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军优质课教案设计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4《背影》探究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4 《背影》探究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背影》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音、形、义。
理解并分析文中四次“背影"的描写,体会其在表达主题中的作用。
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蕴含的父子深情,培养学生感恩父母、珍惜亲情的情感。
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培养优良品德。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文中四次“背影”的描写及其作用,学习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难点:体会文中蕴含的父子深情,理解作者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情感表达。
三、作者简介1、作者简介:朱自清,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2、背景介绍:1925年10月朱自清先生接到父亲来信,不禁回想起八年前与父亲在南京浦口分别时的情景,写下了记实散文名篇《背影》。
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
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
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与父爱相关的歌曲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简要介绍朱自清及其作品《背影》,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
教师检查学生朗读情况,纠正读音错误。
学生概述课文内容,概括文章大意。
(三)课文欣赏(一)整体感知:两个问题1.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回答:父子浦口送别。
2.全文共写到父亲几次背影?表达了什么中心?回答:四写背影。
“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
分别为:(1)怀念父亲,惦记背影;第一次是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第1课《改造我们的学习》(教学设计)-(高教版2024拓展模块上册)(同课异构)

第1课《改造我们的学习》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学生能够理解《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的中心论点和主要论据,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提升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筛选主要观点及其论据、筛选重要语句的能力,以及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
3.培养实事求是学风: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对理论联系实际重要性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学风,反对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筛选主要观点及其论据,引导学生准确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和支撑论据。
学习论证方法,重点学习文章中的多种论证方法,如例证法、引证法、对比论证等。
2.教学难点:通过文章学习,引导学生树立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反对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梳理文章层次结构。
2.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就文章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讨论,促进思想交流。
3.文本细读法: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原文,理解词句含义,把握文章脉络。
四、教学课时2课时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介绍一首打油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引出作者-毛泽东,并请学生对毛泽东同志进行一份简单的人物介绍。
2.课前准备:教师对作者进行补充介绍: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
湖南湘潭人。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他创作的许多诗词气魄雄浑,意境壮阔。
《毛泽东选集》是1951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该书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载体,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展现,是对20世纪中国影响最大的书籍之一。
背景链接: 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虽然结束了王明“左”倾路线在党内的统治,但党内历次“左”、右倾错误思想尚未肃清,仍然存在着党风不正、学风不正和文风不正的问题。
字词积累:哗众取宠,谬种流传,生吞活剥,谆谆,等闲视之,臆造,故纸堆,粗枝大叶,前仆后继,有的放矢,徒有虚名,若明若暗,夸夸其谈,华而不实,可歌可泣。
2024年五年级上册语文《金色的鱼钩》教案范文(精选

2024年五年级上册语文《金色的鱼钩》教案范文(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金色的鱼钩》一文。
文章讲述了一位老党员用金色的鱼钩帮助年轻人钓鱼,教育他要珍惜时光,勤奋努力的故事。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 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分析课文中的生字词,掌握词语的含义。
3. 领悟故事寓意,体会人物品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提高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故事中老党员的关爱和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寓意。
2. 教学难点:分析人物形象,领会文章主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词语卡片、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故事情节,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了解故事大意。
3. 课堂讲解:针对课文中的生字词、重点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文章主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 课堂交流: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交流,教师点评。
6. 实践情景引入:设置一个类似的情境,让学生代入角色,体会故事寓意。
7. 例题讲解:讲解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随堂练习:布置课堂练习,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课题:《金色的鱼钩》2. 生字词:金色、鱼钩、珍惜、时光、勤奋、努力等。
