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情感模型对“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成因分析
【心理学】【心理学知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心理学知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1️⃣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概述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又称人质情结或斯德哥尔摩效应,是一种心理现象,指在特定的情境下,被劫持者或受虐待者会对劫持者或虐待者产生一种情感上的依赖、认同甚至崇拜,并可能拒绝外部救援或帮助。
该现象首次被广泛认知是在1973年瑞典斯德哥尔摩的一起银行抢劫案中,其中被劫持的人质在获救后反而对劫持者产生了同情和支持。
2️⃣ 心理机制剖析2.1 生存本能与依赖建立面对极端压力和生命威胁,人类本能地寻求生存策略。
在长期的劫持或虐待过程中,受害者可能逐渐适应并依赖于这种“非正常”的关系,将劫持者视为生存的关键,即使这种关系充满恐惧和不安。
2.2 认知失调与合理化为了减轻内心的痛苦和矛盾,受害者可能会通过认知失调理论中的合理化机制,调整自己的认知以接受现状。
他们可能开始相信劫持者的某些行为是出于善意或必要,从而减轻对劫持者的负面评价。
2.3 情感转移与认同在长时间的共同经历中,受害者可能将原本对家人、朋友的情感转移到劫持者身上,形成一种扭曲的“情感联结”。
这种情感转移不仅限于同情和依赖,还可能上升为崇拜或爱恋,尤其是在劫持者表现出某种“英雄”特质或给予受害者“特殊关注”时。
3️⃣ 成因与应对策略3.1 成因分析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成因复杂,包括但不限于:长期的心理压迫、孤立无援的处境、缺乏外部有效支持、以及个体心理特质(如高度顺从性、低自尊等)。
此外,社会文化因素也可能影响个体对权力的认知和对受害者的态度。
3.2 应对策略增强心理韧性:提高个体面对压力和逆境时的应对能力,包括情绪管理、自我肯定、积极寻求帮助等。
建立支持网络:确保受害者能够及时获得来自家人、朋友或专业机构的情感支持和心理援助。
专业干预:对于已经表现出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症状的个体,应尽快进行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学治疗等,以帮助他们重新评估自己的经历,重建健康的认知和情感模式。
社会教育与宣传:通过媒体和教育机构普及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知识,提高公众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减少误解和偏见。
斯德哥尔摩效应的心理分析

斯德哥尔摩效应的心理分析一、斯德哥尔摩效应的理解所谓“斯德哥尔摩效应”, 又称为“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是指被害者对于加害人产生情感, 甚至反过来帮助加害者的一种情结。
这个情感往往使被害人对加害人产生好感、依赖心、甚至协助加害人。
那么,斯德哥尔摩效应究竟与何而来呢?让我们将时间回溯至上世纪七十年代。
1973年8月23日,两名有前科的罪犯Olesson和Olofsson,在意图抢劫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最大的一家银行失败后,挟持了四位银行职员。
警方与之僵持长达130个小时之久后,因歹徒放弃才得以打破僵局。
然而事发后几个月,四名遭受挟持的银行职员,仍然对绑架他们的人显露出怜悯之情。
他们对警方采取敌对态度,并拒绝在法院指控这些绑匪,甚至还为他们筹措法律辩护的资金。
他们都表示并不痛恨歹徒,因为歹徒非但没有伤害他们反而还照顾他们,这让他们感激不已。
更甚者,人质中一名女职员Christian竟然还爱上劫匪Olsson,并与她在服刑期间订婚。
这件事引起了心理学家的关注, 他们想要了解在斯德哥尔摩银行劫案中, 劫持者与人质之间的这份感情结合, 到底是一宗特例, 还是一种普遍的心理反应。
后来研究发现, 这种现象相当普遍, 见诸于各种不同的经验中—从集中营的囚犯、战俘、受虐妇女与乱伦的受害者, 等等。
二、斯德哥尔摩效应发生的条件当然, 斯德哥尔摩效应的发生是需要一定条件的。
以人质为例,如果符合下列条件, 就有可能遭受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1、人质切实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 并坚信劫持者掌握着生杀大权, 而自己命悬一线, 随时都可能毙命。
2、劫持者定会给人质施以小恩小惠, 如, 在他们生命垂危时, 给他们一些水喝等等。
这是最关键的条件。
3 、严控人质的思想, 并阻断一切不利劫持者自身的信息。
通常情况是让人质在很长一段时间与外界隔离, 只与劫持者在一起。
4、人质感到无路可逃般的绝望。
三、斯德哥尔摩效应的心理分析1、投入导致自我合理化----认知失调论的视角认知失调论1957 年由费斯廷格提出。
爱情中的斯德哥尔摩效应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严格意义上来讲,指犯罪的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
这个情感造成被害人对加害人产生好感、依赖心、甚至协助加害于他人。
它的来源于瑞典斯德摩尔市的一件人质劫持事件。
