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语文版选修《望海潮》word集备教案

合集下载

《望海潮》教案范文

《望海潮》教案范文

《望海潮》教案范文一、诗歌赏析1.望海潮,收来万里悲秋。

百丈崖头轻吹雨,无意苦空山卧。

2.绿树村边红杏花。

鳌头荐气千万,有为犹得鼓瑟樽前舞。

3.一壶浊酒喧豪华。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饮几何。

4.且尽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花。

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了解徐志摩的创作背景与文学风格,掌握《望海潮》的基本内容与主题,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内涵,激发学生对理想追求的思考与探索。

2.教学内容3.教学方法以小组合作、课堂讨论、诗歌赏析等方式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教学步骤(1)导入:介绍徐志摩及其创作背景,引入《望海潮》的主题。

(2)赏析:逐节讲解《望海潮》的内容与结构,引导学生对诗歌意境和内涵的理解。

(3)讨论:与学生探讨海潮、绿树红杏、廉颇等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激发学生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思考。

(4)演练:组织学生分组朗读《望海潮》,让学生通过互相交流,提高对诗歌的理解与感悟。

(5)总结:对《望海潮》的主题、结构、意境等进行总结,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5.辅助教材提供徐志摩的相关资料和诗歌赏析,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望海潮》的背景与内涵。

三、课堂延伸1.阅读《望海潮》诗歌以外的其他作品,比较不同作品的主题、结构和表现手法。

2.与学生一起创作一首类似于《望海潮》的诗歌,体验诗歌创作的乐趣与挑战。

3.组织学生进行相关主题的讨论或写作,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理想与现实的看法。

通过对《望海潮》的深入学习与探讨,可以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与追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人文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让学生在文学的海洋中感受到无限的魅力与智慧。

《望海潮》语文教案设计:深刻理解古典诗词

《望海潮》语文教案设计:深刻理解古典诗词

《望海潮》语文教案设计:深刻理解古典诗词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海潮》。

(2)理解《望海潮》的诗意、诗境和诗情,领会其中的意境和哲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望海潮》。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望海潮》。

(2)理解《望海潮》的诗意、诗境和诗情。

2. 教学难点:(1)把握诗中的意境和哲理。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望海潮》的背景和作者。

(2)引导学生关注《望海潮》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望海潮》,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生字词和难句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望海潮》的诗意、诗境和诗情。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点评、总结。

4. 课堂练习:(1)教师设计练习题,检测学生对《望海潮》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批改、讲解。

5. 欣赏与提高:(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望海潮》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等。

(2)学生结合自己的欣赏感受,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望海潮》。

2. 写一篇关于《望海潮》的赏析文章,不少于300字。

3. 选择一首类似的古典诗词进行自主学习,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学习态度。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练习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望海潮》的理解程度。

3.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的赏析文章和自主学习成果,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

4. 小组合作: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和思维品质。

望海潮教案三篇

望海潮教案三篇

望海潮教案望海潮教案三篇作为一名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望海潮教案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望海潮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词和宋词的相关情况;了解柳永的词作。

过程与方法:分析《蝶恋花》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赏析最后两句;分析《望海潮》所采取的铺叙手法和点染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柳永的痴情和对杭州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分析《望海潮》所采取的铺叙渲染手法和点染手法。

教学难点:分析《蝶恋花》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赏析最后两句。

教学方法:朗读、鉴赏、背诵、讨论、分析。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型:基本阅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蝶恋花【导入语】宋词和唐诗一样,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臻于完善,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宋词的天地,去细细品位它们的动人之处。

【词和宋词介绍】词,本来是配乐的歌词,所以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又称长短句。

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有词牌,又称词调。

词牌,是原来乐谱也即词的格式的名称。

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

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

词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长调又叫慢词。

词可以分段,分2、3、4段的依次叫双调、三调、四调,不分段者叫单调。

词有四个特点:a 句子长短不齐,又叫“长短句”;b 有固定的词牌,字、句数、声韵固定,“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c 结构多为两片或两阙;d 押韵要么全押平韵,并一韵到底,要么全押仄韵,一韵到底,中途换韵不多。

词始于南朝,定形于中晚唐,盛行于宋代。

望海潮教案(多场合)

望海潮教案(多场合)

教案名称:《望海潮》课时:2课时年级:七年级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望海潮》的背景,理解诗句的意义,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赏析,提高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1.诗句的意义。

2.诗歌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1.诗句的意义。

2.诗歌的表现手法。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望海潮》的背景资料、PPT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望海潮》,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望海潮》的作者苏轼,以及他的文学成就。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1.学生自读《望海潮》,注意读音和停顿。

