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克思英译_红楼梦_的生态翻译学诠释
霍克斯《红楼梦》英译本解析——以生态翻译学为视角

应 和适 应性 选 择 。
学 的视 角分 析霍 克斯 《 红 楼梦 》英 译本 。
一
二 、从 翻 译 生 态 环 境 视 角分 析 霍 克 斯 《 红 楼 梦 》 英译 本 作为 一部 向世 界展 示 中 国文化 的百 科 全书 .在 进行 《 红 楼 梦 》 英 译 时 ,译 者 不 仅 要 对 原 文 的 内
[ 收 稿 日期 1 2 0 1 ,2 0 0 9 :1 3 6 ) 。 霍克 斯译 本 :
On e w a s a p a t t e n r o f f e ma l e v i r t u e ,
One a wi t wh o ma de o t he r wi t s s e e m s l o w.
与适 应性 选择 的依 据 。霍 克斯 的 《 红楼 梦》 英 译本 中译 者根 据 所 处生 态环 境对 其 中的语 言进 行 了
巧妙 的 处理 ,使 读 者 易于理 解与接 受 。 [ 关 键词 ] 霍克 斯 ;生 态翻译 学 ;生态翻 译环 境 ;红楼 梦
[ 中 图分 类 -  ̄] H 0 5 9 【 文 献标 识码] A [ 文章编  ̄ - ] 1 6 7 4 — 3 6 5 2 ( 2 0 1 3 ) 0 1 — 0 0 8 5 — 0 3
者 读 起 来 有 种 宾 至 如 归 的感 觉 。本 文从 生 态 翻 译
语 言 环 境 以及 社 会 政 治 环 境 等 的 综 合 ( 方 梦之 。 2 0 1 1 ) 。 因 此 ,译 者 在 对 《 红 楼梦》进行翻译 时 , 会 受 到 其 所 处 的 翻 译 生 态 和 翻译 环 境 的影 响 和 制
《红楼梦》David Hawks版精彩译文赏析

作者:中青网 文章来源:
伦敦大学教授英译《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的旷世巨著,大陆、香港、台湾都曾改编拍成电影,家喻户晓。50年代大陆拍摄的《红楼梦》在香港创下了连映二百多天的纪录,至今仍未有一部电影可以打破该纪录。
曹雪芹如果九泉下有知,欣悉二百余年后西洋竟然出了另一位奇才,连大学教授的高职也辞去,在家中孜孜不倦十五载,把他的作品全部译成蟹形文字,介绍到西方国家,必定会含笑引为同调!
这位西洋奇才就是前英国伦敦大学的教授霍克思(David Hawks.)
这里介绍霍克思译红楼梦,是希望大学翻译系的同学能观摩汉英翻译的极品,同时更为望各位忠实读者能欣赏地道中文与地道英语的讲写之法,从而提高研习中英文的兴趣。
五四运动后不少白话文作家都歌颂过《红楼梦》这部伟大的小说。红学专家,风起云涌,人才辈出;红学佳作,淙淙汩汩,源源不绝。
五六十年代多位中外学者就曾经把《红楼梦》英译,介绍到西方国家去,但由于种种问题,都只是节译而已。
直至70年代有一位牛津大学的讲座教授霍克思(David Hawks),竟然不惜辞去职务,专心埋首于全部《红楼梦》的英译。他的译笔功力深邃,英文写得非常流畅。
原文通畅易晓,雅丽芊绵,是地地道道的好文字;译文亦步亦趋,简洁流畅,从平凡中见功力,更觉难能可贵。
希望你们把原文译文反复熟诵,探究中英文的地道写法。下文开始提供对白英译,希望能协助大家提高英语会话的能力。
灵心妙手 译笔一流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园地百花丛中的一朵奇葩。它塑造了众多独特鲜明的人物,是一部不朽的艺术珍品。书中的主要角色,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刘姥姥等都宛如活在我们的心中。可见曹雪芹刻画人物,功力深邃。
"The more she read, the more she liked it, and before very long she had read several acts, She felt the power of the words and their lingering fragrance. Long after she had finished reading. When she had laid down the book and was sitting there rapt and silent, the lines continued to ring on in her head."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红楼梦》中医药文化的英译--以霍译本为例

利于被 目的语读者所接受 。本文拟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入手 , 医语言在句式上接近文言文, 呈现 出简明精炼的特点, 尤其“ 四
