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阅读考点解析与解题技巧二

合集下载

初三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技巧与解题方法

初三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技巧与解题方法

初三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技巧与解题方法文言文作为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初三学生来说是一项必须掌握的技能。

通过阅读文言文,不仅可以增加对古代文化的了解,还能提升语文素养和解题能力。

然而,由于文言文的古老性和独特性,初三学生常常对其感到困惑。

因此,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复习文言文的技巧与解题方法,希望能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了解古代文化背景文言文作为古代汉语的一种表达形式,深受当时社会、历史背景以及思想观念的影响。

因此,了解古代文化背景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

在阅读文言文之前,可以通过课外阅读或查询相关资料,了解古代社会、宗教、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这样,我们就能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中的内涵和含义。

二、分析句子结构文言文的句子结构通常比较复杂,由于古代人的表达方式与现代有所不同,因此初三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困惑。

为了应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分析句子结构入手。

首先要明确主谓宾的关系,确定句子的主旨。

其次,分析修饰成分,理解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最后,注意句子的逻辑推理,通过推断来理解句子的含义。

三、记忆古文常用词语文言文中有很多特定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这些词语在古代非常常见,掌握它们对于理解文意非常重要。

因此,我们需要花时间记忆这些古文常用词语。

可以通过制作词语卡片,每天背诵一些,加深记忆。

同时,在平时的阅读中,要注意留意这些词语的出现,加深对它们的理解和运用。

四、注重阅读理解题的训练文言文阅读试题通常有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形式。

为了顺利解答这些题目,同学们需要注重阅读理解题的训练。

可以从平时的习题中选取一些文言文阅读理解题进行练习,通过不断的实战演练,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技巧。

同时,要注意理解题目的问法和要求,分析选项之间的异同,选择正确答案。

五、多读经典文言文篇目初三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应该多读一些经典的文言文篇目,通过阅读经典文本来提高自己的文言文水平。

我们可以从古代诗词、历史典籍、名人文集等方面入手,选取一些知名的文言文篇目进行阅读。

初中语文中的古文阅读题解析及解题技巧

初中语文中的古文阅读题解析及解题技巧

初中语文中的古文阅读题解析及解题技巧古文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通过阅读古文,学生既能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又能够深入理解古代人的思想和文化。

然而,由于古文的特殊语言风格和复杂结构,学生常常感到难以理解和解题。

本文将对初中语文中的古文阅读题进行解析,并提供一些解题技巧,帮助学生提高古文阅读水平。

一、古文阅读题解析1. 题目类型在初中语文考试中,古文阅读题通常包括填空、完成句子、判断、翻译、注释和简答题等。

学生在解答这些题目时,首先需要了解题目要求,然后根据上下文和语境,准确理解句子的含义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2. 解题技巧(1)通读全文:在解答古文阅读题之前,首先要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主旨和结构。

这有助于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从而更好地理解每个句子的意思。

(2)注重句法结构:古文阅读题中的句子结构常常较为复杂,学生需要注意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理解句子的主干和修饰成分,才能正确回答问题。

(3)注重词义猜测:古文中的一些词语在现代汉语中很少使用,学生可以通过上下文和语境来推测词义。

同时,也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古汉字的意义和用法,以避免对整篇文章的理解产生困扰。

(4)注意修辞手法:古文中常常使用一些修辞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意图,例如比喻、夸张、排比等。

学生在解题时要注意这些修辞手法的使用,以更好地理解句子的含义。

二、解题技巧1. 针对填空题:通读全文,抓住句子的主旨,理解每个句子的意义。

根据上下文和语境,选择适当的词语填入空格,保持句子的语义连贯和完整。

2. 针对翻译题:仔细阅读句子,理解句子的主旨和结构。

将句子中的古汉字翻译成现代汉语,保持句子的语义准确和流畅。

3. 针对判断题:通读全文,仔细阅读每个句子,理解句子的含义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境,判断判断题的正误。

4. 针对注释题:在阅读古文时,注意阅读文章的注释部分,理解注释的内容和作用。

根据注释的解释和解题要求,正确回答问题。

5. 针对简答题:通读全文,抓住文章的主旨和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观点。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总结(干货分享)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总结(干货分享)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总结(干货分享)中考要求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何、焉、与、所、因)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1)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一、题型一:文言虚词和实词方法指导:1.文言虚词。