1973年,两名罪犯在意图抢劫一家银行失败后,劫持了四位银行职员。
这两名罪犯,在和警方对峙九天之后,放弃了对人质的劫持。
但是,该事件发生之后,四名受害者拒绝了对绑匪的指控。
受害者,对绑匪显露出怜悯的感情,为他们筹措法律辩护资金,甚至还有个女职员爱上了其中一个劫匪,并与其在服刑期间订婚。
后来,这个奇怪的现象,激发了社会科学家的分析。
他们发现,这种类似的心理反应,见诸于各种不同的经验中。
以人质事件为例,如果符合下面四个条件,任何人都有可能遭受到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一,生命随时受到威胁;二,施暴者会给予恩惠;三,与外界信息隔离;四,感觉不到逃生的希望。
现在,我们把这个症状放在爱情中去分析。
由于,症状是一种严重化的表现,所以我姑且把它称为斯德哥尔摩效应。
在生活中,有一种爱情,你会不断的被冷漠,受到伤害、打击。
你会越来越痛苦,同时又感觉越来越爱对方,甚至发展到你会屏蔽掉所有的痛苦的记忆。
我们以人质事件的条件构成模式,可以列出在爱情里发生这种事件的模式:一,你随时都可能失去爱情,被对方抛弃;二,对方偶会会关心你,甚至你会用回忆过去对方的好,来安慰自己;三,拒绝或者没有新的爱情机会;四,感觉对方就是你的爱情,没了对方就不可能有爱情。
假如,在你的爱情中有这样的现象,那你就必须好好审视下自己的内心了。
热烈,快乐的爱情,不是更应该属于我们的么?这个症状可见的范围很广,从宗教到政治。
用进化心理学解释,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是角色认同防卫机制的重要范例。
新生婴儿会与最靠近的有力成人形成一种情绪依附,以最大化周边成人让他至少能生存(或成为理想父母)的可能,此综合征可能是由此发展而来。
关于这个,我在《辨读凶手——一位犯罪心理学大师现场推理实录》里面看到的,利物浦沃尔顿地区,两名十岁男童诱拐和杀害两岁半孩童这一案例中,对受害孩童的心理分析是与其一致的。
心理探索:情场“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心理探索:情场“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谈判专家”是电视题材的热门,美剧、日剧和港剧都有过同名作品。
我因为热衷于侦破片和心理战,就不厌其烦地一部部看下去。
每次看的时候总会想,这回不会又出现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吧,结果,转眼就看到果然有人质转变立场了。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源自1973年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发生的一起银行抢劫案。
三名劫匪抢劫银行,劫持了一男三女作为人质。
正当警方千方百计进行营救大作战时,人质却站在了劫匪一方,不仅处处维护匪徒,甚至还有女人质宣称爱上了劫匪,令心理学家大跌眼镜。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因此而生,指被暴力、专制制度劫持下人的自我意识的丧失,从而认同施暴者的一种心理现象。
哎,说白了就是受虐狂,犯贱不是。
这种人在情场上一抓一大把。
北宋的沈括是患者代表之一。
《萍州可谈》有记载,沈括晚年二婚,娶了张氏为继室。
未料张氏生性凶悍,经常对沈括大打出手。
儿女们都经常看不下眼“号泣”,惟沈括逆来顺受。
更甚者,张氏病故,沈括竟从此“恍惚不安”,有回乘船过扬子江,还差点要寻短见。
好歹也是大名鼎鼎的《梦溪笔谈》著者,居然是天下惧内受虐第一人。
好吧,我们姑且认定他得了“情场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名人患者名单里当然不能漏了苏格拉底。
世人皆知苏格拉底娶了悍妻,所以时不时拿他的轶闻出来八卦。
比如悍妻在大骂之后还要拎桶水给苏格拉底来个“透心凉”,苏格拉底则非常顺从地代为注解:“雷声之后必有大雨”。
“如果娶到一位好太太,那么你会很幸福,如果你娶到一位坏太太,你会变哲学家”。
能对婚姻如此豁达,显然苏格拉底也是典型病例。
现代男女里,“情场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更是数不胜数。
连岳大师坐镇情感问答,收到的邮件里很多都是如下这般的。
我很爱他(她),但是他(她)对我很不好,置若罔闻或者花心出轨或者鸡蛋里面挑骨头等等。
嗯,是,是一段烂桃花。
可偏偏啊我就陷在这桃花阵里无法自拔。
其实这种问题是最难答的。
你什么都看清楚想明白了,还要往火坑里跳,别人怎么拦得住呢。
科普: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深度解析

科普: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深度解析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是一种心理学现象,指的是被绑架、劫持或虐待的人对施加者产生情感依赖的情况。
本文将对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进行深度解析,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一现象。
1.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定义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最初是在1973年由瑞典警方命名的,起因于一起持续六天的银行劫持事件。