以《 红楼梦》 英译本最具代表性的霍译本为研究对象 , 来研究 字” 词语较 多, 例如 “ 滋 阴补气” 、 “ 气滞血亏” 等 。因此在翻译 《 红楼梦》 英译本中医药文化 的翻译策略与方法 。
1生 态 翻 译 学 理 论
的过程 中, 译者在充分表达 原语语义的同时, 也应考虑到源语
的简洁性 , 尽量运用简练 的 目的语来翻译 , 以达到语言维上的
生态翻译学是清华大学教授胡庚 申提 出的一种全新翻译 最佳转换 。霍克斯在这点上做 的比较灵活 。在翻译 比较容易
理论 , 以达尔文进化论适应选择学说为基础 , 构建了“ 翻译适 理解 的中医内容时尽量按 照语义直译,如第 四十五回宝钗探 应选择论” 。该理论认为翻译是“ 译者适应翻译 生态环境的选 望林黛玉 时提到 “ 平肝养 胃” 的重要性 , 霍克斯将 “ 平肝养 胃” 择性活动 ” ,翻译过程是“ 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的交替循环过 译成 “ c a l m y o u r l i v e r a n d s t r e n g t h e n y o r u s t o ma c h a b i t ” , 译 文 程” 。生态翻译 学提 出了“ 三维转换” 的翻译方法 : 即语 言维 、 虽较 原文字数稍 多, 但 已经是最大可能的简练 , 而且动宾结构
・
对等 , 如“ 冷香丸” 译成“ C o l d F r a g r a n c e P i l l s ” , “ 八珍益母 丸” 译 为译文读者认识特定的 中医文 化概念增添 了一个注脚 。
简析两个英译本之《红楼梦》第二十八回

■2 0 1 4 8 晤吼 强 圈
简析两个英译本之 《 红楼 梦》 第二十八 回
文/ 蔡静一
摘 要 :作为 中国著名古典小说之 一 ,《 红楼 梦》 对 中国文学史的影响 非同凡 响。它 突出的文 学成就 以及 艺术魅 力 吸引 了许 多翻译家将 其译 成各种语 言。 自1 9世 纪以来,已有 多种英译本 陆续 问世 ,为跨文化 交流作 出了重要贡献 。本 文 将着重对比和分析扬 宪益夫妇及 霍克思先生对其 中第二十八 回的处理。 关键词 :第二十八回 ;霍克g - ;杨宪益;对比
《 红楼梦》最著名 的英译 本 其一 是戴 维 ・霍 克 思 ( D a v i d H a w k e s ) 的译本 1 1 1 e S t o r y o f t h e S t o n e ,其 二是杨 宪益 、戴乃 迭 ( Y a n g H s i e n— y l a n d G l a d y s Y a n g )的译 本 A D r e a m o f R e d Ma ns i o n s 。两译 本均 有各 自鲜 明的特征 ,译者皆显露了深厚的文学造 诣。尽 管他们 采用不 同的翻译方 法和技巧 ,但都凭借各 自的汉英 转换能力 , 传达 了原文的情节 内容及主 题思想。本文将着重对 比和分析他们对 第二十八 回的处理。
杨众所 周知 , 《 红楼梦》 中的人名大都引 自古诗或 以汉字谐 音寓意 ,把人物 的性格特 征 ,命运遭遇 以及作者 的爱恨褒贬 ,创作意 图都蕴含 于名字之 中。个人 比较倾 向霍克思的方法 ,因为汉语拼音 之于异 语读者 就好 比天书一般 , 如若直接音译 ,异语读者会认为这些名字无甚差别 ,如此一 来便辜负 了 曹雪芹先生赋予每 个人 名特殊 寓意 的 良苦用 心。相反 ,采用 意译 的方 法 ,一一解释各个人名 的内涵 ,方便读者理解原文作者 的用意 ,不失为 良举 。当然 了,并非每个人名都能解释得清 ,所 以霍 的译 文也采用 了 部分音译 。即便如此 ,若某人 的名是两个字 ,霍也会有 意识 的在此 两字 中间加上连字符 ,避免可能造成 的歧义 。由此可见 ,翻译 中很难做 到面 面俱 到 , 通 常会顾此 失彼 ,多数 时候 只能做到最 大程度地接近原文 。
以生态翻译学解读人名翻译——以霍译《红楼梦》为例

所谓野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冶袁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 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遥 渊胡庚生袁2011冤霍克斯在翻译人名时袁面对具有 不同社会地位的人采取了不同的翻译方法遥 对于拥有较高社会地位的 人物袁霍克斯采用了拼音音译的方法袁比如贾珍渊Jia Zhen冤尧薛宝钗 渊Xue Baochai冤曰在翻译社会地位较低的奴仆的姓名时袁采用了根据字 面意思直译的方法袁如袭人渊Aroma冤遥
作者简介院周亚莉袁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硕士渊MTI冤教育中心副教授尧硕士生导师袁研究方向为翻译渊教冤学遥 张丽娟袁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2012 级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袁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遥
