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学案
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第1课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学案(1)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课标要求】知道玻利瓦尔领导的反殖斗争、印度民族大起义等史实。
理解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的正义性和艰巨性。
【学习目标】1.从时间、范围和结果等方面描述玻利瓦尔领导的反对殖民地统治的斗争。
2.能够说出印度民族反英大起义的领导人、简要过程和结果。
3.从玻利瓦尔、印度民族反英起义的结果说明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的正义性和艰巨性。
【重点难点】重点:玻利瓦尔领导的反殖斗争、印度民族反英大起义的基本史实。
难点:认识反对殖民统治斗争的正义性好艰巨性。
【自学导航】(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1.地理:拉丁美洲是指,这一地区从16世纪初开始成为和的殖民地,以和语为主要官方语言,而这两种语言都属拉丁语系,因此,这一地区又被称为“”。
2.背景:到19世纪初,拉丁美洲的绝大部分地区仍处于和的殖民统治下。
19世纪初,在和的影响下,拉丁美洲地区掀起了一场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
3.内容:起义烽火燃遍了北起、南到的广大地区。
1819年,率领队伍,克服艰难险阻,越过常年积雪的安第斯山脉,大败西班牙军队。
他先后解放了、和等地,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当选总统后,他继续领导南美的独立战争。
在南美洲南部地区,先后领导了阿根廷、智利、秘鲁的独立战争。
他们被誉为南美的“”。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1.背景:19世纪中期,印度已沦为的殖民地。
当时,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进一步加强了对印度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
2.压迫表现:倾销棉纺织品,使印度的棉纺织手工业遭到沉重打击;兼并印度王公领地;歧视土兵不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
3.导火线:1857年,涂油子弹事件。
4.过程:1857年,印度士兵首先起来反抗英国殖民者,农民、手工业者以及一些被剥夺了权利的封建王公也参加了起义,起义浪潮席卷了印度。
起义军夺取了德里。
英军虽然武器先进,但还是用了3个月时间才攻陷德里。
英军趁势进攻章西城,年轻的领导军民与英军激战数日。
章西失陷后,她率军转战外地。
【名师原创】第1课《藤野先生》学案

藤野先生学案教学目的1.理解文意。
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2.理解胡适及其母亲自上代表的文化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2.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基础知识1、给加点的字注音绯.红宛如驿站解剖油光可鉴毫不介意落第畸形不逊匿名杳无音信美其名曰诘责凄然教诲瞥见抑扬顿挫深恶痛疾2、自读课文两遍,试讲课文分成三局部: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1、文章写了那么多事,这些事分别发生在哪里?2、文章的叙事线索是什么?3、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这篇文章题目是《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写藤野,而是写了一些别的事情,这是为什么?三自主研学合作探究(阅读“在仙台”局部)1、在这个局部里,作者主要记叙了哪几件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2、作者为什么要离开东京来到仙台?又为什么辞别藤野先生离开仙台?作者的爱国思想感情是如何表现的?3、关于课文,有几种不同理解,讨论一下,究竟该怎样理解。
(1)标题是“藤野先生”,课文主要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
(2)课文大半内容写作者的经历和思想,主要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所以既写了藤野先生,又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
第二课时(阅读课文第一段和倒数第二段,体会下面几句话,回答以下问题)1、也有解散辫子,盘的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这说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怎样的感情和态度?从哪些词语能够看出来?)2、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很多人所知道的。
(藤野先生仅仅个普通人,为什么作者说他“伟大”,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四、达标测试效果反馈1、阅读以下文段回答以下问题(读1、2、3节,完成以下各题)(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1、2自然段写了什么事?(2)上文对“清国留学生”的描写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3)结合全文分析,第3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阅读下文,回答以下问题(读中国是弱国——我的意见却变化了)(4)“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是谁的看法?你能用一个例子批驳这种错误看法吗?(5)“这个声却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什么?(6)作者先离开东京,又离开仙台,两次选择的目的是什么?他的人生选择对你有何启示?五、展示提炼拓展延伸1、鲁迅先生一生有多次重大选择,他的每一次选择的指点都是民族利益、民族前途,这不能不令我们感动。
第1课《天地人》(教案)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