3. 人物形象:老党员、年轻人4. 文章主题:珍惜时光,勤奋努力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谈谈你对“珍惜时光,勤奋努力”的理解。
答案提示:珍惜时光,就是要充分利用时间,努力学习,提高自己。
勤奋努力,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要条件。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纪念白求恩》公开课教案.docx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纪念白求恩》公开课教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纪念白求恩》公开课教案授课教师周瑜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叙议结合,以议为主的写法。
2.理解文章赞扬了白求恩崇高的精神境界,引导学生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
教学重点、难点1.夹叙夹议,以议为主的写法。
2.运用对比的方法,体会对比的作用。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全解第一课时一、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派遣()以身殉()职纯粹()鄙薄()狭隘()热忱()晋察冀()2.解释下列词语。
派遣:(政府、机关、团体等)命人到某处做某项工作。
狭隘:(心胸、气量、见识等)局限在一个小范围里,不宽宏大量。
极端:达到极点。
热忱:热情。
忱:真实的情义麻木不仁:原意是肢体麻木,感觉不灵。
这里指缺乏政治敏感和政治热情,对集体和人民利益不关心。
微不足道:不值得一提。
纯粹:不搀杂别的成分的。
漠不关心:冷淡,不关心。
拈轻怕重: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易的,害怕繁重的。
二、导入用多媒体播放电影《白求恩大夫》中白求恩在小庙里给伤员做手术而遭敌机袭击的场景。
展示有关白求恩的图片,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白求恩。
简介白求恩生平和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
白求恩(1890 一1939),国际主义战土。
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胸外科医师。
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支援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率领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到中国解放区,1938年3月到达延安,不久又转赴晋察冀边区工作。
他对工作极端负任,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以精湛的医疗技术,为中国的抗日军民服务,并培养了大批医务干部, 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后因抢救伤员感染中毒,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省唐县逝世。
白求恩逝世的一个月后的12月21日,毛泽东同志写下《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朗读时要读准字音。
思考:白求恩为什么值得赞扬?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品质?全文共四段,各段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学生讨论、交流找出各段的中心句,并归纳各段要点。
第14课《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六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五四制2024)

14《金色的鱼钩》同步课堂活动设计【学习目标】1.能结合小说的主要情节,体会老班长的人物形象。
2.能找到描写对话和心理的语句,体会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3.感受老班长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对战友的关爱以及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来体会人物形象的方法。
难点:体会“金色的鱼钩”的象征意义。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作者介绍:1.PPT呈现:展示PPT“作者介绍”内容。
2.学生朗读,了解作者:★指名学生朗读作者介绍,其他学生认真听,注意作者的籍贯、身份、作品类型和作品名称。
★教师提问:从这段作者介绍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杨旭是一位怎样的作家?3.师生互动,梳理信息:★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关于作者的信息:杨旭是一位江苏无锡人,是一位共产党员,也是一位专业作家。
他创作了报告文学集、长篇报告文学、短篇小说集、长篇小说等多种体裁的作品。
4.教师总结:杨旭是一位创作经验丰富,有多种体裁作品的作家。
他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对人物的刻画和情感的表达非常细腻。
【设计意图】通过简洁的作者介绍,让学生对作家杨旭有初步了解,明确他的身份、创作风格以及代表作类型。
通过教师的补充和引导,让学生意识到作者的经历与创作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为后续学习文章内容做好铺垫。
二、导入新课1.PPT呈现:展示PPT“导入”内容,引导学生回顾《七律·长征》:同学们,你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七律·长征》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跨越13座大山、趟过24条大河、经历三百多次战斗……其中的艰辛自不用说,日常生活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再次回到过去,体验红军战士的生活,感受他们的坚强意志。
2.师生互动,回顾长征:★教师引导: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之前学习的《七律·长征》吗?谁能背诵一下?★学生背诵诗歌《七律·长征》。
★教师引导:诗歌中展现了红军长征的哪些艰难险阻?★学生回答:(预设:翻越高山,跨过河流,战胜敌人)★教师引导:除了这些战斗的艰辛,长征途中,红军战士们还面临着哪些生活上的困难呢?3.学生思考,自由发言:★学生思考:(预设:缺衣少食、生病、寒冷等等)4.教师总结,引出课题:同学们说得都很对,红军长征不仅要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还要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
2024年《金色的鱼钩》语文课教案与评析

2024年《金色的鱼钩》语文课教案与评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金色的鱼钩》的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整理信息来深入研究课文背景和作者意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尊敬老人、关爱他人的品质。
(3)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金色的鱼钩》的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人物形象。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创作背景。
(2)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引起学生对金色鱼钩的兴趣。
(2)简介课文作者和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分析课文:(1)学生自主分析课文内容,组内交流。