164 科技视界 Science & Technology Vision
Science & Technology Vision
为婢女但最终成为人上人的命运遥 运用意译的方法翻译仆人的名字袁 既体现出故事中人物所处的社会地位及命运又使西方读者更易接受遥 圆援圆 文化维层面
野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冶 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 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袁其强调的是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 上的差异遥 渊胡庚生袁2011冤因此袁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需要译者在 翻译过程中具有很强的跨文化意识袁尽力通过翻译把语言中隐含的文 化元素体现出来遥 叶红楼梦曳不仅是描写贾府的兴衰的著作袁更是中国 封建社会文化元素的集合袁 因此霍克斯在翻译过程中尊重了中国文 化袁将人名中暗含的文化元素袁经过自己理解并最终传递出去袁不仅使 西方读者读懂了叶红楼梦曳也了解了中国文化遥 如在翻译野紫鹃冶时袁霍 克斯就不是简单地将其名字译为野Cuckoo冶渊杜鹃冤袁因为紫鹃虽然不是 林黛玉的从家里带到贾府的贴身丫鬟袁但却比她的贴身丫鬟野雪雁冶更 心疼主子遥 而且袁贾府中很难得出现像紫鹃这样懂得自重自爱的女子袁 因此他将其译为野Nightingale冶渊夜莺冤遥 这样的改动体现出霍克斯注意 到中西文化中相同意象代表的不同含义院Cuckoo 在西方文化俚语里 有野傻瓜尧疯子冶的含义袁因此译者选出 Nightingale渊夜莺冤袁传达出的意 象显然很符合紫鹃的人物性格遥 抱琴尧司棋尧侍书和入画四个丫鬟的名 字是根据野琴棋书画冶分别命名的袁霍克斯在了解到这样的取名目的之 后袁 在翻译时专门突出了名字的第二个字遥 抱琴译为 Lutany袁 源自 Lute渊一种诗琴冤曰司棋译为 Chess曰侍书译为 Scribe曰入画译为 Picture遥 这样的译法不仅将丫鬟的名字准确的翻译出来袁同时也暗指了她们主 子的才能袁让西方读者了解了中国文化遥 圆援猿 交际维层面
以生态翻译学解读人名翻译

【摘要】《红楼梦》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受到了诸多西方读者的喜爱,因而有许多研究者已从顺应论等视角对其进行过研究。
然而基于生态翻译学视角的《红楼梦》英译本研究为数不多。
因此,本文尝试从生态翻译学理论的“三维”转换角度对《红楼梦》中的人名翻译进行研究,以期能为翻译工作者提供人名翻译的适当建议。
【关键词】生态翻译;《红楼梦》;人名;霍克斯0 引言1 生态翻译学基本内涵生态翻译学由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提出,其以生态学视角对翻译活动进行了“综观整合性研究”。
第一,该理论指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胡庚申,2008)翻译过程是译者对“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和以译者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对译文的‘选择’”;第二,译者主导着整个翻译过程,既制约了翻译生态环境又拥有选择与操控译文的权利,并在翻译过程中对翻译生态环境的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上力求多维度的适应,继而依此作出适应性地选择转换,概括为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三维”转换。
(胡庚申,2011)因此,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把握的准确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译文的质量。
2 霍译本中人名英译的多维度适应探究霍译本《红楼梦》中一个重要的瑰宝便是对故事中四百多个人物角色的人名翻译。
《红楼梦》中的人名主要有两种作用:一是体现人物的性格、社会地位;二是预示小说中人物的命运。
因而本文试图从多维度适应性选择角度对霍译《红楼梦》中人名翻译进行解读,以期引起读者更多关于人名翻译的思考。
