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和创新 导学案(无答案)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1)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内容主题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型、课时数新授 1课时课标要求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制度变化及创新学习目标(1)选官制度创新:通过阅读教材和材料,梳理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和影响;通过阅读图文史料,理解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演进;科举制的标准与影响(2)中央官制创新:通过对比秦、唐中枢机构示意图,理解三省六部制的作用(3)赋税制度创新:对比赋税制变革,理解租庸调制和两税法赋税制的创新及意义学习过程及评价任务一、任务1:阅读教材,梳理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和影响材料:汉末察举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
曹操开始尝试新的选人方法。
曹丕继任魏王后,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颁行九品中正制,中正官由指派,品行评议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中外历史纲要(上)》◆学生试答:一、任务2:根据教材P41“学思之窗”材料,分析科举制的标准与影响。
材料1: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
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
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
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王定保《唐摭言》卷1《散序进士》材料2:科举制使得学校体系从此以后就和选官制度牢牢地捆绑在了一起,学校成了科举的附庸。
……使中国本来就该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受到了影响,以至于长期无法进化。
——张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导论》◆学生试答:一、任务3:阅读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科举制,你认为科举制与之前其他选官制度创新之处是什么?为什么?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选官标准血缘家世学识才能选官方式门第推荐考试选拔选官范围贵族世家普通士人选官权力地方士族中央政府◆学生试答:【学习目标达成1】1.《容斋随笔·四笔》卷5之《韩文公荐士》载:唐世科举之柄,专付之主司,仍不糊名。
又有交朋之厚者为之助,谓之“通榜”。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案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材分析】本课设置了三个子目:选官制度、三省六部制、赋税制度,是政治经济制度的具体体现,三者呈并列关系。
以此说明隋唐制度的创新之处以及在历史上的作用,构建历史发展的前后联系。
【学科核心素养】1、唯物史观:运用唯物史观正确分析科举制制度、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两税法在历史上的作用和影响。
运用政治、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分析隋唐政治、经济制度创新的历史原因。
同时理解这些制度的创新对隋唐盛世的出现带来的影响。
2、时空观念:理解从秦汉到隋唐政治、经济制度发展具有历史的延续性。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制度总是随实际的发展不断做出调整。
3、史料实证:运用历史文献、历史图片、历史文物等相关资料加深对隋唐政治、经济制度的理解,认知。
4、历史解释:通过对比、分析、归纳加强对历史名词、历史概念、历史判断、历史现象的理解,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
5、家国情怀: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是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明发展的重要表现,影响深远,也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科举制的创立、三省六部制的确立、租庸调制的进步作用和两税法【教学难点】汉唐间赋税制度的变化【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对比分析法、启发式教学方法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欣赏诗歌两首(一)桓灵时歌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东汉童谣(二)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孟郊提问:在这两首歌谣中,涉及到古代中国哪两种选官制度?两首诗歌表现怎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过渡:涉及到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科举制。
第一首诗歌表现了东汉察举制的弊端,反映当时人们政治黑暗的讽刺。
第二首表现了孟郊科举登科后跨马游街志得意满的情形。
那么在历史上还有哪些选官制度,科举制又是如何建立,下面我们来学习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和创新。
新课探究 一、选官制度1、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脉络商周秦汉 两汉魏晋南北朝 隋唐以后2、九品中正制的衰落①【学生活动】学生阅读P38的历史纵横,归纳九品中正制建立的背景学生归纳回答: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动频繁,察举制无法实行;人才选拔多操作在地方大族手中;曹丕选拔人才,加强中央集权需要。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复习目标】1、从隋唐新制度的建立总结出制度创新是历史演进的一种常态,是推动国家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不同时期的政治制度体现了不同时期的历史需求,从唯物史观角分析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
2、通过本课学习掌握选官、中枢机构及赋税等制度的创建、发展及完善,从历史沿革的角度构建时空观念,从整体上把握中国古代制度的变迁,并运用相关史料从当时的情境和历史的角度论述新制度创立的重要性。
3、从宏观上把握隋唐时期为维护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所作出的制度变革和历史贡献,加深对国家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知识梳理】一、选官制度1.察举制(1)概念:为了适应国家统治的需要,建立了一整套选拔官吏的制度,名为「察举制」。
