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doc

合集下载

《3.1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2023-2024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3.1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2023-2024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教学设计(二)教学过程活动三: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老师讲课的声音通过什么传递到学生的耳朵呢?【教师提问】水里游泳的人能听到岸上的声音吗?【教师活动】请三位同学上台:甲乙两位学生来用土电话讲悄悄话,丙同学站在乙同学旁,让乙丙同时回答甲讲的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固体能传声,且传声性能比较好。

【教师活动】用真空罩实验向学生讲解,真空不能传声。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例题】君君在游览某文化长廊时拍下了一幅如图所示的古诗碑帖,诗中所描述的寒山寺的钟声主要是通过空气传播到客船上的.活动四:声音的传播速度【教师活动】用图片展示趴在铁轨上大概判断火车的距离。

【教师提问】学生这是为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查阅书本38页,并让学生总结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一般情况下声音的传播速度:固体>液体>气体,声音15℃时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例题】请根据表中数据回答问题.(1)温度为15 ℃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2)空气中的声速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填“增大”“减小”或“不变”).(3)一般情况下,固体中声音传播的速度大于液体中声音传播的速度,液体中声音传播的速度大于气体中声音传播的速度.(均填“大于”或“小于”)活动五:回声【教师活动】用视频展现回声现象,并讲解回声是:声音传播出去并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并向学生补充在天坛里面有三处比较著名的声学建筑,一是圜丘、回音壁、三音石。

【教师回答】回声到达耳朵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分开。

我们可以利用回声测距离。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节课是一节科学探究课,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本节在本章起到基础的作用,为学习后两节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

八年级的学生对声音有一定的了解,有大量的生活经验,但是学生仅仅懂得如何制造声音却没有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进行思考,这就需要老师激发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

八年级物理全册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新版)沪科版.docx

八年级物理全册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新版)沪科版.docx

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学点1声音的产生阅读教材用4〜丹5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声音大家都很熟悉,你能设计儿个发声的小实验吗?[答案]略问题2: (1)扬声器播放音乐时,放在纸盆上的泡沫塑料小球会不断地跳动,说明纸盆在振动。

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是转换法。

(2)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插入水里,会看到水花飞溅。

你知道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吗?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是」法。

用手握住正在发声的音叉,还能听到声音吗?—不能听到声音—。

rani图3-1-2(3)用手触摸自己咽喉处,发出“啊一一”,有什么感觉?[答案]感觉声带在振动。

问题3:实验器材:音叉、泡沫球、细线、直尺、小鼓、锣、扬声器等。

(1) 你怎样使物体发声?能不能使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答案]敲鼓发声,按住鼓面停止发声;敲音叉发声,握住音叉停止发声……(2) 观察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何区别?[答案]物体发声时在振动,不发声时物体不振动。

(3) 正在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答案]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总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学点2声音的传播提出问题:声音的传播需要什么条件呢?猜想与假设:根据上面的活动和你的生活经验,提出你的猜想:声咅的传播可能需要介质O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1) 讨论:列举生活中哪些物质可以传播声咅。

空气、水、桌子、墙等。

(2) 根据以上思路,设计实验。

选用的器材:略。

(3) 写出简单的实验过程。

[答案]略(4) 真空能传声吗?①观察教材丹6的真空铃实验,完成以下填空。

现象:用抽气机逐渐抽出瓶中的空气,你听到的声音变小,当抽到一定程度时,还能听到铃声吗? 不能听到O 能得出什么结论? 传播声音需要介质。

拔掉抽气管,让 空气进入瓶中,你是否又能听到铃声? 能。

②观察:取一双层玻璃水杯,玻璃之间的空隙是 真空。

做一做:准备两部手机,将其中的一部放入水杯中,拧好杯盖,用手中的手机拨打杯中的手机,能不能听到杯中的手机发出的振铃声? 不能听到。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教案: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第3章的第1节,主要涉及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具体内容包括:1.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 声音的传播:介绍声音需要介质进行传播,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 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其中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音色与材料和结构有关。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理解。

难点:声音传播条件的理解,以及音调和响度的区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扬声器、尺子、气球等)。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和描述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声音现象,如敲击物体、吹气球等。

2. 知识讲解:通过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以及声音的三个特性。

3. 实验演示:进行声音产生与传播的实验,如振动扬声器、吹气球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回答有关声音产生与传播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利用声音的特性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一个简单的噪声控制装置。

