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与3传播学生版

合集下载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学生版)-2024-2025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讲义全优学案(人教版)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学生版)-2024-2025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讲义全优学案(人教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知讲练考全优学案第二章《声现象》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学生版)一、声音的产生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__,________停止,__________停止。

发声停止了,但不影响原来产生的声音的传播。

2.①正在发声的物体叫____________,声源正在振动。

②声源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

如:a.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的振动发声;b.《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验证振动发声的实验必须满足两点要求,二者缺一不可:①明显感受(视觉或触觉等)到__________;②听到_______(可能没有明确说明)。

【讲练1】锣发声的时候用手按住锣面,锣就停止发声了,这是因为()A.手吸收了声音 B.手不能传播声音 C.手反射了声音 D.锣面停止振动【讲练2】以下几个现象能说明声音产生的原因的是()A.放在玻璃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后,钟声明显减弱B.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放在塑料袋里后没入水中,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C.拉小提琴时,在隔壁房间里也能听到悠扬的琴声D.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放在弦上的小纸片会被琴弦弹开。

【讲练3】如图所示,在鼓面上撒一些纸屑,敲一下鼓面,在听到鼓声的同时会观察到纸屑____________。

这一现象说明,发声的物体在___________,将敲响的鼓面用手按住,响声会消失,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

【讲练4】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溅出水花,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______________产生的,物理学中把这种研究方法叫做______________(选填“等效替代法”、“转换法”或“控制变量法”)。

【讲练5】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____产生的;花样游泳运动员能潜在水中听到音乐,说明___________能够传声;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___________(“大于”、“等于”或“小于”)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

2019年初中物理-八年级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3)

2019年初中物理-八年级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3)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自主预习探新知】【新知初探】一、声音的产生1.产生条件: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产生的,一切正在______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源:正在________的物体叫做声源,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是声源。

二、声音的传播1.介质:能传播声音的______叫介质,传声的介质既可以是气体、固体,也可以是液体。

2.声波:声音向外传播时会使______(如空气)形成波动向远处传播(如图所示),这就是声波。

3.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________不能传声。

三、声速1.定义:声音的________,其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________。

2.影响因素(1)介质:在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________,声音在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是v固体>v液体>v气体。

(2)温度:声速还与__________有关,相同介质,温度不同,声速也不同。

1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____,而25 ℃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6 m/s。

四、回声1.回声产生的条件:声音的________。

人们把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做回声。

2.人耳能分辨出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反射回来的声音到达人耳的声音比原声晚_______以上。

否则,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3.人听到声音的过程如图所示,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________,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预习自测】1.如图所示,将悬挂的乒乓球轻轻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到乒乓球被音叉多次弹开;声音消失,乒乓球便会停止运动,此现象表明声音() A.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可以通过固体传播C.不能在真空中传播D.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2.(2015·桂林)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听到声音逐渐变小,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罩内,听到声音又逐渐变大,这个现象说明()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B.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C.空气阻断了声音的传播D.玻璃罩阻断了声音的传播【合作探究破疑难】),能感觉到声带的振动;在鼓面上放上一些纸屑,用力敲鼓,会看到纸屑在鼓面上跳动(图乙);音叉被敲击后发出声音,把音叉插入水中,会看到水花四溅(图丙)。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教材分析】初中课标的要求是: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是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二章第一节,是声现的方法得出声音是振动产生的,此外通过组织学生例举生活中振动发声的实例,巩固知识突出重点;对于声音的传播可采用实验与师生谈话的形式引导学生推理总结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突破教学难点;对于声速由于难度不大,可由学生自行观察“小资料”分析讨论得出相关结论。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的传播速度受温度和不同介质的影响,回声;认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会利用声音的传播特性解释有关的物理现象以及声速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经过学习声音的产生的过程,体会通过实验与分析方法在物理学习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关注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重点、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难点:真空中不能传声【教学方法】运用实验法、谈话法和讲授法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通过口述现实生活中的声现象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提出问题:(1)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3)声音的传播速度与那些因素有关?知识教学(一)声音的产生:实验:1)拨动张紧的橡皮筋。