2.教师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3.学生齐读《望海潮》。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15分钟)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义。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句的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学生讨论诗句的意义和表现手法,分享自己的见解。

四、品读课文,体会情感(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望海潮》。

2.学生分享自己朗读时的感受,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五、课堂小结(5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教师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对《望海潮》的理解。

二、深入学习,探讨诗歌意境(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望海潮》的意境,如大海的壮阔、潮水的汹涌等。

2.学生讨论诗歌的意境,分享自己的见解。

三、拓展延伸,比较阅读(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望海潮》与其他描写大海的诗歌,如《观沧海》等。

2.学生讨论比较阅读的感受,分享自己的见解。

四、课堂小结(5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望海潮优秀教案

望海潮优秀教案

望海潮优秀教案教案名称:《望海潮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望海潮》这首诗词,培养学生的诗词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 通过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1. 理解《望海潮》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2. 学会诵读《望海潮》这首诗词。

教学内容:1. 导入:通过引入与大海、浪涛、潮水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为学习《望海潮》创设基础。

2. 欣赏课文:先带领学生欣赏整首《望海潮》的诗词音韵和意境,让学生感受其中的美和力量。

3. 文本解读:分段介绍、阐释《望海潮》中的意象和诗人的内心情感,并进行互动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4. 朗读训练:带领学生进行逐句逐节的诵读,注重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同时纠正发音错误并提高咬字清晰度。

5. 诗词默写:将《望海潮》的几个重要片段进行摘抄,让学生默写并发表自己的解读,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和思考。

6. 合作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学生合作完成一项任务,如设计一份展板、制作一个小视频或创作新的诗句等,以促进学生的合作与创造力发展。

教学方法:1. 情感诱导法:通过图片、音频和讲解等方式,让学生产生与大海、浪涛和潮水相关的情感共鸣。

2.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互帮互助、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3. 情景再现法:通过展示有关大海和潮汐的情景,提高学生对《望海潮》中意象的理解力。

教学评价:1. 师生互动:通过提问、回答和讨论,检查学生对《望海潮》的理解程度。

2. 诗词朗读评价: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估,重点关注发音准确度和情感表达。

3. 作品评价:对学生合作完成的作品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创新和发表自己的观点。

拓展延伸:1. 邀请诗词专家或文学爱好者来学校进行讲座,深入解读《望海潮》和其他相关诗词作品。

2. 鼓励有兴趣的学生继续学习和创作诗词,组织诗歌朗诵比赛或诗词创作展示活动。

备注:此教案仅供参考,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求进行适当调整和改进。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 4 《望海潮》(教案)(同步备课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  4  《望海潮》(教案)(同步备课

《望海潮》教案【文本解读】《望海潮》写的是承平盛世。

开头总览杭州的优越位置和悠久历史,接着描绘此地风景的优美、市井的繁华以及人民生活的平和安乐。

这首词采用铺叙的写法,以点带面,虚实相间,渲染烘托,形成了一种畅达流利的气势。

在学习这首词的时候还要注意品味诗歌的声韵之美。

【素养目标】1.了解柳永的生平及其婉约风格,了解《望海潮》的创作背景。

2.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把握词的意境,体会表达情感。

3.学习铺叙的写法,赏析以点带面渲染烘托的艺术手法。

4.背诵全诗【教学重难点】理解这首词蕴含的思想感情,并分析其意境之美。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导入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杭州美,最美在西湖,南宋有一位著名词人柳永对杭州和西湖情有独钟,写下了著名的词作《望海潮》。

传说金主完颜亮读到这首词后,对“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江南美景十分倾慕,遂起“投鞭渡江”之意,于1161年大举进攻南宋,虽未成功,但柳永也差点成了千古罪人。

当然,这只是前人牵强附会的说法,但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柳永这首词影响非常大。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该词,再度领略古都杭州的繁华与美丽吧。

一、知人论世1.了解柳永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

字耆卿,原名三变,排行第七,景祐元年(1034)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因此世称柳七、柳屯田,崇安(今属福建)人。

柳永生于“太平时,朝野多欢”的年代,但是,他碰上了号称“留意儒雅,务本向道”的宋仁宗,宋仁宗认为他“好为淫冶讴歌之曲”,只能去“填词”,从此柳永便打出“奉旨填词柳三变”的招牌,无所顾忌地“纵游娼馆酒楼间”,从而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专业词人。

柳永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他通晓音律,其词多为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之作,“尤工于羁旅行役”之题。

