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 导学案 第一课时
《逍遥游》导学案 共3课时

第四单元第一课《逍遥游》导学案制作人岳建华审核人高二语文组使用时间2016年 10月15日【学习目标】1、了解本课得文学常识2、学习本文,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3、体会《庄子》散文中寓言特色,了解庄子得人生哲学,并能对之作简单辨析。
【重点难点】1、文章得思路。
2、庄子得人生哲学及庄子寓言得特色。
3、积累文言词句。
第一课时【预习导航】1、解题:“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就就是悠游自得得样子;“逍遥游”就就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得精神世界。
2、庄子与《庄子》简介 :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得思想家,道家学派得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先秦诸子中能自成一家,别树一帜,具有独特内格得就就就是庄子。
鲁迅称其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作为先秦道家学派得代表—庄子,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
“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庄子》一书现存33篇。
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内篇7篇大体上就就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可能就就是庄周门人与后学所作。
庄子得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得认识论,无条件得精神自由等。
她得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
她片面夸大一切事物得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得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
从这种认识论出发,她对待生活得态度就就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在政治上,她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散文最富有想象力与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不龟手之药等,都就就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得寓言。
3、背景介绍: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
逍遥游导学案

《逍遥游》导学案(第一课时)高二语文必修五《逍遥游》导学案编号16 使用时间编制人:核心组审核人审批人班级小组姓名小组评价老师评价__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庄子及其人生哲学。
2.熟读课文,了解大意。
3.积累文言文中的通假字。
目标一:【导读】1.庄子简介庄子(约前369~前286),我国战国中期思想家。
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一说今山东曹县)人。
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他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相传楚威王闻其贤,以厚礼聘之为楚相,遭其拒绝,明确表示:“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霸,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
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却把庄子却称为“神人”。
如果说孔子是儒家的代表,那么庄子就是道家的化身。
庄子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超越贫困乐在其中,庄子能言善辩,尤其善用寓言和小故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嘲讽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
庄子留给我们的,是他那些充满了寓言和小故事的文章。
庄子的文章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充满了尖酸刻薄的讽刺和挖苦。
庄子散文构思巧妙,想像力丰富,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且以巧用寓言见长,富有幽默讽刺的的意味。
《庄子》,也称《南华经》或《南华真经》,计52篇,今存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 ,杂篇11。
一般认定内篇为庄子自撰,其余则出自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庄子》被清代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认定为“天下奇书”;郭沫若指出:“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
故事回顾:《目无全牛》《踌躇满志》《游刃有余》《望洋兴叹》《螳臂当车《东施效颦》《鹏程万里》《白驹过隙》。
2、解题什么是“逍遥”?从语义学意义上说,这是个联绵词,联绵词往往表达一种难以言传的行动和悠远舒长的意境。
此外,它还是个叠韵词,因为韵母相同,逍遥就是徜徉、漫步、翱翔,反正试想一下安适自得优游岁月的情景,那就是逍遥。
《逍遥游》(节选)导学案第1课时(学生版)

《逍遥游》(节选)导学案第一课时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词语及句式;(重点)2.体会本文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重点)3.理解庄子“逍遥”的思想实质。
(难点)【学法指导】讨论法自主探究【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人。
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人将他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庄子》今存33篇,《逍遥游》是《庄子》中的第一篇,是庄子的代表作。
2.庄子思想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形而上的本体观念法则、规范、不可思议之事3.背景知识庄子生活在社会矛盾极其复杂的乱世。
战国时,诸侯征战不已,暴君佞臣杀人如麻。
他的志向抱负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无法获得生命的自由,于是,他以追求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纷乱的现实。
他希望在精神上天马行空、无所羁绊,让精神的生活去解放作为形体的生命,从而达到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
本文正是他这种思想的最充分的体现。
“逍遥”,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学习过程】(一)注音鲲()抟()扶摇邪()坳()蜩()学鸠()决()起而飞抢()榆枋()舂()粮小知()朝菌()晦()朔()蟪蛄()斥鴳()蓬蒿()数数()然泠()然恶()乎待(二)阅读课文第1段,梳理重点文言词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北冥①有鱼,其②名为鲲。
鲲之③大,不知其④几千里也。
化⑤而⑥为鸟,其名为鹏(①_____。
②代词,_____。
③助词,___。
④代词,___。
⑤_________。
⑥连词,_______)(2)怒①而②飞,其翼若垂③天之云(①___________。
②连词,_______。
③_____)(3)是①鸟也,海运②则将徙③于④南冥。
南冥者,天池⑤也(①代词,_______。
②古今异义词,古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是用船舶在海洋上运输。
逍遥游导学案