教案标题:第1课《天地人》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地人”概念,理解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2. 培养学生朗读、背诵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掌握基本笔画和结构。
二、教学内容1. 学习《天地人》一课,理解诗歌内容,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 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3. 学习课文中的基本笔画和结构,提高书写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天地人》诗歌内容,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 教学难点:理解“天地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掌握基本笔画和结构。
四、教学时间1课时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对“天地人”概念的了解。
(2)教师简要介绍“天地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
2. 学习课文(1)教师范读《天地人》诗歌,学生跟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天地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3)教师讲解生字词,学生跟读、书写。
(4)学生背诵诗歌,巩固所学知识。
3. 拓展活动(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发表自己的看法。
(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关于“天地人”的成语、故事等,丰富知识储备。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天地人”之间的和谐关系,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践行。
六、作业布置1. 抄写《天地人》诗歌,加强记忆。
2. 家长协助孩子了解“天地人”相关知识,拓宽视野。
七、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对“天地人”概念的理解,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朗读、背诵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加强对学生的书写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八、板书设计略注:本教案根据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天地人》一课编写,适用于一年级上学期。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尤其是学生理解《天地人》诗歌内容,体会“天地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学生书写生字和掌握基本笔画和结构的能力培养。
语文必修3第1课 《林黛玉进贾府》优秀学案及答案

第1课林黛玉进贾府优秀学案【学习目标】1、认识阅读古代小说,掌握阅读方法;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2.了解课文中怎样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
3.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不同性格,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4.通过小说,感受世情百态,深度思考社会历史现象。
【重点】学会有意识地通过对故事情节和环境的把握,通过多种描写手段(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细节、神态)去分析人物形象。
【难点】通过揣摩人物语言、动作及细节描写而形成把握人物性格的能力。
预习案学法导航1、了解作家、作品。
2、读准字音,熟读文本,了解文意。
3、完成“自学检测”所有题目,限时5分钟,独立完成,检验预习成果。
文本辅读一、走近作者曹雪芹(约1715—1763),清代小说家。
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
祖籍辽阳,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人。
曹雪芹的曾祖曹玺任江宁织造。
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玄烨的保姆。
祖父曹寅做过玄烨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吏,极受玄烨宠信。
玄烨六下江南,其中四次由曹寅负责接驾,并住在曹家。
曹寅病故,其子曹颙、曹頫先后继任江宁织造。
他们祖孙三代四人担任此职达60年之久。
曹雪芹自幼就是在这“秦淮风月”之地的“繁华”生活中长大的。
曹家还是一个具有文学教养的世家。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博学能文,写过不少诗词戏曲,也是有名的藏书家。
著名的《全唐诗》就是由他主持刻印的。
这种家庭环境无疑地对曹雪芹的文学素养有直接的影响曹雪芹在少年时代经历过一段“锦衣纨裤”“饫甘餍肥”的贵族生活,雍正初年,由于受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一系列打击。
曹頫以“行为不端”“骚扰驿站”和“亏空”罪名革职,家产抄没。
曹颙下狱治罪,“枷号”一年有余。
这时,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北京居住。
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
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
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
第1课 欧洲君主专制理论的构建 学案(含答案)

第1课欧洲君主专制理论的构建学案(含答案)学案1欧洲君主专制理论的构建课标要求1.了解托马斯阿奎那“君权神圣”和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君权神授”等君主专制思想的主要内容。
2.认识君主专制统治产生的理论基础和历史背景。
一.“万王之王”1.教皇鼓吹教权至上1最早提出反对世俗权力干预教会事务的是教皇尼古拉一世,他竭力维护教会的独立。
2教皇格里高利七世认为,教皇不仅是教会内部宗教事务的____________,而且在其他方面的地位也超过任何一位世俗国王或皇帝。
3教皇英诺森三世时,把教皇的权力推崇到了极点,自称是“万王之王,万主之主”。
4教皇卜尼法斯八世正式规定教会权力高于一切世俗权力。
2.神学家诠释教权至上1代表人物托马斯阿奎那,被称为“______________”。
2理论学说国家是人的________的产物,国家和君权都是上帝的创造物,是神授予的。
代表上帝意志的教会高于国家,罗马教皇高于世俗的统治者。
教材互补阿奎那.马基雅弗利及霍布斯等人的学说,无论是从神学的角度为君主的权威辩护,还是从近代科学及世俗的角度来论证君主统治的合理性,都强调国家权力的集中和统一。
这符合从中世纪晚期到近代早期西方君主权力上升的潮流,也符合民族国家形成的潮流。
但这些学说无视或蔑视民众的基本权利,终于变得不合时宜。
岳麓版深化探究材料根据宗教权力至上的基督教理论,阿奎那宣扬君权神圣。
教会与国家的关系是他神权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主要目的是论证教权高于王权。
他认为,国家是上帝的产物,所以教会高于国家,罗马教皇高于国王。
他指出,如同整个宇宙必须有一个上帝来治理一样,整个国家也应有一个君主来统治;由于“没有权柄不是出自神的”,天上和人间的一切权力都来自于上帝,世俗的权力来源于神的授予;而且,君主的权力是上帝通过教皇授予的;教皇是上帝的代表,君主应当服从教会和教皇。
他更进一步解释说,由于人类的世俗权力都来自于上帝,“治理其人民的国王是上帝的一个仆人”,这样世俗君主的权力就有了神圣的性质。
第1课 辽阔的疆域学案

