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中容易混淆的概念
初三上册化学必背知识点内容整理

初三上册化学必背知识点内容整理学校化学,既是现在的初级中学的同学学习的基本化学学问,化学是讨论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关于初三上册化学必背学问点内容整理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初三上册化学必背学问点内容整理1空气的成分空气成分 N2 O2 稀有气体 CO2 其它气体和杂质体积分数 78% 21% 0.94% 0.03% 0.03%2常见的化学变化学问点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如石蜡的熔化、水的蒸发2、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如物质的燃烧、钢铁的生锈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生成一、基本概念新的物质。
化学变化肯定伴随着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伴随化学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
如铁易生锈、氧气可以支持燃烧等。
5、纯洁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如N2 O2 CO2 P2O5等。
3酒精灯的使用1、酒精灯火焰:分三层为外焰、内焰、焰心。
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温度最低,因此加热时应把加热物质放在外焰部分。
2、酒精灯使用留意事项:A、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超过容积的2/3;B、用完酒精灯后必需用灯帽盖灭,不行用嘴去吹灭;C、肯定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D、肯定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以免引起火灾。
E、不用酒精灯时,要盖上灯帽,以防止酒精挥发。
3、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可以加热的仪器,但必需垫上石棉网的是烧杯、烧瓶;不能加热的仪器有:量筒、玻璃棒、集气瓶。
4、给药品加热时要把仪器擦干,先进行预热,然后固定在药品的下方加热;加热固体药品,药品要铺平,要把试管口稍向下倾斜,以防止水倒流入试管而使试管裂开;加热液体药品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要把试管向上倾斜45°角,并不能将试管口对着自己或别人。
初中化学几组概念的辨析

初中化学几组概念的辨析发表时间:2009-12-15T08:45:14.467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09年第22期作者:支赟[导读] 在化学教学中,基本概念和原理是重要的基础。
摘要:在化学教学中,基本概念和原理是重要的基础。
教师应指导学生运用它们去解释一些重要的化学事实、现象,认识和理解其内在的本质。
关键词:初中化学;概念;辨析作者简介:支赟,任教于江西省进贤县第一中学。
化学概念是中学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前提,是中学化学教学的核心之一。
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是学习化学的基础,对学生学好化学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它对元素化合物、化学计算以及化学实验的学习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在学习化学基本概念时,要在记住原文的基础上,运用它们去解释一些重要的化学事实、现象,并认识和理解其内在的本质,把相互联系的概念连接成“知识线”,最后交织成为“知识网”。
准确理解化学概念是化学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一些易混淆的概念往往只有一字之差,意义却大相径庭。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它们“形相近,神不同”。
在教学实践的双边活动中,都经常会碰到一些疑难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如果教师首先弄不清楚,考虑不好在教学中的处理原则,便会影响教学质量。
为此在教学中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下面列举几组,谈谈它们的辨析。
为了更准确地理解这些易混淆概念,现将它们对比辨析如下,供参考。
一、溶解度在一定的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这一概念中,为什么强调“这种物质”,学生很难理解。