(2)分别用手触摸正在说话和未说话时候的咽喉。

(3)用手触摸正在发声和未发声是的小音箱喇叭内壁。

学生讨论:学生说出亲身感受到的、听到的和看到的实验现象。

分析:(1)振动的橡皮筋、喇叭内壁振动、咽喉(声带)振动,有声音发出。

(2)橡皮筋、喇叭内壁、咽喉(声带)不振动,没有声音产生。

归纳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也停止。

(二)声音的传播:1、实验演示——真空罩实验师:抽去真空罩中的一部分空气,同学们听到闹钟声音的音量如何变化?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生:音量减小了;原因是真空罩中的空气减少了。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声音的传播》优质教案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声音的传播》优质教案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声音的传播》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2. 掌握声音传播的三个特点;3. 学会用简单的实验方法观察声音的传播;4.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PPT;2. 视频或声音播放设备;3. 实验材料:铃铛、木块、皮球等。

三、教学过程第一节:声音的产生1. 观看教学视频,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声源的分类。

2. 利用实验材料,让学生亲自操作,产生不同声音。

3. 引导学生总结声音的产生规律。

第二节:声音的传播1. 利用PPT展示声音的传播过程,并讲解声音传播的三个特点。

2. 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观察实验,如用手握住一个铃铛,观察声音传播的效果。

3.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设计自己的实验,观察不同材料对声音传播的影响。

第三节:声音的消失1. 利用实验材料,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声音的消失规律。

2. 引导学生分析声音消失的原因,并总结出结论。

四、教学总结1. 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消失;2. 提问学生有关声音的问题,鼓励他们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感受;3.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观看视频、实验探究、小组合作等,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但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的实验操作不够细致,需要进一步加强实验技巧的培养。

下一节课将对声音的特性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通过实例讲解和互动讨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

初中物理教育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声声音的产生与传播PPT

初中物理教育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声声音的产生与传播PPT

•许多动物听声范围与人不同,狗和猫 可以听到超声;蝙蝠和海豚可以听到 10000Hz以上的超声;水母可以听到 8Hz~13Hz的次声。
人耳的听声能力
•频率(f):物体在1秒钟内振动的次数 •频率的单位:赫兹,简称赫,符号是Hz。 •可听声:20Hz~20000Hz •次声:低于20Hz的声。 •超声:高于20000Hz的声。
关于声音你想了解的问题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声音为什么有大、有小? ¤为什么不同的物体发出的
声音不同?
实验1:朗读下面一句话,朗读时用手摸着喉头 部分,手有什么感觉?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实验2:将刻度尺三分之二伸出桌边,一手将另一端
二、声的传播
水滴入水中
1、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探究结论:
声音是靠介质传播的, 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声音也能在液体中传播
•音乐家贝多芬在28岁时不幸患了耳疾。 为了继续进行创作,他用一段木棍一端 顶在钢琴的盖顶上,另一端咬在牙齿中 间,这样来听自己作品的音响效果。用 这样的方法他完成了《第九交响曲》等 举世闻名的不朽作品。贝多芬的木棍起 了什么作用?
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箜篌是我国特
有的一种大型 拨弦乐器,你 知道它们是靠 什么发声的吗 ?
¤笛子是一种最常见的管乐器,你
知道它是靠什么发声的吗?
长笛、箫等吹奏时,__空_气_柱__振动 发声;小提琴、吉他、钢琴等弹 奏时__弦___振动发声。
“风声、……、读书声,……”
各是什么在振动发声?
•听火车的声音
常温时一些物质中的声速(m/s
信)

空气

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5篇)

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5篇)

