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春望》

合集下载

《望岳》《春望》诗歌赏析重点

《望岳》《春望》诗歌赏析重点


四 漂 泊 西 南 时 期
安史之乱后于公元759年由甘肃颠 沛流离到了成都,靠了友人的帮助在 城西浣花溪畔营建了草堂。他在这里 居住了将近4年,写下了240多首诗篇。 《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等就 是在这里写就的。
杜甫的这两首诗都是五言律诗,都属 于写景抒情诗 ,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 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就是作 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 的主观感情,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 景交融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类 诗歌的鉴赏首先在于把握形象的特征 和寓意,进而感受诗词中情景交融的 意境,最终把握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
(一)读书和壮游时期
(二)长安十年时期
(三)战乱流离时期 (四)漂泊西南时期
一 读 书 壮 游 时 期
杜甫七岁即能诗文,十五时在 文坛初露头角。“读书破万卷,下 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 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 习自述。二十岁后, 他开始漫游生 活,南游吴越,北游齐赵,饱览了 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 和心胸,并在洛阳和李白结为肝胆 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创作,表 现了他青年时期的气概和抱负。如: 《望岳》。
11.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一个 “_________________”字,使人怵目惊心; 一个“深”字,让人_________________。 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破 满目凄然(意思相近即可)
12.请对本诗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 描画出了诗人苍老的形象,展示出了诗人悲凉 的心情。(意思相近即可)
《望岳》《春望》 诗歌赏析
学习目标:
1、了解诗词鉴赏题的考试题型。 2、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与技巧。 复习重点: 1、诗词鉴赏的题型与答题技巧。 2、分清诗词类别,找准切入点,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 者的观点态度。 3、训练学生的解答能力与表述能力。 复习难点: 提高学生解答能力与表述能力。

望岳》《春望》知识点总结

望岳》《春望》知识点总结

望岳》《春望》知识点总结《望岳》1.诗歌的背景:诗人在巫山旅居时写下这首诗,描绘了自己身临其境地欣赏巫山壮丽美景的情景。

2.描写自然景观:诗中描绘了巫山的壮美景观,如诗中“长江横渡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揭示出诗人在巫山脚下眺望长江时的壮丽景色。

3.描写情感:诗中表达了诗人的敬仰之情,他为巫山的壮丽景观所折服,同时表达出自己的志向,希望超越一层又一层的高度,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4.反映人生境界:诗中的“自怜短小少年时,目送鸿来翻白愁”揭示出诗人对自己短暂有限的人生时光的反思,同时也传达了对未来的期许和向往,希望能够超越时光限制,追求更高的境界。

5.抒发抱负和豪情壮志:诗中的豪情壮志表达了诗人的远大抱负和追求,他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够达到更高的层次,并留下一段崇高的人生赞歌。

《春望》1.诗歌的背景:诗人身处长安时写下这首诗,描绘了长安春天的景象。

2.春天的景象:诗中描绘了长安春天的景色,如“绿池芳草满春晖”、“官家老尽皆裁缝”的描写展示出春天的繁荣和生机。

3.揭示社会现实:诗中反映了诗人对春天景象的洞察,他通过描写官家儿女的富贵生活和民间百姓的穷困生活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4.描写情感:诗中表达了诗人对长安春天景色的喜爱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愤怒之情。

5.反思人生:诗中揭示出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反思,他在春天的景色中看到了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表达出对人生的迷惘和追求。

6.感叹时光流转:诗中的“百年多是几多时,望尽青丝白也稀”表达出诗人对光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生命短暂和时光宝贵的认识。

7.关注民生:诗中反映了诗人对民生问题的关注,他通过描写百姓的困苦生活和不公现象,表达了对社会的担忧和呼吁。

通过对《望岳》和《春望》的分析,不仅能够了解到这两首诗的背景和描写手法,还能够深入了解诗人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

这两首诗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生命和人生的思考。

《望岳》《春望》对比赏析

《望岳》《春望》对比赏析

《望岳》《春望》对比赏析引导语:诗人的《》和《春望》中都有一个“望”字,但意境并不相同,下面我们一起来对比赏析一下这两首诗。

《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赏析杜甫《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

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

736年(开元二十四年),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

该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已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的浪漫豪情。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

