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阅读检测(1)
2021年河北省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阅读(含答案解析)

2021年河北省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两篇文言短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①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桃花源记》)【乙】晏子为齐相,出。
其御①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②,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既而归,其妻请去。
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
今者,妾观其出,志念③深矣,常有以自下④者。
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卿,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损抑⑤.②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
晏子荐以为大夫⑥。
(《晏子春秋》)【注】①御:马夫。
②大盖:大伞篷。
③志念:志向和思考。
④自下:谦虚。
⑤损抑:克制。
⑥大夫:官名。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便要.还家②来此绝.境.③从门间而窥.其夫④身相..齐国(2)翻译两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
(3)乙文中“其妻”为什么要“请去”?(4)选出对【甲】【乙】两文的解读与分析错误的一项A.甲文中“不复得路”与乙文中“甚自得也”的两个“得”意思是不一样的。
B.甲文的“咸来问讯”“皆出酒食”写出了桃源村人纯朴热情中的一丝恐惧。
C.乙文中的晏子是一位志向深远、温良谦逊、礼贤下士以及很看重人才的相国。
D.甲文侧重记述渔人来往桃源村的经过以及桃源村人的来历,乙文侧重表现人物形象。
2.文言文阅读。
愚溪诗序[唐]柳宗元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①.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
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
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最新备战中考语文专项文言文复习家书家训类文言文阅读(原卷版)

03 家书家训类(知识点思维导图+习题训练)【2022·河北·中考真题】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苟堪励志勤读、自能循序渐进,惟单读时文①,无裨实益,宜加以看书功夫,凡经史子集,皆宜涉猎,但须看全一种,再易他种,切不可东抓西拉,任意翻阅,徒耗光阴,毫无一得。
阅书时见有切②于实用之句,宜随手摘录。
若能分门别类,集成巨册,则作文时可作材料,利益无穷也。
[乙]读书宜勤恳勿懈,看书宜细心有恒。
现看《史记》,颇切实用,每日规定看十页,必须自首之尾,逐句看下,有紧要处,摘录读书日记簿。
有费解③处,另纸摘出,求解于先生。
今年若能看完《史记》,明年更换他书。
惟无益之小说与弹词④,不宜寓目⑤。
观之非徒无益,并有害处也。
(均节选自《郑板桥家书·潍县署中谕麟儿⑥》①时文:时下流行的文体。
多指科举应试之文。
①切:切合。
①费解:不好理解。
①弹词:一种把故事编成韵语,有白有曲,以弦索乐器伴唱的说唱文学。
①寓目:过目,观看。
高学教育。
①这是郑板桥在潍县官署中写给儿子的家书。
谕,告诉、使人知道,瞬儿,郑板桥之子。
1.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苟.堪励志勤读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B.无裨.实益必能裨.补缺漏(《出师表》)C.凡经史子集,皆宜涉猎..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D.若.能分门别类皆若.空游无所依(《小石潭记》)2.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阅书时见有切于实用之句,宜随手摘录。
(2)观之非徒无益,并有害处也。
3.从选文中你学到了哪些读书的方法?请列举其中的三种。
4.选文中郑板桥多次使用“宜”字,你从中感受到了怎样的情感?【2022·山东烟台·一模】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曾国藩①家书【甲】纪鸿②吾儿: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习气,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
中考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检测试题附解析1

中考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检测试题附解析1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苏轼私识范仲淹庆历①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
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②,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
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且曰:“韩、范、富、欧阳③,此四人者,人杰也。
”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祜④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
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选自宋·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叙》) [注释]①庆历:宋仁宋年号。
②乡先生:乡里的私塾先生。
③韩、范、富、欧阳:分别指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
④嘉祜:宋仁宗的另一个年号。