在事件结束后,被劫持的人竟然对劫持者产生了同情和情感依赖的情况被称为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现在,这一术语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类似的情况。
2.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特征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有以下几个特征:- 情感依赖:被施加者对施加者产生了情感依赖,表现出同情、合作甚至保护施加者的行为。
- 对施加者的理解和同情:被施加者试图理解施加者的动机和行为,并对其感到同情,将其行为合理化。
- 解除困境后的情感冲突:当被施加者脱离施加者的控制后,可能会出现情感冲突,同时感到对施加者的恨意和愤怒。
3.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原因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情感需求:被施加者可能处于一种孤独、需要情感关怀的状态,对施加者的关注和接触满足了这种需求。
- 生存机制:在极端的情况下,被施加者可能通过与施加者建立情感依赖来提高自己的生存机会。
- 心理防御:被施加者可能出于心理自卫的需要,选择与施加者建立情感依赖,以减轻心理上的痛苦和恐惧。
4.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案例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案例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1973年的斯德哥尔摩银行劫持案。
在这起事件中,劫持者与被劫持者相处了长达六天的时间,期间被劫持者表现出对劫持者的同情和合作,甚至在解救行动中保护了劫持者。
5. 应对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方法对于受到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影响的人,以下方法可能有所帮助:- 寻求心理咨询:通过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自己的情感依赖问题。
- 社会支持:寻求亲友和社会支持网络的支持,可以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帮助。
- 自我认知:通过学习和了解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以及自身的情感需求和心理机制,可以更好地应对和解决问题。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_表现_成因和应对_高明华

第26卷第1期2009年3月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 nal of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Vol.26 No.1Mar.,2009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表现、成因和应对高明华[摘 要]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命名,缘于发生在斯德哥尔摩的一起银行抢劫案。
在这次事件中,作为人质的银行职员产生了对绑匪的认同,他们害怕警察甚于害怕绑匪。
这种受害者与施虐者之间/被误置0的情感联结,还体现在许多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中,如受暴妇女与丈夫、奴隶与奴隶主、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犹太人与纳粹军官。
文章以全球风险社会作为背景,探讨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典型表现及其成因,并尝试基于认知失调论和社会认同论来进行替代解释。
最后简要呈现了受害者、警察、心理医生和家庭的相关应对策略。
[关键词]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恐怖主义;认知失调论;社会认同论;创伤体验[收稿日期] 2008212229[基金项目]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6年度重大项目/行动者群体资格研究:转型社会的实践与理论0(项目批准号:06JJD840001)的部分成果。
[作者简介] 高明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2007级博士研究生,邮编:100871。
当人们预期一些人会对他们施以暴行,但实际上却受到了这些人的善待时,他们会认为自己欠这些人更多的人情。
)))马基雅维利憎恨恶行是自然的事情,但现实经常给出反例。
只有当一个人拥有自由和辨别力,他才可能对情景做出正确的判断。
否则,当他处在高压之下,背负不确定性,并随时面临死亡威胁的时候,他会被一种类似于疾病的东西所控制:不但不憎恨恶人,反而为他们辩护,甚至一同作恶。