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4个,我们要熟记每一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根据这些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把握地完成虚词的相关考题。

2.文言实词。

实词的考查集中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几个考点,理解时必须结合具体语境。

实词解释的方法:(1)扩词法。

这是最常用的方法,即给单个的文言字词组词,把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

注意扩词要结合具体的语境。

(2)积累法。

即把教材中所学的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字积累起来,以便自如地理解运用。

(3)揣测法。

有些文言字词,用扩词的方法理解不通,教材中也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只能联系上下文揣测其意义,用这种方法时切忌脱离文本,毫无根据地随意猜测。

课外文言文虽然考查的是对课外文言词语的理解,但是考点都在课内,它往往与已学过的课文中的文言词汇有联系,遵循的是“题在课外,答在课内”的原则。

所以,在复习时,要对这些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进行归类整理并识记。

二、题型二:文言句子翻译方法指导:1.文言文翻译的两个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文言句子六字翻译法:对、换、留、删、补、调。

(1)对,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

(2)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

(3)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

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以及古今意义不变的词语等。

(4)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的某些虚词。

中考重点文言文阅读技巧

中考重点文言文阅读技巧

中考重点文言文阅读技巧近年来,文言文的考查在中考中逐渐增多,给学生们带来了许多难题。

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准确无误地理解和解答文言文阅读题,是中考复习的重要环节。

下面将介绍几种中考重点文言文阅读技巧,帮助同学们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一、注意熟悉基本句型和表达法阅读文言文时,首先要熟悉文言文的基本句型和表达法,这是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

文言文句子结构多为主谓宾或者主系表结构,句式相对固定。

了解常见句型和表达法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捕捉句子结构,准确理解句子的主干信息。

例如,在阅读《岳阳楼记》时,有一句“然因美人瘦,颜色衰。

”虽然用词和现代汉语有所不同,但是主谓宾结构依然清晰。

我们可以通过对比和推断,将“美人瘦”与“颜色衰”联系起来,进一步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二、注重把握修辞手法和修辞意义文言文的修辞手法丰富多样,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

在阅读文言文时,我们要善于捕捉这些修辞手法,并理解其背后的修辞意义。

修辞手法常常用来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感染力,深化作品的思想内涵。

以《滕王阁序》为例,文中使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如将楼台比作“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将楚霸王比作“不世之勇”,通过这些比喻,读者可以更加生动地感受到楼台的壮丽和楚霸王的英勇,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

三、关注句子结构和文段脉络文言文的句子结构相对复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也需要我们仔细把握。

在阅读时,我们应该注重句子结构的分析和理解,以及句子之间的衔接关系。

同时,还要注意把握文段的脉络,理清文章的逻辑关系。

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整体思想和观点。

例如,在阅读《论语》时,如果只看到其中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能无法全面理解作者的意图。

而通过理解上下文的句子结构和关系,我们可以发现这句话是孔子对于学习的价值和乐趣进行的肯定和赞美,进一步理解到作者对于学习的态度和看法。

四、注重熟悉常见典故和历史事件文言文中常常会涉及到一些典故和历史事件,熟悉这些背景知识有助于理解文章的隐含意义和深层含义。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各题型梳理及答题技巧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各题型梳理及答题技巧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各题型梳理及答题技巧解析No.1实词释义(含实词辨析)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这类题不仅要靠积累,还需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

技巧一:直接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河北中考出现课外文言句“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列、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列”这个意思。

技巧四: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河北2015年真题中“而己有饥色”中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意思为“脸色”。

No.2虚词意义及用法辨析技巧一: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有:①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的”或自称等;②结构助词,译作“的”;③助词,不译;④动词,译作“去”“往”“到”等。

然后一一代入相应句中进行理解和筛选。

如昆明中考9题B项“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跪而拾之以归”,前一个“之”是助词,不译;后一个“之”是代词,指撕碎的奏牍。

技巧二: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技巧三: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第3讲 文言文断句(二)-初中文言文知识梳理与中考高频考点及答题技巧