第一单元国土与居民第1课辽阔的疆域制作人:知识能力目标:1.能够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2.记住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四至点、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
3.理解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比不同国家的地理位置进一步理解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情感目标:通过我国位置优越、疆域辽阔的学习,加深热爱祖国、形成民族自豪感。
一、自读课文合作交流(一)速读“优越的地理位置”完成下列问题:1、回顾世界地理所学的知识,如何描述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2、读“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或地球仪完成P2读图问题,将答案标记课本上3、试着描述中国的地理位置。
合作讨论:这样的地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呢?展示“中国与其他几个国家地理位置比较图”或“世界政区图”1、描述我国最南端和最北端各在哪里?大致纬度是多少?并计算南北大约相差纬度是多少?通过学习美国的工业,你认为美国经济发达的原因是什么?2、描述我国最东端和最西端各在哪里?大致经度是多少?并计算我国最东端和最西端各在哪个时区,东西大约相差经度是多少?合作讨论:1、思考P5 完成课本1-2题2、速读P5“辽阔的国土”比一比看谁记得又快又准,完成自学提纲,将知识点在课本中圈画出来①我国陆地面积约平方千米,仅次于和位居世界第位。
②我国陆上疆界长约多千米,大陆海岸线长约多千米。
陆上邻国有个,隔海相望的有个。
③我国濒临的海自北向南依次是,它们又与洋连成一片。
④我国面积在500平方千米以上的岛屿有个。
最大岛是第二大岛是主要半岛有。
⑤我国领海宽度为海里;我国的内海有和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约万平方千米。
3、读图P6“中国的疆域及邻国图”完成课本1-2题二、知识梳理1、我国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从东西半球看,我国位于;从南北半球看,我国位于半球。
从纬度位置看,我国领土跨纬度广,大部分位于带,南部一小部分位于带。
从海陆位置看,我国西部深入世界最大的大陆——腹地与许多国家接壤;东部濒临世界最大洋——,有众多岛屿、半岛和海港。
第1课孔子与老子学案(岳麓必修3)3

第1课孔子与老子【课标点击】了解孔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知识梳理】清单一孔子的学说1.历史地位: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理论家和①,②______的创始人。
2.主要内容(1)思想核心:“仁”和“礼”,主要内容是“③______”和“克己复礼”。
a.“仁”,就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在人际关系上则是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他人。
实现“爱人”必须遵循“④______”,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克己复礼”是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礼”的准则。
为了实现“礼”,就必须“⑤______”。
(2)政治主张:孔子提倡“⑥”,但也不排除在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3)哲学思想:孔子对鬼神的存在持怀疑态度,主张对鬼神⑦。
(4)教育思想a.教育原则上:孔子主张“⑧”。
b.教学方法上:主张“⑨______”和启发诱导。
c.学习方法上:主张把学和思结合起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坚持正确的意见,“当仁不让于师”3.深远影响: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清单二老聃与《道德经》1.历史地位: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①学派的创始人。
2.代表作品:《②________》,又称《老子》。
3.思想内容(1)哲学思想a.认为“③________”,是凌驾于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
b.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2)政治思想:倡导政治上“④”,以“无事取天下”。
3.影响: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⑤________、道德人格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核心突破】1.孔子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1)“仁”的思想:孔子所处的春秋末年,社会激烈动荡不安,长期的战乱,使社会生产、生活遭受严重破坏,同时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因连年战争,不断加大对人民的搜刮、盘剥。
在这种状况下,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社会关系遭到严重破坏,这是其“仁学”产生的社会背景。
第1课鸦片战争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