6. 作业布置:布置有关声音产生与传播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振动→ 声音2. 声音的传播: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真空3.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七、作业设计1. 填空题:(1)声音是由______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作为介质。

(3)音调与______有关,响度与______有关。

2. 问答题:(1)请简要描述声音的产生过程。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优秀教学案例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优秀教学案例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沪科版八年级物理3.1节中,我们走进了声音的世界,探索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是一个充满趣味和启发性的教学内容,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声音这一物理现象,并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本案例以“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为主题,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分析,使他们在实践中掌握物理知识,培养科学思维。
4.教师总结各小组的讨论成果,给予评价和反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知识点。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声音产生和传播的原理,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
3.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进行强调,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4.鼓励学生提出疑问,教师进行解答,消除学生的困惑。
(二)问题导向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策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们将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声音产生和传播的奥秘。例如:“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我们在水中说话,声音会变得不一样?”“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吗?”等问题。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逐渐掌握声音产生和传播的相关知识。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认识,引导他们提出问题,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通过播放科普视频,让学生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点,激发他们对新课的兴趣。
(二)讲授新知
1.教师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声音产生的基本原理,如振动与声音的关系、声波传播等。
2.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和特点,如固体、液体、气体中声音传播的对比。
(四)反思与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首先,鼓励学生在课后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不足,思考如何改进学习方法。其次,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肯定他们的进步,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此外,还可以通过课堂测试、小组评价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以便调整教学策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八年级物理全册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新版)沪科版.docx

八年级物理全册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新版)沪科版.docx

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咅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咅传播需要介质,声咅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1、通过事例以及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1、声咅的产生和传播。

2、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会提出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提出有意义的问题。

【教学准备】扬声器、音叉、音乐芯片(或小闹钟)、瓶口插有玻璃管的软木塞的广口瓶,装有鱼儿的玻璃缸、抽气机、鼓、小纸人【教学方法】启发诱导式与实验探究式教学相结合【教学过程】一、声音的世界播放根据课本P34图3—1、图3—2、图3—3、图3—4素材制作声形并茂的课件、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世界。

师:在这声音的海洋中,你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问题?生:讨论、交流后提出问题:声咅是怎样产生的?声咅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耳朵里?我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师:大家提的问题提得很好,接下來我们先来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请每位同学用手指放在自己正在发声的喉头有什么感觉?生:正在发声的喉头在振动。

播放蟋蟀中鸣叫的录像片或光盘,让学生观察正在鸣叫的蟋蟀翅膀在振动。

师:你还不知道哪些动物鸣叫时的姿态?生甲:蜜蜂快速扇动翅膀引起空气振动发出嗡嗡的响声。

生乙:鸟鸣叫靠的是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

生丙:青蛙鸣叫是靠气囊的振动发声的。

生丁:雄蝉鸣叫是腹部下方有一层薄薄的发音膜,当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振动,这些振动通过共鸣室的放大,最后发出非常响亮的声音来。

• • •师:同学们讲得好,说明你们对生物很感兴趣,观察很仔细•你们知道有一种树叫笑树吗? 笑树是怎么发出声音的?原来笑树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发岀声咅,就像人的AVr -z±r师:根据以上例子,你可得岀什么结论?生:声音与物体振动有关。

九年级物理《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沪科版

九年级物理《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沪科版

第三章声音的世界沪科版《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需要在介质中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3、知道声速跟介质种类和介质温度有关。

4、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传播。

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声速跟介质种类和介质温度有关。

难点: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教具:录音机和录有歌曲、瀑布声、琴声、电锯声的录音带;音叉、用线悬挂的泡沫塑料球;小闹钟。

学具:橡皮筋、小鼓、薄钢尺,其他能发声的物体。

教学设计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节课由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入声音的世界,着对于初二学生来说,比较容易接受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出培养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学习的精神,注重突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另外,分组活动、参与交流与评估等教学方式的运用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也锻炼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第三章声的世界(学案)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知道声音是以何种形式传播的?3、了解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的传播有何不同?二、学习指导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阅读课本p30-32,观察教材提供的几幅图,总结物体发音时的共同特征。

你能让身边的什么物体发声?说说你的具体做法。

诗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表明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发出声音。