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

“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

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

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

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

“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

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

杜甫最著名的十首诗五言绝句

杜甫最著名的十首诗五言绝句

杜甫最著名的十首诗五言绝句10首杜甫的五言绝句如下:1.《春望》2.《春夜喜雨》3.《望岳》4.《月夜忆舍弟》5.《登岳阳楼》6.《绝句二首》7.《八阵图》8.《旅夜书怀》9.《房兵曹胡马诗》10.《春日忆李白》【拓展资料】:一、原文:1.《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3.《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5.《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6.《绝句二首》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7.《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8.《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9.《房兵曹胡马诗》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10.《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杜甫《望岳》《春望》阅读答案及赏析

杜甫《望岳》《春望》阅读答案及赏析
杜甫《望岳》《春望》阅读答案及赏析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两首诗都围绕望字展开,但蕴含的感情截然不同,请简要解说。 《望岳》的望:;《春望》的望:。 (2)请结合加点字赏析下面诗句。(任选一句) (A)阴阳割昏晓。(B)城春草木深。 选()赏析:。 参考答案: (1)《望岳》的望:热情赞美泰山的高大巍峨气势和神奇秀丽,流露出对 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 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1 分,答出任意一点即可);《春 望》的望:伤时、忧国、念家、悲己。(1 分,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菩萨蛮 (其四)韦庄 劝君今夜须沉醉,尊前莫话明朝事。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 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 【注】韦庄,字端己,唐末诗人,唐朝花间派词人,有《浣花词》流传。 曾因战乱避祸于江南,后入蜀。本词作于晚年侍蜀期间,此时韦庄为蜀掌书 记,甚受蜀主王建器重,而中原正值晚唐与后梁政权交替之际,韦庄处于有 家归不得的困境。 1.这首词上阕以主人口吻,下阕以客人口吻来写,都用了须和莫,这样叠 用表达的感情是什幺?请结合内容分析。(6 分) 2.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韦端己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最为词 中胜境,本词是如何体现这一风格的?请简要阐述。(5 分) 参考答案 1.上阕的须和莫是主人的劝客之语,是说你今夜定要一醉方休,酒杯前不 要说明天的事情。(2 分)下阕的须和莫是客人的自劝之词,是说我忧愁的是 像今晚这般欢饮的春夜非常短暂,不再推辞说你将我的酒尊斟得太满。(2 分)面对不可期望的明天,只有及时行乐珍惜今天,看似重复的叠用体现了 作者无可诉说的悲哀和痛苦。(2 分) (在情感上答亡国的悲痛也可以酌情给分) 2.这首词表面看是写珍重主人心,宽慰自己应在人生如梦的境遇中好好把 握眼前。(1 分)但深层看作者正要表达的是强作欢笑的辛酸。(1 分)亡国之 悲,词人隐而不宣,却故作达语遇酒且呵呵。呵呵是空洞的笑声,无奈之 余,词人只有故作旷达,暂时以酒麻醉自己。(2 分)作者巧妙地借主人劝 酒,抒写了心中难言的隐痛。(1 分)

《望岳》《春望》教学案例

《望岳》《春望》教学案例

《望岳》《春望》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望岳》《春望》
一、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和诠释《望岳》《春望》这两首诗歌的主题与意境。

2.能够掌握《望岳》《春望》这两首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句型和修辞手法。

3.能够在阅读、理解《望岳》《春望》的基础上,进行感悟与写作。

二、教学内容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请学生朗读《望岳》《春望》两首诗歌,带入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理解诗歌
①阅读理解:让学生自行阅读两首诗歌,并理解诗歌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3.感悟与写作
②仿写练习:以《望岳》《春望》为题材,让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或散文,展现个人对大自然或生活的感悟与思考。

四、总结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望岳》《春望》这两首经典诗歌的艺术价值及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五、拓展延伸
可以邀请学生进行朗诵比赛,在诗歌朗诵中体会诗歌的魅力与情感,
加深对文学的理解与热爱。