2.相关背景《望海潮》是柳永年轻时的作品。

他从家乡福建崇安前往开封应试,路过杭州,拜谒旧交两浙转运使孙何,写了这首词赠给他。

所以,有人说这是投赠之作(在宋代以长调来写景物投赠之作,当以柳永青年时期所写的这一首词为较早),但词中描写景物多于写投赠之意,我们也不妨把它作为写杭州风景的作品。

望海潮教案设计模板

望海潮教案设计模板

课时:2课时年级:高中教材:《望海潮》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了解词人柳永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掌握《望海潮》的基本内容,理解词中描绘的意境。

(3)学习诗词鉴赏方法,提高审美能力。

(4)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词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3.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意。

(2)结合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直观感受词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点:1. 《望海潮》的基本内容、意境及艺术特色。

2. 词人柳永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教学难点:1. 理解词中描绘的意境。

2. 感悟词人情感与外在词风形成的关联。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介绍词人柳永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 概述《望海潮》的基本内容。

二、朗读课文1. 学生自由朗读《望海潮》全文,感受词的音律美。

2.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节奏、用韵。

三、分析词意1. 分段讲解词意,引导学生理解词中描绘的景象。

2. 结合词人生平及创作背景,分析词人情感。

四、讨论与赏析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词中描绘的意境及艺术特色。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布置作业1. 深入理解《望海潮》的意境,撰写心得体会。

2. 收集关于柳永的生平及创作背景资料,撰写一篇短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望海潮》的基本内容、意境及艺术特色。

2.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讨论与赏析。

二、深入分析1. 分析词中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体会词人情感。

2. 结合词人生平及创作背景,探讨词人情感与外在词风形成的关联。

三、课堂小结1. 总结《望海潮》的艺术特色及词人情感。

2. 强调词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布置作业1. 深入理解《望海潮》的意境,撰写心得体会。

2. 收集关于柳永的生平及创作背景资料,撰写一篇短文。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朗读、讨论、分析等。

望海潮教案教学

望海潮教案教学

望海潮教案教学教案标题:《望海潮》教学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望海潮》这首诗歌,使学生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能够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重点:1. 理解《望海潮》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

2. 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文《望海潮》的复印件。

2.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3. 学生课前阅读《望海潮》的作业。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海浪拍打海岸的视频,并引导学生观察、感受海浪的声音和力量。

2. 引导学生回忆、分享自己对海的印象和感受,激发学生对于《望海潮》的兴趣。

二、课文阅读(15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望海潮》的课文,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三、诗歌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意境描绘。

2. 教师提问学生关于诗歌的难点和疑惑,解答学生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四、情感体验(10分钟)1.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大海的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感受音乐中的海洋气息。

2. 学生个别表达自己对于大海的感受和情感,可以用诗歌、散文或绘画等形式表达。

五、课堂总结(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对于《望海潮》的理解和感受。

2. 学生自主评价本节课的学习效果,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

六、课后拓展1. 布置学生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表达自己对于《望海潮》的理解和感受。

2.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其他诗歌作品,拓宽自己的文学素养。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望海潮》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使学生能够真正地融入到诗歌的世界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富县高级中学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高一科目:语文授课人
课题
望海潮
第1课时
三维
目标
1、了解作者,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3、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重点
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中心发言人
二、整体感知,反复诵读:
1、请同学听朗读录音(亦或教师范读)
2、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感知大意(小组交流以什么样的语调带着什么样的情感来读)。
3、再读课文(配乐):
朗读指导:
①感情饱满,适度夸张。
②上片首句朗读在“繁华”处升调且顿为下文蓄势,写钱塘江潮的壮观,词句短小、如“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的而有气势的词语,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
3、背景介绍
宋真宗咸平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所以这是一首投赠词,目的是得到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
③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文字优美,词曲变长,节奏要平和舒缓,读出心旷神怡之感。结尾祝愿之辞要读的恳切。
4、概括词上下片的内容(小组合作后代表展示,要求品味语言、鉴赏形象、感受意境)
(一)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二)下片ຫໍສະໝຸດ 写西湖美景和人民和平安静的生活景象
三、合作探究赏析:
1、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
李星
难点
领悟作者对杭州西湖的热爱之情;感受词的意境、情韵;学习诗中铺陈的表现手法
教法
诵读指导法
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个人主页)
教具
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
二、知识积累
1、词牌介绍(可对“词”进行说明)
2、作者介绍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有《乐章集》,词作《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明确: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图景
2、试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
明确:地理位置历史传统自然景观市井面貌百姓生活
3、这首词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艳羡。
四、再读课文:欣赏西湖十景图片。
五、小结:
六、作业:
用散文句描述你所喜欢的词句




备课组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