此时,笔者就打了一个比方:某人某餐厅吃完饭后,此时再让他继续吃一碗饭,他不会接受,若给他来点瓜子或糖之类的东西,也许他会欣然接受。
此语一出,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对这一问题也产生了较深的记忆,激发了他们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概念的形成是学生掌握化学概念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过程,如果直接把概念“灌”给学生,不仅使课堂显得枯燥,而且学生得到的将不是理性知识,而是肤浅的、表象的认识,在头脑中只是过眼烟云,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
化学计量重要考点精析

化学计量重要考点精析易错点1忽视相似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易错分析:在复习原子结构的有关概念时,一定要区别相对原子质量、质量数等概念,如易忽视相对原子质量是根据同位素的质量数计算得出,相对原子质量与质量数不同,不能用相对原子质量代替质量数计算质子数或中子数。
还有要区分同位素、同素异形体等概念。
在讨论质子数与电子数的关系时,要分清对象是原子、还是阳离子还是阴离子,避免因不看对象而出现错误。
易错点2忽略概念构成过程引致认知概念错误易错分析:在复习过程中有些同学易混淆胶体与胶粒概念,误认为所有的胶体都能吸附离子,形成带电荷的胶粒。
实际上,蛋白质、淀粉等有机大分子溶于水后形成的胶体不能形成带电荷的微粒,也不能发生电泳现象,原因是溶液中没有阳离子或阴离子(除水电离的微量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外)。
再者蛋白质胶体在重金属盐溶液中发生变性,在一些金属盐溶液中由于其溶解度的降低发生盐析。
易错点3忽略物质成分与概念的关系易错分析:如纯净物的原始概念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发展概念是“组成固定”的物质,扩展了纯净物的范围,如结晶水合物的组成固定。
从同分异构体角度考虑,分子式相同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因此学习概念时要理解基本概念的发展过程,用发展的观点看概念的内涵。
中学常见的“水”有重水、盐水、卤水、王水(浓盐酸、浓硝酸以体积之比为3:1混合,浓度不确定,组成不确定)溴水、氨水和氯水等。
易错点4混合物质共同组成的几种表达方法易错分析:复习物质组成的表达式,如分子式、化学式、结构式、结构简式、电子式等,一要采用比较法找差异,如有机物结构式与无机物结构式差异,如无机物氮分子的结构式不是结构简式。
二要掌握一些特殊例子,如书写次氯酸的结构式或电子式时氧原子应该在中间,而不是氯原子在中间。
易错点5热化学基本概念与热化学方程式无法融合易错分析: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要注意以下四点:(1)看看与否为则表示“燃烧热、中和冷等概念”的热化学方程式,则表示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管制可燃物为1mol,产物为稳定氧化物,也就是燃烧热对产物状态的限制。
化学易混淆的一些概念

中学化学易混淆的一些概念1、组成和构成组成用于从宏观角度来说明物质。
如:水(宏观)由氢、氧两种元素(宏观)组成。
构成用于从微观角度来说明物质。
例如:1个水分子(微观)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微观)构成。
2、固体和晶体晶体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分子、原子或离子)在三维空间按一定顺序作有规则的格子状排列,形成具有规则多面体外形的固体。
例如:食盐、胆矾、干冰等。
固体包括无定形物(非晶体)和晶体。
二者不能从外观区别,因为一定规则外型是指构成晶体的单元晶格而言。
3、悬浊液和乳浊液悬浊液是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的混合物。
如浑浊的石灰水。
乳浊液是液体小液滴悬浮在液体里的混合物。
如植物油与水的混合物。
4、白色和无色白色是固态物质对各种波长的光线全部反射时所呈现的现象。
如白色固体、白色沉淀等。
无色是透明物体使各种波长的光线全部透过时呈现的现象。
如无色溶液、无色气体等。
5、适量、足量和过量两种或几种反应物相互反应,按一定的质量比(物质的量之比)使反应物之间恰好完全反应,则称之为适量。
若某种或几种反应物在反应完全后尚有剩余,则该种反应称之为过量;适量和过量都称为足量。
例如:lmolH2和0.5molO2相互反应完为适量。
1mol H2和lmol O2反应,则O2过量。
6、烟、雾和烟雾烟是固体小颗粒分散在气体里形成的分散系。
例如:P在O2中燃烧产生固体P2O5为白烟。
雾是液体的小液滴分散在气体里形成的分散系。
例如:浓HCl在瓶口形成白雾。
烟雾是指固体小颗粒和液体小液滴分散在气体里形成的分散系。