(2)教师引导学生从人物形象、情节安排、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5. 讨论与感悟:(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引导students to express their feelings and thoughts about the story, and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loving our country and people.四、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第18课《狼》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第18课《狼》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狼》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读通、读懂课文,积累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
2.分析狼和屠夫的形象,理解运用神态、动作、心理描写来塑造形象的方法,合理地改编故事;理解“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
3.认识狼贪婪、凶狠、狡猾的本性,理解故事寓意:讽刺像狼一样的贪官污吏也将没有好结局。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运用默读方法,抓住结尾作者的议论,分析狼与屠夫,感受文中狼贪婪狡诈和屠户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屠户与狼形象特点的对比、屠户心理状态的前后对比,理解作者对狼贪婪狡猾的讽刺和对人的智慧与力量的赞美。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问答法、小组合作法。
四、教学准备1.在课前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通过默读、猜读、圈点勾画的方式自主解决字词问题,力争读通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2.在课前搜集与这篇课文相关的资料,以备课中交流讨论。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黑板板书“狠”字)同学们都认识这个字吗?能组个词吗?(狠毒,凶狠)那如果再凶狠一点,狠毒一点呢?哦,那就是一个“狼"字。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狼的形象总是与这样的词汇分不开。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蒲松龄老先生的小说《狼》,看看蒲松龄老先生笔下的狼又是怎样的形象呢?(二)预习检查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遍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1. 字音纠正缀(zhui)窘(jiǒng)场(cháng)苫(shàn)耽(dān)少(shǎo)顷(qǐng)瞑(míng)遂(sùi)尻(kāo)黠(xiá)2. 教师范读,划分节奏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占蔽/成丘。
七上历史第18课导学案

周岗中学七年级历史学科导学案编制人:赵军日期2012.12课题:第18课(总第18课时)三国鼎立NO.0118班级小组姓名一、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学习建议(1)通过课前预习、小组合作交流,活动实践,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
(2)全班分成五或六个小组,知识梳理课前完成,问题探究、思维导图按要求各组展示。
反馈练习的全部课堂上当堂做。
课前每个小组把各组准备的任务展示在黑板上,注意使用双色笔,要求合作完成,合作展示,不按要求展示的小组将得不到高分。
重点、难点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二.互助交流、温故知新(1)你问我答:请各小组的同学每人准备一个与上一课题有关的问题,要求每个问题小组内所有成员都会,在课上随意指定下一组的某个同学回答。
(2)知识梳理1.______年______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奠定了______ 基础。
2.赤壁之战:______年,交战双方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3.三国鼎立:(列举三国建立时间、人物、都城)魏蜀吴(存在时间最短的是______,存在时间最长是______)4.______国丝织业兴旺;______国的造船业发达,______年孙权派将军______到达______,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
三、问题探究1.东汉末年,中国境内有哪些实力较强的军阀集团?他们分别占据了哪些地盘?2.请你介绍一下官渡之战的情况(时间、地点、人物、大致经过、结果)胜?3. 请你介绍一下赤壁之战的情况(时间、地点、人物、大致经过、结果)?4.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三国分别占据了中国的哪部分区域?(第二组)四、反馈练习(第六组、第三组)(一)选择题:1.曹操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A.巨鹿之战 B.长平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2.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重要战役是()A.巨鹿之战 B.长平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起重机吊货物;运动员踢球;
运动员举杠铃;运动员扣球;
磁铁吸引大头针;地球吸引篮球。
物体作用物体物体作用物体
亲自感受、观察、思考、举例
猜一猜
观察实验
教师和学生
一起分析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3.归纳总结
归纳以上现象存在的共同的地方:物体-作用-物体。
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推、拉、挤、压、打击、吸引、举、排斥等等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举例、分析、讨论,概括出以下三个有关力的实质性的内容:
(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认识。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3.本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力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学要求不宜过高、过急,力的概念在今后的教学中还会逐步深化。
(1)日常生活中:手拍打桌子,左手拍打右手(学生实验:左手拍打右手,手拍打桌子)。人推车……(学生举例)
(2)体育运动中:足球运动员踢球,举重运动员举起杠铃,排球运动员扣球……(学生举例)
上面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与人有关,都伴随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如果没有人是不是就没有力的作用呢?
回答引起现象的原因
亲自体验并思考
归纳并总结结论
进一步理解
举例分析
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
看图、分析并思考,说明足球的运动状态是怎么改变以及改变的原因
归纳并总结结论
列举例子
猜一猜
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
亲自体验并思考
归纳并总结结论
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
归纳并总结结论
小结
学生回顾并体会过程和方法,巩固知识和技能
思考与练习
4.通过多媒体,可以向学生提供大量的、直观的感性材料,从而比较容易突破难点。
5.教学过程自始至终贯穿新课程的三维课程目标。
主要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引
入
新
课
投影“神州6号”发射时的影片和照片,提出问题:“神州6号”和火箭为什么能离开地球,升上天空,实现我国的飞天梦?
