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论翻译-论翻译中的语境篡谋(精)
林语堂论翻译

林语堂论翻译一,林语堂简介:林语堂(1895.10.3-1976.3.26)福建龙溪人。
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
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
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
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
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
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
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
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
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
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
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
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
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
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
1966年定居台湾。
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
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
1976年在香港逝世。
二,林语堂的翻译成就:林语堂是享誉中外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其国学根底与翻译水准堪称双绝。
其翻译生涯中最伟大的贡献, 便是以通俗化的策略,把深奥难懂的中国儒道经典文化,生动地传播到西方世界。
1932年初,林氏发表了他最系统、最有名的译论长篇论文《论翻译》,文中提出翻译的三条标准: 忠实标准、通顺标准、美的标准。
在中国现代翻译史上, 翻译"国民性" , 建立新文化, 一直就是翻译家们精心创作的主旋律, 它代表了现代性过程中知识分子对于启蒙, 科学和理性的追求; 然而, 翻译的样式也有另一张全然不同的面孔, 它书写浪漫、个性、快乐、自由和大千生活,以审美的个人话语汇入到宏大叙事"之中,形成了中国翻译史上一道奇异的风景,这种审美话语的创造者,就是著名的翻译家林语堂。
林语堂的翻译,可以说是沿着现代性的足音,在现代性城市中产生和发展的. 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到四十至六十年代的纽约, 林语堂历经了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和“美国的反文化运动" ,而以翻译进入中国文学界和美国文坛。
浅谈林语堂翻译观——与严复翻译思想的不同之处

- 230-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浅谈林语堂翻译观——与严复翻译思想的不同之处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刘颖【摘要】林语堂先生最系统、最有名的译论是上世纪三十年代所写的《论翻译》,这篇文章不但继承了严氏信雅达三标准,对“直译”“意译”见解独到,还提出“艺术文之不可译”等看法。
此外更是首次提出从语言学和心理学谈翻译观,本文将致力于探讨林语堂与严复翻译观的不同之处。
【关键词】林语堂 美的标准 雅 直译林语堂出生在一个基督教家庭,父亲是教会牧师,从小便接触西方文化的熏陶。
1912年进上海圣约翰大学专攻英文,1919年赴美国哈佛大学留学,后转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研究语言学。
林语堂的英文平易自然,纯熟地道,羡煞旁人,张爱玲终生抱憾的就是不能像林语堂那样靠英文著作在外国领风骚。
1935年《吾国与吾民》是他第一部在美国引起巨大反响的英文著作。
1937年,《京华烟云》成为全美畅销书,并获推荐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作品。
此外,林语堂也翻译过许多中国文学作品比如沈复的《浮生六记》以及《东坡诗文选》,尽管他不是因翻译成名,但是他的一些译论见解新颖独到,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其中最系统、最有名的译论是长篇论文《论翻译》。
本文将将致力于探讨林语堂与严复翻译观的不同之处。
林氏与严氏翻译观的不同之处林语堂先生提出翻译标准三方面,即“忠实,通顺,美”,并指出这三个标准与严氏的“译事三难”大体上是正相比符的。
笔者认为林氏的“忠实,通顺”与严氏的“信与达”是一致的,而林氏的“美的标准”与严氏的“雅”不尽相同,“美”比“雅”的含义要丰富。
林语堂先生在《论翻译》中针对“美的标准”提出“翻译于用之外,还有美一方面的须兼顾的,理想的翻译家应当将其工作做一种艺术。
以爱艺术之心爱它,以对艺术谨慎不苟之心对它,使翻译成为美术之一种(translation as a fine art),且所译原文,每每属于西洋艺术作品,如诗文小说之类,译者不译此等书则已,若译此等书则于达用之处,不可不注意于文字之美的问题”。
解读林语堂的翻译理论

解读林语堂的翻译理论著名翻译家林语堂先生提出:翻译是一门艺术。
他倡导的翻译标准是忠实、通顺和美,在此基础上对译者提出三项要求或者说是责任,开辟了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翻译的新视角,林语堂先生以其对中西文化的深入研究、扎实的专业知识,认真的工作态度,从事了大量的翻译活动,为中西文化交流和沟通做出了巨大贡献。