2.1 语言维层面所谓“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胡庚生,2011)霍克斯在翻译人名时,面对具有不同社会地位的人采取了不同的翻译方法。
对于拥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人物,霍克斯采用了拼音音译的方法,比如贾珍(jia zhen)、薛宝钗(xue baochai);在翻译社会地位较低的奴仆的姓名时,采用了根据字面意思直译的方法,如袭人(aroma)。
霍克思译本《红楼梦》诗词意象翻译研究

霍克思译本《红楼梦》诗词意象翻译研究本文旨在研究茅盾翻译英国文学家马克·霍克斯译本《红楼梦》中的诗词。
以下用三个例子来说明马克·霍克斯在翻译《红楼梦》中的诗词所运用的意象。
第一例:在第三十二回里,紫钗把她的诗句送给林黛玉:“愿天长地久有无穷,不及汝一笑,何须生死别。
”在马克·霍克斯的译本里,这首诗的意象是“May eternal Heaven and immeasurable Earth/Endure as long as your laughing mirth。
”在这句诗中,“Heaven and Earth” 的意象是把人的生命和永恒的宇宙连接起来,表达了人们对永恒的渴望,“Laughing mirth” 则说明林黛玉在美好生活中体会到了欢乐、美、和谐,把自然界和精神追求挂钩了起来。
第二例:“分别两情灿若繁星”,马克·霍克斯在其译本中将其意象化成“Like stars outshining O,/ Bereft of pleasure be our plight忒”。
在这句诗中,“Like stars” 意在把相思之情与“繁星”呈现出相似之象,透过宇宙的美丽诉说着这种难以言表的悲伤,而“Bereft” 着重表现了因此分离而带来的对家园和爱情的失落之心。
第三例:“人生难得是会几回颜如玉”,马克·霍克斯在其译本中将其意象化成“But rarely are we blessed with such a sight/As in those faces glowsa jade-like light. ”在这句诗中,“Jade-like light” 的意象是指一种美好的完美熠熠发光,表达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和认识,它象征着对可能的拯救的期望,也是人们对波折生活的归宿。
通过以上三个例子可以看出:马克·霍克斯译本《红楼梦》的诗词意象,是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将无穷的宇宙和美好的生活融为一体,以叙述如何拯救我们的精神世界,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霍译《红楼梦》饮食英译研究

2472020年15期总第507期ENGLISH ON CAMPUS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霍译《红楼梦》饮食英译研究文/李婧云64篇文章,其中1篇被撤回,因此,有效文章为63篇。
现统计如下:30篇论文研究对象是关于中国饮食文化或者中西饮食文化比较,3篇通过《红楼梦》的饮食研究民俗,16篇涉及关于《红楼梦》饮食英语翻译研究,其中1篇为英译和维语翻译比较研究;1篇维语翻译研究和1篇俄语翻译研究,其他研究12篇。
在检索到的63篇文献中,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文章有14篇,其中饮食文化研究6篇,饮食英语翻译4篇,其他研究4篇。
经统计分析,我们有如下发现:首先,相对于检索到的有关饮食文化的30篇文章而言,有关《红楼梦》饮食的16篇英语翻译文献,数据偏少,并且研究历史较短,从2006年11月15日才开始有这方面的研究文献数据。
其次,有关《红楼梦》饮食英译的文章,理论基础薄弱。
在笔者统计的16篇文献中,只有6篇文章有相应的翻译理论依据支撑,大部分文献的内容主要侧重文本研究和文化因素分析。
二、生态翻译学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是一个具有跨学科性质的交叉研究理论,涉及生态学与翻译学这两个学科,是一种从生态途《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
《红楼梦》不仅是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而且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之集大成者,小说中有多处对中国饮食文化细致入微且精彩绝伦的描述。
仅从目录上看,在前八十回中,涉及饮食的章节就有:“宴宁府宝玉会秦钟”“庆寿辰宁府排家宴”“荣国府归省庆元宵”“白玉钏亲尝莲叶羹”“史太君两宴大观园”“贾宝玉品茶栊翠庵”“荣国府元宵开夜宴”“开夜宴异兆发悲音”等。