逍遥游》导学案第一学时【自主导学】一、1、庄子和《庄子》简介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 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庄子》一书现存33 篇。
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 篇。
内篇7 篇大体上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
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
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
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散文最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故事回顾:《目无全牛》《踌躇满志》《游刃有余》《望洋兴叹》《螳臂当车《东施效颦》《鹏程万里》《白驹过隙》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
先秦诸子中能自成一家,别树一帜,具有独特风格的就是庄子。
鲁迅称其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2、背景介绍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复杂的年代,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其时周王朝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暴君佞臣杀人如麻,战争也空前残酷。
孟子所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就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
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
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
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逍遥游》导学案(共三课时)

《逍遥游》导学案(共三课时)【学习目标】.了解庄子其人及《逍遥游》的写作思路、基本思想。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3.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4.了解庄子的哲学观点,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汪洋恣肆的特点。
【学习重点】、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文言句式。
2、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学习难点】、了解庄子想像奇特、意境开阔、富于浪漫色彩的写作风格。
2、理解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第一课时【学习要点】、了解庄子及其作品和道家思想;2、熟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3、落实相关基础字词。
【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
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二、《庄子》《庄子》,也称《南华经》或《南华真经》,计52篇,今存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杂篇11。
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著,外篇、杂篇为庄子后学著。
庄子想像奇幻,构思巧妙,擅长用寓言故事和比喻来说明道理,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不龟手之药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
三、庄子思想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
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
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
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四、写作背景庄子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其时周王朝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战争也空前残酷。
甘肃省金昌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五《逍遥游》导学案1

3、疏通、积累
通假字:
冥——溟反——返知——智已——矣
辩——辨而——耐有——又
重点实词(单音词):
怒而飞志怪抟扶摇六月息负大舟覆杯培风决起枪榆枋控于地适千里小年知其修绝云气斯已矣天地之正
重点实词(双音词及短语)
海运扶摇野马坳堂夭阏莽苍果然泠然数数然羊角
重点生字
抟坳蜩舂蟪蛄斥鴳
四、整体感知
《逍遥游》“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文笔汪洋恣肆。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庄子(约公元前369一前286),名周,字子休,蒙城县城东郊人(今城关镇东城路)。曾为漆园吏,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自学与诊断
什么是“逍遥”?从语义学意义上说,这是个联绵词,联绵词往往表达一种难以言传的行动和悠远舒长的意境。此外,它还是个叠韵词,因为韵母相同,逍遥就是徜徉、漫步、翱翔,反正试想一下安适自得优游岁月的情景,那就是逍遥。《逍遥游》是《庄子》第一篇,是庄子的代表作。逍遥游即“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天下》)即“游心于谈,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庄子》的“无为”主义,也可以叫作“逍遥”主义。
1、完成练习册课内部分。
2、完成练习册基础训练1——6题。
总结与升华
六、布置作业
找出第一段中所描写的事物的“所待”。
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书设计
(大)(小)
鲲鹏海运水击三千里野马、尘埃以息相吹
持扶摇培风芥覆杯水于坳堂
大舟水之积蜩学鸠(适莽苍、百里、千里具粮各别)
皆“有所待”
庄子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逍遥游第一课时导学案