例如:P在Cl2中的反应现象为白色烟雾(PC13和 PC15的混合物)。
7、反应完全和完全反应反应完全指反应物之间可以反应的相互反应了,反应物之间可能完全反应,也可能某种(或几种)有剩余,强调反应进行的程度。
完全反应指反应物之间彼此完全反应掉,都没有剩余,强调的是反应物之间的“量”相当。
例如:各取 65 g Fe和 Zn分别与 2 L1 mol的盐酸反应,Zn和盐酸完全反应,而Fe和盐酸反应完全。
中学化学教材中的知识错位现象

幻灯片1中学化学教材中的知识“错位”现象综合研究专题1-2幻灯片2关于物质的量下放的思考初中阶段基础型课程为什么要引入“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更能体现化学学科计量、计算的特点。
●示例:过去在初中阶段讲到化学方程式系数的含义时,老师往往只能用“几份”、“微粒数之比”等来表述,虽然没有出现“物质的量”四个字,但其本质已经是“物质的量”的思想。
如果学生在具有“物质的量”知识,一定会更好地理解化学方程式系数的含义。
幻灯片3关于物质的量下放的思考初中阶段基础型课程为什么要引入“物质的量”?●有利于解决学生初、高中计算习惯改变的教学难题。
●●以往由于学生在初中掌握了以“质量”为核心的计算方法,到了高中阶段以后,很多学生对“物质的量”的学习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排斥的心态,这成为广大高中教师在进行相关教学时的最大困难,常常出现即使教师规定学生一定要用“物质的量”的方法解题,学生仍然我行我素用“质量”方法的情况。
“物质的量”在初中的引入,使整个中学阶段的化学计算内容得到了整体的设计,学生学习的始终是以“物质的量”为主线的化学计算方法,因此习惯的扭转问题就不再存在。
幻灯片4关于物质的量下放的思考初中阶段基础型课程为什么要引入“物质的量”?●有利于减轻学习负担,提高“物质的量”内容的教学效果。
●将部分“物质的量”的知识引入初中阶段,取代原来以“质量”为主线的化学计算方法,从初中来看,没有增加学习内容;●从初、高中整体来看,由于对化学计算进行了整体设计,表现为减少了原来“质量”计算的内容,有利于学生学习负担的减轻;原来在高中学习的“物质的量”一致被认为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现在被分成两块分别在初中和高中学习,避免了众多概念间的相互干扰,使难点分散,有利于学生对该内容的认知,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幻灯片5关于物质的量下放的思考初中阶段引入哪些“物质的量”的内容?初中阶段引入“物质的量”并不是全盘照搬原来高中阶段的全部相关内容,而是在充分考虑初中学生的认知基础、学习能力以及初中化学知识的相互关联等各方面的因素后确定的,具体为:物质的量的概念,物质的量、微粒数、质量间的相互转换,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关系。
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易错知识盘点

学 防 站・ 科唼 }
◇
河南
郝 风 华
化 学 基 本 概念 和基 本 理 论 是 中 学化 学 体 系 的重
下 己烷 是 液体 ,2 4I 己烷 的物 质 的量不 是 1mo , 2. l所
要 组成 部分 , 高 考 热 点 和 重 点 . 文 对 几 个 易 错 点 是 本 举 例剖 析.
易点 忽物的 解因 错2 视质 水等素
例 2 用 NA表示 阿伏 加 德 罗 常数 的值 , 列 叙 下
述正 确 的是 ( ) .
军囊
列 推 断正 确 的是 ( ) .
A T1 +的最外层 有 1个 电子 ;
A 常温 、 常压 下 3. 3 6L氯 气 与 2 7g铝 充 分 反 应, 转移 电子数 为 3 ; NA
Tl <Ag 故选 项 D错误 . , 答案 C .
转 化率 的关 系 , 认 为 任 何 情 况 下 , 误 只要 平 衡 向正 反 应 方 向移 动 , 转化 率都会 增 大. 正解 改 变 温 度 或 压 强 使 平 衡 向正 反 应 方 向移 动时, 反应 物 的转化 率一 定增 大 , 项 C正 确. 化 剂 选 催 不能使 化 学平衡 发生 移 动 , 也就 不 能 改变 反 应物 的转 化率 , 选项 D错 误 . 改 变 反 应 物浓 度 使 平 衡 向正 反 但 应 方 向移 动 , 应 物 的 转 化 率 不 一 定 增 大. N。 反 以 + 3 ≠2 H。 NH。 例 来 说 明 : 反 应 达 到 平 衡 时 , 大 为 该 增
者恰 好 完 全 反 应 生 成 Ag 1 淀 , 液 中 的 溶 质 是 C 沉 溶 Na NOs 电 解 Na ・ NO。溶 液 相 当 于 电 解 水 , 据 : 根 2 O H 2 千+ O H 千可 知氧 化 产 物 ( O。 与还 即 )
高中化学 同位素 同素异形体 同系物 同分异构体和同种物质的比较概念辨析 新人教版

(概念辩析)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和同种物质的比较。
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的比较化学基本概念反映化学物质的本质属性,是化学的基础。