第3讲 文言文断句(二)-初中文言文知识梳理与中考高频考点及答题技巧

第3讲文言文断句(二)一、例题精讲1.请用“/”为下面句子标出断句位置。

(1)吾之患在鼠不在乎鸡夫有鼠则窃吾食。

(2)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

(3)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

(4)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5)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

(6)吾欲之南海何如?(7)然善笑而喜饮益甚或招之饮则缩项抚掌。

(8)臣岂不欲吴然而前知其为人之异也。

(9)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0)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二、针对练习1.综合运用所学方法,请用“/”在下面文段中标出断句位置。

(1)权为之惨戚欲数见其颜色又恐劳动常穿壁瞻之见小能下食则喜顾左右言笑不然则咄唶。

【注释】①咄唶[duō jiè]:叹息(选自《吕蒙传》)(2)陈灌字子将庐陵人也灌覆按曰舟自漂至而愚民哄取之非谋劫也。

【注释】①覆按:复审案件(选自《陈灌传》)(3)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狗马最难。

”“孰最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选自《画鬼最易》)三、真题练习【2019—2020学年度江汉区七年级下学期期中测试(改编)】庞公传庞公者,南郡襄阳人也。

居岘山之南,未尝入城府。

夫妻相敬如宾。

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庞公笑曰:“鸿鹄巢于高林之上,暮而得所栖;鼋鼍穴于深渊之下,夕而得所宿。

夫趣舍行止亦人之巢穴也且各得其栖宿而已天下非所保也。

”因释耕于垄上,而妻子耘于前。

表指而问曰:“先生苦居畎亩而不肯官禄,后世何以遗子孙乎?”庞公曰:“世人皆遗之以危今独遗之以安虽所遗不同未为无所遗也。

”表叹息而去。

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反。

(节选自《后汉书·逸民列传》)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延:邀请B.鸿鹄巢.于高林之上巢:鸟巢C.因.释耕于垄上因:于是D.因采药不反.反:同返,返回2.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3分)夫趣舍行止亦人之巢穴也且各得其栖宿而已天下非所保也。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题解析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题解析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题解析阅读文言文的技巧- 理解上下文:阅读文言文时,重要的是理解上下文的整体意思。

要仔细阅读全文,注意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句子之间的衔接。

这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含义。

理解上下文:阅读文言文时,重要的是理解上下文的整体意思。

要仔细阅读全文,注意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句子之间的衔接。

这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含义。

- 重点关注关键词:文言文中的关键词常常是文章的要点或中心思想所在。

在阅读过程中,要特别关注这些词汇,并尝试理解其含义和作用。

重点关注关键词:文言文中的关键词常常是文章的要点或中心思想所在。

在阅读过程中,要特别关注这些词汇,并尝试理解其含义和作用。

- 注重修辞手法:文言文常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增强文学效果。

要注意辨别并理解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仗等。

这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表达意图。

注重修辞手法:文言文常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增强文学效果。

要注意辨别并理解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仗等。

这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表达意图。

答题解析的策略- 理解题意:在答题时,首先要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理解题目要求有助于准确回答问题。

理解题意:在答题时,首先要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理解题目要求有助于准确回答问题。

- 仔细审题:细致审题是避免错误的关键。

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和限定词,这些词会提供关于答案的线索。

仔细审题:细致审题是避免错误的关键。

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和限定词,这些词会提供关于答案的线索。

- 排除干扰选项:在选择题中,排除明显错误或无关的选项可以缩小答案范围,提高正确答案的概率。

针对每个选项,仔细分析其与题目的关联。

排除干扰选项:在选择题中,排除明显错误或无关的选项可以缩小答案范围,提高正确答案的概率。

针对每个选项,仔细分析其与题目的关联。

- 互证方法:对于较难的题目,可以采用互证方法来解答。

即通过文中的各种线索,结合自己的理解,推导出最有可能的答案。

互证方法:对于较难的题目,可以采用互证方法来解答。

初中语文中的文言文阅读题解析及解题技巧

初中语文中的文言文阅读题解析及解题技巧

初中语文中的文言文阅读题解析及解题技巧文言文作为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掌握文言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解析文言文阅读题的基本步骤出发,介绍一些解题技巧,帮助初中生更好地应对文言文阅读题。