而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也是现代白话文小说的一部经典巨作,现如今已有四部翻译作品,其中,葛浩文的译本以为读者负责的思想,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巨大成功。
那么葛浩文《骆驼祥子》英译文又是怎样体现林语堂的翻译理论的呢?着重分析《骆驼祥子》,研究其中所体现的林语堂的翻译理论。
关键字:《骆驼祥子》;忠实;通顺;美0 引言现代小说《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的经典作品之一,其中祥子、虎妞等几个人物形象已广为人知。
《骆驼祥子》是最早被介绍到西方世界(以讲英语国家为主)的小说,也是最受读者喜爱的一部小说,其中葛浩文的译本广为流传,深得人心。
葛浩文虽有其独特的翻译方法,但也包含了许多中国翻译理论。
本文对《骆驼祥子》进行详细分析,来解说中国翻译理论家林语堂先生的“忠实”,“通顺”,“美”等翻译理论。
1 《骆驼祥子》简介《骆驼祥子》于1936年出版,作者是老舍。
老舍先生原名舒庆春,是中国现代伟大的小说家,他用极其朴实的语言,生动地刻画了祥子、虎妞等几个人物形象。
故事主要讲了军阀混乱时期人力车夫祥子的悲惨一生。
最初,祥子是一位勤劳勇敢有着梦想并为之而努力的社会青年,然而当时的社会给他带来的却是重重阻力:靠着自己的能力买来的车子在兵荒马乱中被逃兵抢走,自己的积蓄被侦探洗劫一空,妻子虎妞因难产而死,心爱的女人小福子上吊自杀,在经历了种种悲惨事情之后,祥子的信念及梦想被现实社会一点点侵蚀,他慢慢的变得放纵,堕落,最终也没能避免自己的悲惨命运。
2 《骆驼祥子》译者葛浩文简介及《骆驼祥子》翻译背景葛浩文,美国著名的汉学家,原英文名字Howard Gold-blatt。
林语堂翻译思想评述

林语堂翻译思想评述林语堂是现代中国文化名人,也是伟大的翻译家,他的翻译成果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深远。
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对中国翻译事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林语堂的翻译思想是以“传神”为核心,他倡导翻译要忠实于原著,力求语言的传神,实现翻译的完美转化。
他认为只有真正地理解原著,把握其意境,才能把原著精神传达出来。
他在翻译中赞成逐字逐句地翻译,并注重语境的理解和分析,这在其翻译成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林语堂翻译的《红楼梦》就是一个典范,他将曹雪芹原著的感人深刻、曲折多变的情节和绝妙的艺术手法转化到英文中,使亚洲的文学传统为西方文学所了解。
林语堂的翻译思想还强调语言艺术的审美特性,他认为翻译首先要用文学艺术来完成。
他曾经说过:“翻译是一种艺术创作,它不仅是把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而且还要在其中表现出诗意和艺术的才华。
”他的翻译成果都具有强烈的艺术性,如《茶馆》、《钢琴课》等作品在西方世界广受欢迎,被誉为现代中国文学的佳品。
这种强调艺术性的翻译思想,带动了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使翻译作品更加完美、诗意更加深厚,让中华文化更深入地融入世界文化之中。
同时,林语堂在翻译的过程中也非常注重文化的传承,他认为翻译既是文化传承,也是文化创新。
他在翻译中力求表现中西文化的交融,将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念传达到西方社会,并通过翻译将西方文化所具有的人性思考和人文精神融入到中国的文化中来。
其中比较典型的是林语堂翻译的《草叶集》,他将中国古代隐逸诗人的生命和情怀注入到英文版的诗中,使这些优美的诗歌不仅在中国有了广泛的传播,同时也激发了全球文化交流与传承的热潮。
综上所述,林语堂翻译思想是翻译界学者和实践者必须借鉴的珍贵财富。
它以精益求精的态度,不断对传统翻译思想进行推陈出新,充分发挥翻译在文化传承和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将中国文化推向了世界的舞台中央。
我们在今后的翻译实践中,应该借鉴林语堂翻译思想,发挥翻译的作用,让文化的影响更广泛地传递,实现文化的互通和交流,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林语堂的翻译观

林语堂的翻译观作者:张雪芳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49期摘要:林语堂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学者、文学家和翻译家。
他认为翻译究其本质应该是一门艺术,并提出了忠实、通顺和美的标准,开辟了从心理角度进行翻译的崭新视角。
林先生的翻译思想在我们今天的翻译实践中仍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林语堂;翻译;翻译标准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中国当代文坛著名的作家、学者、语言学家,也是近现代将中国文化成功介绍给西方的文人之一。
他出生于福建漳州的一个小山村,父亲是当地的牧师,因此林语堂从小一直接受的是西式教育。
在念完了教会的小学、中学以后,林语堂受人资助得以到上海圣约翰大学继续学习,毕业后在清华大学教授英文。
凭借自身对东西方文化的熟谙以及深厚的中英文功底,林语堂不仅用英文直接创作了《京华烟云》、《风声鹤唳》、《武则天传》等佳作,同时还通过翻译《孔子的智慧》、《老子的智慧》、《英译庄子》、《浮生六记》等著作,孜孜不倦地向西方介绍中国、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人生哲学。