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和工农业生产中常常提到“力”这个字。如一个人推了别人一下,就有了推力;同学们上课要集中注意力;要提高部队的战斗力等等。
(2)用图片进一步说明
用图片展示,学生描绘: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运动员A用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运动员B用头冲顶足球,足球受到这个力而改变运动方向;运动员C伸手抱住足球,足球受到这个力之后由运动变为静止。
(3)归纳总结
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被认为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1.实验探究
演示实验:
(1)同名磁极相互排斥(用投影仪演示)
把两块蹄形磁铁固定在小车上,让它们的同名磁极相对,将两个小车在水平桌面上靠拢。要求学生注意观察以下三种情况下的现象。
①按住磁铁A,释放磁铁B;
②按住磁铁B,释放磁铁A;
③同时释放两个磁铁。
现象表明了,磁铁A对磁铁B施加排斥力的同时,磁铁B也对磁铁A施加排斥力。
(4)进一步理解
通过学生实验来说明,用较大的力和用较小的力使刻度尺发生弯曲,弯曲的程度相同吗?
明确物体受到的力越大,形变就越大。
进一步明确,用很小很小的力,物体也会发生形变,只不过形变很小,用眼睛看不出来。
自己归纳并得出结论
学生举例,指出施力物和受力物
猜一猜
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
回答引起现象的原因
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两个物体,对一个力来说,一定有施力物也一定有受力物。
学生举例:并指出施力物和受力物,巩固对“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的理解。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从生活中的经验可知道,用手提一桶水时,会感到水桶也同时向下拉手;用脚踢球时,脚也会感到疼。为什么我们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的同时,自己也会有受力的感觉?
(4)体会物理就在身边。
重点
力的概念
难点
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教具
演示
两个蹄形磁铁和两个小车、一个蹄形磁铁、大头针、两根弹簧、篮球、小钢球、微小形变演示仪
学生
磁铁、大头针、刻度尺
教
材
分
析
1.学生在生活中对力有肤浅的认识,但是往往是不确切甚至是不科学的。要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力的概念,最好是从学生熟悉的大量的生活、生产的实例中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两只弹簧互相拉伸
把两个弹簧对拉,有什么现象发生。
这表明一个弹簧对另一个弹簧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弹簧的力。
学生实验:
(1)用手拍桌子。
(2)学生两只手互相拍打。问问学生的感受,分析原因。
2.归纳总结
一个物体在对别的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要受到别的物体对它施加的力,因此,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优质课教案设计
科目:物理内容:力
作者:周军学校:河溪小学
课题
力
执教人
河溪小学:周军
教
学
目
标
1.知识与技能:
(1)形成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认识。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
(3)工农业生产中:汽车拉拖车,起重机吊起货物……(学生举例)
以上的例子都存在力的作用,并且物体是直接接触的。没有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有没有力的作用呢?
演示实验:磁铁吸引大头针;地球吸引篮球。举例地球吸引月球,太阳吸引地球……
2.分析罗列的现象
可以从语文的的主语、谓语、宾语的角度来分析。
手拍桌子;左手拍右手;
请学生说出在哪些地方常常提到力?
力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与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有很大的区别。
那么,究竟什么是力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观察与思考
积极发言
列举例子
提出看法
积极思考
教学过程设计
一.力是什么
1.展示并罗列现象
用课件上的图展示日常生活中、体育运动中以及工农业生产中与力有关的现象:
上面的例子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学生举例(各种球类运动)
力还有别的作用效果吗?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1)实验探究
演示实验:用手将弹簧拉长;用手压皮球。
学生实验:学生用手使刻度尺变弯曲。
(2)投影图片,举例说明
①跳水运动员站在跳板上。
②射箭。
(3)归纳总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学生举例
(2)通过学生亲自实验,体验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所产生的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之间的实验,能够进行合作与交流。
(2)在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
的过程中,培养分析和归纳能力。
(3)体会透过众多的物理现象分析和归纳出本质的认识论的观点。
力总是成对出现的,我们把其中的一个力叫做作用力,另一个力叫做反作用力。
学生举例分析:投影“用手拍桌子”的图片,指出施力物和受力物,说明两个物体互为施力物,互为受力物。
三.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实验探究
演示实验:
篮球由静止变为运动;竖直上抛的篮球向上运动得越来越慢,向下运动得越来越快;用投影仪对比演示运动的小钢珠在磁铁的作用下,改变了运动方向。让学生说明其原因。
1.“注意力”、“战斗力”、“凝聚力”是不是物理学中的力?为什么?
2.“神州6号”载人飞船和火箭为什么能离开地球,升上天空,实现我国的飞天梦?
3.分析一个例子——“顽皮的大象向下压跷跷板,跷跷板向上弹起小孩”。
4.课外小制作:用大号墨汁瓶和细玻管来演示微小形变。
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看图、提问、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