察举是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也叫「选举」(2)科目:察举科目很多,有孝廉、秀才、明经、明法、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孝悌力田等不下十几种。
(3)标准:所有的科目,都以「德行」为先,在学问上则以「儒学」为主。
(4)特点:由下而上推荐人才,辅以考核(方式);多科目选拔,孝廉为主(科目);注重德行,儒学为主(标准)(5)演变:东汉注重孝廉一科,主要根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称为乡举里选(清议),后被官僚家族支配,门望称为主要依据。
(6)评价:积极:察举制有利于中央集权(在察举制下,察举权虽下放到地方,但官吏任免权最终由中央掌握,中央仍可自由委派官吏);察举制有利于招徕各类人才,提高官员的素质;推动了儒学的传播。
消极:察举制在其后期,弊端日益严重。
到东汉中后期,地方选举权被少数公卿大臣、名门望族所控制。
出现“选举失实”“名实相悖”的问题。
【拓展】阳嘉新制东汉顺帝阳嘉年间,尚书令左雄改革察举,由三公府对孝廉分科考试,“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随后由尚书省在端门复试。
就在这个变迁中,察举制呈现了向科举制进化的迹象。
“以德取人”注重德行,依赖举主的了解和社会舆论;“以能取人”注重吏能,依赖于“试职”的工作检验。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案高中历史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七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唯物史观学会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理解隋唐制度完善对国家统一、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时空观念培养在隋唐时期这一特定的时空联系中对当时的选官制度、中枢制度以及赋税制度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
3、史料实证运用史料对比学习掌握科举制度、三省六部制、两税法的创新之处,理解科举制、三省六部制、两税法的运用所产生的的历史作用。
4、历史解释通过阅读图文史料,分析理解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和两税法的的背景、内容、影响。
5、家国情怀联系隋唐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制度创新的意义,加深认识它们在历史上重大作用,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重点:隋唐时期选官制度、中枢体制、赋税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难点:比较隋唐制度与之前的差别,理解其创新之处与历史意义;理解制度的变革规律,体会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时空坐标教学方法问题导学法,讲授法,提问法,多媒体教学法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言框新课讲授:一、基础知识梳理二、重难点问题解析(一)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时代、选官制度、选拔标准,及演变趋势。
中国古代选官的演变趋势:①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
②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
③选官原则:人才选拔逐步制度化,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④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
(二)科举制的意义。
政治上:①打破了世家大族对选官权的垄断,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促进了阶层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增强了人民对中央政府的向心力。
③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思想上:有利于巩固儒学的统治地位。
(三)科举制的发展历程。
发展历程:隋确立,唐完善,宋巅峰,元挫折,明僵化,清衰亡。
(四)三省六部制的作用/意义。
作用/意义:①相权三分,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班级姓名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导学案【课程标准】1.了解自汉至唐选官制度的演变,分析演变特点和影响。
2.了解自汉至唐中枢政务机构的演变,分析演变的特点。
3.掌握和理解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内容和影响。
4.了解自汉至唐赋税制度的演变,分析演变的特点。
5.掌握租庸调制和两税法实行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两税法【课前预习】1.曹魏时期的选官制度是,其选官的主要标准是:2.简述科举制确立和完善的过程。
3.简述科举制的作用有哪些?4.隋唐时期中央官制是,简述其运作流程。
5.从魏晋到唐代的主要赋税制度有哪些,其征税标准的演变趋势是什么?【知识清单】第7课隋唐制度(制度创新)一、选官制度:科举制(九品中正制,曹魏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九等,朝廷授以相应官职。
初重视家世、道德才能,逐渐成维护士族特权工具。
)1、进程(1)隋炀帝时:分科考试,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2)唐太宗时: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为主。
(3)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
(4)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地位。
2、影响:(1)使社会下层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
(2)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素质,加强中央集权。
二、中央机构:三省六部制1、进程:(1)魏晋南北朝:尚书台改尚书省,与中书、门下成三省。
(2)隋文帝:正式确立三省六部。
(3)唐太宗:给品位较低官员宰相名号,扩大任用范围。
宰相议事处称政事堂,后改为中书门下。
2、职能: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不妥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3、影响:(1)提高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
(2)强化皇权,是中国政治制度重要改革,影响深远。