⑤举进士:考中进士。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轼从旁窃观(偷偷地)B.则能诵习其词(通晓)C.则已私识之矣(认识)D.读之至流涕(眼泪)(2)下列划线字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A.以鲁人石守道作/以念拥覆(《送东阳马生序》)B.童子何用知之/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C.既葬,而墓碑出/云归而岩穴瞑(《醉翁亭记》)D.且日/年且九十(《愚公移山》)(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总角”“加冠”“豆蔻”三个表示年龄称谓的词是按年龄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
B.范仲淹,谥号“文正”,所以《范文正公文集》是用范仲淹的谥号来命名的。
C.乡校指设在乡里的学校。
除了教育学生,它也是乡人聚集的文化场所。
D.进士在宋代是指参加科举考试通过了由皇帝主持的殿试的人。
(4)用“/”为下列句子划分朗读停顿。
(限2处)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6)苏轼对范仲淹有着怎样的感情?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中考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质量检测试题1

中考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质量检测试题1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不食嗟来之食齐大饥。
黔敖①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②辑屦③,贸贸然而来。
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
终不食而死。
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注】①黔敖:人名。
②秧:袖子。
③屦(jù):麻鞋。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①以待饿者而食之________②从而谢焉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黔敖左奉食,右执饮。
②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3)请你结合《鱼我所欲也》,简述对这个故事所含道理的认识。
(4)从“施与者”的角度谈谈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用“/”标示出下列语句中的停顿(每句标一处)。
河北省部分地区2023-2024年中考语文一模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河北省部分地区2023-2024年中考语文一模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含解析)文言文阅读2023年河北省承德市中考一模语文试卷二、(13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任城威王彰①,少善射御,力格猛兽,不避险阻。
数从征伐,志意慷慨,魏武②尝抑③之曰:“汝不念书慕圣道,而好乘汗马击剑,此一夫之用,何足贵也?”课④彰读《诗》《书》,彰谓左右曰:“丈夫一为卫、霍,将十万骑驰沙漠,驱戎狄,立功建号耳,何能做博士邪!”(选自《三国志·魏书》,有删改)[乙]莹⑤好学耽⑥书,以昼继夜,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
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僮仆,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
由是声誉甚盛,内外亲属呼为“圣小儿”。
尤好属⑦文,中书监高允每叹曰:“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
”(选自《北史·列传第三十五》)①曹彰,字子文,曹操的儿子。
②魏武:魏武帝曹操。
③抑:压制、阻止。
④课:督促。
⑤莹:祖莹。
⑥耽:沉迷、沉溺。
⑦属:撰著。
7. 下列各项中加着重号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数从征伐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B. 将十万骑驰沙漠出郭相扶将(《木兰诗》)C. 父母恐其成疾恐托付不效(《出师表》)D 以衣被蔽塞窗户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8. 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一夫之用,何足贵也?(2)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
9. 你认可曹彰的看法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10. 人们为什么称祖莹为“圣小儿”?2023年河北省唐山市中考一模语文试卷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9~12题。
(13分)[甲]盖士人①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②,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③,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④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选自《曾国藩家训》。
有删改)[乙]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
兄往年极无恒,近年略好,而犹未纯熟。
2025年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阅读1写人叙事类第7篇曹刿论战

使悉其铁骑 遣;②致使,让;③支配,
·
(1)使:__假__使__,__假__如__
夜袭吾军 使用;④连词,假使,假如[
《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
1
2
34Leabharlann 加点词语方法提示解释(填写文字)
今日进退 等· 死 则危矣
·
关联教材。等死,死国可乎
·
(2)等:_同__样___