试举出生活中的实例,并相互讨论、交流不同发生体发声时的特征。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阅读课本p32-33后思考下列问题:(1)声音的传播条件是什么?你是从哪些实验(或事实)推理得出得结论?(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有何不同?讨论一下,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3、耳朵为什么能听到声音?人的耳朵是听觉器官,由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组成,突出在外的是外耳的耳廓,还包括外耳道和鼓膜,它们的作用是收集声音、传递与感觉声音的振动;中耳由鼓室、咽鼓管和乳突小房组成,是传递声波的重要结构;声波引起鼓膜振动,然后通过听觉神经传到大脑,我们便听到声音。

沪科版《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沪科版《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沪科版《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2.掌握声音的传播方式;3.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4.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和实验能力。

二、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音叉;–弦线;–缸状物;–音箱;–手电筒。

2.实验材料:–细线;–铅笔;–纸张;–铃铛。

3.教师准备:–教科书《沪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情境1.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一些现象:击鼓、报警器、电话响铃等,让他们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引导学生回顾和了解上一节学过的内容:“光能如何传播?”第二步:讲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通过板书和图片,向学生介绍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振动时会使周围的空气产生压缩和稀薄,从而形成声波,传播到人耳就能听到声音。

2.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传播方式有哪些?教师借助实例,引导学生回答,并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当讲解。

–空气传声:任何物体在空气中振动产生声音,人耳便能听到。

–固体传声:声音能够通过固体材料进行传播,比如传感器,手机等。

–液体传声:声音能够通过液体来传播,比如声音在水中传播,鲸鱼的歌声。

–眼、耳传声:使用特殊的仪器,可以将声音转换成电信号传输到耳朵,盲人可以通过触摸听到声音。

第三步:进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实验1:实验声音的产生–材料:音叉、弦线、缸状物–步骤:将音叉固定在弦线上,拨动音叉,将音叉放在缸状物里,观察声音的变化。

–结果:音叉振动时产生声音,声音通过缸状物传播,放大了声音。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音叉在缸状物里声音会放大?–讲解:缸状物能够将声音传导到更大的空间中,使声音变得更大。

2.实验2:实验声音的传播速度–材料:纸张、铃铛–步骤:在纸张上涂抹一层水,将铃铛放在纸张中央,轻轻敲击铃铛,观察纸张的变化。

–结果:铃铛敲击声会使纸张振动,水滴会受到振动的影响向外扩散。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纸张会受到振动的影响?–讲解: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并引起物体振动,所以纸张会受到铃铛振动的影响。

最新沪科版物理八年级3.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4.doc

最新沪科版物理八年级3.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4.doc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课程理念的渗透和学生个性的培养〕根据课堂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境,适时进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尽可能使学生在各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

〔学生现状〕由于传统教学的影响,学生对物理探究课的教学形式还有某些不适应的地方,如同学间的合作、师生间的交流还不够熟练,不够大胆,这需要教师的鼓励与培养。

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如何进行实验,实验中出现与探究课题偏离或与生活常识矛盾时,应如何对待,也需要教师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并鼓励他们大胆尝试。

总之,培养学生尽快适应探究课的教学,既需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逐渐提高,更需要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给予恰当指导。

〔实验探究中可能出现的情况预测及处理方法〕1. 有的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可能将本章后面的声音知识提出来。

如:响度、音调、音色、次声等。

对于提出这类问题的学生,应予以鼓励,并告知大家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学习探究的课题,只是本堂课可能时间不够,需留待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进行探究,并对学生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予以肯定。

2. 学生可能得到有错误的认识和结论。

不轻易否定学生的认知成果,可建议学生反复实验、收集证据、查找资料以获得有关的信息,通过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来让学生自己纠正前面的错误,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勇于认错、改错的品质。

3. 学生可能提出目前还无法解释清楚的问题。

赞赏学生的勇气,并建议查找有关资料,了解弄清这样的问题,还需要哪些知识,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4. 可能将实验探究当作游戏。

教师可利用物理知识,帮助学生将这个游戏变得更加有序和有趣。

使学生明白知识的获得,会使平淡的活动变得更有乐趣,从而引导学生逐步走上科学探索之路。

5. 出现教师也未曾预料的实验方法、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沪科版《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要有介质。