三、赋税制度:租庸调到两税法1、租调制:魏晋时期,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2、均田令: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受田农民一夫一妇纳粟为租,纳帛为调,成年男子承担徭役3、租庸调制:唐初不服徭役可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学案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程标准】通过了解隋唐时期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重点难点】1、学习重点:科举制度的创立、三省六部制的确立、租庸调制的进步作用和两税法的特点。
2、学习难点:汉唐间赋税制度的变化。
【知识要点】知识点一、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概念中央委任中正官对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等级高低授以相应官职。
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科举制是一种通过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的制度时间汉朝时期曹魏创立,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①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采取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②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③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为主;④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⑤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标准初创时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并重;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门第。
初创时期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才学特点按德行和才能推荐,中央经考试量才录用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实质)相对公平作用否定了世官制,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
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1)扩大了统治的基础(2)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3)加强了中央集权知识点二、三省六部制的确立——隋唐时期1、三省六部制的出现:(1)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三省制。
(改尚书台为尚书省,与中书省、门下省形成三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2)隋文帝时期:中央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
1、职权划分与权力运行机制机构职能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作用:三省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提高了办事效率;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专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是古代政治制度的变革,对以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知识点三、赋税制度1、租调制——魏晋时期。
按户征收粮和绢帛;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导学案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程标准】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重难点】科举制、三省六部制、赋税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时空框架】【自主预习】1.概括察举制与科举制度创立的背景、选官标准以及历史意义。
2、归纳三省六部制的职能、特点、影响。
3、概括唐初实行租庸调制的内容与作用4、总结两税法取代租庸调制的原因、主要内容,并用唯物史观评价两税法。
5、结合《中外历史纲要(上)》和选必一的内容,列举隋唐时期进行的制度创新并简要说明其作用。
【预习自测】1、公元833年,尚书省曾因“虫旱相因,恐致灾荒”而宣布取消第二年的春闱(春季的省试及殿试);但后来唐文宗念在各地举子们积极备考、立志报国的实际情形,下诏恢复次年春闱,只是将考期推迟了一个月。
这一现象反映出科举制( )A.实现了社会公正B.具有社会导向功能C.建立了文官政治D.杜绝了官本位思想2、唐开元年间,政事堂虽设在中书省,但自成机构,后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以对口分理各项行政事务。
凡一切政令,包括皇帝诏令,必须经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并加盖印章方能生效颁行。
由此可知,唐代政事堂制度( )A.实现了对皇权的有效制衡B.加强了对各级官吏的监督C.废除了尚书省及下属六部D.有利于提高行政办事效率3、公元780年,杨炎推行两税法,在税收分配制度中采取了“两税三分”的原则,即中央派十余名特使分赴各州核定各州两税定额,再将定额划分为上供、送使(节度使留用)、留州三分。
这一举措( )A.解决了安史之乱遗留问题B.加剧了中央政府的财政危机C.建立了新的国家预算体系D.增强了地方的自主性积极性4、唐前期,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
公元780年,唐朝改行两税法。
这一变化表明唐代中期( )A.赋税改革能够有效缓解土地兼并B.土地制度变化影响赋税制度变化C.抑制兼并是政府增收的主要途径D.赋税制度变化影响土地制度变化【预习反馈】【课堂过程】一、选官制度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年级: 高一班级: 学生姓名: 科目: 历史制作人: 历史组教务审批: 编号:第二单元第7 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一、学习这一课,你必须要掌握:1.了解从曹魏到唐朝时期选官制度的演变,指出科举制度的积极意义,从中认识到公平公正选拔人才的重要性。
2.掌握三省六部制的发展演变情况,总结其对此后历朝的深远影响。
3.把握从魏晋到隋唐时期的赋税制度,分析两税法的影响。
自学指导自学检测及课堂展示一:选官制度一、预习自学一、选官制度1. 察举制:汉朝时期创立,由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
2. 九品中正制(1)创立:曹魏时创立。
(2)标准:从初创时期的、道德和才能并重,发展到西晋时期主要看重_________。
3. 科举制(1)形成:隋朝建立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__________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始建_________,科举制度形成。