一、解析文言文阅读题的基本步骤1.审题:仔细阅读题目,了解题目要求和要解决的问题。

特别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例如“问”,“求”等,以明确题目所需回答的内容或解题方向。

2.整体把握:通读文言文短文,了解其大致内容和文体特点。

抓取段落中的关键词和句子,理解文意。

3.分析句子:逐句分析文言文句子的结构和语法特点。

辨析句子中的主谓宾、修饰成分、补语等,理解句子内部的逻辑关系和修辞手法。

4.理解词义:学习并记忆文言文专有词汇和常见词义。

通过词义猜测法推测生僻或不熟悉的词语的意思。

5.推理答案:根据上述分析和理解,结合题目的要求,进行逻辑推理。

尽量用自己的语言重述或解释句子的意思,保证自己对文意的准确理解。

6.选择答案:根据分析和推理,选择最符合文意的答案。

注意排除干扰项和选项之间的细微差别。

二、解题技巧1.注意理解题干:在解题过程中,理解题干是关键。

仔细阅读题目,理清题意,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或要求回答的内容。

2.把握上下文语境及逻辑关系:文言文阅读题往往存在一些词语、句子或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

注重理解上下文的语境,在上下文中寻找线索,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和逻辑推演。

3.注重细节理解:文言文阅读题中通常有一些细节问题,如时间地点、人物关系等需要通过细心观察和理解文章细节来回答。

注重抓取关键词和句子,理解其所代表的意义。

4.注意代指推断:文言文中常常使用代词或代名词来指代前文中的人物或事物。

透彻理解代指词的意义,推测其所指代的人物或事物,补全相关信息。

5.重视词语解释:文言文中有许多生僻或不常见的词语,要注重通读和分析句子,通过上下文语境来推测词语的意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考点解析与解题技巧(二)文言文阅读的综合分析我们阅读文言文,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积累一些词语句子,更重要的是了解作者传达给我们的内容,包括文章谈的是什么人物,围绕人物发生了什么事情,从这些事情当中我们又能看出人物的品质、事件的意义、文章的主旨、作者的态度等,而这些内容也正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难点。

随着文言文主观题量的增加,这类题型所占的比例也就会越来越大。

考纲中“分析综合”的具体内容包括:一、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所谓“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指的是从全文的角度对有关信息材料进行辨别、筛选并提取组合。

这实质上是在考查我们对文意的理解。

筛选文中信息试题,在题干中都规定了筛选信息所围绕的“中心”。

这“中心”往往是阅读材料内容的中心,或人物的主要品性、行为,或者是作者的写作意图、态度、观点。

在筛选信息的时候,要重视全方位的把握,不可遗漏了重要信息而造成要点不全。

以“人物传记”这类文章为例,我们要特别重视五种语句:第一种是交代人物之间关系的句子,要搞清楚这个人的职务,与文中的其他人是什么关系;第二种是描述文中主人公行为的句子,弄明白他做了什么事情,说了什么话,结果怎样;第三种是总结性的句子,作者的感情倾向往往在其中体现;第四种是指代性词语,无论是代人,还是代物、代事,都要弄明白;第五种是文中的标题、出处和文末的注释。

如果这类“分析综合”是以选择题出现的,那么你就应该明白四个选项的范围,即对文章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的分析、归纳或者是对文章所叙复杂事实的概述和分析。

这四个选项的排列顺序与阅读材料的行文顺序大致是一致的,一般是选择错误的一项,显然其他三项是正确的,所以我们也要利用这点来帮助我们理解文章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解题可以分成四步完成:1 吃透题干指吃透题干中的概括性论断的含义,它能给你一个筛选相关信息的标准。

2 分析信息逐句分析所给语句,这些语句虽然大都很短,但是均有各自的概括性论断,把它们与题干中的论断作是非比较,既要理解文言语句字面的意思,又要概括语句深层的意义。

这一步作好了,就为后面的选择扫清了障碍。

3 对照确认根据所给的答案,逐一与原文对照,词、句、意都要落实,并加以确认。

4 确定答案尽管解题思路因人而异,但“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必须要在理解每个句子的基础上,立足全文,居高临下来辨析和断定句子所陈述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所选取的信息是准确无误的。