18、《逍遥游》第一课时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庄子:其人、学派、作品以及思想。
2、诵读第1——3段,能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语言流畅,基本成诵,培养文言文语感。
3、梳理文意,积累常见实词的意义,能翻译1——3段;积累“之、其”的意义和用法;4、理解鲲鹏的形象以及它与风之间的关系。
二、课前准备——阅读下面有关庄子的三则故事,结合108页的注释○1,回答后面的问题(一)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
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
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1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
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2,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
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1牺牛:祭祀时用的牛○2孤豚:小猪)(二)庄子钓于濮水之上,楚王使大夫往,曰:“愿以境内累庄子。
”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二千岁矣,巾笥藏之庙堂之上。
此龟宁死为留骨而贵乎?宁生曳尾泥中乎?”大夫曰:“宁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选自《庄子·秋水》)(三)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
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
(选自《庄子〃齐物论》)庄子名,战国时期宋国人,是继之后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其文汪洋恣睢,想象丰富。
《》是庄周及其后学集体创作的结晶,后世称之为《》。
庄子一生贫穷,却鄙弃荣华富贵,力图在乱时中保持独立人格,追求逍遥自在的精神自由。
他宁可“”,不为“”。
(用上文一或二中的原句填空)三、诵读课文——诵读课文几遍,如果对课文内容比较熟悉后,完成下面的问题。
有鱼,其名为。
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
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
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逍遥游导学案含答案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通全文,【自主学习】预习任务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及相关知识。
知识链接庄子(公元前369—前286年)二、重点词语怒.丿匕、・斯:夭阏:枪:控:效:比:正: 怒而飞:风斯在下矣:莫之天阏:枪榆枋而止:控于地而已矣: 知效一官:行比一乡:乘天地之正:恶乎待哉:三,通假字:北冥有鱼小知不及大知此小大之辩也而征一国旬有五日而后反御六气之辩【课堂学习】一、古今异义6逍遥游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复杂的时代,做过漆园吏。
他对现实不满,不与统治阶级合作。
基础测练一,注音:鲲(而飞抢(然相传楚王曾经用千金聘礼请他为相,被他拒绝。
抟(小知()坳()斥鴳(蜩(数数()然决()起泠(增加文言积累。
,名周,战国时宋国人。
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
恶: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野马也,尘埃也腹犹果然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二、活用而后乃今将图南彼于致福者三、指出下列句式特点: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恶乎待哉(凭借什么呢)第二课时【学习目标】梳理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理会思想特点。
【自主学习】预习任务梳理文章结构,体会思想感情知识链接《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作,集中地表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逍遥游》全文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总论,论证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自己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
第二部分通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论证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以及通过“无为”达到这一境界的主张。
全篇集中表现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虚无主义与绝对自由。
基础测练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北冥(mi ng ) 堂(a o) B. 夭阏( (ju e) C. 舂粮(cho ng ) D. 斥鴳(y a n ) (shuo) 鲲鹏(ku n ) 榆枋(f a ng ) 朝菌(Cha o ) 蓬蒿(ha o ) 扌专扶摇(Chuan ) 蜩鸠 (ti ao ) 蟪蛄(hu 1)泠然(I i ng ) 2.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逍遥游》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通全文,增加文言积累。
2.了解庄子其人及《逍遥游》的写作思路、基本思想。
3.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知识链接】:
一、庄子及其作品介绍
庄子(约前369—前286),我国战国中期思想家。
名周,字子休,宋国人。
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
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
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
《庄子》,也称《南华经》或《南华真经》,计52篇,今存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 ,杂篇11。
一般认定内篇为庄子自撰,其余则出自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
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
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
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散文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最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阂,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也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
”(《庄子与鲁迅》)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
二、课文介绍
《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首篇,是庄子的代表作,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逍遥游》全文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总论,论证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自己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
第二部分通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论证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以及通过“无为”达到这一境界的主张。
全篇集中表现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虚无主义与绝对自由。
课文选的是第一部分,共三段。
什么是“逍遥”?从语义学意义上说,这是个联绵词,联绵词往往表达一种难以言传的行动和悠远舒长的意境。
此外,它还是个叠韵词,因为韵母相同,逍遥就是徜徉、漫步、翱翔,反正试想一下安适自得优游岁月的情景,那就是逍遥。
《逍遥游》是《庄子》第一篇,是庄子的代表作。
逍遥游即“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天下》)即“游心于谈,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庄子》的“无为”主义,也可以叫作“逍遥”主义。
三、写作特点
1. 借用寓言说理。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评论庄子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
例如本篇中的鲲、鹏、蜩、学鸠、斥鴳,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2. 想像丰富,意境开阔。
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像十分奇特。
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
丰富的想像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3. 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如第1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予人的情性,是拟人。
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学习过程】 一、解决生字。
鲲( ) 抟( ) 坳( ) 蜩( ) 决( )起而飞 抢( ) 小知( ) 斥鴳( ) 数数( )然 泠( )然 二、解释重点词语。
怒而飞 怒: 风斯在下矣 斯: 莫之夭阏 夭阏: 枪榆枋而止 枪: 控于地而已矣 控: 知效一官 效: 行比一乡 比: 乘天地之正 正: 恶乎待哉 恶wū: 三、通假字。
北冥有鱼 而后乃今培风 小知不及大知 此小大之辩也 而征一国 旬有五日而后反
御六气之辩
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其意义。
(1)而后乃今将图南.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不过数仞而下. (4)彼于致.福者 (5)适莽苍..
者 五、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在句中的意思。
(1)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海洋上的运输。
(2)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野生的马。
(3)腹犹果然..
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①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②连词,假设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4)蟪蛄不知春秋..
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春天和秋天。
(5)众人..匹之 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很多人。
(6)虽然..
,犹有未树也 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转折连词,与“可是”相呼应。
(7)神人无功..
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无功劳。
六、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南冥者,天池也:
(2)《齐谐》者,志怪者也:
(3)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4)去以六月息者也: (5)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6)而莫之夭阏者: (7)奚以知其然也: (8)而彼且奚适也: (9)彼且恶乎待哉: (10)之二虫又何知: (11)翱翔蓬蒿之间: (12)以游无穷者:
七、翻译下列句子
(1)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2)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3)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之二虫又何知!
【达标检测】 1、名句填空。
(1)鹏之徙于南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
(2)故夫知效一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3)故曰:至人无己,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怒:愤怒
B.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名:命名
C.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是:表判断
D.则芥为之舟 为:动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