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正确把握知识的要素,也是正确判断和推理的基础,因此在概念的教学中,让学生掌握、运用概念,尤为重要。
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和同一种物质等化学中几个经常用到的概念,也是一些同学经常混淆的概念,下面就这几个概念的区别加以详细的说明。
对于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这四个概念,学习时应着重从其定义、对象、化学式、结构和性质等方面进行比较,抓住各自的不同点,从而理解和掌握。
这几个概念都表明了事物之间的关系,下表列出了比较了它们的异同: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定义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核素)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结构相似,分子组成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基团的物质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的化合物对象原子单质化合物化合物化学式元素符号表示不同,如、、元素符号表示相同,分子式可以不同,如O2和O3不同相同结构电子层结构相同,原子核结构不同单质的组成或结构不同相似不同性质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似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不一定相同说明:1、同位素的对象是原子,在元素周期表上占有同一位置,化学性质基本相同,但原子质量或质量数不同,从而其质谱行为、放射性转变和物理性质(例如在气态下的扩散本领)有所差异。
2、同素异形体的对象是单质,同素异形体的组成元素相同,结构不同,物理性质差异较大,化学性质有相似性,但也有差异。
如金刚石和石墨的导电性、硬度均不同,虽都能与氧气反应生成CO2,由于反应的热效应不同,二者的稳定性不同(石墨比金刚石能量低,石墨比金刚石稳定)。
同素异形体的形成方式有三种:(1)组成分子的原子数目不同,例如: O2和O3。
(2)晶格中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例如:金刚石和石墨。
“比较法”在化学总复习中应用论文

“比较法”在化学总复习中的应用比较是确定客观事物彼此之间差异点与共同点的思维方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不经比较就难辨别事物的特征,难以认定事物的本质、弄清事物的相互关系。
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内容中有许多知识既有相同部分,又有相异之点,我们把这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物质性质、实验、计算进行分析归纳,纵横比较,找出各自特征和彼此间的联系,从而加深理解,便于记忆,以获得牢固的基础知识。
帮助学生辨析化学基础知识的突出特征常用方法是“比较法”。
在化学总复习中应该怎样进行比较呢?一、易混淆的化学概念比较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学习一定数目概念之后,特别是在总复习时,感到抓不住概念要点,搞不清它们区别和联系,容易混淆。
这时如果对这些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归纳,比较地复习,学生的学习效果经教学实践证明是较好。
易混淆概念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归纳比较:①收集学过的相对立的概念之处各概念要点,对比异同,找出联系。
如,氧化与还原,结晶与溶解,化合与分解,中和与水解,加成与消法等。
②列出本质相同又有差异的概念进行比较,如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原子与离子,取代与置换等。
③列举概念中有同义文字的概念对比异同,如:同素异形体,同位素,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原子量,分子量和摩尔质量等。
④列举意义不同又有联系的概念,如:溶解度和百分比浓度,裂化与裂解等。
通过这一些概念比较分析,能开阔学生思路,明确几个概念的异同,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便于抓住概念要点和特征,从而更准确,更深刻理解概念。
二、规律变通性的比较规律变通性的比较即鼓励学生不依赖,不满足现成的规律,敢于提出大胆的质疑,并善于对规律的一般性,特别性以及变通性进一步的推敲与论证,以便更准确地提出高分析问题和灵活解题能力。