据统计,《红楼梦》中重点描写的宴饮约七十次,提及的饮食多达186种。
这186种饮食包含的种类繁多,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八大类:主食类、点心类、菜肴类、果品类、补品类、饮品类、汤羹类和调味品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译者的选择
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在翻译过程中要不断地在原语和 目的语之间进行权衡和选择,以满足翻译生态环境的需求。 译者的选择贯穿翻译的全过程,体现在翻译的不同层次、不 同方面。
( 一) 翻译底本的选择 由于成书过 程、政 治 原 因 和 流 传 过 程 等 诸 多 因 素 导 致 《红楼梦》的版本众多,各版本的内容不一致,要想做到真正 的全译必须首先考虑版本的问题。关于底本的选择,霍克思 认为“有两种处理文本的方式,一种是选择他认为最好的底 本,并根据此进行翻译,一种是根据不同的版本选择最好的 故事创立自己的版本。”[12]159 霍克思选择了后者,他说“在翻 译这部小 说 时,我 发 现 无 法 忠 实 于 某 一 个 版 本。 在 第 一 回 中,我主要依据高鹗本,因为与其他版本相比,虽然它有着更 少的趣味性,却 有 着 更 强 的 连 贯 性。但 在 随 后 各 回 中,我 却 时常参照手抄本,而在极少数的地方,我甚至自己做了小小 的改动。”[6]45 - 46 为了保证故事内容和情节的完整性及前后 一致,霍克思还对各个译本进行了比较、选择和编辑,甚至修 订了原著的一些错误,形成了自己的版本。在他看来,“对于 一个当代翻译工作者而言,根据任何现存版本进行完全不偏 离原作的翻译都是不可能的。”[13]18 正是由于霍克思对底本 的精心选择和编辑才能够成就一个“最好的故事”,使读者能 够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适应了翻译生态环境的需要。 ( 二) 翻译策略的选择 为了帮组译文 读 者 减 轻 阅 读 障 碍,增 强 译 文 的 可 读 性, 霍克思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运用替代、删改和增加等方 法对译文进行了创造性地改写。比如,在涉及宗教用语的翻 译时,他用基督教词汇代替佛教词汇。他用“Bless”,“Holy” 和“Lord”等基督教用语替换原著中的“阿弥陀佛”。在翻译 贾雨村的名字———“姓贾名化、表字时飞、别号雨村”时,他将 名、表字、别号的概念全部删去了,只保留了“贾雨村”这个小 说中常用的名 字,避 免 译 语 读 者 产 生 混 淆。另 外,在 翻 译 过 程中他还增添了许多解释性的语言,因此霍译本通篇没有一 个注释。霍克思在序言中写道: “在翻译的过程中我在原作 的基础上添加了一些信息,本人对此并不愧疚。因为这有利 于目的语 读 者 对 原 作 的 理 解。当 然,也 可 以 采 用 脚 注 的 方 法。但对我来说,阅读满篇带脚注的文章就像戴着脚镣连续 打几个小时的网球一样吃力。这些少量添加的内容并没让 我远离原作。同时,我也相信当今的翻译家没谁可以不做一 些处理,就能将原作原封不动地传呈给译语读者的。”[13]18 正 是由于归化策略的运用,使得读者在读译文时感觉不到翻译 腔,而像是用英文写的一部中国古典小说。霍克思的选择是 为了适应特定翻译生态环境中的读者而作出的本能选择。 ( 三) 书名的选择 《红楼梦》的书名流传有《石头记》、《情僧路》、《风月宝 鉴》、《金陵十二钗》等,霍克思选择了《石头记》,而不是《红 楼梦》,这也是他为了适应特定翻译生态环境所作出的选择。 他在译本前言里说: “有一点比喻,石头记爱好者可能会在我 的译本中忽略过去,这就是小说中到处可见的红字。小说标 题之一的开头第一个字,就是红字,红是一种象征,它有时代
[关键词] 生态翻译学; 《红楼梦》; 适应和选择; 译者; 翻译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H315. 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 8610( 2012) 06 - 0051 - 03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 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自从其问世就受到了世 人的瞩目,据统计,“从 1830 年至 1986 年近 160 年间就出现 了 9 种英译本”[1]46 - 52 ,既有全译本,又有节译本,是中国文 学史上英译本 最 多、英 译 历 史 最 长 的 作 品。其 中,大 卫 · 霍 克斯( David Hawakes) 和约翰·闵福德( John Minford) 的译本 The Story of the Stone( 以下简称霍译本) 是《红楼梦》的第一 个英文全译本。“译本语言精确优美,几乎是逐句翻译,力图 保持原本的风味,考订严密,有根有据,备受海内外红学界和 翻译界褒奖。”[2]
