情)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录像)是呀,小学六年来,有多少故事值得回味与珍惜呀,你们愿意把印象中的班级里发生的趣事告诉我吗?
2.请同学们站起来讲述班级里曾经发生过的事情。
3.你们刚才述说得多么深情啊!虽然老师没有亲自参与所有的故事,但通过刚才的交流我现在也沉浸在你们快乐的回忆中了!
(二)深情回忆
1.师:6年的小学生活一晃就要过去了,此时此刻同学们印象最深的可能是某次小小的成功带来的喜悦,也可能是一次小失败留给自己的遗憾,这些往事都是那么值得回味,我们还是先来看看刘慧美同学的深情回忆吧!
2.请一位同学朗读刘慧美同学的回忆。
3.师: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这样的经历给了你哪些启示呢?
4.让学生尽情倾诉自己的成长点滴以及收获和感悟。
5.师总结:成功与失败是同时存在的,就像一对双胞胎。
当你成功的时候,有着将要面对失败的危机;当你失败的时候,也有着将要成功的希望。
这主要在于我们怎样面对成功与失败。
越主勾践不就是在卧薪尝胆后攻下吴国的吗?取得了一千多项发明专利的爱迪生,既是成功者,又是失败者。
他耗时十年;经历五万多次失败,才制造出世界第一盏电灯。
因此,我们应当正确看待失败与成功。
面对失败不要悲观,不要气馁,一切重新开始,找到正确的方法,为取
得成功而奋斗,面对成功,也不要骄傲自满,忘乎所以,要总结成功的经验,去迎接下一个挑战。
(三)友情难忘
1.师:在你的这些夹杂着成功与失败的经历中,有没有什么人给你提供过特别的帮助?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当时的你能够渡过难关吗?你接受了帮助时,向对方表示感谢了吗?如今,你对他们仍有感激之心吗?
2.请同学朗读《情谊》这篇文章。
(出示)
3.请同学说说自己的体验,说出自己要感激的人和事。
4.师:当同学、朋友遇到困难和不幸时,我们应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尽自己所能给予热情的帮助。
我相信大家在这6年中,一定有着自己的朋友。
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为你的好朋友写下一句你最想对他说的话吧!
5.同学们饱含深情地写下自己想说的话。
6.师总结:亲爱的同学们,人生是一次漫长的旅程,只有不断结识新的朋友,旅程才不会孤单。
愿同学们记住马克思的这段话,用平等、尊重、真诚、理解、宽容、关爱、帮助去保持和发展已经建立起来的友谊,让友谊之树常青!(四)师恩难忘
1.师: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会感激很多的人,父母的养育之恩,兄弟姐妹的手足之情,同学的同窗之谊,陌生人的举手之劳,但是最应该感激的是我们的老师,因为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老师的辛勤培育。
这样的画面也经常出现在你们的成长中,有人说老师是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有人说老师像园丁,用辛勤的汗水培育出美丽的花朵。
还有人说老师似春蚕,耗尽毕生精力,只为结茧暖人间。
在不久的将来,你们将告别这里的老师。
在你心目中,你认为老师是什么?
2.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3.师:孩子们,你们深情的讲述让老师的眼眶忍不住地红了。
其实有些话藏在老师心里已经很久很久了!虽然老师对你们要求很严格,但是老师是非常喜欢你们的!哪怕是你们犯了那些无心的小错,在老师看来,那些都是你们可爱的表现,在老师的心中,你们就是最棒的!不久后,你们会各奔东西,重新结实新的朋友,受教于新的老师,但老师还是真心地希望你们不会忘记,在小学六年时,我们曾经一起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
今日的离别为了他日更好的相聚,最后老师要送你们一句:当你们困苦时,风儿就是老师的歌声,愿它能使
你得到片刻的安慰;当你们骄傲时,雨点就是老师的警钟,愿它能使你获得永
恒的谦逊和成功!
三、本课教学设计总体评价与反思:
《我的这6年》的内容是了解自己的特点,发扬自己的优势,有自信心,知道人各有所长,要取长补短,学会欣赏和尊重别人。
对人宽容。
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以恰当的方式表示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孝敬父母长辈。
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本着从学生的客观实际出发,有这么几个环节:1、回忆班级里的趣事,目的是在课开始之初就把孩子们带入到离别之中来;2、阅读《刘慧美的回忆》,让学生感悟成长中成功与失败的回忆,目的是告诉他们每个人的成长道路上都会遇到很多次的坎坷与成功,在失败与成功之后该如何去面对下一个挑战;3、阅读《情谊》,感悟友情难忘,目的是通过回忆朋友之间珍贵的友情,感激朋友,教会学生认识真正的朋友,珍惜自己人生中的这些朋友;4、交流与老师之间的往事,感悟师恩难忘,目的是回忆与老师朝夕相处的6年中,消除孩子们与老师的隔阂,留在心里的只是难忘的师恩。
小学六年级,是孩子人生发展中的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学生开始从相对儿童心理品质特征向少年的品质特征转化,因此对未来的成长影响很大,具有较大的可塑性。
我在设计的时候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个体的“自我意识”朝着客观、乐观、进取的方向进展。
我的这个教学设计的主题是“肯定自己和感恩”。
许多孩子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但他们并没有学会肯定自己,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觉得自己在这6年中并没有收获许多!其次我觉得,孩子们心中也会有对父母,对老师,对同学的感激之情,但是6年级的孩子已经不会轻易地把这种种情感表露出来了!所以,我在整堂课的设计中,注重搭设平台,让孩子们把心中的情感激发出来,学会感恩!
经过教授这节课,我发现在课堂上学生能开始重温自己6年成长历程中的得与失,并从小事中感激别人,特别是有学生在向朋友表达情谊时忍不住流下了眼泪,感动很大,值得改进的是,在最后与老师交流师生情谊时,因为是借
班所以没能很好的调动情感,反思教学,可以借助在一旁听课的该班主任的影响,让学生直接面对老师表达感激之情。
(校对:蒋建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