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孔子学案及答案
2019-2020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教学案:专题一 一 百家争鸣(含答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百家争鸣(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生了剧烈变化。
(2)形成:一批杰出的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2.孔子的思想及贡献(1)政治思想:①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
②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贡献:开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孟子思想(1)提出道德规范有四种,即仁、义、礼、智。
(2)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3)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4.荀子思想(1)天人关系:他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2)政治思想:讨论“礼”的思想,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二、老庄之学1.思想特点(1)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
(2)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的方法。
2.老子(1)哲学思想:①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演变。
②指出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蕴涵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政治主张: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
(3)著作:《老子》。
3.庄子(1)思想主张:①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②提出了“齐物”的观点,认为万物没有界限和差别。
(2)著作:《庄子》。
4.历史影响:老庄崇尚自然,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法家思想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
2.思想特点: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
3.代表及主张(1)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2)汉代以来,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四、墨家的主张1.创始人:战国初期的墨翟。
孔子与老子学案

孔⼦与⽼⼦学案【学习⽬标】1.熟记孔⼦的核⼼思想⽼⼦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理解孔⼦对中国传统⽂化的影响,提⾼获取信息的能⼒。
2.结合对孔⼦、⽼⼦思想的评价合作探究,学会以史鉴今。
3.结合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特点理解孔⼦和⽼⼦思想产⽣的必然性【使⽤说明与学法指导】1、依据预习案勾划课本并写上提⽰语,梳理基础知识。
2、认真研究探究案题⽬,在作答区写下想法并把不会的地⽅⽤红笔划出,以备⼩组合作探究。
3、依据训练案提⽰依次做A、B、C层次的练习题,各组选做题⾄少选做⼀题。
预习案【知识梳理】⼀、孔⼦的学说1.孔⼦其⼈(1)历史地位: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的创始⼈。
(2)⽣平:⽣卒年⽉、出⽣地、家庭背景、仕宦经历、教育事业等。
(3)整理典籍:。
2.思想主张(1)政治思想:①“仁”:其主要内容是。
实现“仁”的途径遵循“忠恕”之道,要做到“⼰所不欲,勿施于⼈”。
②“礼”:其主要内容是。
实现“礼”的途径“正名”。
③为政以德是要求统治者;也不排除在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2)⿁神观:主张对⿁神敬⽽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
(3)教育思想:①指导原则:有教⽆类;②教学⽅法:因材施教;③学习⽅法:学与思相结合、“当仁不让与师”等。
3.历史地位:(1)孔⼦思想在诸国争霸和社会变⾰的时代并未受到太多重视。
(2)汉代⼤⼀统之后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步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化的主流。
⼆、⽼聃与《道德经》1.⽼⼦其⼈(1)历史地位: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创始⼈。
(2)⽣平经历:(3)《道德经》:⼜称,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思想的著作。
2.思想主张:(1)哲学思想:①“道”是凌驾于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②辩证法思想,他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盾对⽴的两个⽅⾯。
(2)政治思想:从“天道⾃然⽆为”的哲学思想出发,倡导“⽆为⽽治”,以“⽆事取天下”。
3.历史地位:(1)⽼⼦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1学案新人教版选修4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1学案新人教版选修4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一、追求礼乐的一生1.孔子一生追求的主要目标是什么?传承礼乐文化,实现礼治社会。
2.孔子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这样的时代对其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时代:(1)春秋社会大变革时代。
“礼崩乐坏”;(2)“周礼尽在鲁”影响:(1)孔子提出“礼”的思想,维护旧的礼乐制度。
(2)提出“仁”的思想,反对暴政。
(3)提出中庸思想,主张将各种思想、原则加以调和,使之互相补充,互相限制。
(4)提出有教无类思想,开创私人办学的先河3.孔子的一生主要有哪些重要活动?(1)学习礼乐(15岁)(2)收徒讲学(30岁)传承礼和仁;创办私学(3)从政生涯(51岁)官:中督宰,司寇;政治主张:加强,削弱抑制结果:从政失败(4)周游列国政治主张未被采纳,原因:诸侯争霸,崇尚武力,轻视礼仪(5)晚年整理文化典籍,献身文化★孔子一生的活动主要集中在从政、教学、著述三个方面。
试述其主要活动二、孔子为什么要开创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有哪些?儒家思想对古代中国有何影响?1、孔子开创儒家思想的原因:①背景:春秋时期是的时期,充满的矛盾。
违背行为司空见惯。