功的翻译在于“能够多维度地适应了包括社会、时局、动机、 读者、文本等在内的翻译生态环境的结果。”[3]107 可以说,霍 译《红楼梦》在英语世界读者中取得的成功是他不断“适应” 与“选择”的必然结果。
( 一) 对“需要”的适应 根据生态翻译 理 论,译 者 是 翻 译 的 主 体,也 是 翻 译 生 态 环境中的重要因素。译者的适应和选择也包括“适应和选择 个人的生存需要、实现自己的生存价值”[3]102 。因此,译者从 事翻译活动首先是对个人“需要”的适应。当译者的翻译行 为满足了其个人在情感、兴趣、爱好和成就等方面的“内在的 动因和目标”后才能转化为其对翻译工作的不懈投入。霍克 思非常喜欢《红楼梦》,上大学时第一次读《红楼梦》就被“书 中描述的大观园悲欢离合的故事和其中揭示的多彩社会生 态所深深吸引 ”[5]。 正 是 由 于 对《红 楼 梦 》的 满 腔 热 爱 他 才 能把翻译《红楼梦》当成全职工作,不惜辞去牛津大学中国文 学教授的职位,花费 10 年的时间来完成这一重任。正如他 在译本第一卷序言所写“……如果我能够将这部中国小说带 给我的欢乐表达出一小部分,我也就不枉此生了。”[6]45 - 46 ( 二) 对“能力”的适应 生态翻译 学 认 为 翻 译 是 以“译 者 为 中 心”[7] 的 智 力 活 动,因此译品的优劣与译者的能力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胡 庚申说,“为了提 高 译 品‘整 合 适 应 选 择 度 ’的 目 的,译 者 总 是在可能的情况下,( 从消极方面来说) 尽量不译那些自己无 把握的或把握不大的作品; ( 从积极的方面来说) 尽量选择那 些与自己能力相适应、相匹配的作品翻译”。[3]104 霍克思是英 国著名汉学家、翻译家和红学家。他于 1948 至 1951 年间在 北京大学中 文 系 攻 读 研 究 生,师 从 罗 常 培 等 人,研 究 屈 原。 1959 至 1971 年间在牛津大学担任中文系教授。他的汉语功 底深厚,精通中国古典文学,翻译过《楚辞》、《战国策》、《陶 潜诗集》、《李贺诗集》等,受到英语读者的喜爱。可以说,正
生态翻译学是胡庚申教授在翻译适应选择论基础上提 出的翻译新理论。它将翻译生态与自然生态进行隐喻类比, 取向于研究 译 者 与 翻 译 生 态 环 境 的 相 互 关 系,认 为 翻 译 是 “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3]16 。生态翻译学从 “适应”与“选择”的视角对翻译的本质、过程、原则、方法、标 准等进行了全新的描述和解释,为我们重新审视和解读各种 翻译现象和翻译思想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目前关于霍 克思及其英译《红楼梦》的研究集中于从语言学、文学、翻译 和文化视角等对译本进行规定性的批评和比较,本文拟从生 态翻译学的视角重新审视霍克思翻译《红楼梦》的实践活动, 以期为《红楼梦》翻译研究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
一、译者的适应
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过程是“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交替 进行的循环过程”。[4]具体来说,翻译过程是译者对以原文为 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和以译者为典型要件的 翻译生态环 境 对 译 文 的“选 择 ”。译 者“适 应 ”的 是 原 文、原 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适应的目的是求存、生效,适应的手 段是优化选择。而且,译者的适应和选择是多维度、多层次、 多方面的,“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就是最佳翻译。成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2012 年第 6 期
霍克思英译《红楼梦》的生态翻译学诠释
○ 刘艳明 王晨
( 中国矿业大学 徐海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8)
[摘 要] 生态翻译学是从生态学的视角对翻译进行的“综观整合性研究”,取向于研究译者与翻译生态