2、从生活、自然现象的实例中引出物理问题,使学生觉得物理就中身边,对物理有亲近感。

3、培养使用手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物理实验的习惯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难点: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会提出问题。

教学过程:一、声音的世界学生阅读图3-1~3-4,(或播放此类声音),让学生感觉声音的世界。

补充一例:大家知道吗,有一种笑树,风一吹,笑树就能发出声音?原来笑树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发出声音,就像人的笑声。

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大家先来做个实验:请每位同学用手指放在自己正在发声的喉头有什么感觉?(正在发声的喉头在振动)引导学生举例:蜜蜂快速扇动翅膀引起空气振动发出嗡嗡的响声。

鸟鸣叫靠的是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

青蛙鸣叫中靠气囊的振动发声的。

雄蝉鸣叫是腹部下方有一层薄薄的发音膜,当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振动,这些振动通过共鸣室的放大,最后发出非常响亮的声音来。

总结:由观察和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各种乐器在演奏时都是通过相应部位振动而发声的。

三、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提问:发声体并不是直接贴着耳朵,为什么我们能听到声音?演示实验“声音的传播”,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声音逐渐减小,最后消失)。

说明:空气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学生观察图3-11,另外,同学们在游泳时,潜入水中,也能听到许多的声音。

说明:水可以传声。

学生小实验3-:说明:木头可以传声。

总结:空气、水、木头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可见传播声音需要介质,传声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学生阅读图3-13(人耳的结构):振动物体产生的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以波的形式传播。

声波引起鼓膜的振动,然后通过听觉神经传到大脑,这样我们便听见的声音。

对照表(声音在常见物质里的传播速度),分析:声音在不同物质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速度是v固>v 液>v气在1标准大气压下,15oc的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v=340m/s。

四、回声学生阅读信息窗——“天坛回音壁”,介绍,如果要听到回声,时间间隔至少要0.1秒。

回声可加强原声,或测量距离。

五、本节小结,作业:1,2题。

六、板书设计第三章声的世界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成传播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

七、教学后记2018-03-14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要有介质。

2、从生活、自然现象的实例中引出物理问题,使学生觉得物理就中身边,对物理有亲近感。

3、培养使用手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物理实验的习惯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难点: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会提出问题。

教学过程:一、声音的世界学生阅读图3-1~3-4,(或播放此类声音),让学生感觉声音的世界。

补充一例:大家知道吗,有一种笑树,风一吹,笑树就能发出声音?原来笑树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发出声音,就像人的笑声。

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大家先来做个实验:请每位同学用手指放在自己正在发声的喉头有什么感觉?(正在发声的喉头在振动)引导学生举例:蜜蜂快速扇动翅膀引起空气振动发出嗡嗡的响声。

鸟鸣叫靠的是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

青蛙鸣叫中靠气囊的振动发声的。

雄蝉鸣叫是腹部下方有一层薄薄的发音膜,当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振动,这些振动通过共鸣室的放大,最后发出非常响亮的声音来。

总结:由观察和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各种乐器在演奏时都是通过相应部位振动而发声的。

三、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提问:发声体并不是直接贴着耳朵,为什么我们能听到声音?演示实验“声音的传播”,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声音逐渐减小,最后消失)。

说明:空气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学生观察图3-11,另外,同学们在游泳时,潜入水中,也能听到许多的声音。

说明:水可以传声。

学生小实验3-:说明:木头可以传声。

总结:空气、水、木头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可见传播声音需要介质,传声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学生阅读图3-13(人耳的结构):振动物体产生的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以波的形式传播。

声波引起鼓膜的振动,然后通过听觉神经传到大脑,这样我们便听见的声音。

对照表(声音在常见物质里的传播速度),分析:声音在不同物质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速度是v固>v 液>v气在1标准大气压下,15oc的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v=340m/s。

四、回声学生阅读信息窗——“天坛回音壁”,介绍,如果要听到回声,时间间隔至少要0.1秒。

回声可加强原声,或测量距离。

五、本节小结,作业:1,2题。

六、板书设计第三章声的世界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成传播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

七、教学后记2018-03-14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要有介质。

2、从生活、自然现象的实例中引出物理问题,使学生觉得物理就中身边,对物理有亲近感。

3、培养使用手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物理实验的习惯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难点: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会提出问题。