表现为:经济上:井田制崩溃,私田出现政治上: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②目的:孔子决心恢复,传承和改善。
2、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礼、仁、中庸A.礼,是政治概念....①礼的地位:是孔子思想的目标,基础②礼的含义:③关于礼的做法:克己复礼于社会: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于个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④评价:积极:有利于建立统一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消极:维护奴隶制的规范等级制度,维护奴隶主的利益,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体现其思想保守的一面。
B.仁,属于伦理概念....①仁的地位:②仁的含义:③关于仁的做法:“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亲亲为大”反对政府向百姓课重税,应“节用而爱人”(爱惜民力)④评价: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有进步性;目的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仁爱有等级。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孟子》选读1从孔子到孟子夫子自道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论语》选读

夫子自道【画面描述】一个年轻人迈开大步,伸出双手,要去端“公务员”的“金饭碗”。
“心”形的“道德”先生一把抓住了他,说:“想当公务员,先过我这一关。
”【寓意点评】反映了我们的一些政府官员道德缺失的现象,表达了人们希望加强公务员道德建设的愿望。
第1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有”同“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2)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尔”同“耳”,而已,罢了)(3)故患有所不辟也(“辟”同“避”)(4)嘑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嘑”同“呼”)(5)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同“德”,感激)(6)乡为身死而不受(“乡”同“向”,一直)第2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2)敝.之而无憾(使动用法,使……敝,弄坏)(3)老者安.之(使动用法,使……安逸)(4)朋友信.之(使动用法,使……信任)(5)少者怀.之(使动用法,使……怀念)第3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子路不对..古义:不回答。
今义:错误,不正确。
(2)其为人..也古义:做人。
今义:做人处世接物。
第4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判断句)译文:鱼是我所喜欢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欢的。
(2)夫子自道也(宾语前置)译文:他老人家(这正是)叙述自己啊。
(3)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状语后置)译文:即使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一定有像我这样又忠心又信实的人。
(4)叶公问孔子于子路(状语后置)译文:叶公向子路问孔子做人怎么样。
(5)所欲有甚于生者(状语后置)译文:但是还有比生命更为我所喜欢的。
(6)弗得则死(省略句)译文:得不到(它)便死亡。
一、关于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被中国人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编成《论语》。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3学案: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含答案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背景(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2)阶级关系:社会地位较低的士阶层活跃起来.(3)教育学术:出现了私人讲学,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2.概况: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等等。
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3.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1)地位: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2)主张:①核心思想: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他认为仁就是爱人,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政治思想: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③教育思想: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1)孟子:继承并发展孔子的学说,被尊为“亚圣”.①政治思想:发展孔子“仁”的思想,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②伦理观: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的天性善良。
(2)荀子: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①政治思想: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强调人民力量。
②伦理观:提出“人之性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3)影响: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三、道家和法家1.道家思想(1)老子:春秋晚期,道家创始人。
①哲学思想:世界本原是“道”,万物都存在对立面并相互转化。
②政治思想:主张“无为"和“小国寡民”。
(2)庄子:战国时期,继承发展老子的学说.①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②放弃一切欲念,获取精神自由。
第1课孔子与老子

第1课孔子与老子一、孔子、老子思想产生的背景经济:生产工具、技术的提高(铁耕具、牛耕),增进生产力进展,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受到破坏二、孔子(前551——前479):地位: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儒家的开创人思想:政治思想:仁:①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②为政以德(①②缓和阶级矛盾)③明白得体贴他人调整人际关系,稳固社会秩序。