环境之间的关系。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来解读霍克思英译《红楼梦》,认为其成功是霍克思对翻译生态环境不 断适应和选择的必然结果,为《红楼梦》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作者简介]刘艳明,女,山东青州人,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 翻译理论与实践; 王晨,女,安徽宿州人,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 翻译理论与实践。
— 51 —
翻译研究
刘艳明 王晨 / 霍克思英译《红楼梦》的生态翻译学诠释
是由于霍克思选择了“与自己能力相适应、相匹配的作品”才 能取得翻译的成功,也验证了企鹅出版社选择霍克思来翻译 《红楼梦》是明智之举。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 三) 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 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 活动”,这里的翻译生态环境是指“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 的世界,即语言、交 际、文 化、社 会 以 及 作 者、读 者、委 托 者 等 互联互动的整体。”[1]105 翻译生态环境是影响译者做出最佳 适应和选择的集合,是翻译成功的决定因素。 1. 对原文的适应。《红楼梦》描绘的不仅是宝黛间凄婉 的爱情悲剧,更是复杂的社会现实,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 教、民俗、教育等诸多方面,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它 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精湛的艺术被誉为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 精品,是 18 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巨著,被誉为中国古典四 大名著之一。要想把原作中的文学审美意义和文化信息传 递给译语读 者 并 非 易 事。霍 克 思“力 求 翻 译‘每 一 样’东 西”,因为在他看里“这虽然是一部‘未完之作’,但却是由一 位伟大的艺术家以他的全部心血写就。……书中的任何细 节都有其目的,都应该进行处理。”[6]46 因此,他在翻译的过程 中抱着近乎虔诚的态度努力做到逐字逐句地翻,连双关语、 诗词的不同格式都要表现出来。林以亮曾经指出的,“霍译 本最令人叹服的一点在于,原著中任何一个小小的单字都不 曾放过。”[8] 2. 对委托者的适应。翻译委托者是指“任何能够促进或 阻止文学创作和翻译的力量,包括个人、政府或政党有关行 政部门,或权力机构,以及报刊、杂志、出版社等”[9]91 - 97 ,对 译者翻译行为起着限制作用,直接影响译者的翻译目的和翻 译策略。霍译《红楼梦》的委托人是英国最具权威的企鹅出 版社。企鹅出版社将《红楼梦》列为企鹅经典丛书,定位为适 应不同阶层的读物,走的是英美图书市场。这就要求译本要 有很强的可 读 性,让 读 者 在 阅 读 的 过 程 中 感 到 轻 松、愉 快。 霍克斯在谈到译本的定位和翻译目的时说,“我当时就想我 的翻译内容不需要考虑多少学术性,我只要考虑如何再现这 部小说就行。毕竟出版商是企鹅集团,我要把整部小说都译 出来同时还要让英国的读者乐读,能够读出我读这部小说时 感受到的快乐。”[10] 3. 对读者的适应。生态翻译理论认为读者是“翻译生态 环境中的重要元素”[3]142 ,译者和译品要“长存”,必须符合生 态环境中的读者需求。霍译本之前的版本,尤其是 1900 年 ~ 1960 年的译本“针对的是英语国家普通读者,译者在翻译 中都对原文做了大量的压缩和改编”[11]64 。20 世纪 70 年代 中国古典名著迎来了“全译世代”[11]80 。1975 年,由柳无忌 和罗郁正主编的英语世界第一部较为完整的中国古典诗歌 选集《葵哗集》; 1977 年,余国藩教授翻译的第一个《西游记》 英文全译本出版; 1977 年,陈莉莉翻译的第一个《西厢记诸 宫调》英文全译本出版。就《红楼梦》的读者而言,他们需要 能够更吸引他们兴趣的全译本。而且,20 世纪 60 年代出现 了大量从事亚洲及中国研究的“专业读者”,他们需要出自专 业人士的完整、权威的译本。所以尽管霍译本的读者定位为 广泛的英语读者,而不是搞学术研究的学者,霍译本却也适 应了这些专业读者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