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5篇)写好教案是上一堂优质课的前提及保证。

那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大家了解吗?下面是精心为大家整理的5篇《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篇一课题§1.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总课时4知识目标1. 知道声音事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物质3. 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能力目标利用声速计算距离和测距方法情感目标了解天坛的回音壁,增强爱国热情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和回声及其利用教具板书设计§1.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

声音是如何被听到的声源发出声音〉通过介质传播〉被耳朵和人脑感知二。

回声声音遇到障碍物后返回的现象利用回声计算距离s=vt教后小结时间教师活动时间学生活动一。

新课引入我说上课,这个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个声音的声源是什么?然后是怎么样传播的?最后大家就听到了这个声音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学生阅读阅读材料“人的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闭合书本,用自己的语言回答上面的问题总结人耳听到声音的全部过程自己说话的声音自己能不能听得到?有一次,我去登泰山,到了山顶的时候,我对这后面的人大声叫了一声,结果我听到了我叫的声音,而且听到了两次,你们有没有先后两次听到自己同样的声音过?这是怎么回事啊?原来是因为回声阿!讲述: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例如在野外活动时,对着大山喊一声,你可能听到好几次回声。

如果回声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耳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来。

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的深度、冰山的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等。

原声与回声要隔0.1s以上我们才能听见回声。

请同学们算一算我们要听见回声,离障碍物体至少要多远?首先,我们应该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解:340_0.1/2≈17米。

(2)利用回声测距离时间教师活动时间学生活动例题:某同学站在山崖前向山崖喊了一声,经过1.5秒后听见回声,求此同学离山崖多远?解:340_1.5/2≈255米。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梳理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梳理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产生:声是由物体的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停止,发声也停止。

震动发的声音可以记录下来,早期的机械唱片、近期的磁带、激光唱盘、存储卡等都能记录声音。

2、传播:声由传播,一切固体、、都可作为介质来传播声音。

通常听到的声是靠作介质传播的;不能传声,所以月球上不能面对面的交谈。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着。

3、声速:(1)声速表示声音传播的,它的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

声速的大小跟有关,还跟介质的有关。

15℃空气中的声速为 m/s 。

在不同介质中声速(同、不同)。

声在中传播最快,在中传播最慢(固体、液体、气体)。

(2)、在装水的钢管的一端敲一下,另一端的同学听到三次敲击声,第一次敲击声是传来的,第二、三次敲击声依次是、传过来的。

4、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就会回来,再次听到声音,通常称为回音或。

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秒以上人就能听到回声;如果不到,回声与原声相混使原声加强,觉声音更响亮。

发声体距离障碍物的距离至少要大于米才能产生回声。

利用回声测距离:s= .,利用回声探测鱼群、测海的深度等。

*5、人耳的构造和人耳感知声的过程:物体产生的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以的形式传播,引起振动,然后通过传到大脑,这样我们便听见了声音。

这是耳传导感知声。

感知声还有一种途径:就是骨传导感知声。

P31第2节声音的特性1、声音的三要素指的是音调、、①,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决定的,越大,音调越高。

②,它是指声音的大小、强弱,它跟发声体振动的有关,还跟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越大,距发声体越近,越大。

③,它是指不同发声体声音特色,不同发声体在音调和响度相同的情况下,是不同的。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说课稿(精选10篇)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说课稿(精选10篇)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说课稿〔精选10篇〕篇1:小学科学《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说课稿一、在新时期下,新的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展开。

此时一堂课是否符合新的课改精神,首先要看它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根本的科学探究理论,从被动承受到主动探求,在锻炼才能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技能,理解科学技术,从而融入到社会中去。

所以本堂课要在改良课堂教学形式,注重学生全员参与和全面活动,改良实验的配置与设计,注重效果反应,让自主探究得以坚持等方面多下功夫。

二、教材分析^p本节课是声音局部第一节,同时也是这一局部的重点。

“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是新课标明确要求的,同时回声现象也是学生们在生活中非常感兴趣的问题。