④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③④调整人际关系)⑤以礼治国的同时慢慢改良政治礼:含义:西周的品级名分制度。
为了实现礼,提出“正名”的主张,依照周礼的制度把已经混淆了的社会品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
(保守)天命观: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天是主宰。
教育思想:教育原那么:有教无类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学习方式:学思结合、独立试探、坚持己见,“当仁不让于师”、三人行必有我师、温故知新、等等阻碍:孔子思想在那时不受重视,汉代大一统以后,精耕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慢慢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孔子的活动:政治活动:周游各国,宣传政治观点(主若是仁、礼)。
文化活动:整理典籍:《诗》《书》《礼》《易》《乐》《春秋》孔子思想保留:其门生整理记录的《论语》中4、孔子思想在那时不受重视的缘故①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变革,诸侯热衷于成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增强对人民的操纵(客观,全然)②儒家仁、礼的思想不适合那时历史进展的潮流。
(主观)五、汉代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缘故①社会形势转变:大一统,中央集权增强②儒家通过改造,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保护那时的社会秩序六、孔子思想特点:①重传统,重继承②仁、礼为核心③政治和伦理结合④以德为主⑤重人事,虚天命⑥保守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7、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①大一统思想→社会安宁,祖国统一。
②人本、民贵→和谐人际关系,三农问题③以德治国→培育社会公德,社会责任感,社会使命感。
第1课_孔子与老子[岳麓版][学案一]
![第1课_孔子与老子[岳麓版][学案一]](https://img.taocdn.com/s3/m/65839bf6770bf78a652954b0.png)
第1课孔子与老子【学习目标】1.了解孔子的生平,把握理解孔子的基本学说和影响。
2.了解老子的生平,把握理解老子的基本学说和影响。
【学习重点】孔子的核心思想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学习难点】结合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特点理解孔子和老子思想产生的必然性。
【学习过程】学习过程一:温故知新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什么?在政治经济上有何表现?学习过程二:知识体系自我梳理一、孔子的学说1、走近孔子(阅读第一自然段及小字帮助孔子制作一张历史名片)孔子小档案姓名年代:国籍:家庭出身:职务荣誉称号:著作:2、政治背景: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
表现:①经济上: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有了显著的进步,尤其是和的使用,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私田开垦增多,日益瓦解。
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制遭到破坏,“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就是当时社会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映。
1.思想主张:(1)核心:“礼”和“仁”。
主要内容是“”和“”。
(2)政治思想:①提出“”学,提倡“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用“”教化百姓。
在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
②提出“”的主张,力图按照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贵贱有“序”。
(3)哲学思想:①提倡中庸,主张仁、礼结合,恰到好处。
②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放在优先的位置。
(4)教育思想:①教育原则上,主张“”。
②教育方法上,主张“”。
③学习方法上,主张把与结合起来,鼓励学生,敢于坚持正确意见,“当仁不让于师”。
4、孔子思想的影响:(1)当时,(2)后来经过形成完整的_ _,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_ _。
(3)孔子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孔子被尊崇为__ __,受到后人景仰。
二、老聃与《道德经》1、老聃简介:春秋时期国人,重要的思想家, 家学派创始人。
他的思想通过《》一书流传下来。
第1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教案) (2)

第2单元东西方的先哲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教案)教学时间:4月29日主备人:宋之明授课人:课标要求: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孔子生平的主要史实“六经”,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仁、礼和中庸。
孔子主要的教育思想。
孔子对中国传统文化、封建社会政治、教育以及对世界尤其是亚洲各国的深远影响。
理解孔子思想产生的历史根源以及在后来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儒家思想为什么能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运用孔子儒家思想对现阶段我国建立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运用孔子的教育思想探讨学习方法。
结合孔子对后世影响的史实,在现实中寻找实例。
2.过程与方法:阅读归纳;分析材料;问题探究;古今结合;讨论探究3.情感态度价值观:孔子为实现自己的治国思想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儒家思想在很多方面应该成为我们的道德规范。
孔子的许多教育思想值得学习和借鉴。
理解“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做一个像孔子那样对社会产生进步作用的人。
教学重点:孔子儒家思想及教育思想核心内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难点:对孔子儒家思想礼、仁、中庸的理解及评价。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引用孔子的雕像、孔子的言论、山东曲阜的“三孔”图片,引领学生知道孔子两千多年来受到封建统治者的尊崇;在今天孔子的思想依然发挥重要的作用。