教学过程:一、声音的世界学生阅读图3-1~3-4,(或播放此类声音),让学生感觉声音的世界。

补充一例:大家知道吗,有一种笑树,风一吹,笑树就能发出声音?原来笑树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发出声音,就像人的笑声。

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大家先来做个实验:请每位同学用手指放在自己正在发声的喉头有什么感觉?(正在发声的喉头在振动)引导学生举例:蜜蜂快速扇动翅膀引起空气振动发出嗡嗡的响声。

鸟鸣叫靠的是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

青蛙鸣叫中靠气囊的振动发声的。

雄蝉鸣叫是腹部下方有一层薄薄的发音膜,当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振动,这些振动通过共鸣室的放大,最后发出非常响亮的声音来。

总结:由观察和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各种乐器在演奏时都是通过相应部位振动而发声的。

三、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提问:发声体并不是直接贴着耳朵,为什么我们能听到声音?演示实验“声音的传播”,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声音逐渐减小,最后消失)。

说明:空气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学生观察图3-11,另外,同学们在游泳时,潜入水中,也能听到许多的声音。

说明:水可以传声。

学生小实验3-:说明:木头可以传声。

总结:空气、水、木头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可见传播声音需要介质,传声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学生阅读图3-13(人耳的结构):振动物体产生的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以波的形式传播。

声波引起鼓膜的振动,然后通过听觉神经传到大脑,这样我们便听见的声音。

对照表(声音在常见物质里的传播速度),分析:声音在不同物质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速度是v固>v液>v气在1标准大气压下,15oc的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v=340m/s。

四、回声学生阅读信息窗——“天坛回音壁”,介绍,如果要听到回声,时间间隔至少要0.1秒。

回声可加强原声,或测量距离。

五、本节小结,作业:1,2题。

六、板书设计第三章声的世界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成传播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

七、教学后记2018-03-14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要有介质。

2、从生活、自然现象的实例中引出物理问题,使学生觉得物理就中身边,对物理有亲近感。

3、培养使用手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物理实验的习惯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难点: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会提出问题。

教学过程:一、声音的世界学生阅读图3-1~3-4,(或播放此类声音),让学生感觉声音的世界。

补充一例:大家知道吗,有一种笑树,风一吹,笑树就能发出声音?原来笑树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发出声音,就像人的笑声。

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大家先来做个实验:请每位同学用手指放在自己正在发声的喉头有什么感觉?(正在发声的喉头在振动)引导学生举例:蜜蜂快速扇动翅膀引起空气振动发出嗡嗡的响声。

鸟鸣叫靠的是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

青蛙鸣叫中靠气囊的振动发声的。

雄蝉鸣叫是腹部下方有一层薄薄的发音膜,当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振动,这些振动通过共鸣室的放大,最后发出非常响亮的声音来。

总结:由观察和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各种乐器在演奏时都是通过相应部位振动而发声的。

三、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提问:发声体并不是直接贴着耳朵,为什么我们能听到声音?演示实验“声音的传播”,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声音逐渐减小,最后消失)。

说明:空气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学生观察图3-11,另外,同学们在游泳时,潜入水中,也能听到许多的声音。

说明:水可以传声。

学生小实验3-:说明:木头可以传声。

总结:空气、水、木头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可见传播声音需要介质,传声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学生阅读图3-13(人耳的结构):振动物体产生的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以波的形式传播。

声波引起鼓膜的振动,然后通过听觉神经传到大脑,这样我们便听见的声音。

对照表(声音在常见物质里的传播速度),分析:声音在不同物质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速度是v固>v 液>v气在1标准大气压下,15oc的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v=340m/s。

四、回声学生阅读信息窗——“天坛回音壁”,介绍,如果要听到回声,时间间隔至少要0.1秒。

回声可加强原声,或测量距离。

五、本节小结,作业:1,2题。

六、板书设计第三章声的世界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成传播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

七、教学后记2018-03-14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要有介质。

2、从生活、自然现象的实例中引出物理问题,使学生觉得物理就中身边,对物理有亲近感。

3、培养使用手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物理实验的习惯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难点: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会提出问题。

教学过程:一、声音的世界学生阅读图3-1~3-4,(或播放此类声音),让学生感觉声音的世界。

补充一例:大家知道吗,有一种笑树,风一吹,笑树就能发出声音?原来笑树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发出声音,就像人的笑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