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归纳内容要点”是把文章各部分的内容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达出来,属于“化整为零”的分析和提炼的过程。

“概括中心思想”是把文章的整体或某一部分的内容主旨化,并加以阐发或概括,属于“化零为整”综合和整理的过程。

二者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一个是需要整体把握文章中心思想为宏观指导,一个是必须以把握文章的各部分基本内容为基础。

考试一般都着眼于对选文内容要点、中心思想的概括。

这就要求学生理顺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情理辨清主次信息,从而明确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主旨。

这不仅要对原文的基本内容进行归纳概括,还要对文章内容作较深层次的剖析。

也就是说,不仅要能概括某个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所导致的结果或某个(几个)人物的所作所为,还要能揭示出这个事件的意义、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某种本质、某种观点等等。

解答本测试点考题的思路与方法有如下几点:1 总揽文意,整体把握阅读时,要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材料,紧扣主线,给人物、事件定位,对选文有个总的印象。

把握了作者对人物、事件的基本态度后,就能比较明确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了。

2 抓住题干,准确把握题目信息在阅读题干时,须读全、读准题干。

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一个不漏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明确题目要求,是选对还是选错,是考查局部还是考查全文。

3 借助注释提示,找到解题突破口文后的注释绝不是可有可无,它往往是为我们理解文意提供帮助的。

4 辨析差异,排除干扰这一考点的题型,往往有故意夸大事实、偷换概念、以假乱真等干扰项,这需要我们了解选项设置模式,细心分辨,排除干扰,提高正确率。

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文言文考查的最高层次,是前面所提训练的综合体现。

在一般的记叙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往往没有明确说出来,我们要通过对人物的描写、人物的主次关系,对事件的叙述、详略的安排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爱是憎,作品的倾向是肯定还是否定,写作的意图是歌颂赞扬还是鞭挞讽刺,文章的主旨是要读者吸取什么教训还是获得什么启示。

对议论文也要通过论点、论据、论证的分析,联系作者的身世和所处时代,弄清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观点态度。

从近几年的考试实践来看,主要有两种考查方式:一是隐性考查,即把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融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或“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考查中,这种情形较为多见;二是直接考查,即专门设题或设项要求“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种情形以前相对少见,但这项考查会有加强的趋势,这正是语文注重人文性和阅读注重整体把握的必然要求。

解答本测试点考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通读全文,分析人物言行要通过作者对人物的描写、人物的主次关系、事件的叙述、详略的安排来看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爱是憎,写作意图是赞扬还是讽刺,文章的主旨是要读者吸取什么教训还是获得什么启示。

2 要能够把作者的观点态度与文章中人物的言论区分开来3 综合概括,提炼观点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特别含蓄曲折,这就要注意发掘相关语句的隐含信息。

有时作者的观点散布在各处,应进行适当的综合概括,以便全面准确地对作者观点作出评价。

4 树立历史的观点我们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思考,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苛求作者,也不能任意拔高,不能把现代人的思想观念强加给古人。

还要特别注意,“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与“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二者之间也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前者是要求将文章中事件本身或道理本身的有关内容分析概括出来,这属于客观的东西,考查着眼于归纳、概括能力;后者是要求在分析归纳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能够提炼作者的观点态度,这属于侧重作者主观的东西,考查着眼于分析、概括能力上。

但在实际考查时,这二者有时很难截然分开,因为提炼作者的观点态度要建立在对文章内容要点、主旨的分析上。

因此,将前面复习到的知识融会贯通,是完成“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坚实基础,也是顺利完成整篇文言阅读的必要步骤。