实可谓“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作为一位在中西文化、文学和语言修养方面均有深厚造诣的大学者,林语堂在翻译实践上颇有建树,他对翻译的见解也同样对我们如今的翻译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林语堂虽没有专门讨论翻译理论的著作,但他的翻译思想在1933年出版的《语言学论丛》中其所著的一篇题为《论翻译》的文章中可见一斑。
林先生在这篇译论中针对翻译的性质、目的、标准等核心问题都进行了论述,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一、是科学还是艺术长期以来,翻译研究者们对翻译的本质是艺术还是科学争论不休,科学是成规矩的,而艺术则恰恰相反。
林语堂先生坚定地认为翻译应当是一门艺术,他认为“译学无成规”,“翻译即创作”。
他本人在翻译过程中也十分注重翻译的美学特征,无论是翻译文学评论、戏剧、幽默作品、散文、诗歌还是文化典籍,林语堂都注重对“个性”、“性灵”的传达,既强调对原作艺术精神的保留,也通过翻译这一“再创作”过程展现了他所推崇的东方的生活趣味和人生哲学。
翻译是一种艺术——从《论翻译》看林语堂的翻译思想

1 6 最好 的培养外 语人 才的学校 。婚后 和妻子 一起前 去美 国
留学 ,在 哈佛 大学 取得硕 士学位 ,在德 国莱 比锡 大学攻 读语 言 学博 士学 位 。归 国后 ,从 事 教育 、写 作等 工作 。
来 到上海圣 约翰大 学继续学 习 ,而 这所学 校是 当时 中国
2 . 1 翻译 的标 准 在 《 论 翻译》 中林语 堂认 为翻译 的标准 问题应 该包 括 三个方 面 ,第 一是忠 实标准 ,第二 是通顺 标准 ,第三 是美 的标 准 ,与严 氏所 提 出的 “ 译事 三难 ”大体 上是相 符 的 。“ ‘ 忠实 ’就 是 ‘ 信’ ,‘ 通顺 ’就 是 ‘ 达’ ,至 于
西文化 ,一心 评宇宙文 章 ”来 评价 自己 ,著 有 《 吾 国与
目 林 语 堂 的 翻 译 观
《 翻译 论》这篇论 文代 表 了他早期对 翻译的见解 ,提 出 “ 谈 翻译 的人首先 要觉悟 的事件 :就 是翻译 是一种 艺 术。 ”而翻译 的艺术所依赖 的是 : 第一 是译 者 对 于原 文文 字上 及 内容 上透 彻 的 了解 ; 第二 是译 者有 相 当 的国文 程度 ,能 写 清顺 畅达 的 中文 ; 第三 是译事上 的训 练 ,译 者对 于翻译标 准及手 段 的问题 有 正 当 的见 解 。 这 三条之 间相互 联系 ,具 有 内在逻 辑性 。首先 ,译 者必 须能熟 练使用 源语和译 语 ,并能用 之写作 ,同时要 对原 文 的 内容把 握到 位 。其 次 ,译 者 要进 行 翻译训 练 。 最后 ,就是译 者对 翻译要 有主见 。但 如果要把 翻译 看作 种 艺术 ,那么 除了语言 能力外 ,译者 必须进 行 翻译方 面 的专业训 练 ,不 可随 随便便把 翻译视 作是 一种语 言转 换成另一种语 言的简单活动 。
《林语堂翻译理论》课件

02
01
03
1923年获得哈佛大学比较文 学硕士学位。
1928年受聘为北京大学英文 系教授。
04
05
1936年定居上海,从事文学 创作和翻译工作。
林语堂翻译理论的核心观点
翻译是一门艺术,需要译者的 主观创造性和审美判断。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 是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翻译应追求“忠实、通顺、美 ”的标准,其中“美”指的是 译文应具有文学美感,能够传 达原文的意境和韵味。
意译的实践要求译者首先理解原文的大意,然后根据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语法规则进行重新组织,尽可能地传达原 文的含义和精神。
意译的优劣
意译能够使译文更加流畅、自然,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语法规则。但是,如果过度意译可能会导 致译文失去原文的语言特色和风格,甚至曲解原文的含义。
直译与意译的优劣比较
• 直译的优势在于能够保留原文的语言特色和风格,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特色。但是,如果 过度直译可能会导致译文生硬、不自然,甚至产生歧义。相比之下,意译的优势在于能够使译文更加流畅、自 然,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语法规则。但是,如果过度意译可能会导致译文失去原文的语言特色和风格, 甚至曲解原文的含义。因此,在翻译实践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有时也可以将直译与意译 相结合,以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
林语堂的翻译理论促使人们更加深入地研究翻译 的本质、过程和技巧,促进了翻译研究的深入发 展。
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
提供了科学的翻译
方法
林语堂提出的翻译理论为译者提 供了科学的翻译方法,指导译者 在翻译过程中更好地处理语言和 文化差异。
提高了翻译质量
遵循林语堂的翻译理论,译者在 实践中更加注重翻译的准确性和 流畅性,提高了翻译的质量。
浅析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

浅析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第一篇:浅析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浅析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摘要:自古以来,对于翻译的标准,国内外许多翻译家都提出过自己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
比较著名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有:严复的“信”、“达”、“雅”;鲁迅的“宁信而不顺”;哲罗姆的“意译而非直译”等等。