那么这节课我们系统的看看孔子的成长历程和孔子思想的形成。
(讲授新课):一、学生自学、发现问题:1.从孔子的生平看他的理想追究?2.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什么?3.探讨孔子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的影响?二,生生交流,合作学习:(一)追求礼乐的一生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请结合上述材料及课本内容,简要概括孔子的人生轨迹。
十五岁时,孔子树立了怎样的志向?立志学习礼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第1课孔子学案及答案
【学习目标】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重点难点】孔子的思想核心:礼与仁。
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自主学习】
一、追求礼乐的一生
1、学习礼乐(15岁):苦研《》《》《》《》,在礼崩乐坏的情况下,以传承为己任。
2、讲学收徒(30岁):对“六经”融会贯通,开始收徒讲学,办的成功使他闻名遐迩。
3、从政生涯(51岁):在鲁国做中都宰,后官至司寇。
为了实现恢复社会的理想,他试图加强,削弱,抑制,结果失败。
4、周游列国:率徒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没被采纳。
原因:诸侯争霸,崇尚武力,轻视礼仪。
5、献身文化:68岁后回到鲁国,整理文化典籍、删除《》,献身于文化教育事业。
二、开创儒家思想
1、背景:
(1)、春秋时期是社会向社会转变的时期。
(2)、违背行为司空见惯,人际关系紧张。
(3)、孔子决心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意义。
2、内容:
(1)、礼的思想:礼及周礼,主张“”,匡正社会秩序。
(2)、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仁就是,包括仁爱、关怀、体谅、容忍等一切美德。
主张以和礼治理社会,反对苛政。
将礼和仁结合,让礼体现仁的精神,让仁有礼的约束。
(3)、中庸思想:为了协调仁和礼的关系,提出中庸思想。
他认为“”,要恰到好处“”。
(4)、礼、仁、中庸思想是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三、古代大教育家
1、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孔子开创,让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并使教育从“学在官府”向“”转变,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推动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
2、教学目的:——使学生“成人”,言行合乎“忠”、“信”,终成“君子”。
孔子“教学目的”注重培养学生高尚品德和服务社会意识,有利于社会发展;但重义轻利,不利物质经济的发展。
3、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言传身教(温故知新、举一反三等)
4、教学内容:——孔子整理过的“六经”。
“六经”成为封建社会的教科书。
孔子思想也被整理为《》,成为儒家经典。
四、多后世的影响
1、积极意义:
(1)对中国:①政治上,成为封建政治的理论基础(维护一统);
②文化上,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核心内容,有利于修身社建;
③教育方面,奠定中国古代教育传统,保持文化连续性;
(2)对世界:①汉后,对亚洲,传播先进文化;
②明清后,对西方,为欧洲思想家所启发、借鉴;
③当今,世界不少学者依然推崇儒学。
2、局限性:维护等级,不平等;
3、总评:世界前列思想家(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
【合作探究】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有何地位和影响?
【当堂检测】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2005年9月28日全球首次举行联合祭孔,参加祭典的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安黛丽·霍尔说:“儒家思想的精要之语对世人可以起到警醒作用,儒家的一些价值观念正在融入世界文化的主流。
”
(1)指出孔子的身份地位。
我们研究孔子主要依据什么资料?
(2)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有哪些?他的观点在当时为什么不受重视?(3)孔子的思想精华对我们现代精神文明建设有什么重要意义?
第二单元第一课孔子参考答案
【合作探究】1.地位:孔子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是世界思想文化名人,伟大的教育家。
2.影响:
对中国:(1)古代政治:孔子编订的“六经”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
孔子的思想有利于稳定社会、缓和矛盾、维护一统,后来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2)古代文化:以“仁”“礼”“道义”为核心的儒家深层思想内涵,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3)古代教育: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传统,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世界:(1)亚洲:汉朝以后,儒家典籍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对这些国家产生深远影响。
(2)西方:明清以后传到西方,欧洲一些思想家从儒学中得到启发、借鉴和鼓舞。
【当堂检测】(1)孔子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主要依据是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
(2)“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孔子维护周朝之“礼”,主张贵贱有序。
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
孔子的“仁”、“礼”思想适应封建社会伦理道德观,有利于封建统治秩序,但在战乱纷争的年代,其主张距激烈的社会变革太遥远,必然遭到统治者的冷落。
(3)孔子在政治上强调以民为本,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在伦理道德上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
比如他要求人们注意自我修养、尊老爱幼、尊师重贤、富有爱心、言必行、遵守社会公德、学习上不耻下问、温故知新、积极进取的处世精神等都体现他对治国和社会生活的深刻智慧和优秀价值,其思想精华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也为现代文明提供了汲取的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