唐代继承和完善。
(2)影响: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_________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_________,加强了_________。
(一)选官制度1.1 从西周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选官标准西周战国西汉魏晋南北朝思考: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从西周到魏晋南北朝的选官制度及选官标准。
①阅读教材第38页第2段,概述科举制的发展历程。
材料一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人官。
这一制度达到充分发展时,是由一系列的考试组成的。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越登上第。
——钱穆《国史新论》②阅读材料,总结科举制的特点有哪些?二:三省六部制(二)三省六部制阅读思考1:根据教材39页第2段,总结三省六部制的职责与特点。
“三省六部”制正式确立,是我国古代官制的一次重大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是形成较为完整的中央政府官僚机构,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二是宰相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标要求】
1、结合汉至唐的选官制度,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选官制度变化的原因、趋
势及影响。
2、搜集中外朝、三省六部制等史料,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汉至唐中枢政务
机构的变化及作用。
3、结合赋税制度的变革,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唐代两税法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重点难点】
1、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2、难点:隋唐制度创新的历史意义。
【基础认知】
一、选官制度
1、察举制
(1)创立:汉代
(2)特点:由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
2、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
(1)创立:曹魏
(2)内容:中央委任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次授以相应的官职。
(3)选官标准:初创时、道德和才能并重;西晋时主要看重家世,逐渐成为维护特权的工具。
(4)作用:既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任务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3、科举制(隋唐至清末)
(1)创立:隋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选拔官员,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2)发展: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升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3)作用: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提高了官员的,加强了。
二、中枢政务机构
1、汉武帝时期:中外朝制度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制。
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3、隋唐时期:
(1)形成及发展:隋朝中央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
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
宰相议事的地方叫,后改称中书门下。
(2)职能:负责草拟皇帝诏令;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
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
(3)影响:①三省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有利于加强皇权;
赋税制度两税法
2、三省六部制
【课堂检测】
1、“选举专重门第,不重才能,中正徇私舞弊,趋炎附势,贪图贿赂,定品不实,使得选举腐败,世风颓废”。
材料中描述的制度是()
A. 世袭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2、中国近代考古学家罗振玉在评价某一制度时说:“度才而使之,程能而任之,朝不道则夕斥之矣,夕不道则朝罢之矣。
……其操纵由一己,其呼吸若一气,其简练教训如亲父兄之于子弟也。
”此制度()
A. 是由秦始皇最早创立
B. 最突出的特点是等级森严
C.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 以父系的血缘关系为基础
3、唐朝元和年间,中书省丞相皇甫镈奏请减少内外官俸钱,门下省官员崔祐认为此法不妥,封还诏书,皇帝采纳了崔祐的意见,皇甫镈的建议作罢。
由此可见( )
A.唐朝时期的丞相权力大于皇权
B.唐朝三省制有互相制衡和分散相权作用
C.唐朝门下省权限高于中书省
D.唐朝的中枢机构具备君主立宪制特征
4.图一和图二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变化。
此变化所反映的本质是()
A.皇权不断得到加强
B.中央官员数量增多
C.大臣分工逐渐明确
D.丞相负责军事责任
5、这项改革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即“惟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这项改革指的是( )
A.汉代的更赋
B.北魏的租调制
C.唐朝的租庸调制
D.唐朝的两税法
6、1970年在陕西何家村出土了22枚银饼,据其中几枚上的文字“怀集县开(元)十(年)庸调银拾两”,专家称之为“关中怀集县的庸调银饼”。
对此发现,合理的推测是( )
A.银两是当时流通的主要货币
B.租庸调制度下征收的实物具有多样性
C.租庸调制度在开元年间被废除
D.关中地区在当时以产银著称
7、下面是公元780年唐朝开始实行的两税法的主要内容。
它的实施()(1)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役、杂税。
(2)户不分主户、客户,以当时的居住地,编入户籍,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
(3)元额以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的数字为准,分类按垦田面积和户等高下摊征。
(4)一年分夏、秋两次征收。
A.使税制更加紊乱
B.加强了对农民的控制
C.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D.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