(《陈涉世家》)
关联成语。转危为安
文言文阅读 一、写人叙事类 (二)治国劝谏篇 第7篇 曹刿论战
• (类文练习)
• 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 :“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 从羸卒十余人。磁①经敌骑蹂躏之余,人民逃 徙,帑廪枵然②。泽至,缮城壁,浚隍池,治 器械,募义勇,始为固守不移之计。
• 泽兵进至卫南,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 成功。泽下令曰:“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 死中求·生。”士卒知必死,无不一当百,斩首 数千级。金人大败,退却数十余里。泽计敌众 十倍于我今一战·而却势必复来使悉·其铁骑夜袭 吾军,则危矣。乃暮徙其军。金人夜至,得空 营,大惊,自是惮泽,不敢复出兵。
注释:①磁:磁• 州。(节②选帑廪自枵《然宋:钱史库·宗与粮泽仓传空》虚。,有删改)
• 这时太原失守,在两河地区任职的官员 全都借故推诿不肯前往。宗泽说:“食国家 俸禄却躲避国难,这不行啊。”当天就独自 骑马上大道赴任,只带了十多个瘦弱的士兵 。磁州经过敌兵铁骑践踏之后,百姓都逃跑 搬家了,钱库与粮仓空虚。宗泽到任后,修 缮城池,疏浚护城河,置办作战器械,招募 义勇兵士,开始为固守城池不转移的战略作
·
(3)危:_危__险___
1
2
34
•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 (1)即日单骑就道,从羸卒十余人。(3分)
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理解)1901-2000篇(含答案解析)

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理解)1901-2000篇(含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王育①少孤贫,为人佣,牧羊豕②,近学堂。
育常有暇.拾薪,以③雇书生抄书。
后截蒲④以学书,日夜不止。
亡失羊豕,其主笞之。
育将鬻⑤己以偿,于是郭子敬闻而嘉.之,代育还羊豕,给其衣食令育与其子同学。
育遂博通经史,仕伪汉⑥,官至太傅。
﹣﹣《太平御览•学部》[注释]①王育:东晋十六国时期的著名学者。
②豕(shǐ):猪。
③以:用来。
④截断水杨树枝条。
⑤鬻(yù):卖。
⑥伪汉:指东晋十六国时期我国北方的一个政权,与东晋对立。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给其衣食令育与其子同学。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育常有暇.拾薪暇:_____②于是郭子敬闻而嘉.之嘉:_____3.王育是如何通过自己努力成为一位博通经史的学者的?阅读课内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劳.其筋骨(________)(2)曾.益其所不能(________)(3)人恒过.(________)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6.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一开始就列举了一系列由卑微到显贵的历史人物为事实论据,然后分析论证,兼之正反对比,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
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 课内文言文阅读 中考真题演练1

中考模拟演练
Work seriously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 听听说说)之笑曰: “尔辈( 你们这些人)不能究( 研究、探求 )物 理(事事物物的的道道理理、、规规律律)。是( 这)非木杮,岂 能为暴涨携之去( 离开)?乃石性坚重,沙性 松浮,湮( 埋埋没)于沙上,渐沉渐深耳(罢罢了了)。 沿河求之,不亦颠( 颠倒,错乱)乎?”众服 为确论( 正确的言论)。
(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 蔓,不旁生枝茎;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芬; 它洁净地挺立在水中。
(4)(缺主语“它”)可远(形容词作状语)观而不可 亵玩焉。 (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可以贴近去玩弄啊。
中考模拟演练
Work seriously
(5)水陆草木之花,可(古今异义)爱者甚蕃。 水上、陆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中考模拟演练
Work seriously
2.重点句子翻译题 (1)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僧人)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后没能 找到。 (2)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 之去? 你你们们这这些些人人不不能能探探求求事事物物的的道道理理。。这这不不是是木木片, 怎片么,能怎被么大能水被带大走水呢带?走呢?
中考模拟演练
Work seriously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 ) A.作者开篇“山有仙为名山,水有龙成胜水”的 观点,已把凡事不图形式而一定要探求实质的思 想融人进去;而 后自然引出“陋室”,突出 “惟吾德馨”这个核心。 B.本文通过对“陋室”内外情景简要而生动的描 述和对“陋室不陋”的分析证明,表达了作者安 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中考模拟演练
Work seriously
3.综合分析选择题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C.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的一个方面,而不知 道另一方面的情况太多了,所以我们不能妄下 定论。 D.我们分析事物的特征,要根据生活原理来定 论,没有必要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十二文言文阅读检测一、(2017·河北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复儿子书①来信均悉②,兹③再汇汝④日本洋五百元。
儿自去.国至今,为时不过四月,何携去千金业⑤皆散尽?是甚可怪!汝此去,为求学也。