这一局部的素材刚好可以表达出让学生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过程。

在新课标下声音处于运动和互相作用这一大局部中,它既属于一种运动,同时在现象上也有它的独立性。

所以本节课无论从课标要求,还是学生自身开展要求上看都处在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

三、学生分析^p学习本节课的学生首先已经具备了机械运动和力的知识,物理思想已经有了一定根底。

但他们的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根本思维方式,喜欢动手动脑,对直观内容比较感兴趣。

但欠缺对问题的深化考虑及理性化的思维过程。

因为本节课主要是从现象入手,而得出比较简单的结论。

所以在细致设计探究与活动过程之后,学生的学习是不存在问题的。

四、课程目的1、知识技能: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认识真空不能传声,认识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理解回声测距及在消费、生活中的应用。

能从给定的信息中获取知识。

2、过程方法: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在观察物理现象和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树立民族自豪感。

五、重、难点声音的传播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在回声上还存在一些难点。

六、教法与学法对于本节课的三个知识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进展教与学:1、对于“振动发声”采用学生观察,归纳探究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基础题:1.声音是靠物体的________产生的,声音能在______、_______、_______物质中传播,但不能在________中传播.2.龙舟赛时,阵阵鼓声是鼓面的__________而产生的,并经_________传入人耳.3.如图3-1-5所示,图甲为人敲鼓,能发出悦耳动听的鼓声,这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________产生的;图乙为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就听不到铃声,说明声音的传播依赖于________________.4.钓鱼时不能大声喧哗,因为鱼听到人声就会被吓走,这说明______________.5.某人对着山崖大喊一声,经1.2s听到回声,则此人离山崖的距离大约是_____m.(m/s)6.如图,当敲响音叉后用悬吊着泡沫塑料接触发声的叉股时,泡沫球会被______,这个实验说明一切正在发声物体都在___________.7.东城小学的同学敲锣打鼓列队欢送新兵入伍,这锣声、鼓声是由于锣面和鼓面的_________产生的,再通过_________向四周传播开来.8.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_________m/s,北宋时代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着: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帛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夜晚,进行侦察的侦察员为了及早发现情况,常将耳朵贴在大地上倾听敌人的马蹄声,是因为声音在固体中比气体传播得______.10.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米/秒.11.通常我们听到声音是靠____________传播的.12.一架在3015米高空飞行的飞机,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35米/秒.则飞机发出的声音传到地面所用的最短时间是________秒.13.声音是由于物体的_________而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_.14.人耳能区分开回声和声源的条件是二者相差_____秒以上.15.要使笛子发出声音,必须用口来吹,使管子里的___发生___.A级1.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秒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A.1秒B.0.1秒C.0.01秒D.0.001秒2.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A.快B.慢C.一样快D.无法比较3.声音是由发声体的________而产生的.()A.运动B.振动C.温度升高D.体积膨胀4.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传来的.A.电磁波B.真空C.空气D.耳朵的鼓膜5.关于声音的传播,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A.声音借助介质以波动形式传播B.声音在真空中以很小的速度传播C.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D.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随着提质的不同而不同.6.