本篇文章主要通过林语堂的译著《东坡诗文选》《浮生六记》等来分析其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忠实、通顺、美。
关键词:林语堂;翻译思想;忠实;通顺;美Abstract: From ancient times,many translators have their own translation ideology and translation theory about the criterion of translation.There are some famous translation ideologies and translation theories, for example: Yan Fu advocates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Lu Xun “Rather be faithful than smooth”;St.Jerome “transliteration rather than free translation” and so on.This passage will talk about Linyutang’s transl ation ideology and translation theory: faithfulness, fluency, and beauty.Keywords:林语堂,翻译思想,忠实,通顺,美引言当今世界已进入全球化时代,翻译成为当今人类社会各国各民族间不可或缺的重要交际手段和交往途径。
翻译已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翻译在我们的政治,社会,文化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语堂论翻译-论翻译中的语境篡谋
(三)文化语境的篡谋
文化语境主要指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知识信仰、风俗习惯、历史事件、行为准则等构成人们心理空间的意识形态体系或精神氛围,发表论文它在话语交际中起宏观定向的作用脚丫代写网
翻译过程中,“译者总在自觉不自觉地受到当时政治、思想意识、经济、宗教等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
”(李运兴,2000:122)文化篡谋在不同时期人们对“翻译伦理”的认识和表述上非常明显。
张培基、喻云根等在《英汉翻译教程》(1980年出版、2000年重印)一文中强调,译者的第一素养是“要有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和较高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水平,…要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深入理解原作的内容。
”立场、观点不同,译者的理解和分析就有差别,采取的方法必然影响原著的实现。
翻译历史表明,特定时期的意识形态有可能要求极端的方法操纵原著。
中国20世纪50年代流行的一本翻译教材在谈到翻译时虽然强调“信”是翻译的首要标准,却似乎自相矛盾地提出另一条准则,即,翻译活动必须服从译语文化的要求。
二、结语
研究翻译时,我们不能想当然地固守抽象的“忠实”,仅停留于文本内部的语言转换考察翻译的本质。
我们必须返回翻译活动的具体语境,从其源头追索“忠实”可实现的基本条件。
如果我们放弃传统的二元结构而采用动态多元的模式研究语境和翻译的关系,我们就能避免理论研究中西西弗斯的尴尬,开拓翻译研究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李云兴.语篇翻译引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2]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人文网络言语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成林,周明.劳伦斯文集[M].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
[4]萧立明.新译学论稿[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1.
[5]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6]Bassnett-MacGuire, Susan and André Lefevere, eds., Introduction:Proust's Grandmother and the Thousand and One Night: The 'Cultural Turn' in Translation Studies, in Transl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C]. Landon: Casell, 1990.
[7]黄忠廉.翻译变体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8]张培基等.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9]Loh Dian-yang. Translation: Its Principles and Technique[M]. Beijing: Shidai Press, 1959.
[10] Eagleton, Terry. Literary Theory: An Introduction. Minneapolis[M].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83.
[11]Hatim, Basil and Ian Mason. 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2]Nord, Christ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M]. Manchester: St.Jerome Publishing, 1997.