1.1 鸦片战争学习任务单【学习目标】1.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史实,掌握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2.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学会归纳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课前预习任务】【温故知新】清朝实行了怎样的对外政策?对中国的社会发展有何危害?【感悟新知】根据预习,完成下面问题。
直接原因_______________鸦片战争根本原因_______________ 签订《》【课上学习任务】一、鸦片战争1.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2.结合课本第五页的内容,阐述一下鸦片战争的过程。
3.鸦片战争为什么会失败?二、《南京条约》1.结合《南京条约》的内容,分析一下其影响。
2.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怎样的变化?我们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以史为鉴】1840年鸦片战争最终以失败告终,鸦片战争的失败有多个方面,它的失败带给我们怎样的教训?我们应如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巩固训练】1.“焚毒冲云霄,正气壮山河”赞颂的是右图中的英雄人物,他是()A.林则徐B.郑成功C.郑和D.戚继光2.一位同学参加中央电视台“开心辞典”网上答题,她回答的题目是选择标志中国近代史开端的历史时间,她的正确答案应该是()A.1839年B.1840年 C.1841年D.1842年3.道光皇帝的墓比其他帝王墓都要矮小,有人说“是因为在他手上打了败仗丢了土地,没有面目见先帝。
”这里所说的“土地”是指()A.广州B.宁波C.台湾D.香港岛4.八年级某班的同学在讨论“清政府为什么会在鸦片战争中失败”这一问题时各抒己见,最后归纳为以下四点。
你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A.清政府武器落后B.战备不足C.政府妥协退让D.封建制度腐朽5.历史学家陈旭麓在他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写道:“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鸦片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说“这场战争”是中国“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的主要依据是()A.中国市场大门被打开 B.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C.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D.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6.鸦片战争后,美国和法国相继得到了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除割地赔款外的其它特权,其依据是()A.领事裁判权 B.国际外交惯例C.片面最惠国待遇D.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权7.材料分析题材料:“这场战争,中国文明……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封建文化,开始向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检测
根据“山”与“海”在文中的含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也可以写自然的海)。
我的“幻想”指什么?“零分”又指什么?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诱惑”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喧腾”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的“终会”表达了一种什么心情?
3、讨论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教师投影出示句子)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这两句话写出了小时候的“我”有什么特点?
二、阅读课文 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用准确圣诞的语言朗读课文,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句子,芬诺夫品味,力争准确理解。
2、自读课文,思考:“山”和“海”的特征是什么?诗人说的“山”和“海”的含义。
3、为什么说海“是用ຫໍສະໝຸດ 念凝成的海”和海是“全新的世界”?揭示“海”的象征意义
4、写出你的初读感悟。
三、预习自测
1、给加线的字注音
预习案
学法指导:
1、依据预习案迅速熟练地阅读课文,进行知识的梳理。熟记基础知识。
2、完成预习自测题,并自查记忆基础知识。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4、限时、独立完成。
一、教材助读
描绘海景,激情导入、了解背景:同学们,你们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吗?面对大海你有着怎样的感慨?(让见过大海的同学描绘美丽的海景,描述见到大海时的心情),有一个生活在大山里的孩子,每天抬头可见的都是无言的群山,沧沧茫茫,连绵不断,但是他和你们一样,向往那片蔚蓝的海洋。经过努力,他终于走出大山,见到了梦中的大海,并根据自己的成长经历写了一首诗——《在山的那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人用心吟出的诗。
痴( )想凝( )成 诱惑( )喧( )腾 一瞬( )间
2、我的疑问?
探究案
一、自主探究
1、学生自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重点语句含义
2、理解诗中“山”与“海”的意思
二、合作探究
1、组织学生讨论“山”与“海”在诗中的意思
2、讨论,理解重点词语含义.
“铁青”什么意思?是写山的颜色吗?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现什么?
“——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妈妈,那个海呢?”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七年级上册第一课《在山的那边》第1—2课时导学案(学生用)
课题
课型
主备人
使用人
审核人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个案
补充
在山的那边
新课
邓朝勤
学习目标: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3、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4、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