犯罪学家从病理学的角度,将这种现象称为斯德哥尔摩综合症(the Stockholm Syndrome),也有学者将其称为人质认同综合症(the Hostage Identification Syndrome)[1]。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原因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原因文章目录*一、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简介*二、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原因*三、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危害*四、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高发人群*五、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预防方法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简介“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是一种心理疾病,缘自患者与绑架者共同生活,对其产生某种程度的认同感,也可称为“人质情结”。
美国联邦调查局的人质数据库显示,大约27%的人质表现出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证状。
据心理学者的研究,情感上会依赖他人且容易受感动的人,若遇到类似的状况,很容易产生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依据心理分析学的看法,新生婴儿会与最靠近的有力成人形成一种情绪依附,以最大化周边成人让他至少能生存(或成为理想父母)的可能,此综合症可能是由此发展而来。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是角色认同防卫机制的重要范例。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原因人性能承受的恐惧有一条脆弱的底线。
当人遇上了一个凶狂的杀手,杀手不讲理,随时要取他的命,人质就会把生命权渐渐付托给这个凶徒。
时间拖久了,人质吃一口饭、喝一口水,每一呼吸,他自己都会觉得是恐怖分子对他的宽忍和慈悲。
对於绑架自己的暴徒,他的恐惧,会先转化为对他的感激,然后变为一种崇拜,最后人质也下意识地以为凶徒的安全,就是自己的安全。
这种屈服于暴虐的弱点,就叫“斯德哥尔摩精神症候群”。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危害关于进化心理学的解释,心理分析学的看法,新生婴儿会与最靠近的有力成人形成一种情绪依附,以最大化周边成人让他至少能生存(或成为理想父母)的可能,此综合征可能是由此发展而来。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是角色认同防卫机制的重要范例。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不论是在医学范畴,还是在政治学、历史学范畴内,都存在一个生理学上的条件反射原则,即面对外部强大的压力,尤其是死亡威胁,所有生物都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服从。
这造成的结果是,每一种动物,包括人在内,都有被驯养的可能。
基本需求是一个底线,有吃有喝,生命得以延续,面临暴力的强权,只有低头才能获得延续生命的可能,这或许是源于本能反应。
【心理学知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心理学知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在心理学领域,有一种现象被称为“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它如同迷雾笼罩,让人难以捉摸。
这种情感上的束缚,如同心灵的镣铐,让人在困境中无法自拔。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情感体验?它又是如何影响个体的心理状态?让我们一同揭开这神秘的面纱。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源于1963年的一桩绑架案。
当时,瑞典银行遭遇了武装抢劫,人质们被囚禁在银行金库中。
令人惊讶的是,在长达几个月的囚禁生活中,人质们竟然对绑架者产生了深厚的情感,甚至愿意为其辩护。
这一现象引起了心理学家的关注,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形成,离不开以下几个因素。
首先,个体在困境中会寻求自我保护,而绑架者往往通过满足人质的基本需求,如食物、住所等,使得人质对其产生依赖。
其次,绑架者在囚禁过程中,会对人质进行心理操控,使其产生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
在这种压力下,人质为了减轻自身痛苦,不得不寻求与绑架者的心理共鸣。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经过长时间的“心理战”逐渐形成的。
在这个过程中,人质会逐渐丧失自我意识,将对绑架者的恨意转化为同情与支持。
这种情感上的转变,如同一场心灵的较量,让人难以置信。
然而,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并非不可逆转。
当人质脱离困境,重新获得自由时,他们往往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异常,并尝试摆脱这种情感束缚。
然而,这个过程并非易事,因为人质在长期的心理压迫下,已经习惯了这种情感状态,要想改变并非易如反掌。
在面对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时,我们应如何应对?首先,要认识到这种情感体验的存在,并勇于面对自己的内心。