人耳能分清原声和回声的时间间隔应大于0.1s,所以要能听到自己拍手的回声,人离障碍物的距离应()大于17m B.大于34m C.小于17m D.小于34mB级7.甲在足够长的有水自来水管一端打击一次,乙在另一端用耳朵伏管听,能听到()A.一声B.最多声C.3声D.4声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大于光的传播速度B.声音在空气中比在金属中传播得快C.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D.在旷野里谈话比在屋子里响亮9.有一山峡宽1200米,两旁都是竖直徒壁,有一人在山峡内放一枪,头两次回声间隔5秒,则人离两壁的距离是(设声速v=340米/秒).()A.1025米,175米B.600米,600米C.1000米,200米D.850米,350米计算题B级1.小明站在桥上,可以看见远处河边上一个妇女在用棒槌拍衣服,但是每当她高举起棒槌时,小明却听见了拍打衣服的清脆声,这是什么原因?假设她每秒拍两次,洗衣服处距桥大约多远?2.在平直双轨线铁道上,甲、乙两列车以大小相同的速度匀速反向行驶.甲车鸣笛后5s,乙车上人听到,再过40s,两车恰好相遇而错车.求甲车鸣笛时两车间距离.3.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约为1530m/s,为了开辟新航道,探测船的船底装有回声探测仪器,探测水下有无暗礁,如图所示,探测船发出的声音信号经0.6s被探测仪接收,求障碍物到探测船的距离.4.甲用锤敲打物体时听到的却是前一次敲打时发出的声音,求甲、乙之间的距离.5.甲把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乙在铁管另一端敲一下,甲听到两次响声.如果铁管长为l,铁和空气传播声音的速度分别为、,求两次响声间隔的时间.6.站在百米赛跑终点的计时员,在听到发令员的枪声后才按表计时,测得运动员的成绩为13.69s,求运动员的真实成绩是多少?(设当时气温为15℃,无风)提高作业(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作业导航】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回声声的传播需要介质声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15 ℃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 m/s 测声速的方法一、填空题1.凡是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___,发声体的_________ 停止了,发声也就停止了.2.通常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比在液体中传播得_________,声音在水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_________ .15 ℃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_ m/s.3.雷雨天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因为_________4.甲乙两个同学研究声音的传播现象,甲同学把耳朵贴在一根很长的钢管上,乙同学在钢管的另一端敲了一下,甲同学能够听到_________次敲击声.5.你知道超音速飞机吗?按常温下声音的传播速度计算,超音速飞机的速度至少应大于_________ km/h.6.声音要靠_________传播,某同学测出声音在空气中2 s的时间内传播的距离是690 m,由此他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_________m/s.7.我们知道月球上没有空气,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听不到对方的讲话声,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不能传声.二、选择题8.(多选)关于声音的发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只要振动就一定能发出声音B.声源一定在振动C.不振动的物体不发声D.振动快的物体能发声,振动慢的物体不能发声9.在相同的条件下,声音在下列三种介质中传播速度由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是A.铝、海水、空气B. 铝、空气、海水C.空气、铝、海水D.空气、海水、铝10.你有这样的体会吗?当你在旷野里大声唱歌时,不如在房间里大声唱歌听起来响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旷野里空气稀薄B.在房间里原声和回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C.房间里空气不流动D. 以上说法都不对11.当气温是15 ℃时,你要想听到自己的回声,你到障碍物的距离至少为A.340 mB.170 mC. 34 mD. 17 m1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教室里讲话时听不到回声是因为教室里没有回声B.百米比赛时,计时员听到发令枪响时开始计时C.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 m/sD.声音能够在任何物体中传播三、计算题13.某同学走在两山之间大喊一声,听到一个回声,经过6 s后又听到另一个回声.这个同学到两山的距离分别是多少?(已知两山相距1200 m,当时气温为15 ℃)14.