能力训练(一)子击出,遭田子方于道,下车伏谒。

子方不为礼。

子击怒,谓子方曰:“富贵者骄人乎?贫贱者骄人乎?”子方曰:“亦贫贱者骄人耳,富贵者安敢骄人?国君而骄人则失其国,大夫而骄人则失其家。

失其国者未闻有以国待之者也,失其家者未闻有以家待之者也。

夫士贫贱者,言不用,行不合,则纳履而去耳,安往而不得贫贱哉!”子击乃谢之。

1.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①子击出,遭田子方于道__________②士贫贱者,言不用,行不合__________③安往而不得贫贱哉__________2.“安往而不得贫贱哉”有以下理解,正确的是()A.怎么会去寻找贫贱呢!B.去哪儿不能获得贫困低贱呢!C.怎么会去寻找不能获得贫贱的地方呢!D.去哪儿都不会贫贱!(二)治生之道,莫尚乎勤,故邵子①云:“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岁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

”言虽近而旨则远矣。

无如人之常情,恶劳而好逸,甘食□(衤+ 兪)衣②,玩日愒岁③。

以之为农,则不能深耕而易耨;以之为工,则不能计日而效功;以之为商,则不能乘时而趋利;以之为士,则不能笃志而力行;徒然食息于天地之间,是一蠹耳。

夫天地之化,日新则不敝。

故户枢不蠹,流水不腐,诚不欲其常安也。

人之心与力,何独不然?劳则思,逸则淫,物之情也。

大禹之圣,且惜寸阴;陶侃④之贤,且惜分阴;又况贤圣不若彼者乎?注释:①邵子:指宋人邵雍。

②□(衤+ 兪)yú衣:穿得华丽。

③愒kài岁:荒废时日。

④陶侃:东晋大政治家,曾说:“大禹惜寸阴,吾人当惜分阴。

”1.“大禹之圣”和“陶侃之贤”均为倒装句中的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①治生之道,莫尚乎勤___________②以之为商,则不能乘时而趋利___________③户枢不蠹,流水不腐3.“又况贤圣不若彼者乎”,说明的正面道理是___________。

(三)晏子之晋,见披裘负刍①息于途者,以为君子也。

使人问焉,曰:“曷为而至此?”对曰:“齐人累之。

吾名曰越石甫。

”晏子曰:“嘻”遽解左骖以赎之,载而与归。

至舍,不辞而入,越石甫怒而请绝,晏子使人应之曰:“婴未尝得交也。

今免子于患,吾于子犹未可邪?”越石甫曰:“吾闻君子诎②乎不知己,而信乎知己者,吾是以请绝也。

”晏子乃出见之,曰:“向也见客之容,而今也见客之意。

婴闻察实者不留声,观行者不几③辞,婴可以辞而无弃乎?”越石甫曰:“夫子礼之,敢不敬从?”晏子遂以为上客。

俗人之有功则德,德则骄。

晏子有功,免人于厄,而反诎下之,其去俗亦远矣,此全功之道也。

注释:①刍:喂牲口的草。

②诎:委屈。

③几:通“讥”,注意。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①齐人累之()②遽解左骖以赎之()③越石甫怒而请绝()④向也见客之容()⑤夫子礼之,敢不敬从()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

诎乎不知己今免子于患而信乎知己者吾于子犹未可邪A.两个“乎”字相同,两个“于”字不同。

B.两个“乎”字不相同,两个“于”字相同。

C.两个“乎”字相同,两个“于”字也相同。

D.两个“乎”字不相同,两个“于”字也不相同。

3.下列句中“之”字用法分类无误的一项。

①晏子之晋②齐人累之③遽解左骖以赎之④向也见客之容⑤夫子礼之⑥此全功之道也⑦顷之,烟炎张天⑧君将哀而生之乎⑨得公来,孰视之⑩俗人之有功则德,德则骄。

A.①/②⑤⑧/③⑨/④⑥⑦/⑩B.①/②③⑤⑧⑨/④⑥/⑦/⑩C.①/②③⑨/⑤⑧/④/⑥⑩/⑦D.①/②③⑧⑨/⑤/④⑥/⑦/⑩(四)鲁国之法:鲁人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①。

子贡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

孔子曰:“赐③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

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

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注释:①府:指国库。

②子贡:孔子的学生。

③赐:子贡的名。

1.文中写子贡做了什么事?孔子对他的做法持什么态度?答:___________。

2.孔子持这种态度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___________。

(五)范文正公守邠(bīn)州,暇日率僚属①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绖②数人营理葬具者。

公亟③令询之,乃寓居士人④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敛棺槨⑤皆所未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