其次,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帮助自己走出心理困境。
此外,我们要学会关注身边的人,及时发现并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困扰。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如同一场心灵的炼狱,让人在困境中感受到人性的复杂。
然而,只要我们勇敢面对,善于寻求帮助,就一定能战胜这场心理战。
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心理健康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型建立:
情感模型:
由情绪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知道,斯德哥尔摩效应是一种新的心境,这种心境的产生是由于多种新情绪在原来心境上的累积而产生的,所以我们只需要知道正常与斯德哥尔摩情况下的心境变化量,就可以知道情绪的总的综合状况。再由情绪模型知:情绪的产生是由于外界刺激,本身个性、情绪和心境四个因素的变化引起的,则我们可以从它们的变化来分析心境变化的原因。
由仿真学研究成果量化
B=
均表示平静状态
C:情绪自身性质对情绪衰减的影响因子,其分量越大,表明该基本情绪在没有刺激的情况下可维持的时间越短。
前面已约定各基本情绪之间是相互独立正交的,因此可以将公式(1)划分为6个类似公式形式的状态方程,只需加下标。
图形解释:
(图2)
B.心境模型:
相对于情绪E来说,心境M变化的比较缓慢。通过一段时间的情绪积累才会引起心境的变化。本文设定心境变化只受当前心境和前一段时间内的情绪状态的影响。
建立方程:
E(t+1)=F( )
=[ ]
(1)
其中: (2)
注:等号右边加式的第一个部分为情绪自行衰减的动态量,右边第二部分加式是刺激作用在受体身上与其心境、人格相互作用产生的动态量。
其中A:为心境对外界刺激的感受程度影响因子矩阵,
由仿真学研究成果量化:
A=
B:为个性对外界刺激的感受程度影响因子矩阵,
2.人格:根据人格心理学中被广泛接受的Eysenky的PEN模型并将其简化,用2个维度来分析人格:外向性 和不稳定性 i=1,2例如:P=[0.8, 0.2]表示外向且情绪易变的人,0.5仍表示平静状态。
3.心境:基于Mehrabian的PAD模型,我们在心境集合M上定义2个模糊子集: :愉悦度, :唤醒度。例如: >0.5表示心情愉快积极, 放松,>0.5表示紧张,[0.5,0.5]表示心情平静。
3、施救者的反面角色
将模型用于人质和施救者,人质在威胁、压力越来越大的前提下上,对获救的期望越来越小,施救者的参与会激怒绑匪,从而迁怒于人质,人质在受到刺激后情绪继续负面发展,心境变得更糟,他无力反抗绑匪只得将愤怒恐惧厌恶转嫁给施救者以维持情绪心境不更加糟糕。
范斯德哥尔摩效应解释:
从人的自利本质出发,在面对不可控的外部条件时,选择顺从有获得更大利益的可能性,同时,在心理层面站在了罪犯者一面,获得了与强权同一立场而带来的心理安全感。这同样是,在个体的目标函数下,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参考文献:
【1】一种非线性模糊情感模型的研究和仿真孟秀艳、王志明《系统仿真学报》2009年10月
【2】王志良.人工心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3】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表现成因和应对高明华《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3月
【4】Nathalie de Fabrique, Stephen J Romano, Gregory M Vecchi, Vincent B VanHasselt: Understanding Stockholm Syndrome (FBI Law Enforcement Bulletin. Washington: Jul 2007. Vol. 76, Iss. 7; pg. 10, 6 pgs);
基于情感模型对“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成因分析
摘要: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是绑架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感情,本文试图用人类的情感模型来研究其产生的原因。其中有三个需要解决的问题——1.如何量化人的感情;2.与新感情的产生的有关因素;3.如何判定“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产生。对于第一个问题,我们依据心理学中Ekman教授的基本情绪理论,把人的情绪和心境分别用其模糊子集进行描述;对于第二个问题,我们根据情绪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研究总结出四个与情绪产生有关的因素;对于第三个问题,由于心理学中没有完全的定论,我们只依据参考文献【3】中的三个症状的描述进行判断。
3)基本情绪之间是独立正交的。即复合情绪的某种基本情绪分量的强度变化与其他基本情绪分量的强度变化无关。
4)情绪在没有刺激情况下的自发转移的趋势是:总是向着平静转移。假设心境(感情)只与最初心境和情绪变化有关。
根据以上分析的心境产生流程图如下:
作用
累积
变量的定义:
1.情绪:根据Ekman的基本情绪理论,由于人类的情绪是由6个基本情绪(厌恶、惊奇、愉快、愤怒、恐惧和悲伤)构成的,我们取情绪的集合为:E=[厌恶程度,惊奇程度,愉快程度,愤怒程度,恐惧程度,悲伤程度]分别用E=[ , , , , ]表示,其中 ,例如:若 1表示非常愉快, 0.5表示平静, 0表示极度不愉快。