如:“碱性氧化物都是金属氧化物”,那么“非金属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no、co等就不是);对“电解质是强极性分子或离子化合物”这一规律,可否理解为“强极性分子的化合物就一定是强电解质?”(答案否定,因为hf就不是);“酸或碱的溶液一定显酸性或碱性”,反过来“显酸性(或碱性)的溶液一定是酸(或碱)吗?”(如一些盐溶液就不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化学中容易混淆的概念
在日常的教学和学习中,化学概念是提高化学成绩的关键,近几年的高考也重在考查考生对化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而我们的学生往往对一些易混淆的化学概念一知半解,从而导致对化学学习失去信心,现将中学化学中易混淆的化学概念作一总结、比较:1.氨铵胺
氨,也叫氨气,是由氮、氢元素组成的氢化物(NH3),无色气体,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极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呈碱性。
铵,也叫铵离子(NH4+),是带一个单位正电荷的原子团,是由氨分子(NH3)和氢离子(H+)结合而成。
常见的铵盐都易溶于水,都是晶体。
胺,是氨分子中的氢原子被烃基取代后的产物,可以看成是NH3的烃基衍生物。
胺类化合物一般具有碱性,如甲胺(CH3—NH2),乙二胺(NH2CH2CH2NH2)。
这是三类不同的物质,注意他们的写法和含义。
“气”字头的“氨”常温下是气态,“月”
字旁的“胺”是有机物,“”字旁的“铵”是盐类,因NH4+与金属离子的性质相近,故用“”字旁。
2.酸酐和酸根
酸酐是化合物,可以独立存在,是含氧酸失去水后的生成物,也可由非金属与氧化合生成。
酸酐大多数可直接与水化合生成酸,只有少数酸酐如(SiO2)不能直接与水化合生成酸,酸酐中除氧以外的另一元素的化合价与酸中的成酸元素的化合价相等。
常见的酸酐有CO2(H2CO3);SO3(H2SO4);N2O5(HNO3);P2O5(H3PO4)
酸根是组成酸或盐的一部分,不能独立存在,酸根作为酸或盐的组成部分可分为无氧酸根和含氧酸根。
酸根是带负电的阴离子,当酸或盐电离时,能在溶液里或熔融盐中自由移动。
3.离子原子团根基
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有的基带上电荷也是离子,如羟基(—OH)带一个单位负电荷就是氢氧根离子(OH-)。
离子可分为简单离子和复杂离子。
简单离子即原子带上电荷,如Na+、Mg2+等。
复杂离子即带电的原子团或基,如SO42-、CN-等。
络离子也是一种复杂离子,如[Cu(NH3)4]2+。
原子团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原子结合成的原子集合体。
原子团的化学性质就如同一个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一般不分开。
原子团有两类:一类显电性,即复杂离子,另一类不显电性,即“基”。
络离子也是一种较稳定的原子团,在溶液中可电离,如:
[Ag(NH3)2]+ Ag++2NH3
根,带电的原子团(或有的原子)称“根”,由酸或盐电离产生的阴离子称为酸根,如硫酸根(SO42-)盐酸根(Cl-) 硝酸根(NO3- )等。
由碱电离产生的阴离子叫氢氧根(OH-)。
它也能由水或碱式盐电离产生,由氨水或铵盐电离产生的阳离子叫铵根NH4+。
要注意的是:根的微粒带电荷,而带电荷的微粒不一定都是根,如H+。
金属阳离子都不是根,如Cu2+不能称作“铜根”。
基,化合物分子去掉一个或几个原子(或原子团)后余下的部分称为“基”。
基是带有未成对电子的中性原子团,如CH4分子去掉一个氢原子叫甲基(-CH3)。
去掉两个氢原子后叫亚甲基(-CH2-)。
有机物中,有的基决定着物质的化学性质,如羟基(-OH)、醛基(-CHO),羧基(-COOH)分别决定酸、醛、羧酸的性质,这样的基叫做官能团。
综上有:根一定是离子,离子不一定是根,根一般是带电的原子团,少数是带电的原子。
离子包括带电荷的原子,原子团或基,基是中性的原子团。
4.干馏蒸馏分馏蒸发
干馏,一般是指把固体物质放在密闭容器里隔绝空气加热而产生化学变化的过程,它的主要特征是产生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例如木材干馏可得木炭,煤干馏可得焦碳、煤气等。
蒸馏,一般是把液体物质放在密闭容器里加热至沸腾使之汽化,然后收集它的蒸汽加以冷凝而变成液体的过程。
它是分离和提纯液态混合物的常用方法,利用这一方法可以把沸点不同的液态物质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还可以把混在液体里的固体杂质除去,例如实验室制蒸馏水,此属于物理变化。
分馏,与蒸馏的基本原理相同,但分馏是利用蒸馏的方法,把多种负溶而沸点不同的混合液体一一分离出来的过程。
换句话说,是根据液体混合物里各种成分具有不同沸点,用加热的方法使混合物里沸点较低的物质先汽化而逸出,经冷凝先分离出来,随温度升高,较高沸点的再汽化,经冷凝再分离出来。
这样继续加热和冷凝,依使用目的不同而把不同温度范围内的冷凝的液体分别收集起来,得到不同的蒸馏产物。
这就是说,分馏是多层次的蒸馏,不仅设备比蒸馏复杂些,而且经冷凝的产物仍然是在一定沸点范围内的混合物。
工业上用分馏的办法把石油分馏成汽油、煤油、柴油等就是一例。