求学宜.先刻苦,又不必交友酬应。
千金之资⑥,亦足用一年而有余,何四月未满即⑦已告罄⑧?汝苟⑨在理应用者,虽每日百金,力亦足以供汝,特⑩汝不应若是.耳。
汝如此浪费,必非饮食之豪,起居之阔,必另有所销耗。
且汝亦尝读《孟子》乎?大有为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困心衡虑之后,而始能作.。
吾儿恃⑪有汝父庇荫⑫,固⑬不需此,然亦当稍知稼穑⑭之艰难,尽其求学之本分。
非然者,即学成归国,亦必无一事能为。
今汝若此,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用钱事小而因之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固甚大也。
余前曾致⑮函⑯戒汝,须努力用功,何竟忘之?光阴可贵,求学不易,此中甘苦,应自知之。
毋⑰负⑱老人训⑲也。
(选文有改动) 【注释】①本文节选自张之洞回复儿子的书信。
②悉:知道。
③兹:现在。
④汝:你。
⑤业:已经。
⑥资:钱财,费用。
⑦即:就,便。
⑧告罄:财物用尽。
⑨苟:假如。
⑩特:不过。
⑪恃:倚仗,依赖。
⑫庇荫:比喻尊长的保护、照顾。
⑬固:本来。
⑭稼穑:泛指农业劳动。
⑮致:给予。
⑯函:信件。
⑰毋:不要,不可。
⑱负:辜负。
⑲训:教诲,教导。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儿自去.国至今去:(2)求学宜.先刻苦宜:(3)特汝不应若是.耳是:(4)困心衡虑之后,而始能作.作: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标四处)用钱事小而因之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固甚大也。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每日百金,力亦足以供汝。
(2)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4.作者给儿子写这封书信的目的是什么?二、(2016·河北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邵民瞻①为东坡②买一宅,为钱五百缗③,东坡倾囊④仅能偿⑤之。
卜⑥吉日入新第⑦,既得日⑧矣。
夜与邵步月,偶至一村落,闻.妇人哭声极哀,东坡徙倚⑨听之,曰:“异哉,何其⑩悲也!岂有大难割之爱,触于其心欤?吾将问之。
”遂与邵推扉而入,则一老妪⑪,见东坡,泣自若⑫。
东坡问妪何为哀伤至是。
妪曰:“吾家有一居,相传百年,保守不敢动,以至于我。
而吾子不肖⑬,遂举以售诸⑭人。
吾今日迁徙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⑮宁⑯不痛心此吾之所以泣也。
”东坡亦为怆然..。
问其故居所在,则东坡以五百缗所得者也。
东坡因再三慰抚,徐⑰谓之曰:“妪之旧居,乃吾所售⑱也。
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
”即.命取屋券⑲,对妪焚之。
呼其子,命翌日⑳迎母还旧第,竟.不索B21其直B22。
【注释】①邵民瞻:人名。
②东坡:苏轼的号。
③五百缗:五百贯钱。
④倾囊:尽出其所有。
⑤偿:偿还。
⑥卜:选择。
⑦第:按一定等级建造的大宅院。
⑧得日:过了几天。
⑨徙倚:走过去斜靠着。
⑩何其:多么。
⑪老妪:老妇。
⑫自若:依然如故。
⑬不肖:不成材。
⑭诸:相当于“之于”。
⑮诀别:分别。
⑯宁:难道。
⑰徐:慢慢地。
⑱售:这里是“买”的意思。
⑲券:契据。
⑳翌日:次日。
B21索:求取。
B22直:通“值”,价钱。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闻.妇人哭声极哀闻:(2)东坡亦为怆然..怆然:(3)即.命取屋券,对妪焚之即:(4)竟.不索其直竟: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标四处)吾今日迁徙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宁不痛心此吾之所以泣也。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东坡问妪何为哀伤至是。
(2)则东坡以五百缗所得者也。
4.请用一句话概括选文所叙写的故事。
5.从“夜与邵步月”这句话,你会联想到《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的哪个情境?示例1:示例2:示例3:三、(2017·河北模拟)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张仪①受辱张仪者,魏人也。
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②,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张仪已学游说诸侯。
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
”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醳③之。
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
”仪曰:“足矣!”……张仪既相秦,为.文檄④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⑤璧,若笞我。
若善守汝国,我顾⑥且.盗而城!”(选自《史记》) 【注释】① 张仪:与苏秦同为战国时期政治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②学术:学习游说之术。
③醳(shì):通“释”,释放。
④檄(xí):征讨的文书。
⑤而:你的。
⑥顾:却,反而。
1.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
(1)门下意.张仪意:(2)掠笞.数百笞:(3)为.文檄告楚相为:(4)我顾且.盗而城且:2.下列各项加着重号的“以”字与“苏秦自以不及张仪”中“以”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以.物喜(《岳阳楼记》)B.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C.全石底以.出(《小石潭记》)D.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3.翻译下列句子。
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
4.张仪作为杰出的纵横家出现在战国的政治舞台上,对天下形势的变化产生了较大的积极影响,这归功于他不凡的精神品格。
请结合文章具体情节,分析张仪主要的性格特点。
(至少两方面)四、(2017·河北模拟)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汉献帝建安三年,曹操围张绣①于穰②。