我们可以利用回声测量海洋的深度,当从海面发出声音3 s后接收到回声时,测量出此处海洋的深度是多少?(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40 m/s)15.某实验小组为了测定声音在水中传播的速度,使两只船在水中相距17 km.一只船上的学生将一个发声体放入水中,当发声体发声的同时,船上的灯闪亮;另一只船上的学生在水里放一个听声器,他们看到灯闪亮后经过11 s收到了发声体的声音.请问他们测出声音在水中传播的速度是多大?16.某司机驾驶汽车穿过山洞后以54 km/h的速度向远离高山的方向驶去,司机在鸣笛4 s后听到了鸣笛的回声.问此时汽车离高山的距离有多远?创新训练(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同步创新训练1.图1—1中的喇叭在“唱歌”,看到纸盆上的纸屑上下跳动.这个现象说明嗽叭发声时,纸盆在不停地_________.2.如图1—2,笛子发出的声音是_________振动引起的.图1—1 图1—23.锣发声的时候,用手按住锣面,锣声就消失了,这是因为_________.4.我国古代科学名著《梦溪笔谈》中有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时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汽车和机械修理工常常用木棍(或者尺子、螺丝刀等)的一端顶在运转的机械外壳上,另一端靠在自己的耳朵上,就可以更清楚地听到机械内部的异常杂音;间谍把铁块按在墙壁上,再将自己的耳朵贴在铁块上,就可以听到隔墙的谈话声.这些都是因为_________也能传声.5.海豚能随驯兽员的哨声在水中表演节目;花样游泳运动员能随音乐起舞;掌声会吓跑鱼塘中的鱼.这是因为__________.6.通常人称月球上是一片“死寂的”空间,它的意思是“无声”,其原因是月球表面没有_________________.7.声音在以下几种介质中传播时,传播速度最大的是A.空气B.水C.酒精D.钢管8.下列关于声音的发生,正确的说法是A.正在发声的物体在振动B.物体振动停止后还会发出很弱的声音C.振动停止,物体的发声也停止了D.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9.动画片《星球大战》中,神鹰号太空船将来犯的天狼号击中,听到天狼号“轰”地一声被炸毁,神鹰号宇航员得意地笑了.你觉得这段描写符合科学道理吗?10.超音速飞机的飞行速度常用马赫数表示,马赫数指的是声速的倍数.某超音速飞机的马赫数为2.6,那么它的飞行速度为多少m/s?11.如何进行下列探究活动?小明在家中听音响时,忽然想到课本上说声音能使空气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并以此把声音传播到远处.“我怎么看不见?这种说法到底对不对呢?”他想了一会儿,起身找来一个碟子、一段铁丝和一勺洗衣粉,用它们做了一个实验证明课本上的说法是正确的.假如你是小明,请写出你的实验过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活动与探究〔课题〕谁先欣赏到音乐〔内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北京电视台同时转播首都剧场的音乐会实况.首先欣赏到节目的究竟是剧场里离演奏者10 m 以外的观众呢?还是远在1000 km以外的上海无线电听众或电视观众呢?〔过程〕问题提出后,许多同学不知怎么回答才好.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想,然后寻求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要解决此问题,同学们首先要通过查阅资料,弄清楚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无线电波和光波都是电磁波,只是广播用无线电波的波长较长而已.第二,电磁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即光速)约3×108 m/s.第三,声波是一种机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 m/s(15 ℃).同学们搞清以上的几个问题后,可以做这样的估算:无线电波传送1000 km所用的时间为t1= = s= s上式中c为光速,s1为北京到上海的直线距离.声波传送10 m所用的时间为t2= = s= s上式中v为声速,s2为演奏者与现场观众的距离.〔结果〕比较一下数字,很显然,无线电波从北京到上海所需时间只有声波传到现场观众所需时间的 .毫无疑问,是无线电听众和电视观众首先“欣赏”到音乐.不过,这指的是听觉;视觉却不同.因为电视传送图像,首先要把景物的影像按程序自左到右、自上而下一行一行地扫描变成电信号,然后,通过一系列加工处理后,再用高频无线电波发送出去.当电视接收机收到信号后,先把电视信号取出,再送到显像管,并按原来的顺序还原成图像,这样组成一幅完整的影像需要40毫秒,加上无线电波传播时间在内总共约需43毫秒.如果考虑到北京到上海要用微波(一种超高频无线电波)接力传送,因电波走的是折线,时间还要更长些.但是剧场观众观看演奏者的表演,几乎是与演出同时的.所以电视观众比剧场观众看到“慢”而听到“快”.空气中的声速只有光速的百万分之一,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是很多的:雷雨时电闪雷鸣,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而后听到雷声;百米赛跑时,站在终点的计时员总是看着发令枪的烟雾按动秒表开始计时的,如果听到枪声开始计时,这样必然会造成计时误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