蒸发,是将液体汽化的过程,它不象干馏、蒸馏、或分馏那样要在密闭容器里进行,也不需要再冷凝回收。
尽管蒸发和干馏的过程都是使液体受热汽化的过程,但二者的目的是完全不同的。
蒸发的目的是为了从溶液中分离出固体物质。
例如海水晒盐,将水蒸发而得固体食盐。
而蒸馏的目的是为了得到液体物质,如制蒸馏水。
不论是蒸发、蒸馏还是分馏,它们都是分子间的分离,分离出来的分子性质一般都没有变化,均是物理变化。
5.碳和炭
碳,一般指元素名称,是核电荷数为6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有广泛、概括的含义。
如涉及元素或其单质的总体,一般用“碳”。
炭,指具体的有形的物质,如焦炭、煤炭、炭黑、活性炭等,这些都是碳元素的游离态。
6.电解与电离
电解,指的是电解质溶液在电流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
实质是在电流作用下电解质溶液中的阴、阳离子在阳、阴两极失去或得到电子而发生氧化或还原反应的过程。
电解必须有电流通过才能进行。
注意,通电通的是直流电。
电离,指的是电解质溶于水或加热熔化离解为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
电解质在电离过程中生成的阴、阳离子所带相反电荷总数相等。
因此,整个溶液不显电性。
电离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就自然地发生电离,不需要通电。
7.漂白粉漂白剂漂白液
漂白粉是一种混合物,由Ca(OH)2 、CaCl2 、Ca(ClO)2组成,其主要成分是CaCl2和Ca(ClO)2有效成分为Ca(ClO)2,具有漂白的作用,有较强的氧化性。
漂白剂指主要用来漂白纺织纤维、纸浆、织物等,主要是氧化剂。
漂白液指Ca(ClO)2和NaClO的溶液,广泛用于纺织和造纸工业。
8.漂白与褪色
漂白与褪色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褪色是指有色物质(不管是有机物还是无机物)变为无色物质,也不管它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如CuSO4溶液中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把木炭投
入充满红棕色NO2气体的集气瓶里,塞紧瓶塞,摇动瓶子,集气瓶里的气体变为无色。
前者是化学变化,后者是物理变化。
漂白是指染料(有机物)或有机色素变为无色物质,是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的有机物褪色不是漂白,如把木炭投入盛有红墨水(用水稀释过)的锥形瓶里,轻轻振荡,溶液回变为无色。
9.复盐和络合物
复盐,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简单盐类组成的同晶型化合物。
复盐溶于水后,除水合离子外,不存在其他络离子如明矾KAl(SO4)2·12H2O光卤石KCl·MgCl2·6H2O都是复盐,它们溶于水后,溶液中只有水合离子。
络合物是指含络离子的化合物,溶于水后溶液中有络离子的存在,如[Ag(NH3)2]OH是络合物,溶于水后有[Ag(NH3)2]+络离子的存在。
10.脂和酯
脂指动物或植物的油质,动物体内的油质在常温下呈固态或半固态称为脂肪,植物种子内的油质在常温下呈液态叫油。
油和脂肪统称为油脂,油脂属于酯类,是高级脂肪酸和甘油发生酯化反应生成的甘油酯。
酯是由醇和酸(包括无机含氧酸和有机酸)相负作用失去水分子而生成的一类化合物
的总称,从结构上看,酯是含有官能团“”的一类化合物。
11.金属性与金属活动性
金属性是针对元素而言的,是金属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总述。
如金属的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还原性等。
金属性的强弱表现在还原性上主要指气态金属原子失去电子的难易程度。
金属活动性是针对单质而言的,是指金属单质在水溶液中其原子失去电子的难易程度。
金属活动性顺序和金属性强弱顺序不一定完全一致,如钙和钠,钠的金属性比钙强,但其活动性却相反。
12.酸度和酸的浓度
酸度指的是酸溶液中H+的浓度或PH植。
酸的浓度指的是酸溶液中酸的物质的量的浓度。
13.酸的氧化性和氧化性酸
酸的氧化性是指由酸电离产生的H+的氧化性,从这个角度讲,所有的酸均具有氧化性,即H+表现的氧化性。
氧化性酸指的是酸中(一般指含氧酸)酸根部分成酸元素的化合价处于高价态易于得电子而表现出的氧化性。
如HNO3、浓H2SO4、HClO4、HMnO4等中的N为+5价,S 为+6价,Cl为+7价,Mn为+7价,均处于最高价态,故它们具有强氧化性,是氧化性酸。
14.裂化和裂解
裂化指在一定条件下(压强、温度、或催化剂),把分子量大、沸点高的烃断裂为分子量小、沸点低的烃的过程,如石油化工中把重油、石蜡等加工成汽油、柴油等轻质燃料,一般得到液态产品。
裂解指在高温下把具有长链的烃断裂成各种短链的气态烃(也有少量的液态烃)的过程。
如石油化工中把石油分馏产品加工成乙烯,丙烯等低级不饱和烃。
但就反应本质来讲,两者均是C-C键和C-H键断裂的化学反应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