[13]Lemke, J. L. “Ideology, Intertextuality, and the Notion of Register” in J. D. Benson et al (eds.). Systemic Perspectives on Discourse, vol. 1[C]. Norwood: Ablex, 1985.
[14]Sebeok, T. A. (ed.) Encyclopedic Dictionary of Semiotics,
vols 1-3[C].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1986.
[15]Lefevere, André. “Transaltion: Its Genealogy in the West,”
in Sussan Bassnett-Macguire and André Lefevere (eds). Transl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C]. London: Casell, 1990.
[16]Gentzler, Edwin.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M]. London: Routledge, 1993.
[17]Paz, Octavio. “Translation, Literature and Letters,” in Rainer Schulter and John Biguenet, (eds). Theories of Translation: An Anthology of Essays from Drydon to Derrida[C].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18]van Dijk. Text and context [A]. In Explorations in the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of discourse [C]. London: Longman, 2004.
摘要:语境是交际者对话语活动赖以发生的社会情境的主观建构,它存在于认知心理系统,作为情境和言说的中介发生作用。
只有考察具体语境,从源头追
索“忠实”的框构和限制,放弃翻译传统研究的二元论,采用动态多元的模式
研究语境和翻译的关系,我们才能避免理论研究中西西弗斯尴尬,开拓翻译研
究的新局面。
关键词:话语交际;翻译理论;忠实;语境;篡谋
一、翻译的语境篡谋
(一)语言语境的篡谋
语言在明示暗示性代词指称、省略结构、非标记性重复词汇(结构)、关系
连词等形式接应方式上也存在差异。
翻译时对这类单元“自然而然”的变通通
常被理解为中性和透明,但根本原因却是译文“自然”对原文“自然”的侵
凌。
似乎,内容与形式一旦对立,翻译就不可避免地倚重和偏爱前者。
形式方
面的牺牲多数情况下被认为无关紧要。
可以说,翻译可能的一个条件取决于对
形式的某种篡改和舍弃。
译语语言对语篇的篡写可从“互文性”概念得到解释。
当符号由一个文本
进入另一个文本,两个文本之间便形成一种参照呼应的“互文关系(intertextuality)”。
(Lemke, 1985)Sebok (1986)将能构成文本互文的要素
归纳为七种:指涉(提及另一文本标题、章节指明来源)、套语、文学典故、自
我引用 (self-quotation)、惯常用语(被不断使用但出处不明的思想、观点)、谚语格言以及对某一先在文本体验的表达。
Lemke从另一角度指出,互文也存
在于具体文本和其所属的文本系之间。
同一类型文本组的互文包括四种相似,
即文体、主题、结构和功能。
“互文性”强调,一些文本要素能引发超越文本
的前文本(pre-text)的知识和价值体系,是一种通过暗含义 (connotation) 发挥作用的指意机制,而不仅仅是某种主观联想。
处理互文性要素时,必须注意它们进入文本之后的信息地位(语场、语式、语旨、时间、地点等特征)、作为话语行为的指涉意图以及与其它符号相互作用的符号功能。
除了考虑原语本身的互文关系以外,译者还需考虑它进入译语系统后的互文运作。
有时,译者会遇到非常尴尬的情况,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异,严格的直译可能增加读者负担,而采用通常的补偿手段,如加注、扩展等,原文的语篇特征又可能发生变化。
较为典型的一例莫过于Nabokov翻译的普希金作品《奥涅金》了。
他在译文所附的注释远远超过原文本身,结果,他的翻译更像一部阐释性学术著作。
另一方面,如果过分强调译语系统的互文,给原作强加上读者熟悉的形式,异域的文化色彩多半就会丢失。
西方小说早期被套上章回体结构,拜伦《哀希腊》被梁启超、马君武、舒曼苏、胡适等人套入元曲、七言古诗、五言古诗和离骚体,即是如此。
他们通过套用中国特有的文体和结构,在译作和本土文学之间强行建立了互文。
这样,接纳语境彻底改变了原文,语言间的差异被抹除,译语征服收编了原语。
这也许只是较为极端的情况。
实际翻译中,互文机制在语篇体式方面的控制不会采取纯粹的异化或归化,更多地是两种手段的糅合。
译文总是某种“杂合”,既不属于原生的异域文学,也非本土原创。
在强调多元化的今天,人们也许更主张直译,要求翻译尽可能忠实地保留原语自身的特色,但是,有一点不可否认,译语的允许和接纳才是原语移植之后得以获取新生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