问题分析:
由心理学知道,情绪指人在短期内的心理状态,而心境(感情)是指较长时间里持续存在的情绪状态,是情绪随时间累积的结果。在绑架过程中,人质由最初一种惊恐,愤怒,绝望等情绪产生对绑匪的消极心境转变成对绑匪的同情等积极的心境。这是由于外部巨大刺激和压力下,即死亡的威胁和无逃脱可能,在绑架者和人质的交流接触中,一种积极的情绪在人质心里被累积,最后被人质接受,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积极心境:对绑匪积极的感情。同时,由于救援的不成功或者救援时间的延长和对歹徒建立的新感情——同情的作用,人质对警察或者政府产生了消极、抵触的情绪。
本文设计模型时基于心理学理论([5]孟昭兰.情绪心理学)做了以下基本限定:
1)情绪具有基本原型形式,即存在数种泛人类的基本情绪类型,每种类型各有其独特的体验特性、生理模式和外显形式,其不同形式的组合形成了所有人类情绪。
2)模型中的“情绪状态”是一种狭义的定义,是指短时间内的情绪状态,包括心理学中的“激情”与“应激”概念;心境是指一种比较微弱而在较长时间里持续存在的情绪状态。即模型中的情绪变化包括情绪状态变化和心境境
我们可以注意到,在这段的时间里外界的刺激产生的各情绪的强度愤怒恐惧爲负,愉快为正;结合绑架情况分析得到绑架者一定对被绑者做出了善意的举动,使被绑者的生存生活环境得到了改善。
当PI1很小,PI2很大时,负面情绪下降的慢上升的快,绑架的巨大威胁、压力,使得被绑者长时间沉浸在负面情绪心境中心理防线不断崩溃,处于绝望之中。
人类情感状态总是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的,情绪是一种多成分、多种类、多维量的复合心理过程,所以我们采用非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方程来描述感情的变化过程。由于缺乏关于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心理特征的数据,本文只作定性讨论。
关键词:情感模型斯德哥尔摩综合症非线性模糊方程仿真
问题重述:
“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是指在一些暴力事件中比如绑架事件,受害者与施暴者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反而会无原则的同情、庇护、救助施暴者的一种特殊心理现象。请建立模型,从外部压力下,意识和观念的传递、接受、形成等角度分析这种现象的成因。
4.外界刺激:U(t)=[ ]其中 表示t时刻外界刺激产生第i种情绪的强度。
A.情绪模型
情绪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心理现象,具有非线性特性,简单的线性模式无法全面表达这个复杂过程,因此使用非线性分析方法可能比线性分析模式更有效。人类情感状态总是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的。因此可以将人类情绪看作为一个非线性的动态系统,采用非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方程来描述情感的变化过程。情绪心理学与人格心理学研究表明:刺激为情绪产生的诱因;人格、心境影响特定刺激诱发的情绪反应,心境可以影响情绪,而情绪也可以影响心境;同时,每次情绪都有可能受到在其前面发生的情绪事件的影响,同样也可能影响着下一次情绪。因此,本文的情绪变化模型以刺激产生的情感为输入,再结合个性、心境及情绪的自我衰减等因素对情绪的影响产生新的情绪状态。图2描述了情绪变化模型的构成。
这也解释了在有些情况下,经济地位与实力代表了更多的正当性,说明人们向强权或强势力自然产生的屈从的心理暗示,对其是有利可图的。
模型评价
该模型依据心理学中Ekman教授的基本情绪理论,把人的情绪和心境分别用其模糊子集进行描述;根据情绪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研究总结出四个与情绪产生有关的因素;根据仿真学研究成果将情绪心境量化。可以普遍的用于对情绪产生及心境或者意念生成的问题。但是由于心理学数据的缺乏性和个异性,模型的偏差估计会比较大。本文使用模型时,将心理学中没有完全的定论的,我们依据参考文献【3】中的三个症状的描述进行判断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特征心境输入,倒向逆推出原因。由于方程逆向推倒没有完全且没做到充要性难免有些不严谨,又缺乏数据使得模型在本次使用上只能定性分析误差很大严谨性差。该模型用于正向推导的要求不太严谨的情绪心境生成原因过程还是很不错的
所以:
(3)
其中: (4)
由于不同时刻的情绪对心境的影响程度不同,时间越久的影响程度越小,本文用权重 体现不同时刻的情绪对心境的影响程度。
i=0,1,…,t
心境的衰减因子,因为心境衰减缓慢,所以其值应该取得比较小。
D:是情绪与心境的映射矩阵,由前面所述的仿真学原理客栈D= 。
我们假设
被绑架者所能接触到的物质、信息只能来自绑架者
随P1增大,负面情绪下降的快,P2减小,负面情绪下降的快,斯德哥尔摩与人格有关,内向且性格不稳定的人容易得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斯德哥尔摩现象是一种心理的自我保护,斯德哥尔摩效应将使自我负面情绪得以减少不至于不断加深无法自拔。
2、人质和绑匪相互的心理作用
将模型用于绑匪对被绑者可以发现当把被绑者的斯德哥尔摩症状当做外部条件之一来刺激绑匪时,绑匪也会产生微弱斯德哥尔摩效应,双方会建立起积极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