刘表③遣兵救之,绣欲安众④守险,以绝.军后。
操军不得进,前后受敌,夜乃凿险,悉.过辎重⑤伪遁,伏兵以待。
绣悉兵来追操纵奇兵夹攻大败之。
荀彧曰:“前策⑥贼必破,何也?”曹操曰:“虏⑦遏⑧吾归师⑨,而与吾死地⑩战,吾是以知胜矣。
”故凡与敌相攻,若敌无故退归,必须审察,诚.力疲粮竭,可选轻锐蹑之。
若是归师,则不可遏也。
法曰:“归师勿遏。
”【注释】①张绣:东汉末年割据宛城(今河南南阳)的军阀、军事家,汉末群雄之一。
②穰:县名。
③刘表:汉末群雄之一,时守荆州。
④安众:县名。
⑤辎重:指随军运载的军用器械、粮秣等。
⑥策:预计。
⑦虏:敌人。
⑧遏:阻止。
⑨归师:(保存实力)退归的军队。
⑩死地:置于死地。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标两处)(2分)绣悉兵来追操纵奇兵夹攻大败之。
2.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前策贼必破,何.也②何.以战(《曹刿论战》)B.①凡与.敌相攻②蹴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C.①以.绝军后②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D.①可选轻锐蹑之.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以绝.军后绝:(2)悉.过辎重伪遁悉:(3)诚.力疲粮竭诚: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虏遏吾归师,而与吾死地战,吾是以知胜矣。
5.从文中曹操、张绣的一胜一败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示例1:示例2:五、(2017·河北模拟)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唐翁猎虎[清]纪昀族兄中涵知①旌德县时,近城有虎暴,伤猎户数人,不能捕。
邑人请曰:非聘徽州唐打猎②,不能除此患也。
乃遣.吏持币往,归报唐氏选艺至精者二人,行且至。
至则一老翁,须发皓然③,时咯咯作嗽,一童子十六七耳。
大失望,姑④命具.食,老翁察中涵意不满,半跪启曰:“闻此虎距城不五里,先往捕之,赐食未晚也。
”遂命役导往。
役至谷口,不敢行,老翁哂⑤曰:“我在,尔.尚畏耶?”入谷将半,老翁顾.童子曰:“此畜似尚睡,汝呼之醒。
”童子作虎啸声,果从林中出,径搏老翁,老翁手一短柄斧,纵八九寸,横半之,奋臂屹立,虎扑至,侧首让之,虎自顶上跃过,已血流仆地。
视之,自颔下至尾闾,皆触斧裂矣。
乃厚赠遣之。
老翁自言炼臂十年,炼目十年,其目以毛帚扫之不瞬,其臂使壮夫攀之,悬身下缒⑥不能动。
庄子曰:“习伏众⑦,神巧者不过习者之门。
”信⑧夫!【注释】①知:主持,掌管。
②唐打猎:据传说唐氏世代善捕虎,故有“唐打猎”之称。
③皓然:须发皆白的样子。
④姑:姑且,暂且。
⑤哂:讥笑。
⑥悬身下缒:指双脚离地,用力向下沉坠。
⑦习伏众:只有反复练习才能让别人佩服。
⑧信:的确,确实。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乃遣.吏持币往遣:(2)姑命具.食具:(3)尔.尚畏耶尔:(4)老翁顾.童子曰顾:2.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行且.至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B.侧首让之.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C.乃.厚赠遣之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D.其目以.毛帚扫之不瞬以.衾拥覆(《送东阳马生序》)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非聘徽州唐打猎,不能除此患也。
(2)此畜似尚睡,汝呼之醒。
4.从文章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唐翁猎虎“艺至精”的特点?请概括回答。
5.结合选文及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哪些因素能成就一个人的学业。
链接材料(1)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六、(2017·河北模拟)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①人也。
少时尝与鲍叔牙游②,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③,管仲事公子纠④,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⑤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召忽⑥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__以身下之。
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注释】①颍上:地名。
②游:交游,交往。
③小白:齐桓公的名字,他是“春秋五霸”之一。
④纠:小白的异母哥哥。
⑤见逐:被赶走。
⑥召忽:人名。
1.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少时尝与.鲍叔牙游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鱼我也欲也》)B.鲍叔终善遇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曹刿论战》)C.任政于.齐公与之乘,战于.长勺D.鲍叔不以.我为贪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2.结合句意,解释句中加着重号的词。
(1)吾尝三战三走.走:(2)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耻:(3)子孙世禄.于齐禄:3.把下列句子翻译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2)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4.(1)请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鲍叔牙的主要特点。
(2)文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表现鲍叔牙的特点?七、(2017·河北模拟)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