六、课后作业
1.思考《望岳》《春望》这两首诗歌中作者的意图与情感表达,并写
下你的感悟与理解。

2.仿写一首以自然景色、生活场景为题材的诗歌或散文,表达自己的
情感与见解。

以上是关于《望岳》《春望》两首诗歌的教学案例,通过深入理解诗
歌文本、分析诗歌表达、感悟与创作,帮助学生提升文学素养与审美能力,培养对诗歌的热爱与理解。

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这两首经典诗歌中找到属
于自己的心灵驿站。

《望岳》《春望》

《望岳》《春望》
杜甫诗二首
《望岳》《春望》
《望岳》——初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 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岱( dài )了( liǎo )曾( céng )眦( zì )
《望岳》——读出诗意
杜甫望到了什么?
《望岳》——吟读,读出情感
你望到了一个怎样的杜
甫?
《春望》---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搔(sāo)簪(zān)
《春望》---读出诗意
诗人望到了什么?
《春望》----读出诗味诗情
《春望》中你又“望”到 了一个怎样的杜甫?
《春望》 《望岳》 杜甫用他的一生在“望” 泰 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奉 先:“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长安城:“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成 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 俱欢颜” 岳阳楼:“现, 但他用他那句句含情、字字泣血的 诗篇,用他对国家的热爱和“守 望”,为后世留下了最宝贵的文学 财富和精神财富,而杜甫也永远地 屹立在了文学史的巅峰之上,他实 现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的凌云壮志。
《春望》——写作背景
公元 756 年,安史叛军攻占 了长安。杜甫听到肃宗即位的消息, 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只身去灵武 投奔肃宗。但不幸在路上被安史叛 军所虏,带到长安。次年,诗人睹 物神伤,将自己的所见所感高度熔 铸在40个字的《春望》之中。
《春望》《望岳》 随着国运的兴衰发生变化,杜甫的 诗作无论是表达的情感还是风格也随之在 发生变化。但无论怎样变化,在诗作中我 们望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宽广胸怀,也望 到了杜甫所处的那个时代。由此可见,杜 甫心中始终不变的是对国家的不离不弃, 对个人理想的不离不弃。正所谓“达则兼 济天下,穷亦兼济天下”,杜甫无论身处 何处,身在何时,内心都始终“守望”着 国家,心系天下。

杜甫诗歌《春望》和《望岳》的比较阅读

杜甫诗歌《春望》和《望岳》的比较阅读

论登高和望岳的异同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白居易曾经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一首诗或者一篇文章,他的创作多多少少都放映了一个时代的特征和整体。

望岳和登高均出自杜甫之手,然而这两首诗歌给人感觉却不太一样,甚至有些方面迥然不同。

第一首诗歌望岳是杜甫于盛唐时期写的一首诗,正如诗歌的题目登高所说,此诗歌正是杜甫登高望远时所做。

这首诗气势雄浑,写的景物宏大壮观,无时无刻不体现青年人对于未来的憧憬。

诗歌的开篇发问"岱宗夫如何?",马上把诗歌的开篇气势提高了一个高度,随后的齐鲁青未了,照映了前一句的问题:连走到齐鲁的边境都可以看到高高山峰的绿顶。

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毫不吝啬的对泰山赞叹了一番,把泰山说成汇聚天下豪杰的地方,甚至在日暮的时候山南和山北呈现出不同的景观,把泰山的高大和灵修表现得淋漓尽致。

颈联"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则笔锋一转,把描述的主体转移到作者身上,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描述杜甫自己在山中游荡的情景。

环绕在身边的白云,蹭破了眼角才可以看到的遥远的归鸟,不单单写出了泰山的雄奇的特点,还体现出泰山的梦幻色彩。

尾联则直抒胸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接点明作者对于未来的信心和希望。

在写作手法上,纵观望岳,诗歌中没有一个望字,但是整首诗却和好的表达了望的主题。

时间上,本诗描写了从朝至暮的泰山景象,而在空间上则由远及近地表现泰山的雄浑。

正如国作家普吕多姆所说:诗是翻腾的内心之叹息,一首诗的确可以表达一个人的内心。

杜甫在望岳中很好的验证了这个观点,诗中多处运用了夸张的手法,"青未了"把泰山的高耸入云表达了出来,"割昏晓"把泰山的雄浑体现了出来,而"决眦"则借用暗喻,从望归鸟要撑爆眼角来体现泰山的宏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第1课时
一、导入
PPT展示:
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殴野老心。

——刘咸荥(xíng)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朱德
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季有;一腔君国,草堂尤是杜陵春。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对联中写的是谁吗?
二、杜甫简介
杜甫,字子美。

河南巩县人。

因曾居长安城南的少陵以西,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官致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有《杜工部集》。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三、朗读
1.齐读《望岳》《春望》
2.播放音频
3.学生个人朗读
4.再次齐读
《望岳》《春望》两首诗都包含了一个“望”字,那么在两首诗中所望之景有什么不同?
1.泰山:这是一座怎样的泰山。

齐鲁青未了:未了,绵绵不尽。

苍翠的山色连绵不绝,掩映着辽阔的齐鲁大平原。

泰山的雄浑高大
造化钟神秀:钟,钟意,情有独钟(拟人化)。

大自然钟情于泰山,把所有的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

泰山就是大地之母最钟爱的儿子,把最好的、最美丽的东西都送给了泰山。

阴阳割昏晓:
有一个词语叫“分割”,那为什么这里不用“分”,而用“割”字呢?
“割”字写出了山的陡峻,奇险。

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的刀切割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形象而有气势。

小结泰山形象:雄浑高大等等
2.破碎的国都、残垣断壁、杂草丛生、花、鸟、烽火
小结:凄凉、哀愁
一切景语皆情语,《望岳》与《春望》中所望的景色带着不同的色彩,皆因诗人当时的心境不同。

请找出诗歌中能表现诗人心境的句子来说一说。

1.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飘荡在泰山顶上的层云,就在我胸中激荡。

内心的翻涌,澎湃
请同学们想想要怎样看东西的时候,我们的眼睛会裂开?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诗解》:“翻‘望’字为‘凌’,乃至翻‘岳’字为‘众山’字,益奇也。


与原句对比“会当望绝顶,一览泰山小”,说一说原句的表达效果
“望”是远望,是仰望;(用“凌”组词,凌空、凌云、凌霄,俯瞰的气势)而“凌”,则是脚踩最高峰
小结:壮志凌云的豪情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时:当时,当前。

眼前的景象(眼前的什么景象?感伤到了什么程度?)
移情于景,触景生情
小结:对国家破灭,与家人分离的悲伤之情
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在战火纷飞的年月里,最盼望的是什么?
家人团聚、家人平安、一封报平安的家书
对妻子儿女的思念之情
5.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搔:挠,用手指甲轻刮。

大家想一想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会不停地挠头?
“搔”解愁的动作,时时刻刻把家人挂在心头,等消息等得很焦急,左右踌躇搔头,非常迫切。

六.这两首诗都是杜甫所写的,为什么在诗风和诗情上会有这么大的反差呢?
写作背景:
《望岳》写于杜甫的青年时代。

杜甫的青年时代是在盛唐社会中度过的,过了一段南北漫游、裘马轻狂的生活。

20岁南下吴越,24岁回归洛阳,举进士不第。

翌年东游齐赵,之后在洛阳遇李白,两人相见恨晚,结下了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酣饮纵游,慷慨怀古。

不久又北上齐鲁,过历下,登泰山,抒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情怀。

这一时期的杜甫游历山水,结交好友,生活如意自在,正直青年意气风发之时。

《春望》写于唐朝由盛转衰之时,此时的杜甫已步入中年。

安史之乱(755年12月16日—763年2月17日)是由叛军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一场政治叛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

次年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鄜州。

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

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

《春望》就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

七.那么这样一个年少轻狂的杜甫,沉郁悲伤的杜甫他们身上有没有共同点呢?
课堂小结:从《望岳》到《春望》,我们望到了杜甫诗歌从雄豪到沉郁风格的变化,望到了杜甫的雄心壮志、忧国忧民的宽广胸怀,也望到了杜甫所处的那个令人痛心的时代。

杜甫是一位心系天下,名副其实的诗圣,其诗更是一部令世人惊心的诗史。

第2课时:《石壕吏》
一、背诵《望岳》《春望》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望岳》《春望》,从描写的内容以及诗风的变化我们看到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与《春望》写于同一时期的诗《石壕吏》,短短120
字却真切的表现出了战乱中百姓的疾苦。

三、初读感受
1.朗读
2.纠正字音
吏 lì邺 yè戍 shù妪 yù咽 yè
3.疏通字词
(1)字词
投:投宿逾:越过一何:多么附书至:捎信回来
新:最近戍:防守已:停止绝:消失、停止
幽咽:低声地哭
(2)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四、探究苦于怒
1.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2. 老妇的苦体现在哪里?
丧子之悲苦,饥寒交迫之苦,颠沛流离之苦
3.官吏的怒呼你能找出来吗?
根据老妇人的答话,试着把官吏的怒呼补充出来
4.角色体验
吏:“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
老妇人:“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

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
吏:“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
老妇人:家里再没有人了
吏:“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
老妇人:“只有个孙子啊!还吃奶呢,小得很!”
吏:“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
老妇人:“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奶孩子,没有改嫁。

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
官吏:“我们可不管这么多!赶紧给我交出个人来。


老妇人:老妇虽然没有什么力气了,还是请官爷把我带回营吧!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虽然不能上战场,但还能够备早晚饭呢。

五.1.在故事发生的整个过程中,杜甫在吗?杜甫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2.为什么杜甫一直保持沉默?爱国与爱民之间的矛盾
六.联系总结:从三首诗中看杜甫:一个共同的情怀:胸怀天下再读课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